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xx路过江隧道工程盾构到达施工方案3.2工程地质概况 2
3.3水文地质概况 3
隐框窗施工组织设计4.盾构到达施工的特点及重难点 3
5.盾构到达施工方案 4
5.1总体施工方案 4
5.2盾构到达前准备工作 5
5.2.1江北工作井端头加固 5
5.2.2工作井端头降水 8
5.2.3接收台浇注 11
5.2.4洞门密封装置安装 11
5.2.5场地硬化 12
5.3盾构到达的施工内容 12
5.3.1贯通前测量及盾构姿态调整 13
5.3.2到达前施工参数控制 15
5.3.3东西线盾构达到先后控制 15
5.3.4管片壁后二次注浆液 16
5.3.5超前注浆 16
5.3.6洞门凿除 17
5.3.7盾构机前推、形成洞门密封 17
5.3.8管片拉紧装置 18
5.3.9盾构机推出 19
5.3.10拆除洞门密封 19
5.3.11洞门施工 20
6.盾构机到达过程中风险分析及对策 20
6.1盾构机未到达设计位置 20
6.2洞门凿除过程中地下水涌入 20
6.3洞门密封拆除过程中地下水涌入 20
7.到达施工应急预案 21
7.1地下水涌入盾构井应急预案 21
7.2地面塌陷应急预案 21
8.施工进度计划 22
9.劳、材、机计划 22
10.施工安全措施 24
盾构到达,是指盾构机沿设计线路自隧道贯通前100m掘进至隧道贯通后(西线隧道RK1+340.53~RK1+440.53、东线隧道LK1+344.4~LK1+444.4),从预先施工完毕的洞门处进入工作竖井内的整个施工过程,以盾构主机推出洞门爬上接收基座、后配套与盾构主机分离为止,其中包括确保到达段施工安全的各项施工措施。
盾构机到达掘进是整个盾构掘进施工的重点环节之一,为了保证盾构机能够顺利地通过江北接收井预留洞门,安全地完成盾构到达施工,特编制此方案。
2.1、《xx路过江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2、《xx路过江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
2.3、《江北工作井端头加固方案》;
2.4、国家现行规范有关标准;
2.5、类似工程成熟的施工经验。
本工程盾构隧道总长3532.442单线米,其中东线长为1765.478m,西线长1766.924m。管片外径11.3m,管片内径10.3m,管片厚度50cm,环宽2m。通用契型环,分块采用“6+2+1”形式,错缝拼装,纵环向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盾构隧道采用两台Φ11.68m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掘进,盾构主机长度为11.71m。两台盾构机均从xx(xx侧)盾构工作井始发掘进至江北(xx侧),隧道到达段东线纵坡为3.25%,西线纵坡为3.1%,在线路平面上西线隧道为直线段,东线隧道处于R=1500m圆曲线上,到达段洞门直径为12.1m。盾构到达段隧道沿xx市xx东路向江北工作井方向掘进,隧道上方地面主要为xx东路路面及沿线绿化带。
图1江北工作井端头地质剖面图
4.盾构到达施工的特点及重难点
盾构进出洞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盾构设备和工程的安全,在施工组织上具有工序转换多,衔接多的特点。由于盾构到达(进洞)端头地层主要为饱和性砂质粉土、粉土夹淤泥质土,渗透性较强,赋存的地下孔隙潜水较为丰富,因此在盾构到达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的降低地层中的孔隙潜水是到达施工中的难点;如何形成有效的降水帷幕和洞门密封体系来降低和隔绝地下水是盾构到达施工重的重点。为了保证盾构到达施工的安全,针对盾构到达施工中的重难点,拟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1)对端头地层进行加固,加固土体范围、强度、均匀性和渗透性满足要求,特别是加固区长度大于盾构壳体长度。在端头地层加固施工完毕之后,对加固区域进行垂直取芯以及在洞门处均匀布置数个水平探孔,用以检测加固效果。如有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加固,确保盾构进洞的安全。
2)盾构到达期间,在加固范围外侧布置深层降水井形成降水帷幕降低地下水水头。
3)在盾构进洞时在洞圈内安装帘布橡胶板,当盾构前体盾壳推出洞门时,调整弹簧钢板使其尽量压紧帘布橡胶板,并将弹簧钢板焊接在进洞预埋钢板上,形成密封体系,以防止洞门处地下水漏出。
4)盾构到达时,对近洞口的10环管片采用H100槽钢通过管片拼装定位孔进行拉紧,确保在盾构反推力较小的情况下,管片环间的缝隙不至于加大,避免管片接缝发生渗漏。
5)在盾构机刀盘抵拢洞门连续墙后就对脱出盾构尾部的管片进行注浆形成一道止水箍。
6)加强盾构进洞段的掘进控制。
当盾构机到达江北工作井端头加固区域时,首先利用同步注浆、超前注浆、管片壁后二次注浆、深井降水等措施,切断流向盾构刀盘掌子面的水源。当盾构机掘进到刀盘抵拢工作井洞门连续墙时即停止掘进,将泥水仓泥水排空,检查掌子面地下水情况,在确保无地下水流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洞门凿除,在凿除洞门前完成洞门密封安装和接收台就位工作。完成洞门凿除后,快速清理渣土,将盾构机顶出洞门;盾构机顶出洞门时利用洞门帘布橡胶、扇形压板等密封装置快速将盾壳包裹形成密封,同时通过同步注浆、二次注浆和洞门处注浆封闭可能沿开挖面和盾壳间隙出现的涌水;盾构按照掘进循环(安装管片同时进行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继续向前推进至接收台上;在盾壳脱离洞门密封前应打穿洞门位置管片的二次注浆孔检查是否有地下水涌出,在确认无地下水由端头向洞门涌出时方可将盾尾脱离洞门密封,盾构机主机完全推进到接受台上后,开始盾构机拆机工作。盾构出洞具体施工流程见图2。
盾构到达段施工按施工时间先后,分为盾构机掘进至到达区域前的准备工作和盾构机掘进到达段两个阶段。
为了确保盾构机安全到达,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盾构掘进至到达段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工作井端头加固、到达段降水井施工、洞门横梁凿除、接收台制安、洞门密封装置制安、盾构接收场地硬化等。
盾构机掘进到达段至进洞段施工内容包括:盾构掘进至到达段姿态调整及掘进参数控制、管片壁后二次注浆、洞门凿除、盾构机推出洞门等。
到达段非永久结构管片仅在底部拼装3~4块管片,以满足盾构机推出的反力要求并便于拆卸。
为了降低工程风险江北洞门结构在盾构拆机期间完成。
图2盾构到达施工流程图
5.2盾构到达前准备工作
盾构到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工作井端头加固、到达段降水井施工、接收台施工、洞门密封装置安装、盾构接收场地硬化等工作。
5.2.1江北工作井端头加固
江北工作井盾构出洞加固区域,采用以搅拌桩加固为主,高压旋喷桩补充加固的形式。加固范围隧道外轮廓两侧3.25米,加固深度隧道外轮廓底以下3米。总加固范围长37.23米,宽13.85米,搅拌深度23.42米。搅拌桩与连续墙之间的加固盲区用选喷桩补充加固,外设降水井等措施,保证盾构到达的安全。
图3江北工作井端头加固平面图
图4江北工作井深搅加固剖面图
图5江北工作井高压旋喷加固剖面图
(1)三轴深层搅拌桩施工
(3)端头加固质量检查
江北工作井端头加固完成后,进行了钻孔取芯试验检查三轴搅拌桩加固效果(共抽查5组),钻孔取芯试件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大于1.0Mpa,实际检测结果大于加固强度指标要求,加固强度达到预期要求。
表1端头加固质量控制参数表
28d无侧限抗压强度≥0.8Mpa
检查是否有水喷出或较大水流
在盾构机距离洞门约100m时进行加固体渗透系数检查。在拆除洞门范围内地下连续墙之前,从端头洞门处钻检查孔检查加固体防水效果,钻孔深入加固体一定距离,观察孔内有是否水喷出或者有较大的水流,确定是否可能影响盾构施工,如有影响则对端头进行二次防水加固。水平探孔布置原则为:水平探孔检查数目不少于8个,具体布置时以洞门下部为主;洞门周边布置7个,洞门中心布置1个;水平探孔深度宜控制在5m以上。
图6垂直探孔及水平探孔布置位置示意图
5.2.2工作井端头降水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到达端头土体加固情况,在洞门端头加固区域周围施工降水井,将加固体及洞门周围的地下水位降至洞门底部标高以下以降低工程风险。
(1)降水的目的及必要性
实施端头降水的主要目的是在盾构井到达端头形成有效的降水帷幕,降低孔隙潜水水位,阻断地下流向洞门的通道,防止盾构到达期间地下从盾壳与连续墙之间的间隙涌入盾构接收井。
2)降水的必要性和方法
该降水工程中,降水井点按环形封闭式布置,故用“大井法”估算基坑涌水量,选用潜水完整井公式计算:
=4638.006m3/d
Q—基坑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5m/d;
H—潜水含水层的水位深度(m),18m;
S—水位降深(m),18m;
R-影响半径(m),100m;
r—引用半径(m),50m。
=436.8m3/d
q—单井出水能力(m3/d);
d—滤管直径mm,300mm;
L—滤管长度m,8m;
α—与含水层厚度及渗透系数有关的经验数据,在此取90;
由于计算所得单井出水量为最大单井出水能力,设计单井出水量可取360m3/d。
Q—基坑的涌水量m3/d,4638.01m3/d;
q—单井出水能力(m3/d),480m3/d;
降水井结构:井深为24m,上部12m为钢管,下部12m为无砂混凝土管,泥孔径600mm,钢管直径273mm,厚3mm;无砂管内径300mm,外径360mm,外两层80目滤网,底部封死,滤料从地面下3米投入至井底,滤料为中粗砂。详见降水井结构示意图。
降水井沿加固边沿以外1m每5m一口布置,另外,为加强降水效果,在工作井与加固端过渡段两端再增加4口降水井,在工作井南侧再增加降水井2口,总共22口以保证降水效果。
图8降水井平面布置示意图
为了保证降水井降水达到预期的降水效果,在盾构机到达江北工作井加固体前15天开始正式降水,盾构机通过江北接收井洞门期间不得停止降水,江北工作井洞门通过洞门位置注浆形成新的密封体系后方可停止降水。
在盾构机到达江北工作井端头前需要完成盾构机接收台的施工,考虑盾构机到达时盾构机前推力和盾构机自重较大,盾构机拆机方便等原因,结合江北工作井尺寸,到达段接收基座拟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接收台。接受台示意图见图9。
接受台具体施工要求如下:
1、接收平台从距离洞门倒角500mm处开始浇注,长17m、宽9.2m,接受台中线与与盾构机实际到达方向保证一致;接受台控制标高比线路标高降低50mm。
2、在线路方向上由南向北东线接收台为3.25%上坡,西线接收台为3.1%上坡,即与隧道线路坡度吻合;
3、接收平台采用C35的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
4、整个接受平台分成三段,各段用250H型钢连接,250H型钢上焊接固定80KG重轨作为导轨,以减小盾构机对接收台的正面推力。
5.2.4洞门密封装置安装
在进行盾构机到达江北工作井进行洞门凿除前需要进行洞门密封装置的安装,进行洞门密封装置安装步骤为:
第一步:对洞门圈预埋钢环上双头螺栓孔进行攻丝清理,并安装双头螺栓。
第二步:安装防水装置,密封装置安装顺序为:帘布橡胶板→圆环板→扇形卡板→垫圈→螺母。
盾构机到达江北工作井前需要对工作井周围的场地进行硬化施工,主要工作为:盾构机结构件堆放场地的硬化(江北盾构井北侧40m、南侧50m)和180T门吊轨线的施工。目前场地硬化工作及门吊轨线施工已经完成。
图11江北工作井场地硬化示意图
5.3盾构到达的施工内容
盾构机掘进到达段至进洞段施工内容包括:盾构掘进至到达段姿态调整及掘进参数控制、管片壁后二次注浆、洞门凿除、盾构机推出洞门等。
5.3.1贯通前测量及盾构姿态调整
(1)盾构机姿态人工复核测量
盾构到达前,要对洞内所有的测量控制点进行一次整体的、系统的控制测量复测,对所有控制点的坐标进行精密、准确的平差计算。精确测量测站、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测量全站仪和后视棱镜的坐标和高程),每一测量点的测量不少于8个测回。
在100m和50m处对PPS导向系统进行复核测量。在盾构到站前的最后一次导向系统搬站时,充分利用在贯通前线路复测的结果,精确测量测站、后视点的座标和高程。同时,在贯通前50m时,进一步加强加强盾构姿态和管片测量,根据复测结果及时纠正偏差,并结合实测的竖井洞门位置适当调整隧道贯通时的盾构姿态;确保盾构机按设计线路从到达口进入江北工作井接收台上。盾构进洞时其刀盘平面偏差允许值:平面≤±20mm、高程15~30mm。
(2)到达洞门复核测量
为准确掌握到达洞门施工情况,在盾构贯通前对盾构到达洞门进行复核测量,测量项目包括:洞门中心位置偏差、洞门全圆半径等。必要时根据测量结果对洞门进行相应的处理。
根据盾构姿态测量和洞门复测结果,逐渐将盾构姿态调整至预计的位置。确定盾构贯通姿态时,一般考虑盾构到达时施工进度较慢,盾构存在下沉的情况,贯通前30m可逐渐将盾构姿态抬高15mm至30mm,具体按掘进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达到盾构出洞所需最佳盾构姿态。
(4)东线盾构曲线到达方向确定
由于本工程东线盾构机在R=1500m的圆曲线上到达,到达方向的确定至关重要。为了盾构机能够顺利的推进到接受台上,盾构机到达接收工作井洞门后,盾构机必须沿直线推出。考虑东线盾构到达段线路曲线情况,结合盾构机主机长度、直径及洞门直径、工作井端墙厚度等因素,为了避免东线盾构机与洞门钢环发生碰撞,采用切线方式到达。
东线盾构曲线到达方向如图12所示,盾构机到达方向与江北工作井结构面成84.81o夹角。盾构机推出洞门前,盾构机首先通过30m长的拟合曲线,将盾构机实际掘进线路拟合到洞门位置圆曲线的切线方向上,此时盾构机在盾尾位置与设计轴线存在的偏差为最大偏差,偏差值为48mm,能够满足盾构隧道掘进轴线控制偏差的要求(公路隧道为不大于75mm)。
图12东线盾构机到达方向示意图
5.3.2到达前施工参数控制
3)最后20环注浆配合比中适当增加水泥用量,同时增加同步注浆量,每环注浆要达到密实均匀,保证注浆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盾尾密封的安全,在掘进过程中根据注浆压力和地面监测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以达到管片壁后同步注浆充填密实的效果。
4)管片理论总数量东线为883环,西线为884环。东线贯通前需安装管片879环,西线贯通前需要安装管片880环,最后20环管片应严格把关三道复紧制度,刀盘抵拢掌子面后,再次复紧最后20环直螺栓。避免盾构贯通后,管片横向受力突然减小,环间接缝变大产生漏水。
5)盾构机进入端头土体加固区域距洞门连续墙5m段时,为保证工作井洞门位置连续墙的稳定,需逐渐降低泥水仓压力、总推力和掘进速度、刀盘转动速度等。
泥水仓压力:1.2~0.5bar
总推力:3000~2000t
刀盘转速:1.0~0.8rpm
在距离洞门连续墙1.5m时,逐渐将推进速度降低至4~5mm/min,泥水仓压力降至0.5bar。
当刀盘底部抵拢洞门位置连续墙后,通过泥水循环逐步将泥水仓内渣土排空。
5.3.3东西线盾构达到先后控制
为了保证盾构到达施工阶段的隧道的安全,减少近距离盾构掘进对相邻隧道的影响,在盾构到达段掘进期间,西线盾构和东线盾构应保持50m的先后距离。西线盾构刀盘抵拢江北工作井洞门连续墙后,进行盾尾后部二次注浆。西线盾构二次注浆完成后,东线盾构继续向江北洞门方向推进,将刀盘抵拢江北工作井洞门连续墙之后进行东线盾构盾尾后部二次注浆,注浆完成后西线盾构进行洞门凿除,开始进行西线盾构到达施工作业,西线盾构到达作业完成后,东线盾构进行洞门凿除,开始东线盾构到达施工作业。
5.3.4管片壁后二次注浆液
图13二次注浆效果示意图
表2双液浆配比及浆液主要性质表
为了保证洞门凿除的安全,截断可能流向刀盘掌子面的地下水通道,需要在盾构机在刀盘抵拢掌子面后进行超前注浆。用于本工程的盾构机在中体位置环向均匀设置了18个超前注浆孔,因未配置专门的超前注浆机,故启用超前注浆时需进行特殊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1)在超前注浆孔端部连接孔口密封装置;
(2)用水钻钻通超前注浆管管身;
(3)打通后,拔出水钻,插入注浆管,根据渗漏水情况选择压注双液浆或聚氨酯;
(4)完成单孔注浆后关闭孔口密封装置上的闸阀;
(5)结合泥水仓出水点位置变化,调整超前注浆位置,直至彻底封堵水源。
通过管片壁后二次注浆、超前注浆达到预期的防水效果后,开始进行洞门凿除工作,由于洞门处的地下连续墙采用2排Φ28~32钢筋,盾构进洞前要将盾构机切割范围内的钢筋全部取出,故洞门范围内混凝土需要全部凿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以减少掌子面暴露时间为原则。
(1)洞门凿除准备工作
1)在盾构到达前完成帘布橡胶及扇形卡板安装。
2)观测降水井降深,记录地下水位变化,并计算地下水位与盾构机关系。
3)确认刀盘抵拢掌子面、地下水位降至最低、超前注浆及管片壁后二次注浆完成后,开启盾构出浆泵,将气压仓、泥水仓液位降至最低(出浆口位置),最后逐步降低气压,观察仓内水位变化情况;当气压降至常压后,打开仓门,进入气压仓观察掌子面状况;若降至常压后,泥水仓内水位未发生变化,则在泥水仓接入水泵,将仓内泥水排干,开始洞门凿除作业;若降至常压后,观察到水流现象或用水泵将仓内泥水抽干后发现底部涌水,则人员快速撤出,建立泥水压力,根据出水点位置再次实施二次注浆或超前注浆。
4)在确保泥水仓在常压下处于无水状态后,开始洞门凿除作业。
(2)洞门凿除实施步骤
1)自上而下先凿除0.5m厚钢筋砼并将第一层钢筋割除;
2)自上而下凿除剩余砼,直至钢筋外露;
3)割除钢筋、拆除脚手架,并清理内侧保护层混凝土;
4)刀盘外露后,根据刀盘与洞门钢环间隙大小,洞门内填充早强砼。
1)清理凿落混凝土工作必须与凿除作业同步进行,为盾构进洞提供条件;
2)洞门内的碴土必须清理干净,避免盾构机顶推时,混凝土损坏帘布橡胶。
5.3.7盾构机前推、形成洞门密封
(1)洞门凿除完成后,盾构机可快速向前推进并拼装管片;
(2)盾构推进时须进行同步注浆,浆液中适当提高水泥用量,在不影响同步注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注浆浆液凝胶时间,管片拼装后,须及时安装管片间的连接拉杆,防止管片因正面推力减小而造成环缝间隙张开;
(3)盾构机刀盘通过洞门完成后,立即将帘布橡胶板通过吊带、钢丝绳捆在盾壳上,并用手动葫芦拉紧钢丝绳,同时调整洞门扇形压板使帘布橡胶板贴近盾壳(为保证盾构推出时不对帘布橡胶板造成损坏,可在其内侧涂抹黄油);
(4)洞门密封形成后,暂时停机,利用洞门钢环上预留的注浆孔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同时洞内对西线884、883环、东线883、882环实施管片壁后二次注浆。
(5)完成注浆后,盾构机继续前推、拼装管片至临时环,前推时相应的管片壁后的同步注浆、二次注浆同步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洞门预埋注浆孔适当补充注浆;
(6)在盾构机前推过程中,每拼装一环管片必须及时安装管片横向拉杆,直至临时环管片。
图14洞门密封形成示意图
5.3.8管片拉紧装置
为了避免盾构贯通后,管片横向受力突然减小,环间接缝变大产生漏水,在最后10环的管片上安装4道横向H100型钢连接拉杆(横向拉杆设置形式见图13)。由于用于本工程的螺栓为斜直螺栓,无法在螺栓孔位置设置横向拉杆,因此将横向连接拉杆锚固端设置在管片拼装定位孔位置,为了防止横向连接拉杆脱落,通过膨胀螺栓利用焊接在连接拉杆上的锚固钢板将横向拉杆固定在管片上。
图15管片拉紧装置示意图
(1)在临时环管片后拼装下部三块管片,保证为盾构机推出提供反力;
(2)将盾构机缓慢前推,当盾壳脱离管片后,将帘布橡胶板通过吊带、钢丝绳捆在临时环管片上,并用手动葫芦拉紧钢丝绳,同时调整洞门扇形压板使帘布橡胶板贴近临时环管片;
(3)打开临时环二次注浆孔,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4)利用洞门钢环上预留的注浆孔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填充盾壳前移产生的间隙。
(5)在盾壳内继续拼装底部三块管片,将盾构机推至拆机位置。
5.3.10拆除洞门密封
(1)打穿临时环二次注浆孔,检查是否有地下水渗出,若未达到无水状态,则继续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止水;
(2)将拉紧帘布橡胶的手动葫芦慢慢松开,观察是否有地下水渗出,若未达到无水状态,则再次拉紧葫芦,从洞门预留注浆管处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止水;
(3)反复检查,直至可确保洞门处无渗漏水;
(4)盾构机刀盘、盾壳上部、管片安装机拆除完成后,将临时环后面的三个半环管片吊运至地面;
(5)拆除帘布橡胶密封。
拆除洞门密封完成,开始绑扎钢筋、立模,浇注洞门混凝土。
6.盾构机到达过程中风险分析及对策
盾构到达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盾构机未到达设计位置、洞门凿除过程中的地下水涌入、洞门密封拆除过程中的地下水涌入等。
6.1盾构机未到达设计位置
(1)测量累计误差较大;
(2)加固体下部土体受竖井施工期间管涌影响,存在空洞或土体不密实现象,盾构机到达后栽头。
(1)贯通前线路复测;
6.2洞门凿除过程中地下水涌入
可能产生的原因:端头加固区存在薄弱环节;
(1)盾构抵拢连续墙后,抽空泥水仓,观察液位变化;
(2)凿除过程中,专人观察泥水仓是否出现渗漏水。
(1)端头降水,降低承压水位;
(2)管片壁后二次注浆;
(3)盾构机上超前注浆;
(4)凿除过程中,若泥水仓内出现渗漏水,立即停止作业,注浆封堵完成后方可继续作业。
6.3洞门密封拆除过程中地下水涌入
可能产生原因:已有止水帷幕(包括端头加固体、管片壁后二次注浆、盾构机超前注浆)存在薄弱环节。
(1)拆除前松开帘布橡胶密封,观察渗漏水情况;
(2)在临时环、西线884环、东线883环上开孔检查;
(1)随时做好在西线884环、东线883环管片上二次注浆孔的准备;
(2)边拆除临时环管片,边填充新暴露的连续墙与管片间隙,并预埋注浆管,做好注浆止水准备。
到达应急预案主要针对盾构到达时产生的突发情况而制定,主要包括:盾构到达掘进过程中的地面沉降超标及塌陷的应急预案、地下水涌入量大无法实施有效封堵情况下盾构出洞的应急预案。
7.1地下水涌入盾构井应急预案
盾构推出时,发生地下水涌入盾构井的险情时,根据不同险情我部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在盾构推出前,先在盾构井内安装两台300m3/h防洪泵两台,并准备足够的注浆材料和机械设备,并在明挖段修筑一道防水墙,防水墙顶部标高应高于承压水顶部标高;
(2)如涌水量不大切勿泥沙带出时,首先停止盾构推出,并对涌水点进行注浆封堵,直至堵住;
(3)如涌水量大并切有泥沙带出时,首先停止盾构推出,箍紧帘布橡胶密封,对出水点进行注浆封堵(同步注浆、洞门密封注浆、管片壁后二次注浆等),并开启防洪泵排出盾构井内涌水,为封堵争取时间;
(4)如涌水过大,并短时间无法及时有效封堵时,切有可能对盾构隧道安全产生影响时,应立即停止抽水DB12/T 948-2020 公路桥梁预应力自动张拉系统技术要求,并向盾构井内注水,直至水位高于承压水水位。以保证盾构隧道安全,并为下一步处理措施争取时间。
7.2地面塌陷应急预案
在盾构到达掘进时,由于地质原因发生地面塌陷险情时,根据不同险情我部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停止掘进,及时补充新鲜泥浆。补充前检验泥浆物理性质,测定固体颗粒的密度,泥浆密度,塑性粘滞度,颗粒大小分布。泥浆可渗入砂性土层一定的深度形成一层泥膜,有助于提高土层的自立能力,从而使泥水舱泥浆对整个开挖面发挥有效的支护作用。对透水性小的粘性土可用原状土造浆,并使泥浆压力同开挖面土层始终动态平衡。保证塌陷区地层稳定。
(2)待掌子面稳定后,控制推进速度和泥渣排土量及新鲜泥浆补给量,稳定的推过塌陷区。待盾构机刀盘位置完全通过塌陷区后,对塌陷区进行回填处理,回填土益采用自稳能力较强的粘性土。待回填完成后,通过地表注浆的方式,对回填区域进行补充加固,将空洞回填密实。
(3)及时及时进行施工监测DB32/T 1321.1-2019标准下载,指导施工。
盾构到达施工节点见下表,盾构到达施工总体施工进度计划详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