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速公路X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XX高速公路X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61.20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XX高速公路X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T型梁预制安装工作原理示意图

隧道开挖爆破钻眼布置图

表2分项工程进度率计划(斜率图)…………………………142

表3工程管理曲线………………………………………………….143

DB11/T 1391.3-2017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通用数据接口表4施工总平面布置图…………………………………………..144

表5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框图………………….….………..145

表6分项工程生产率和施工周期表……………………………151

表7施工总体进度表………………………………………………...152

表1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

云南水富至麻柳湾高速公路项目招标文件、补遗书及标前会议纪要。

交通部现行《公路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和各种材料试验规程》、《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现场调查所获取的资料。

我公司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遵循招标文件规定的原则。

遵循设计与施工规范规定的原则。

坚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确保工程质量使业主满意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精心施工,均衡生产,确保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确保工期和施工安全。

坚持按“项目法”组织施工的原则,确保业主的“三大控制”(即:投资控制、工期控制、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水富~麻柳湾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240)二连浩特一河口公路地处云南境内的第一段,是云南省的北大门,出省通往四川及祖国内地的运输大动脉,也是云南省规划的“三纵三横,以昆明为中心对外9个通道”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连正在建设中的宜宾至水富高速公路,南接已建成的麻柳湾至昭通二级专用公路,该段公路的修建为进一步促进西部人开发,支持配合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大型电站的建设,促进云南滇东北部矿产、农业、水利资源进‘少开发,以及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省际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云南水富至麻柳湾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全部控制出入,路基宽度为22.5米,设计车速为60Km/h,桥涵设计车辆荷载载采用汽车—超20级、挂车—120。主线部分技术指标见下表:

计算行车速度(Km/h)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凉风凹至普洱渡段路线主要控制点:凉风凹、砖房、龙台、串丝、鹰嘴岩、刷把滩、二溪口。沿线乡镇:凉风凹至普洱渡段路线经过水富县太平乡;盐津县串丝乡、普洱渡镇。其中本合同段路线全长7.427公里,均处于盐津县串丝乡境内。

M7.5浆砌片石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

拱型护坡M7.5浆砌片石

拱形护坡M7.5浆砌混凝土块

护面墙M7.5浆砌块石

整体式双跨连拱结构隧道

水富盐津两地都具有冬暖、春早、夏热、无霜期长,日照少、雨量充沛,湿度大的立体气候特点,水富县是全省日照最少的县,路线区域内,由于地貌复杂,高差悬殊,垂直差异,小气候特征突出,极端最高气温33℃~34.2℃,极端最低气温4.8℃~7℃,年蒸发量1959.6~2031.1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1%~75%。根据资料统计,凉风凹一普洱渡6~11月份共计177天,雨天63天占35.59%,阴天42天占23.73%,晴天72天占40.68%,阴雨天气105天占59.32%,一般情况,山区的降雨量和湿度大于坝区气温和蒸发量低于坝区,如水富县城~太平一带阴天,而复兴至普洱渡及中和乡一带则是阴雨朦朦。

路线区域主要河流为关河及其支流,庙口河、串丝河、冷水溪、上清河、会同溪、洛泽河等,为金沙江水系,河谷狭长深切、落差较大,险滩较多,雨季水位暴涨暴落,冬春季水枯,区域内地下水丰富,地表水发育,山区各支流均由四周向盆地汇集,构成辐射状水系。

路线区域地处云贵高原的北缘,多属低中山地区,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剧烈下切,切割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地势上总体呈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271米,相对高差500~2000米,区域内山脉,水系多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属强侵蚀的峡谷山地地貌,山峰林立,悬崖陡壁多见,V形谷发育。

本合同段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K47+264~K47+660

该段路线展布于斜坡地带,坡面平缓,浅切割,横向沟谷不发育,地下水以孔隙水为主,两端见有裂隙水,富水性弱~中等。上部覆盖层为崩积块石土,局部薄层业粘土含块石,厚度5~15米,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条件差,施工开挖后,边坡稳定性较差,尤其深挖地段右边坡会产生坍塌,严重之处可能诱发工程滑坡产生。

K48+180~K49+160

该路段处于斜坡地带(山腰间),地形起伏大,纵横坡面陡峻,“V”形谷发育,大部份基岩裸露,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见裂隙水出露地表,流量较小。第四系崩积、残坡积物零星覆盖于基岩面上,主要为块石土、亚粘土,一般厚1.8~6.2米,结构松散,块石上容许承载力300~350KPa。下伏为三迭系地层,岩性由灰、深灰、灰黑色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炭质页岩组成,局部见煤线,岩体结构软硬不均,产状平缓,K48+720~K48+800段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易产生顺层滑动,K49+040~K49+160段填土较高,应注意土层沿基岩面产生滑动,引起路基失稳。

K49+160~K50+150

该路段处于缓坡地带,地形起伏不大,坡面平缓,沟谷切割浅,地表覆盖层为亚粘土含块碎石,局部为块石土,厚度3~7.6米,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富水性中等,仅在K49+280及K50+010两地见有出露,其流量较小,对路基无影响。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为紫红、紫色、灰绿、灰黑色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炭质页岩,岩体局部强风化层厚1.2~3米,多为弱风化,块状~碎块状,总体上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应注意的地质问题是K49+180~K49+370、K50+080~K50+150深挖段多为泥岩边坡。

K50+150~K53+300

该路段处于浅切割的低山斜坡地带,纵向地形起伏不大,横坡陡峻,沟谷发育不全。地表覆盖层为亚粘土含块石、块石土、碎石土,厚度变化大,岩堆地段厚度>25米;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为紫红、褐红、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局部泥岩强风化层厚3~6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对路基边坡稳定影响较大。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孔隙水次之,富水性中等~弱,仅在K51+300沟底见有出露,流量较小,对路基工程影响不大。

所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是:K50+860~K51+030深挖路段上部亚粘土含块碎石厚达12米,结构松散,下伏泥岩风化破碎强烈,呈碎石状一土状,施工开挖后边坡稳定性差,易产生坍滑,需加强处治防护措施;K51+340一K51+460段为古滑坡体,滑体由亚粘土含碎石、腐木及木炭组成,厚7.9米,滑面推测深度6.6~7.9米之间,右上方未发现裂缝,民房未出现偏斜,左下方无地下水出露,该古滑坡现处于稳定状态,路线通过滑体顶部,路基深挖3.86米,削坡减载,有利于滑体稳定,建议施工时左侧增设抗滑墙,废方不宜堆放于滑体之上,以免引起古滑坡复活,而影响路基稳定;

K53+300~K54+700

该路段处于缓坡地段,纵向地形起伏不大,横向左侧地形陡峻,多裸露紫红色泥岩,右侧地形平缓,多被坡残积物覆盖,岩性为亚粘土含碎石,K54+130~K54+460现为农田,地下水丰富,水位高,由于地表水的长期浸蚀地表层有厚2.7~5.2米的软弱土。下伏为紫红色泥岩,多为弱风化,碎块状。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K48+108(5—29.5米)大桥

该大桥跨越一冲沟口,两岸地层、岩性差异较大,水富岸K48+000~K48+120段为崩塌堆积块石土,块径大小不等,成份为灰、褐灰、褐黄、灰黑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由粘性土充填,厚度14.6—25米,最厚处达25—35米。麻柳湾岸为陡崖,由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偶夹泥岩及薄层炭质页岩,岩体强度高,桥台上方存在着潜在危岩。

K48+734(12—29米)大桥

该大桥跨越近东西向冲沟及山腰陡坡地段,地形复杂多变,横坡陡峻,松散残坡堆积物零星覆盖于岩层面上,以块石土为主,厚度不大一般1.8~6.1米:下伏为三迭系地层,岩性为灰、褐灰、深灰色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弱风化,块状~碎块状,据取样试验结果:平均饱和抗压强度33—78MPa,软化系数0.78~0.89,平均容许承载力600~1000KPa。

K49+960(8—29.5米)大桥

该大桥跨越两条近东西向的冲沟,地形起伏不大,坡面平缓,覆盖层厚度2.2~6米,局部厚达12.8米,成份为亚粘土及泥岩块石土;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砂岩,上部强风化层厚2.5~4.7米。据泥岩取样试验结果:平均饱和抗压强度9.7~16.6MPa,软化系数0.73,该类岩石遇水易产生软化,承载力将有所降低,容许承载力400~500KPa;砂岩容许承载力800~1000KPa。

左K50+619(7—29.5米)大桥

该大桥穿越山腰斜坡(岩堆)地带,横向坡面陡峻,崩积、覆盖层厚度3.6~10.4米,最厚处大于30米,上部块石土一般厚3.8~10.4米,碎石土含块石厚度大于20米,由亚粘土充填,结构松散,稳定性差。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由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呈弱风化,碎块状;泥岩容许承载力400—500KPa;砂岩容许承载力800~1000KPa,砂岩为主要持力层。

K51+208(8—30米)大桥

该大桥穿越山腰斜坡地带,横向坡面平缓,覆盖层以亚粘土为主局部含块石,厚l:l~3.1米,最厚处7米,零星覆盖于基岩画上: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为紫红、褐红、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强风化层厚度3.1~7.5米。据岩石取样试验结果:泥岩平均饱和抗压强度5~9.7MPa,属易软化岩石。

K51+859(13—30米)大桥

该大桥斜跨串丝沟,河漫滩平缓,地势开阔,水富岸块石土厚4.7—13.8米,麻柳湾岸(岩堆)块石土、碎石土总厚度6.3~27米不等,并有多量亚粘土充填;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为紫红、紫色、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多呈弱风化,碎块状。据岩石取样试验结果:泥岩平均饱和抗压强度8.2~23.8MPa,属易软化岩石,软化后承载力有所降低: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平均饱和抗压强度14.9~37.5MPa,属不易软化岩石,是桥基的主要持力层。

K52+225(9—29.5米)大桥

该大桥斜跨串丝沟及斜坡地段,沟谷狭窄,水富岸坡面平缓,麻柳湾岸坡面陡峻,第四系松散覆盖层水富岸块石土、碎石土厚5.3~27米,麻柳湾岸块石土厚2.2~7.3米,并有多量亚粘土充填;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以泥岩为主夹不等厚砂岩层。据岩石取样试验结果:泥岩平均饱和抗压强度8.2~16.8MPa,属易风化、软化岩石,容许承载力400—500KPa;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强度较高,是桥梁的主要持力层。

K52+561(5—30米)大桥

该大桥斜跨串丝沟,水富岸坡面平缓,麻柳湾岸坡面陡峻,松散覆盖层为亚粘土含块石、碎石及块石土,水富岸厚2.8~8.6米,麻柳湾岸2.6~8.9米XXX水电站黄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局部出露紫红色泥岩;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不等厚互层。据岩石取样试验结果:紫红色泥岩平均饱和抗压强度16.8MPa,灰绿色砂岩37.5MPa,泥岩易风化、软化,承载力有所降低,砂岩强度高,是桥基的主要持力层。

K52+811(3—29.5米)大桥

该桥斜跨串丝沟,水富岸地形坡面相对较陡,麻柳湾岸平缓,松散覆盖层为块石土、亚粘土,水富岸厚0~2.8米,麻柳湾岸0~4.2米,沿沟谷两岸均有砂岩出露,节理裂隙发育,产状平缓,有利于岸坡稳定;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为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砂岩强度高,为主要持力层。该桥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K53+194(5—29.5米)大桥

该大桥斜跨串丝沟,两岸地形坡度较陡,松散覆盖层为亚粘土、块石土,水富岸厚2.7~11.4米,麻柳湾岸厚2.5~6.6米,结构松散,孔隙大,不稳定;下伏为侏罗系地层,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岩,麻柳湾岸强风化层厚5—6.4米,承载力低。

凉风凹2号隧道(K47+670一K47+980)

该连拱隧道位于串丝沟上游西侧,进出口里程为K47+670~K47+980,全长310×2米,最大埋深83.38米。隧道穿越区主要出露三迭系地层及第四系崩塌堆积层,岩性为灰色、灰褐、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经钻孔揭露,进口段为灰、灰褐色弱风化泥质粉砂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石较为完整,据岩石取样试验结果:平均饱和抗压强度25.9MPa,软化系数0.90。进口处为一陡坎,岩石裸露,产状平缓,有利于洞门稳定及排水,因此施工开挖中洞口及顶板基本上是稳定的,不会出现较大坍塌,但不排除局部会沿层面产生掉块:出口K47+920~K47+980段为第四系崩塌堆积的块石土分布区,据钻探勘察块石土厚度大于14.5~20米不等,孔隙大,稳定性差。

施工开挖中不论侧壁或是顶板都会出现严重坍塌、陷落,完全可能坍至地表。中部地段据两端勘察情况,结合地层岩性推测,施工开挖中洞顶及侧壁较为稳定,不会出现较大坍塌,但局部拱顶会沿层面产生掉块。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据钻孔水位观测,富水性较弱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材料,隧道开挖中不会出现较大涌水,进出口浅埋地段雨季会出现渗透滴水。

凉风凹3号隧道(K48+270一K48+56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