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涵施工技术交底

圆管涵施工技术交底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39.94K
资源类别:技术交底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圆管涵施工技术交底

(1)圆管涵基坑的开挖应采用机械开挖。基坑开挖前放出基坑开挖线,用白灰撒出做为标志。开挖时测量人员跟随配合观测。机械基底开挖后的标高应比设计高出10—20cm,采用人工开挖整修。

(2)圆管涵管节端平整并与轴线垂直,斜交管涵进出口管节的外端面,应按斜交角进行处理。

(3)管节外壁应注明适用管顶填土高度,相同的管节放置一起以便于取用,防止弄错。

(4)基坑开挖后,必须根据地质情况,采用轻便触探仪检测基底承载力,基底承载力不小于0.12MP,符合设计要求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5)各管节应顺流水坡度安装平顺DBJ61T 193-2021 空气热源泵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当管壁厚度不一致时应调整高度使内壁齐平,管节必须垫稳坐实,管道内不得留泥土等杂物。

(7)管节在对头拼接时,填塞缝隙的沥青麻絮,上半圈应从外往里填塞,下半圈应从里往外填塞。

(10)管涵基底应按设计要求铺设,必须注意平整,砂砾石垫层必须均匀,密实。

(11)洞口尺寸的设计系按路基边坡率1:1.5计算

(12)施工时,当管顶填土厚小于0.75米时,应严禁重型车辆通过。

(13)涵台基础及洞口八字墙基础在天然地基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时,基础可直接筑在岩石地基上,土质地基上设置20cm砂砾石垫层。当涵洞地基承载力未达到时,可计算采用基底换填砂砾石垫层厚度,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加固措施提高基底承载能力满足地基设计承载力,换填材料必须经过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施工。

(1)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分别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2)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宜超过2m。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槽等设施下落。

(3)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分层浇筑时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

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

(4)浇筑混凝土时,应采用振动器捣实,边角处可采用人工辅助振捣。用振动器振捣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倒模应留有50mm~100mm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拔出振动棒;振动棒应避免碰撞模板、芯管和预埋件,如靠近模板处钢筋较密,在使用插入式振动器之前先以人工仔细插捣。

2)附着式振动器的有效作用半径和振动时间应视结构形状、模板坚固程度及振动器的性能情况,通过试验确定。

3)每一振动部位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泛浆不冒气泡。

四、沉降缝施工 涵洞洞身、洞身与端墙、翼墙、进出水口、急流槽交接处必须设置沉降缝。具体设置位置视结构物和地基土的情况而定。 (1)沉降缝设置 沉降缝在涵管两端延伸处各设一道,然后向两侧根据实地情况,控制在6.0m左右设一道(三根管长)。应以设在路基中部和行车道外侧为宜。沉降缝均垂直于洞身轴线,要求洞身、钢筋连同基础一同断开。 (2)、沉降缝的施工方法 每道圆管涵设置沉降缝视延伸长度而定,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沉降缝的施工,要求做到使缝两边的构造能自由沉降,又能严密防止水分渗漏。 沉降缝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1)基础部分 基础沉降缝宽2厘米,采用沥青木板预留,沉降缝内用砂子填实,也可将沥青木板留下,作为防水之用。 2)涵身部分 涵身沉降缝宽2厘米,缝外侧以热沥青浸制的麻絮填塞,用直径2厘米麻绳绕沉降缝一周,外包四层沥青浸制麻絮,用粗铁丝绑扎结实。 3)沉降缝的施工质量要求 沉降缝端面应整齐、方正,基础和涵身上下不得交错,应贯通,嵌塞物紧密填实。

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应加以覆盖和洒水养护,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混凝土应在终凝后及时进行覆盖养护重庆市电力建设定额站:明确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相关规费费率(渝电定额[2019]8号),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表面。

(2)混凝土养护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3)洒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

(4)当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不得向混凝土表面洒水。

注:施工时请仔细看结构物图纸,图纸有不明白的提前问技术员。

HG/T 5222-2017 催化裂化用电液控制冷壁滑阀技术条件技术交底人:接受交底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