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冲击压实施工方案D)按照设计的桩位、桩长、桩数、喷浆(粉)量、复搅长度及试桩确定的参数进行施工。桩顶标高高出设计标高不少于0.5m,采用人工凿除桩头。
E)严格按照现行相应的检验验收标准及设计要求进行检验验收,不能够满足要求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直至检验结果满足技术要求。
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工艺框图
110KV变电站新建基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喷浆、搅拌、提钻至桩顶
再次搅拌喷浆至桩底标高
(1)施工方案与施工方法
高压旋喷桩采用施工机械主要包括钻机、高压泵、浆液搅拌器和操纵控制系统、高压管路系统、材料储存系统、各种管材、阀门、接头等辅助设备。
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不少于2根),确定各项施工工艺参数。场地清理完毕,设备进场,根据现场试桩工艺参数钻进至设计处理深度成孔,将喷管插入到设计深度,待浆液从孔底冒出地面后,开始自下而上进行旋喷作业,喷管提升到达设计标高后,停止喷浆,单桩施工结束。
在旋喷过程中,当上面第一根钻杆完全提出地面后,停止压浆,待压力下降后,迅速拆除钻杆,然后连续压浆,当压力升至设计旋喷压力时,进行1~2分钟的低压补浆。钻杆旋转和提升必须连续不中断,拆卸、接长钻杆或连续旋喷时要保持钻杆有10~20cm的搭接长度,以免出现断桩。旋喷过程中,因机械故障中断旋喷时,重新钻至桩底设计标高后,重新旋喷。
单管法或双管法的高压水泥浆液压力要大于20MPa。
桩体质量检验在成桩28天后进行,采用开挖、钻孔取芯、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等方法。
旋喷桩施工完毕并检测合格,人工剔除软桩头,在桩顶铺设60cm厚碎石垫层,垫层中间铺设一层强度不小于80kN/m的双向土工格栅。
施工工艺流程参见“旋喷桩施工工艺框图”。
A)加强原材料的进场检测,确保原材料质量满足要求。
B)浆液配合比按设计要求配制,水灰比、所用水泥强度等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并在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考虑地下水对水泥混凝土的腐蚀性。
C)重视试桩工作,对试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以确保获取合理的施工参数。
D)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喷浆压力等施工参数进行监控。
E)施工完成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及设计的要求进行检验。不满足要求时应及时处理,直至达到要求。
详见“5.2.1地基加固处理施工”相关内容。
6)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方桩)桩网结构
详见“5.2.1地基加固处理施工”相关内容。
详见“5.2.1地基加固处理施工”相关内容。
(1)施工方案与施工方法
对于设计有堆载预压要求的路段,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提前安排施工,保证预压期满足要求。在预压土分层填筑过程中及填筑完成后的预压期内,按照设计要求的频度进行详细的沉降观测,达到规定的预压时间后进行工后沉降分析,工后沉降满足控制值要求时进行卸载,然后进入基床表层施工程序。如果沉降期满路基沉降变形仍不收敛,及时与监理方、设计方以及业主方取得联系,共同协商,采取延长预压期等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使工后沉降最终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装土,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摊铺,平地机配合人工整平,压路机静压,边堆土边摊平,严格控制加载速率。
预压土施工工艺顺序为:铺设土工布→分层填筑预压土→放置并进行沉降观测→合格后卸载。
施工工艺流程参见“堆载预压施工工艺框图”。
达到设计预压时间,工后沉降分析符合要求
A)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取用预压土,在进行预压土填筑前进行容重的检验,保证其容重满足技术要求。
B)预压土按照设计的宽度、高度分层进行填筑,并保证其顶面良好的横向排水坡度。堆载过程中进行沉降观测并保护好沉降观测设施,同时根据沉降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加载速率。
C)堆载完成后的预压期内按照设计要求的频度进行沉降监测。当堆载预压时间达到设计要求后,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确定卸载时间。堆载预压完成达到沉降控制要求后,清除预压土及土工布。卸载时用装载机装土,自卸汽车运输至弃土场,机械施工时预留30cm厚度人工清理,以防污染基床底层和破坏基床底层整体性及稳固性,最后清理土工布。
3.4.3基床以下路堤施工
1)施工方案与施工方法
本标段基床底层采用A、B组碎石土填筑。路基正式填筑前进行填筑试验,试验段选在最早具备填筑施工条件的路基正线进行,长度不小于100m。
基床以下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路基填筑采用自卸汽车运输填料,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布料,推土机初平,平地机(或摊铺机)精平,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
每200m为一个施工区段,配备足够的碾压设备,保证碾压在一天内完成。每个区段按照八流程严格控制,每7天完成一层路基的填筑;在进行下一施工区段施工过程中,前一施工区段工作平行进行,在前一层完成并验收后,后一层即安排填筑施工,加强各工序间的衔接。
(1)填筑在基底或者下层面施工、处理并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
(2)填土、摊铺、平整
不同土质的填料应分层填筑,且应尽量减少层数,每种填料层压实总厚度以30cm进行控制。
填土区段按照网格化布料,用推土机或平地机摊铺平整,使填层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压路机碾压轮表面能基本均匀接触层面进行压实,达到最佳碾压效果。
推土机摊铺平整的同时,应对路肩进行初步压实,保证压路机进行压实时,压到路肩而不致滑坡。
初压工序之后用平地机精平,局部凹坑采用人工修整。
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
进行碾压前对填筑层的分层厚度和大致平整程度应进行检查,确认层厚和平整程度符合要求方能进行碾压。
碾压时由路基两侧开始向中心纵向碾压,按照初压、复压、终压三步骤进行。初压宜低速,复压宜中速、终压应快速。
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测路堤实际压实度。压实度检测合格后,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应进行补压后再做检查,一直达到合格为止。
含水量适宜的填料应及时碾压,防止松散填料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导致含水量损失难以压实。含水量不适宜的填料应进行调整处理后方可碾压。
压路机按S形走行,相邻两行碾压轮迹至少重叠30cm,保证不漏压。
施工工艺流程参见“路基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框图”。
路基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框图
(1)填筑施工前,对下承层(或基底)进行复查、核对,慎重处理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必要时与设计方联系处理。对低矮路堤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地基处理并检验合格后才进入填筑施工。
(2)施工前先进行现场填筑压实试验,确定不同压实机械、不同填料施工含水量的控制范围、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组合工艺性试验。
(3)填筑时设专人指挥车辆,并根据设计位置布置埋设沉降仪、坡脚位移观测桩和其他观测设备。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检测,合格后填筑下一层。
(4)严格执行有关技术规范,把好试验关,定期对试验、检测、测量仪器标定。严格按试验路段取得的试验数据进行施工,控制填料含水量和松铺厚度,按压实机械最佳组合方式对填料进行压实。
(5)严格按设计施工,确保路基宽度、横向坡度达到标准,路基面平整、路拱明显、坡面平顺、路肩边缘线条清晰顺直,无缺损、坑洼、裂纹等现象。
(6)严格按规范要求,分层对路层进行填筑、辗压,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如有检验不合格的填层,必须返工,直至检验合格。
(7)施工期间做好现场排水,保持作业面排水畅通,做到施工场地雨后无积水。尤其是路堤两侧坡脚严禁积水。雨季施工时,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流入细粒土的粉、黏砂取土坑、场内;并随时排除坑、场内积水。对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以渗水性填料或水稳性好的填料填筑,并采取疏导措施。不得在雨天进行非渗水土填料的填筑施工。雨后路基面经晾干后必须复压,经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工序。
(8)施工中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的技术规范,精心组织施工,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确保工程质量。
(9)填料严格按照现行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检验检测。
(10)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率,在填筑工艺试验确定的施工允许含水量范围内,进场前首先测定含水率,严禁含水率过高的填料进场。
3.4.4基床底层填筑施工
详见“5.2.2基床底层施工”。
3.4.5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石)填筑施工
详见“5.2.3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石)填筑施工”。
3.4.6路基沥青混凝土防水层施工
1)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本标段路基沥青混凝土主要在无碴轨道道床两侧铺设,仅在原昆山试验段分布有800m有碴轨道,其基床表层铺设沥青混凝土。无碴轨道段在道床施工一定距离后即安排进行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有碴轨道段在路基预压完成,沉降企稳后进行施工。
(1)矿料级配设计,测定最佳沥青用量。
(2)沥青混凝土拌合。
(3)沥青混凝土运输。运输过程中车厢板涂上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结剂。
(5)沥青混凝土层纵缝错开15cm(热缝),横向接缝错开1m以上。
(1)加强沥青混凝土实验工作,确保矿料级配、沥青用量等指标最佳。
(2)沥青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合的方式,保证拌合质量。
(3)根据摊铺速度与沥青混凝土对温度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选用合适吨位的运输车运输,确保工程进度与沥青混凝土摊铺时的质量。
(5)在施工全过程中,沥青加热温度和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符合设计要求。
(6)施工后应严格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合格的情况应迅速处理。
详见“5.2.4过渡段施工”。
3.4.8路基附属工程施工
3.4.8.1路基排水
1)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路基排水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本标段的路基排水工程包括路堤两侧排水沟、路堤边坡渗沟、路基线间排水等。
排水沟、边坡渗沟在沉降企稳后采用预制构件拼装砌筑的方法进行施工。
路基线间排水包括线间排水井、横向PVC排水管、线间纵向透水管三部分。排水井在基床表层完成后施工。横向排水管在沉降较小的地段采用预埋施工,在沉降将比较大,难以控制高程的地段应采用沉降企稳后挖槽埋设的方法。线间纵向透水管则与排水井同步安设。
无碴轨道基座两侧基床表层做成4%的横坡排水,并铺沥青混凝土,路基在摊铺碾压过程中每层都严格做成4%的向两侧的横坡保证路基面不出现积水。
(1)路堤两侧排水沟施工:采用混凝土预制排水沟预制块,现场满足施工条件后进行侧沟开挖,将满足质量要求的预制件运至现场进行砌筑。
(2)线间排水井施工:钢筋混凝土排水井在路基沉降企稳、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挖槽。为达到排水井与路基一体化的目的,排水井采用现浇的方法施工,开挖完成后立内模,灌注混凝土,并进行人工振捣密实,进行养护。盖板在预制场集中预制,排水井完成后进行安装。
埋置横向PVC排水管施工:采用预埋的方法时,当路基填筑到相应标高后开槽,按照设计要求预埋PVC管,管应按要求设置斜度,用砂浆或混凝土回填,夯填密实。在预测沉降较大的地段应等到沉降企稳后埋设,预压土卸载后即可挖槽埋设。
两线间PVC透水管:与排水井同步安设,与排水井连通。
排水井基础基床表层施工后施工,PVC管沟槽开挖与路基填筑同步进行。采取一次性现浇钢筋混凝土排水井基础坑混凝土井身,并用混凝土回填基础坑和PVC管沟槽。
(3)护坡排水槽:在预制场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沟;路基沉降企稳,现场达到施工条件后,将预制块运至现场安设砌筑。
(1)严格控制所用材料的质量,加强水泥、砂等原材料的检验检测,不合格的禁止使用。
(2)严格控制好施工顺序的安排,与路基其它工序紧密衔接,合理安排工期。
(3)在路基上挖槽时应尽量避免对路基的扰动,以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4)控制好预埋横向PVC排水管的埋设高程,考虑沉降情况选择埋设方法,确保埋设高程等满足要求。
(5)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后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及设计的要求进行检验验收,不满足要求的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
3.4.8.2立体植被网+喷播植草防护
1)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1)喷播植草在春秋季进行。坡面修整平整密实,从上向下铺设立体植被网,与坡面密贴,上下沟槽内网垫应有足够的压量,搭接处上层网垫要紧贴下层。纵向搭接宽度不小于3cm,用间距1.0m竹钉固定,梅花型布置。
(2)覆盖细粒土:将细粒土均匀撒于立体植被网上,木板耙整平,钢管轮碾将覆盖土压平,洒水湿润。
(1)立体植被网+喷播植草防护施工应根据所种植物的特性,适时种植,避免暴雨季节、大风和高温条件下种植。
(2)喷播植草前应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并确保在雨季来临之前形成一定的植物边坡防护能力。
(3)选用适用性强、生命力强、根系发达的植物种子应在短时间便可达到防护效果孔网钢带聚乙烯复合管施工方案,避免引进破坏生态平衡的外来物种。
3.4.8.3浆砌片石骨架护坡
局部地段采用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护坡对路堤边坡进行防护。
1)施工方案与施工方法
路基预压完成,沉降稳定后施工,片石采用挤浆法砌筑。每隔15m设置设置主骨架,顺边坡形成横向排水槽,排水槽采用C15混凝土预制构件。厚度等尺寸严格按照设计取值。
(1)清刷浮土、石块、填补坑凹。挂线放样JTT 443-2021标准下载,开挖骨架沟槽及基础。
(2)骨架护坡施工自下向上逐条进行,调整拱放在路堑边坡的顶部,并在顶部做镶边。护坡顶向内嵌入边坡0.2米,防止雨水灌入护坡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