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盘锦吹填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陆上铺填砂砾不碾压垫层
1.5m3以内/块四脚空心块预制(0.52m3/块)
南京市四方城2号某大酒店部分建筑改造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5m3以内/块四脚空心块堆放
四脚空心块陆上安装~陆运20km
陆上填筑袋装砂填坡,运距50m
陆上填筑袋装砂土压载,运距50m
11940763.22
暂列金额(含规费、泄水、材料涨价等)
(1)遵照国家有关政策、法令、认真贯彻经济建设方针。
(2)按“项目法”的施工原则进行管理和施工,严格执行有关的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按图施工。
(3)根据本公司经济技术实力,人员设备资源状况,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妥善协调各部门,分项工程,尽力做到均衡施工,结合工程特点和所在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
(5)制定施工所需的劳动力、材料及施工机具的投入计划,确保工程施工合理的平面布置方案。
我单位一旦中标,将在本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细化,编制更加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突出各重要部位的施工节点、工期网络和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经业主、监理和有关部门批准后严格执行。
(2)工程现场踏勘(工程区域自然、环境、交通、水文条件等现状);
(3)当地城镇经济发展状况,现有修配、加工能力、生活、生产物资和劳动力供应条件,居民生活、卫生习惯等的调查;
(4)相关国家、省部及行业相关标准及规程规范;
(6)各种水利工程施工规范及有关的政府法规、法令等文件;
(7)我单位ISO9001:2000系列质量体系文件;
(8)结合本单位承担大型工程的施工经验、施工技术力量以及机械装备水平;
1.5引用标准和技术规范:
(6)《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2004年版);
(18)其他水运工程现行规范
(22)本工程各专项施工技术涉及的其他有关标准和规程规范。
1.6工程总体施工目标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难点、招标文件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项目的施工总体目标如下:
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进度计划,于2010年10月5日开工建设,并于2010年12月31日完工。按业主要求的工期完成。
(3)施工安全文明生产目标
坚持“四无一杜绝”、创建“安全文明工区”和“安全文明生产企业”。
本工程开工后,保证不租用并且不使用“三无船只”和其它不合格船只进场施工作业,确保海上作业安全。
建立健康、安全、环保(HSE)管理机构,加强现场的职业健康管理,安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满足合同要求。
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最南端,濒临渤海辽东湾,地理坐标为北纬40°39′~41°27′,东经121°25′~122°31′。东界辽河、大辽河与鞍山市为邻,南濒辽东湾,东南与营口市隔河相望,西、北与锦州市接壤。全市面积4071kmm2,地势平坦,多水无山,地面海拔平均约为4m,境内海岸线资源丰富,入海河流较多,发展水运交通的条件较好,是东北地区的出海门户之一。
工程区域位于大洼县辽滨经济区南端、大辽河入海口,东、西两侧不远有大辽河口和双台子河口。蛤蜊岗子滩以东的海域,受双台子河口、大辽河口及近岸海洋的交互作用,浅滩深槽纵横,水下动力地貌复杂。
2.2.1坐标系及高程系统
本工程采用北京54坐标系(中央经度123°E),以四道沟理论最低潮面为高程基面。
根据2006年9月~10月间和2007年4月26日~5月3日的大潮、中潮、小潮实测水文资料分析,本海区的潮流具有以下特征:
(1)本海域潮流基本属于规则半日潮流,一般情况下,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流,有两次涨急和两次落急。平均涨潮历史为5小时,平均落潮历时7~8小时,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
(2)在观测期间,小、中、大潮潮流平均流向变幅不大,涨潮、落潮各潮型潮段平均流向变幅均小于20°;平均涨、落潮流向均与滩边线或岸线平行;工程海域的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潮流主要在张潮流方向和落潮流方向上往复运动;各潮段平均流速垂线上均呈表层最大、中间次之、底层最小的分布趋势,落潮平均流速为0.41m/s,涨潮平均流速为0.44m/s。总体来看,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3)观测期间海域余流流速不大,大潮期间各站余流流速平均在3.5~12.2cm/s之间,各站各层最大余流流速为12.2cm/s,流向为218°;中潮期间余流流速平均在0.1~10.0cm/s立交桥工程有粘结梁预应力施工方案,流向为60°;小潮期间平均余流流速在9.3~17.7cm/s之间,各站各层最大余流流速为17.7cm/s,流向为12°。总的为小潮大、大潮次之、中潮最小。
四道沟水文站潮汐特征统计表
使用2003年四道沟水文站实测验潮资料和1952~1972年潮位极值资料,按照《海港水文》规范的相关规定,计算本工程设计水位如下:
设计高水位4.25m(2003年高潮累积频率10%)
设计低水位0.19m(2003年低潮累积频率90%)
极端高水位5.32m(1952~1972年年最高潮位值计算)
本海区外海以风浪为主,涌浪较少。1992年4月~8月间在蛤蜊岗子滩东南侧海区设立了1#和2#短期波浪观测站,1#站位于N40°39′34″,E121°56′51″,2号站位于B40°37′34″塔机吊装专项施工方案,E121°57′31″。
根据1#和2#站资料统计,常浪向为SSW,1#站频率为23.1%,2#站频率为19.3%;其次为SW向,出现频率分别为17.5%和12.1%。观测期间,水深浅的1#站波高小于0.5m的出现频率为74.8%,水深较大的2#站波高小于0.5m的出现频率为68.1%。1#站波高大于1.0m的出现频率为3.7%,2#站为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