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486-2009 钢铁厂工业炉设计规范

GB50486-2009 钢铁厂工业炉设计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049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50486-2009 钢铁厂工业炉设计规范

3.1.4中的*先进指标”;改建或扩建的燃煤气和燃油钢加 ,其设计额定单耗应达到表3.1.4中的“平均先进指标”

表3.1.4轧钢加热炉设计额定单表

注:1表中额定单耗是指冷装(20℃)的碳素结构钢标准坏SFZ JD0302003-2018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规范,加热到设定出钢温 度、炉内水(汽冷构件绝热层完好、加热炉达到设计额定产量的单位燃料 消耗。 2表中额定单耗适用于本规范表3.2.3对应的步进染式和推钢式加热炉

3.1.5加热炉炉内水管冷却系统宜采用汽化冷却,产生的蒸汽应 与本厂动力管网并网运行。 3.1.6加热炉砌体外表面设计计算的最高温度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工业炉窑密保温技术通则》GB/T16618的有关规定。 3.1.7在总体设计时应充分利用上道工序坏料的余热。 3.1.8在加热炉平面布置图设计文件中,应标明炉这相关构筑物 和设备名称、定位尺寸和各种能源介质接点位置。

3.2型钢、棒线材钢坏加热炉

1大中型型钢轧机钢坏加热宜选用上下加热的步进梁式加 热炉。 2厚度小于等于130mm的小规格钢坏加热宜采用步进底 式加热炉,厚度大于130mm的大规格钢坏加热宜采用上下加热 的步进梁式炉。 3中小型型钢轧机钢坏加热炉,用于普通碳素结构钢加热 时,可采用推钢式加热炉,用于优质钢加热时宜采用步进式加热 炉。 4不锈钢和易脱碳钢加热应选用步进梁式加热炉。 5棒线材步进梁式加热炉宜采用炉内悬臂辊道侧装料和侧 出料方式,装料侧可设置液压推钢机。 6棒线材步进底式加热炉加热冷装钢坏时,应采取防止人炉 合钢坏受热弯曲的措施。 7新建棒线材推钢式钢坏加热炉,宜采用带较短出钢区、由 出钢机侧向推出的出钢方式,可不设置水冷出钢槽。 8型钢步进梁式炉加热大型坏时,宜采用端装料和端出料方 式,装料可用推钢机或托人机,出料可用托出机。 3.2.2一个车间宜设置一座用于高速线材轧机或连续小型轧机 的加热炉。

3.2.3炉底强度应经济合理,新设计加热炉炉底强度应符合表 3. 2. 3 的规定,

表 3. 2.3 加热炉炉底强度设计值

注:1表中炉底强度指标适用于燃煤气加热炉,加热普通碳素钢,冷装,出钢温度 为1200℃

3.2.4加热炉的热负荷配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全热装或热装率大于90%的加热炉,应根据温度较低的 热装标准坏加热所需供热量,配备单座加热炉的供热能力。 2多炉同时工作时,应根据同时利用系数确定车间能源介质 (燃料等)的流量。 3多段加热炉的热负荷,可按额定供热能力的1.2~1.3倍 设计。

5燃烧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

1应根据加热炉型式和结构尺寸、加热工艺、燃料种类、热 苛大小及环保要求,选择合适规格的燃烧装置。 2坏料长度天于10.0m的大型燃气加热炉,当采用侧部 嘴时,宜采用可调焰烧嘴或脉冲燃烧方式,

3.2.6炉用机械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轧钢加热炉装料和出料以及钢坏在炉内运行,应有相应的 操作设备,并实现联锁操作。

2型钢、棒线材步进式加热炉宜采用液压驱动、两层框架和 两层辊轮结构的步进机械,并有定心装置。 3步进式加热炉装料端,应设置人炉钢坏定位装置。 3.2.7炉衬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满足砌筑部位温度、承受荷重等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应 根据绝热效果、使用寿命和经济合理性,选用炉衬材料。 2各部位的砌体必须采取有效的绝热措施,并按不同接触面 温度使用不同材料的复合炉衬。 3用耐火浇注料和可塑料整体砌筑炉顶以及炉墙时,应设置 锚固砖。炉顶锚固砖的间距宜为300~~400mm,炉墙锚固砖上下 左右的间距宜为450~600mm。 4耐火可塑料或浇注料砌筑的倾斜炉顶,当推力较大时,应 在斜顶部位设置耐热托板,下加热高度大于3.0m的直墙也可设 置耐热托板。 5侧出料加热炉的出钢槽或出钢区部位,宜用电熔砖或烧结 砖等高温、耐磨、抗渣、耐急冷急热性能的材料铺砌。 6耐火砖砌体的长度与宽度应为116mm的倍数,高度应为 68mm的倍数;烧结普通砖砌体的长度和宽度应为120mm的倍 数,高度应为60mm的倍数。

3.3热轧板带板坏加热炉

新建宽带钢、中厚板、炉卷轧钢车间宜采用步进梁式加热 板坏步进梁式加热炉的小时产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座板坏加热炉的小时产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P 加热炉小时产量(t/h); Q——轧机额定年产量(t/a); h—一加热炉年工作时间(h/a

?一一加热炉利用系数。 2加热炉年工作时间宜取6000~~6500h;加热炉利用系数宜 取0.650.80,可根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热炉座数综合因素确 定。确定加热炉产量时还应计人热装率和热装温度因素。 3加热炉的小时产量不应低于轧机生产主要产品的小时产 量,或轧机生产某些产品小时产量的最大值。 4初步确定加热炉的小时产量后,尚应核实加热炉在配合轧 机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年工作时间。 5加热炉的设计年产量不得小于轧机年产量。 3.3.3板坏步进梁式加热炉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装料机装料、车间跨度充许的前提下,装料端与装料 撬道间可设置装料前室,其宽度宜与炉衬内宽相同,长度应能存放 两板球加教活去新长库可按玉管

1采用装料机装料、车间跨度允许的前提下,装料端 辊道间可设置装料前室,其宽度宜与炉衬内宽相同,长度应 两块板坏。加热炉有效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P/(P,: I:

L =4. 2 /S L, = 6. 3 VS

式中Li一一最大悬臂长度(m); L2一一活动梁或固定梁的最大中心距(m); S一板坏厚度(m)。 5)布料图中还应兼顾装、出钢机托杆的位置。 6)纵梁应经强度计算,有端部供热下加热段的板坏加热炉 烧嘴通道处的活动梁挠度不得大于1/800。 4下加热各段烧嘴的布置,应避免燃烧火焰冲击各纵梁的立 柱。 5各纵梁上的耐热垫块材质和高度,应根据垫块在炉内环境 选定。 6加热炉钢结构宜按分块预制件进行设计。 7装出料炉门、两侧窥视孔、操作炉门及检修炉门,应开启灵 活、关闭严密。 3.3.4板坏步进式加执炉的供执应符合下列规定,

3.3.4板坏步进梁式加热炉的供热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板坏规格、加热炉产量和加热质量要求,选用供热 方式和供热设备。 2加热炉的额定单耗应按本规范表3.1.4的规定取值。 3各段燃料的分配和烧嘴能力的配备应满足冷装料时加热 的需要,并满足热装料加热炉供热能力变化大时仍可稳定燃烧且 火焰长度变化不大的要求。

3.3.5板坏步进式加热炉的节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车间布置许可的条件下可合理延长炉长,宜配置不供热 的热回收段。 2炉型结构与供热方式应为提高热装率和热装温度创造条 件。 3加热炉的烟气余热可只预热空气,也可同时预热空气和煤 气。

3.4.1炉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锈钢和硅钢板坏加热应采用上、下供热的步进梁式加热 炉。 2加热高温取向硅钢的板坏加热炉,下部加热宜采用侧供 热,上部加热宜采用全炉顶平焰烧嘴供热:也可在均热段采用平焰 烧嘴供热面其余各段采用侧供热或端部烧嘴轴向供热。 3既加热碳钢文加热高温取向硅钢和不锈钢的同一加热炉, 宜采用6段以上的多段供热和自动控制系统。 3.4.2加热炉能力和座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加热炉总生产能力的确定,应以轧钢工艺的年产量和工艺 要求为依据,并为轧机发挥能力留有发展余地。 2一座加热炉能力和加热炉座数,应根据加热炉热效率、生 产维护、均衡生产和加热炉利用率等因素确定。

1加热炉总生产能力的确定,应以轧钢工艺的年产量和工 要求为依据,并为轧机发挥能力留有发展余地。 2一座加热炉能力和加热炉座数,应根据加热炉热效率 产维护、均衡生产和加热炉利用率等因索确定。

3不锈钢和硅钢板坏加热炉炉底强度可按表3.4.2的规定 确定。

.2不锈钢和硅钢板坏加热炉炉底强

注:加热炉燃料为气体燃料,且燃料发热量为7500~12500kJ/m3时取下限值,燃 料发热址大于12500kJ/m²时取上限值

3.4.3燃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

1加热炉采用液体燃料作为主要燃料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 气体燃料,该气体燃料可用作均热段供热。 2加热奥氏体不锈钢时,燃料油中含硫量应小于0.8%,混 合煤气中硫化氢含量应小于200mg/m。 3加热高温取向硅钢时,高焦混合煤气的发热量应大于 10000kJ/m3,采用液体出渣的硅钢加热炉应配备发热量不低手 11700kJ/m3的燃料,该燃料可用作炉底化渣和出渣口火封:当主 烧嘴所用气体燃料的发热量大于等于17300kJ/m3时,可不设置 炉底化渣烧嘴。 4煤气发热量应稳定,其充许波动范围为5%8%,可设置 热量仪修正空燃比。 5煤气中焦油含量不宜大于10mg/m,混合煤气含尘量不 宜大于10mg/m3。 6应采取措施稳定供气压力,其波动值范围应控制在主5%。 3.4.4炉底纵梁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满足生产工艺的条件下,加热炉宜减少纵梁数量,出料 端纵梁应移位错开布置。 2加热碳钢和高温取向硅钢时,高温段相邻纵梁之间的间距

应小于900mm,其端部的悬臂量应为150~350mm。 3加热高温取向硅钢时,其纵梁上部支撑板坏的耐热垫块上 表面压强应为碳素钢的50%或更小。 4加热铁素体和马氏体不锈钢时,炉底纵梁之间的间距相对 于加热碳素钢加热炉纵梁之间的间距也应适当减小。 S支撑纵梁的立柱及其平移框架应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6纵梁和立柱无缝管的材质应按本规范第3.7.4条第6款 的规定采用。

表面压强应为碳素钢的50%或更小。 4加热铁素体和马氏体不锈钢时,炉底纵梁之间的间距相对 于加热碳素钢加热炉纵梁之间的间距也应适当减小。 5支撑纵梁的立柱及其平移框架应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6纵梁和立柱无缝管的材质应按本规范第3.7.4条第6款 的规定采用。 3.4.5炉底步进机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大型板坏步进梁式加热炉,宜采用滚轮斜台面液压驱动的 步进机械,也可采用滚轮曲柄连杆式或电动偏心轮式的步进机械。 2加热普碳钢和不锈钢可按500~600mm固定步距,加热 高温取向硅钢可按400~~600mm可调步距作为平移行程;以固定 梁为基准,可按上升100mm、下降100mm作为升降行程。 3加热普碳钢和不锈钢步进周期可为45~55$;加热高温取 可硅钢步进周期可为70s。 4加热高温取向硅钢,耳板坏最端边的梁为活动梁时,步进 梁应具备停中位的功能。 5液压站应设置通风、消防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4.6炉衬砌筑采用的组合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温取向硅钢加热炉的低温段(预热段)和烟道等部位码 筑炉衬,其结构和材料材质可与一股加热炉相同。 2采用液态出渣的高温取向硅钢加热炉的高温段(加热段): 其液态出渣处的炉衬耐火层最高使用温度应大于1650℃,并应具 有良好的抗液态渣侵蚀的能力。 3硅钢加热炉米用干出渣时,炉底砌体上表面应为水平面, 活动立柱围堤宜高出炉底砌体上表面400~500mm:固定立柱周 围码体宜高出炉底砌体上表面150~200mm。 硅钢加热炉采用液态出渣时,炉底砌体上表面宜以炉子中心

1高温取向硅钢加热炉的低温段(预热段)和烟道等部位码 筑炉衬,其结构和材料材质可与一般加热炉相同。 2采用液态出渣的高温取向硅钢加热炉的高温段(加热段) 其液态出渣处的炉衬耐火层最高使用温度应大于1650℃,并应具 有良好的抗液态渣侵蚀的能力。 3硅钢加热炉米用干出渣时,炉底砌体上表面应为水平面 活动立柱围堤宜高出炉底砌体上表面400~500mm固定立柱周 围砌体宜高出炉底砌体上表面150~~200mm。 硅钢加热炉米用液态出渣时,炉底橱体上表面宜以炉子中心

线为基准往炉子两侧倾斜4.7°;活动立柱围堤和固定立柱围堤均 宜高出炉子中心线上最高点280~300mm。

3.4.7燃烧设备应符合下列要

1均热段上部采用炉顶平焰烧嘴供热时,其供热能力配备应 留有较大富裕量。 2其他各段为侧向或纵向供热时,应采用低氧化氮可调焰烧 嘴。 3供燃料燃烧用的空气预热温度不宜低于550℃。 3.4.8加热炉除渣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锈钢加热炉的炉底除渣,宜每隔半年或一年定期进行停 炉十除渣。 2采用液体出渣时,液态渣应粒化处理。粒化渣用水应采用 过滤处理的独环水,总硬度不宜大于150mg/L(以碳酸钙计),悬 浮物不宜大于20mg/L,粒化渣用水量可为1.2t/t(坏)。

3.5薄板连铸连轧加热炉

3.5.1工艺及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炉型宜选用直通辊底式加热炉。 2应将连铸机和轧机的生产有效地连接起来,加热炉应具有 足够的缓冲空间。 3薄板坏在加热炉内缓冲时间不得小于10min。 4 连铸坏在炉内缓冲时,应以低速向前、向后做摆动运动。 5应具备对炉内连铸坏位置进行实时跟踪功能 6连铸还应以铸速连续进人加热炉,以第一架轧机咬人速度 离开加热炉。 7 小时产量应与连铸机的小时产量相匹配。 8 钢结构应按照模块方式设计。 9 炉顶宜设计成可移动式。 10炉顶和上部炉墙内衬应采用高温陶瓷纤维模块轻型结构

设计,渣斗和下部炉墙耐火材料内衬应采用耐火浇注料、轻质砖和 隔热板组成的复合结构设计。

1供热系统宜分2~3个子系统,每个供热子系统应有独立 的燃烧和排烟系统。 2燃烧系统宜配置上加热。 3燃烧设备宜选用亚高速烧嘴,并采用脉冲控制。 4额定单耗应根据不同的铸速、不同的板坏厚度和宽度计算 确定。 5加热炉沿物料运行方向可分为加热段,传输段、摆渡段和 保温段。在热负荷的配置上,加热段宜占总供热量的50%

3.5.3炉辊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炉辊结构设计,应以减少炉辊表面结瘤和提高板坏质量为 原则,选择非水冷辊子(于辊)或水冷辊子(湿辊)。 2炉辊更换方式,可设计为人工操作C型钩换辊,也可采用 机械小车换辊。 3炉辊应为单独传动、变频调速,炉内辊道设计速度范围宜 为2~90m/min

3炉辊应为单独传动、变频调速,炉内辊道设计速度范围宜 为290m/min 3.5.4炉用主要机械设备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薄板坏连铸连轧加热炉的炉门应为升降炉门,炉门动作可 采用电动控制或气动控制。 2加热炉的下部,应设多处漏渣斗。每个漏渣斗的出口,应 设一套气动控制的内衬耐火绝热材料的渣门。可定期打开渣门 炉内积渣应落入废料箱中。 3薄板坏连连轧加热炉宜配套建炉辊修理间。 3.5.5自动化控制系统应采用两级计算机自动控制。一级控制 应包括热工仪表控制和机械设备的传动控制,二级计算机应为加 热炉最佳化控制系统。

3.5.4炉用主要机械设备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5.5自动化控制系统应采用两级计算机自动控制。一级控制

3.5.6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B炉加热传输段;5一B炉横移摆渡段

3.6无缝钢管机组加热炉

1无缝钢管机组加热炉燃料应选用煤气或燃料油。除采用 蓄热式烧嘴外,煤气发热量应大于7500kJ/m。芯棒预热炉可采 用本车间其他工业炉排出的烟气余热。 2管坏轧前加热宜选用环形炉。钢管定、减径前再加热宜选

用钢梁步进式炉。 3管坏轧前加热炉、定减径前再加热炉和芯棒预热炉必须配 置自动化控制与热工测量项目。 3.6.2环形炉炉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环形炉的公称应以“炉膛中心直径×炉膛内宽”标注。 2环形炉内管坏加热速度可按表3.6.2的规定确定,管坏加 热时间应与管坏在炉内排列、炉子供热分配和燃料种类有关,燃料 发热量低时加热速度可选上限,合金钢管坏不应在此加热速度范 围内

表3.6.2环形炉内管坏加热速度

注:表中参数是管环单位直径的加热时间。

3管环在环形炉内布料方法应符合卜列要求: 1)管坏直径变化不大的小型轧管机,布料角固定,管坏尺寸 变化时布料角不变; 2)管坏规格多,产量变化大的轮管机,布料角可变。 4管坏在炉内布料排数可为单排、双排和三排。两管坏的间 隙可为100~~300mm。 5环形炉热负荷应按炉子热平衡计算确定,其设计额定单耗 应按本规范表3.1.4的规定取值,燃烧设备的配置应有适当富裕。 6环形炉应配置必要的机械联锁。 7炉膛内应设几道隔墙。装出料炉门之间可设1~2个隔 墙;设2个隔墙时,2个隔墙之间可用于清理炉底。装料口与排炳 口之间应设1个隔墙。出料口与均热段之间应设1个隔墙。小直 径环形炉可只设1个隔墙,

8环彤炉内外墙与炉底之间应设有环缝,炉墙在环缝处宜适 当凸出,环缝上下宜稍有曲折。 9环缝下部必须设置水封槽和水封力,水封槽应有清渣设 施,应充许不停炉清渣。水封刀圆周平面和水封槽圆周平面的不 平行度应控制在士5mm。 10环形炉钢结构应能承担炉体(不包括活动炉底)及其附件 的全部重量和内外炉墙的膨胀力。环形炉钢结构应设圈梁,圈梁 应设在温度较低的位置。

3.6.3环形炉炉底机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炉底机械的设计应满足炉底受力状态要求,包括炉底承受 所有的重力,炉底耐火材料在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膨胀力,炉底 上下钢架温度不同产生的胀力和温度应力,炉底转动、制动和炉 定心需要的力等。 2直径较大的环形炉炉底框架应分层设置,上层框架应设置 膨胀缝,上层框架的膨胀不得影啊框架直径。 3炉底机械应有定心装置,可调整炉底转动中心位置和圆 度。 4大型炉炉底转动可设3~4个驱动点,应沿圆周均匀布置; 小型炉炉底转动可只设1个驱动点。 S炉底转动速度应满足装出料节要求。 6炉底停位的准确度应满足装出料机夹钳最大开口度要求, 误差应小于1omm。 7炉底倾斜程度应能调整,冷态下炉底作连续旋转时其钢结 构顶面外缘应在同一水平面内,产生的端面全跳动允许误差为 土5mm。

3.6.4钢管再加热炉炉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装出料方式和周期应能满足轧机的生产能力。 2装料端炉温不得与钢管进料温度相差太大,应避免钢管 护产生弯曲。

3 再加热炉钢管加热速度应按表3.6.4的规定确定

表3.6.4再加热炉钢管加热速度

注:表中参数是钢管单位壁您的加热时间

4装出料辊道、钢管定位、步进梁运行和装出料炉门等动 应由程序控制,手动干预时应有联锁功能。 5再加热炉步进钢梁的立柱与炉体之间可采用拖板密封 可采用其他形式密封,

5再加热炉步进钢梁的立柱与炉体之间可米用拖板密封,也 可采用其他形式密封。 3.6.6再加热炉装出料辊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侧进料多根钢管同时进炉时,装料辊道上的凹槽数量 应等于进炉钢管的数量。 2装出料银道速度可调,宜采用直流电机或变频电机调速: 装料辊道速度可为1.5~2.0m/s,出料辊道速度可为1.5~5.0m/s, 3炉内悬臂辊道应采用耐热钢制作,辊子中间应配水冷轴。 4多槽装料辊道应配有多槽钢管定位设施。 5出料辊道结构应与装料辊道相同,但辊道上应只有一个凹 槽。 3.6,7芯棒预热炉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必须满足对芯棒进行预热、脱氢和退火处理的要求。 2芯棒应分组处理,每组应为6根,并应间断生产,芯棒预热 炉的装、出料设施应满足芯棒装、出炉快捷且平稳可靠的要求。 3燃烧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应满足炉温均匀、调节灵活可靠, 适合低负荷、低温加热的要求。 3.6.8炉型可选用车底式炉、辊底式炉或掀盖式保温罩等。 3.6.9明火燃料燃烧供热的芯棒预热炉,宜选用亚高速或高速烧 嘴,井配之以脉冲燃烧控制系统。 3.6.10预热炉内衬宜采用轻质保温材料。 3.6.11芯棒预热炉应根据选用的不同热源,配备相应的热工控 制仪表。

3.6.6再加热炉装出料辑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6.9明火燃料燃烧供热的芯棒预热炉,宜选用亚高速或高速

3.6.11芯棒预热炉应根据选用的不同热源,配备相应的热工控

炉用冷部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减少或避免炉内水冷部件,必须采用水冷部件时:不应

将水冷部件表向直接暴露于炉内。 2水冷部件的设计应满足水量调节,操作、检修和拆卸方便, 运行安全的要求。 3水冷部件的结构设计必须保证冷却水能够充满构件,排水 管必须有一处高于冷却件。 4开路水冷部件应在供水管上安装水量调节阀门,排水管上 不宜设阀门,或将排水阀阀芯钻孔后安装。 5步进梁式加热炉的活动梁或其上的附件与固定结构之间 安全距离不宜小于50mm。 6水冷部件和管路系统的最低处应设置泄水点。 7冷却水应从水冷部件的下部进入、上部排出,在水压、水温 和操作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同类水冷部件的水冷系统可采用事联。 8水冷系统供水总管接点压力,应根据水冷系统阻力和车间 供水情况确定。加热炉接点供水压力不宜低于0.2MPa。当采用 闭路循环水时,应根据压力回水需要提高供水压力。 9炉内水管和水冷部件必须采用工业净循环水冷却水的总 硬度宜低于150mg/L(以碳酸钙计),进水温度宜低于35,排水 温度计算值宜低于50℃,汽化冷却应采用软水。 10炉内水冷部件表面必须采取绝热措施,加热炉炉底管(或 水梁)必须包扎,宜采用带锚固钩的双层绝热结构, 3.7.2推钢式加热炉炉底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炉底營应进行优化设计,可采用合理的纵横管间距、T形 管支柱或横管两端加反力矩等有效措施。 2炉底管的管底比,小型加热炉应控制为0.20~0.30,中型 加热炉应控制为0.30~0.45,钢锭加热炉应控制为0.55以下。 3计算炉底管时,其抗拉强度可选用下列数值: 1)水冷时,小于等于140N/mm²; 2)汽化冷却时,小于等于120N/mm²。

3.7.2推钢式加热炉炉底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炉底管应进行优化设计,可采用合理的纵横管间距、T形 管支柱或横管两端加反力矩等有效措施。 2炉底管的管底比.小型加热炉应控制为0.20~0.30,中型 加热炉应控制为0.30~0.45,钢锭加热炉应控制为0.55以下。 3计算炉底管时,其抗拉强度可选用下列数值: 1)水冷时,小于等于140N/mm²; 2)汽化冷却时,小于等于120N/mm²。 注:验算支点间距的挠度不宜大于1/500

4炉底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10mm的热轧锅炉钢管制作, 材料为20号优质碳素结构钢。 5横水管必须用整根管制作,纵水管也应减少焊接接口。 3.7.3步进梁式加热炉纵梁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满足炉内坏料顺行的前提下宜减少纵梁及其立柱的数 目。 2出钢区段可采用错位垫块或移位梁。 3线、棒材轧机加热炉钢坏在炉内布料方式和悬臂长度应符 合本规范第3.3.3条第3款的规定。

3.7.4活动梁和固定梁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步进染式加热炉纵梁设计宜采用双圆管结构。 2当纵梁单体长度超过12m时,立柱应设计为预倾斜结构 应根据不同的冷却方式计算出相应的倾斜量。 3单根纵梁长度不宜超过25m,超过时应分段设计。 4计算纵梁强度时,许用应力宜取100N/mm。 5定梁立柱间距可为2~4m。 6汽化冷却系统蒸汽压力不大于2.5MPa的加热炉内纵梁 和立柱,可选用20号优质碳素结构钢厚壁无缝钢管制作。 3.7.5步进梁式加热炉垫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垫块形状及其与纵梁的连接方式应根据炉型、坏料的形状 和尺寸、对坏料加热“黑印”的要求,以及垫块材质及其价格等因素 确定。 2条形焊接垫块长度可为150~~250mm,宽度可为25~ 50mm,高度可为60~120mm;条形骑卡式垫块长度可为100~ 120mm,宽度可为40~100mm,高度可为60~150mm。

3.7.4活动梁和固定梁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步进染式加热炉纵染设计宜采用双圆管结构。 2当纵梁单体长度超过12m时,立柱应设计为预倾斜结构: 应根据不同的冷却方式计算出相应的倾斜量。 3单根纵梁长度不宜超过25m,超过时应分段设计。 4计算纵梁强度时,许用应力宜取100N/mm²。 5定梁立柱间距可为2~4m。 6汽化冷却系统蒸汽压力不大于2.5MPa的加热炉内纵梁 和立柱,可选用20号优质碳素结构钢厚壁无缝钢管制作

3.7.5步进梁式加热炉垫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垫块形状及其与纵染的连接方式应根据炉型、坏料的形状 和尺寸、对坏料加热*黑印”的要求,以及垫块材质及其价格等因素 确定。 2条形焊接垫块长度可为150250mm,宽度可为25~ 50mm,高度可为60~120mm;条形骑卡式垫块长度可为100~ 120mm,宽度可为40~100mm,高度可为60~150mm。 3固定梁或活动梁垫块上表面平均承受钢(板)坏压力,加热 普碳钢时可按1.0~2.0MPa选取。 4低温区垫块可选用直接焊接的半热滑轨,高温区宜采用骑 卡式全热滑轨,垫块材质应根据炉温选用合适的高温合金

3.7.6步进梁式加热炉的纵梁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梁元件出厂长度宜为8~12m,并应运至现场再行组焊; 各部位焊缝形式和焊接要求必须标注清楚。 2纵梁用厚壁管管口焊接宜采用U形封底焊,并用氩弧焊 打底。焊后应按现行国家标推《金属融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 GB/T3323的有关规定,用X射线拍片检查,每条焊缝拍片数量 不得少于两个,1级焊缝应占30%,其余应为Ⅱ级

3.8.1推钢式加热炉应设置仪控系统,步进梁式加热炉应设有顺 控和仪控组成的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L1级)。 3.8.2步进梁式加热炉的设备动作顺序控制·应符合本规范第 3.3.6条第1款的规定。

3.8.1推钢式加热炉应设置仪控系统,步进梁式加热炉应设有顺

米用炉内悬臂辊侧装料的步进炉,坏料入炉前宜设置测 定位装置,炉内辑道宜采用变频调速,

3.8.3燃煤气和大型燃油加热炉仪控系统,最低应达到一级

1主要的热工控制项自应包括下列内容: 1)供热段炉温自动控制; 2)供热段空气、燃料自动比例调节; 3)炉压自动控制; 4)热风总管压力调节: 5)预热器保护控制: 6)大型燃油加热炉燃油温度调节或黏度调节: 7)助燃风机防喘震控制,即风机风门调节控制。 2主要的热工检测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各段空气和燃料小时流量(指示、记录); 2)全炉燃料流量累计; 3)空气、燃料及烟气的温度、压力参数;

4)空气、燃料低压信号和自动切断;低压信号和自动切断装 置应保证在突然停电时仍能可靠地动作: 5冷却水、压缩空气,蒸汽等动力介质,应根据工艺要求设 流量、温度、压力等测量仪表。

显示炉况画面和修改设定数据,并打印生产数据报表等

4.1.1本章适用于冷轧宽带钢、硅钢带、不锈带钢、带钢连续镀锌镀锡 和无缝钢管等热处理作业线热处理炉的设计,不包括热处理工艺设计。 4.1.2热处理炉应配备必要的检测仪表和自动控制装置。应逐 步扩大计算机在热处理炉上的应用范围。 4.1.3燃煤气的热处理炉应加强炉衬的严密性,并应配合热处理 工艺选用相应的燃烧装置,燃烧装置应配备自动点火和火焰蓝测 装置。

外表温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GB/T 16618的有关规定。

4.2冷轧宽带钢热处理作业线

7罩式退火炉单位燃料消耗指标,应与退火处理品种、退火 温度、带钢宽度及炉子大小等因素有关,可控制在600~800MJ/t。

7式退火炉单位燃料消耗指标,应与退火处理品种、退火 温度、带钢宽度及炉子大小等因素有关,可控制在600~~800MJ/t。 4.2.2罩式退火炉主要设备应包括炉台、加热罩、内罩、冷却罩、 阀架、中间对流板、顶部对流板、供热系统、排烟系统、可控气氮供 排系统、炉内气氛循环系统、冷却水供排系统、分流或喷流冷却系 统、供电系统、检测与自动控制系统、工艺控制与管理系统。 在同一车间内相同规格的炉台与其相配套的加热罩、冷却罩 内罩之间应具有良好互换性

4内罩结构下部应采用厚度为6.0mm钢板制作,上部可采 用厚度为5.0mm钢板制作;直径公差应为D+mm。 5采用连续气密焊接时,两环钢板的垂直焊缝必须错开,不 应贯通。 6底部法兰应采用50.0mm厚钢板制作,必须经过机加工 底面平面度公差应为0.5mm,直径公差应为D+²mm。 7内罩与加热罩之间,应采用经清洗过的燥石英砂或环形 陶瓷纤维制品密封。 8顶部应为滚压成型或模压成型的球面圆顶。 4.2.6罩式退火炉冷却罩应由圆形简体、冷却风机、水冷喷管等 组成,冷却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冷却罩数量应由热处理工艺时间计算确定。 2圆形筒体应由4.05.0mm热钢板或普碳钢板制作 直径公差应为D+mm。 3冷却风机采用1台轴流风机时,应装在圆简顶部,冷风应 从下部吸入;米用两台以上离心风机冷却时,应均匀布置。水冷喷 管应装在圆简的顶部。 4.2.7退火钢卷垛的两层钢卷之间必须放一块中间对流板,顶部 应放一块顶部对流板,一个炉台应配备3~4块中间对流板。 对流板材质宜采用Q345,导流片必须用同一块钢板制成,平 面度形状公差应小于0.5mm。 4.2,8罩式退火炉退火对程的检测和控制应自动进行,中间可进 行人工于预,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退火过程应对炉温、可控气氛的压力、流量、露点和含氧 量:介质(燃气、水)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进行检测、控制、指示、 记录和报警。 2当退火工艺选定后,控制系统必须对退火周期进行自动控 制,应具有退火工艺设定、输出、记录、统计和存档功能,并设置与

行人工于预: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退火过程应对炉温、可控气氛的压力、流量、露点和含氧 量:介质(燃气、水)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进行检测、控制、指示、 记录和报警。 2当退火工艺选定后,控制系统必须对退火周期进行自动控 制,应具有退火工艺设定、输出、记录、统计和存档功能,并设置与 上位机数据交换接口。

3系统必须设有完善的自动安全诊断及故障处理功能 4 应设置区域防火、防爆的监控、报警系统。

台应包括风机及消声器、底板、中间对流板和顶部对流板。冷 可设置在地下,也可设置在地面上。风机风压应为0.9 .3kPa.

4.2.10立式连续退火炉可用于产量大、机组速度高,带钢宽度不

小于600mm,且厚度不大于2.50mm的冷轧薄带卷连续退火。立 武连续退火炉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热处理方式应为带钢连续退火。 2热处理钢种应为冲压用钢、碳素结构钢、高强钢。 3钢卷规格应符合表4.2.10的规定。

表 4. 2, 10 钢卷规格

注:最大卷重为45t。 4应按工艺提邮的热处理曲线制定热处理制度。 5退火炉工作温度应为920℃,带钢最高处理温度应为 890℃。 6连续退火炉单位燃料消耗量应根据退火材料级别、退火温 度、小时产量、带钢速度等因素确定,不同品种单耗波动应为740~ 1300MI/t,

4.2.11立式退火炉应由进口密封装置、预热段、辐射管加热段、 均热段、缓冷段、快冷段、时效段、最终冷却段、出口密封装置、水率 装置、挤干与千燥等主要炉段和带钢传输系统组成。 普通冷轧板及汽车板退火速度宜为250~450m/min;镀锡板 退火速度宜为500~880m/min;可控气氛宜采用氮氢混合气。

4.2.11立式退火炉应由进口密封装置、预热段、辐射管加热段、

进人炉内的要求,主要设施应由进口密封箱、一对密封辊、密封 干关汽缸、两个密封挡板、氮气密封管等组成。

可控气氛预热带钢:预热段主要设备应包括可控气氛喷箱、预 器、循环风机及管道。

1带钢应预热之后进人辐射管加热段,并加热到工艺所要求 温度,并应在均热段保持一定时间。 2加热段和均热段应为两个独立炉室:均可来用燃气燃烧的 射管供热,均热段也可采用电加热。采用燃气辐射管供热的加 或均热段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抽一鼓”型辐射管,内置式空气预热器,辐射管外 形宜采用W、U、P形; 2)燃烧废气应由排烟机抽出经预热器、烟道及烟图排出; 3)烧嘴应采用电火花点火和火焰蓝测装置; 4)沿带钢行程分成若干温度控制段,应按退火工艺要控 制温度; 5在加热段的前儿个顶辑下面和底辊上面应设有防辐射 板; 6)在炉壳的顶部和底板应设有供检修、穿带用的盖板和穿 带孔; 7)采用钢烟窗时,钢烟窗可自立设置或在相邻厂房柱列 线之间设置。烟附近应采取保护措施。烟卤底部应 设有排水管.并应定期排放积水。烟应设防雷接地 装置。

.2.15缓冷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5缓冷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1 喷吹冷却装置应布置在带钢侧。 2喷吹冷却装置应由耐热钢制成,喷嘴形式与结构应有利 组织气体喷吹方向及带钢均匀冷却,

3 翘片管状热交换器的数量和能力应与冷却装置布置相匹 配。 4循环风机本体应由耐热钢制成,风机应配调速电机: 5在缓冷段和顶辑室、底辊室应设有可调控电阻带或电辐射 管加热。

1快冷段应由可控气氛喷吹冷却装置、循环风机、可控气氛 和水热交换器等组成。 2喷吹冷却装置可分成儿组,由耐热钢制成的喷箱和喷嘴应 沿带钢两谢均勾布置,喷嘴与带钢间距应由变速齿轮马达调节, 每组喷箱和喷嘴应由独立的循环风机、热交换器和循环管道供应 可控气氛,喷嘴应沿带宽均匀高速喷吹冷却, 3在快冷段进出口应设密封装置,顶辊室宜设一台可控气氛 排放风机。 4循环风机应由调速电机驱动,风压宜为10~15kPa,风量 可根据热交换量确定。 5可控气氛和水热交换器可采用铝翅片耐热钢管或传热效 率高的材质制作,热交换量应按产量、带钢规格、运行速度、在冷却 段停留时间、冷却速率等数据计算确定。 6在快冷段的带钢进口、出口和两组喷箱之间应设稳定辑。 稳定辊转动线速度应与带钢同步,齿轮马达驱动,每个稳定辊应由 两个气缸移动。 7在快冷段的人口前通道和出口后通道,均应设电阻带加热 或电辐射管加热。 4.2.17时效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17时效段设计应符合下列我

1带钢在时效段保持一定温度或稍有下降时,应达到规定的 金相组织和物理性能要求。 2时效段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效段可由两个独立的炉室构成LY/T 2336-2014 天竺桂造林技术规程,每个炉室同时设有电

阻带(或电辐射管)及喷吹冷却管,可用于调整炉内温度 及启动时使用; 2两个时效段结构相似时,两者之间应设膨胀补偿器: 3)在时效段的内侧面和部内衬陶瓷纤维制品隔热,应用 耐热钢锚固钉固定,底面应采用轻质隔热砖,内表面应用 耐热钢板保护

4.2.18最终冷却段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带钢在最终冷却段应从时效温度冷却到150℃以下。 2最终冷却段应由若于可控冷却段组成应以一个行程或 个行程为一个可控冷却段,并应形成独立的可控气氛循环系纟 可控气氛循环系统应包括循环风机、风箱喷冷器、冷却器及管道 最终冷却段与时效段之间应设有膨胀补偿器,

1带钢从150℃经水率应冷却到40~~45℃。 2主要设备应包括脱盐水喷淋装置、水萍箱、沉没辑、循环 系统、脱盐水和冷却水热交换器,在喷淋装置顶部应设排雾风机

4.2.21挤干和烘干装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挤十和烘于装置应能清除带钢表面残留永分。 2主要设备应包括两三对挤于辊、烘干设施、空气和过热 (或蒸汽)热交换器。

GB/T 3253.7-2009 锑及三氧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铋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4.2.22带钢传输系统应根据炉辊在炉内的不同炉段所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