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17-2019 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DB13(J)T 8317-2019 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831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9806
VIP资源

DB13(J)T 8317-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3(J)T 8317-2019 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3.0.6地基处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2应满足建(构)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3地基处理后,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 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4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做变形验算的建(构)筑物,应对 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 5对建造在复合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的建(构)筑物, 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3.0.7处理后地基的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 全系数不应小于1.30。复合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可取挤密后桩 间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3.0.8处理后地基工程验收检验时,应进行载荷试验,确定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时,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 3.0.9地基处理采用的材料宜就地取材,符合环保要求;并应根 据场地环境类别符合对耐久性的要求。 3.0.10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应做变形验 算的建(构)筑物,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应进行沉降观测,直到沉 降达到稳定为止

密桩设计、真空并点降水设计和碾压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微型挤密桩可选择散体材料桩或粘结材料桩; 2真空井点降水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选用; 3碾压仅适用于散体材料桩,当采用多桩型时,应在粘结 材料桩施工前进行。 4.1.2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松软的杂填土、素填土、 吹填土、砂土及粉土等地层:处理以粘性土为主地层,应通过现 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或多桩型复合地基, 除了适用于处理松软的杂填土、素填土、吹填土、砂土及粉土等 地层外,还适用于处理以软弱的粘性土为主的地层。 4.1.3真空井点降水设计应根据桩工机械设备进场、碾压设备施 工、消除地基土地震液化等因素GB/T 12786-2021 自动化内燃机电站通用技术条件,确定降水深度和降水时机。 4.1.4处理深度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结构设计要求 和成孔设备等综合因素确定,不宜超过12m。复合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不宜大于180kPa,超出上述设计参数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4.1.5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地基处理的设计计算应按承载力极 限状态验算地基承载力及稳定性,同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 算地基变形。

4.2真空并点降水设计

4.2.1真空井点降水设计前应根据下列条件,确定降水范围和降 水深度: 1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 地基处理设计要求: 3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的设计参数。 4.2.2真空井点降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井点管的布置应考虑桩工机械的行走路线、宽度等,采 用疏密间隔的布置方式,保证施工时不破坏井点管。 2井点管的长度、滤水结构、滤水孔设置长度、滤网类型 及目数、井距等参数应根据地层的颗粒组成、渗透系数、桩长等 综合确定。 3大面积地基处理时,应根据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的布置 将降水区域划分为若于条形小区,真空井点管成排布置在挤密桩 桩间。各小区之间宜挖设排水沟,将排出的地下水引至降水范围 之外。施工面积较小时可仅在施工区外围布置真空井点。 4井点管长度不宜超过8m。 5并点间距宜为1.0m~2.5m,并点排距应根据挤密桩布置 施工设备的占地面积等进行调整,排距不宜超过15m。 4.2.3真空井点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并点管宜采用PVC管或钢管制作,根据设计出水量,直 径可采用38mm50mm,并点管上部宜设置壁管,下部应设置 不少于0.5m的沉淀管; 2管壁上的渗水孔宜按梅花状布置,渗水孔直径宜取

6mm~12mm,渗水段长度应大于1m,管壁外应根据土层的粒径 设置滤网; 3成孔直径应满足填充滤料的要求,且不宜大于300mm; 4孔壁与井管之间应填入滤料,滤料厚度不宜小于50mm, 滤料宜采用粒径为0.4mm~0.6mm的纯净中砂或粗砂; 5滤料填充应密实均匀,滤料上方应使用粘土封堵,封堵 至地面的厚度应大于1m。 4.2.4真空泵组宜采用射流真空泵或水环式真空泵。多点振动微 型挤密桩施工前,真空泵组的真空压力应不低于85kPa;施工时 真空泵组的真空压力应不低于55kPa。 4.2.5粉土、粉细砂等地层真空井点降水效率低时,可在井点排 间进行动力碾压,提高降水效率。动力碾压不宜少于3遍,应先 采用重量较轻的碾压设备进行,后续碾压设备的重量可逐次增加 碾压机械可参考附录A选用。

4.3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设计

4.3.1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应根据地层条件选用散体材料桩或 粘结材料桩。

1性能稳定的硬质材料如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 粗砂、中砂、石屑等,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2使用粉、细砂或石粉时,可掺入不少于总质量30%的碎 石或卵石。

由室内配比试验确定,强度不应小于2.0MPa,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混合料或低标号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水泥强度等级不宜小于32.5MPa; 2当掺加矿物掺和料时,粉煤灰等级应不低于I级,矿粉 等级应不低于S95; 4.3.4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方案可根据地基土的工程 性质和处理后的要求,采用多桩型组合的处理方法。 4.3.5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布桩形式及处理范围,应根 据建(构)筑物的基础形式、场地条件、桩体材料性质确定,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矩形或筱形基础,可采用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布桩: 2对于条形基础,可沿基础轴线对称布桩; 3散体材料桩,宜在基础外缘扩大(2~4)排,对液化地 基,尚应超出基础外缘宽度不小于基底下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 且不应小于5m; 4粘结材料桩,可在基础下部布桩,地层很软弱时,应在 基础外侧扩大(1~3)排布桩。 4.3.6桩身直径宜为200mm300mm,桩间距宜为2~5倍桩径 桩长不宜大于12m。 4.3.7多点共振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计算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单桩型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计算公式:

式中: d 一一桩身平均直径(m); .d。一一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等边 三角形布桩d。=1.05s,正方形布桩d。=1.13s,矩 形布桩d。=1.13/siS2',s、Si、s2分别为桩间距、 纵向桩间距和横向桩间距(m)。 2多桩型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应根据基础面积与该面积 范围内实际的布桩数量进行计算,当基础面积较大或条形基础较 长时,可用单元面积置换率替代。 Apl,m2= 2s/s2 Ap2; S

1一桩 1: 2一桩 2

4.3.8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的桩间距,对粉土和砂土地基初步设 计时,桩间距可根据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按下列公式估算: 等边三角形布置

式中:s一一挤密桩桩间距(m); d一一桩身平均直径(m); 一一考虑振动挤密时桩间距修正系数,可取1.1~1.15; eo一一地基土降水处理后砂土的孔隙比,可按降水后原状 土样试验确定,也可根据动力或静力触探等对比试 验确定; e1一一地基土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 emax、emin一一砂土的最大孔隙比、最小孔隙比,按现行国家标准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确 定; Drl一一地基土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可取 0.700.85。 4.3.9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项部应设置褥垫层并符合 下列规定:, 1褥垫层材料宜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石等,级 配砂石和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2褥垫层铺设的厚度宜为200mm~400mm; 3褥垫层虚铺厚度按夯填度计算确定,夯填度不应大于0.9 4褥垫层铺设范围应超出基础外边缘的距离不小于500mm 4.3.10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 合地基竖向静载荷试验结果,或分别由增强体和桩间土的竖向静 载荷试验结果,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列公 式估算: 1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计算:

fsk = Hf ak

式中:fspk一一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sk一一散体材料桩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 n一一桩土应力比,可按地区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黏 性土可取2.0~5.0;对粉土和砂土可取1.5~3.0,处 理前地基土强度低时取大值,强度高时取小值。 m一一面积置换率; fak一一处理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Ⅱ一考虑桩间土排水固结、振动挤密后,桩间土承载力 的提高系数,可取2.0~4.0,黏性土可取低值,砂 性土可取高值。 2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一一桩1的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由单桩复合

式中:up一一桩的周长(m); qsi一一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可按经验考虑 降水后效果;一般对于砂性土可取8.0~12.0kPa, 淤泥质粘性土可取5.0~8.0kPa; lsi一一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区经验时,可取0.4~0.6: qp一一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可按地区取未经修正的桩 端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4.3.11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桩身强度确定的承载力应满足式

式中:fcu一一桩体试块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混凝土取边 长150mm立方体,其它低强度混合料可取70.7mm 立方体,标准养护(混凝土28d,其它低强度混合 料90d); 以下取有效重度: n一一桩身强度折减系数,可取0.20~0.25;桩体强度高 桩身均匀性好的取高值;桩体强度低,桩身均匀性 差的取低值; d一一基础埋置深度(m); spa一一深度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4.3.12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的有关规定执行; 2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土层的深度; 3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各复合土层的压缩模 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倍。加固区复合压缩模量提高 系数可按下式确定:

1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的有关规定执行; 2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土层的深度; 3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各复合土层的压缩模 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倍。加固区复合压缩模量提高 系数可按下式确定:

S=Ispk fiak

4.3.13当复合地基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验算应按《建筑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4.4.1碾压设计参数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压实影响深度和降水设 计方案等条件综合确定。

4.4.2碾压设计应符合下列

5.1.1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分为真空井点降水、多 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和碾压三部分。 5.1.2复合地基处理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勘察资料,了解地层情况和场地现状,确认施工条 件; 2进场施工人员应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技术交底,数量满 足要求,桩工机械操作人员等应具有相应上岗资格: 3根据场地条件及工期要求,确定投入的降水设备、多点 振动挤密桩施工设备、碾压设备、监测设备等: 4按照设计要求或经现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参数,制定完 整的施工流程; 5按设计要求建立对原材料的验收标准,确保进场原材料 符合相关要求: 6确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控制质量关 键点,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5.1.3根据场地条件,确定真空井点降水施工、微型挤密桩施工, 碾压施工三者之间的衔接时机,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较软弱,不能满足多点振动 微型挤密桩机械进场条件时应先行降水。

2降水达到要求后,地表土层强度满足桩工机械进场条件, 及时安排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施工,对于多桩型复合地基应先施 工散体材料桩: 3微型挤密桩施工部分场区后,及时对地基土进行碾压

5.2.1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前,现场应具备下列条 件: 1 完成“三通一平”工作,对桩机行走的场地进行整平、压 实; 2清除影响施工的管线及障碍物,对易受振动影响的临近 建筑物、厂房内仪器设备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3施工用水、用电、临时设施等已经准备就绪; 4完成建(构)筑物的坐标、标高控制网的测设。 5.2.2应完成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编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并 进行技术、安全、环境交底等工作。 5.2.3应配置管理、施工人员,确定适宜的施工设备,并保证设 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5.2.4桩体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可参照附录B执行。 5.2.5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 的场地进行施工试验。

5.3.1并点管埋设应符合下列

5.3真空井点降水施工

1并点管理设宜采用射水法或钻孔法成孔,成孔深度应大 于井点管长度不小于500mm; 2成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注水冲洗钻孔、稀释孔内泥浆; 3成孔后将制作好的井点管放入孔中,放置前应确认管底 封闭,放置后露出地面200mm左右,井点管和孔壁之间填入滤 料,孔口不少于1.0m用粘土封孔。 5.3.2并点管理设完成后,将并点管连接到集水管上,再将集水 管接到真空泵上。应根据真空泵的抽吸能力对并点管进行分组, 连接管路时应将接头处密封,抽水系统不应漏水、漏气。

1及时检查排水管路密封情况,一旦发现有漏气的部位要 及时封堵; 2检查井点周围粘土的密封情况,发现密封粘土下陷,·要 及时用粘土回填并踩实,保证并点周围密封: 3应及时记录每台真空泵的运行情况。降水时真空泵的真 空度应保持在85kPa以上,且应连续抽水: 4每天应定时测量、记录每台真空泵的出水量,并绘制出 水量一时间曲线。 5.3.4降水井点排间进行动力碾压时,碾压的实施时机及碾压施 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真空泵组的出水量显著下降或出水量很小,且场 层形成500mm以上的硬壳层时,可进行碾压辅助降水:

2碾压设备应沿井点排间进行,碾压以3~5遍为宜。碾压 过程中应保护好井点管; 3碾压过程中应持续进行真空井点降水。碾压时如有毁损 井点管及排水系统,修复后应立即启动井点排水系统进行降水。 5.3.5真空井点降水应进行监测,其监测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孔应沿地下水流方向排列。在降水区内,监测孔排 延至降水区中心,在降水区外,监测孔排应延长至2~3倍的降 水深度处,监测孔数不宜少于3个: 2当降水区位于已有建筑物附近,为查明对其影响,应增 设观测孔; 3·对靠近地表水体或人为漏水点附近,应设置监测孔。 5.3.6真空井点降水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降水前观测一次初始水位,在抽水开始的5d10d内, 应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水位、流量;之后改为每天观测一次,并 作好记录;降雨后或出现新的补给源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2.观测记录应及时整理,绘制Q~t(抽水量与时间)与 S~

5.3.6真空并点降水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降水前观测一次初始水位,在抽水开始的5d~10d内, 应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水位、流量;之后改为每天观测一次,并 作好记录;降雨后或出现新的补给源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2.观测记录应及时整理,绘制Q~t(抽水量与时间)与S~ (水位下降值与时间)关系曲线图,分析并查明降水过程中的异 常情况,及时组织排除; 3应对真空泵的工作压力、真空度、电压、电流进行观测 与记录,保证其运行正常。

5.4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施

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施工设备应根据地层条件和设计要 用双沉管或多沉管。

求采用双沉管或多沉管。

5.4.2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进行试验性施工,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按建筑物安全等级和场地的复杂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 场地; 2 检验挤密成桩的可行性、可靠性和适宜性; 3试验并确定留振时间和反插深度; 4确定适合的振动桩锤功率。 5.4.3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平整施工场地,测量放线,布置桩位; 2桩机就位,将沉管活瓣桩靴对准桩位,开启振锤,使沉 管活瓣桩靴沉至桩底设计标高; 3停止振锤振动,向料斗填入桩体材料: 4根据设计要求提升沉管组及料斗使混合料进入桩孔内形 成桩体,提升过程中应控制提升速度、每次提升高度、留振时间 和反插深度等参数; 5提升沉管活瓣桩靴出地表,记录桩体填料量,移动桩机 至下一组施工桩位; 6重复2~5步骤完成施工。 5.4.4散体材料微型挤密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前,可根据设计要求、场地土层性质及现场其它施 工条件,选择桩机、振动锤功率、单组沉管数量及料斗容积: 2应根据振动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料量,沉管提升速度 宜为1m~2m/min,沉管每提升0.5m~1.0m,反插0.3m~0.5m 然后留振10s~20s

5.4.4散体材料微型挤密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前,可根据设计要求、场地土层性质及现场其它施 工条件,选择桩机、振动锤功率、单组沉管数量及料斗容积; 2应根据振动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料量,沉管提升速度 宜为1m~2m/min,沉管每提升0.5m~1.0m,反插0.3m~0.5m 然后留振10s~20s 3施工顺序宜从外向内依次进行:

4微型挤密桩桩孔内填料量可按设计桩孔体积乘以充盈系 数估算确定,桩组充盈系数不小于1.0。

1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试验室进行配比试验;施工时, 按配合比配置混合料,微型桩施工灌注时落度宜为80mm~ 100mm。 2施工顺序宜为:当满堂处理地基时,宜从里(或中间) 向外间隔(1~2)排依次进行;当局部处理地基时,宜从外向里 间隔(12)排依次进行: 3当桩距较小或成桩过程中因挤土造成地面隆起量较大时, 应采用跳打方式施工; 4应根据振动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料量,沉管提升速度 宜为1.2m~1.5m/min,每提升0.5m~1.0m,反插0.3m~0.5m, 然后留振5s~10s,遇饱和软土时,提升速度应适当减慢: 5施工桩顶标高宜高出设计桩标高不小于200mm; 6成桩过程中,应抽样做填料试块,每台机械每台班不少 于1组; 7冬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填料冻结,入孔温度不应 低于5℃; 8清理桩间土和截桩时,应采用小型机械或人工剔除等措 施,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或桩间土扰动。 5.4.6多点共振微型挤密桩施工时,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实时监测桩机提升速度、反插深度和留振时间。 5.4.7施工期间应对成桩进行检测,其抽查比例应不少于2%,

并应不少于3组: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4.7

表5.4.7微型挤密桩施工允许偏差

注:d为桩身平均直径

5.4.8雨季施工时,应注意观测雨后地下水位,确保桩工机械在 场地内正常运行,待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标高时,方可进行微型挤 密桩施工。

5.5.1碾压施工应在散体材料桩施工后、粘结材料桩施工前进行 施工作业面在桩顶标高以上100mm处为宜。 5.5.2碾压施工应由两侧向中心进行,碾压应按照先静力碾压、 再振动碾压、最后静力碾压的顺序进行。 5.5.3碾压施工与真空井点降水交叉作业时,应先碾压井点管排 与排之间的区域,后碾压每排井点管的位置。井点管位置碾压时, 宜边拆井点管边进行碾压,逐排施工;不得一次性全部拆除井点 管后再行碾压。

5.5.4碾压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碾压前应先检查场地平整度以及测试地基土含水量,土 体含水量较低时,需洒水作业:

2先进行静力碾压,碾压速度宜先慢后快,轮迹应重叠, 应无漏压,无死角,碾压均匀; 3振动碾压时,压路机的振动频率和碾压遍数应满足设计 要求; 4最后一遍应采用静力碾压。

5.6.1 褥垫层施工前应清除浮土、淤泥和杂物,平整场地。 5.6.2褥垫层材料进场后应对材料进行检验,材料质量应满足设 计要求。

5.6.3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 水量较低时,也可采用振动压实法。

5.6.3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

5.6.4褥垫层的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平板振动器施工时,应往复振捣,保证移动的间距 不大于作用半径,且不宜少于4遍; 2用蛙式打夯机时,应保持落距为400mm~500mm,应一 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且不宜少于3遍。边缘和转角 处应用人工补密实

志,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 标高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厚度允许偏差10mm,填度应满足 计要求。

5.6.6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护好

6.1.2复合地基检测前,应根据检测目的、设计方案、岩土 条件、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等制定检测方案。 6.1.3检测内容应包括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桩间土挤密 和强度、增强体强度等。

6.1.4检测用计量器具及

6.1.5竣工验收应按国家规定和河北省有关标准执行。

.2.1 检测方案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2 检测内容及其依据的标准: 3 检测方法、数量,抽样方案; 4 所需的仪器设备和人员及试验时间计划; 5 试验点开挖、加固、处理; 6 场地平整,道路修筑,供水供电需求; 7 安全措施等要求。 2.2 检测试验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验收检测试验点布置数量应按单位工程计算; 2单位工程采用不同地基基础类型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时, 应分别确定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 6.2.3桩间土挤密效果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标高及深度应与设计要求相一致,检测点应选在微 型桩桩孔之间形心点部位; 2检测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对以砂土为主 的桩间土,间隔时间宜为7d~14d;对以粉土和粘性土为主的桩 间土,间隔时间宜为14d~28d; 3测试或试验方法应尽量与处理前保持一致,可采用动力 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粉土 或粘性土层可取样试验;: :4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0个检测点,当地基处理面 积超过3000m2时,每500m2应增加1个检测点,检测同土层 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

6.2.4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载力检测应在成桩14d~28d后进行,应采用慢速维持 荷载法; 2载荷试验可根据地基处理设计方案,选择多桩复合地基 载荷试验或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试验承压板的面积应不小于 布桩的复合单元面积,并不小于1m?; 3试验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设计要求标高相一致; 4:工程验收检测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 特征值的2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破坏状态, 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规定:

5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个检测点,当面积超过 3000m2时,每1000m2应增加1个检测点。

1单桩载荷试验的承载力检测宜在成桩28d后进行,单位 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当面积超过3000m时,每1000m 应增加1根; 2·单桩载荷试验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设计要求标高相一致 3工程验收检测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 特征值的2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极限状态: 4单桩载荷试验可按本规程附录C要求执行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1 桩顶标高 ±50 mm 水准测量 2 桩孔垂直度 ≤1% 用吊锤测沉管、桩孔 一般项目 3 桩位偏差 ≤0.3d 全站仪或用钢尺量 4 褥垫层夯填度 ≤0.90 水准测量

注:夯填度指夯实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

注:桩径允许偏差是指个别断面。

3.3竣工验收应提交以下资料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经审定的复合地基设计图纸及施 组织设计; 2 开工报告; 3 测量放线图、桩位及标高复核签证单; 4 桩孔、成孔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 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施工记录和原始技术资料; 6 材料检验报告、工程质量检测报告; 7 设计变更通知书、事故处理记录; 8 工程竣工图; 地基处理竣工报告; 10 其他有关施工资料。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经审定的复合地基设计图纸及施工 组织设计; 2 开工报告; 3 测量放线图、桩位及标高复核签证单; 4 桩孔、成孔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 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施工记录和原始技术资料; 6 材料检验报告、工程质量检测报告; 7 设计变更通知书、事故处理记录; 8 工程竣工图; 地基处理竣工报告; 10 其他有关施工资料。

附录 A碾压施工设备的选择

1根据土质及地质条件选择压实机械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1根据土质及地质条件选择压实机械

注:+十适用;十无其他适当的机械时,也可使用:一不适用

A.0.2各种碾压方式的有效碾压厚度及压实遍数可按表A.0 用。

A.0.2各种碾压方式的有效碾压厚度及压实遍数可按表A.0.2选 用。

表A.0.2.各种碾压方式的有效碾压厚度及压实遍数

GB/T 28441-2012 车载导航电子地图数据质量规范附录 B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单桩静载荷

B.0.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竖向增强体单桩 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B.0.2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B.0.3试验提供的反力装置可采用锚桩法或堆载法。当采用堆载 法加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堆载支点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 2堆载的支墩位置以不对试桩和基准桩的测试产生较大影 响确定,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3堆载量大时,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4试验反力装置的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载要求。 B.0.4堆载支点以及试桩、锚桩、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B.0.5试压前应对桩头进行加固处理,桩身强度高的桩,桩顶宜 设置带水平钢筋网片的混凝土桩帽或采用钢护筒桩帽,其混凝士 宜提高强度等级和采用早强剂。桩帽高度不宜小于1倍桩的直径, B.0.6桩帽下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单桩的桩顶标高及地基土标 高应与设计标高一致,加固桩头前应凿成平面。 B.0.7白分表架设位置宜在桩顶标高位置。 B.0.8开始试验的时间、加载分级、测读沉降量的时间、稳定标 准及卸载观测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的有关规定。

附录C.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复合地基静载荷

C.0.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多点振动微型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静 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C.0.2·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 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 刚度。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 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 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单桩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 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C.0.3试验应在桩顶设计标高进行。承压板底面以下宜铺设租砂 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可取100mm150mm。如采用设计的垫 层厚度进行试验,试验承压板的宽度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应采 用基础的设计宽度,对大型基础试验有困难时应考虑承压板尺寸 和垫层厚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垫层施工的填度应满足设计要 求。 C.0.4试验标高处的试坑宽度和长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 倍。基准梁及加荷平台支点(或锚桩)宜设在试坑以外,且与承 压板边的净距不应小于2m。 C.0.5试验前应采取防水和排水措施,防止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 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影响试验结果。 C.0.6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测试前为校核试验系统整

但原地基土为高压缩性土层时,相对变形值的最大 值不应大于0.015; 4)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当采用边长或直径大于2m的 承压板进行试验时,b或d按2m计: 5)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 载压力的一半。 注:s为静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 C.0.11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 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当极差超 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需要时应增加试验 数量,并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工程验 收时应视建筑物结构、基础形式综合评价,对于桩数少于5根的 独立基础或桩数少于3排的条形基础,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 取最低值。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CCGF 404.4-2008 收获机械,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 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