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广场二期项目工程桩工程施工方案第二章技术标编制依据 3
第三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
一、地形、地貌及场地现状 3
14 GB50029--2014-标准下载二、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3
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法 7
二、施工工艺流程图 7
四、桩基检测与验收 12
五、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 14
第六章施工机械设备情况 16
第七章劳动力安排计划 17
第八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17
第九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21
第十章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25
第十一章施工进度计划表 33
第十二章项目管理班子配备 34
附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及施工流程图》
附表:《施工进度计划表》
工程名称:XXXX广场二期项目工程桩工程施工
建设规模:二期建筑面积约88332平米,建设用地面积约24678平米.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500m。
根据现场勘察,基坑的北面是条河畔、离桩中心的距离比较接近;南面是一幢商业房,离桩中心也比较接近。为保护周边的设施不受到破坏,故建议:
(2)沉桩时从沉桩北面靠外第一排桩,形成封闭,另在沉桩施工时,根据现场周边挤压土层实际情况,可采用限速沉桩,做到安全可靠。
(4)打应力释放孔前必须开挖宽1.5m、深0.5m到1m的沟槽,以便取出的土不超过地面,保证现场的整洁。
增打完应力释放孔之后,先施工离河畔较接近的工程桩,即西北面的工程桩向东北面的工程桩推进,在施工离商业房较接近的工程桩,最后施工其余部分工程桩。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O1(2008版))
8.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第三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及场地现状
该勘察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前缘,根据勘察揭遇地基土层分析,其地貌应属于上海地区四大地貌单元中的滨海平原类型。勘察期间场地大致平整,局部有堆土、坑洼湿地及积水。实测本次详细勘察点的地面标高在4.16~3.47m之间,高差0.69m。
二、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根据本次现场钻探取土技术孔及螺纹孔勘察结果显示,在拟建场地当中有4段暗浜存在,其中拟建场地西南侧的一段暗浜,浜深在3.70~4.60m之间,长约26m、宽约18m;拟建场地中部的北侧的一段暗浜,浜深在3.60~4.60m之间,长宽分别约为50m、6m;拟建场地的东北角的一段暗浜,浜深在3.70~4.00m之间,长约22m、宽约10m;在场地东侧另有一段暗浜,浜深在3.60~3.80m之间,长约14m、宽约8m;以上地段缺失②1层、②2层地基土。浜填土以粘性土为主、夹粉性土,含碎石子、砖块等。
根据本次现场钻探取土技术孔及螺纹孔勘察结果显示,拟建场地的填土层厚度在1.00~3.40m之间。拟建场地整体填土层厚度偏厚,厚填土以粘性土为主,含砖块、碎石,局部缺失②1层地基土。
勘察期间,在本场地东南角位置有土堆存在,23、24、47号螺纹孔移位。
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轴线及桩位基准轴线,会同监理组织验收,并做好基准点保护措施。
2、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设计交底,熟悉工程图和工程地质资料。
3、施工前应按施工平面图布置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排水系统、电器照明、供水系统、施工设备进场,并预先探明和清除影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
4、施工前应做好设备安装、调试检查工作;做好供水供电、夜间照明、原材料的检验与试验等工作。
5、开工前对施工场区及其周围的各种管线,进一步了解施工现场原有各种管线的分布情况,对受施工影响的管线及四周建筑物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开工前办理有关施工手续及申报工作。
保证目前交通的畅通和满足材料运输方便,最大限度缩短工地内部运距,减少场内二次驳运;各种材料、构件分期分批进场,尽量布置在使用点附近;在保证施工顺利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临设的搭设,各种电缆、电线的敷设必须符合满足有关规定。各种生产设施便于工人的生产开展,且满足安全防火,劳动保护的要求。
压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中心,启动桩机平台支腿油缸,校正桩机平台处于水平状态。
(1)工程施工前卸桩由起重机采用两点起吊,平移至桩架前,然后再由起重机单点起吊入位,单点吊和两点吊的吊点位置(如图)
(2)桩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平衡,水平吊运时吊点距离桩端0.29L。
(3)插桩:预制桩起吊采用单点捆吊,起吊后,将桩尖对准桩位中心木桩或钢筋,缓缓放下,插入土中。
(1)当桩尖插入桩位,微微启动压桩油缸,压桩时启动压桩油缸,当桩入土至50厘米时,再次校正桩的垂直度和平台的水平度,保证桩的纵横双向垂直偏差不超过0.5%,然后启动压桩油缸,把桩徐徐压下;控制施压速度,一般不宜超过3m/min。压桩应连续,同一根桩中间间歇时间不宜超过30min。压桩时,开始压桩时的入土深度应该较小,待入土达到一定深度稳定时,方可施压。
(2)桩的垂直度按规范要求<5‰控制,压桩过程中用2台正交架设的经纬仪校正的垂直度,上下节桩接桩前,要重新校正桩的垂直度。
(1)当下节桩桩顶沉至抱箍所抱的最低位置时停止压桩,将待接桩吊起与下节桩对位后进行对称焊接,焊接时可在两节桩的焊缝之间用电焊临时焊上两点,以防止焊缝的变形,对接精度要求上下节桩轴线错位不大于2mm,节点变曲矢高不大于1‰桩长且不大于20mm,下节桩若倾斜,待接桩仍应对准其轴线,上下节桩之间间隙应用铁片密实。
(2)焊接前应先确认端板是否合格平整,端板坡口上的浮锈及油污应清除干净。焊接时,应先点焊固定,然后再对角焊接,确保焊接质量。焊缝质量要求:焊缝应连续、均匀、饱满,表面没有明显的咬边、焊瘤、焊渣、凹痕、夹碴。
(3)焊接完毕并在焊接质量由现场监理认可,并办好隐蔽工程验收手续后即可继续沉桩。
(1)桩顶标高低于压桩机抱压器高度,需采用送桩器进行送桩,送桩器的中心线与桩身吻合一致才能送桩,压桩应连续,同一根桩的中间间隙不超过半小时。送桩前,应对桩顶位移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3)送桩:当上节桩桩顶沉至抱箍所抱的最低位置时停压,套上送桩杆,使送桩杆帽与桩顶接触平实,送桩杆与桩轴线成一直线后开始送桩,直至桩顶达到设计标高和设计贯入度要求。施工前应在送桩杆上标上刻度,便于桩顶标高控制。送桩至设计标高后,由吊车拔出送桩杆,再移桩机,并及时回填送桩孔。
(4)停止沉桩以标高控制为主,设计最大压桩力作为参考。
7.针对本工程采取的施工及技术措施
(1)标高由S3级水准仪测量控制。
(2)沉桩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如遇下列情况,必须立即停压,通知项目部协调处理:
①压桩力突然变化;②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③桩顶破碎或桩身产生裂缝。
(3)送桩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送桩刚度宜尽量接近桩身刚度,且应考虑能尽量减小上拨时的阻力;送桩器应与桩直径相适应。(4)送桩时,送桩过程中,应确保送桩器和桩身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送桩后,很容易使桩平面位置产生偏差。故施工中必须保证“送桩杆”与桩身的纵向轴线保持一致。 (5)送桩达到深度后,“送桩杆”不要急于拔出,可先将“送桩杆”拔松动后,待相邻桩入土深度超过拟送桩深度(以防止桩的反弹),再可将送桩杆拔出。
(1)压桩整个作业过程应做全面记录,必须在压桩完成24小时之内整理好并提交项目部甲方及监理代表。在压桩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桩入土深度和压力表读数的关系以判断桩的质量及承载力,当下沉到标高或极限承载力时,应记录最后三次稳压时的压力。
(2)记录内容应包括:日期、工程名称、压桩机规格型号、桩规格型号编号、设计桩顶标高、实际施工桩顶标高、压桩起讫时间、焊接起讫时间、焊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终止压桩力、桩位偏差及倾斜情况、所有不正常情况。
9.常见突发情况和影响桩位偏移和垂直度的因素
(1)初压时,桩身发生较大幅度的位移或倾斜,压桩过程中,桩身突然下沉或倾斜。
(2)桩身破损或压桩阻力剧变。
(3)桩位移及标高超限较多。
(4)影响桩位偏移和垂直度的因素很多,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压桩机工作时机身应调平。
②施工放样后应进行轴线与控制基准线、桩位与轴线、桩位与桩位之间关系的检查。
③由于挤土效应造成地面变形,致使所放样桩位移,在压桩前应校核。
④压桩过程中,桩尖遇到地下障碍物造成桩倾斜位移时,应将桩拔出,清除障碍物后再压。
10.中间验收及竣工验收
(2)做好中间验收的同时,在以下方面应跟踪检查:对中时桩位的复查、送桩时桩位移的复查、送桩完毕检查实际标高。
(3)竣工验收在基坑开挖垫层浇筑好后由总包单位组织进行,我司实测桩的位移及桩顶标高,编制桩位竣工图,提交竣工资料。
四、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
(1)查清原因。首先从分析勘测资料入手,在持力层起伏变化较大处补充勘测。重要柱子位置布置钻孔查清持力层深度和性质。
(2)现场试桩时根据试桩情况确定终止打桩的标准。实行“双控”既控制桩长又控制贯入度。对摩擦端承桩,以贯入度为主,桩长为副。
(3)对断桩,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要求其提供优化的设计变更方案。
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垂直偏差太大(规范规定,垂直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形成斜桩。据有关资料介绍,倾斜偏位超过25cm的方桩,承载力就会明显不足。
(1)沉桩时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如老基础、古河道石驳勘、大块石等,把桩挤向一侧,发生偏斜。
(2)桩布置得过多过密、沉桩时产生的挤土效应,将原先已沉入的桩上抬或挤斜。
(3)接桩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
(4)基坑开挖方法不当,一次性开挖深度太深,使桩的一侧承受很大的土压力,使桩身弯曲变形,引起桩顶偏位。
(1)场地要平整坚硬,不能使桩机在沉桩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
(2)为控制好桩身垂直度,重点应放在打第一根桩上。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沉桩时,在距桩机20米左右处,成90度方向设置经纬仪各一台加以校准。
(3)沉桩时就发现桩不垂直立即纠正。必要时,把桩拔出重沉,不能凑伙了事。桩沉入一定深度后发现桩身发生严重倾斜时,不能采用移动桩架来校正,以免把桩折断,采取其他措施。若无法纠正,将该桩作为废桩处理。
(4)合理布置桩位。桩与桩中心距宜大于4d(d为桩经)。
(6)浅部遇到障碍物,如老基础、石驳勘、大块石等,无法排除时,先用钻机钻孔,将障碍物钻穿,然后再把桩植入孔内再沉桩。钻机钻孔时,其垂直度偏差不超过孔深的0.5%。
(7)空心方桩与实心方桩打完后,进行基坑开挖时,分层均匀进行,桩周土高差不能超过1米,坡顶不得堆土或停放挖土机械,不得用铲斗碰撞桩体,尤其在软土地区开挖基坑时,不贪快蛮干。
(8)因基坑开挖方法不当或一次性开挖过深造成的斜桩,采用顶桩的办法处理。
已打好的桩发生较大上浮。
根据本工程地质状况分析,工程所处的区域为粘土质,粘土地基桩基施工中由于沉桩产生的挤土效应,使桩基周围土体产生隆起和位移,已沉入的桩由于后沉入桩的排土挤压作用而上浮和位移。当桩的上浮量超过10cm时原则上应进行复沉施工,将桩重新沉入到设计标高。但当持力层为粘土层时,随土体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体重新固结下沉,上浮的桩会相应的下沉,故一般不必复沉。
第六章施工机械设备情况
标高测量、送桩到位测量
班组生产进度、质量、安全
第八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1)预制桩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起吊和运输,同时吊桩与运输时的应满足各规范要求。
(2)施工现场设置质量组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发现质量苗子或隐患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
(3)施工前对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进行一级技术交底,对所有施工班组人员进行二级技术交底。
(4)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件)质保单、合格证应齐全。
(5)测量工认真、准确填写施工记录,对施工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应有详细记录。
(6)测量人员对场内水准点、轴线桩、样桩应经常检查,打桩过程中经常复测,对水准点、轴线桩应每天复测一次,样桩应打一根复一根。
(7)沉桩施工时用二台经纬仪双向控制桩身垂直度,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桩长。用一台水准仪控制送桩时桩顶设计标高。
(8)特殊工种工人应培训后持证上岗,确保沉桩施工质量。
(9)沉桩竣工后由技监部门对桩位进行验收,验收标准按国家规范评定。
A.测量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测量定位所用的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及工艺控制质量检测设备必须经过鉴定合格,在使用周期内的计量器具按二级计量标准进行计量检测控制。
(2)测量基准点要严格保护,避免撞击、毁坏。在施工期间,要定期复核基准点是否发生位移。所有测量观察点的埋设必须可靠牢固,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精度。
(3)总标高控制点的引测,必须采用闭合测量方法,确保引测精度。
(4)轴线控制网及水准控制网,必须经监理书面认可方可使用。
(6)所有测量结果,应及时汇总,并向有关部门提供。
B.压桩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压桩施工前,对压桩施工场地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桩机、吊机行走要求,在地下障碍物回填的区域内,吊机通行的位置必须铺设钢板。
(2)压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多台桩机同时施工,必须严格控制压桩的施工流向、施工速率,并根据施工监测数据信息化施工。
(3)根据我司对地质报告的精读,地质报告反映,桩基进入持力层后仍有一定的反弹,标高是可以控制的,地质埋深会有起伏,通过一、二根试沉桩后,可以对现场地质做一了解而调整压桩速率。
5.常见通病预防技术措施
A.防止预制管桩桩头破碎的技术措施
(1)预制桩的制作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混凝土的配合比要准确。
(2)预制桩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施工。进入施工现场后应严格按检验标准验收,对于不符合要求例桩顶面不平、桩身不垂直的桩应于退场。
(3)应经常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是否平整,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后才能施工。缓冲垫和垫木要经常检查,及时更换和加厚。
(4)桩顶严重破碎时,应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同时采取把桩顶剔平补强后,再重新施工或该根桩不能使用。
B.防治桩身断裂,沉桩时突然错位或出现裂缝的措施
原因分析: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桩身制作弯曲或桩身长细比过大;遇地下障碍物;上下节桩接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主钢筋触及桩顶,沉桩时产生纵向裂缝等。
防治措施:清除浅层地下坚硬障碍物;制桩、养护应符合强度、平直度要求;接桩面平整,使上下节在同一直线上;沉桩倾斜时,不能用移动桩架来校正等。
C.防治预制桩沉桩达不到设计标高要求的措施
原因分析:勘察资料与实际土层情况不符;桩机选用过小或压桩间隙时间过长,摩阻力增大,或群桩施工时,后沉的桩因挤土造成沉桩困难等。
防治措施:探明地质条件,试沉桩发现异常时应作补勘;合理选择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和机械设备;减少接桩时间,做到沉桩基本连续进行。
D.防治预制桩桩身倾斜,偏离设计桩位的措施
原因分析:场地不平整,桩架不水平;插桩时偏斜,未到位;接桩不在同一轴线上;群桩施工时,桩距过近,沉桩时上层挤出,产生侧向力,使已沉桩位移;桩顶桩帽接触面不平,桩身受偏向荷载作用,沉桩后桩身倾斜等。
防治措施:应规范作业,做到场地平整,桩架要平直,桩位对中,上下节接桩保证在同一轴线上,检查桩顶与桩帽接触面,保证平整,沉桩期间不宜同步开挖基坑。
E.防治预制桩沉桩时,接桩处松脱开裂的通病
原因分析:两节桩连接处表面未清理干净;焊接质量不好;连接法兰面不平等。
防治措施:接桩前将接桩处表面的杂质、油污清洗干净,填平接桩面;法兰面或连接铁件要求平整,焊接牢固。将桩拔出,清除障碍物后再打。
桩位控制:桩位偏差和垂直度应符合GB50202-2002规范要求。
单排桩或双排桩条形基础
(1)垂直于条形基础纵轴方向
(2)平行于条形基础纵轴方向
1/3桩径或1/3边长
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
1/3桩径或1/3边长
1/2桩径或1/2边长
注:桩位偏差控制应按照设计要求控制。
影响桩位偏移和垂直度的因素很多,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环城北路停车场场平、沟渠改道及边坡支护工程塔机基础施工方案.doc(1)本工程施工放线后应及时进行轴线与控制基准线、桩位与轴线、桩位与桩位之间关系的检查。
(2)认真预检,并做好记录,校正工在桩身上要划出一条间距1m的标识。沉桩时控制好桩顶标高。桩对位准确后,应用两台经纬仪成90度直角观察桩的垂直度,调直后方可开始沉桩。沉桩过程中,桩尖遇到地下障碍物造成桩倾斜位移时,应将桩拨出,清除障碍物后再沉桩。
(3)电焊接桩控制:电焊结束后停歇时间﹥1.0min,上下节平面偏差﹤10mm。
(4)电焊接桩焊缝:①、上下节端部错口≦2mm;②、焊缝咬边深度≦0.5mm;③、焊缝加强层高度:2mm;④、焊缝加强层寛度:2mm;⑤、焊缝电焊质量外观:无气孔、无焊瘤、无裂缝。
第九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1.1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安全生产以现行考核指标为依据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2020版).pdf,达标率为100%,确保无重大的安全事故、管线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确保达到市级安全施工标准化工地。
1.2安全及消防保证体系
1.3安全及消防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