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

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251.39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

5.1.1、本基坑土方挖运工程量不大,但施工工期较紧张。因此,须配备足够数量的挖土机械和运土车辆。

5.1.2、本基坑开挖边坡形状复杂,边坡开挖线、开挖坡度、高程、长度控制严格。因此,须选择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

5.1.3、本基坑土方挖运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工序,因此应科学安排施工顺序,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5.1.4、本基坑土方开挖范围内可能存在不明地下设施(地下构筑物、管线等)。因此,对未废弃地下设施应有效保护移动式操作平台施工方案.doc,对废弃的地下障碍物应合理破除。

5.1.5、本工程地理位置重要,对环境保护要求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5.2.1、场内运输道路留置

A、基坑内应留置运土车行走的循环道路,可根据现场情况留置多条循环道,循环道呈逆时针环形或半环形连接现场进出口和挖土部位。

B、循环道的设置应便于土方开挖和车辆行走,以保证土方挖运高效进行,单向循环道宽度不宜小于4.0m,双向循环道宽度不小于8.0m。

C、随土方开挖范围的缩小,循环道逐渐缩短,当其长度不利于车辆行走时将其截断成短马道。

D、本工程拟设置一个运土马道口,基坑内留置1~2条主要循环道(呈逆时针半环形)连接马道及运土部位。

5.2.2、土方开挖顺序

A、基坑周边土方纵向开挖应根据护坡施工要求分区、分步开挖。

B、基坑中间大量土方可分3~4步挖至槽底,每步最大挖深不宜大于3.0m。

C、槽底预留300mm部分土体,由总包专业测量人员控制开挖,槽底预留土层及局部加深部位土方应由总包人工清除。

A、基坑土方开挖顺序:由四周向马道口进行。基坑土方纵向开挖顺序应根据护坡施工要求分区、分步并严格按设计坡度开挖;基坑中间大量土方可分4步挖至槽底,每步最大挖深不宜大于3.0m。

B、土方开挖根据开槽图为结构施工预留一定宽度的施工肥槽(肥槽宽度为基础外边线至基坑下口线的水平垂直距离),本工程预留肥槽宽度为:≥800mm。

A、土方收尾时,采用内外结合马道。

B、土方收尾时可在马道口挖出一个土方收尾平台,其规格约为7.0m×7.0m,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设置土方收尾平台。

土方收尾采用普通挖土机结合长臂挖土机直接挖土装车收土。

土方外运:基坑开挖的大量土方拟运至最近的政府部门指定的渣土消纳场进行消纳,平均运距不宜超过20Km。

(1)提前安排人员对施工现场开挖“井”字型探沟,查明地下管线、构筑物、人防等情况。

(2)对需要保护的管线制定保护或改移方案,对废弃地下障碍物进行浅层开挖和破除,以保证后期土方工程的顺利施工。

(3)对现场未开挖的裸露土面进行全面覆盖,同时应对现场留存土方进行全面覆盖,防止起风扬尘。

5.6.1、渣土清运和场地平整。将场区表层渣土清除,并暴露、破除潜层地下障碍物,将渣土和地下障碍物挖运出场。

5.6.2、根据本基坑土方挖运工程量及工期要求,拟安排2台挖土机,平均每天运土车30~40辆进行施工。

5.6.3、严格按照业主要求的作业时间进行土方挖运施工,在允许情况下尽量安排昼夜连续施工。

5.6.4、施工前期应多安排运土车辆,集中出土;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时调整施工机械数量。

5.6.5、设专人指挥,确保运土车辆进出现场畅通,不互相影响;在现场出口处设置箅式洗车池,派专人对车帮、车轮进行清扫和冲刷,运土车应封闭,严防遗撒;施工现场干燥时适量淋水降尘。

6.1基坑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及基础施工期间,为确保基坑边坡的安全,对基坑边坡支护实施水平位移监测,以此为依据对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实施动态管理。

6.1.1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是测量基坑变形观测点在垂直基坑边线方向上的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

6.1.3基准点的设置: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根据基坑的变形特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角点两个边线延长线之外一定距离的稳定位置,基准点设置数量不少于3个。

6.1.4工作基点的设置:工作基点设在平行于基坑边线并通过观测点或离观测点距离较近的视线上,根据现场条件,工作基点的位置应离开基坑边线一定距离设在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测定总体变形的工作基点,当按两个层次布网观测时,使用前应利用基准点或检核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工作基点数量根据基坑每边观测点位移测量所需视线的数量设置,每条视线至少1个工作基点。

6.1.5定向点的设置:在通过工作基点的视线上、基坑对面的稳定建筑物或围墙上或地面上设置定向点,作为观测视线定向的依据。定向点的设置数量与工作基点对应。

6.1.6观测精度要求:满足国家三级变形测量精度要求;水平位移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小于6.00mm;垂直位移测量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小于1.0mm。

6.1.7观测仪器:J2经纬仪。

6.1.8观测时间的确定:基坑开挖每一步都应做基坑边坡变形观测;观测时间每天一次,变形量突然增大或变形过大并不能稳定时必须连续观测,正常情况下基坑开挖完7天后,可由每天一次改为三天一次,十五天后每两周观测一次,基坑回填后停止观测。

6.1.9场地查看与记录: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照相存档;施工期间每天应检查基坑周围有无裂缝发生;每次观测边坡位移记录详细记入汇总表并绘制边坡位移曲线。

6.1.10注意事项:每次观测应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观测期间使用一种仪器,一个人操作,不能更换;加强对基坑各侧沉降、变形观测,特别对有地下管线的各边坡可进行重点观测。

6.1.11应派专人进行现场基坑周围及边坡巡视,关键部位加强观测,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本工程边坡水平位移控制值为:35mm,报警值为28mm。如边坡水平位移量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查明造成位移增大的原因,并同时加大检测密度;当边坡水平位移接近极限值时,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具体加固措施,必要时暂停施工。

第二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项目经理:1人主管全面工作

项目副经理:1人主管生产

主任工程师:1人主抓技术管理

测量员:1人放线与测量工作

材料员:1人材料采购及供应

安全员:1人安全施工管理

施工员:1人生产施工管理

本工程基坑护坡,进场准备2天,施工准备内容包括测量放线(施放槽边线等)、现场场地布置、组织施工人员进场、组织施工机械设备进场、购置施工材料等。

2.2.1集结精干的施工队伍,组织好劳动力进场。本工程施工工期紧,施工任务大,工序衔接多,质量要求高,根据本工程的这些特点,结合北京地区的施工情况,合理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施工队伍进场。要求各专业施工队伍自身管理水平高,施工能力强,施工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有连续施工的能力。既有利于生产的连续,又可保证工程的工期及施工质量。

2.2.2做好职工的入场教育培训,搞好全员的各项交底工作:培训应按职工的工作任务,区分不同层次和培训内容,使职工有适当的知识基础(包括高效率完成其各项任务的方法和技能),以确保员工对现行有效法规要求、内部标准、组织方针、目标的认识,上述工作应利用一段时间进行,此外应学习北京市各项规定以及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职工学习首都文明公约,做文明市民,激励职工的积极性。

2.2.3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由安全部安全员组织培训,职工进场后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国家法规相关要求、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内部标准、安全目标等知识,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2.2.4落实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对职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及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的集体交底工作,使全体职工都能掌握技术及质量标准;对关键部位除做详细交底外,还应做现场示范,促使操作工人理解“企业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内涵。

2.2.5各分项工程施工劳动力计划见劳动力计划表。

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

本工程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见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表。

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5.1做好场布工作,按设计要求放槽边线。

2.5.2调查、探测、处理地下管线、人防通道、障碍物等,对有用管线应进行改线,废旧管线要进行封堵,避免废旧管线向槽内及边坡漏水。

2.5.3根据现场情况,按机械作业要求平整场地,并做到“三通一平”。

2.5.4根据施工方案采购施工原材料及机械设备进场,预先做好原材复试工作并向监理报验。

2.5.5由主任工程师牵头,请设计人员就技术关键问题、施工细节问题进行技术交底。

2.5.6检查项目人员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保证持证上岗;

2.5.7做好施工前的安全交底,与所有施工人员签订施工安全协议。

2.5.8准备各种施工用表,做好收集、整理、归档资料准备。

3、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3.1土钉墙支护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3.1.1施工工艺流程

3.2.2土钉墙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修坡:采用人工修坡,坡度由测量人员严格控制;

土钉成孔:采用人工洛阳铲成孔;

钢筋加工:土钉钢筋每2m设一组置中架,采用ф6.5HPB钢筋与主筋电焊而成。土钉端头制作90度弯头,与面层加强筋焊接,弯头长度满足单面搭焊长度;

钢筋置入:人工将加工好的土钉钢筋置入孔内;

注浆液搅拌:采用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2分钟;采用PSA32.5水泥;

注浆方法:采用孔底压浆灌注方法注浆,孔内有水时能将孔内水排出保证注浆质量;

面层钢网:面层钢网采用人工直接在坡面铺设,钢网搭接处采用U型卡卡老;

喷射混凝土料搅拌:采用人工拌料,拌料次数不少于三次,拌好的料要均匀,且随用随拌;采用PSA32.5水泥;

(2)土钉墙施工技术要求

a、土方开挖必须与土钉墙护坡配合施工。

①土钉墙施工时必须分段分层进行土方开挖,每段长度15~20m,每层挖土深度与土钉垂直间距相匹配,保证每层土方开挖的超挖量不超过500mm,一则便于土钉施工,二则避免超挖造成边坡塌方。

②土钉墙上口线须翻边1.0m,厚50~80mm翻边,反向坡比0.02:1,做法同土钉墙面层。

③土钉墙施工与土方开挖交替进行,每步土钉墙护坡施工结束并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方可进行下一步土方开挖,并在下一步土方开挖时要注意对上部混凝土面层及土钉的保护,避免碰触已施工完的护坡面砼面层及土钉。

b、土方开挖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坡度,工作面开挖后及时人工修坡,保证坡面平整,坡面不平整度不大于±50mm。

c、修坡结束后确定土钉孔位,然后用洛阳铲成孔,孔位误差不大于100mm,如遇特殊情况需要移孔位,应由现场技术负责人批准;成孔后检查孔深、孔径、钢筋长度,合格后及时插入钢筋和注浆管进行注浆,注浆管距孔底250~300mm;水泥浆渗漏或干缩后应进行二次补浆。

e、钢筋拉杆体在长度方向每隔2m加一组Ф6.5钢筋托架,分布呈三角形,使土钉钢筋居于孔中心。

f、面层钢筋网之间搭接不小于300mm,网片与坡面之间保证3~5cm距离,加强筋压在钢筋网上,与土钉钢筋焊接牢固。

g、砼喷射时要严格按施工配比进行配料,面层砼厚度要满足设计要求,坡面不许有钢网外露现象。

h、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方案不统一、土层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成孔遇地下障碍物时,边坡土钉的实际排数、长度和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设计人员现场进行相应调整。

i、土钉成孔的过程中,若遇到坚硬的障碍物,不要强行施工,以防破坏地下管线和构筑物,要适当调整土钉参数,杂填土中确认无地下管线及构筑物时,土钉成孔困难可采用打入直径1寸半钢花管注浆的方法施工。

j、土钉墙施工中,每500m2制作标准养护试块一组。

根据开挖方法,施工机械的特点、要求,做好各测量点的施测控制和保护,进行开挖边线的施测工作。

调查场区内可能影响机械施工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理或撤除,暂不能清理的应明确查明其范围,制定防护处理措施。

调查机械进场和场外弃土运输道路,交通管制规定及桥梁、涵洞情况,判断其可通性,保证机械连续作业;

基坑内,按照各类施工车辆的机械性能,创造机械施工作业面,包括坡道宽度、坡角、路基稳固程度,转弯半径等;

分层分段开挖《环氧树脂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范》GB@T50589-2010.pdf,要保证土方机械回转、行驶、调头、装土、卸土空间,还要确定收尾的平面和空间尺寸要求。

(二)土方开挖与基坑边坡支护的配合

严格按分层开挖深度控制,根据地面标高,计算分层开挖标高,机械开挖接近设计坑底时,应预留30cm厚土层,总包人工清除;

开挖作业与边坡支护分段交叉作业,若一旦开挖滞后,可以给支护作业沿基坑周边先挖出6~8m宽的作业槽,若支护滞后,可以给其留出6~8m宽的作业平面,待下一层开挖时一并挖掘,以保证工作整体工期的实现;

①为保证机械正常运行,应加强现场易损件备品管理和车辆维修,根据需要可在现场设置临时油库,及司机轮休间;

由于本工程的基坑支护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针对这一特点铁人纪念馆屋面防水等维修工程防水施工方案,本工程土方开挖应以方便护坡施工为原则,因而每步开挖与土钉支护协调一致即可。

4、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