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土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回填土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74.7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回填土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1.2本工程肥槽自地下室结构外800范围采用2:8灰土回填,800范围以外部分采用素土回填,地下车库顶部采用素土回填。

2.1.1肥槽回填土按≤20米取样一点,地下车库顶部回填土按每层≤100平方米取1点,(取点大样见附图)

2.1.2回填土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50mm,土源土质、数量的落实、含水率等进行测定。

2.1.3对填土处的基面和已完工程隐蔽项目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电力电缆管施工工艺要求,并作好详细记录。

2.1.4填土前应检验其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均匀掺如干土或吸水性填料等措施。一般当土能手握成团落地开花即为最佳含量。白灰要求:必须经过熟化的石灰并过筛,并是粉状。

2.2.1白灰(熟石灰)进场到位。

2.2.2穿墙螺栓割断,并用防水砂浆(同外墙砼配比)将螺栓眼抹平,并办理隐检手续。

2.2.3外墙后浇带已按既定方案处理完毕。

2.2.4塔吊位置先砌砖挡土墙,并做好排水设施,等塔吊拆除后再回填。

2.2.5自行车坡道接口处已采用240厚砌砖墙围挡。

2.2.6搭设好上人爬梯。

2.2.8对回填范围内的高差处应基本处理到同一标高。

2.2.9准备夯土工具和电源接至现场。

2.2.10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的设置,如在基坑(槽)或管沟边坡上,每隔3m钉上水平标尺,或在结构墙上弹出水平线。

2.3机械、器具、材料准备

3.1施工工艺:基坑底清理(防水施工验收)→土质检验并过筛(2:8灰土拌和素土)→分层铺平耙平→分层夯实→回填土取样试验→找平验收。

3.2沿地下室外墙800mm范围内采用2:8灰土回填(槽底人工拌合),800mm以外采用素土回填,地下车库项部回填采用素土回填。

3.4检验回填土的质量有无杂物,粒径是否符合规定。回填土下槽前应进行过筛处理,粒径不得超过规范要求。同时应检查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回填上的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3.5回填土应分层铺摊和夯实。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一般机械碾压每层铺土厚度控制在600mm左右;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m;局部角部人工打夯不大于200mm。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

3.6机械无法碾压到的地方,采用蛙式打夯机或汽夯,阴、阳角等边角部位采用人工木锤或木夯夯实,人工回填打夯前应将填土初步整平,打夯要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夯实基槽及地坪时,行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向中间(碾压同)。

3.7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并且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碾压同)

3.8深浅两基坑(槽)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如必须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呈阶梯形,且不得漏夯。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m。

3.9基坑(槽)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较长的管沟墙,应采用内部加支撑的措施。

3.10当遇管道处,为防止管道中心线位移或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先在管子两侧填土夯实;并应由管道两侧同时进行,直至管顶0.5m以上时,在不损坏管道的情况下,方可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回填细粒料。

3.11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经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回填土施工。

3.12修整找干:填土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夯实。

3.13.1冬期回填土每层铺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20%~50%,即:一般机械碾压每层铺土厚度控制在400~500mm左右;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150~200mm;局部角部人工打夯不大于150mm。其中冻土块体积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其粒径不得大于150mm。铺填时,冻土块应均匀分布,逐层压实。

3.13.2填土前,应清除基底上的冰雪和保温材料;填土的上层应用未冻土填铺,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13.3管沟底至管顶0.5m范围内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士回填;基坑(槽)或管沟不得用含冻土块的土回填。

3.13.4回填土施工应连续进行施工,防止基土或已填土层受冻,应及时采取防冻措施。本工程A26#楼、A27#楼肥槽回填土处于冬季施工,因此,当天填完的土层应采用保温防火草帘进行覆盖。

3.14填方应逐层铺填和夯实,由于基坑面积较大难以逐层填土,采用分段施工。肥槽回填量较大,因施工现场狭小,填土方向应根据施工场地的重要性来决定,以不影响正常施工并保证现场临时材料的正常周转,又能达到文明施工的要求。

3.15采用尺量和制作标志,根据工作面大小情况,必要时也可采用增加临时隔板的方法控制灰土宽度和厚度。

3.16本工程肥槽回填土示意图如下:

4.1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本工程自行车坡道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方可施工,因此,在肥槽回填时,自行车坡道与主楼连接通道接口处应采用240标准砖、M5水泥砂浆砌筑封堵,外侧抹1:2.5水泥砂浆,内掺5%防水粉。见下图所示:

4.3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本工程肥槽回填土时主体结构应停止施工,待回填土施工完毕后再行施工主体结构。如主体结构与肥槽回填土必须同时施工时,主楼范围的肥槽上口应搭设防护棚,防护棚采用钢管于槽上口搭设,上盖竹胶板。防护棚每隔30m~40m设1个下土点,利用下土点将土方倒至肥槽内,防护棚搭设示意图如下:

5.1.1坑(槽)回填前清除基底的杂物,并作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1.2对回填的土料按要求验收,回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压密实。

5.1.3对回填土采用环刀取样检验回填土质量,应通过试验以控制压实系数的合格标准。本工程肥槽的回填土压实系数≥0.94。

5.1.4回填土的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每夯压完一层,应检验该层的平均压实系数,当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铺填。采用环刀法取样,取样点应位于每层2/3的深度处。

6.1回填时,应注意妥善保护定位标准桩、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损坏或下沉。

6.2基础或管沟的混凝土,砂浆应达到一定强度,不致因填受到损坏时,方可进行回填。

6.3基槽两侧为砌体的回填,应分层对称进行,并在中间加对顶支撑,防止一侧回填造成两侧压力不平衡,使砌体变形或倾倒。

6.4夜间作业,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设置足够照明,严禁汽车直接倒土入槽,防止铺填超厚和挤坏基础。

6.5防水保护层为50厚聚乙烯泡沫板材,属易坏材料,因此土方回填时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6.6已完填土应将表面压实,做成一定坡向或做好排水设施,防止地面雨水流入坑(槽)浸泡地基。

7.1基槽和管沟回填前,检查槽壁有无塌方迹象,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防止上部掉物伤人。

7.2在填土夯实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边坡土的变化,对槽、沟壁有松土掉落或塌方的危险时,应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基槽边上不得堆放重物。

7.3肥槽回填采用车辆运土时,应对运输通道进行检查,以保证交通道路畅通安全。运输车辆均应装设制动闸,用于自动卸土。

7.4基槽回填土时,对设有支撑或边坡横梁拆除时应按回填顺序,从下而上逐步拆除,不得全部拆除后再回填,以免使边坡失稳。

7.5非机电设备操作人员不准擅自动用机电设备。使用蛙式打夯机时,要两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移动胶皮线。操作夯机人员,必须戴胶皮手套,以防触电。打夯时要精神集中,两机平行间距不得小于3m;在同一夯行路线上,前后距离不得小于3m。

7.6地下室外墙回填土施工时,施工区域上方必须搭设密闭式防护棚。

10.7夜间回填时现场必须有充足的照明设施。

8.1对所有的填方污水管工程沉管施工方案,按规定每层取样测定夯实后的干密度,在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后,才能填筑上层,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应补加处理措施。

8.2严格选用回填土料,控制含水量、夯实遍数。不同的土填筑时,应按土类有规则地分层铺填。

8.3严格控制每层铺土厚度,严禁汽车直接向基槽中倒土,并禁止用浇水、水撼方法使土下沉,代替夯实。

8.4管沟下部、机械夯压不到的边角部位、墙与地坪、散水的交接处,用细粒土料回填,并仔细夯实。

8.5回填土夯实:应在夯实前对干土适当洒水湿润;回填土太湿,同样夯压不密实,呈“橡皮土”现象,这时应挖出换土重填。

8.6防止回填土下沉:应虚铺土超过规定厚度或冬期施工时有较大冻土块,或夯实不够遍数碧桂园铝模施工方案(49P).doc,甚至漏夯,坑(槽)、管沟底杂物或回落土清理不干净,以及冬期作散水,施工用水渗入垫层中,受冻膨胀等原因均可造成回填土下沉,这些问题应在施工中认真执行规范规定,发现后及时纠正。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