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 5050-2005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pdf

YD 5050-2005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YD 5050-200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4035
VIP资源

YD 5050-200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YD 5050-2005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pdf

4.1卫星固定业务系统与无线接力系统共用 同一频段时的千扰容限

4.1卫星固定业务系统与无线接力系统共用

CNAS-EC 035-201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说明》(2018第三次修订版)4.1.2当卫星固定业务系统与无线接力系统共用同一频段

4.2相邻卫星固定业务网络间的干扰容限

4.3卫星固定业务地球站偏轴等效全向辐射

4.3.1在5.850~6.650GHz频段,固定卫星业务静止卫星轨道 地球站在下述规定的值范围内最大偏轴发射的EIRP功率密度 不应超过下述值(包括偏离静止轨道向南北3°范围内):

2.5°97° 7°<9.2° 9.2°<≤48° 48<≤180

4.3.2在13.75~14.5GHz频段使用卫星固定业务静止卫星轨 道网的固定卫星业务静止卫星轨道地球站,在任何静止卫星轨道 3°范围内,下述规定的Φ值上,最大偏轴发射的EIRP功率密度不 应超过下述值(包括偏离静止轨道向南北3范围内):

2°≤≤7 7°g9.2° 9.2°48° 48180°

此外,偏离天线主瓣轴任意方向角的交叉极化分量不应超 过下述值:

5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分类及业务范围

5.1卫星通信地球站的

.1.1对于C频段卫星通信地球站按其天线口径天小和业务 类可划分为一类站、二类站、三类站和四类站,具体分类 表 5.1. 1.

表5. 1.1 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分类

注:1.表中G/T值为晴天、微风和仰角为10°条件下的值; G为低噪声放大器输入端天线增益(dBi); T为低噪声放大器输人端接收系统噪声温度(绝对温度K) 2.表中f为接收频率,单位:GHz。 3.对IDR业务不设中央站。

注:1.表中G/T值为晴天、微风和仰角为10°条件下的值; G为低噪声放大器输入端天线增益(dBi); T为低噪声放大器输人端接收系统噪声温度(绝对温度K)。 2.表中f为接收频率,单位:GHz。 3.对IDR业务不设中央站,

5.1.2对于Ku频段地球站,在国内尚未划分类别前,

C频段卫星通信地球站的业务

5.2卫星通信地球站的业务能力

5.2.2Ku频段卫星通信地球站的业务能力

6.1.1站址选择应以通信网络规划和通信技术要求为主,结合水 文、地质、地震、交通、城市规划、投资效益及维护管理等因素综合 化较选定。 6.1.2一、二类地球站站址宜设在城市朝向卫星侧的郊区且有 屏蔽的地理环境内,适当靠近城市、交通方便的地方,并满足以下 要求: 1,当地球站工作在C频段时,天线在静止卫星轨道可用弧段 内的工作仰角与天际线仰角的夹角不宜小于5°; 2,当地球站工作在Ku频段时,天线在静止卫星轨道可用弧 段内的工作仰角与天际线仰角的夹角不宜小于10° 6.1.3站址选择时应满足第4章系统间的干扰容限要求。 6.1.4地球站天线波束与共用频段的无线接力微波站应避免在 大气层内出现交登。 6.1.5地球站与共用频段的无线接力微波站应避免构成视通路 径,天线主波束偏离角应大于5°。 6.1.6对站址所在地区潜在的雷达干扰应作一定的测试和评估, 对于数字传输系统,地球站接收机输人端的信号功率与雷达干扰 功率之比(即载干比)应满足下式

C/I≥(C/N) th +10

式中:C/I为载干比,地球站接收机输人端的信号功率与雷达干扰 功率比(dB); (C/N)th为传输不同数字信号时,对应于误比特率门限载噪

D,1,?地球站大线波束与飞机航线特别是起飞和降落航线应 避免交叉,地球站与机场边沿的距离不宜小于2km。 6。1.8地球站不应设在无线电发射台、变电站、电气化铁道以及 具有电焊设备、X光设备等其他电气干扰源附近,地球站周围的电 场强度应执行GB4824.1一1984《工业、科学和医疗射频设备无线 电王扰允许值》的规定。

6.1.9高压输电线不应穿越地球站场地,距35kV及以上的高压

仓库以及地囊带和易受洪水淹灌的地方,应避开断层土坡边缘、古 河道及有可能塌方、滑坡、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或古迹遇址的 地方。

6.1.13站址选择应保证天线前方的树本、烟图、塔杆、建筑物、堆

1.14站址选择应考虑易从附近变(配)电站架设可靠的专用

6.1.15站址选择应考虑与长途交换中心的距离不宜太远,两者 可用光缆、微波直接连通,当采用微波传输时,应对频率的选用进 行协调

6.1.16站址所在地区应有充足的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5.1.16站址所在地区应有充足的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生

6.2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微波接力系统的干扰协调

6.2.1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微波接力系统共用同一频

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微波接力系统共用同一频段时,应进

行干扰协调,并由后建者承担于扰协调工作。 6.2.2干扰协调应按照GB/T13620一1992《卫星通信地球站与 地面微波站之间协调区的确定和干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地球站 协调区应分发送协调区和接收协调区。 6.2.3干扰协调区含有别国领土时,应与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协

1.确定干扰协调区; 2.干扰预排除; 3.干扰计算。 6.2.5在进行于扰计算时,应以实际线路参数为基础,计算的干 扰电平应满足第4章中干扰标准的要求

6.3.1从地球站天线口面至0.25d。(d。=2D/a)处(D为天线直 径、为工作波长)以天线口面为截面的管状波束内不准有诸如树 木、堆积物、塔杆、建筑物、金属物等各种障碍物;对波束边沿以外 宜有大于10°的保护角。

市.3.2严防地球站无线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应

据GB8702一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和GB9175一1988《环境电 磁波卫生标准》的要求,向有关管理部门提交《地球站天线前方场 区保护范围》的文件,待审批及备案。

7.1.4在满足通信容量和可用性指标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设备 的性能,尽量简化或少配置设备,节约建设投资

7.2天线、伺服系统配置

方便、电气和机械性能良好的天线,

G=(49—101gD/a—25lg0)dBi

6角在100入/D度)和D/5入(度)之间,D/5^不小于7) 注:G为静止卫星轨道南北3°以内的任何偏轴方向上,相对于 全向辐射天线的旁瓣包络增益(dBi)

0为偏离主轴的角度(度)。

1.对于双圆极化的馈源,电压轴比不应大于1.06; 2.对于线极化的馈源,轴向交叉极化鉴别度不应低于3 并具有极化平面调整功能。

7. 2. 5 对于一、二类地球站的天线,应具有步进跟踪的能力

.3.1HPA的配置应根据近远期载波数的多少、系统可用性 要求和HPA可靠性及类型进行选定。 .3.2选用的HPA设备必须保证能给出所用载波的额定ER 直,并留有调节余量。

.4 低噪声放大器(LNA)配置

7.4.1应根据地球站类型、天线性能,选择具有适当噪声温度的 低噪声放大器。 7.4.2根据地球站接收容量和发展要求,应选择安装容易、维护 方便、性能稳定的低噪声放大器,并选择合适的低噪声放大器备用 方式。

7.5.1 应根据地球站的业务类型和容量配置合适的地面通用设 备。 75 2应在考虑地球站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确定地面通

7.5.3应选择具有频率稳定度高、改变频率容易的上、下变频器, 对用于数字电路的上、下变频器,还应满足相位噪声特性的要求。 7.5.4应选择具有良好性能、稳定可靠的调制解调器。当采用数 字传输方式时,调制解调器必须选用相应的传输速率。

7.6.7计算机化MAC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应有很高的可靠

8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的安装设计

8.1.3通信生产用房宜布置在靠近大线的北侧,辅助生产用房和 值班宿舍宜布置在生产区北侧或不影响天线近场特性及满足电磁 辐射环境保护的合适地方。

8.1.3通信生产用房宜布置在靠近大线的北侧,辅助生产

在布置油机房、锅炉房等有烟灰、粉尘散发的建筑物时,应 据当地的常年风向,将这些建筑物设在对通信机房影响较小 地方。

3.1.5地球站的油机房与地下油库之间的相对高度差不宜

8.1.6地球站周围宜设置围墙,围墙的高度距外侧地面 于 2.2 m。 8.1.7地球站内道路设计应符合GBJ22一1987《厂矿道路 范》的有关规定。

8.1.8地球站内应考虑排水通畅,以避免站内积水。

寸情况下,地球站内和周围宜种植不会散布花絮及不容易产生车 多虫类的树木;在锅炉房、食堂、油库等宜发生火灾及散发烟灰目 筑物四周宜种植阔叶树。

的情况下,地球站内和周围宜种植不会散布花絮及不容易产生较 多虫类的树木;在锅炉房、食堂、油库等宜发生火灾及散发烟灰的 建筑物四周宜种植阔叶树。 8.1.10地球站内设置多副天线.工作时,各副天线在其工作的可 用弧段上应互不影响,互不遮挡,各天线边缘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 于其中一副天线的直径。 8.1.11总平面设计图上应有真北(N)标志、真北与建北的夹角及 海拔高程。

8.1.11总平面设计图上应有真北(N)标志、真北与建北的夹角及 海拔高程,

8.2.1地球站机房的设计基准期宜为50~100年;机房设计应按 YD/T5003一2005《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8.2.2地球站的防火设计应按YD5002一2005《邮电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的规定执行。

8.2.3地球站生产用房的平面布置应紧,最大限度提高设备安

主要生产用房包括:通信设备机房、油机房、蓄电池房、电力室 (UPS室)、变(调)压器室、高低压配电室、仪表室等。 铺助生产用房包括:修机室、材料室、资料室、办公室、会议室 锅炉房、水泵房、车库、油库、值班室等。 生活用房包括.值班宿舍、食堂传达室等

8.2.5地球站机房面积应根据设计任务书提出的系统规模容量,

一般新建一、二类地球站的参考生产用房面积和辅助生产用 房面积见表8.2.5,三、四类地球站机房面积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 设备配置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确定

表8.2.5生产用房和辅助生产用房面积表

8.2.6地球站生产用房和辅助生产用房的上层不应布置宜产生 积水房间。 8.2.7地球站生产用房净高、荷载、地面、墙、门、窗、温湿度等要 求宜符合表 8. 2. 7 的要求。

表8.2.7卫星通信地球站通信机房工艺要求表

注:HPA室不设外窗

措施,并应防止室外的灰尘进入

往室外的措施,并应防止室外的灰尘进入室内。

8.2.9沟、槽、孔、洞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生产用房通往室外的沟、槽、孔、洞等在通过外墙处应严加 密封或加装较密的铁麓子; 2.各类工艺墙洞应嵌有木框,井在墙的两侧用盖缝条将木框 与墙体接合处覆盖严实: 3各生产用房内的线槽,在盖板和槽沿接合处应达到严密平 整、紧固、耐久的要求。

8.2.10屋面设计要求

8. 2. 11照明设计要求

1.机房照明方式宜分为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 2.机房照明种类宜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 安全照明和疏散照明); 3.通信设备机房,UPS室、变(调)压器室、高低压配电室、修 机室的主要照明光源应采用荧光灯: 4.油机房的照明光源应采用白炽灯,不得采用荧光灯: 5.蓄电池室和储酸室照明光源应采用防爆型的安全灯,灯 具不应布置在蓄电池组的正上方,蓄电池室内严禁安装电气开 关、插座,熔丝等;当选用阀控密封蓄电池时,可按一般生产房间 设计: 6.各生产用房应安装带有接地保护的电源插座,其电源不应 与照明电源同一回路,若不能单独成一回路时,应选择带有保险丝 的插座; 7.各通信机房的照明要求应符合表8.2.12的要求。

表8.2.12通信机房照明要求表

8.3.1设备平面布置要求

8. 3 设备平面布置

1.设备布置应根据近、远期规划,统筹安排,以近期为主,留有 发展余地; 2.维护方便,操作安全,便于施工、扩容和抗震加固: 3.有利于提高机房面积和公用设备的利用率; 4.设备之间的布线走向合理,节省材料和费用; 5.满足采光和通风要求; 6.机房内设备排列整齐美观,与相关专业配合适当。 8.3.2HPA设备宜放置在靠近天线的适当位置,并便于波导馈

8.3.3GCE设备宜按照上下行线和不同业务类别排列,并考虑与 相关专业和相关机架配合。 8.3.4监测控制台宜设置在便于对各主要设备进行观察和便于 监测控制线连接的位置

8.3.5设备排列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背与墙之间的走道净宽0.8~1.0m; 2.机背与机背之间的走道净宽0.8~1.2m; 3.机面与机背之间的走道净宽1.1~1.4m; 4.机面与机面之间的走道净宽1.3~2.0m; 5,机面与墙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小于1.8m; 6.机列侧与机列侧之间的走道净宽不小于0.8m; 7机列侧与墙之间的走道净宽为 1)主要走道净宽1.2~1.7m; 2)次要走道净宽0.8~1.0m

8.4.1地球站关线基础的位置应能保证天线工作在近期及远期 通信卫星可用弧段上。 8.4.2.地球站关线基础宜靠近HPA室,以便缩短馈线长度,减小 馈线损耗;对于一、二类地球站的椭圆软波导、硬波导的馈线长度 总计不宜超过40m,对于三、四类地球站的椭圆软波导、硬波导的 馈线长度总计不宜超过20m。

并宜按照一级基础考虑,对于一、二类地球站天线基础的设计地

求进行设计,并在设计图上标明真北(N)方位和磁偏角。 8.4.7天线基础的四周应设有从接地系统引出的接地体,裸露地 面部分应做防腐处理和防机械损伤处理

8.5.1地球站生产用房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应

8.5.1地球站生产用房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应采用 三合一的联合接地系统,接地系统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5。 3.5.2地球站接地系统应围绕天线基础和生产用房做成闭合环 路,天线基础的闭合接地环与生产用房的闭合接地环在地下应有 两处以上可靠地连接在一起。

8.5.3引入机房的接地体母线应在机房四周就近引入,引入线不得

于两根,并应做防腐处理;裸露地面部分应有防机械损伤的措施。 5.4生产用房的屋顶应设避雷带,屋顶装有其他突出物时,送 设避雷针,使屋顶工所有物体都在其保护范围内,避雷针和避冒 必须就近与接地环路焊接连通

5.5地球站输电线路以及进站电缆线路的防雷措施,在线路讠

8.5.6地球站天线支架与围绕天线基础的闭合接地环路应有良 好的电气连接,地球站天线口面上沿应设有避雷针,避雷针直接! 至天线基础旁的接地体,

8.5.6地球站天线支架与围绕天线基础的闭合接地环路应

1.应符合YD/T5040一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 中的有关规定。 2,必须保证地球站供电系统稳定、可靠、安全地供电。地球站 应采用一类或二类供电方式。 3.地球站交流供电电源分为正常市电电源、油机备用电源;市 电及油机低压供电应为三相380V、单相220V,50Hz士1Hz。 4.当供电电压的偏移幅度大于额定电压十5%~10%时,必 须采用调压稳压措施,条件充许时宜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5.备用油机发电机组配置数量,应按下述市电供电方式类别 确定。 当地球站采用一类供电方式时,宜配置一台自动化柴油发电 机组;当采用二类供电方式时,宜配置二台自动化柴油发电机组: 每台机组的容量应满足地球站保证电源的负荷要求。 6.天线跟踪马达、干燥机等应由保证电源供电。 8.6.2交流不间断(UPS)电源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一、二类地球站应配置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2.在具有可靠的外电和自动投入的柴油发电机组时,交流不 间断(UPS)电源系统用的蓄电池,按其运行方式,可设置一组或多 组并联,其蓄电池总容量宜保证15~30分钟放电时间。 3.地球站的通信设备,包括高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上, 下变频器、调制/解调设备、复用设备、监测控制及有关的辅助设备 等应由交流不间断电源供电。

1.一、二类地球站应配置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2.在具有可靠的外电和自动投人的柴油发电机组时,交流不 间断(UPS)电源系统用的蓄电池,按其运行方式,可设置一组或多 组并联,其蓄电池总容量宜保证15~30分钟放电时间。 3.地球站的通信设备,包括高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上! 下变频器、调制/解调设备、复用设备、监测控制及有关的辅助设备 等应由交流不间断电源供电。

8.7电磁防护与抗震加固

8.7.1有关电磁辐射防护标准要求,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

装抗设计规范》执行。

本规范条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A. 0.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附录 A本规范用词说明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0.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月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s of Engineering Design for the Domestic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Earth Station

Q1328MWX 001-2015 蒙阴万事兴饲料有限公司 家畜配合饲料总则 卫星固定业务系统的传输设计 32 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分类及业务能力 · 33 卫星通信地球站站址的选择 . 34 设备配置 36 卫通信地球站设备的安装设计 3.9

3卫星固定业务系统的传输设计

3.2由于日蚀和来自太阳干扰的所有中断,被认为是不可用日 的一部分。

3.3.2由于日蚀和来自太阳干扰的所有中断,被认为是

3.3.4由设备引起的不可用性包括数字多路复用设备的不可 用性。

FZ/T 63003-2011 棉工艺绣花绞线3.3.4由设备引起的不可用性包括数字多路复用设备的不可

5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分类及业务能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