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467-2019 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代替DL/T 467-2004)

DL/T 467-2019 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代替DL/T 467-2004)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1.2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911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467-2019 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代替DL/T 467-2004)

试验项目、内容要求及测点布置

磨煤机和制粉系统性能试验应测试下列参数,根据试验项目、试验目的、试验要求的不同,可选 分测试参数或增加其他的测试参数。 a 磨煤机出力:通过标定后的给煤机给煤量得到(见本标准8.1)。 b) 原煤粒度:通过原煤取样筛分得到。 原煤水分:通过原煤取样化验分析得到。 d) 原煤的可磨性指数:通过原煤取样化验分析得到。 e) 煤粉水分:通过煤粉取样化验分析得到。 煤粉细度:通过煤粉取样筛分得到。 g) 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的煤粉量:通过煤粉取样称重计算得到。 h) 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的风量:通过标定后的测速元件在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上测量管内动压 计算得到。 1 制粉系统通风量:通过实际测量或经标定的风量测量装置测量得到。 干燥剂(热风或烟气)温度:通过现场表计记录或实际测量得到。 k) 环境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得到。 1) 冷风温度:通过现场表计记录或实际测量得到。 m)磨煤机入口(空气或烟气混合后的)温度:通过现场表计记录或实际测量得到。 原煤温度:采用温度计测量得到。 ) 磨煤机出口风粉混合物温度:通过现场表计记录或实际测量得到。 P 中速磨煤机加载力:通过现场表计记录得到。 石子煤量或石子煤发热量:通过称量一段时间排出的石子煤计算得到,若石子煤量超过磨煤 机额定出力的0.05%,应对石子煤进行缩分取样,化验分析得到石子煤发热量。 钢球装载量:通过测量磨内钢球体积计算得到或称量全部加装钢球量得到。 S 磨煤机料位:通过现场表计记录得到。 t 磨煤机振动:通过振动表测量得到。 磨煤机噪音:通过声级计测量得到。 V) 各风门的开度:通过现场表计记录得到。 磨煤机、风机、粗粉分离器、细粉分离器(除尘器)等主要设备的进出口静压:通过现场表计 记录或实际测量得到。 X 磨煤机、风机等设备的工作电流:通过现场表计记录得到。 y 磨煤机、风机、给煤机、粗粉分离器、电动锁气器等设备的功率:通过功率表或电能表测量 得到

LY/T 1011-2018 摆动筛1.5.1风量测孔的设置

6.3.1.1对于圆形管道,当风量测点上游直段L≥10D(D为被测管道当量直径),下游直段L2≥3D, 且其中无风门挡板等局部阻力元件的情况下,可只开设一个测孔,而且可采用事先经过标定的代表点 的测量方法。如不满足上述直段条件,应开设2~3个测孔(沿圆周均布)。 6.3.1.2对于矩形管道,应尽量选择上游直段和下游直段足够长的位置安装测点。 6.3.1.3测量截面上测点的设置按8.2.5或8.2.6执行

1.5.2静压测点的设置

在静压测点上游直段L1≥10D(D为被测管道当量直径)、下游直段L2≥3D,可布置1个静压测 点;在静压测点上游侧和下游侧直段不够长的情况下,沿管道周向应布置不少于2点的静压测点;对 于变截面管周向应布置不少于4点的静压测点。各点应单独测定之后求取平均值,不应用三通相互连 爱后测量

1.5.3煤粉取样测点设置

5.3.3.1取样测点上游侧距局部阻力件(弯头、收缩管、扩散管、挡板等)直管段长度L≥10D( 为被测管道当量直径),下游直段L2≥3D。在满足上述要求时,同一圆周截面上开孔数为2个(互成 90°)。如满足不了上述要求时,同一圆周截面上开孔数应为3个(互成120°)。同一圆周截面上取 样点的划分按照风量测量的方法进行。当采用旋转式取样装置时,同一圆周截面开孔数为1个。 6.3.3.2煤粉取样测点应避开管道内存在涡流的部位。 6.3.3.3同一台磨煤机的取样测点应布置在类似的部位。 6.3.3.4对于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上的风量测点或煤粉取样点,应尽量布置在竖直管道上。当竖直管 道确无合适的位置时,可在满足测量直管段要求的前提下布置在较短的水平管道上,并应采取措施消 除管道底部沉积的煤粉

.3.4对于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上的风量测点或煤粉取样点,应尽量布置在竖直管道上。当竖直 确无合适的位置时,可在满足测量直管段要求的前提下布置在较短的水平管道上,并应采取措施 管道底部沉积的煤粉。

.4.1中速磨煤机振动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测点应选择平坦的金属表面,其中磨煤机底板测点

DL/T4672019

电机外端基础(垂直);2—磨煤机底板(垂直);3联轴器轴承箱(垂直) 联轴器轴承箱(水平):5一 电机底座(垂直):6一电机底座(水平); 磨本体支撑(水平):8一磨煤机外壳(水平)

1.5.5噪音测点设置与噪音测量

图1中速磨煤机振动测点布置图

图2中速磨煤机噪音测点布置图

去式(8)计算得到的K值作为修正后的声压级;若测量噪音与背景噪音的声压级差在3dB 煤机噪音难以准确测量。

式(8)计算得到的K值作为修正后的声压级;若测量噪音与背景噪音的声压级差在3dB以下,

KI一声压级修正值,dB; △L一一测量噪音声压级与背景噪音声压级的差,dB。 6.3.5.4噪音测量时磨煤机出力宜为最大出力的80%左右;或为约定出力,如最大出力、空载条件下、 正常使用并产生最大噪声输出对应的工作条件下等

1.5.6测点布置方案

各种制粉系统试验测点的布置方案如图3~图8月

钢球磨煤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试验测点布置

DL/T4672019

磨煤机中间储仓式炉烟干燥热风送粉制粉系统试

图5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试验测点布置图

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半直吹式制粉系统测点布置图

图7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试验测点布置图

DL/T4672019

图8风扇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试验测点布置

6.4.1制粉系统性能考核试验应根据制粉系统具体情况和合同、技术协议的要求,设置具体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应覆盖全部的考核指标。 6.4.2对于钢球磨煤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性能试验,宜进行如下试验项目: a)制粉系统出力特性试验 b)粗粉分离器性能试验 c)细粉分离器效率试验 6.4.3对于中速磨煤机、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性能试验,宜进行如下项目的试验: a)煤粉细度特性试验 b)制粉系统出力特性试验 息服务平 6.4.4对于风扇磨煤机性能试验,宜进行如下试验项目: a)纯空气通风特性试验 b)煤粉细度特性试验 c)制粉系统出力特性试验 6.4.5对于制粉系统和磨煤机的性能考核工况,应进行重复性试验。 6.4.6对于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应根据制粉系统型式和具体目的、要求设置试验项目 17测试圳范

1.7.1给煤机标定试验

.1.1为了准确测试磨煤机出力,应对刮板式给煤机、皮带式给煤机、振动式给煤机等进行标定 要时对称重式给煤机进行标定,以求得给煤机主轴转速(或振动频率)和给煤量的关系(称重式 机对称重显示进行标定)。

1.7.2靠背管标定和风量测量装置标定试验 6.5.2.1在含尘状态下采用靠背管测量气流的速度,应进行纯空气状态下的标定试验。靠背管速度系 数的标定应在至少三个不同流量下进行,按式(48)进行速度系数的计算。 6.5.2.2对于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应在纯空气状态下,在排粉机入口管、送粉管道、三次风管、再 循环管处对靠背管的流量系数进行标定。 5.5.2.3对于直吹式制粉系统,为了验证表盘风量的准确性,应对表盘风量显示值进行标定校核,标 定应在纯通风状态至少三个不同流量下进行。 5.5.2.4对于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应进行磨煤机入磨风量、旁路风量表盘显示的标定,应在磨煤机 入口进风管道上直接测量通风量,并和表盘显示值进行比较,得出表盘显示的修正系数。 6.5.2.5对于中速磨煤机和风扇磨煤机,应对表盘磨煤机风量显示和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得到显示 值和实际测量值之间的修正系数,并对磨煤机风量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进行修正。实际测量可在磨煤 机入口管道或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上进行。表盘磨煤机风量显示是磨煤机入口的流量,如果磨煤机风 量实际测量值是在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上测量的,它们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17.2靠背管标定和风量测量装置标定试验

Q2——磨煤机出口流量,kg/s; Q1——磨煤机入口流量,kg/s; Qs一一进入磨煤机的总密封风流量(含磨辊、磨盘、给煤机等处),kg/s,实际测量或取设计值。 6.5.2.6在磨煤机风量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尚未标定时,应对磨煤机风量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进行标 定。按下式进行流量系数的计算:

式中: 一风量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 Q实测磨煤机风量,kg/s; 4p——风量测量装置差压,Pa; 测量装置处气流密度,kg/m3。

L.7.3冷态一次风量分配测定及调平试验

5.5.3.1在冷态下调节送粉管道上的缩孔(或风门),以使各送粉管道风量相对偏差值不大于±5%。 5.5.3.2最大风量相对偏差按下式计算:

中: A0max—最大风量相对偏差,%; 2;, max(min) 偏差最大的送粉管道风量,kg/s; 0送粉管道平均风量,kg/s。

1.7.4风扇磨煤机纯空气通风特性试验

.4.1纯通风状态下,在不同的通风量下测定磨煤机的入口、出口及分离器出口压力,磨煤机功 比计算在不同的通风量下磨煤机的提升压头、通风效率和分离器阻力。如果要测量纯通风状态下 风率,还应同时测量磨煤机进口风量、分离器出口风量、密封风量,根据8.2.8节所述的质量平

DL/T4672019

6.5.4.2不同通风量下磨煤机提升压头的比较应在同一温度和大气压力下进行(换算为t=120℃ D.=101325 Pa)。提升压头与温度和大气压力的关系为:

Ap2——120℃、101325Pa下的提升压头,Pa; Ap1——t1、Pa1下的提升压头,Pa; 1——1状态下的温度;℃; Pa,1——1状态下的大气压力,Pa。 .3风扇磨煤机的通风效率按下式计算:

Ap2 = Ap, × Pa,1 (273+T20) (273 +t,) 101325

式中: 7M——风扇磨煤机的通风效率,% Q—磨煤机的出口风量,m²/h; PM—磨煤机功率,kW。

1.7.5钢球磨煤机最佳钢球装载量试验

.5.1在进行最佳钢球装载量试验时,应将原磨煤机内钢球全部倒出筛选,按表3所示的钢球规 配比或设计配比加装钢球。

表3钢球磨煤机钢球规格和配比表

6.5.5.2在进行最佳钢球装载量试验 量的计算,先加装全计算最佳钢球装季 量的80%左右,然后逐渐加球进行试验。最佳钢球装载量的计算式如下:

Bb. opl=Vpb 0o. opt 0.12 JD V=(元/4)×D2×l

式中: Bb,opt一最佳钢球装载量,t; V一磨煤机体积,m3; pb一钢球堆积密度,对筛选过的钢球取pb=4.9t/m3,对未筛选过的钢球取pb=5.0t/m²; Lm一最佳钢球装裁系数:

n一磨煤机筒体转速,r/min; ner一磨煤机筒体的临界转速,r/min。 D一磨煤机直径,m; L一磨煤机长度,m; 6.5.5.3空磨采用小车加装钢球时,宜对每车钢球进行实际称重得到磨内的初始钢球装载量。也可通 过测量磨煤机内钢球的球位计算得到初始钢球装载量。后续试验中增加的钢球量,应对每车钢球进行 实际称重。 6.5.5.4球位测量前应转动磨煤机,使得钢球面成为平面(见图9)。轴颈处直径d、球面距轴颈下缘 处距离h应分别在磨煤机两端进行测量,d应在不同的直径上进行多次测量,钢球表面形成的弦长7 应在磨煤机长度方向上进行多次测量,均取平均值作为测量值:采用式(18)和式(19)分别计算得 到圆心角α,两者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α值,同时两者的绝对偏差不应大于0.05,否则应重新测量。 按式(20)、(21)计算得到钢球量

式中: 圆心角,弧度; 轴颈处直径,m; 球面距轴颈下缘处距离,m; 磨煤机设计筒体直径,m; 钢球表面形成的弦长,m; 一钢球质量,t: 钢球磨煤机横截面中钢球所占面积,m²; 磨煤机设计筒体长度,m; Ob一 钢球堆积密度,对筛选过的钢球取pb=4.9t/m,对未筛选过的钢球取pb=5.0t/m²。

图9钢球装载量测量及计算示意图

DL/T4672019

5.5.5.5加煤前,测量不同钢球装载量下的磨煤机空载电流,绘制磨煤机空载电流和钢球装载量的关 系曲线。 6.5.5.6加煤后,进行不同的钢球装载量试验时,维持粗粉分离器挡板开度或叶轮转速不变,系统通 风量按计算最佳通风量控制,调节热风门和再循环风门的开度,以保持磨煤机出口温度不变,调整至 对应钢球装载量磨煤机的最大出力(以不堵磨煤机为原则)。 5.5.5.7在不同钢球装载量下测定磨煤机的最大出力、电流、磨煤机和风机功率、煤粉细度。将磨煤 机的出力和磨煤机电耗、制粉电耗换算至同样煤粉细度下,并绘制磨煤机的出力、磨煤机电耗、制粉 电耗和钢球装载量的关系曲线。制粉电耗最低时的钢球装载量为最佳钢球装载量。 6.5.5.8磨煤机出力和煤粉细度的关系按式(22)进行换算

BMα|In 100) "Ro

1.7.6煤粉细度特性试验

1.7.7中储式制粉系统粗粉分离器性能试验

6.5.7.1保持磨煤机出力和通风量不变(为最佳钢球装载量下最大出力的80%左右及最佳的通风量), 在不同的粗粉分离器折向门挡板开度或叶轮转速下测定粗粉分离器阻力、粗粉分离器出入口煤粉细 度、回粉细度、磨煤机通风量、磨煤机功率和风机功率等运行参数。在上述测量基础上计算粗粉分离 器效率、循环倍率、煤粉均匀性指数、煤粉细度调节系数、煤粉均匀性改善系数、磨煤机电耗和风机 电耗,并绘制粗粉分离器性能曲线。 6.5.7.2可用细粉分离器下的成粉样代替粗粉分离器出口煤粉样,细粉分离器下的成粉样和粗粉分离 器出口煤粉样具有如下关系:

R90.2=R90×nCvg

R90,2一粗粉分离器出口煤粉细度,%; 服 R90一细粉分离器下成粉煤粉细度,%; nCye一细粉分离器效率,%,当没有测试数据时,可取nCye=85%。文 5.5.7.3按照8.4.4的要求,对粗粉分离器进口煤粉样、粗粉分离器出口煤粉样(或细粉分离器下成粉 样)、回粉样进行筛分,得到各个粉样的煤粉细度,并计算得到粗粉分离器进口、粗粉分离器出口的 煤粉均匀性指数。 6.5.7.4粗粉分离器循环倍率k为粗粉分离器进口粉量与出口粉量之比,采用粗粉分离器进、出口煤 粉细度和回粉细度按下式计算:

R90,re一回粉细度,%; R90,1一粗粉分离器进口煤粉细度,%。 6.5.7.5煤粉均匀性改善系数z为粗粉分离器出口的煤粉均匀性指数与进口的煤粉均匀性指 即:

n2、n1一粗粉分离器出口的煤粉均匀性指数与进口的煤粉均匀性指数。 .7.6煤粉细度调节系数ε为粗粉分离器进口的煤粉细度与出口的煤粉细度之比:

5.7.7粗粉分离器效率为粗粉分离器细粉带出率与粗粉带出率之差,也称为粗粉分离器综合分离效

粗粉带出率ncla.cr(%)为粗粉分离器出口粗粉量与入口粗粉量之比:

Rg0.2×100 Ncla,cr = Ro,k

粗粉分离器效率ncla(%)按下式计算:

5.5.7.8磨煤机的循环倍率和粗粉分离器效率的关系(在粗粉分离器出、人口细度一定的情况下)如 图10所示。推荐的最佳循环倍率如表4所示。在对粗粉分离器进行性能考核时,除了考核粗粉分离 器的阻力和煤粉细度是否达到要求外,还应考核循环倍率是否满足最佳循环倍率的要求。

图10循环倍率和粗粉分离器效率的关系

10循环倍率和粗粉分离器效率的关系

表4最佳循环倍率的推荐值

在最佳钢球装载量下,尽量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不变,选择合适的粗粉分离器挡板开度或叶轮转 速,在计算最佳通风量附近选择4~5种风量进行试验,磨煤机出力为相应通风量下最大出力,测量煤 粉细度和磨煤机、风机电耗,在磨煤机电耗、风机电耗之和最低时的通风量为最佳通风量。 磨煤机电耗和通风量的关系为:

风机电耗和通风量的关系为: EFan α Ql.25 通风量和磨煤机、风机电耗以及磨煤机 风机电耗之和的关系如图11所示

1.7.9直吹式制粉系统风量特性试验

通风量和磨煤机、风机电

.9.3磨煤机的最小通风量,应能保证磨煤机正常稳定运行,且磨煤机出口送粉管道最低风速能满 粉输送的要求。

DB62T 1094-2003 张掖市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甘草1.7.10磨煤机出力特性试验

6.5.10.1对于钢球磨煤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在最佳钢球装载量下,选择合适的粗粉分离器挡板 开度或叶轮转速,保持磨煤机出口温度和磨煤机通风量不变(为最佳通风量),在不同出力下(直至 磨煤机的最大出力),测定磨煤机和制粉系统的运行性能参数, 6.5.10.2中速磨煤机出力特性试验,风煤比按给定值变化,对于变加载力的磨煤机加载力按照给定 的加载力曲线变化,在不同磨煤机出力(从最小出力到最大出力)下测定磨煤机和制粉系统的运行性 能参数。 6.5.10.3中速磨煤机的最大出力应满足磨煤机差压、磨煤机电流、磨煤机出口温度、石子煤量和磨 媒机振动的要求,即在磨煤机差压、电流不超过设计最大值、磨煤机出口温度不低于设计的最低温度、 石子煤量不大于额定出力的0.05%或石子煤发热量不大于6.27MJ/kg、磨煤机底板振动不超过设计限 值时,磨煤机所能达到的出力为磨煤机最大出力。 5.5.10.4申速磨煤机的最小出力试验,应通过计算得到保证送粉管道中煤粉不沉积的最小通风量(风 量最低的送粉管道速度宜不小于18m/s),在该通风量下,逐步降低磨煤机出力,并检测磨煤机的振动 值,振动达到允许的最大振动值,同时磨煤机出口温度不超过设计的最高温度、石子煤量不大于额定 出力的0.05%或石子煤发热量不大于6.27MJ/kg,认为该出力是磨煤机的最小运行出力。 5.5.10.5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力特性试验,在设计的钢球装载量和钢球配比下,在不同的磨煤机 通风量下,保持磨煤机煤位不变,磨煤机出力随通风量变化,测定磨煤机和制粉系统的运行性能参数。 磨煤机两端的参数应分别测量、记录。 6.5.10.6风扇磨煤机出力特性试验,在磨煤机不同出力下(直至最大出力)测定煤粉细度,出口通 风量,磨煤机人口、出口的温度、压力,分离器出口压力,磨煤机功率等运行参数。磨煤机最天出力 下提升压头和设计工况的比较,按6.5.4.2执行。 6.5.10.7在最大出力工况下,磨煤机阻力应稳定,磨煤机出口温度、煤粉细度能够满足要求

1.7.11细粉分离器效率试验

保持磨煤机出力、系统通风量不变的条件下,在排粉机入口管道上进行等速取样,根据取得的粉 样量,计算得到细粉分离器效率。其计算式如下:

Tove = 1. Bovea Bcre.!

Bcye,2—细粉分离器出口的煤粉量,用煤粉等速取样器在细粉分离器出口的煤粉管道上抽取而 得,按式(77)计算,t/h; Bcye.1细粉分离器入口的煤粉量,t/h; BM一磨煤机出力,t/h; 4M一原煤蒸发水分,kg/kg; 《一一考虑再循环的粉量使进入细粉分离器的粉量增加倍数,与再循环风量占系统通风量的比例 及细粉分离器效率有关,k=0~0.05,当再循环全关时,k=0; M收到基水分,%:

1.7.12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制粉系统给粉机特

CNAS GL01-2015 实验室认可指南DL/T4672019

.12.1在求取给粉机转速和给粉机的给粉量的关系时,对于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制粉系统给粉 以根据热平衡的方法按下式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