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749-2020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

DB32/T 3749-2020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336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3749-2020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

模块建筑宜运用建筑信息化技术,实现全专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管理 注4: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模块建筑建造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数据平台管理系统将设计、生产、 施工、物流和运营等各环节联系为一体化管理,对提高工程建设各阶段及各专业之间协同配合的 效率,以及一体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模块建筑宜采用绿色建材和性能优良的系统化部品构件,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节能环坏 保技术,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

模块建筑应满足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要求,模块建筑钢结构构件应符合防火、防 窗要求。 注6:防火、防腐对模块建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性能,除必须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外,模 块的结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以及使用维护过程中均要考虑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 求。

模块建筑应采用模块组合的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模块、部品部件的通用性。 注1:模块建筑既要符合建筑设计功能、技术性能(安全、防火、节能、防水、隔声、采光等)的要 求,又要重点突出模块建筑的标准化;通过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方案,实现尺寸模数化、 部品部件标准化、设备集成化、装修一体化。模块建筑只有通过标准化设计、批量化生产,才能 真正进入市场竞争。

模块建筑应按照一体化设计原则协同设计,将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 内装系统进行集成,保证建筑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注2:由于组成模块建筑的部品构件都是工厂生产、现场组装,因此在设计阶段不仅要对部品构件进 行深化设计GB/T 13484-2011 接触食物搪瓷制品,而且要对相对独立的主体结构、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以及设备管线系统等进行协 同设计,设备管线应进行精细化的多专业管线综合设计,从而避免现场装不上,或者没有在一个 系统内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多专业技术问题而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

建筑设计应统筹建筑规划设计、制作运输、施工安装的全过程,应满足使用功能、综合 考虑消防、抗震、防灾、防疫等各项安全措施。

模块建筑外装修应采用适合模块结构体系的外装系统。外装系统的安全、保温及防水、 防潮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模块建筑 内装修宜优先采用集成式部品部件,进行标准化组装装配,实现集成式精装,达到功能性强、 美观的效果。

5.2.1 模块建筑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建筑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 定;结构系统应符合现行团体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建筑钢结构 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的有关规定:外围护结构的试验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 9978.1和《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8部分: 非承重垂直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GB/T9978.8的相关规定;内装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 2模块建筑的相邻模块之间的水平缝、竖缝,模块单元和非模块单元的水平缝、竖缝, 模块间洞口周围缝隙、模块单元和非模块单元间的洞口周围缝隙、底层模块与支座连接处等 位置,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填塞封堵。 5.2.2 模块建筑的防水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的相关要求。模块建筑应 根据自身特点及构造要求进行整体防水设计,同时还应考虑运输、现场堆放及施工吊装过程 中的临时防水措施。 5.2.3 模块建筑的隔声设计应结合模块建筑的构造特点,根据功能部位、使用要求等进行,并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 注3:因模块建筑吊装完成后,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与核心筒之间拼接的位置均为双层墙体,隔音 性能优于常规体系的建筑,可有效避免因管道井、电梯井等贴临卧室、起居室引起的噪音干扰问 题。 5.2.4 模块建筑的热工性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和江苏省地方标准《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 准》DJG32/J、《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保温层宜设置在钢构件外侧: 2当钢构件和其他连通构件发生冷凝时,应采取防结露措施。 注4:因模块建筑体系是精装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构造不同于常规建筑,模块吊装完成后在上下 楼层之间(楼板下方)形成一个20厚的封闭空气间层,结合精装交付的户内吊顶,可起到较好的 保温、隔声效果。

模块建筑的热工性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和江苏省地方标准《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 准》DJG32/J、《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保温层宜设置在钢构件外侧: 2当钢构件和其他连通构件发生冷凝时,应采取防结露措施。 注4:因模块建筑体系是精装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构造不同于常规建筑,模块吊装完成后在上下 楼层之间(楼板下方)形成一个20厚的封闭空气间层,结合精装交付的户内吊顶,可起到较好的 保温、隔声效果

图2模块分户楼板剖面示意

隔声:经检测,该体系楼地面在不设置隔声垫的情况下,住宅卧室、起居室(厅)的分户楼板的计权规 范化撞击声压级不大于75dB。如需满足住宅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的更高要求,可考虑增加相 关隔音措施。 保温:在不附加其他保温做法的基础上,经计算,该体系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可达到1.74W/(m.K) 在寒冷地区,为了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减小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可在模块顶部封板两侧各覆 盖一层铝箔,使分户楼板的传热系统不大于1.0W/(m.K)。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根据节能软件 计算得出,各层材料的计算参数均源自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隔声:经检测,该体系楼地面在不设置隔声垫的情况下,住宅卧室、起居室(厅)的分户楼 又的计权天 范化撞击声压级不大于75dB。如需满足住宅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的更高要求,可考虑增加相 关隔音措施。 保温:在不附加其他保温做法的基础上,经计算,该体系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可达到1.74W/(m.K) 在寒冷地区,为了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减小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可在模块顶部封板两侧各覆 盖一层铝箔,使分户楼板的传热系统不大于1.0W/(m.K)。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根据节能软件 计算得出,各层材料的计算参数均源自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5.3.1 模块建筑一般由工厂预制集成的建筑模块、现场施工的混凝土或钢结构核心简共同组成。

图3模块建筑构成示意

外的其他功能空间可划分为若干个预制集成建筑模块单

模块建筑应遵循下列设计原则: 1少规格、多组合的标准化设计原则; 2建筑平面儿何形状宜规则,模块单元划分形状宜规整,避免出现过多转角: 3模块单元组合设计应根据模块的可拼接性以及拼接后结构性能的合理性、建筑平面的 可调整性以及设备、管线的优化组合等确定; 4建筑平面设计中,楼梯间、电梯间、设备管井等公共区域宜结合模块建筑抗侧力结构 布置需求综合优化,并应满足其使用功能、符合人流、物流通行以及安全疏散等建筑要求; 5建筑的层高、净高尺寸应根据建筑功能、主体结构、构件连接、设备管线、装饰装修、 模块单元工厂制造和运输等要求确定,见图4。

图4模块建筑部面示意

注6:模块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规则性,宜优先选用规则的形体,同时便于工厂化、 集约化生产加工,提高工程质量,并降低工程造价。 模块组合设计时应考虑模块拼接点的位置合理性、抗侧力结构的规则性以及设备、管线的综合布置 模块建筑立面效果的丰富可通过材质肌理、色彩等的变化来实现。 模块建筑平面设计与空间应尽量做到标准化、模块化,但考虑到建筑平面功能的不同,应当允许适当 的个性化设计,并且做好个性化设计的部分与标准化模块部分的合理衔接。一般情况下,重复性 空间采用模块化设计,反映建筑设计理念及形象部分的功能空间可进行个性化设计,

预制集成建筑模块是模块建筑的基本构成单元,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模块单元的钢骨架墙体应由钢管柱、柱顶连接钢构件和模块底板边梁组成框架,内外 侧由轻质板材封闭,内部填充轻质墙体材料; 2模块单元的底板应由工厂浇筑钢筋混凝土而成,与钢骨架墙体可靠连接; 3模块单元顶部应布置吊顶桁架,与钢骨架墙体可靠连接; 4模块单元应综合考虑单元内部的设备布置、管线走向及外部接口; 5模块单元的内装设计应满足工厂完成装修的需求; 6模块单元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地方及行业的规范、标准和规程的相关规定

模块单元的尺寸控制应满足下列规定: 1模块单元尺寸宜为单独模块结构外皮界面间的距离,模块建筑宜通过单独模块结构外 皮界面设置轴线进行平面定位,见图5。 2模块单元的尺寸应满足工厂制造、运输与吊装的要求,长度不宜超过12m,宽度不 宜超过5m,高度不宜超过3.6m。 注7:模块建筑设计应协调结构构件、内装部品设备与管线之间的尺寸关系,做到部品部件设计、生 产和安装等相互间尺寸协调,减少和优化各部品部件的种类和尺寸。 集成模块的宽度和高度要求是根据高速公路运输限制条件提出的,长度是根据工厂加工条件提出的 般要求,当运输条件和加工条件改变时,以上限制可以放宽。在具体项目设计时,应提前了解工 厂到项目现场沿路的运输限制条件,避免集成模块运输问题的发生。

图5模块建筑模数网格线定位

3模块间隙指不同模块结构外皮界面之间的距离,应根据模块生产和施工安装容差确定 4建筑部品构件尺寸以及安装位置的公差协调应根据部品构件生产和装配要求、主体结 构层间变形、密封材料变形能力、材料干缩、温差变形、施工误差等要求确定。 注8:模块建筑应严格控制钢构件与其他部品部件之间的建筑公差。接缝的宽度应满足主体结构层间 变形、密封材料变形能力、施工误差、温差引起变形等的要求,防止接缝漏水等质量事故发生

5.4.1 模块建筑的外围护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 1合理确定建筑外围护系统的使用年限。 2外围护系统的外观设计应根据模块建筑空间体系特点与构成条件等确定,兼顾安全、 用、经济、美观。 3外围护系统宜采用轻质材料与干法施工技术。 注9:外围护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是确定外围护系统性能要求、构造、连接的关键,设计时应明确。 为满足使用要求,外围护系统应定期维护,接缝胶、涂装层、保温材料应根据材料特性,明确使 用年限,并应注明维护要求,

外围护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满足外围护系统建筑性能要求的技术措施。外围护系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 使用功能等综合确定抗风性能、抗震性能、耐撞击性能、防火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 隔声性能、热工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要求,并在设计中明确满足这些性能要求的具体技术 施。 2外围护系统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节点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连接节点不应发生破坏;当 个连接节点失效时,外围护系统部品部件不应掉落; 2)节点设计应便于工厂加工、现场安装就位和调整; 3)连接件的耐久性应满足使用年限要求。 3外围护系统的连接、拼缝、外门窗洞口、阳台及空调板等出挑构件、太阳能设施、外 阳装置等细部构造节点设计应采取防水、防火及阻断冷热桥的构造措施。 注10:安全性能要求是指关系到人身安全的关键性能指标,对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外围护体系而言, 应符合基本的承载力要求以及防火要求,具体可以分为抗风压性能、抗震性能、耐撞击性能以及 防火性能四个方面。外墙板应采用弹性方法确定承载力与变形,并明确荷载及作用效应组合;在荷 载及作用的标准组合作用下,墙板的最大挠度不应大于板跨度的1/200,且不应出现裂缝;计算外 墙板与结构连接节点承载力时,荷载设计值应该乘以1.2的放大系数。在50年重现期风荷载或多 遇地震作用下,外墙板不得因主体结构的弹性层间变形而发生开裂、起鼓、零件脱落等损坏;当遭 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时,外墙板不应发生掉落。 抗风性能中风荷载标准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有关外围护系统风荷 载的规定,并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21086的相关规定,风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 1kN/㎡²,同时应考虑偶遇阵风情况下的荷载效应。 抗震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中的相关规定。 耐撞击性能应根据外围护系统的构成确定。对于幕墙体系,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中的相关规定,撞击能量最高为900J,降落高度最高为2m,试验次数不小于10次,同时 试件的跨度及边界条件必须与实际工程相符。除幕墙体系外的外围护系统,应提高耐撞击的性能 要求。外围护系统的室内外两侧装饰面,尤其是类似薄抹灰做法的外墙保温饰面层,还应明确抗 冲击性能要求。 外墙板在平面内变形性能指标值1/100(相当于模块建筑的主体结构楼层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3 倍)下检测时,不应发生严重破损

外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连接节点的设置不应使主体结构产生集中偏心受力,应使外墙板实现静定受力。承载力极限状态下, 连接节点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发生破坏,这就要求连接节点处的承载力安全度储备应满足外墙板的 使用要求。 2连接件除不锈钢及耐候钢外,其他钢材应进行表面热浸镀锌处理、富锌涂料处理或采取其他有效的 防腐防锈措施。

模块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一般在模块单元吊装完成后由现场统一施工; 2保温材料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3当采用保温装饰板时,应结合建筑立面分格合理选用装饰板规格; 4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地方及行业的规范、标准和规程的相 规定。 注11:保温材料宜采用粘锚结合的方式固定。由于模块单元的外墙封板是水泥纤维板等板材,与保温 钉的锚固力没有传统混凝土墙体力度强,仅靠保温钉与模块外墙封板的锚固安全系数较低,实际 工程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当采用粘锚法固定外墙保温材料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外墙外保温 工程技术规程》TGT144的有关规定。

图6模块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示意

外门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在工厂生产的标准化系列部品,并应采用带有披水板的外窗配套系列部品; 2外门窗应与墙体可靠连接,门窗宜采用企口或预埋件等方法固定,外门窗洞口与门窗

框接缝处的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和保温性能不应低于外门窗的相关性能; 3各类型的门窗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地方及行业的规范、标准和规程的标准化设计 及其它的相关规定。 注12:本条规定了外围护系统中外门窗的设计要求: 1因模块建筑外墙板在工厂内加工完成,施工精度高,且门窗洞口四周均有钢柱、钢梁,等同于门窗 附框,故模块建筑门窗不需要额外再做标准化附框。采用在工厂生产的外门窗配套系列部品可以 有效避免施工误差,提高安装的精度,保证外围护系统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和水密性能要求。 2门窗洞口与外门窗框接缝是节能及防渗漏的薄弱环节,接缝处的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和保温性能直 接影响到外围护系统的性能要求,明确此部位的性能是为了提高外围护系统的功能性指标。 5.4.5 屋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宜采用整体现浇、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屋面或装配整体式组合屋面,屋面建筑 面层做法宜充分结合屋面结构构造综合考虑,其防火、防水和保温隔热等要求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有关规定

屋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宜采用整体现浇、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屋面或装配整体式组合屋面,屋面建筑 面层做法宜充分结合屋面结构构造综合考虑,其防火、防水和保温隔热等要求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有关规定

图7模块建筑屋面示意

2设置于屋面的太阳能系统宜与屋面进行 电气性能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和《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

术规范》JGJ203的有关规定。

5.5. 模块建筑的设备与管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与管线宜与主体结构相分离,并应方便检查、维修、更换,且在维修更换时不应 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 2各类设备与管线应综合设计、合理选型、准确定位、减少平面交叉,合理使用空间; 3设备与管线预留、预埋及安装应满足结构专业相关要求,不应在模块单元安装后剔凿 沟、槽、孔洞等; 4公共功能的管线、阀门、检修配件、计量仪表、电表箱、配电箱、智能化配线箱等, 应设置在公共区域; 5设备与管线穿越楼板和墙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水、防火、隔声、密封等措施,防火 封堵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6设备与管线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 的有关规定。 注13:对模块建筑设备与管线设计的要求,作如下说明: 2可以采用包含BIM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开展三维管线综合设计,对各专业管线在钢构件上预留 的套管、开孔、开槽位置尺寸进行综合及优化,形成标准化方案,并做好精细设计以及定位,避 免错漏碰缺,降低生产及施工成本,减少现场返工。 3设备与管线应方便检查、维修、更换,且在维修更换时不影响主体结构。竖向管线宜集中布置于管 井中。钢构件上为管线、设备及其吊挂配件预留的孔洞、沟槽宜选择对构件受力影响最小的部位, 当条件受限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建筑和结构专业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设计过程中设备专业 应与建筑和结构专业密切沟通,防止遗漏。 5设备管道与钢结构构件上的预留孔洞空隙处采用不燃柔性材料填充。 5.5.2 模块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厨房、卫浴,应预留相应的给水、热水、排水管道接口。给水系统配水管道接口的型 式和设置位置应便于检修; 2给水分水器与用水器具的管道应采用装配式的管线及其配件连接;给水分水器位置应 便于检修; 3敷设在墙体或吊顶内的设备管道应考虑防腐蚀、隔声减噪和防结露等措施; 4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集热器、储水罐等的布置应与主体结构、外围护系统、内 装系统相协调,并与主体结构同时设计与施工; 5排水管道应采用同层排水技术; 6应选用耐腐蚀、使用寿命长、降噪性能好、便于安装及更换、连接可靠、密封性能好 的管材、管件以及阀门设备。 注14:对给水排水设计的要求,作如下说明: 1为便于日后管道维修更换,给水系统的给水立管与部品配水管道的接口宜设置内螺纹活接连接。有 的工程中由于未采用活接头,在遇到有拆卸管路要求的检修时只能采取断管措施,增加了不必要 的施工量。 2采用装配式的管线及其配件连接,可减少现场焊接、热熔工作。

5.5.2 模块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厨房、卫浴,应预留相应的给水、热水、排水管道接口。给水系统配水管道接口的型 式和设置位置应便于检修; 2给水分水器与用水器具的管道应采用装配式的管线及其配件连接;给水分水器位置应 更于检修; 3敷设在墙体或吊顶内的设备管道应考虑防腐蚀、隔声减噪和防结露等措施; 4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集热器、储水罐等的布置应与主体结构、外围护系统、内 装系统相协调,并与主体结构同时设计与施工; 5排水管道应采用同层排水技术; 6应选用耐腐蚀、使用寿命长、降噪性能好、便于安装及更换、连接可靠、密封性能好 的管材、管件以及阀门设备。 注14:对给水排水设计的要求,作如下说明: 1为便于日后管道维修更换,给水系统的给水立管与部品配水管道的接口宜设置内螺纹活接连接。有 的工程中由于未采用活接头,在遇到有拆卸管路要求的检修时只能采取断管措施,增加了不必要 的施工量。 2采用装配式的管线及其配件连接,可减少现场焊接、热熔工作

模块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及燃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室内供暖系统采用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时,宜采用干法施工;当室内供暖系统采用散 热器供暖时,安装散热器的墙板构件应采用加强措施: 2冷热管道固定于梁柱等钢构件上时,应采用绝热支架: 3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及防排烟系统的设备及管道系统宜结合建筑方案整体设计,并 预留接口位置;设备基础和构件应连接牢固,并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预留地脚螺栓孔洞; 4燃气热水器燃烧所产生的烟气应直接排至室外,并在外墙相应位置预留孔洞; 5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均应选用节能型产品。 注15:对建筑供暖、通风、空调及燃气设计的要求,作如下说明: 1当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时,散热器安装应牢固可靠,安装在轻钢龙骨隔墙上时,应采用隐蔽支架固 定在结构受力件上;安装在钢骨架墙体上时,其挂件应预理在实体结构上,挂件应满足刚度要求; 当采用预留孔洞安装散热器挂件时,预留孔洞的深度应不小于120mm。 2管道和支架之间,应采用防止“冷桥”和”热桥”的措施。经过冷热处理的管道应遵循相关规范的要求 做好防结露及绝热措施,应遵照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公共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有关规定。 5.5.4 模块建筑的电气与智能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气与智能化设备、管线的设计,应满足模块构件工厂化生产及现场施工和运行维护 的要求; 2当电气与智能化设备的高温发热部件靠近钢结构构件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护措 施; 3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竖向主十线应在公共区域的电气竖井内设置; 4在模块内暗装的电气与智能化设备的出线口、接线盒等的孔洞均应准确定位,暗装在 隔墙两侧的电气与智能化设备不应连通设置,开关、电源插座、信息插座及其必要的接线盒、 连接管等应结合内装设计进行预留和预理; 5暗敷的电气与智能化线路宜选用可弯曲电气导管保护; 6除特殊要求外,电气与智能化设备接地宜与防雷接地共用接地装置,防雷引下线和共 用接地装置应充分利用钢结构自身作为防雷接地装置;构件连接部位应有永久性明显标记, 其预留的防雷装置的端头应可靠连接;等电位接地端子应与建筑物本身的钢结构金属物联结 金属外窗应与建筑物本身的钢结构金属物联结。 注16:所有需与钢结构做电气连接的部位,宜在工厂内预制连接件,施工现场不宜在钢结构主体上直 接焊接。

模块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及燃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室内供暖系统采用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时,宜采用干法施工;当室内供暖系统采用散 器供暖时,安装散热器的墙板构件应采用加强措施; 2冷热管道固定于梁柱等钢构件上时,应采用绝热支架; 3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及防排烟系统的设备及管道系统宜结合建筑方案整体设计,并 接口位置;设备基础和构件应连接牢固,并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预留地脚螺栓孔洞: 4燃气热水器燃烧所产生的烟气应直接排至室外,并在外墙相应位置预留孔洞; 5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均应选用节能型产品。 注15:对建筑供暖、通风、空调及燃气设计的要求,作如下说明: 1当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时,散热器安装应牢固可靠,安装在轻钢龙骨隔墙上时,应采用隐蔽支架固 定在结构受力件上;安装在钢骨架墙体上时,其挂件应预埋在实体结构上,挂件应满足刚度要求; 当采用预留孔洞安装散热器挂件时,预留孔洞的深度应不小于120mm。 2管道和支架之间,应采用防止”冷桥”和”热桥”的措施。经过冷热处理的管道应遵循相关规范的要求 做好防结露及绝热措施,应遵照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公共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有关规定。

模块建筑的电气与智能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气与智能化设备、管线的设计,应满足模块构件工厂化生产及现场施工和运行维护 的要求; 2当电气与智能化设备的高温发热部件靠近钢结构构件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护措 施; 3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竖向主干线应在公共区域的电气竖井内设置; 4在模块内暗装的电气与智能化设备的出线口、接线盒等的孔洞均应准确定位,暗装在 隔墙两侧的电气与智能化设备不应连通设置,开关、电源插座、信息插座及其必要的接线盒、 连接管等应结合内装设计进行预留和预理; 5暗敷的电气与智能化线路宜选用可弯曲电气导管保护; 6除特殊要求外,电气与智能化设备接地宜与防雷接地共用接地装置,防雷引下线和共 用接地装置应充分利用钢结构自身作为防雷接地装置;构件连接部位应有永久性明显标记, 其预留的防雷装置的端头应可靠连接;等电位接地端子应与建筑物本身的钢结构金属物联结 金属外窗应与建筑物本身的钢结构金属物联结。 注16:所有需与钢结构做电气连接的部位,宜在工厂内预制连接件,施工现场不宜在钢结构主体上直 接煌接。

5.6.1 模块建筑的内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遵循标准化设计和模数协调的原则; 2模块建筑的内装设计应与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预 留洞口、预埋件、连接件、接口设计应准确到位; 3模块建筑的内装设计应满足内装部品的连接、检修更换、物权归属和设备及管线使用 年限的要求,宜采用管线分离。公用内装部品不应设置在套内空间内; 4模块建筑宜在工厂完成主要装修施工作业: 5模块建筑的内装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住宅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规范》JGJ367

5.6.5 模块建筑的吊顶宜采用装配式吊顶部品,吊顶空间内可敷设通风、电气、给水等管道管 线,厨房、卫浴的吊顶在管线集中部位宜设有检修口,模块单元间水平管线集中连接处应设 有检修口。 5.6.6 模块建筑的楼地面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结合模块结构的构 造采取合适的防渗、防潮措施。 5.6.7 模块住宅建筑收纳空间设计宜选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整体收纳。 5.6.8 模块建筑的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厨房应满足工业化生产及安装要求,与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

2厨房的给水排水、燃气管道等应集中设置、合理定位,开应设置管道检修口; 3宜采用排油烟管道同层直排的方式。 5.6.9 模块建筑的卫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卫浴设计宜干湿分离,并采用标准化部品: 2卫浴应满足同层排水的要求,给排水、通风和电气等管线的连接均应在设计预留的空 可内安装完成。 5.6.10 部品应采用标准化接口,部品接口应符合部品与管线之间、部品之间连接的通用性要求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口应做到位置固定,连接合理,拆装方便,使用可靠; 2各类接口尺寸应符合模数协调要求,与系统配套。 注19:装配式建筑内装部品采用体系集成化成套供应、标准化接口,主要是为减少不同部品系列接口 的非兼容性。 5.6.11 模块单元内的隔墙与模块主体结构的连接与接缝宜采用柔性连接设计,其缝隙应与结构 系统在弹性阶段的层间位移角相适应。 5.6.12 梁柱包覆宜与防火防腐构造结合,实现防火防腐包覆与内装系统的一体化,并应满足下 创要求: 1内装部品不应破坏防火构造; 2当采用防火涂料又有装饰要求时,可用板材或砂浆外包钢构件表面,完成装修; 3使用膨胀型防火涂料应预留膨胀空间; 4采用防腐防火一体化涂料时可一次形成装修表面: 5当设备、管线和装修构造穿越防火保护层时,应按原耐火极限讲行有效封堵

表1模块建筑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

目前工程上常用的高层建筑户型进行了大量的结构理论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混凝土 核心筒抗侧力结构,基本风压0.45KN/m时,在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层间位移角限值(1/800)以及 受力合理的前提下,6层(0.05g)100m建筑高度的结构位移由风荷载控制,核心筒墙体厚度400mm 时,取不利层间位移角为1/823,接近1/800的限值要求:7度(0.1g或0.15g)100m建筑高度 的结构位移均由风荷载控制,采用经济的墙体截面尺寸(350~400mm)可满足结构抗侧刚度需求, 8度(0.2g)80m建筑高度的结构位移由地震荷载控制,核心筒墙体厚度400mm时,最不利层间位 移角为1/840,接近1/800的限值要求;8度(0.3g)60m建筑高度的结构位移由地震荷载控制, 核心筒墙体厚度400mm时,最不利层间位移角为1/802,接近1/800的限值要求。当采用钢框架 支撑抗侧力结构时,在满足结构抗侧刚度要求且兼顾结构用钢量的情况下,也得到类似结论。基 于抗侧力构件截面尺寸相对经济合理、抗侧刚度满足本标准要求的前提,本条提出模块建筑结构 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同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模块抗侧力结构构件将产生竖向拉力效应,考虑 到混凝土抗拉性能较差,本条中采用混凝土核心筒抗侧力结构时模块建筑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较 所

表2丙类结构的抗震等级

4:抗震设计的模块建筑结构,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区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采用 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模块建筑抗侧力结构按承担全部的水平作用效应考虑,设计时应有效保 证其抗震延性,因此本条提出其抗侧力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有关规定要求提高了一级。模块建筑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或《高层民用建筑钢 结构技术规程》IGI99等相关规定

用混凝土核心简抗侧力结构时的抗震性能设计目

双向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剪力墙墙肢全截面的平均名义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 宜时应设置型钢承担全部拉力。 注6:双向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核心筒设置竖向型钢后,墙肢全截面的平均名义拉应力计算时,受拉 面积可按考虑按弹性模量换算的型钢截面积核算,且平均名义拉应力不宜超过两倍混凝土抗拉强 度标准值,全截面型钢的含钢率超过2.5%时可适当放松。 6.1.12 钢骨架墙体竖向受力只考虑竖向钢构件。 注7:墙体中发泡混凝土或其他轻质填充材料强度较低,仅作为填充与保温,不能考虑承受竖向力的 有利作用

直时应设置型钢承担全部拉力, 注6:双向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核心筒设置竖向型钢后,墙肢全截面的平均名义拉应力计算时,受拉 面积可按考虑按弹性模量换算的型钢截面积核算,且平均名义拉应力不宜超过两倍混凝土抗拉强 度标准值,全截面型钢的含钢率超过2.5%时可适当放松

6.1.12 钢骨架墙体竖向受力只考虑竖向钢构件。 注7:墙体中发泡混凝土或其他轻质填充材料强度较低,仅作为填充与保温,不能考虑承受竖向力的 有利作用

模块建筑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合理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传递途径; 2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良好的结构整体稳定性和构件稳定性: 3应具有足够几余度,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环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承载能力而发 主倒塌。 注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对高层模块建筑的抗震性能做了一系列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集中布置抗侧力结构的方式是可行和安全的。实际工程中抗侧力结构可结合建筑公共区域功 能空间布置,将剪力墙或框架、支撑等抗侧力构件集中布置到公共区域的内部和外围而形成封闭 抗侧力结构空间单元,增强结构整体性。考虑到结构抗扭刚度需求,模块抗侧力结构形成的结构 空间单元数量宜为2个或2个的倍数。

模块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 2结构平面布置宜均匀、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不应采用特别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3高层模块建筑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和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宜 大于0.85,不应大于0.9. 注9:结构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则,避免刚度、质量分布不均匀,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 规程》JGJ99进行结构平面不规则的判定。在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中,模块不承担水平力,只承 担竖向荷载,核心筒等抗侧力结构按承担全部的水平荷载考虑,提供整个模块建筑的抗侧刚度, 但实际工程中一般存在偏置,结构的重心和刚度中心存在偏心距,地震力作用时结构将会发生扭 转,当偏心距较大时,结构的一些部位产生较大的位移,从而会降低各层的承载力。模块建筑结 构应注意控制结构重心和刚度中心的偏心距不宜过大,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数据,一般控制楼层平 面偏心率不超过25%可满足工程平面布置需求。且扭转不规则或偏心布置时,应计入扭转影响, 在规定的水平力及偶然偏心作用下,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其平均值 的比值不宜大于1.5。当结构平面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考虑其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必 惠时可在外伸毁凹槽处设置连接整或连接板

6.3.1 在竖向荷载、风荷载以及多遇地震作用下,模块建筑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可采用弹性方法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或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计算。 6.3.2 模块建筑结构计算分析假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结构位移时,模块楼板可采用分块刚性楼板假定;计算结构内力与变形时,应采 用分块弹性楼板假定; 2抗侧力结构设计时,模块墙体钢骨架柱应采用两端铰接计算假定; 3模块墙体钢骨架柱设计时,应采用两端铰接与一端固结一端铰接两个计算假定进行包 各设计; 4模块与抗侧力结构之间的连接应采用释放竖向位移的铰节点模拟:

5模块与模块之间采用钢板连接时,宜采用壳单元模拟。 注11:模块现场拼装,模块之间通过楼板连接件构造连接,楼板不连续,整体计算分析模型需考虑楼 板面内变形影响。针对模块设计特点,应按照分块弹性楼板和分块刚性楼板分别进行计算。层间 位移角由楼板分块刚性计算结果控制,其余参数由弹性楼板计算结果控制:模块墙体钢骨架柱底 部与模块底板边梁焊接连接,钢骨架柱顶通过水平角钢相连,柱顶焊接承重垫块与上层模块底板 边梁之间实现刨平顶紧连接,可传递轴向力。模块建筑在计算抗侧力结构时,偏于安全考虑,模 块钢骨架柱按两端铰接模型计算;设计模块钢骨架柱截面时,据模块墙体试验研究结果,偏于安 全取模块钢骨架柱按两端铰接、上端铰接下端固结两种模型工况设计包络值控制

模块建筑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标准值价 按弹性计算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表5的限值;有必要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验 算时,其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结构 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角△up/h不宜大于表6的限值

表5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注13:侧移限值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指标,本条中按弹性计算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 比(层间位移角)限值是综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钢结构住宅设计 规范》CECS261等相关规定提出的。同时,模块建筑中抗侧力结构按承担全部的水平荷载考虑, 设计应保证其具备足够的刚度与承载力,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模块结构与抗侧力结构之间

6.4.1 模块结构构件采用的钢型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的钢筋混凝土楼板边梁宜选用热轧槽钢,也可采用冷弯槽钢;钢骨架墙体宜优先 选用方(矩)钢管截面柱,方(矩)钢管截面柱宜选用冷成型方(矩)钢管,其性能、规格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的规定, 2各类构件选用薄壁型材时,须注意截面板件的局部稳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 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 6.4.2 模块结构应具有整体性,其承载力和刚度除满足使用阶段受力要求外,还应满足吊装、 运输、施工安装阶段的受力要求。 6.4.3 模块单元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加强: 1纵横交接的两片墙体连接处钢骨架应采用竖向通长角钢等钢构件焊接连接; 2模块顶部应结合建筑吊顶设置钢桁架或钢梁等水平支撑,并应在顶部平面转角处设置 水平斜向构件形成稳定三角支撑,见图8; 3钢骨架吊顶应采用钢构件与钢骨架墙连成整体

模块结构构件采用的钢型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的钢筋混凝土楼板边梁宜选用热轧槽钢,也可采用冷弯槽钢;钢骨架墙体宜优先 选用方(矩)钢管截面柱,方(矩)钢管截面柱宜选用冷成型方(矩)钢管,其性能、规格应 等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的规定, 2各类构件选用薄壁型材时,须注意截面板件的局部稳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 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

运输、施工安装阶段的受力要求。 6.4.3 模块单元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加强: 1纵横交接的两片墙体连接处钢骨架应采用竖向通长角钢等钢构件焊接连接: 2模块顶部应结合建筑吊顶设置钢桁架或钢梁等水平支撑,并应在顶部平面转角处设置 水平斜向构件形成稳定三角支撑,见图8; 3钢骨架吊顶应采用钢构件与钢骨架墙连成整体

GB/T 17398-2013 铅冶炼防尘防毒技术规程图8模块顶部平面结构布置示意

图8模块顶部平面结构布置示意

注14:模块钢骨架墙体呈骨架布置形式,承担模块自身竖向荷载作用,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模块结构 的刚度和整体性应能有效保证模块钢骨架墙体变形的协调性与位移的一致性,确保相邻上下层钢 骨架墙体竖向荷载的有效传递。模块建筑工程应用经验表明,本条所列措施对模块结构的刚度和 整体性贡献较大。

任14:模 的刚度和整体性应能有效保证模块钢骨架墙体变形的协调性与位移的一致性,确保相邻上下层钢 骨架墙体竖向荷载的有效传递。模块建筑工程应用经验表明,本条所列措施对模块结构的刚度和 整体性贡献较大。 6.4.4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模块结构构件,其截面承载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承 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采用。 6.4.5 模块钢结构的承重构件,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6.4.6 模块钢骨架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骨架墙体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 关规定执行; 2楼板等竖向荷载传递对钢骨架墙体为平面外偏心距荷载,墙体平面外偏心距宜取钢骨 架宽度的1/2; 3采用一端固结一端铰接计算假定时,尚应计算水平位移作用下的重力二阶效应。 注15:钢骨架平面外作用偏心距的取值综合考虑了模块楼板应力不均匀分布、模块制作精度与现场施 工偏差等不利因素。模块钢骨架墙体采用一端固结一端铰接计算假定时,钢骨架墙体按刚度分配 计算得到的地震层剪力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3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中对框架柱的要求进行相应调 整。

模块结构楼板设计应满足模块的吊装刚度和使用荷载下的变形要求

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挠度变 形,楼板设计应控制楼板挠度小于上层模块底部楼板底面与上层模块吊顶桁架顶面之间的距离,

模块楼板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计算,楼板连接件处楼板构造应适当加强。 主17:模块间及其与抗侧力结构间的连接均为点式连接,水平力的传递在连接点附近存在应力集 象,因此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连接件处楼板的构造加强,如采取钢筋加 加强、钢筋与板边槽钢焊接等措施,确保水平力的有效传递

模块楼板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计算,楼板连接件处楼板构造应适当加强。 注17:模块间及其与抗侧力结构间的连接均为点式连接,水平力的传递在连接点附近存在应力集中现 象GB/T 32392.8-2018 信息技术 互操作性元模型框架(MFI) 第8部分:角色和目标模型注册元模型,因此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连接件处楼板的构造加强,如采取钢筋加密、 加强、钢筋与板边槽钢焊接等措施,确保水平力的有效传递。

6.4.9 模块顶部钢骨架吊顶架或钢梁等钢结构构件设计时,应根据吊装、安装、施工等荷载 作用,按弹性方法计算承载力与刚度,挠度不应大于L/200(L为板跨度),并应满足在最不 利位置施工集中荷载不应小于1.0kN的承载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