沪昆高铁客运专线测量施工方案

沪昆高铁客运专线测量施工方案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286.90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沪昆高铁客运专线测量施工方案

线下工程完工以后,测量工程师应立即组织精测队进行标段全线的线路中线和高程测量,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并检查线下工程的准确性。完成后将贯通测量资料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后移交轨道施工作业队,其中墩台和梁部测量结果应分别移交架梁作业队和轨道施工作业队。 

10.1 线路中线竣工测量 

根据线路贯通测量的结果布设线路中桩,直线上每50m一个,曲线上每20m一个,并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等处设置加桩。 

线路中线加桩利用CPⅡ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000+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横向±10mm的要求。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2018年二建管理真题,中桩高程限差为±10mm。在加设中线加桩的同时测量路基、桥梁是否满足限界要求。 

10.2 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 

在路基沉降稳定以后要进行路基横断面测量,直线地段横断面间距为50m,曲线地段为20m,其测点包括线路中心线、股道中心、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内容。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为±5mm。 

10.3桥涵竣工测量 

桥梁墩台施工完成后在梁部架设以前要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见下表。

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 

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涵顶、涵侧填土前要对涵长、孔径、板顶高程进行测量。及时按设计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开始沉降观测。 

变形测量仅在此方案中做大概叙述,将编写具体的沉降观测方案。

 11.1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变形观测点布置 

11.1.1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为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机,以及为运营养护、维修提供依据,建立线下构筑物纵横向立体变形监测网。监测网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平面监测网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不能利用CPⅠ和CPⅡ控制点的监测网时,至少与一个CPⅠ或CPⅡ控制点联测,以便引入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垂直位移监测网可根据需要独立建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施测,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不能利用水准基点的监测网,在施工阶段至少与一个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全线二等水准贯通后,将垂直位移监测网与二等水准基点联测,将垂直位移监测网高程基准归化到二等水准基点上。观测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11.1.2 变形监测网的变形测量点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种。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用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km。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为满足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基准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应不大于200m、距线路中心距离应小于100m的原则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采用附合式或闭合式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工作基点采用Ф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沉降观测过程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基准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变形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变形特征的变形体上。

 11.2 变形观测实施

 11.2.1 观测精度与仪器

11.2.2 水平位移测量规定 水平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采用前方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60°~120°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 ⑵采用经纬仪投点法和小角法时,对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应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改正; 

⑶采用极坐标法时,其边长应采用全站仪测定,当采用钢尺丈量时,不宜超过一尺段,并应进行尺长、拉力、温度和高差等项改正; 

⑷采用视准线法时,其测点埋设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对活动觇标的零位差,应进行测定; 

11.2.3垂直位移测量规定 垂直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垂直位移观测点的精度和观测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垂直位移观测的各项记录,必须注明观测时的气象和荷载变化情况。

 11.2.4 水平位移观测实施 

11.2.5 垂直位移观测(沉降观测)实施

客运专线沉降观测分为路基沉降观测、桥涵沉降观测和过渡段沉降观测三个部分。

路基沉降观测包括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面沉降观测和软土地基地段的沉降观测。 路基基底沉降:每100~150m设一个观测断面(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布设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预埋一个沉降板。在路堤填筑以前在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观测,在桥涵过渡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规范要求加密设置。 

路基面沉降观测:路堤地段一般每5~50m设一个观测断面(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布设观测断面),共三个观测点,分别位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一个,在路基成形以后设置。在桥涵过渡段根据设计图纸加密设置。 

软土地基地段要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断面及观测点。 

路基沉降观测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精度进行控制,观测频次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的相关要求执行。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以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若设计图纸有特殊要求时则按照设计要求频次进行观测。 

桥梁沉降观测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在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的同时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桥涵主体工程完工以后在相应部位设置观测点进行观测,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少于6个月;地基地质条件较好的桥梁、涵洞沉降观测期不少于2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则相应延长观测时间。 

桥梁的墩台观测点设置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每个墩台上的测点总数不能少于4个。涵洞的观测点布置在涵洞边墙两侧,观测点总数不得少于4个。 

桥涵沉降观测的频次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和设计要求执行。 

3) 过渡段沉降观测 

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在设计要求位置沉降观测断面,剖面沉降沿线路斜向连续布置。在施工前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板,在过渡段范围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装置要埋设稳固并在观测期间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过渡段的沉降观测精度和观测频次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和设计要求。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加大观测频率。 

11.2.6 各种构造物沉降限差 

路基沉降的评估要结合路基各观测面以及相邻桥(涵)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桥梁基础和梁体徐变变形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和设计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须小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大于1/1000。 

11.3 变形监测观测成果的整理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本细则要求。各种观测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进行整理,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变形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工程部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资料经整理汇总后按有关规定汇编成册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并存档。 

最后形成的变形监测资料应当包括:

 1)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2)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3)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4)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5)观测记录手簿; 

6)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7)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8)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9)变形测量技术报告;

§12 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 

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应兼顾施工及运营维护要求,在布设前编写专门的技术设计书,现做简单的论述。 

混凝土底座施工以前,应采用起闭于平面控制点或线路控制点的四等导线测量精度对线路中线进行贯通测量,并在无碴轨道施工范围内埋设基桩北京市建设工程计价依据-预算消耗量标准-通用安装工程(2021版)第五册 建筑智能化工程.pdf,基桩分为控制基桩和加密基桩两种。控制基桩原则上直线段100m设一个,曲线段50m设一个。对线路特殊地段、曲线控制点、线路变坡点、竖曲线起止点均应增设控制基桩。基桩一般设置于线路外侧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采取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措施。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在有条件时控制基桩宜埋设混凝土强制对中标。 

基桩控制网(CPⅢ)的测量采用五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控制,高程测量与平面控制点共桩,运用精密水准测量施测。精密水准测量起闭于二等水准点,水准路线长度不宜超过2公里。在施测时其精度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当采用导线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Ⅲ)应附合到CPⅠ或CPⅡ上,当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固定数据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当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Ⅲ)应采用独立平差,并在CPⅠ或CPⅡ中置平,分段附和或置平时相邻段应重叠,重叠长度不应小于1km。 

基桩控制网(CPⅢ)控制点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应永久固定。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使用,并绘制布设平面示意图和控制点表,做好点之记,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等要素。 

在基桩控制网埋设完成以后,应当对其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检测控制点间夹角时,方向观测不应少于两测回,距离往返观测各两测回;

 2)控制点间的距离允许偏差为1/20000;直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曲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1.5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 

§13 无碴轨道的施工测量 

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完成后进行无碴轨道的安装测量河南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加密基桩测量、无碴轨道铺设测量、轨道衔接测量、线路整理测量。最后是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包括维护基桩测量和轨道几何形态测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