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 298-2019 地铁快线设计标准

CJJ/T 298-2019 地铁快线设计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5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046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CJJ/T 298-2019 地铁快线设计标准

当采用快慢作组合运行时真备快慢车会车条件或具备快 不停站通过的中间站。

在远期高峰小时最高行车密度和系统设计能力条件下。同方 山现两列列车追踪运行的区间。

在远期高峰小时最高行车密度和系统设计能力条件下,同方 山现一列及以上列车道踪运行的区间。

穿越城市中心区向两端延伸的线路全程旅行时间超过1.5h, 进入中心区向一端延伸的线路全程旅行时间超过1h的线路。

DB13T 1456.2-2011 煤炭机械化采样操作技术规程 破碎在车站两端及区间风井的上、下行线隧道均设置独立的活塞 风道及风亭的系统形式。

2. 0. 19 隧道风井 tunnel ventilation shaft

连通隧道与外界大气,用于通风、排烟的构筑物。根据系统 制式、工程条件等的不同,可设于车站,也可设于区间隧道。设 于区间隧道的简称区间风井

2.0.20车辆最高运行速度

任辆设计在规定荷载、平直线路条件下,可保持持续运行的 最高速度。 X

根据车辆设计和制造艺,为保证车辆整体结构强度和运 安全,规定不可超过的速度。

车头最前端(不计年钩)至车辆顶部圆弧段与直线段交界 的纵水平长度。

2.(.23车辆动态密封指数vehicledynamicsealindex

列车在实际运行状态下其车内压力从2000Pa降至735 所需的时间。 X

2.0.2+轨道控制网(CP)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P1)和线路控制网(CP")基础 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础的第三级控制网

2. 0.25区间设施

保证地铁运营所需的区间风井、区间变电所、区间联络 道、区间防灾与疏散设施等建(构)筑物

2. 0. 26阻塞比

面积与隧道轨面以上净空面积的

3.0.1地铁快线工程的设计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线路的服务标准应符合 线路功能定位的要求。

3.0.2地铁快线服务标准、线站位布设、运营组织与管理、系 统运输能力与设计规模应符合线路功能定位、运能需求和建设时 序的要求。

3.0.2地铁快线服务标准、线站位布设、运营组织与管理、

3.0.3规划复合功能的超长线路,经快慢车组合运行客流预

分析,根据规划功能需求或具备客流时间效益时,可采用快慢, 组合运营。快慢车组合运营的超长线路应配置满足越站运行需 的配线和运营设施。

3.0.+快慢车运营组织方案应符合线路的预测客

需求,且线路条件和运营组织方案应具备适应客流预测不确定 的能力。

3.0.5地铁快线辆车门数量、厢客室布置

合线路功能定位对服务标准的要求:车和有效站立空间乘客 数设计标准宜按4人/m²~5人/m²计算列车设计载客量,且 席率不宜低于20%

3.0.6地铁快线应采用1435mm标准轨距。正线应采用右侧 车,运营线路的正线和配线应满足运营组织模式的要求,且应具 备故障运行的能力。

3.(.7地铁快线线路敷设方式应满足城市规划、环境现状和) 境保护的要求。当线路舰划走廊满足地铁快线线路条、沿线! 地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时:线路宜采用地上敷设方式;当地铁 线穿越城市建成区的环境敏感区段时应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3.0.8地铁快线必须根据环境保护要求采取降低线路运行噪声

减小振动影响的措施,且应采取降低列车运行阻力和减缓车内空 气压力变化的综合措施。 3.0.9地铁快线工程初期建设规模和设备容量应根据系统设计 使用寿命按近期设计、远期预留。系统设计规模应按线路的系统 设计能力预留扩展条件。 3.0.10地铁快线T程应采取防止火灾、水淹、地震、风暴、冰 雪、雷击等灾害的措施。超长区间的防灾综合救援措施必须满足 在列车阻塞和火灾T况下,乘客可以纵向疏散至车站、横向疏散 至相邻线路区间和通过阻塞列作间设置的竖向疏散楼梯疏散至地 面的要求。 3.0.11区间设备安装应适应列车运行引起的空气压力,并应采 取防止区间设备、设施和零部件掉落危及行安全的防护措施。 3.0.12越行站的车站布置和站台设施应满足列车越行速度对车 站站台限界、站台乘客安全以及空气压力作用下结构安全的

雪、雷击等灾害的措施。超长区间的防灾综合救援措施必 在列车阻塞和火灾工况下,乘客可以纵向疏散至车站、横 至相邻线路区间和通过阻塞列作间设置的竖向疏散楼梯疏 面的要求。

站站台限界、站台乘客安全以及空气 要求。

4.1.1运营组织方案应确定全线运行模式、列车运行交路、不 车计划、旅行速度、配线等;列车运行交路及配线应满足运营示 活性的需求

4.1.3王建1.程、后号系统、军列供电、隧道通风系统、车物 基地等设计能力和规模应满足线路设计能力和系统设计规模的需 求,并可根据各系统特点硫定分期实施方案。

4.1.+车租座席布置和有效站立空间乘客人数设计标准应满 线路功能定位的要求,列车设计载客量和列车编组应满足线路运 能需求。 X 15切布 文件公 动东 设点

备根据客流变化调整运营组织方案的条件。

1在初期阶段,高峰时段市区列东最小运行间隔不宜大于 5min,市区外围组团不宜大于10min.同时应与网络化运营后各 线列车运行间隔相适应。平峰时段市区最大运行间隔不宜大于 10min.市区外围组团不宜大于15min。 2在近期或远期阶段。应根据客流预测值设计高峰时段的 运行间隔·平峰时段市区不宜大于6min,市区外围组团不宜大 于10min。

3快慢车组合运行线路的所有车站列车运能服务,远期高 峰时段不应大于6min,平峰时段不应大于10min。

峰时段不应大于6min,平峰时段不应大于10min。 4.1.7地铁快线的旅行速度自标值不宜小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 自标值的50%;快慢车组合运行模式的线路,快车旅行速度目 标值不宜小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目标值的60%,慢车的旅行速 度目标值不应小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目标值的35%。

自标值的50%;快慢车组合运行模式的线路,快车旅行速度 标值不宜小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目标值的60%,慢车的旅行 度目标值不应小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目标值的35%。

4.1.8当越行线不临车站站俞时,不宜限速越站;当越行线紧

临站台,且站台设置全高密闭式屏蔽门时,越站速度不宜 80km/h;当站台设置全高非密闭式屏蔽门或半高屏蔽门时。 站速度不宜大于100km/h。

4.1.10快慢车组合运行线路慢年停站待避时间应根据越行模 式、快车停车时间及信号系统对快慢车追踪控制间隔等因素计算 确定。

+. 1. 11 正线停车线布置间距不宜大于 12km.每间隔

6km宜加设车站渡线.超长区间宜增设区间渡线或区闻停车 X间渡线应采用顺岔布置满足区间阳塞情况列乍转线运行 要求。 X

应在确定快慢个列车停靠站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快车开行对数、 系统最小运行间隔,经过理论计算和铺画运行图的方式确定,且 最终方案应结合停车线分布:通过全日运行计划和铺润运行图 校核。

4.1.13对于快慢车组合运行线路,越行线或待避线宜兼作占

列左停车线使川。在列车故障运行下况下:局部区段可调整为追 踪运行。当越行线或待避线停放故障列车时,应合理设置线路坡 度和停生安金播施。

和车站设置形式应根据线路条件、快车停靠站方案、快慢车运行 效率、工程投资规模和越行站的空间有效利用率等确定

和车站设置形式应根据线路条件、快车停靠站方案、快慢

下,根据快车越站方式,结合线路敷设方式、车站使用功能、工 程规模统筹设计。

程规模统筹设计。 4.1.17正线道岔型号的选择应满足列车最高越站速度、停站列 乍进站速度、区间追踪能力以及折返能力的要求 4.1.18站站停追踪运行模式的线路,运用数量应根据站站停 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运营交路长度、高峰小时开行对数及折返时 等计算确定;快慢车组合运行模式的线路,运用车数量应根据 快车和慢车高峰小时开行数量分别计算确定,慢车被快车越行导 致旅行速度的折减应依据运行图铺画结果计算确定。 4.1.19地铁快线的票价应按当地线网票价、线路功能和服务标 催制定。采用差异化票价的地铁快线,应配置差异化的票务管理 设备和设施。

4.1.17正线道岔型号的选择应满足列车最高越站速度、停站 在进站速度、区间追踪能力以及折返能力的要求

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运营交路长度、高峰小时开行对数及折返 间等计算确定;快慢年组合运行模式的线路,运用车数量应根拉 快车和慢车高峰小时开行数量分别计算确定,慢车被快车越行! 致旅行速度的折减应依据运行图铺画结果计算确定。

4. 1.20地铁快线运营管理定员指标不宜大于60人/km。

4.2.1信号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地铁快线运行速度及最小行车间

AT运行速度最大值应根据车辆、信号和线路条件计算确定 其与ATP系统限制速度的差值不宜大于12km/h.ATP系统 急制动触发速度与AT运行速度最大值之差不应大于5km/h。

4. 2.3信号系统应采取防病毒入侵、防黑客Ⅱ

并应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第三级的要求。

4.2.4当信号系统采用CBTC系统制式时,车地无线传转

4.2.4当信号系统采用CBTC系统制式时,车地无线传输应采 用专用频段。

4.2.5在区间隧道阻塞情况下,信号系统应具备阻止后续列至

4.2.5在区间隧道阻暴情况下,信号系统应具备阻止后续列4 硬入阳塞区间的功能。对于设置区间渡线的超长区间:信号系统 应具备使已驶人阻塞区间的列车换向和转线运行的功能,且应满 正防灾疏散模式的列军运行要求。

+.2.7在点式和联锁级降级模式下,当控制中心或车站下这

限速指令后:对于地面防扩临耐限速区域的进路信号机:若已 经开放则应立即关闭充许显;荐未开放则不得自动或人下开放 允诈融示。叫按运堂组织人工开放引导偏号

+.2.9年站机关线路的配置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站分端部设首对向道岔时密前轨缝至车站端部的距 离不应小于轨缝至计轴器距离、计轴器至信号机距离以及信号机 燎望趴离三者之利: KOO 2消站台端部设置顺向道岔时.警冲标至车站端部的距离 不应小于警冲标至计轴器距离、计轴器至信号机距离以及信号机 3当站台端部或停车线未端设置安全线时.安全线的车挡 迎车面至前方顺向道岔的岔前轨缝距离、岔前轨缝至计轴器距 离、订轴器至信号机距离以及信导机隙望距离四者之和不应小 于50m: +当站台端部设置尽头线时,信号机瞭望距离、信号机至 让轨器距离以及计轭器至尽头线的车挡迎车面距离三者之和不应 小于50m; 5当道岔后设置停车线时,停车线的车挡至岔后警油标的 距离不应小于车长、号机瞭望距离、信号机至计轴器距离、计 辅器至警冲标距离以及安全距离五者之利其安全距离 取50m; 6当越行站的侧线设置有安全线时,安全线的车挡迎车面

至前方顺问道岔的岔前轨缝距离、轨缝至计轴器距离、计轴器至 信号机距离以及信号机膝望距离四者之和不应小于50m; 7当越行站的侧线未设置安全线时:站前方顺向道分你 岔后警冲标至计轴器距离、计轴器至信号机距离以及信号机曦望 距离三者之和不应小于50m; 8当车站越行线兼作故障列个停车线时:应衍金本条第6 款利第7款的规定。 4.2.10采川快慢车组合运行模式的地铁快线.信号系统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根据列个运行需要和列车白动监控系统指令。应针对快 作、慢维分别设置进路; 2列车自动监控系统针对快车、慢应采用不间的列年识 别号进行区分.并应分别实现对快车与慢个的精确控制.间时应 通过在站来客信息系统、播系统以及列车的信息和语音系统向 来客进行实时提示: O 3信号系统应提高快慢车越行的运行效率:快慢车之间的 设计追踪间隔应满足最小行车间隔要求; +运行图编制和列车运行调整应确保快慢车组合运行的所 有列车之间的追踪间隔不小于信号系统所能实现的最小设计 间隔: 5越行站号轨旁设备的布置应避免快车、慢车的进路 冲突; 6快车、慢车在区间的牵引制动速度用线宜采用相同的速 度等级及技术标准; 7信号系统应采用三相交流道岔转机。 4.2.11当采用地面信号显示行车时,其显示距离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调车、列车信号机显示距离不应小于列车常用制动距离 和司机隙望到禁止信号后采取制动措施的反应时间内走行距离 之和;

2因线路曲线或其他因素影响司机望距离时,应设置复 示信号机。复示信号机的机构及杆面形式应与主体信号机明确区 分,并应对司机具有反光警示效果,复示信号机宜复示主体信号 机显示的允许信号。

5.1.1军辆选型应根据预测客流量、环境条件、线路条件、运 输能力要求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 5.1.2地铁快线车辆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车辆动态密封指数 应符合本标准第8.2.2条的规定。

表5.1.3地铁快线车辆的技术规格

续表5.1.3A型车B型车名称AI型车A2型车BI型车B型车IXC1500V下部受流时工作面距走行轨面200200高度(mm)受流器IX1500V下部受流时1作点至车辆中心线1550LA70水平距离(mm)地板面至客室内部年顶≥2100≥2100≥2100≥2100中心线高度(mm)站立区净高度(mm)≥1900≥1900≥1900≥1900地板面啡轨面高(mm)1130N11301100/11301100/1130轴重 (t)1616≤14≤14车辆定距(mm)15700157001260012600转向架固定轴距(nm)250025002200/23002200/2300每侧车门数(个)3~53~53~43~4客室车门宽度以mm)140014001300/14001300/1400客室车门高度(mm)≥1860≥1860≥1860≥1860轮对内侧距(mm)1353135313531353车轮直径新轮840840840840(mm)最大磨耗770770770770注:1△I.代表流线型车头附加长度,其取值应符合本标准第5.1.13条的规定;A,型车和Bi型车为接触轨受流、Az型车和B型车为接触网受流。5. 1. 4车厢座椅布置可采用横向、纵向或横纵向组合布置的方式。5. 1.5车辆定员和设计载客量应符合下列规定:车辆定员为座席与站席之和。其中站席定员(拥挤度)14

应按6人/m²计算.车辆超员应按站席9人/m²计算。 2地铁快线车辆的设计载客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座席占设计载客量的比例宜大于20%: 2)站席计算标准根据线路的服务标准要求应取4人/m~ 5人/m,兼具机场功能或旅游功能的线路可取3人/m²~ 4人/m。 5.1.6列车编组及动力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列车编组应根据预测客流量、设计运输能力、运输组织 方案、线路条件、环境条件、网络资源共享等要素确定; 2列车的动拖比应满足线路条件、旅行速度、故障运行能 3列车在最大坡道上的起动加速度不应小于0.083m/s。 5.1.7在采用额定线网电压的平直于燥线路上,在额定荷载和 乍轮半磨耗状态下,列车加速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高运行速度为100km/h的列车训速度应符合下列 规定: 1)0~40km/h的列车平均加速度不宜小于1.0m/s*; 2)0~100kmXh的列车平均加速度不宜小于0.6m/s²。 2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l的列个川速度应符合下列 规定: 1)0~50km/h的列车平均加速度不宜小于1.0m/s; 2)0~120km/h的列左平均加速度不宜小于0.5m/s。 5.1.8在平直十燥线路上列车制动减速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常用制动平均减速度不应小于1.0m/s: 2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不应小于1.2m!s。 5.1.9 列车故障运行能力及救援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超载列车动力损失条件下的运行需求应包括:不限速正 常运行,基本不限速正常运行:在线路设计标准确定的最大坡道 上起动行驶至租邻车站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等故障运行T况: 2一列动力完好的空载列车应具备在正线线路设计标准最

1超载列车动力损失条件下的运行需求应包括:不限速正 常运行,基本不限速正常运行:在线路设计标准确定的最大坡道 上起动并行驶至相邻车站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等故障运行工况: 2一列动力完好的空载列车应具备在正线线路设计标准最

大坡道上牵引或推送另一列超员无动力列车运行至相邻车站的 能力。

5.1.10列车车内噪声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列车停在自由声场内、所有设备均正常运行时,客室 为中心距地板面1.2m高处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 69dB(A).司机室内中心距地板面1.2m高处测得的连续等效 噪声值不应大于65dB(A); 2当列车在露关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有作道床无 缝钢轨轨道上运行时,司机室内及客室内中心距地板面1.2m高 处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75dB(A)。 袋

1当列车停止运行、所有设备正常工作时,在车外距轨道 中心线7.5m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69dB(A),列车头 尾端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70dB(A); 2当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有道床无 缝钢轨轨道上以80km/h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中心线 7.5m、距轨面高度1.5m处,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 84dB(A); X 3当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有道床无 缝钢轨轨道上以100km/h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中心线 7.5m、距轨面高度1.5m处,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 88dBA); 4当列车在露大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有作道床无 缝钢轨轨道上以120km/h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中心线 7.5m、距轨面高度1.5m处,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 90dB (A)。

本标准8.2.2条第4款规定的车头流线型长度需求确定。车头加 长后应满足限界及最不利线路条件下的列车连挂要求

5.1.14车体强度应符合下列规

1A型车车体所能承受的静态纵向压缩荷载和纵向拉伸荷 载应分别不小于1200kN和960kN.B型车应分别不小于800kN 和640kN; 2当一列车处于静止状态并施加停放制动、另一列空载列 车以不大于15km/h的相对速度撞击时,除可压溃变形管外,车 体和车钩不应产生任何损坏或残余变形;当以15km/h~25km/h 的相对速度撞击时,不应损坏能量吸收装置和结构变形区以外的 其他车体结构。 5.1.15同一线路、不同编组、不同车型列车相互撞击时的缓冲 与能量吸收能力应相匹配;车钩的缓冲与能量吸收能力应与车体

5.1.15同一线路、不同编组、不同车型列车相互撞击时的缓冲 与能量吸收能力应相匹配;车钩的缓冲与能量吸收能力应与车体 相匹配。

5.1.15同一线路、不同编组、不同车型列车相互撞击时的缓冲

5.1.16连接两节车辆的贯通道应密封

声,贯通道渡板应耐磨、平顺、防滑、防夹,用于贯通道的密封 材料应抗拉且不易老化。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的车辆贯通 道宜采用高气密性结构。

5.1.17当列车前端不设置紧急疏散门、或列车前端紧急疏散 故障不具备端门疏散条件时,紧急情况下应采用客室车门侧向疏 散模式。 X

要求,司机室车门结构还应满足车头流线型设计的要求。

年使用寿命期内应能承受最大荷载、最高速度、最恶劣轨道条件 下的综合工况

5.1.21在保证车辆安全、稳定及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转向架应

5.1.21在保证车辆安全、稳定及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转向架应 轻量化,并应减小簧下重量。

1当仅设有机械通风装置时:客室内人均供风量不应小于 20m3/h; 2当采空调系统时.客室内人均新风量不应小于10m/h:司 机人均新风量不应小于30m/l。 5.1.23对于接触网供电的列年,其受电弓应根据最大取流值 集电稳定性、跟随性和防振性能进行可靠性设计。当不满足列4 运行取流需求时:应增加受电弓数量。

5.1.24受电马与接触网的接触压力应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

配,运行时不得产生受写结构损坏和碳滑板异常磨耗的情

5. 1. 25 对于接触轨受流的列作、其受流器与接触轨应接触良

5.2.1地铁快线限界应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机关限界标准的制定应根据最高限制速度进行检算。运行速度小 于100km/lh的区间限界川按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B 50157 的规定执行。

5.2.2车辆限界按隧道内外区域可分为隧道内个辆限界和隧道

时,应重新核定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5.2.7个辆及列车运行速度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2.7各型车辆基本参数(mm)

5.2.8建筑限界坐标系应为正交于轨道1心线的平面直角座标

2.9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

界的高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界的高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u=Xkhsinα+Ykh·cosα+h3+200

式中:B.一一一曲线建筑限界高度(mm); Xkh、Ykh一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控制点坐标值(mm)。 3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方法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规定计算。 4全线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宜统一采用曲线地段最大 高度。

3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方法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规定计算。 +全线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宜统一采用曲线地段最大 高度。 5.2.10单线马蹄形或圆形隧道的建筑限界,应按采用矿山法或 盾构法施工地段的平面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大轨道超高确定。当计 算马蹄形或圆形隧道建筑限界时,还应符合本标准第8.2.2和 第8.2.3条对阻塞比的规定。 5.2.11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在曲线超高地段,应采用隧道中心向 线路基准线内侧偏移的方法解决轨道超高造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 移量。位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2.10单线马蹄形或圆形隧道的建筑限界,应按采翔矿山法

盾构法施T地段的平面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大轨道超高确定。当让 算马蹄形或圆形隧道建筑限界时,还应符合本标准第8.2.2利 第8.2.3条对阻塞比的规定。

1站台面距轨面的高度,应为车辆地板面距轨面高度减去 30mm,施T允许偏差为士5mm。 2停站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 应按不侵入车站列车停站车辆限界并预留安全余量。站台边缘与

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车辆采用塞拉门时,应采用100mm; 2)当车辆采用内藏式滑动门时,应采用80。mm。 3越行过站站台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按不 侵入列车过站辆限界并预留安全余量。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 之间的间隙应采用120mm。 4站台屏蔽门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列作停站站台设置站台屏蔽门时:其与未开门时的 乍辆轮线之间的净距为:地下站全高站冶屏蔽门应 采用1601mm.地面站半高站台屏蔽门肖站台面至 站台面以上500mm高度范围内应采用130=5mm,站 台面以上500mm至1600mm高度范围内应采用 180*15mn1: O 2)站台屏蔽门顶箱与站车辆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 小于25mnl: VOO 3)当越行站台设置站分屏蔽门时,站台屏蔽门与未开门 时的个辆轮廓线芝间的净距应采川250nml。 5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宜按 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50mm安全间隙确定。 6当站端设有道岔的车站与圆形隧道区间相接时,道岔岔 心与盾构非端墙或隔断门门框的最小净空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9号道岔不宜小于18m,闲炸条件下可采用13m; 2)12号道然不宜小于21m.闲难条件下可采用16m: 3)14号道岔不宜小于28m,困难条件下可采用22m。 7车站范围内其余部位建筑限界应按区间建筑限界的规定 执行。 5.2.13当列车停站站台位于旧线上时,站台边缘至车门门槛之 的间隙应按站台类型、车辆参数和阳线半径计算确定,站台边 缘与车厢地板面高度处牟辆轮廓线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180mm。

5.2.13当列车停站站台位于曲线上时,站台边缘至车门门槛之

5.2.14轨道区隔断门建筑限界宽度

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隔断门建筑限界高度宜与区间矩 形隧道高度相同。

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隔断门建筑限界高度宜与区间矩 形隧道高度相同。 5.2.15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2.15的规定。超长区间 隧道在无列车端门疏散的条件下,侧向疏散平台宽度应结合隧道 阻塞比进行加宽,一般条件下不宜小于1200mm,闲难条件下不 应小于900mm。

隧道在无列车端门疏散的条件下,侧向疏散平台宽度应结合隧道 阻塞比进行加宽,一般条件下不宜小于1200mm,困难条件下不 应小于900mm。

表5.2.15疏散平台最小宽度(mm)

5.2.16疏散平台顶面不应高于车厢地板面高度,并应满足区间 设备限界要求。疏散平台顶面至轨面的高度宜为950mm~ 1050mm,且应与联络通道地面平顺衔接,道床面与联络通道处 琉散平台宜设置连接楼梯。

5.2.17车辆基地检修库的车辆限界应在车辆轮廓线基

6.1.1线路最大充许超高值不应大于150mm;最大欠超高值不 应大于61mm.闲难情况下不应大于75mm。 6.1.2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6.1.2的规定。

JJG 910-2012 摩托车轮偏检测仪检定规程表6.1.2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

6.1.3缓和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平面圆曲线与直线间应设置三次抛物线型的缓和 曲线; 2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列车运行速度以及线 超高设置等因素按表6.1.3的规定选用;

表6.1.3缓和曲线长度

续表 6. 1. 3

续表 6. 1. 3

注:1R为曲线半径(m),V为列车运行速度Km/h),h为实设超高值(mm)。 1.为缓和曲线长度(m); 2最大超高值为150mm,最大欠超高值为61mm。 3缓和曲线长度内应完成直线至圆曲线的曲率变化,包括 轨距加宽过渡和超高渐变: 4当圆曲线计算超高值较小、不设缓和曲线时,曲油线超高 应在圆曲线外的值线段内完成递变; 5当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5000m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6.1.4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宣满足所在区段的列车运行速度要求。 当条件不具备设置满足速度要求的曲线半径时,应按限定的充许 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计算可通过的最高运行速度,且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在正常情况下,充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应为0.4m/s², 欠超高应为61mm。当曲线超高为150mm时,运行速度应按下 式计算,且不应大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

JB/T 11342-2013 小型电机定子端部整形机Vo.1 = 4. 228Ri/2

武中:Vo. 横向加速度为0.4m/s²的运行速度(mm)。 2在瞬间情况下或车厢座椅布置提高舒适度情况下,允许

6.2.1轨道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