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343-2019 装配式混凝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技术标准

DBJ50/T-343-2019 装配式混凝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技术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50/T-343-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1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5020
VIP资源

DBJ50/T-343-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50/T-343-2019 装配式混凝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技术标准

α 钢筋的外形系数; 1.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Lat: 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锚固钢筋的外形系数。 C

α 钢筋的外形系数; 1.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LaF 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锚固钢筋的外形系数。 a

3.0.2装配式综合管廊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原

3.0.3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构件及节点应进行承载能

1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2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 形、裂缝及耐久性等要求DBS22 004-2012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植物油中胆固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3.0.4装配式混凝土管廊的构件常

3. 0. 4装配式混凝土管廊的构件

构件除满足强度和设计尺寸要求外,构件应作为独立的检验批 行质量验收,并纳人工程统一验收范畴,其预制精度也必须满 现场吊装及后浇混凝土施工要求。

3.0.5装配式混凝土管廊在现场安装时必须有相应的安装设

方案并按方案设计的安装顺序严格实施,安装完成后的接缝处理 及防水措施不得影响下一步施工要求,

3.0.6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

足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二级防水 级要求。综合管廊的变形缝、施工缝和构件接缝等部位应加强 水和防渗措施。

4.1.1装配式混凝土管

1.1装配式混凝土管廊中所使用的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 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并应考虑耐久性、可靠性和 济性。主要材料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并应符合现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 B50017的规定

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不应低于C40;现浇混凝土的 计强度不应低于C30

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不应低于C40;现浇混凝

4.1.3地下工程部分应采用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不应低

性配木片用防小比 文儿修 P6,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H 0838的规定。

剂、引气剂、复合型外加剂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其品种和 量应经试验确定,所用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准的质量要求。

4.1.5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

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采用电阻压接焊技术形成的钢

4.1.6构件吊装及临时支撑专用的预埋式螺母或预埋

配套的吊具所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的规定。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 热轧光圆钢筋制作。

1预应力筋宜采用预应力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并应 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和《预应 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的有关规定。

.2.1预应力直米用预应

固件的连接形式及其机械性能应满足结构受力和构造要求,且表 面应进行防腐处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行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要求

5.1.1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应分别进行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5.1.2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内力分析,均应按弹性 体系计算。 5.1.3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 为100年。 5.1.4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应按重点设防类建筑物 进行抗震设计

5.1.4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应按重点设防类建 进行抗震设计。

5.1.5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的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

5.1.6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

5.1.7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

结构迎水面不应小于50mm,结构其他部位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耐 久性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节点设计的有关规定

5.1.9对埋设在历史最高水位以下的装配式混凝土地

,应根据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和管廊顶覆土条件验算抗浮稳定。 浮验算时,各项作用均应取标准值,抵抗力不包括管廊内管线

和设备自重,抗浮稳定抗力系数不低于1.05。 5.1.10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件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5.1.11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变形缝的最大间距不应 超过30m; 2结构纵向刚度突变处以及上覆荷载变化处或下卧土层突 变处,应设置变形缝; 3变形缝的缝宽不宜小于30mm; 4变形缝应设置橡胶止水带、填缝材料和嵌缝材料等止水 构造。

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三类: 1永久作用,包括结构自重,管廊内设备自重,土压力(竖向 和侧向),地下水压力和浮力,结构的预应力,地基的不均匀沉 降等; 2可变作用,包括结构构件的温度变化作用,地面车辆荷 载,地面人群荷载,地面堆积荷载,施工荷载等; 3偶然作用.包括地震荷裁.撞击荷裁等

5.2.2结构设计时,对不同的作用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对永

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对可变作用,应根据设计要求 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5.2.3当结构承受两种或两种以上可变作用时,在承载

伏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短期效应标准值设计中,对可 作用应取标准值和组合值作为代表值

可变作用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5.2.5结构主体及收容管线自重可按结构构件及管线设计尺寸 确定。常用材料自重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取值。

5.2.5结构主体及收容管线自重可按结构构件及管线

2.6作用在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上的侧向水压力

5.2.6作用在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上的侧向水

1侧向水压力可按静水压力计算,并应根据设防水位以及 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两 种情况,计算水压力和浮力对结构的作用; 2侧向土压力宜按主动土压力计算; 3砂性土层的侧向水、土压力应采用水、土分算; 4粘性土层的侧向水、土压力,在施工阶段应采用水、土合 算,使用阶段应分别采用水、土分算和水、土合算进行计算,并取 两者不利者进行设计。 5.2.7在道路下方的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应参照现行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的有关规定确定土压力作用和汽车 荷裁·在铁下方的综合管廊应参昭现行《铁桥涵设计其木规

5.2.7在道路下方的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应参照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的有关规定确定土压力作用和 荷载;在铁路下方的综合管廊,应参照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 范》TB10002.1的有关规定确定荷载

5.2.8场地地基土有显著变化段的装配式混凝土地下

5.3横向截面内力与设计

5.3.1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横截面内力计算模型 宜采用闭合框架模型。作用于结构底板的基底反力分布应根据 地基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1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横截面内力计算模型

5.3.1装配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横截面内力

1 地层较为坚硬或经加处理的地基,基底反力可视为直线 分布; 2未经处理的软弱地基,基底反力应按弹性地基上的平面 变形截条计算确定; 3软弱地基上的综合管廊,须进行结构变形验算。

图5.3.1闭合框架计算模型

一综合管廊顶板荷载:2一综合管廊地基反力:3一综合管廊侧向水土压力

式中:K 旋转弹簧常数,25000kNm/rad

按照旋转弹簧模型计算得到的带横向拼缝接头的预 制拼装式综合管廊截面内各构件的轴力设计值 (kN); N, 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节段横向拼缝接头处轴力设计 值(kN); N, 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节段整浇部位轴力设计值 (kN); 一 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拼缝相对转角(rad); 一一拼缝接头弯矩影响系数。当采用横向错缝拼装时取 0.3<5<0.6。 K、的取值受拼缝构造、拼装方式和拼装预制应力大小等多 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应通过试验确定。

K、的取值受拼缝构造、拼装方式和拼装预制应力大小等多 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应通过试验确定。 5.3.3装配整体式管廊叠合构件叠合面抗剪强度设计值按公式 (5.3. 3)确定:

(5.3.3)确定:

式中:Tu 叠合面极限抗剪强度设计值: C 界面粗糙度系数,按表5.3.3选取; f一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表5.3.3界面粗糙度系数c的取值

5.3.4装配式综合管廊结构主要承重墙体的厚度

式中:la 纵向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c 纵向受拉钢筋的直径; α 钢筋的外形系数。当钢筋为带肋钢筋时,取0.14;当 钢筋为光圆钢筋时,取0.16。

的取值替换为Las,一级、二级抗震要求时,L按公式(5.

Lae =1. 157]

Lne =1. 01.

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装配整体式管廊边节点区域应设置拉筋,拉筋与纵筋的 可采用两端带135°弯钩的拉结钢筋,拉筋的直径不应小

5.3.6装配整体式管廊边节点区域应设置拉筋,拉

于6mm,拉筋沿管廊高度方向间距S不应大于100mm,拉筋沿管 廊纵向间距不应大于200mm,箍筋加密区的高度从叠合顶板下底 面(或现浇底板上表面)算起不小于1倍的预制墙板厚度(h),如 图5.3.6所示

5.3.7装配整体式管廊中部节点钢筋设计如图5.3.7所示。其 受力纵筋应满足锚固长度l.,其取值按规范第5.3.4条进行计算, 若锚固长度1,不满足要求时,应将纵筋端部弯折并进行焊接。有 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时,la取laE,lae其取值按规范第5.3.5条进行 计算。

装配整体式管廊中部节点纵筋锚固

5.3.8装配式综合管廊结构中,节点区域的剪力设计值和受剪

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 节点设计的有关规定;现浇混凝土截面的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 力和最大裂缝宽度应满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规范》 GBT51231相关规定

5.4纵向截面内力与设计

图5.4.2接头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

M≤fF 1 2 X 2 aif.b

式中:M 接头弯矩设计值(kN·m); fpy 预应力筋或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Ap 预应力筋或螺栓的截面面积(mm²): 构件截面高度(mm); 文 构件混凝土受压区截面高度(mm); ai 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ai取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ai取0.94,期间按线 性内插法确定。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al取0.94,期间按线 性内插法确定。 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结构应考虑长期作用影响对拼缝接 缘张开量进行验算,且应符合公式(5.4.2)要求:

5.4.2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结构应考虑长期作用影响

5.4.2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结构应考虑长期作用影响对拼缝接 头的外缘张开量进行验算,且应符合公式(5.4.2)要求:

头的外缘张开量进行验算,且应符合公式(5.4.2)要求:

Mk一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拼缝截面弯矩标准值(kNm)。 5.4.3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结构宜采用预应力筋连接接头、螺 栓连接接头或承插式接头。当场地条件较差,或易发生不均勾沉 降时,宜采用承插式接头。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能够 保证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接头 构造。 5.4.+装配整体式管廊纵向接缝宜采用“齿状湿缝”或“平湿

缝”,如图5.5.8所示。当采用“齿状湿缝”时,留缝宽度不得小于 80mm;当采用平湿缝”时,留缝宽度不应小于60mm。

(a)齿状湿缝 (b)平湿缝 图 5. 5. 8 叠合墙板沿管廊纵向接缝示意图

5.+.5装配整体式管廊纵向接缝之间宜采用钢筋笼搭接,钢筋

闪 笼由竖向纵筋和水平箍筋组成。钢筋笼沿管廊纵向的宽度不应 小于500mm,钢筋笼水平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竖向间距 不宜大于150mm,如图5.5.9所示

5.9管廊纵向接缝钢筋笼搭接示意

5.4.6装配整体式管廊纵向接缝连接钢筋笼内的竖向纵筋,数

4.6装配整体式管廊纵向接缝连接钢筋笼内的竖向纵筋, 量不应少于6根,直径不宜小于叠合墙板内的竖向纵筋直径

5.5.1构件在预制时应进行吊装设计,吊装设计主要

5.1构件在预制时应进行吊装设计,吊装设计主要考恩构 1身的重量及混凝土的强度,依据构件自重及混凝土强度设计 的位置及预埋件的埋置深度,并配备专用吊具。构件吊装载 宜按公式(5.5.1)计算:

Q=K,*(G++2)

式中:Q 吊装荷载; K 动载系数; G 构件自重; 5i 吊具重量; 吊钩及钢丝绳重量

5.5.2吊具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自

验检验;构件的预理吊环应采用未经冷拉的热轧光圆钢筋 算拉应力不应大于50Mpa。

5.5.3构件在吊装时其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

的强度要求以及整体的稳定性要求,并应对吊点位置的配筋 密处理;装配整体式管廊吊点宜设计在预制面板的平面内,并 满足起吊及行走中构件保持平稳的要求,吊点的设计位置应码 荷载均勾分配

于预理件的抗拔力;叠合墙板宜将墙板受力筋的连接处作为 点,同时在起吊时应采用辅助措施确保墙板受力钢筋不 变形。

用钢丝绳强度设计值。钢丝最小破断拉力公式应根据《重要) 钢丝绳》GB8918中的公式(5.5.5)计算。

K'. D’.R F。= 1000

中:F。 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kN); D 一钢丝绳公称直径(mm); R。一钢丝绳公称抗拉强度(Mpa); K'一一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系数。 所选钢丝绳的破断力必须大于钢丝绳所受到的拉力,同时其 全系数不得小于5。

5.5.7吊装时应根据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要求选择适宜

具,在吊装过程中,吊装用钢丝绳水平夹角不宜大于60,且不应 小于45°;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构件应设置分配梁或分配桁架 的吊具,并应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竖直方向 重合。

5.5.8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

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 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 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 5.5.9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 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 件自重标准值的1.5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 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 小于1.5kN/m

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 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 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

6.1.1构件在设计时应满足现场吊装与拼接要求,对应的

生产所需的模具应采用定制加工,并满足构件预制精度要求。 6.1.2构件生产应在工厂内进行,生产线及生产设备应符合相 关行业技术标准要求,在构件生产之前应根据生产方案,应对员 工进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的岗位培训,并对构件预制进行技术 交底,

6.1.3构件生产前应复核预制构件中预理件的位置和预留

6.1.4对构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部件等应进行分类堆放,分

6.1.5生产企业的检测、试验、张拉、计量等设备及仪

应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企业不具备试验能力的检验项 目,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试验

6.1.6预制构件生产宜建立首件验收制度。必要时在预制

生产前进行样品试制,经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认可 后方可实施

6.1.7构件模具宜采用钢制底模,模具应满足混凝土浇

5.1.7构件模具宜采用钢制底模,模具应满足混凝土浇筑、脱 模、翻转、起吊时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并便于清理和涂刷脱模剂。

关标准规定和合同要求时,不应进行下道工序

6.2.5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构件生产隐蔽工程检查并

1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等; 2 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 率等; 3 预埋件、吊环、插筋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预埋件、预留孔洞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6.2.65 钢筋骨架和网片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骨架尺寸应准确,骨架吊装时应采用多吊点的专用 吊架,防止骨架产生变形; 2保护层垫块宜采用塑料类垫块,且应与钢筋骨架或网片 邦扎牢固,垫块按梅花状布置,间距满足钢筋限位及控制变形 要求; 3钢筋骨架应轻放人模,钢筋保持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 有油污或者锈蚀; 4叠合墙板钢筋骨架应整体一次性固定并绑扎完成; 5钢筋绑扎时应按预制构件图预留预埋件位置;

6钢筋网片或骨架装入模具后,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对钢筋 位置、规格、间距、保护层厚度等进行检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6. 2. 6 规定。

钢筋网或者钢筋骨架尺寸和安装

2.7固定在模板上的连接件、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的偏差应 合表6.2.7的规定。

表6.2.7连接件、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mm)

SL/T 807-2021 水工建筑物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技术规范6.2.8混凝土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模具、预埋件、连接件不发生变形或 者移位,如有偏差应采取措施及时纠正; 2混凝土应边浇筑、边振捣,宜采取自动振动平台进行 振; 3混凝土从进入料斗到浇筑过程不应有间歇时间; 4构件宜采用水平浇筑成型工艺; 5浇筑叠合墙板内侧墙板和叠合顶板时,使用手提振动棒 振捣,振时应尽量避开预埋件位置; 6叠合墙板内侧墙板需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翻转 吊运及翻转时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在翻转过程中内侧墙 板混凝土不发生开裂和损坏; 7浇筑叠合墙板外侧墙板时,先将混凝土平铺在模台上,再 压入墙板整体钢筋笼的外侧钢筋部分,精细调整后使用震动平台 振捣,最后进行微调。宜先使用激光水准仪对板的水平位置进行 调整,再使用微调装置调整板的垂直高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 2.8的规定。

表6.2.8叠合墙板构件预制允许偏差及检验

6.2.10 装配式管廊构件质量应满足表6.2.10中控制指标 要求。

FZ/T 54005-2020 有色涤纶低弹丝表6.2.10构件质量控制指标

控制升降温速率及最高温度,养护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养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并采用薄膜覆盖或加湿等措 施防止构件干燥; 2构件蒸汽养护严格控制升降温速率及最高温度,养护过 程应分为预养、升温、恒温和降温四个阶段; 3升温速率应为10℃~20℃/h,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h; 4构件蒸汽养护应严格按照养护制度进行养护;持续养护 时间应不小于4h; 5构件脱模后,当混凝土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差超过20℃时, 应立即覆膜养护。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