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881-2019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pdf

DB12∕T 881-2019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344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2∕T 881-2019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pdf

5.2.1.1应搜集生产工艺、防护措施等相关资料,对工艺过程、劳动者操作环境和操作程序等进行全 面调查,包括生产工艺控制指标、工艺设备技术参数、产品包装、运输及贮存方式、原辅料的规格及使 用量、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等。 5.2.1.2应搜集化学毒物特性的相关资料,辨识蒸气压、固体物料颗粒尺度、嗅阅等理化性质;辨识 化学毒物固有的急性毒性、刺激性、腐蚀性及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特性。 5.2.1.3应搜集影响劳动者职业暴露水平的相关资料,包括劳动者操作方式、暴露因素、暴露途径、 暴露时间、暴露频率、暴露量、暴露浓度、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及维护情况等。

L学毒物危害等级(HR)

5.2.2.1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

WH/T 76-2016 流动图书车车载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表1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

2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

应按表2的规定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应按表2的规定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2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

居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续)

5.2.2.3综合确定化学毒物危害等级

5.2.3化学毒物暴露等级(ER)评估

5.2.3.1暴露等级及计算公式

分的危害等级不同,应选择较高危害等级作为HR

对于吸入途径的暴露,应依据公式(1)规定的方法利用暴露指数确定暴露等级。

式中: ER一一暴露等级; EI一一暴露指数,应按表3的规定确定 Ⅱ一一使用的暴露因子的个数。暴露因子包括蒸气压或固体物料颗粒尺度、OT/OEL、E/OEL、职业病 防护设施、每周累计暴露时间和每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等。

表3暴露因子和暴露指数对应表

5.2.3.2暴露因子

5. 2. 3. 2. 1蒸气压

化学毒物的蒸气压可利用安托因方程计算,见公式(2)

式中: p一一蒸气压的数值,单位为帕(Pa); T一一化学毒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时温度的数值,单位为摄氏度(℃); A、和C一一物性常数,称为安托因常数。

固体物料颗粒尺度指颗 直径表示,立方体颗粒的尺度应用边长 为的某一球体直径表示,

5.2.3.2.3OT/OEL

5. 2. 3. 2. 4 E/0EI

式中: E一一每周工作时间的化学毒物实际周平均暴露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F一一每周暴露次数的数值; D一一每次暴露的平均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小时(h); M一一实际监测暴露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若有多次检测结果则取中位数 W一一标准周工作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小时(h),设为40。

5.2.3.2.5职业病防护设施

应考虑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使用及维护情况。 对产生化学毒物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设备,优先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有化学毒物逸散的生 产过程及工艺设备,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排毒等职业病防护设施

5.2.3.2.6每周累计暴露时间

劳动者每周暴露于该化学毒物的累计时间。 5.2.3.2.7每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 化学毒物每周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

5.2.4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的确定

公式(4)进行风险指数计算,再按表4或图1确

式中: Riskrant 一风险指数: HR—一化学毒物危害等级; ER——化学毒物暴露等级。

Risk.m =(HR × ER)

5. 2. 5 风险应对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不同等级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确定风险应对的优先权,并符合如下 定: 应结合风险等级的评估结论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定量风险分析。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理 的原则应符合表5的规定。 b 应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风险控制对策,风险的优先预防和管理应从工程控制措施、职业卫生管 理措施和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健康监护策略、职业卫生培训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到 的风险等级会随时间等情况而发生变化,应对潜在有害暴露风险等级进行定期评估,按周期实 施监督管理。 C 对于标注致癌性标识、(敏)标识、(皮)标识的化学毒物,应重点提示用人单位采取工程控 制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接触,尽可能降低接触水平。 对高风险等级,应提供并使用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表5不同等级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原则

5.2.6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

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

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参见附录E。

6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6.1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的步骤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程序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按如下步骤进行: a 进行工程分析,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搜集化学毒物特性的资料及泄漏和气象参数,辨识危害 因素、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暴露途径和频次等: b) 选择泄漏场景,模拟计算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 C 选择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计算参数: d 选择查表法或公式计算法确定急性中毒致死概率; e)评价风险的可接受性,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6.2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的方

6. 2. 1 危害辨识

应通过工程分析,辨识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和可能发生泄漏造成急性中毒的化学毒物,收集如下资 现场调查搜集资料:生产工艺、包装运输方式、原辅料的使用量、产品贮存方式、暴露途径等。 b) 化学毒物特性的资料: 1)毒理学信息:可能造成的急性健康影响,急性毒性数据(LDo、LCo等); 2 理化性质:蒸气压、闪点、燃爆范围、挥发性、挥发速率、流动性和蒸气密度等; 3) 急性中毒评价指标:AEGLS、ERPGs、IDLH等,常见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评价指标参见附 录G。 C 模拟化学毒物泄漏扩散所需搜集的参数和信息: 1 位置和时间参数:厂区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海拨)、建筑物类型或通风换气率、是 否有遮蔽物,事故发生的时间: 2 气象和地形参数:气象条件(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是否有逆温层、云层覆盖度、气 温、湿度)和地表粗糙度; 3)事故参数:泄漏源类型(持续泄漏、瞬时泄漏)、泄漏时间、泄漏量、泄漏源信息(形状、 高度、孔径等)、泄漏物质信息、(相态、温度、压力等)

6. 2. 2暴露评价

6.2.2.1事故场景的选择

6.2.2.2泄漏量的预测

5.2.2.3泄漏时间的预测

6.2.2.4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的预测

可米用ALOHA、CFD软件进行化学每物急生中 事故的暴露分析,预测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 毒事故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预测常 见附录H

6. 2.2.5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

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并根据急性中毒的判断标准确定相应的应急等级。可使用AEGLS、ERPGS、 IDLH作为急性中毒指标,也可自行选择不同健康影响对应的暴露时间和浓度的急性中毒数据。常见化学 毒物的AEGLS、ERPGs及IDLH参见表G.1、表G.2。

式中: P一一急性中毒致死概率的数值: 一一概率变量的数值,可按公式(6)计算: 一一积分变量。

6.2.3.2概率变量

率变量店接触毒物浓度及接触时间的关系如下

exp du 12.元

Y = A'+ B'ln(c"t)

Y= A'+ B'ln(c"t),

式中: Y一一概率变量的数值: A’,B’,n’一一取决于毒物性质的常数值,对不同的毒物有不同的取值,常见化学毒物的急性 中毒致死概率计算参数参见附录I: c一一接触毒物的浓度的数值,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体积浓度为气体百万分比 农度,根据A,B',Ⅱ确定c为质量浓度或体积浓度;

利用公式(6)计算出的概率变量阿按附录J的方法查表确定对应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P

6.2.4.2公式计算法

,也可按公式(7)基于概率变量Y计算对应的

P = 0.5× 12

式中: P一一急性中毒致死概率的数值; erf一一误差函数; Y一一概率变量的数值,可按公式(6)计算。 利用公式计算法进行化学毒物泄漏事故急性中毒定量风险计算的示例参见附录K

5.2.5急性中毒风险应

6.2.5.1急性中毒事故致死风险应对原则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致死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应设为1.0×10"。 a)如急性中毒致死概率超过1.0×10",即为不可接受的风险,用人单位应采取减少化学毒物的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的措施降低风险; b 如急性中毒致死概率不超过1.0×10",即为可接受的风险,用人单位应采取工程控制措施、 劳动组织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尽可能控制并降低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风险。

6.2. 5.2工程控制

6.2.5.2.1用人单位应通过尽可能减少化学毒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合理设计操作系统,降 氏化学毒物泄漏事故的频率,降低危险发展成灾害性事故的概率,设置安全程序、采用安全附件,把泄 漏的化学毒物控制在边界内等措施降低风险。 6.2.5.2.2用人单位应按GBZ1的要求采取工程控制措施: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人工操作,设 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等。

6.2.5.3个体防护

5.2.5.4职业卫生管理

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每年至少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空 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进行一次检测。 b)职业健康监护 用人单位应按GBZ188的规定,对接触化学毒物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 事故时进行应急健康检查,并按要求归档管理。 c)培训 用人单位应对接触化学毒物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国家针对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用人单位为消除、减少化学毒物危害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管理办法; 3) 岗位操作规程; 4)工作区域的化学毒物危险源、暴露评估情况:

5)化学毒物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可能造成的急性健康影响、急性毒性数据和急性 中毒指标)及现场急救措施; 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目的,各类型呼吸防护用品的优缺点、防护因数和如何选用、佩戴、 保管和更换等;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措施; 8)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和程序

.2.5.5应急救援措施

7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7.2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的方法

超额风险指经基线发生率修正的某不良效应的风险,即在未发生该不良效应的人群中,化学毒物一定暴 下导致的不良效应发生率。

通过工程分析进行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的危害辨识,应搜集的资料包括: a)化学致癌物有关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理化性质及固有危害、毒理学作用、职业暴露人群的流行 病学调查数据、动物致癌实验数据等相关资料; 职业史及现场调查资料,包括职业史、暴露人群数量、性别、年龄分布、暴露方式、暴露时间、 劳动者防护条件等。

7.2.2.1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致癌物的浓度测

按GBZ159的规定对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致癌物的浓度进行监测采样。宜选择个体采样或长时间定 点采样。工作场所空气化学毒物按GBZ/T300的规定进行测定。应按GBZ2.1的规定评价劳动者化学毒物 的职业暴露水平。

7.2.2.2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致癌物的浓度预估

在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柜否项评价 场所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不能进行实际测量 学毒物的职业暴露水平应根据用人单位既往工作场所劳动者职业暴露的测量资料,并参考国内同 企业暴露测量数据资料等进行综合评估

7.2.2.3终身平均调整浓度的计算

按公式(9)计算吸入某种化学致癌物的超额风险:

式中: Riskr一一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超额风险的数值; IUR一一吸入单位风险的数值,单位为立方米每微克(m/Hg),常见化学致癌物吸入单位风险参见 表M.1 Cairadj 终身平均调整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7.2.5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示例

化学致癌物超额风险的计算示例参见附录N。

7.2. 6. 1致癌风险应对原则

化学致物超额风险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应设为1.0×10“。 a)如化学致癌物超额风险超过致癌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用人单位应采取工程控制措施降 低致癌风险;如采取工程措施后致癌风险仍超过致癌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应采取消除 和替代致癌物措施。 如化学致癌物超额风险不超过致癌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用人单位应采取工程控制、劳 动组织管理、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措施,尽可能降低化学致癌物接触水平。

7. 2. 6. 2 工程控制

用人单位应按GBZ1的要求,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人工直接操作。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 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 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

7. 2. 6. 3 个体防护

用人单位应按GB/T18664的规定,为接触化学致癌物的劳动者提供呼吸防护用品,并督促其进 化学致癌物的工作场所时应佩戴使用

7. 2. 6. 4 劳动组织管理

用人单位应按GBZ1的规定,通过减少劳动者接触化学致癌物暴露的工作时间或者改变操作方式进 行劳动组织管理。当暴露不可避免时,应使暴露人数最小化,并为劳动者提供休息区,使劳动者定期地 远离工作场所的化学致癌物

7.2.6.5职业卫生管理

a)职业暴露评估 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每年至少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致癌物的浓度进行一次检测。检测宜选择个体采样或长时间定点采样以计算个体暴 露量。 b)职业健康监护 用人单位应按GBZ188的规定,对接触化学致癌物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按要求建立职业 建康监护档案。 c)培训 用人单位应对接触化学致癌物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国家针对化学致癌物职业病危害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 用人单位为消除、减少化学致癌物危害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管理办法: 3 工作区域的化学致癌物危险源、暴露评估情况: 化学致癌物理化性质及固有危害、毒理学作用、职业病危害等; 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目的,各类型个体防护用品的优缺点、防护因数和如何选用、佩戴、 保管和更换等; 6)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和程序。

GB/T 4960.9-2013 核科学技术术语 第9部分:磁约束核聚变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程序

图A.1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程序

(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框架基本内容

B.1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框架基本内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的评价程序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的评价程序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的评价程序

GB/T 30643-2014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通则表D.1常见化学毒物的腺阅

表D.1常见化学毒物的嗅阈(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