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1017-2014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

GB51017-2014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51017-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0543
VIP资源

GB51017-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51017-2014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 面、金属构件等组成的装置。

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因雷电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而产 电波(闪电电涌)沿着这些管线侵人屋内,危及人身安全 设备的现象。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

QB/T 4210-2011 啤酒饮料机械 烛式PVPP过滤系统2. 0. 9 步架 the distance from purlin to purlin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古建筑物横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横向 阔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2.0.12 通进深 total length of the building

2.0. 12 通进深 total length of the building

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进深,纵向各 的总和,即前后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总和称为通进深

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的接地体和接地线的 总称。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 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

将分开的各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 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号发电位差的措施

3.0.1古建筑防雷应根据其文物价值、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 和后果等划分为第一级、第二级两个级别。 3.0.2在可能发生地闪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划为第 级防雷古建筑: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自录的古建筑; 2历史上遭受过雷击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的古建筑; 3预计年均受雷击次数大于0.05次/年的省、自治区和直 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4预计年均雷击次数大于0.25次/年的古建筑。 3.0.3在可能发生地闪的地区,凡不属于本规范第3.0.2条规 定的古建筑,遇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划为第二级防雷舌建筑: 1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2预计年均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年,且小于或等 于0.25次/年的古建筑; 3高度在15m及以上的古建筑。 3.0.4 预计年均雷击次数(N)应按本规范附录A计算。 3.0.5 当古建筑中各单体古建筑的防雷级别不同时,应按单体

建筑中的最高防雷级别确定古建筑群的防雷级别。

4.1.1古建筑防雷设计前,应进行现场勘察,并应编写勘察报 告。现场察要求与报告编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4.1.2古建筑应按其防雷级别,确定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 装置。 4.1.3古建筑的防直击雷装置宜在其外独立安装。 4.1.4古建筑的防雷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第一级防雷 古建筑和第二级防雷古建筑的防雷设计尚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中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和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有关规定。 4.1.5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和接闪器安装位置应满足被保护对 象的保护要求。保护范围可采用滚球法和网格法确定,并应符合 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保护范围的确 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 规定执行。

4.1.6当外部防雷装置设置在古建筑的主要出入口、经常有人

4.1.7当舌建筑内设有低压配电系统和电子系统时,应采取防

4.2第一级防雷古建筑的防雷措施

可采用接闪带、接闪网、接闪杆、架空接闪线中的任

种或组合形式作为接闪器,接闪器的类型应与古建筑相协调。 2在古建筑上安装时,应根据古建筑的特点,结合屋顶形 制,选择适合于在易受雷击部位安装的接闪器。 3采用接闪网时,接闪网格形成的面应覆盖整个屋顶,网 格尺寸宜为步架的整数倍,在屋顶面组成规格不大于10m×10m 或12m×8m的网格。 4采用接闪网以外类型的接闪器时,应采用滚球法确定其 保护范围,滚球半径应为45m。 5采用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时,其安装位置和支撑机门 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当采用单杆或单线保护有困难时,可采用 多杆、多线或架空接闪网进行保护。 6当古建筑附近有较高地势或四周有高大树木及物体可利 用时,宜选择在较高地势、高大树木或物体上安装接闪杆或架空 接闪线。接闪器安装在树木上时,应对树木进行有效保护。 7接闪器应对屋顶天窗、突出屋顶的非导体饰物等装置进 行有效保护。 8古建筑屋顶上的铁刹、金属链、宝顶和金属屋面等金属 导体,其材质和规格符合做接闪器的要求时,可作为接闪器。 9高度不大于15m的古建筑,当外轮廓投影周长不超过 90m或建筑外轮最大长度不超过25m、最大宽度不超过20m 时,屋顶安装的接闪器可按本规范附录D进行简化。 4.2.2当第一级防雷古建筑的高度超过45m时,应采取防侧击 措错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水平突出古建筑外墙或塔身的屋檐、垂檐、飞檐、翼 角、挑檐等部位,当使用半径为45m的滚球从屋面接闪带外向 地面垂真下降过程中接触到的,应米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2对于高度大于60m的古建筑,其高度的80%以上且超过 60m的部位应按屋顶进行防雷保护。 3外墙内、外竖直安装敷设的金属导管或金属体应与防雷 装置作等电位连接,连接点的间距不宜大于30m,且金属导管或

4.2.3单体古建筑的专设防雷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当外轮廓 周长大于72m时,引下线的设置不应少于4根,宜沿外墙均匀 对称布置,且宜优先布置在易遭雷击的部位,其间距沿外墙周长 计算不宜大于18m。当保持18m的均匀间距有困难时,应按下 列措施之一处理: 1当舌建筑通面阔大于18m,且不宜在古建筑正面敷设引 下线时,可在舌建筑正面两个墙角各敷设1根引下线,同时在侧 墙和通进深方向的外廊柱上、后墙等较隐蔽处增加引下线,使引 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大于18m。当后墙无法安装引下线时,可仅在 则墙或通进深方向的外廊柱上增加引!下线,使引下线的平均间距 不大于18m。 2当古建筑跨距较大,且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 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应减少该引下线与其他引下线之间的间 距,使平均间距不大于18m。

4.2.+每根引下线均应与接地装置连接,单根引下线接地装置

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2。每座古建筑的每根引下线的防雷 接地体宜相互连接、围绕建筑物形成环路。当接地电阻大于10 时,接地装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

+.3第二级防雷古建筑的防雷措施

1应符合本规范第4.2.1条第1款、第2款、第5款~第9 款的规定。 2采用接闪网时,接闪网格形成的面应覆盖整个屋顶面 网格尺寸宜为步架的整数倍,形成不大于20m×20m或24m× 16m的网格。 3采用接闪网以外类型的接闪器时,应采用滚球法确定其

范围,滚球半径应为60m。

4.3.2当第二级防雷古建筑的高度超过60m时,应采取防侧击 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水平突出古建筑外墙或塔身的屋檐、垂檐、飞檐、翼 角、挑檐等部位,当使用半径为60m的滚球从屋面接闪带外向 地面垂直下降接触到的,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2对于高度大于60m的古建筑,其高度的80%以上且超过 60m的部位,应按屋进行防雷保护。 3应符合本规范第4.2.2条第3款的规定。 4.3.3单体古建筑的专设防雷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当外轮 周长大于100m时,引下线的设置不应少于4根,宜沿外墙四周 均匀对称布置,且宜优先布置在易遭雷击的部位,其间距沿外墙 周长计算不宜大于25m。当保持25m的均匀间距有困难时,应 按下列措施之一处理: 1当古建筑通面阔大于25m,且无法在古建筑正面敷设弓1 下线时,可在古建筑正面两个墙角各敷设1根引下线,同时在侧 墙和通进深方向的外廊柱上、后墙等较隐蔽处增加引下线,使引 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大于25m。当后墙无法安装引下线时,可仅在 侧墙或通进深方向的外廊柱上增加引下线,使引下线的平均间距 不大于25m。 2当古建筑跨距较大,具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 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应减少该引下线与其他引下线之间的间 距,使平均间距不大于25m。 4.3.4每根弓1下线均应与接地装置相连接,单根弓!下线接地装

4.3.+每根引下线均应与接地装置相连接,单根引

古建筑防闪电电涌侵入应采

1由室外进人古建筑内的低压配电系统和电子系统线路宜 采用理地敷设方式,入户处应将电缆金属外皮或穿电线电缆的金 属导管与防雷装置作等电位连接。当人户线路全长埋地有困难 时,人户段可采用铠装电缆或电缆穿金属导管理地引入,人户段 埋地长度不宜小于15m。 2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 应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柜)上装设电涌保护器;在 电子系统的室外线路采用金属线引入古建筑物时,应在其引人的 终端箱处装设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 3电涌保护的设计与选择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 设计规范》GB5005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选择 和使用导则》GB/T18802.12及《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SPD)第22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选择和使用导 则》GB/T18802.22的有关规定执行。 4.4.2金属管道、部件、装置及内部系统与防直击雷装置之间 的安全隔离距离(S)应按下式计算,当实际间距小于安全隔离 距离时,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之间应做等电位连接:

S= K; X(K./Km)XL

注:1当各引下线独立接地、且各接地极电阻差别很大时,K。取1; 2K.的更详细计算值见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

3与间隔的电气绝缘材料有关的

隔为多种绝缘材料时,取其中Km值最

4.4.3外部引人古建筑内的非带电金属管道、金属部件、电气

3外部弓引入古建筑内的非带电金属管道、金属部件、电 和电子系统线路等应与防雷装置作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 古建筑外轮廓所在的防雷区的界面处实施。

应与防雷装置作等电位连接: 1金属管道; 2金属物品; 3金属防鸟网。 4.4.5 对于未设防直击雷装置的古建筑,其内、外部的非带电 导体应就近接地。

4.4.7古建筑的弓下线及接地装置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保护附 近人身安全: 1外露引下线距地面2.7m及以下的导体应采用至少3mm 享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或具有同等绝缘功能的其他绝缘材料 隔离; 2应设置护栏、警告牌,使进人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 的川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3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应小于5kQ2m, 或应敷设50mm厚沥青层或150mm厚砾石层,或应采用网状接 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古建筑防雷装置所使用的材料和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防雷装置及其部件使用的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且应使

防雷装置及其部件使用的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且应使

用耐腐蚀的或经过合格防腐处理的材料。在具有腐蚀性气体或士壤的环境下,应采用与腐蚀性物质相适应的耐防腐材料或相应的耐腐蚀处理。2同一古建筑的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装置宜采用相同材质的材料,当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装置连接处采用不同材料时,应采用双金属连接件。3接闪器不得使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4古建筑防雷装置可采用铜、铁及铜铁合金材料,防雷古建筑的接闪器及引下线宜选用铜材。接闪器及引下线不宜采用表面光亮的导体材料。5防雷装置可选用的材料及最小规格应符合表4.5.1的规定。在潮湿或有盐雾等腐蚀性气体的地区,防雷装置的材料规格宜适当加大。表 4.5.1防雷装置的材料及最小规格接闪器及引下线接地体材最小水平垂直接地体型材直径厚度管壁厚度管壁备注料截面截面直径长宽(mm²)(mm)(mm)(mm)(mm²)(mm)(mm)(mm)(mm)圆铜5085015扁铜50250250/铜绞线501. 7(1)1.7(1)圆铜接铜17615闪杆或铜管202镀整块500X锡铜板5002铜各网格边截面25mm网格600XX2mm,铜板600网格边总长度不少于4.8m12

续表 4. 5. 1

注:(1)铜绞线和绞线的直径是指单根绞线的最小直径。

4.5.2接闪器应符合下列规

1接闪器应根据古建筑的屋顶形制在正脊、垂脊、角脊、 博脊和脊等部位或沿条在屋面步架上敷设和安装。遇屋脊上 非金属饰物时,应在其上方敷设。沿檐口布置的接闪带不应妨碍 落叶时节雨水的排泄。在檐角处接闪带应向上翘起并向外伸 延150mm。 2古建筑应优先利用自然金属物作接闪器。利用自然金属 物作接闪器时,其材质和规格应符合本规范第4.5.1条的规定。

对不符合规定的自然导体应作保护,并应与防雷装置作等电位连 接。当利用金属屋顶作接闪器时,金属屋顶的金属板厚度应符合 下列规定: 1)金属板下无易燃物时,铜、钢铁及其合金材质的厚度 不应小于 0. 5mm; 2)金属板下有易燃物时,钢材厚度不应小于4.0mm;铜 材厚度不应小于5.0mm。 3不应在由易燃材料构成的屋顶上直接安装接闪器。在可 燃材料构成的屋顶上安装接闪器时,接闪器的支撑架应采用隔热 层与可燃材料之间隔离。 1屋顶安装接闪杆时,杆长度不宜超过0.60m。超过 .60m的短杆中间应作支撑。 5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的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杆高0.26m~0.60m时,热镀锌圆钢、圆铜直径不应 小于10mm; 2)杆高天于0.60m直小于等于1.00m时,热镀锌圆钢 圆铜直径不应小于12mm; 3)杆高大于1.00m且小于等于2.00m时,热镀锌圆钢 圆铜直径不应小于16mm; 4)架空接闪线或接闪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50mm?热镀锌 钢绞线或铜绞线,每股绞线直径不宜小于1.7mm。 6接闪器水平导体距屋顶高度不宜小于0.15m。 7独立接闪器的地上部分距建筑物的外轮廓的距离不应小 于5m。 8接闪器的固定方法不应对古建筑产生损害。 4.5.3专设引下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宜优先布置在易受雷击部位

1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宜优先布置在易受雷击部位, 应沿最短的路径接地。 2在易受机械损伤之处,外露引下线在距地1.7m及以下 部分应穿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保护管下端应延伸到

地下不小于0.3m处。 3每根防雷引下线均应通过连接件与接地装置进行连接, 并应设断接卡作为接地电阻的测试装置,断接卡宜设置在距地 2.7m以上或地下专用的接地电阻测试并内。

4.5.4接地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极宜采用独立.接地体,且布置在建筑物基础或台基 1m外。在现场条件许可情况下,同建筑物的不同引下线的接 地极宜相互连接。独立设置的接闪器,其接地装置距建筑物基研 或台基的距离不应小于3m。 2单体古建筑中存在多种系统的接地装置时,宜采用共用 接地,共用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为各系统要求接地电阻的最小 直。不同系统的接地装置相互连接时,接地装置之间应有不少于 两根导体作可靠连接。 3接地极理深宜在冻土层以下,且不宜小于0.5m。 +人工垂直接地极宜采用热镀锌角钢、圆钢或钢管,垂直 接地极长度宜为2.5m,租邻的垂直接地极水平间距不宜小于 5m。垂直接地极之间宜用热镀锌扁钢相互连接。 5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网距古建筑的出人口处及人行道不 宜小于3m,当小于3m时,应按本规范第4.4.7条第3款的规 定,采取防跨步电压措施。 6在高土电阻率的场所,可采用下列降阻措施: 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宜大于接地体 的有效长度,的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 2)将接地体理子较深的低电阻土壤中: 3)将接地体周围土壤更换成低电阻率的土壤; 4)采用降阻剂,但不应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和对古 建筑物基础造成腐蚀

5.+接地装置应符衍合下列规

5.1.1古建筑防雷工程施工,应按本规范的规定和有效的设计、 施工文件进行。

细阅读设计文件,完整掌握设计文件要求,并制订详细的施工方 案和计划。

5.1.3施工单位制订的施工方案应包括古建筑防雷施1

5.1.4防雷装置现场安装施工时,古建筑内部严禁采用容易 引起火灾的施工方法。古建筑外部附近施工应采取防火安全 措施。

5.1.6古建筑防雷工程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5.2.1施工前,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应对现场进行踏甚 现状与施工条件、核对设计图与现状的符合性等。 5. 2. 2 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应作好下列准备工作: 1 熟悉图纸文件; 2 核对图纸的齐全性; 3 熟悉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施工特点和难点; 4 熟悉设计文件使用的规范、标准和规定; 5 掌握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和验收标准

.3.1接闪器安装应符合下死

1接闪器导体和连接导体应材质均匀、平直,镀层光滑 连续,没有明显缺陷和弯曲。 2接闪带和接闪网格的导体沿標条方向敷设时,应在標条 上方屋面位置安装,接闪网格尺寸宜与步架整数倍一致。 3接闪带在弯曲较多的翼角和垂脊处,宜随形敷设。接闪 带在古建筑的宝顶、吻兽、龙头和鳌鱼等饰物上方随形敷设时: 弯曲半径不应小于200mm,弯曲角度不应大于180° 4固定支架应选用硬度和弹性较强的金属材料均匀设置 刮定支架宜采取马镜形(U形)固定件,并应能承受49N (5kg)的垂直拉力。固定支架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在古建筑屋面的吻 兽等饰物处布置时,间距可随具体情况适当加大或缩小。 5平屋面的固定支架可用水泥预制底座,并应能承受49N (5kg)的垂直拉力。 6支架材料与接闪器应米用压接和螺栓等机械方式连接 二者采用不同材质时,相互.之间应采取防电化学腐蚀的措施。 7短接闪杆固定应牢固,并应就近与接闪带连接。 8安装在古建筑顶的宝瓶、吻鲁、锡背、鳌头等金属饰物 均应就近与接闪器相连接。 9接闪器采用钢材时,其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应少于三面 施焊; 2)圆钢与圆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应双面施焊; 3)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应双面施焊; 4)水平扁钢、圆钢和垂直圆钢与钢管、角钢互相焊接时 除应在接触部位两侧施焊外,还应增加圆钢搭接件 圆钢搭接件应弯成直角绑件,圆钢搭接件直径应大于

Φ10,直角绑件一端的长度应大于搭接长度; 5)焊接部应做防腐处理。 10当接闪带(网)采用铜材与铜材或铜材与钢材连接时, 连接工艺应采用压接、螺栓连接或热熔焊接。 5.3.2引下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弓下线上端与接闪器连接,下端与接地装置连接。在贴 部本质构件进行导体的现场连接施工时,不得采用焊接等具有火 灾危险的连接方法,应采用压接和螺栓等机械方式连接。 2弓引下线宜古建筑外柱、外墙垂直明敷,安装应平直, 固定间距均匀,并经最短路径接地。 3在木结构上敷设引下线时,引下线的金属支撑架应采用 隔热层与木结构之间隔离。 +引下线在砖、土质结构体上固定时,应经管理部门允许。 宜采用钻孔方法安装固定支架。 5固定支架的安装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5.3.1条第4款的 规定。在转角处应增设固定支架。 6引下线经过木质构件时,与木质构件的间距不宜小 于50mm。

1人工接地体的施1不应损伤古建筑基础、地下设施和 古树。 2接地电阻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时,宜采用物理降阻措施, 不应采用化学降阻剂。 3接地装置的连接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5.3.1条第9款和 第10款的规定。 4对于现场不能采用焊接的,可采用螺栓连接或机械压接 的连接方法,连接处采取防腐技术措施

5.3.4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电浦保护器的安装施工

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和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的有关规定。

5.3.5当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非带电导体与防直击雷

5.3.5当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非带电导体与防直击雷装置之 间的间距不满足本规范第4.4.2条规定的条件而需要进行等电位 连接时,其安装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和《建筑物防雷T程施工与质量验收 规范》GB50601的有关规定。

1接闪器与弓引下线的固定宜采取具其有伸展功能的其或抱 箍,并内垫橡胶条,不得用钉子钉在树身和用铁丝捆扎在树身 ;弓下线在主树于段宜穿金属管作屏蔽和隔热处理。 2在距树干根部5m范围内的土壤中,不应使用降阻剂和 电解离子接地体等材料。

5.4.1质监员应对防雷设备、器材按说明书、施工图进 并做好记录。

5.1.2安全员应检查安全保护设备,并做好现场安全随工记录

5.4.3施工员应对施T过程中防雷设备、器材的安装工

.3施工员应对施T过程中防雷设备、器材的安装工.艺 方法做好现场随工记录。

托应同时做好隐蔽工程和高空作业施工的随工记录。隐蔽工程施 工时,还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随工检测验收,并做好验收 记录。

5.5.1古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质量测试应包括下列内名

1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接地线、断接卡连接部位电 气连续性测试; 2接闪器、引下线固定支撑垂直拉力测试; 3 接闪器、引下线到接地体的接触电阻、工频接地电阻值 测试;

4本规范第5.3.5条规定的需作等电位连接处,进行电气 连续性测试; 5电涌保护器外观检查、漏电流测试和保护水平、限制电 压的检查。

防护范围、接闪器和引下线性能特点、接地系统形式、等电位连 接、安装施工工艺和方法、防腐措施、接地电阻测量仪器、检测 方式及冲击接地电阻值等。

1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组织自检验,自检验应在甲 参与下进行,且技术负责人应参与自检验丁作

5. 6.2工程完工自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施工图纸、文件资料,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和《建筑物防雷工程施 厂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的有关规定,逐项进行自检验; 2应按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填写相关表格,隐蔽工程和高 空作业的施工项目,有完整随丁记录和合格的测试记录的可不再 重复检查; 3防雷装置的施工安装工艺应符合本规范和设计施工文件 的要求;

+工程自检验结论应经施工单位代表和甲方代表

6.1.1古建筑的防雷工程质量验收由古建筑的管理单位组织相 关部门专家组成验收组进行。古建筑防雷工程验收应按已批准的 设计、施工文件和本规范的规定执行。 6.1.2验收应在施T单位自验合格,且具备防雷装置检测机构 提交的检测合格报告和完整的工程施工技术文件的条件下进行。 6.1.3验收可分检验批进行。检验批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G的规定。防雷工程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时,凡经随工检测验 收合格的项目,可不再重复检验,但应检验随检测验收记录。 6.1.+古建筑防雷工程验收检验批的质量检验抽样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T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 规定,当古建筑的防雷引下线数量大于等于4根时,至少应检 验4根,当引下线数量少于4根时,每根弓下线均应检验。 6.1.5 防雷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满足下列条件: 1 工程施门.质量符合标准的规定; 2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 3 分项门程的各检验批验收结果均合格; 6.1.6 防雷T程质量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进行 处理。

6.1.5 防雷程质量验收合格应满足下列条件: 1 工程施门质量符合标准的规定; 2 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 3 分项工程的各检验批验收结果均合格; 6.1.6 防雷丁程质量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进行 处理。

6. 2. 1 接闪器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2.1 接闪器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接闪器的布置形式、安装高度、保护范围: 2接闪器使用的材料、规格,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

6.2.2引下线验收应包括下

1引下线的材料、规格、数量、间距及每根引下线的冲击 接地电阻,单体古建筑的引下线接地电阻的平衡度; 2引下线的断接卡的设置及接触电压防护措施。 6.2.3 接地线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接地线的材料、规格、数量: 2 接地线的安装位置、安装形式以及与接地装置的连接和 接地电阻值,

1金属管线、设备外露导体及线缆外屏蔽层的等电 的连接状况; 2等电位连接的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及连接工艺 电阻值。

1供电系统的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接入系统的模式、被 呆护设备端口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电涌保护器的型号、电 保护器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 U值; 2 电浦保护器的参数与接人系统的协调一致性; 3 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的规格、长度、安装工艺。 6.2.7 安装施工工艺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防雷工程各部分的安装、施工工艺; 2古建筑原貌的保护。

6.3.1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应完好、可靠,仪器、仪 表等应在检定有效期内。 6.3.2防雷装置的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装置 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和本规范的规定。 6.3.3检测古建筑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附近地面表层土壤电阻 率或绝缘垫层厚度及其铺设范围应符合本规范第4.4.7条的 规定。

6.3.4古建筑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附近所采取的保护人身安全

6.3.5第一级防雷古建筑防雷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安装的接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4.2.1条、第4.5.2条 和第5.3.1条的规定;需要防侧击雷时,防侧击雷装置应符合本 规范第4.2.2的规定; 2所安装的引下线应符合本规范第4.2.3条、第4.2.4条、 第4.5.3条和第5.3.2条的规定; 3所安装的接地装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第4.5.4 条和第5.3.3条的规定; 4防闪电电涌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应符合本规范第4.1.7 条、第 4. 4. 1 条和第 5. 3. 4 条的规定

1所安装的接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4.3.1条、第4.5.2条 和5.3.1的要求:需要防侧击雷时,防侧击雷装置应符合本规范 第4.3.2的规定: 2所安装的引下线应符合本规范第4.3.3条、第4.3.4条 第4.5.3条和第5.3.2条的规定; 3所安装的接地装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3.4条、第4.5.4 条和第5.3.3条的规定; 4防闪电电涌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应符合本规范第4.1.7

条、第4.4.1条和第5.3.4条的规定 6.3.7在树木上安装外部防雷装置时,应符合本规范第5.3.6 条的规定。

6.3.8等电位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4.4节和第5.3.5条的规定。

6.3.10防雷装置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没有特别要 求时应符合本规范第4.5.1条的规定,

6.3.10防雷装置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没有特别要

工程质量验收合并进行。

6.4.2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除按本规范第 6.1.2 条规定提交

时可对一些项且进行抽验。

6.+.+竣工验收的全部图纸资料应存档保管

7. 2 日常检测与检查

7.2.1古建筑防雷装置的日常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和本规范的规定。 7.2.2古建筑的防雷装置的目常检测结果应存档, 7.2.3古建筑及其附近发生雷击后,应及时巡查其防雷装置 出现失效或损坏的,应及时更换或整改。 7.2.1古建筑遭到雷击而发生损坏事故时,应进行测试、分析 查清原因,及时进行整改

7.2.1古建筑防雷装置的日常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和本规范的规定。 7.2.2古建筑的防雷装置的日常检测结果应存档。

7.3.1古建筑的防雷装置应进行日常维护检查NY/T 2804-2015 蔬菜园艺工,并作好记录

7.3.1古建筑的防雷装置应进行日常维护检查,并作好记录。 7.3.2每次雷暴天气之后,应对古建筑防雷装置巡视检查,并 应及时维护处理出现的不良状况;当地面出现塌陷时,应检查接

古建巩的防苗装直应进行日吊维护检查,开作

应及时维护处理出现的不良状况;当地面出现塌陷时,应检查接 地装置的完好程度,并测试其接地电阻值,当接地装置损坏或接

地电阻值变化且不满足要求时,应及时修复。 7.3.3对于施工、维修等遗留在古建筑顶部及四周的导线、金 属物件等金属遗弃物品,应及时清理。 7.3.4对于按第7.2节要求进行检测时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 改,并进行复测,直到合格。 7.3.5安装于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中失效的电涌保护器应及时 更换。

7.3.6防雷工程完成后新架设的电气系统和电子系

DB11T 846-2011 茶菊生产技术规程本规范要求实施防雷保护

附录A古建筑预计年均雷击次数

A. 1. 1 古建筑预计年均雷击次数应按下式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