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8588-2020 城镇供热保温管网系统散热损失现场检测方法

GB/T38588-2020 城镇供热保温管网系统散热损失现场检测方法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105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38588-2020 城镇供热保温管网系统散热损失现场检测方法

c)测定值应采用毫伏计、电位差计或计算机输入转换模块读取,并应按测试时环境温度进行参比 端温度补偿

1 可采用Pt100B级工业用热电阻; b) 热电阻护套应紧密贴敷在被测温度表面,热电阻与被测表面应接触良好; C 测量线路应采用三线制,接入桥式或电位差的二次显示仪表,或接人计算机输入转换模块读取 测定值

4.2.8红外辐射测温仪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非接触式红外辐射测温仪测定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时,应按仪表使用要求正确选择测温 仪与被测点的距离和发射角; b)当保温结构外表面为有机材料、油漆或氧化表面时,应对被测表面的热发射率修正系数按附录 A进行修正,并应按仪表使用要求调整仪表的发射率读数。 4.2.9环境温度的测定应使用温度计,保温结构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应同步测试,并应按下列规定选 择环境温度测点位置: a)地上敷设的保温管道,应在距保温结构外表面1m处测定空气的温度; b) 管沟敷设的保温管道应测试管沟内平均空气温度,测温点布设位置距离保温结构外表面及管 沟内壁均应大于0.1m。 4.2.10环境风速测定应使用风速仪,测量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时,应同步测量风向和风速。 4.2.11测试方法的其他要求应按GB/T17357的规定执行

4.2.8红外辐射测温仪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温差法适用于现场的地上、管沟和直理敷保温管道的测试或保温管道保温结构预制及现场施工 时GB/T 10322.7-2016 铁矿石和直接还原铁 粒度分布的筛分测定,预埋测温传感器的测试

wc——用温差法测试数据计算出的管道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一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米(W/m); D一一保温结构外径,单位为米(m)。 地上和管沟敷设的单层保温结构保温管道,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按式(5)计算

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米(W/m); 保温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单位为瓦每米开[W/(m·K)]; 工作管中的介质温度,单位为开(K); W 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单位为开(K); D 保温结构外径,单位为米(m); d一一保温层内径(工作管外径),单位为米(m)。 地上和管沟敷设的多层保温结构保温管道,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按式(6)计算

Z(1/2;)In(d:/d;)

式中: Q1 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米(W/m); 入; 一 第i层保温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单位为瓦每米开[W/(m·K)]; + 工作管中的介质温度,单位为开(K); tw 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单位为开(K); 保温材料层数; d; 一 第i层保温材料外径,单位为米(m); d;1 第i层保温材料内径,单位为米(m)。 直埋敷设保温管道的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按式(7)计算

q1 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米(W/m); 工作管中的介质温度,单位为开(K); tsE 直埋敷设管道处上方的地表温度,单位为开(K); R 管道保温结构综合热阻,单位为米开每瓦L(m·K)/w,按式(8)计算; RE 直埋敷设管道周围土壤热阻,单位为米开每瓦[(m·K)/W],按式(9)、式(10)计算,

入e——实测土壤导热系数,单位为瓦每米开[W/(m·K)]; He—一直埋敷设管道中心至地表面深度,单位为米(m)。 当He/D≥2时,可简化为:

8) 2H RE In D

.3.3稳定传热时,保温材料首层内表面与工作钢管接触良好的条件下,保温管道内的介质温度可视 为保温材料首层内表面温度。 4.3.4当保温结构外护管较厚时,应将外护管作为保温结构中的一层来计算热流密度。 1.3.5保温结构各层界面的温度可采用预理埋的热电偶或热电阻测量,并应符合4.2.6、4.2.7的规定。测 得的各层温度平均值,可作为该层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实测时的使用温度。 4.3.6温度传感器在外护管上的引线穿孔应进行密封,不应渗漏。 4.3.7保温结构的各层外径应为测试截面处的实际结构尺寸。 4.3.8保温结构各层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应在实际被测保温管道的保温结构中取样,并应分别按实际 平均工作温度测定。

4.1热平衡法适用于地上、管沟和直理敷设的保温管道测试以及无支管或支管末端有条件安装 施且无途中泄漏和排放的供热管线或管道的测试。当具有一定传输长度和一定介质温降的保温

Q 管道的全程散热损失,单位为瓦(W); G 蒸汽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h1、h2———被测管道进、出口蒸汽比熔,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b 管道中有饱和蒸汽及冷凝水的保温管道,管道的全程散热损失(冷凝水回收时,按实际计量 回收热量确定)按式(12)计算:

4.4.3被测管道进出口处应按测试等级要求设置流量、温度和(或)压力测量仪表。当测试方使用管道

5.1.1管网系统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可分为三级,各级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级测试应采用不少于两种测试方法,并应对照、同步进行; b)二级、三级测试可采用一种测试方法; ) 一级测试的测试截面传感器布置密度应大于二级、三级测试,传感器布置方式见6.2.2。 5.1.2现场测试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管网系统鉴定测试,应执行一级测试; b) 管网系统新建、改建、扩建及大修工程的验收测试,应执行二级及以上测试; C 管网系统的普查和定期检测,应执行三级及以上测试。 5.1.3 实验室测试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5.1.2现场测试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1测试采用仪器、仪表及其最大允许误差

式使用的所有仪器应定期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或校

6.1.1测试应按任务性质和要求,确定测试等级。 6.1.2 测试前应进行现场被测试的保温管道沿线调查,并应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记录。 6.1.3 测试前应结合测试内容及现场调查结果制定测试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人员; 确定测试方法及相应测定参数: c 确定测试截面位置和测点传感器布置方案。 6.1.4测试前编制测试程序软件和记录表格

6.2测试截面和测点布置

6.2.1测试截面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较复杂的管网系统,应按管道直径、分支情况、保温结构类型分成不同的测试管道; b)每一管道应在首末端各设置一个直管道测试截面,并应按管道实际长度、保温结构和测讠 级要求,在其间存在敷设方式的差异或保温结构不同时,应再分别选择直管道测试截面;

处的测试截面不应少于1个; d)地上敷设的水平和竖直保温管道,应分别选取测试截面。 6.2.2每一测试截面上,沿管道周向的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d)地上敷设的水平和竖直保温管道,应分别选取测试截面。 2.2每一测试截面上,沿管道周向的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保温管道地上敷设时,测点应按图2a)布置 b 保温管道单管管沟敷设或直埋敷设时,测点布置可按图2a)或其垂直对称位置布置 c)保温管道双管管沟敷设或直埋敷设时,测点应按图2b)布置

b)保温管道单管管沟敷设或直埋敷设时,测点布置可按图2a)或其垂直对称位置布置。 c)保温管道双管管沟敷设或直埋敷设时,测点应按图2b)布置

图2保温管道测点布置

d)工作管直径大于500mm保温管道的一级测试,应沿周向均匀布置8个测试传感器测点进行 预测试。按预测试得出的管道保温结构表面热流和温度场分布结果,按热流密度平均值相等 的原则确定测点的数量和位置,且测点数量不应少于6个。 e)工作管直径大于500mm保温管道的二级、三级测试,应采用在图2测试截面各测点的对称位 置处,再增加3个测点布置, 3贴敷测试传感器前,应对保温管道的测点位置表面进行清理。在测试传感器的布置过程中应保 保温结构的原始状态。现场开挖或剖开保温结构布置传感器的直埋管道,应按原始状态恢复保温结 并应进行回填

GB/T385882020

恶劣气候条件下测试。 5.3.2测试地上保温管道及附件时,风速应小于0.5m/s。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挡风装置。 6.3.3地上管道及附件的测试应避免日照的影响,室外测试宜在阴天或夜间进行,否则应采取遮阳 措施。 6.3.4当被测保温管道表面有其他热辐射源影响,测试时应设置遮挡。 5.3.5热流传感器不应受阳光直接辐射,宜选择阴天或夜间进行测定,或加装遮阳装置

6.4.1传感器贴敷完毕后,应在管网系统稳定连续运行72h后进行测试。

5.4.1传感器贴敷完毕后,应在管网系统稳定连续运行72h后进行测试。 6.4.2连接测试数据采集系统,检查管道运行工况和测试截面处的测定数据是否稳定。可选择有代表 性的测试截面进行预测试,读取传感器的数据,观察测定数据的变化情况。 6.4.3确认已达到传感器亚稳态条件后,开始正式测试,采集和记录数据。 6.4.4数据采集应1次/min,连续记录10min。 6.4.5保温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数据记录应按附录D执行

7.1.1采集的不合理数据应剔除,并应标明原因。

7.1.1采集的不合理数据应剔除,并应标明原因, 7.1.2同一测试截面相同参数所测数据,应按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计算该数据值, 7.1.3表面温度法和温差法应按对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各测试截面处的平均热流密度。

为年或供数周期平均均 境温度条件下的热流密度或散热损失。折算系数按式(14)计算

式中: k 将测试条件折算为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的折算系数; to 当地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对应的平均介质温度,单位为开(K); t 当地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空气温度或地温),单位为开(K): t。 测试时的介质温度,单位为开(K); tm 测试时的环境温度(空气温度或地温),单位为开(K)

7.2.2热流计法、表面温度法和温差法测试的管

7.2.2.1同一管径被测管道的直管道平均线热流密度为该管道各个直管道测试截面处的线热流密度平 均值。按式(14)计算折算系数,再按式(15)计算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被测管道直管道 的平均线热流密度:

GB/T 385882020

Q1DXq1Xk1XXm

式中: Qr.1——一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全管道接口处的总散热损失,单位为瓦(W); q1 被测接口处的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k1 被测接口处的折算系数; 个接口处保温结构长度,单位为米(m); m 接口数量。 .2.2.3 供热管网系统的散热损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采用热流计法时,直接测得热流密度。 b) 当测得的数据是阀门和管路附件表面温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地上和管沟敷设的管道可采用实测表面温度算术平均值,按表面温度法计算热流 密度; 对于直埋的阀门和管路附件可采用实测表面温度算术平均值和实测土壤温度、土壤导热 系数值,按温差法计算热流密度。 c)按式(14)折算系数计算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的阀门和管路附件的热流密度, d)按阀门和管路附件的实际表面积折算出相对于该管道的当量长度,并按实际数量计算所有阀 门和管路附件在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总散热损失, .2.2.4保温管道保温结构局部破损处的散热损失,应根据破损面积和实测表面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按 表面温度法计算出热流密度和散热损失,按式(14)折算系数计算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的 教热损失。

Qb 一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被测管道的总散热损失,单位为瓦(w); L 被测管道长度,单位为米(m); Q.2 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被测管道上阀门和管路附件的散热损失,单位为瓦(W Q 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被测管道保温结构破损处的散热损失,单位为瓦(W)

7.2.3热平衡法测试的管道散热损失

热平衡法测试结果即为被测管道的总散热损失。按式(14)的折算系数计算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 条件下被测管道的总散热损失

7.2.4管网系统的总散热损失

GB/T385882020

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管网系统的总散热损失应为各管道散热损失之和,按式( 算:

式中: Qm 一 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管网系统的总散热损失,单位为瓦(W); 一年或供热周期平均环境温度条件下第i管道的散热损失,单位为瓦(W); 管网系统中的管道数

3.1.1测试误差来源于仪表误差、测试方法误差、测试操作及读数误差、运行工况不稳定及环境条件变 化形成的误差等。 3.1.2当出现的误差较大,又较难做出分析时,应采用多种测试方法对比测试,或一种测试方法的重复 测试,以确定测试误差和重复性误差

8.2.1一级测试应按JF1059.1一2012对各参数的测定做出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按A类和B类评定方 法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并给出扩展不确定度评定。测试结果的综合不确定度不应大于10%,重复性不 应大于5%, 8.2.2二级测试应做出误差估计,测试结果的综合误差不应大于15%,重复性测试误差不应大于8%。 性测试误差不应大于10%

.1 测试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 测试任务书及测试项目概况,测试目的及测试等级要求 b) 测试项目的实际运行参数、测试现场及气象条件搜集。 测试方案,测试主要参数,主要测试仪器、仪表及准确度 d) 测试日期,测试工作安排及主要技术措施。 e) 测试数据处理,计算公式,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f)测试结果评定和分析,提出建议。 .2原始记录、数据处理资料及测试报告应及时存档备查

9.1测试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

GB/T38588—2020

A.1保温结构的外表面热发射率

保温结构的外表面热发身

保温结构的外表面热发射率宜采用实际测试值,也可按表A.1选取

表A.1保温结构的外表面热发射率

热流传感器表面的热发射率与被测保温管道表面发射率不一致时,热流传感器表可 系数按表A.2选取。

热流传感器表面的热发射率与被测保温管道表面发射率不一致时,热流传感器表面热发射率修 文按表A.2选取。

表A.2热流传感器表面热发射率修正系数

热流计测试结果应按式(A1)修正: q.=fXq' 式中: 一经外部因素修正后的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热发射率修正系数,按A.2选取; 仪器显示的热流密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表面温度法总传热系数计算

总传热系数应根据测试等级的要求计算。一级测试应按B.2的方法计算,二级、三级测试可按B. 的方法计算

B.2外表面总传热系数

3.2.1外表面总传热系数按式(B.1)计算

式中: 总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²·K)]; α 辐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²·K)]; 对流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²·K)]。 3.2.2辐射传热系数取决于表面的温度和热发射率,材料表面热发射率定义为表面辐射系数与黑体辐 射常数之比。可按式(B.2)进行辐射传热系数的计算,

总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²·K)]; α 辐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²·K)]; 一对流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²·K)]。 2辐射传热系数取决于表面的温度和热发射率,材料表面热发射率定义为表面辐射系数与黑体 常数之比。可按式(B.2)进行辐射传热系数的计算,

1 一温度因子,单位为三次方开(K); C.——材料表面辐射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四次方开[W/(m²·K*)]。C,也可从表B.1 选取。 温度因子可按式(B.3)计算:

+++++.++++.+.++ B.3

a:=4T C. =e X o

a)垂直管道,且空气为层流状态时(H×△t≤10m"·K),传热系数可按式(B.6)和式(B.7) 计算:

B.3外表面总传热系数的近似值

3.3.1保温管道外表面总传热系数近似值,可按式(B.13)、式(B.14)计算 a)水平管道;

式中: CA——水平管道外表面总传热系数近似值计算系数。 b)垂直管道:

α=1.32 At NH At=twtr

α.=1.21/△t

CB一垂直管道外表面总传热系数近似值计算系数。 注:式(B.13)适用于保温结构外直径为0.25m~1.0m的保温管道;式(B.14)适用于所有管径。 3.2常用管道外表面总传热系数近似值计算系数、热发射率和辐射系数可按表B.1取值

GB/T38588—2020

道外表面总传热系数近似值计算系数、热发射率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保温管道沿线调查表 C.1保温管道沿线情况调查应按表C.1的规定执行。

C.1保温管道沿线情况调查应按表C.1的规定执行

GB/T385882020

表C.1保温管道沿线情况调查表

表C.2保温管道沿线年或供热季历年气象资料调查表

保温管道热平衡法散热损失测试数据表应按表D.1的规定执行。

Q/DYG 0002 S-2014 西双版纳傣药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辣木叶粉GB/T385882020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保温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数据记录表

表D.1保温管道热平衡法散热损失测试数据表

D.2散热损失测试报告数据表

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报告数据表可按表D.

表D.2保温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报告数据表

SB/T 10977-2013 仓储作业规范GB/T38588—2020表D.2(续)管道名称:测试日期:年月日测试人员:折算当地年或供热季平均温度下的热流W/m密度线热流密度W/m接口处散热损失W管路附件处W散热损失保温结构破W损处散热损失环境空气温度℃自然地温℃全程散热损失W22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