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ZYEDA 01-2019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导则

TDZYEDA 01-2019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导则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3320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DZYEDA 01-2019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导则

3.0.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的砌体结构及混凝土构件的加固设计

1加固后结构或构件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根据结构的技术状况和 使用需求,由业主方和设计方按实际情况共同商定,且不低于国家相 关标准的规定。 2加固后的结构构件设计使用年限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或《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 规定。

TCECA-G 0091-2020 ”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0.4高延性混凝土季节性施工

1冬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 104的有关规定,并应采取保温措施。高延性混凝土施工时环境温度 不宜低于5℃。 2冬期室内施工时,应监测室内温度,且不宜浇水养护。 3冬期施工,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可采用热空气或带烟卤的火炉进 行保温。 4雨天不宜进行外墙高延性混凝土施工,如施工时,应采取防雨 措施,且高延性混凝土凝结前不应受雨淋。 5夏李施工时,高延性混凝土应随拌随用,压抹高延性混凝土时 应控制好各层压抹的间隔时间。 6夏季气温高于30℃时,外墙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应采取措施遮 阻,并应加强养护。

4高延性混凝土性能及质量检验

4.1.1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得离析、泌水, 纤维不得聚团且分散均匀,并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4.1.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表4.1.2 的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定方法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322的规定

表4.1.2高延性混凝士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延性混凝土在施工时,应按产品要求的用水量拌合,不得在 程中随意添加水。

4.2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2.1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

表 4.2.1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续)

注:(1)表中性能指标均指试验值, 有关规定。 (2)测试等效弯曲韧性、等效弯曲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试件尺寸为40mm> 40mm×160mm;测试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100mm 且不考虑尺寸换算系数。 (3)表中60d的性能指标作为高延性混凝土最终力学性能评定的指标要求 3d的力学性能指标作为高延性混凝土进场检验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求。 4.2.2强度等级为Cg50的高延性混凝土,其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a=27.6N/mm²,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a=3.8N/mm²。 4.2.3强度等级为C.50的高延性混凝土,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 E.=2.20×10*N/mm²。当有可靠试验依据时,弹性模量可根据实测数 据确定。

2.4高延性混凝土的泊松比可取0.14,当有可靠试验依据时,泊 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4.2.5高延性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在满足现行国家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尚应满足设计要

4.3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检

1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时应复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2进场的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应查验和收存型式检验报告、使用 说明书、出)检验报告(或产品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 3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包装净含量误差不应超过标识质量的

±2%。 4进场复验应测试高延性混凝土标准养护3d龄期的等效弯曲 强度、等效弯曲韧性、抗折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以本导则表4.2.1 中3d龄期的性能指标作为进场复验指标要求。 4.3.2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检验每100t应为一个检验批,不足100t 的应按一个检验批计,每一检验批应为一个取样单位。高延性混凝土 的取样应满足下列规定: 1取样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取样方法》GB/T12573执 行。取样应有代表性,每一检验批取样总量不宜少于40kg 2每一检验批取得的试样应充分混合均匀,分为两等份,其中 份应按本导则第4.2.1条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另一份应密封保存 至有效期,以备仲裁检验。

±2%。 4进场复验应测试高延性混凝土标准养护3d龄期的等效弯曲 强度、等效弯曲韧性、抗折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以本导则表4.2.1 中3d龄期的性能指标作为进场复验指标要求。

4.4高延性混凝土性能检验

4.4.1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检验及最终力学性能检验评定的标准 式件制作和性能测试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中抗 压强度试验方法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高延性混凝土标准试件尺 寸为100mm×100mm×100mm,以该尺寸试件的强度测试结果确定高 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且不考虑尺寸换算系数。 2按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制作尺 寸为40mmx40mm×160mm的标准试件,进行三点抗折试验,确定高 延性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3按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制作尺 寸为40mmx40mmx160mm的标准试件,按本导则附录A的方法确定 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

4.4.2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验,应按本导则4.4.1条规定测 试试件标准养护60d的力学性能。 2同一批次每种类型的试块应留置不少于3组,每组3个试块, 3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验,除应留置以上试块进行标 准养护测试力学性能外,尚应留置相同规格的高延性混凝土试块进行 同条件养护,同条件养护时的等效养护龄期可取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 达到1200℃·d时所对应的龄期,且不应小于28d。日平均温度为0℃ 以下的龄期不计入。同一批次的同条件养护试件不宜少于10组,且 不应少于3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性能检验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规定

4.4.3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试验值计算方法应符合

1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试验值和等效弯曲韧性试验值 计算: (1)取3个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每组试件的等效弯曲韧 性或等效弯曲强度试验值。 (2)当一组试件中试验结果中有1个低于表4.2.1中对应等效弯曲韧 生指标的15%时,应剔除该值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本组试件的等效弯曲韧 性或等效弯曲强度试验值。 (3)当一组试件中试验结果中有2个低于表4.2.1中对应等效弯曲韧 性指标的15%时,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不应作为评定的依据。

2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试验值的计算

(1)取3个试件强度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每组试件的强 度试验值。 (2)当一组试件中强度试验结果中有1个超出平均值的±10%时,应 剔除该值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本组试件的强度试验值, (3)当一组试件中强度试验结果中超出平均值的10%的试件多于1 个时,该组试件的强度不应作为评定的依据。 3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 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且不考 虑尺寸换算系数。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抗碳化性能等耐久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有 进行试验测试,并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 JCJ/T193的有关规定进行等级评定

4.4.5实际工程需要检验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弹

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 相关试验方法进行测定,标准试件尺寸为100mmx100mmx300m

5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

.1本章适用于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 固的砖砌体和砌块砌体结构或构件

5.1.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墙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加固前应进行检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确定加固方案。 2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除应符合本 导则4.2节的规定外,尚应满足设计要求。 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时,面层厚度一般为 10mm~25mm;当面层厚度大于30mm时,应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内 增设钢筋网片,形成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5.1.3对砌体结构加固之前,应将加固部位原有装饰面层铲除干净, 并应剔除加固部位松散、风化严重的块体和砌筑砂浆,必要时应对残 损部位进行局部拆除补砌

5.2.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轴心受 压构件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α。=0.15; 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新增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截面面积; 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α。=0.75;对混凝 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α,=0.65; 新增竖向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新增受压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 正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偏心受

5.2.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

压构件(图5.2.2)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压构件(图5.2.2)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此时,钢筋的应力α(单位为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 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三,按下列规定确定: 当>、(即小偏心受压)时

当≤、(即大偏心受压)时

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x,可由下式确定:

o,=fy ≤=x / h

力点至截面外侧边缘的距离; A 距轴向力N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 距轴向力N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图5.2.2加固后的偏心受压构件

3.1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 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V 墙体剪力设计值; Vm 原墙体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 规范》GB50003计算 V 一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Vm 原墙体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 规范》GB50003计算; V。一一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5.3.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 的受剪承载力提高值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3.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

Va = 0.7αafabh + V

fat—一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a按本导则 4.2.2条规定取值;当有可靠试验资料时,取值可根 据试验结果确定; αd 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墙体抗剪加固时,可取 αd = 0.66 ;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其厚度之 和); 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方向长度: V 墙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后,水平钢筋承担的剪力; αs 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可取α=0.9; fyh 水平向钢筋的强度设计值; Ash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水平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 水平向钢筋的间距

5.4.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5.4.3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 震受剪承载力按下式验算:

5.4.3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

式中: V. 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

VRO 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 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计算: Vd一7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导则 5.3.2条计算;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RE为0.85。 YRE

5.5加固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计算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的砌体结 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β, 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7 加固增强系数,可按本导则5.5.3条计算; β。 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分别按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有关方法 计算; 4142 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 固后的状况,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的有关规定取值。

5.5.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只选择从属面积 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震受剪承 载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不计入构造影响时 V≤npjVro V≤norYV,Vro 计入构造影响时

≤npjVro V≤nprVRc

VRo 墙段原有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砌 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有关规定计算;但其中 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的有关 规定采用。 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楼层 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和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pi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npiji一 第i楼层第i墙段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增强系数: n0 基准增强系数,240mm厚墙体可按本导则表5.5.5取 值,也可按本导则(式5.5.5)进行计算; A:0一 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1/2层高处净截面 的面积; Ajo 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i墙段在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n一一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 two一一原墙体厚度(mm)。 .5.4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扩 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 长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

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 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

5.5.5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

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n。按下式计算:Va/0.85no =1+=(5.5.5)VMEO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0.8f时,基准增强系数n。应乘以0.8进行折减,f为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式中:VMEO240mm厚原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计算。n。也可按本导则中表5.5.5取值。表5.5.5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no单面加固双面加固面层高延性混厚度凝土强度原墙体砂浆强度(N/mm²)原墙体砂浆强度(N/mm²)(N/mm²)(mm)(N/mm)0.41.02.55.0 7.5100.41.02.55.07.510101.761.591.461.371.331.302.692.322.021.831.731.67152.141.891.691.561.491.453.542.982.522.242.092.001.0≥50202.522.191.911.741.661.604.383.643.032.652.462.33252.902.482.141.931.821.754.293.543.072.822.6610 2.041.801.601.481.411.373.312.772.332.061.921.83152.562.191.901.711.621.564.463.653.002.592.382.250.5≥50203.082.592.201.951.831.754.543.663.122.842.66253.602.992.502.192.044.333.653.303.08102.502.101.791.611.521.464.333.452.762.352.152.02153.252.652.191.911.774.683.643.022.722.530.2≥50203.993.212.592.212.031.924.533.703.293.04254.743.762.982.522.292.154.373.873.55注:(1)表中数据为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的基准增强系数:(2)当o。>0.8f时,表中基准增强系数应乘以0.8进行折减,f为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3)表中“二”对应的n。取5.00。5.5.6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8

式中: nk一 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 5.7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 侧向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K H+nH 12EI Q AG EmAm + EAd E= Am + A

式中: K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 Em 砌体的弹性模量: E& 高延性混凝十面层的弹性模量: Am 砌体的横截面面积: Ad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横截面面积: G 加固砖墙的剪切模量,取G=0.4E; n1 截面剪应变不均匀系数,取n,=1.2; α 竖向压应力影响系数,保守取α=1.0; H 墙体竖向高度; I 、A 分别表示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组合截面 性矩和组合截面面积。

表5.5.7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时墙体侧向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n1.0

5.5.8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王面层加固墙体,应 力求墙体刚度分布均匀,避免过大扭转,必要时可按式(5.5.7)修正 后的刚度进行剪力分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的有关规定。

【a)面层端部L形倒角

(b)面层端部嵌入墙内

(a)门窗洞口做法(双面)

a)门窗洞口做法(双面) (b)门窗洞口做法(单面

5.6.2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受压构件时,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a)采用面层加固时

DL 493-2015 农村低压安全用电规程(a)独立砖柱加固方法1

(b)独立砖柱加固方法2

300 02o2 000 高延性混凝土 30墙厚30

5.6.5原结构未设置构造柱且房屋高宽比大于现行国家标

5.6.5原结构未设置构造柱且房屋高宽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对房屋高 宽比的限值要求时,宜在加固内、外墙体上下层楼盖处的高延性混凝 土面层内设置竖向钢筋保证上下层加固面层的可靠连接(图5.6.5) 竖向钢筋在上下层加固面层的内伸入长度不宜小于400mm,面层厚 度不能满足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时,应在墙体上沿竖向开槽后将钢筋 嵌入槽内,开槽宽度及深度均不宜小于30mm,竖向钢筋宜采用 HRB400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a)楼盖处上下连接做法(外墙) (b)楼盖处上 图5.6.5楼盖处上下连接做法示意图

(b)楼盖处上下连接做法(内墙)

图5.6.5楼盖处上下连接做法示意图

5.6.6采用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时,竖向钢筋宜采用 集中配置穿板连接筋的方式穿过楼板(图5.6.6),穿板连接筋宜采用 HRB400级钢筋,直径为8mm~10mmJB/T 10260-2014 架空绝缘电缆用绝缘料,穿板连接筋的间距宜为600mm 对于预制楼板宜从板缝之间穿过。穿墙连接筋的搭接长度1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且不小 于40d,d为穿墙连接筋的直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