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169-2020 混凝土渡槽缺陷修补加固技术规程.pdf

DB14/T 2169-2020 混凝土渡槽缺陷修补加固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4504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4/T 2169-2020 混凝土渡槽缺陷修补加固技术规程.pdf

DB14/T21692020

外部锚固柔性防水板材施工: 1 将缝两侧各15cm~20cm范围内混凝土面打磨平整,并在边缘部位打磨出斜槽。 2 在缝两侧的斜槽部位按设计规定的孔距和孔深等各钻一排垂直于混凝土面的锚栓孔,并埋 设锚固螺栓,螺栓间距不宜大于25cm。 3 打磨和清理混凝土基面并保持干燥,清理干净锚栓孔,清除缝内杂物及失效的止水材料等, 缝内嵌入柔性密封材料,涂刷粘结剂,安装柔性防水板材、不锈钢压条压边,拧紧螺母, 见图4。

CJ/T 430-2013 垃圾填埋场用非织造土工布8. 1. 1 一般规定

凝土裂缝处理应符合下及

a)应按成因与性状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 b)应根据裂缝性质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和修补时机。 8.1.1.2混凝土裂缝分为表层与浅层裂缝、深层与贯穿裂缝处理可采用涂刷法、粘贴法、凿槽嵌填法 和灌浆法等。

8.1.1.3混凝土裂缝处理应符合下列规

DB14/T21692020

a)修补前应收集裂缝相关资料,对裂缝进行调查和检测,内容可包括裂缝走向、裂缝宽度、裂缝 深度、裂缝状态及特征、裂缝所处环境、裂缝是否稳定、裂缝是否渗水和裂缝产生的原因,并 应根据调查和检测结果确定裂缝处理方法。明确修补范围与规模、修补方法、工艺要求和质量 合格标准等。 b 施工前应对裂缝处理范围内的混凝土表面缺陷和杂质进行处理和清理,经处理后的混凝土表面 应清洁、坚固、平整与干燥。 C 有外观要求的裂缝处理,应满足外观设计要求。 & 裂缝处理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裂缝深度h与构件厚度H的关系选择处理方法。h≤0.1H为表面裂 缝,0.1H0.5H为深层裂缝以及h=H为贯穿裂缝。 B.1.1.4应根据裂缝成因和性状判别裂缝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并采取预防措施。

8.1.2表层与浅层裂缝的处理

3.1.2表层与浅层裂缝

8.1.3深层与贯穿裂缝的处理

8.1.3.1深层和贯穿裂缝的修补应采用凿槽嵌填法和灌浆法,宜选用化学浆材。 8.1.3.2当裂缝宽度小于1mm时,宜采用骑缝贴嘴灌浆。V 8.1.3.3当裂缝宽度大于1mm时,宜选用先凿槽嵌填,后灌浆的方法。灌浆材料可选用化学浆材或水 泥浆材。采用凿槽嵌填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骑缝开凿U形或V形槽,槽宽为4cm~6cm,槽深不宜超过钢筋保护层设计厚度,并向缝的两 端各延长5cm~20cm 清洗槽面并自然晾干或烘干后,在槽内表面涂刷界面剂,分层嵌填刚性材料或柔性材料,表面 压实抹光。 3.1.3.4采用化学浆材修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裂缝两侧不小于20cm范围内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干燥、平整、坚固。

a)裂缝两侧不小于20cm范围内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干燥、平整、坚固

DB14/T21692020

b 根据裂缝走向,确定灌浆嘴布置位置,骑缝孔孔深距裂缝底宜小于40cm,孔间距宜小于40cm。 灌浆嘴固定后,对裂缝封面进行封闭并进行压气检查,应保证贴嘴通气,裂缝不漏气。 d 立面应从下至上,由深到浅依次进行。平面上的裂缝宜选择通畅性最好的孔开灌,同时向两端 依次进行。应保持足够的压力和足够的进浆时间,稳压闭浆时间充分。 e 浆液凝固后,铲除灌浆嘴,将不平整的部位及孔洞采用环氧胶泥封堵平整。 8.1.3.5采用水泥浆材修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立面上的竖向裂缝或斜缝灌浆应自下而上、由深到浅依次进行。立面上的水平或近似水平裂缝 灌浆应自一端向另一端、由深到浅依次进行。平面上的裂缝宜选择通畅性最好的孔开灌,同时 向两端依次进行。 b 当裂缝规模较大时,可采取分区灌浆。分区方法可采取钻孔封堵、间隔灌浆分割等形式。 灌浆钻孔参数应按设计规定执行。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可按照SL62规定计算,并通过现场试 验论证选定。 d 灌浆孔采用斜孔时,钻孔可布置在裂缝的一侧或两侧,斜孔应穿过缝面与缝面相交,且过缝深 度应大于10cm;灌浆孔采用骑缝孔时,骑缝孔孔深距裂缝底宜小于40cm。 e 水泥浆液水灰比、灌浆压力可按设计规定执行,也可通过现场试验论证选定。 浆液中掺入外加剂时应通过试验论证,凡能溶于水的外加剂均应以水溶液掺入。 灌浆准备和特殊情况处理可按照SL62的相关规定执行。 h 灌浆结束标准:在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0.05L/min后,继续灌注20min,可结束 灌浆。 8.1.3.6裂缝灌浆后,表 表面封闭可采用涂刷法、粘贴法 8.1.4 质量检查 8.1.4.1 涂层表观质量检查为全数检查,表面应平整、连续和均匀,无流挂、针孔、起泡和开裂等缺 陷。涂层厚度检测可采用无损检测或将涂层割开测量其厚度。涂层与基材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检测方 法应按附录B执行。 8.1.4.2粘贴法修补后,表面应光滑、平整、无明显的气泡,不得有鼓包、漏粘、皱褶等缺陷。粘贴 材料与基材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检测方法应按附录B执行。 8.1.4.3采用凿槽嵌填法修补时,若嵌填材料为刚性材料,修补结束7d后,可用小锤在表面进行敲 击检查嵌填密实程度;若嵌填材料为柔性材料,可现场抽选一定比例的施工段检查嵌填密实程度和粘结 效果,每批次材料至少抽检1组。 8.1.4.4水泥灌浆与化学灌浆材料、施工质量及检查数量应分别符合SL62和DL/T5406的规定执行, 并满足设计要求。

b)根据裂缝走向,确定灌浆嘴布置位置,骑缝孔孔深距裂缝底宜小于40cm,孔间距宜小于40cm。 C 灌浆嘴固定后,对裂缝封面进行封闭并进行压气检查,应保证贴嘴通气,裂缝不漏气。 d 立面应从下至上,由深到浅依次进行。平面上的裂缝宜选择通畅性最好的孔开灌,同时向两端 依次进行。应保持足够的压力和足够的进浆时间,稳压闭浆时间充分。 e 浆液凝固后,铲除灌浆嘴,将不平整的部位及孔洞采用环氧胶泥封堵平整。 8.1.3.5采用水泥浆材修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立面上的竖向裂缝或斜缝灌浆应自下而上、由深到浅依次进行。立面上的水平或近似水平裂缝 灌浆应自一端向另一端、由深到浅依次进行。平面上的裂缝宜选择通畅性最好的孔开灌,同时 向两端依次进行。 b)当裂缝规模较大时,可采取分区灌浆。分区方法可采取钻孔封堵、间隔灌浆分割等形式。 C)灌浆钻孔参数应按设计规定执行 可按照SL62规定计算,并通过现场试

8.1.3.6裂缝灌浆后,

8. 1.4 质量检查

8. 2. 1一般规定

2.1.1对混凝土剥蚀的修补,应先按DL/T5251进行分类,判明混凝土剥蚀的原因,然后确定 法。混凝土剥蚀处理后,可根据结构部位在表面涂刷具有防渗、耐水、抗冲磨、抗冻及耐老化特 料进行防护。 2.1.2配置砂浆或混凝土所用水泥应选用颗粒细、水化热较低、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水泥; 应选用粒径5mm~20mm的碎石。混凝土及砂浆的水胶比宜小于0.4。

8.2.1.2配置砂浆或混凝土所用水泥应选用颗粒细、水化热较低、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水泥;粗骨 料应选用粒径5mm~20mm的碎石。混凝土及砂浆的水胶比宜小于0.4。

DB14/T21692020

3.2.1.3界面剂可选择与修补材料同类的水泥净浆或砂浆、聚合物水泥净浆或砂浆以及水溶性环氧类 粘结剂等。涂刷界面剂应薄而均匀,界面剂涂刷对基面的要求及涂刷后至修补材料覆盖的时间间隔应通 过试验确定。 3.2.1.4基层混凝土表面应凿除至出露新鲜、坚硬的混凝土,凿除厚度宜均匀,凿除坑的周边应垂直, 给窗线宣均成名边形

3.2.1.4基层混凝土表面应凿除至出露新鲜、坚硬的混凝土,凿除厚度宜均匀,凿除坑的周边应垂直 轮廓线宜构成凸多边形。

8.2.2冻融剥蚀的修补

3.2.2.1用于修补的混凝主材料的设计指标应根据建筑物设计要求确定,抗冻等级应不小于F200,修 补材料与基层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不应小于基层混凝土本体抗拉强度,且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修礼 材料应掺用引气剂和引气型减水剂,其品质应符合DL/T5100的规定。

.2.2冻融剥蚀的修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冻融剥蚀深度小于0.5cm时, 干净,基面 干燥后,宜在其上涂刷防护涂料。 b 冻融剥蚀深度大于0.5cm时,应凿除冻融损坏的基层混凝土及脱空的混凝土,直至出露新鲜、 坚硬的混凝土面,凿除深度应大于1cm。 C 对于小面积修补,宜采用聚合物水泥混凝土、聚合物水泥砂浆和聚合物砂浆。 d 当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时,一次涂抹厚度不宜大于2cm,超过2cm时应分层涂抹;当采 用聚合物水泥混凝土修补时,一次浇筑厚度不宜大于15cm,超过15cm时应进行分层浇筑, 适当布设插筋,每层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振捣。顶层砂浆或混凝土表面应抹光,并及时养护和 保护。 e 基层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20时,宜选用聚合物砂浆修补,总厚度不宜大于3cm,施工时基面 混凝土应干燥, 若无法形成干燥条件,应选用亲水性界面剂。

8.2.3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蚀修礼

8.2.3.1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蚀的修补方法包括剥蚀混凝土修补、涂层保护和使用阻锈剂等。 8.2.3.2薄层修补材料宜选用抗渗等级不低于W10的水泥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对遭受严重侵蚀的 部位可选用聚合物砂浆,当修补厚度大于10cm时,应选用抗渗等级不低于W10的水泥混凝土、聚合物 水泥混凝土。 8.2.3.3在有氯离子侵蚀的环境中,水泥混凝土和砂浆必须掺用钢筋阻锈剂,聚合物水泥砂浆及混凝 土也可掺用阻锈剂。 8.2.3.4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蚀的修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应将保护层全部凿除;对氯离子侵蚀引起的钢筋锈蚀,应凿除受氯离 子侵蚀损坏的混凝土。 b 对已生锈钢筋进行除锈、涂刷阻锈剂。钢筋截面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补焊钢筋或植 筋。

3.2.3.4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蚀的修

a. 对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应将保护层全部凿除;对氯离子侵蚀引起的钢筋锈蚀,应凿除受 子侵蚀损坏的混凝土。 b) 对已生锈钢筋进行除锈、涂刷阻锈剂。钢筋截面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补焊钢筋 筋。 C 混凝土或砂浆养护至设计龄期后表面采用涂层防护。 d 位于水位变化区的涂层应具有在干湿交替环境下耐老化的特性。 e 涂层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应满足运行的要求

2.4.1质量检查包括抽检修补材料的力学性能、厚度,以及修补材料与老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 2.4.2对同一批水泥基类材料进行现场取样成型,在室内标准条件下养护7d或28d后进行抗 。试验方法按SL352规定执行。

DB14/T21692020

8.2.4.3防护涂层应光滑、平整,颜色均匀、一致、无气泡、无针孔、无流挂及开裂等缺陷,涂层厚 度及粘结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方法应按附录B规定执行。 8.2.4.4混凝土剥饨处理时,其质量检查方法和质量标准应按C.2执行

勾联拍倾的修复理后进行, 8.3.1.2混凝土的表面防护应首先确定防护目的、工程特点和环境条件,并据此确定防护材料及施工 工艺。 8.3.1.3根据防护目的和防护设计要求的不同,表面防护可采用防护涂层、憎水浸渍或表面覆盖等方 法进行,应满足抗渗、抗侵蚀、抗磨损及外观等性能的要求。 8.3.1.4表面防护前应去除浮尘、油污或其它污染物,对劣化混凝土表层宜先打磨清除,再用水清洗, 对不宜用水清洗的表面,可采用高压气进行吹扫。 8.3.1.5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应按其配比要求进行配制或调制。 8.3.1.6当混凝土表面需多层防护时,应分层施工,待底层防护材料施工完毕,检查合格后,方可进 行第二层防护材料施工

8.3.2渡槽内壁混凝土表面防护 8.3.2.1渡槽内壁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宜选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宜采用喷涂或涂刷法施工,且施工时 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及内部充分干燥。 8.3.2.2渡槽内壁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应满足抗冲磨和耐久性好的要求,应与混凝土基面具有良好的 粘结性能。 8.3.2.3渡槽内壁混凝土表面整体施工时,伸缩缝部位的防护材料应能适应结构变形,宜在伸缩缝部 位设置空隔层 8.3.2.4渡槽内壁混凝土表面防护后,应满足材料养护龄期后方可通水运行。 8.3.2.5防护材料与基层长期粘结效果可靠,粘结强度不应小于2MPa,且满足设计要求。

8.3.2渡槽内壁混凝土表面防打

8.3.3.2现场施工质量检查一般包括涂层外观、涂层厚度、防护涂层材料与基层混凝土粘结强度等项 目。 8.3.3.3防护层与基层的粘结强度应满足各类防护涂层的要求,并符合设计要求。涂层与基材混凝土 之间的粘结强度检测方法应按附录B执行。 8.3.3.4防护涂层施工范围应满足设计要求。涂层表面应平整、连续和均匀,无流挂、针孔、起泡和 开裂等缺陷。 8.3.3.5防护涂层厚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涂层厚度检测可采用无损检测或将涂层割开测量其厚度。 8.3.3.6混凝土表面防护质量检查方法和质量标准应按C.3执行

混凝土渡槽槽身外壁裂缝处理应按本规程8.1执行。

9. 2. 1一般规定

曹身外壁混凝土剥蚀处理一般规定应按本规程8.2.1执行。

9.2.2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蚀修补

引起混凝土剥蚀修补处理规定应按本规程8.2.3

质量检查规定应按本规程8.2.4执行。

9. 3. 1一般规定

10.1混凝土裂缝处理

混凝土渡槽排架裂缝处理应按本规程8.1执行。

10.2混凝土剥蚀处理

10. 2. 1一般规定

排架混凝土剥蚀处理一般规定应按本规程8.2.1执行。

10.2.2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蚀修补

排架混凝土剥蚀修补处理规定应按本

排架混凝土剥蚀修补处理规定应按本

质量检查规定应按本规程8.2.4执行。

DB14/T21692020

10.3混凝土表面防护

排架混凝土表面防护处理应按本规程9.3执行

DB14/T21692020

11.1.1加固方案应根据渡槽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要求、结构的缺陷情况及施工的可行性等制订。 11.1.2根据加固方案进行加固设计时,应考虑合适的施工方法及合理的构造措施,按照结构上的实际 荷载情况,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计算分析时应考虑渡槽加固结构实际的受 力情况、加固部分应变滞后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的程度等 11.1.3应保证新增构件和部件与原结构连接可靠,新增截面与原截面结合牢固,形成整体受力。

1.2.1常规渡槽加固可采用灌浆法、置换混凝土法、预应力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 植筋法等。 1.2.2预应力渡槽加固宜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 度不应高于60℃。 1.2.3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 限要求,对预应力杆件及其连结进行防护。 1.2.4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混凝土内部不密实、混凝土与基础脱空,宜用灌浆法。 1.2.5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局部加固,适用于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11.2.6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锚固、新老混凝土之间的连接等,宜用植筋法。 1.2.7 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受压和受拉构件的加固,如混凝土板、梁及柱、渡槽槽身,排架结构 等,粘贴钢板法。 1.2.8结构或构件因承载力、刚度及抗裂不足的补强加固,如槽身产生深层或贯穿裂缝等,宜用体外 预应力法。 a 以无粘结钢绞线为预应力下支撑拉杆时,宜用于连续梁和大跨度简支梁的加固。以普通钢筋为 预应力下支撑拉杆时,宜用于一般简支梁的加固。 b 采用体外预应力方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时,其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 于C20。 C 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其新增的预应力拉杆、锚具、垫板、撑杆、缀板以及各种紧固 件等均应进行可靠的防锈蚀处理。 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可不采取卸载措施。 1.2.9 钢筋混凝土受弯、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和受拉构件的加固,如混凝土板、梁及柱、渡槽槽身, 排架结构等,宜用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a) 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及受拉构件的加固。 b 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 结强度不得低于1.5MPa 外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将碳纤维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 用。

DB14/T21692020

d)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不得直接暴露于阳光或有害介质中,其表面应进 行防护处理。表面防护材料应对纤维及胶粘剂无损坏,且应与胶粘剂有可靠的粘结强度及相互 协调的变形性能。 处于特殊环境(如高温、高湿、介质侵蚀、放射等)的混凝土结构采用本方法加固时,除应按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粘剂,并按规 定的工艺要求进行粘贴。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宜采取措施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

11.3.1针对渡槽不同的结构补强加固方法,应采用不同的检查(测)方法检验其施工质量,宜优先采 用无损检测方法。 11.3.2灌浆法质量检查可采用压水试验法、取芯法或超声波法等。以超声波法为主,压水试验法和取 芯法为辅。 11.3.3置换混凝土法施工质量应符合相关条文要求,非置换部分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场检 测结果不应低于该混凝土结构建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 11.3.4体外预应力法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其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SL191对预应 力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同时加强监测。 11.3.5粘贴钢板法在钢板粘贴后,应立即用小锤敲击钢板表面,发现空鼓应立即修补。钢板粘贴非锚 固区空鼓面积不能超过10%,锚固区不能超过5%,单块空鼓面积不应超过10cm。修补宜采用压力注胶 的方法或重新粘贴。 11.3.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粘贴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有无空鼓现象。若发现空鼓现象,应在施工中用 硬质的塑料刮板反复刮压,直到除去气泡,否则应重新粘贴。纤维复合材料与混凝土面的粘结质量可用 专用设备检测。 11.3.7植筋法所用植筋的规格、数量及排列间距等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材料达到设计固化时间后, 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拉拔检测。现场拉拔时,应以设计值为指标,严禁在原位做破坏性检测。

DB14/T2169—2020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用材料表A.1常用材料分类名称主要用途干硬性预缩水泥砂浆嵌填混凝土裂缝或用作小面积混凝土剥蚀修补水泥防水砂浆混凝土结构表面防水处理补偿收缩水泥砂浆混凝土表面剥蚀薄层修补丙乳胶乳水泥砂浆混凝土裂缝嵌填、混凝土结构表面防水处理、混凝土薄层录氯丁胶乳水泥砂浆蚀修补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防护处理水泥砂浆、聚环氧乳液水泥砂浆合物水泥砂高强硅粉铸石混凝土 (砂浆)磨损破坏的修补浆及混凝土硅粉(钢纤维)抗冲磨混凝土磨损气蚀破坏的修补高强耐磨粉煤灰混凝土(砂浆)磨损破坏的修补高抗冻性混凝土冻融破坏的修补加固喷射混凝土(砂浆)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加固和防渗漏处理流态泵送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加固预填骨料压浆混凝土P混凝土表面抗冲磨防护、伸缩缝内部嵌填、高弹性抗冲磨砂浆S裂缝表面开槽嵌填高韧性环氧砂浆聚合物砂浆改性环氧砂浆过水建筑物混凝土表面抗冲磨防护及混凝土普通环氧砂浆低温环氧砂浆混凝土裂缝嵌填、混凝土薄层剥蚀修补和防护弹性环氧砂浆水溶性聚氨酯浆材混凝土裂缝、孔洞的堵漏和补强改性聚氨酯浆材丙烯酰胺(丙凝)浆材混凝土蜂窝孔洞和裂缝的堵漏处理油溶性聚氨酯灌浆材料混凝土裂缝、孔洞的堵漏处理和补强灌浆材料混凝土裂缝、蜂窝孔洞的灌浆补强加固和防渗处理;若有堵水泥(超细水泥)浆材漏要求亦可加入水玻璃、丙凝、水溶性聚氨酯等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混凝土裂缝的补强加固和防渗处理甲凝灌浆材料混凝土细微裂缝的补强和防渗处理14

DB14/T21692020

B.1涂层粘结强度现场检测方法

DB14/T21692020

b)测试时应按粘结强度检测仪使用说明书正确安装仪器,并连接钢标准块 c)应以1500N/min匀速加载,记录破坏时的载荷值,并观察破坏形式。 B.1.6涂层正拉粘结强度值应按公式(B.1)进行计算或直接从仪器中读出:

1一混凝土基层;2一涂层;3一涂层预切缝:4一粘结剂;5一钢标准块

图B.1钢标准块的粘贴示煮图

DB14/T21692020

3.1.7 测点破坏形式及其止常性应按下列规定判定: a 试样的破坏形式应划分为内聚破坏、粘附破坏和混合破坏三种形式。 b 当破坏发生在混凝主基层内,或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破坏形式时,可判定为正常破坏。 C 当破坏发生在钢标准块与涂层之间时,应判定为不正常破坏。 3.1.8应以所有测点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批次正拉粘结强度的检测值。每一批的检测结果应包括破坏 形式、所有测点的正拉粘结强度值和该批次正拉粘结强度的平均值

a 试样的破坏形式应划分为内聚破坏、粘附破坏和混合破坏三种形式。 b 当破坏发生在混凝主基层内,或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破坏形式时,可判定为正常破坏。 C 当破坏发生在钢标准块与涂层之间时GB/T 15551-2016 丝绸织物,应判定为不正常破坏。 3.1.8 应以所有测点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批次正拉粘结强度的检测值。每一批的检测结果应包括破坏 形式、所有测点的正拉粘结强度值和该批次正拉粘结强度的平均值

缩缝渗漏处理质量检查方法和质量标准见表C.1

DB14/T21692020

QKWMF 0001S-2015 柳州市柳南区康旺米粉加工厂 食用淀粉调制干米粉表C.1伸缩缝渗漏处理质量检查方法和质量标准

DB14/T21692020

表C.3混凝士表面防护质量检查方法和质量标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