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设计规范

边坡设计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78.2K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3174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边坡设计规范

对建筑物安全和正常运用的影响程度; 2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影响程度; 3边坡失事后的损失大小; 4边坡规模大小; 5边坡所处位置; 6 临时边坡还是永久边坡; 7社会和环境因素。

3.2.2边坡的级别与水工建筑物级别的对照关

3.2.3若边坡的破坏与2座及其以上水工建筑物安全有关,边坡级别应比照其中最高级 别的水工建筑物,按照3.2.2条的规定确定。 3.2.4对于长度大的边坡,应根据不同区段与水工建筑物的关系和各段建筑物的重要 性,分区段按3.2.2条的规定分别确定边坡级别。 3.2.5对仅施工期临空,当相关水工建筑物建成后没有发生破坏或超常变形的边界条件 的临时边坡,其级别最低可定为5级。 3.2.6对于与水工建筑物安全和运用不相关的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应考虑水利水电工程 的特点JT/T 825.11-2012 IC卡道路运输证件 IC卡证卡打印机技术要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后确定边坡级别。

3.3边坡运用条件划分

3.3.1边坡的运用条件应根据其工作状况、作用力出现的几率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 正常运用条件、非常运用条件I和非常运用条件Ⅱ三种,

3.3.1边坡的运用条件应根据其工作状况、作用力出现的几率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

1临水边坡 1)水库水位处于正常蓄水位和设计洪水位与死水位之间的各种水位及其经常性降 落。 2)除宣泄校核洪水以外各种情况下的水库下游水位及其经常性降落。 3)水道边坡的正常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各种水位及其经常性降落。 2不临水边坡工程投入运用后经常发生或持续时间长的情况。 3.3.3非常运用条件I应包括: 1施工期。

3校核洪水位及其水位降落。 4由于降雨、泄水雨雾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边坡体饱和及相应的地下水位变化。 5正常运用条件下,边坡体排水失效。 + 非常运用条件Ⅱ应为正常运用条件下遭遇地震,

3.4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标准

3.4.1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的最小安全系数应综合考虑边坡的级别、运用条件、治理和加 固费用等因素,在本规范规定的范围内选定。 3.4.2采用5.2节规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计算的边坡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应满足表 3.4.2的规定。经论证,破坏后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重大影响的1级边坡,在正常运 用条件下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可取1.30~1.50。

表3.4.2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标准

3.4.3者边坡发生变形而未失稳就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破环或功能丧失, 定最小安全系数应取表3.4.2规定范围内的大值。 3.4.4若采取加固措施对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增加不敏感,使得增加加固措施不经济时 采用的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可取表3.4.2规定范围内的小值。 3.4.5若边坡的破坏风险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难以确定和查明,采用的抗滑稳定最小安 全系数应取表3.4.2规定范围内的大值,反之可取小值。

4边坡稳定性判别和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确定

4.2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判别

1.2.1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的地质条件至少应包含下列地质信息: 1边坡类型; 2边坡的形状、规模、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的性质; 3结构面性状、分布及其组合; 4边坡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动态特征变化规律: 5边坡当前的稳定状态: 6边坡的可能失稳模式: 7可能的剪出口的位置。 1.2.2边坡可能的失稳模式判别,宜按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 1.2.3受降雨和泄水雨雾影响的边坡,应确定受影响的范围和地下水位变化或上层滞 青况以及岩土体的饱和状态,并判定其失稳模式。 1.2.4对于1、2级边坡,沿可能滑动方向的典型剖面不宜少于3个,其中主部面应个 表最危险的滑动面或通过滑动面最深的位置;垂直滑动方向的剖面不宜少于2个。 4.25当滑坡体分为多个区段时,每个区段至少应有1个剖面

4.2.1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的地质条件至少应包含下列地质信息: 1边坡类型; 2边坡的形状、规模、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的性质; 3结构面性状、分布及其组合; 4边坡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动态特征变化规律: 5边坡当前的稳定状态: 6边坡的可能失稳模式: 7可能的剪出口的位置。 4.2.2边坡可能的失稳模式判别,宜按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 4.2.3受降雨和泄水雨雾影响的边坡,应确定受影响的范围和地下水位变化或上层滞水 情况以及岩土体的饱和状态,并判定其失稳模式。 4.2.4对于1、2级边坡,沿可能滑动方向的典型部面不宜少于3个,其中主剖面应代 表最危险的滑动面或通过滑动面最深的位置;垂直滑动方向的剖面不宜少于2个。 4.2.5当滑坡体分为多个区段时,每个区段至少应有1个剖面

4.2.7下列边坡应进行失稳可能性的初步判别: 1工程区和水库库区内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边坡: 2工程区和水库库区对主要建筑物安全和正常运用有影响的边坡: 3工程区和水库库区内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边坡; 4因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对河道有重大影响的边坡。 4.2.8存在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的边坡,可初步判别为有可能失稳的边坡: 1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边坡; 2已发生倾倒变形或蠕变的边坡; 3已发生张裂变形的下软上硬的双层或多层结构边坡; 4在碎裂结构岩体中和散体结构岩体中开挖的边坡; 5存在有倾向坡外的结构面,且结构面的倾角小于坡角并大于其内摩擦角的岩质 边坡; 6坡面上出现平行边坡走向的张裂缝或环形裂缝的边坡: 7分布有巨厚层崩积物的边坡; 8坡脚被水淹没或被开挖的新、老滑坡体、崩塌体和土质边坡; 9坡脚受水流淘刷的土质边坡; 10有迹象表明边坡有可能失稳或曾经失稳的边坡。 4.2.9边坡稳定性的初步判别宜采用极射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判别。当采 用极射赤平投影法时,宜采用附录B规定的方法

4.2.7下列边坡应进行失稳可能性的初步判别:

坡岩体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应遵守下列规

4.3岩体抗剪强度指标取值方法

11级边坡宜采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综合分 析确定抗剪强度指标; 22级边坡可采用室内试验、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综合分析确定抗剪 强度指标: 33级边坡可采用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法确定岩体抗剪强度指标,必要时可进 行室内试验

4.3.2试验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试验荷载的大小应与边坡的实际受力情况一致或接近。 4.3.3应根据边坡岩层性质进行岩层概化,对性质不同的主要岩层应分层取样。1级和 2级边坡每一主要岩层的抗剪强度试验组数不宜少于11组,代表性结构面不宜少于5 组。

.4边坡岩体的抗剪强度应按4.3.4式计算

T f= c' + 'tan p

式中:c、Φ 岩体的凝聚力(MPa)和内摩擦角(°); C;、:一 岩块的凝聚力(MPa)和内摩擦角(°); c;9; 结构面的凝聚力(MPa)和内摩擦角(°); k;k, 岩块和不连续结构面在潜在滑动面上所占的比例。1级边坡宜根据地 质测量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其它级别的边坡可根据工程类比确定

4.4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取值方法

定土体抗剪强度指标。3级及其以下边坡的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反 演分析等方法确定

对粘性土边坡,在水位降落和边坡开挖情况下,土体的抗剪强度也可采用(4. 计算:

T, = Cou +o, tanPe

Tf = Cu+o tanPu

式中:法向总应力 (MPa); ?一一水位降落前或边坡开挖前的法向有效应力(MPa); u一一孔隙压力(MPa); C、9一一土体不排水剪总强度指标,凝聚力(MPa)和内摩擦角(°)。 4.4.3对于非饱和的1级黄土边坡,应对其总应力指标和有效应力指标及其使用进行专 门研究。必要时,对于2级非饱和黄土边坡也应进行专门研究。 4.4.4采用试验方法测定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时,可将性质相近的土层概化为一层土,概 化后的各土层均应取样。1级边坡主要土层的抗剪强度试验组数不少宜于11组。 4.4.5非填筑边坡土体的试样应采用原状土样。 4.4.6由于挡水、降雨或泄水雨雾等原因可能导致边坡土体饱和时,应将试样饱和后再 进行试验。 4.4.7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压缩试验测定。确实有困难时,对于2级及其以下 等级边坡,也可采用直剪试验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测定。试验应按《土工试验规程》 (SL237一1999)进行。试验荷载的大小和加荷方式应与边坡施工和运用的实际情况相 致。

彭胀土边坡的抗剪 小 天然土体抗剪强度取值应考虑土体裂隙、含水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4.4.9天然土体抗剪强度取值应考虑土体裂隙、含水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4.4.9天然土体抗剪强度取值应考虑土体裂隙、含水量变化等因素

4.4.10 对已滑移的滑坡,其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宜取残余强度值,或取反分析强度 值。 4.4.11测定的抗剪强度指标应按照附录C的规定整理和采用。

5.1.1边坡天然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应按照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通过勘察确定。必要时, 宜通过反演分析确定。 5.1.2渗流计算应求出地下水水面线、等势线、渗透比降和渗流量等成果。 5.1.31级、2级边坡的渗流计算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3级及其以下级别的边坡可采用 公式计算。

宜通过反演分析确定。 5.1.2渗流计算应求出地下水水面线、等势线、渗透比降和渗流量等成果。 5.1.31级、2级边坡的渗流计算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3级及其以下级别的边坡可采用 公式计算。 5.1.4渗流计算参数宜根据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工程类比等方法确定。对于地质条件 复杂的边坡,还宜采用反演分析方法复核和修正。 5.1.5当边坡体设置排水时,渗流计算应分别考虑边坡体排水措施有效和失效对渗流场 的影响。

5.1.4渗流计算参数宜根据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工程类比等方法确定。对于地 复杂的边坡,还宜采用反演分析方法复核和修正。 5.1.5当边坡体设置排水时,渗流计算应分别考虑边坡体排水措施有效和失效对 的影响

渗透系数作为计算依据。 5.1.7渗流计算时,应考虑材料渗透系数的各向异性。 5.1.8对易受降雨和泄水雨雾影响的边坡,宜考虑其对地下渗流场的影响。 5.1.9土质边坡和散体结构、发育有软弱夹层和破碎带的岩质边坡等均应进行渗透变形 形式判别,判别方法应按GB50287一99的规定执行。 5.1.10在没有反滤保护的情况下,边坡的渗透出逸比降应小于材料的允许渗透比降

5.2.1经稳定性初步判别有可能失稳的边坡均应进行稳定计算。初步判别难以确定稳定 性状的边坡也应进行稳定计算。 5.2.2对可能发生滑动破坏的边坡,应按照本节的规定进行抗滑稳定计算。对可能发生 其他破坏形式的边坡,宜参照类似边坡进行专门研究, 5.2.3进行稳定计算时,应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布置方案等, 分区段选择有代表性的面

条件下的不同工况分别进行稳定计算。对于临水边坡,宜通过试算求出不利水位。 5.2.5对处于设计地震加速度0.1g及其以上地区的1级、2级边坡和处于0.2g及其以上 地区的3级~5级边坡,应按拟静力法进行抗震稳定计算。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D的规定。

5.2.6抗滑稳定计算应以极限平衡方法为基本计算方法。对于1级边坡,

5.2.8对于呈块体结构和层状结构的岩质边坡,宜采用萨尔玛法(Sarma)和不平衡推

5.2.9对由两组及其以上节理、裂隙等结构面切割形成楔形潜在滑体的边坡,宜采用楔 体法进行抗滑稳定计算,

5.2.10对1级、2级边坡,宜采用上述合适的多种方法进行抗滑稳定计算

2.10对1级、2级边坡,宜采用上述合适的多种方法进行抗滑稳定计算,综合判断

5.2.11抗滑稳定计算方法的公式、荷载计算及其各种假定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5.2.12对三维效应明显的1级、2级边坡,还宜采用三维稳定分析方法验算其稳定性 5.2.13进行边坡抗滑稳定计算时,应采用优化方法搜索稳定安全系数的极小值。 5.2.14边坡的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应满足本规范第3.4节的规定 5.2.15如有条件,对于1级边坡可采用基于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方法进行可靠度分析 采用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3的规定,

5.3.1下列1级边坡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边坡的应力和变

5.3.1下列1级边坡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边坡的应力和变形:

变形: 边坡变形对建筑物应力、变形有影响的边坡 因开挖卸荷导致边坡变形破坏的边坡,

5.3应力和变形计算

5.3.2对于设计的地震峰值加速度0.3g及其以上地区,需要进行应力和变形计算的1 级边坡,必要时还宜进行动力分析。 5.3.3数值分析宜采用有限单元法等数值分析方法。 5.3.4计算采用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宜由试验测定,并结合工程类比选定。对于断层 裂隙密集带和软弱夹层等地质构造,应采用专门的力学单元进行模拟。 5.3.5有限元计算宜按照地形改变、荷载变化和强度变化等运用情况,模拟边坡施工的 分期加载和卸载过程。必要时宜计入构造应力作用,确定岩体初始应力,并分析计算岩 体次生应力和变形等。 5.3.6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应包括边坡体的应力和变形、塑性区、拉力 区、裂缝和超常变形等内容。应在对其结果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边坡和相邻建筑物 进行安全评价

6.1边坡治理和加固的一般规定

6.1.1边坡的治理和加固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综合考虑边坡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水平及难易程度等因素,与建筑 物相关的边坡还应考虑建筑物与边坡的相互关系; 2若需要采用多种措施进行边坡治理和加固,应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技术特点和 用途,使其形成有机的治理和加固体系; 3应优先考虑采用治理措施,若仍不能满足要求或难以实施,再考虑采取加固措 施; 4应根据施工期揭露的地质条件变化和安全监测反馈的有关信息,完善和修正设 计; 5应论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6.1.2对于与新建建筑物相关的边坡,在满足建筑物布置的前提下,开挖边坡的走向、 形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的特点,以及边坡稳定的需要确定。若开挖边坡的走向、形 状与相关建筑物布置相矛盾,在建筑物布置允许的前提下,宜调整建筑物的布置。 6.1.3边坡的治理和加固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措施: 1减载、边坡开挖和压坡; 2排水和防渗,排水包括坡面、坡顶以上地面排水、截水和边坡体排水: 3坡面防护,包括用于土坡的各种形式的护砌和人工植被,用于岩坡的喷混凝土, 喷纤维混凝土、挂网喷混凝土,以及柔性主动支护、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等措施,

1减载、边坡开挖和压坡; 2排水和防渗,排水包括坡面、坡顶以上地面排水、截水和边坡体排水; 3坡面防护,包括用于土坡的各种形式的护砌和人工植被,用于岩坡的喷混凝土 喷纤维混凝土、挂网喷混凝土,以及柔性主动支护、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等措施: 4边坡锚固,包括各种锚杆、抗滑洞塞等; 5支挡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挡土墙、抗滑桩、土钉、柔性被动支护措施等。 6.1.4进行边坡治理和加固时,宜设置完善的地面截水、排水系统。若边坡的稳定安全 性状对地表水下渗引起的岩、土体饱和和地下水升高敏感,还应做好坡面防渗和坡面附 近的地面防渗。

6.1.5当需要采取锚固措施加固边坡时,应研究以下几种锚固与支挡结构组合的技术可 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1锚杆与挡土墙; 2锚杆与抗滑桩; 3锚杆与混凝土格构: 4锚杆与混凝土塞或混凝土板。 6.1.6边坡的治理和加固应考虑环境保护,并应与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相协调,

6.2减载、边坡开挖和压坡

2.5边坡马道的间距、宽度和纵向坡度等应根据边坡岩土体性质、地质构造特征, 虑边坡稳定、坡面排水、防护、维修及安全监测等需要综合确定。马道的最小宽度 小于2m。

2.6在边坡的平均坡度满足抗滑稳定要求的前提下,黄土边坡宜开挖成陡坡宽马道 形式。马道间的高度为5m~10m时,两马道之间的开挖坡度可陡于1:0.5。边坡总 大于40m时,可在坡高的1/2稍高处设置宽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边坡的整体稳定 部稳定要求经计算确定。 2.7对于含有膨胀性岩、土的边坡治理,可根据地质情况采取预留保护层、盖压、 封闭、保湿和置换等措施,

2.8压坡体的高度、长度和坡度等应经压坡局部稳定和边坡整体稳定计算确定。 2.9压坡材料宜与边坡坡体材料的变形性能相协调。当采用土料和堆石料填筑岩质 的压坡时,对于需要严格限制变形的边坡,压坡体提供的抗力应按主动土压力计。

6.3.1边坡的排水和防渗系统应包括排除地表水、地下水和减少地表水下渗等措施。地 表排水、地下排水与防渗措施宜统一考虑,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的防渗、排水体系。 6.3.2地表排水系统应包括边坡坡面及其以外集水面积内的截水、排水和防渗等设施。 6.3.3地表排水系统应根据集水面积、降雨强度、历时和径流方向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布 置。潜在滑动体范围内外的地表排水系统宜分开布置,自成体系。 6.3.4地表排水和截水沟的位置、数量和断面尺寸,应根据降雨强度、历时、分区汇水 面积等经计算确定。坡面排水沟尺寸的确定,除考虑坡面径流量外,还应计入坡体内渗 出的水量

6.3.9坡面排水孔宜采用梅

孔向宜与边坡走向正交,并倾向坡外,倾角可为10°~15°。在岩质边坡 主要发育裂隙倾向呈较大角度布置。

6.4.1当边坡岩体易风化、剥落或有浅层崩塌、滑落及掉块等影响边坡耐

自边坡岩体易风化、剥落或有浅层崩塌、滑落及掉块等影响边坡耐久性或正常运 可能威胁到人身和财产安全时,应进行坡面防护

6.4.2坡面防护可选用下列材料进行护砌

6.4.6当坡面防护材料与边坡体材料不能满足反滤要求时,护面下应按反滤要习 层。

4.7临水边坡采用干砌石、预制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板(或块)防护时,可按! L274一2001附录A规定的方法计算

6.4.8护坡石料应质地致密坚硬,并满足抗水和抗风化性能要求。 6.4.9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板(或块)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 6.4.10喷砂浆厚度不宜小于30mm;喷素混凝土、喷钢纤维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50mm; 单层挂网喷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00mm。喷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6.4.11浆砌石和钢筋混凝土格构可选择方形、菱形、人字形、城门洞形和弧形等形式。 格构应设变形缝,缝间距不宜大于20m。不同形式格构的间距可按下列规定选用: 1浆砌石格构间距不宜大于3m; 2现浇钢筋混凝土格构间距不宜大于5m; 3若格构同时作为预应力锚杆外锚头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格构,其形式和尺寸 应按锚杆布置形式和间距确定。 6.4.12初步选定格构的断面尺寸时,可按下列规定选用: 1浆砌石格构的断面高度可为400mm~500mm,宽度可为300mm~450mm; 2现浇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格构断面高度可为300mm400mm,宽度可为 200mm~300mm。若与预应力锚杆外锚头结合时,外锚头部位的尺寸可按本规范8.2节 的规定确定。 6.4.13若边坡岩土体有可能发生风化剥落、浅层滑动或蠕滑,且又不易清理或清理不 经济时,可采用主动柔性防护措施。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应通过锚杆和支撑绳将金属网张

1浆例右格构的断面高度可为400mm~500mm,宽度可为300mm~450mm 2现浇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格构断面高度可为300mm~400mm,宽度可为 200mm~300mm。若与预应力锚杆外锚头结合时,外锚头部位的尺寸可按本规范8.2节 的规定确定。 6.4.13若边坡岩土体有可能发生风化剥落、浅层滑动或蠕滑,且又不易清理或清理不 经济时,可采用主动柔性防护措施。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应通过锚杆和支撑绳将金属网张 紧覆盖于坡面,构成表层的连续支撑防护系统。

6.5.1下列情况下的边坡加固宜采用非预应力锚杆支护: 1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的岩质边坡的浅层锚固; 2碎裂和散体结构岩质边坡的浅层锚固; 3边坡的松动岩块锚固; 4土质边坡的锚固; 5固定边坡坡面防护结构或构件的锚固。 6.5.2非预应力锚杆的锚固形式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机械式锚固宜用于需要快速加固的硬岩临时边坡,锚固形式可采用楔缝式、倒 楔式和胀壳式。 2全长粘结式锚固可用于变形不大的各种类型边坡,粘结材料可采用水泥浆、水 泥砂浆和树脂锚固剂。 3摩擦式锚固宜用于需要快速加固的软弱破碎、塑性流变和受动载作用的岩质临 时边坡,锚固形式可采用缝管式、楔管式和水胀式。 6.5.3锚杆材料、直径、防护技术要求应按照《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一2001)的有关规定执行。 6.5.4应根据岩体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产状、块体规模等布置系统锚杆,平面布置形 式可采用梅花形或方形。对于系统锚杆不能兼顾的坡面随机不稳定块体,应布置随机锚 杆。 6.5.5非预应力锚杆作为系统锚杆时,长度可为3m~15m,锚最大间距宜小于5m: 且不大于锚杆长度的1/2。岩质边坡的非预应力系统锚杆的孔向宜与主要结构面垂直或 呈较大夹角

6.6.1预应力锚杆按锚固段与周围介质的联结形式可分为机械式和粘结式。 5.6.2不 机械式预应力锚杆宜用于需要快速加固和对防腐要求较低的硬质岩质边坡。 6.6.3粘结式预应力锚杆按锚固段胶结材料的受力情况可分为拉力集中型、压力集中

型、拉力分散型和压力分散型四种形式。 6.6.4拉力集中型预应力锚杆用于软岩和土坡时,单根锚固力不宜过大。 6.6.5对具有强侵蚀性环境中的边坡,当单根锚杆的锚固力不大时,宜采用压力集中型 预应力锚杆。 6.6.6对要求单根锚杆的锚固力大的软岩或土质边坡,宜采用拉力分散型预应力锚杆; 但当其环境对锚杆有侵蚀性时,宜采用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杆。 6.6.7对于不同的边坡破坏模式,预应力锚杆的安设部位宜参照下列规定确定(见图 6.6.7): 1当边坡失稳模式为滑动破坏时,应将预应力锚杆布置在潜在滑动体的下、中部; 2当边坡失稳模式为倾倒破坏时,应将预应力锚杆布置在潜在倾倒体的中、上部; 3当存在软岩层或风化带,可能导致边坡变形破坏时,预应力锚杆应穿过软岩层 或风化带安设,并采用混凝土锚固墩封闭

(c)圆弧滑动模式 (d)锚杆与混凝土共同加固软

6.6.8预应位刀铺杆可距应 岩性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锚杆宜长、短相间布置; 2锚杆体相互平行布置时,间距可为4m10m 3 锚杆体相互不平行布置时,锚固段最小间距应大于1.5m。 6.6.9 确定预应力锚杆截面尺寸时,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精轧螺纹钢筋等材料在设计 张拉力(设计工作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利用系数可采用0.55~0.65。 6.6.10单根预应力锚杆的锚固力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1边坡需要施加的总锚固力大小: 2边坡地质条件; 3类似工程经验;

5预应力张拉设备的能力。 6.6.11 单根预应力锚杆的锁定锚固力应根据相关建筑物位移控制要求和边坡地质条件 确定。 6.6.12 预应力锚杆安设角度宜采用最优锚固角。实际采用的安设角度可根据潜在滑动 体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条件调整。仰角或俯角宜大于10°。最优锚固角可按(6.6.12)式计 算:

式中β一一最优锚固角(°); θ一一滑动面(软弱结构面)倾角(°); β一一软弱结构面内摩擦角(°)。 6.6.13预应力锚杆的锚固段应锚固在潜在滑动面1.5m以外的稳定岩土体内。锚固段长 度可根据附录E确定。 6.6.14预应力锚杆自由段的长度不宜小于5m。 6.6.15 预应力锚杆外锚头的传力结构宜根据计算确定,传力结构形式可按照下列规定 选择: 1块状、层状结构的岩质边坡可采用四棱台形混凝土台座,也可选用其他材料的 台座。 2碎裂状、散体结构的岩质边坡可采用混凝土台座间加联系梁结构。 3对于下部分布有软岩层的岩质边坡,软岩层处的传力结构可采用混凝土塞或混 凝土格构。 4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可采用混凝土格构。 5当同时采用支挡结构和预应力锚杆加固边坡时,预应力锚杆的传力结构宜与支 挡结构相结合。

6.7.1抗滑桩宜用于潜在滑动面明确、对边坡变形控制要求不高的质边坡、土石混合 力坡和碎裂状、散体结构的岩质边坡。 6.7.2抗滑桩宜布置在滑坡体下部,且滑面较平缓的地段;当滑动面长、滑坡推力大时, 可与其他加固措施配合使用,或沿滑动方向布置多排抗滑桩。多排抗滑桩宜按梅花型布

6.7.3群桩或排桩的桩间距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以及桩的结构、承载能力等经技术经 济比较确定。确定的桩间距应使岩土体不致从桩间挤出。初步选定时,桩的中心距可为 5m10m,且宜大于桩的横截面短边或直径的2.5倍。 6.7.4抗滑桩的横断面形状可采用矩形或圆形。当滑坡体滑动方向明确时,可采用矩形 断面,其短边宜与滑动方向正交;当滑动方向难以准确确定时,宜采用圆形断面。 6.7.5抗滑桩的断面尺寸应根据单桩承担的推力大小、锚固段地层横向容许承载力和 间距等因素确定。初步选定时,矩形断面的短边边长可为1.5m~3m,长边边长不宜小 于短边的1.5倍;圆形断面的直径可为1.5m~5m。 6.7.6对于可能产生塑流破坏,地下水较发育,且处于移动状态的滑坡体,抗滑桩宜按 下列两种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设置: 1采用小间距、小断面的抗滑桩: 2在抗滑桩之间设置连接板或联系梁 6.7.7稳定计算时,应核算抗滑桩上方的边坡体是否会越过桩顶滑出,并采取相应措施 抗滑桩锚固段应锚固在潜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内,且不应产生新的深层滑动。初步 选定时,锚固段长度可为桩长的1/41/3,最终应根据计算确定。 6.7.8抗滑桩宜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必要时,也可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6.7.9抗滑桩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执行。 6.7.10挡土墙宜布置在潜在滑坡体前部潜在滑动面缓的部位。根据稳定要求,可设 道或多道挡土墙。挡土墙的底部应在潜在滑动面以下,埋置深度经计算确定。 6.7.11当采用挡土墙或抗滑桩与锚固措施联合加固方案时,应按两者联合受力进行计 算。挡土墙或抗滑桩的变形应与锚杆变形相协调。 6.7.12对土质及破碎软弱岩质边坡,可采用土钉墙进行加固。根据地形、地质条件, 当边坡总高度较高时宜设多级土钉墙。多级土钉墙上、下级之间应设平台。适用的土钉 墙总高度和单级高度应根据工程类比确定。 6.7.13土钉宜采用直径16mm~32mm的II、III级钢筋。初步选定时,长度可为墙高 的0.4~1.0倍,间距可为0.75m2m,土钉与水平面夹角可为5°~20°。土钉宜与挂钢 筋网的喷混凝土面层连接牢固。 6.7.14若边坡表层岩块有可能发生崩塌、滚落,且文不易清理或清理不经济时,可采 田油动无除

6.8.1若边坡滑动面位置明确,且滑动面上、下岩体相对完整,可采用抗 固。

6.8.1若边坡滑动面位置明确,且滑动面上、下岩体相对完整,可采用抗滑洞塞进行加 固。 5.8.2洞轴线与边坡主滑方向垂直或构成较大角度的抗滑洞塞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滑洞塞应切穿边坡主滑动面,洞的利用段高度或锚固高度应满足滑动面不绕 过抗滑洞宝的要成

2抗滑洞塞宜水平布置。

亢滑洞塞在稳定岩体内的锚固长度宜大于

7.1.1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应根据其级别、类型、高度、结构形式、地形和地质条件,以 及与水工建筑物的关系,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项目和设施, 7.1.2安全监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视边坡在施工期、运行期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状; 2指导施工、检验设计; 3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7.1.3安全监测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稳定监测应以整体为主,兼顾局部稳定监测,对加固措施应进行重点监测: 2监测项目应统筹安排、配合设置,有针对性地设置监测项目,布设监测仪器和 设施; 3监测断面的选择应有代表性,主要监测断面的主要项目宜采用两种以上的监测 手段,关键部位的关键仪器宜设备份; 4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测点宜结合布置; 5测点布置应突出重点。 7.1.4安全监测设施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仪器和电缆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2应统筹安排观测站的布设,观测站宜有良好的交通、照明和防潮条件。 7.1.5安全监测仪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长期稳定、可靠,并应能在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 2应与要求的量程和精度相适应; 3应便于操作和维护。 7.1.6对于1级、2级边坡,宜提出主要监测项目的测值预计变动范围。 7.1.7安全监测设计应提出监测设施安装理设、监测方法、初始值获取、观测频次、观 测精度、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等技术要求

7.2安全监测项目设置和设施布置

表7.2.1边坡仪器监测项目设置

7.2.3边坡应按区段设置监测断面和测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2.3边坡应按区段设置监测断面和测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1级边坡宜布设2~3个监测断面: 22级、3级边坡不应少于1个监测断面; 3每个监测断面上的表面位移测点不宜少于3个,其他监测项目的测点不宜少于1 个。但对于地下水位高的1级边坡,每个断面的地下水位测点不宜少于2个; 4地质条件复杂的边坡宜增设监测断面或测点。 7.2.4表面位移工作基点宜布设在边坡附近、边坡变形影响的范围之外,且不受外界干 扰、交通方便的部位。 7.25表面水平位移测点宜按照准直线法或前方交会法的监测要求布设,也可按照边角

网法或收敛法布设,1级岩质边坡可同时按照垂线法布设,监测工作基点宜与外部基准 点组成边角网。1级天然滑坡,也可按照GPS法布设。 7.2.6块状、层状和碎裂结构的岩质边坡内部位移宜采用多点位移计监测。 7.2.7采用多点位移计监测内部位移,应满足以下要求: 1钻孔宜穿过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夹泥层和岩石破碎带: 2钻孔底部的测点宜锚固在相对稳定的岩体内,否则应在孔口附近增设1个表面 水平位移测点

1钻孔宜穿过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夹泥层和岩石破碎带: 2钻孔底部的测点宜锚固在相对稳定的岩体内,否则应在孔口附近增设1 水平位移测点,

1钻孔宜布设在马道上,孔口附近宜布设1个表面水平位移测点; 2钻孔宜为竖直向布置,底部宜深入潜在滑动面以下5m; 3钻孔测斜仪可采用活动式或固定式。 7.2.9倾斜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倾斜仪,也可采用水准仪; 2测点宜布设在马道上; 3倾斜仪应和边坡牢固结合,并设保护装置。 7.2.10 裂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裂缝宜采用电测测缝计,也可采用机械式测缝计、伸缩仪或千分卡尺等; 2测缝计宜设在有代表性的裂缝部位。 7.2.11 渗流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水位可采用渗压计或测压管监测; 2土质边坡孔隙压力监测宜采用渗压计; 3渗流量宜分区量测。 正

表7.2.12边坡加固措施的监测项目设置

:表中●为应设项目,○为宜设项目,☆为可设项目

:表中●为应设项目,○为宜设项目,☆为可设项目

7.2.13边坡加固措施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锚杆的锚固力监测宜采用错锚杆测力计。预应力锚固力的锚杆监测数量应 不小于预应力锚杆总数的5%,1级、2级边坡预应力锚杆监测数量不宜少于3根,应重 点布设在地质复杂部位: 2非预应力锚杆应力监测宜采用锚杆测力计或点焊式应变计,其监测数量可根据 边坡的具体情况确定; 3抗滑桩的水平位移、应力、侧向压力监测数量可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确定; 4挡土墙的监测应按照SLXXX一XXX执行; 5抗滑洞塞的应力、岩土压力监测数量可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确定

7.3安全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

7.3.1安全监测设计应对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提出下列要求: 1监测仪器安装埋设完成后,应及时取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 2对施工期取得的监测资料应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 3安全监测资料及其整编和分析成果应及时移交给工程管理单位。 7.3.2木 根据监测资料分析边坡安全性状时,宜以变形监测作为主要控制指标。按照累计 位移、变形速率、加速度等变化情况,并结合其他监测资料,综合评价边坡安全性状。

坡可能的失稳模式可按照表A.0.1进行判

附录A边坡失稳模式判别

附录A边坡失稳模式判别

表A.0.1不同类型的岩质边坡可能的失稳模立

QSYPCS 0004-2016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 中温熏煮香肠类肉制品A.0.2土质边坡可能的失稳模式可按照表A.0.2进行判别。

表A.0.2(续) 不同类型的土质边坡可能的失稳模式

隐模式的破坏特征、机制和破坏面形态可

表A.0.3边坡失稳特性和破坏机制

附录B岩质边坡稳定性初步判别

B.0.1采用极射赤平投影法初步判别岩质边坡稳定性时,可采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法; 进行滑动破坏判别时NY/T 2411-2013 有机苹果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可采用大圆分析法或极点分析法,进行倾倒破坏判别时,可采用 极点分析法。 B.0.2若边坡体存在多组结构面,应对结构面进行分组,再进行稳定性判别。 B.0.3采用大圆分析法时,宜按下列步骤做出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B.0.3): 1按坡面的倾向αs、倾角β绘出边坡面大圆: 2按岩体结构面的摩擦角?绘出摩擦圆; 3按β≥β的原则绘出可能的滑动区: 4按结构面的产状绘出结构面大圆。

图B.0.3采用大圆分析法初步判别岩质边坡失稳可能性的极射赤平投影图

0.4任意两组结构面大圆的交点落入图B.0.3所示的滑动区,则认为边坡可能失稳 0.5对于单组结构面,宜按下列步骤进行边坡稳定性判别(图B.0.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