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50-2018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T/CAGHP 050-2018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841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GHP 050-2018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

4. 2. 1一般规定

4.2.1.1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可划分为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 对于规模较小、地质环境条件简单的地质灾害,可简化设计阶段。简化设计阶段时,可将可行性方案 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合并,做一阶段设计。 4.2.1.2可行性方案设计:在审定的可行性阶段的地质查及生物治理专项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防 冶目标和治理范围,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等的综合论 证,选定推荐治理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文件包括可行性方案设计报告、设计方案图册及工程投资估 算书,并提交生物治理专项调查报告及有关试验报告等附件。 4.2.1.3初步设计:在审定的可行性研究推荐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论证和试验;提出具体工 程实现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编制相应报告及图件,提出监测方案,进行工程概算。 设计文件包括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图册及工程投资概算书,并提交有关补充专项调查和试验报

4.2.1.5各阶段的设计图表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结构详图,以及工程项目一览表、材料统 计表等。

4.2.1.5各阶段的设计图表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结构详图GB/T 30381-2013 桂皮,以及工程项目一览表、材料统

T/CAGHP050—2018

4.2.2可行性方案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2.2.1根据任务书要求,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对生物治理工程进行 2个以上方案的分析论证,进行投资估算,确定推荐方案,其中包括生物材料的可得性、施工组织、施 工期、抚育、管理等。若生物治理工程位于自然保护区或影响区,应进行生物工程治理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价。 4.2.2.2在遵循治理工程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质环境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进行。 4.2.2.3对地质灾害体的环境影响程度和实施治理工程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并论证工程实施 的可能性。 4.2.2.4根据治理区的立地条件、功能类型,确定目标植物和群落,制定相应的植被建植方法和工 艺,并进行生物治理工程可行性方案的比较。 4.2.2.5在区域地质灾害勘查基础上,开展区域气象、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社会经济等立地条件 专项调查。完成土壤类型图、植被类型图,图件一般比例尺为1:5000~1:10000,也可根据治理工 程实际需要编制更大比例尺图件,明确基本设计参数。根据任务书要求,明确设计依据和投资估算 4.2.2.6对工程进行效益评估,包括工程实施后的防灾减灾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2.2.7根据任务书的规定时间结合植物生长季、雨季和施工条件难易程度等特征,安排合理的施 工程序和工程实施顺序,并确定切实可行的工期。 4.2.2.8提交相应的设计图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用A1、A0或更大幅面。 4.2.2.9详细说明工程投资估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额依据等,也可以工程投 资估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4.2.3初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2.3.1在已审定的可行性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编制;根据推荐方案,开展满足初步设计阶段工作深 度要求的地质勘测资料复核、生物治理工程专项调查。 4.2.3.2对推荐方案所依据的设计参数进行进一步论证、复核。 4.2.3.3选定和落实适合于当地生态条件和各生物治理工程类型的植物物种或苗木种类,确定养 灌、草的组合方式、比例,以及混交类型、方式。 4.2.3.4对选定采用的植物种子或苗木的质量和规格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播种前种子处理方 法,进行发芽试验。 4.2.3.5单项生物治理工程应确定具体位置、类型、数量和规模;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并实施的 应确定其结合方式、位置和特殊工艺要求。 4.2.3.6结合植物生长季、雨季和施工条件难易程度等特征,安排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实施顺 序,并确定具体的工期。 4.2.3.7初步提出具体的监测要求,制订监测计划,落实监测点位、内容和时段。 4.2.3.8初步提出具体生物措施类型的施工要求、抚育管护措施,并提出具体的工程质量标准和验 收要求。 4.2.3.9对生物治理工程防灾减灾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定性、定量概算及 评价。 4.2.3.10提交相应的设计图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用A1、A0或更大幅面。 4.2.3.11详细说明工程投资概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额依据等,也可以工程投

资概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资概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4.2.4施工图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T/CAGHP0502018

4.2.4.1对治理工程涉及的各工程单元、分项措施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编制相应的施工图设计说 明书。 4.2.4.2详细说明设计的基本思路、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顺序、进度计划、施工管理、后期抚育 管护、施工监理与监测、工程质量和验收要求等。 4.2.4.3提交相应的施工设计图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用A1、A0或更大幅面。 4.2.4.4详细说明工程投资预算的编制办法、费率标准、实际工程量及定额依据等,应以工程投资 预算书的形式单独提交

5.1.1生物治理工程设计应建立在广泛、深人的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勘查和生物治理工程专项 调查基础上。 5.1.2生物治理工程的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勘查应符合各类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程勘查规 范的有关规定。 5.1.3生物治理工程设计依据应包括防治工程立项任务书、勘查报告或调查报告、防治工程可行性 讲究报告等。 5.1.4生物治理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应满足各设计阶段的基本要求。 5.1.5生物治理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包括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勘查和生物治 理工程专项调查3个部分。 5.1.6生物治理工程专项调查可与地质灾害勘查同步进行,也可单独开展。 5.1.7生物治理工程调查内容与方法参见附录A

5.2生物治理工程专项调查

气候类型、降水量、蒸发量、无霜期、冻结深度、气温、积温、地温、风向、风速、日照时间等气 象因子调查。 b) 干旱、暴雨、风暴潮、洪涝、病虫害、森林火灾、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调查。 C) 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土壤硬度、渗透能力、PH值等土壤条件调查。 d) 植被类型、覆盖率、乡土物种、优势物种、原始及残留植被、自然恢复植被等植被及生长条件 调查。 e 项目区已实施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项目的治理时间、措施类型、植被生长、实施效果及治 理经验等调查

项目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活动等调查。 b)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T/CAGHP 0502018

项目区及周边交通干线、重要城镇、旅游景点、文物古迹等社会环境及景观、绿化规划与要 求等调查。

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侵蚀模数、侵蚀强度、侵蚀量、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等调查。 项目区已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植物措施的时间、措施类型、林草保留及存活情况、实施效果及 治理经验等调查。

a)项目区及周边种植土、灌溉水、肥料及施用、病虫害防治等调查 D 项目区树苗、草种、草皮、人工、水电及生物工程所需其他材料等的单价及定额,生 程施工条件等调查

项目区及周边种植土、灌溉水、肥料及施用、病虫害防治等调查 项目区树苗、草种、草皮、人工、水电及生物工程所需其他材料等的单价及定额,生物治理 程施工条件等调查

6.1.1生物治理工程分项设计和专项设计前,应开展植物生长基础设计。 6.1.2植物生长基础设计包括植物物种选择、植物群落选择、整地工程、人造植生基质设计等。 6.1.3植物生长基础应依据立地条件、地质灾害现状、治理目标及植物生长特点,因地制宜,综合 选择。

6.2.1植物物种应适配当地生物气候带的条件,选择多年生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组合。 6.2.2植物物种应优先选择乡土物种,优先选择更新能力强、根系发达的物种。对外来物种应严格 控制,不得使用外来人侵物种。 6.2.3植物物种应选择能耐受地形陡峻、地表面结构脆弱等恶劣条件,并与拟建的植被生长基础即 基质层相适宜的物种。 6.2.4植物物种应具有抑制地质灾害发生、减弱地质灾害活动、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作用,同时应 具有在特定生长环境中能自行繁殖、更新且持续生存,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景观的美化及维持自然 生态环境的功能。

6.2.5植物物种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b) 适应当地的土壤条件(水分、pH值、土壤性质等)。 c) 抗逆性强(包括抗旱、热、寒、贫、病虫害等)。 d) 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能在短期内覆盖表层。 e) 两年生或多年生。特殊情况下,物种组合中可有少量一年生植物种。 f) 适应粗放管理,主要物种能够自我繁殖、更新。 g 种子易得,且成本合理。 h) 草本植被的种子质量不应低于《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GB6142一2008)中规定的二级质 量标准,木本植物种子质量不应低于《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一1999)中规定的二级

T/CAGHP 0502018

质量标准。 i) 经当地动(植)物保护及检疫部门检疫合格。 6.2.6植物物种应注重草本和木本植物的有机结合,可采用多物种种子进行混播,以形成稳定的植 物群落。

6.2.6植物物种应注重草本和木本植物的有机结合,可采用多物种种子进行混播,以形成稳定的 物群落。 6.2.7混播植物物种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植物物种能满足6.2.2一6.2.5的要求。 b) 应包括禾本科、豆科的植物物种。 c) 优先选择有利于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和肥料植物。 d 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类型应能互相搭配。 e) 采用浅根与深根搭配、根茎型与丛生型搭配,以及乔、灌、草搭配。 6.2.8生物治理工程常用树种和草种参见附录B

6.2.7混播植物物种应符合下列规定

a)植物物种能满足6.2.2一6.2.5的要求。 应包括禾本科、豆科的植物物种。 C 优先选择有利于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和肥料植物。 d 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类型应能互相搭配。 e)采用浅根与深根搭配、根茎型与丛生型搭配,以及乔、灌、草搭配。 6.2.8生物治理工程常用树种和草种参见附录B

6.3.1植物物种组合和目标植物群落应根据地质灾害体浅表层的生态环境特点、立地条件和植物 的生态特性、演替规律,结合区域的社会需求功能的要求等综合确定。 6.3.2应根据地质灾害体浅表层的地形特点,在不同部位建立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立体的、多元 的植被景观,以利于地质灾害体稳定和环境美观。 6.3.3植物群落的构成应依据植物的形态、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特性、特征进行设计。 6.3.4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目标植被类型应参考或模拟当地顶级植物群落类型或稳定植物群落 类型。 6.3.5在设计中应明确规定植物群落的实现目标,作为峻工验收的检查标准。 6.3.6植物气候带分布与特征、植物群落类型及适用场所参见附录C。

6.4.1在面积较大的大型滑坡、崩塌体表面和泥石流流域开展生物治理工程,应根据物种类型、种 植方式、土壤类型、立地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开展迹地整理后才能实施生物治 理工程。 6.4.2对于面积较小的地质灾害体表面和分散零星、较破碎的坡面,经过简单的坡面整理和修整 后,可实施生物治理工程。 6.4.3对于较陡的松散堆积层边坡(大于休止坡度)和基岩山坡,应在采用护坡工程措施后,再实施 生物治理工程。 6.4.4在开展整地工程前,应尽可能对原地表的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应集中妥善堆存,待整 地结束后回覆利用;当剥离的表土不能满足种植需求时,应采用客土。表土剥离和覆土可参照水土 保持有关规定热行

6.4.5常用整地工程方式及要求如下

6.4.5.1水平阶适用于15°~25°的斜坡,阶面宽1.0m~1.5m,设3°~5°反坡。上下两阶间的水平 距离,以设计的造林行距为准。要求在设计暴雨条件下,阶面斜坡径流能被阶面全部或大部分容纳 人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反坡坡度或是否设地边。苗木植于距阶边0.3m~0.5m处。 6.4.5.2水平沟适用于15°~25°斜坡,沟口上宽0.6m~1.0m,沟底宽0.3m~0.5m,沟深 0.4m~0.6m,沟由半挖半填做成,内侧挖出生土用在外侧作。苗木植于沟底外侧。根据造林行

T/CAGHP 0502018

距设计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条水平沟的间距。 6.4.5.3水平犁沟适用于地块较大的5°~10°的缓坡。沿等高线上下结合翻土,做成水平犁沟,深 0.2m~0.4m,上宽0.3m~0.6m,根据造林行距,确定犁沟间距。 6.4.5.4带状整地适用于25°以上较陡的斜坡,一般沿等高线进行施工。修成后每5m~10m修 隔水挡,高0.2m左右,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6.4.5.5鱼鳞坑适用于地面破碎,土层较薄,无法采用带状条状整地工程的25°以上的较陡斜坡, 鱼鳞坑平面呈半圆形,长径0.8m~1.5m,短径0.5m~0.8m,坑深0.3m~0.5m,坑内取土在下 沿做成上凸形弧状土,高0.2m0.3m,各坑顺坡面沿等高线布设,行间呈“品”字形排列。根据 造林的行距和株距,确定坑的行距和穴距。树苗植于坑内距下沿0.2m~0.3m处。坑的两侧,开 挖宽、深各约0.2m~0.3m的梯形截水沟。 6.4.5.6整地时间。秋冬种草造林,最迟应在当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迟应在前一年秋 季整地。 6.4.5.7整地工程防洪标准按10a~20a一遇3h~6h最大雨量设计。 6.4.5.8整地后的坡面应修建截、排水沟,上下连接构成排水系统,将坡面径流排泄至沟谷或坡面 以下。

6.5人造植生基质设计

6.5.1当生物治理工程缺乏土壤基质或坡度过陡时,应通过人工方式建立植物赖以生长的物质 基础。 6.5.2在确定植物群落和植物种类的基础上,应结合治理区的立地条件和工程治理方案,制定确保 植物正常生长的人造植生基质的厚度、类型等。 6.5.3人造植生基质应保证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养分、水分能够自如吸收。 6.5.4人造植生基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6.5.4.1物理条件

a) 具有透水性,且与下伏岩土层的边界部分不发生水的滞留。 b) 适当的硬度,较强的坡面附着力。 C 适度的保水性。 d)具有与植物种类和大小相适应的厚度。 e)具有稳定的基础,不移动、不流失,

6.5.4.2化学条件

a)无对根系生长有害的物质。 b)适宜的土壤酸碱度(pH值)。 c)一定的养分。

6.5.5不同植物种类有效土壤层厚度见表

1有效士层的厚度(单

T/CAGHP0502018

6.5.6人造植生基质时,应对土壤改良材料、基质厚度、客土改良、适用肥料及施肥层等提出具体的 要求。 6.5.7 植物生长基础设计中应制定植物的浇灌方案及坡面的排水方案。 6.5.8在较陡、较破碎的松散堆积层山坡或岩质边坡面上建立人造植生基质时,应因地制宜采用固 土网垫、土工格室、浆砌片石和混凝土骨架、植物纤维、挡土墙等支护结构方式,确保上部基质层的安 全稳定和植物生长。

7.1.1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及不同发生部位应采取具有不同治理功能的分项生物治理工程措施 分项治理工程包括生物护坡工程、生物排水工程、生物固床工程、生物拦挡工程、生物护岸工程及生 物排导工程6类。 7.1.2分项治理工程应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部位、灾害特征、植物立地条件及功能需求等因地制宜 进行选择。 7.1.3分项治理工程应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机结合、功能互补,以发挥综合优势

7.2.1造林护坡工程

7.2.1.1对坡度适宜、有一定土层、立地条件较好的坡面,可采取造林护坡。 7.2.1.2造林护坡应符合《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一2016)的规定。 7.2.1.3造林前应对迹地进行整治,对坡面进行整修。 7.2.1.4树种选择应以适地适树、乡土树种、耐速生、根深叶茂为原则。 7.2.1.5 5在坡度、坡向和土质较复杂的坡面,宜将造林护坡与种草护坡结合,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或藤本植物护坡。 7.2.1.6 因地制宜,采用针、阔叶混交,乔、灌混交,深根、浅根混交,阴性、阳性混交等混交类型。混 交方式可采用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不规则)混交等。 7.2.1.7采取植苗造林时,苗木宜带土栽植,并适当密植。 7.2.1.8 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造林经验确定最佳造林期。造林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春季造林应在苗木萌动前的7d~10d,北方在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抢摘造林。 b) 夏季造林应在雨季开始后的前期。 c) 秋季造林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至土地封冻前,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季造林。 d 大粒种子、带硬壳种子和休眠期较长的种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插条造林随采穗随造林。 e) 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区,在秋季雨后土壤水分较充足时插条造林, 7.2.1.9 造林后3a内,应采取封禁和抚育措施。 7.2.1.10 常用主要造林的乔木和灌木树种参见附录B表B.1.造林密度参见附录D表D.1

a) 春季造林应在苗木萌动前的7d~10d,北方在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抢摘造林。 b) 夏季造林应在雨季开始后的前期。 c) 秋季造林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至土地封冻前,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季造林。 d 大粒种子、带硬壳种子和休眠期较长的种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插条造林随采穗随造林, e) 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区,在秋季雨后土壤水分较充足时插条造林, 2.1.9 造林后3a内,应采取封禁和抚育措施。 7.2.1.10常用主要造林的乔木和灌木树种参见附录B表B.1,造林密度参见附录D表D.1

7.2.2种草护坡工程

小于1:1.5、土层较薄的沙质或土质坡面,可采

T/CAGHP 0502018

7.2.2.3草种选择以适地适草、乡土草种、耐速生、根深叶茂为原则,宜选用生长快的低矮匍匐型 草种。 7.2.2.4不同酸碱度土壤的草种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pH<6.5的酸性土壤,选种耐酸草类, b)pH>7.5的碱性土壤,选种耐碱草类。 c)pH在6.5~7.5之间的中性土壤,选种中性草类。 7.2.2.5在山坡阴坡和林地阴蔽地面,选种耐阴草类;在气候较为干热的裸地,选种匍匐型的草类; 在干旱的风沙地,选种耐沙草类。 7.2.2.6根据坡面的坡度、完整程度和植被覆盖度,因地制宜选择直播、条播、穴播、撒播和补播等 种草方式。 7.2.2.7种草可采取单播,也可采取混播。混播宜采取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根茎型草类与 疏丛型草类混播。 7.2.2.8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实践经验确定最佳播种期。 7.2.2.9种草后2a内,应采取封禁和抚育措施。

7.2.3坡面林草封育工程

7.2.3.1坡面有残林、疏林(含灌木)或地质灾害、人为破坏的林地和草地,地面有草类残留根茬与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且水热条件能满足植被自然恢复需要的稀疏林草地,应实施林草封育工程。 7.2.3.2林草封育后郁闭度达0.7(密林草)以上,地表有大量的地被物覆盖时,可解除封禁。达不 到以上要求,应进行人工补植或补播。 7.2.3.3因地制宜选择林草封育方式,并辅以人工看管。林草封育方式主要有电围栏、刺围栏、植 物围栏等

7.2.3.4林草封禁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3a~5a。 b) 当地水热条件较好、原有植被破坏较轻、植被恢复较快的地区,实行季节封禁。一般春、夏 秋生长季节封禁。 封禁面积较大、保存林木较多、植被恢复较快的地区,可实行轮封轮放。一般每封禁3a 5a后可开放1a

7.2.4生物护坡措施

7.2.4.1对于泥石流形成区的山坡和自然、人工的填挖方边坡,可因地制宜采取坡面枝 树枝挂网、坡面铺草挂网、草帘直铺、工程框格护坡绿化、生物网格工程和坡面压条等生物 进行治理。

树枝挂网、坡面铺草挂网、草帘直铺、工程框格护坡绿化、生物网格工程和坡面压条等生物护坡措施 进行治理。 7.2.4.2对于人工填挖方边坡和采取防治工程的崩塌、滑坡边坡,可因地制宜采取铺草皮法、植生 带法、三维植被网法、香根草篱法、挖沟植草法、土工格室植草法、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法、藤蔓植物法 喷混植生法、客土吹附法、种子喷播法、栽植木本植物法、厚层基质法、蜂巢格室平铺植生法、蜂巢格 室叠砌植生法、高分子团粒喷播法、类壤土基质喷播法和高性能植物垫等生物措施与方法进行治理

、三维植被网法、香根草禽法、挖沟植草法、土工格室植草法、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法、藤蔓植物 植生法、客土吹附法、种子喷播法、栽植木本植物法、厚层基质法、蜂巢格室平铺植生法、蜂巢 砌植生法、高分子团粒喷播法、类壤土基质喷播法和高性能植物垫等生物措施与方法进行治

T/CAGHP0502018

.4.3各类生物护坡措施的设计要点如下: a)铺贴草皮成坪法或撒播草籽适用于低缓土质坡面或整地后形成土质面层的草本植物的 建植。 液力喷播成坪法适用于大面积土质坡面或全风化岩体表面的植被建植。 c) 当斜坡坡度较陡、人造植生基质难以自稳时,应采用挂网喷播的方法进行植被建植。网材 可选用挂土工网、铁丝网等。 d) 对于较高陡的岩质边坡或需要建立较厚的人造植生基质时,可采用喷播厚层基质的方法进 行植被的建植。 e 对于坡比小于1:0.5的各类斜坡,可在坡面之上采用蜂巢格室平铺和叠砌的方式进行植 被的建植,格室内可填充种植土和灌草种子、苗木。蜂巢格室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参见附 录F。 f) 对于坡比大于1:0.3、坡高小于120m的高陡基岩斜坡,可采取喷播高分子团粒的方法进 行植被的建植。高分子团粒喷播法高陡边坡治理设计参见附录G。 对于坡比大于1:0.3、坡高小于120m的高陡基岩斜坡,也可采取喷播类壤土基质的方法 进行植被的建植。类壤土基质喷播法高陡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参见附录H。 h 对于坡比小于1:1或大于1:0.3、坡高小于100m的各类土质和岩质斜坡,可采取高性能 植物垫的方法进行植被的建植。高性能植物垫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参见附录I。 i 对能通过地形修补形成适合植物生长基础的缓坡,应选用不具支护结构的植被建植工艺 J) 对植物生长条件恶劣和由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及破碎的岩土边坡,应考虑采用不 同支护结构固土的植被建植工艺。主要支护方式参见6.5.8。

7.3.1在拟实施生物治理工程和已采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滑坡及崩塌边坡,可因地制宜采取植 物截、排水沟。 7.3.2植物截、排水沟应与坡面排水工程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坡面排水系统。 7.3.3植物截、排水沟的断面形状以梯形、半圆形为佳,断面尺寸参照坡面截、排水沟的相关设计标 准及规范执行。 7.3.4在已开挖形成的土质截、排水沟或自然形成的小冲沟内,可采用成品的植生毯铺设成植生毯 排水沟。在铺设的植生毯上,分别在排水沟底部和侧壁按20cm~30cm的间隔打人活的木丁或小 木桩,固定植生毯并使之与沟床面充分贴附。施工后,撒浇一次透水。 7.3.5在已开挖形成的土质截、排水沟或自然形成的小冲沟内,可选择适生的根茎型、匍匐型草种 采用种子直播或营养体移植(草皮移植)的方法,建植草皮水道。施工后,撒浇一次透水。 7.3.6在已开挖形成的土质截、排水沟或自然形成的小冲沟内,可先在沟底及侧壁铺设一层土工 布,压实后,再在土工布上打孔播人适生草种或植入草本幼苗。施工后,应撒浇一次透水。

7.4.1在规模较小的泥石流沟及其支、毛沟和侵蚀强烈的边坡冲沟内,可采取生物固床工租 稳定沟床的松散堆积物,防止沟床下切和沟床物质流失。

T/CAGHP050—2018

7.4.3在泥石流沟及支、毛沟和边坡冲沟可采取编柳土谷坊、插柳土谷坊、植生土袋谷坊、木谷坊、 竹谷坊等生物谷坊,通过拦挡固体物质稳固沟床。 7.4.4在泥石流支、毛沟沟床和边坡冲沟中也可进行栅状造林、片状造林和全面造林等来稳固 构床

7.5.1在规模较小的泥石流沟及其支、毛沟和冲刷强烈的边坡冲沟内,可采取生 拦挡松散固体物质,减少固体物质流失和下泄。 7.5.2生物拦挡工程一般沿沟道从上而下逐级成群梯级布设,以发挥整体拦挡效益。 7.5.3在泥石流支、毛沟沟床和边坡冲沟中可采用生物谷坊,拦蓄沟道松散固体物质,减少固体物 质流失和下泄。 7.5.4在小型稀性泥石流沟道或岸坡有滚石或落石时,可采用木栅栏对块石进行拦截。 7.5.5对泥石流支、毛沟和边坡冲沟沟岸及小型崩塌、泻溜,可采用树枝围栏的方法,拦挡松散固体 物质。

7.6.1对中小型规模的泥石流下游沟道、滩地岸坡及水库库岸塌,可采取生物我 坡的塌体,防止岸坡失稳,减少固体物质流失。 7.6.2生物护岸工程一般布设在失稳沟道岸坡和塌岸的内侧,单侧或两侧布设,呈线状或带状 7.6.3 生物护岸工程布设应以不影响泥石流流通和洪水的行洪为原则。 7.6.4护岸临水一侧的活木桩应打人沟床和岸坡的冲刷深度以下一定深度。 7.6.5 在宽而长的泥石流滩地岸坡可营造“雁翅”形护岸林。 7.6.6 在泥石流沟槽岸坡和崩塌岸坡可栽植活木桩及护岸林。 7.6.7 在泥石流沟槽岸坡和崩塌岸坡基本稳定时,可修建木护岸(坡)。

7.7.1对中小型规模的泥石流下游沟道、滩地,日 的区域。 7.7.2生物排导工程可布设在沟道的一侧形成单侧导流堤,也可布设在沟道两侧形成排导槽 7.7.3生物排导工程应满足通过设计标准的泥石流过流的要求。 7.7.4导流堤和排导槽侧堤的活木桩应打人沟床和岸坡的冲刷深度以下一定深度。 7.7.5生物排导工程主要有圆木排导槽和“雁翅”形造林护岸排导2个措施类型,

8.1泥石流生物治理工程

程治理相结合,实行综合治 8.1.1.2泥石流生物治理应做到点、线、面结合,沟、坡兼治。 8.1.1.3泥石流生物治理应实行分区治理。泥石流流域从源头至沟口可划分为水源补

T/CAGHP 0502018

区、流通区和堆积区4个功能区(坡面型泥石流除外)。 8.1.1.4生物治理工程适宜于规模较小、活动不频繁的中、小型沟谷泥石流和其支、毛沟,或活动处 于相对平静期的泥石流治理。 8.1.1.5对于活动频繁的大、中型规模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不宜直接或单独采用生物 治理工程。 8.1.1.6除泥石流水源补给区外,其他区段的生物治理工程宜作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辅助措施

8. 1.2水源补给区

8. 1.2水源补给区

2.2水源补给区生物治理工程措施及设计要点如下: a 对水源补给区内的残林、疏林和林草退化的坡面,应实施封禁和抚育,涵养水源,保护水源 区生态。林草封育设计参见7.2.3。 b 对水源补给区宜林的坡面和沟床,应补植、种植水源涵养林、坡面防护林等,保护水源区生 态。造林工程设计参见7.2.1。 C 对水源补给区的荒草坡和林下坡地,应撒播草籽,进行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种草工程设 计参见7.2.2。

8. 1.3泥石流形成区

3.2坡面生物治理工程猎施及设计要点如下: a)对坡面的小型滑坡、崩塌、不稳定边坡和岸坡可采用坡面枝木捆。将萌性强的杨树、柳 树、桑树和紫藤等幼树、枝条、藤本植物或灌木绑扎成捆,埋人地表以下的土中,上覆营养土 2cm~5cm,并打人活木桩固定。坡面枝木捆设计图参见附录J图J.1。 b 将萌菓性强的树枝或灌木分散铺在陡坡面上,上覆营养土1cm~2cm,钉桩并栓上铁丝或 铁丝网加以固定。对于紧实坚硬的坡面,应在铺枝挂网前进行打孔松土,以利植物根系插 人,打孔密度应与枝条的节间密度一致。陡坡树枝挂网设计图参见附录J图J.2。 c 将农作物秸秆或就地割来的荒草均匀铺于坡面上,厚度1cm左右,边铺边钉桩、挂网。如 果坡面紧实坚硬,应在铺草挂网前打孔松土,并将营养土、草本或灌木种子一并播人孔内, 再铺草挂网。对于土壤比较疏松的坡面,可直接撒播或穴播种子于土壤中,然后铺草挂网 坡面铺草挂网设计图参见附录J图J.3。 d) 将废旧的草帘或草袋直接铺于坡面,用活木桩固定。根据草、灌的种植密度,在草帘或草袋 上直接打孔至适宜土壤深度,再将营养土拌过的种子插种于孔穴内,穴内覆土2cm左右 并酒水。 e 在已采取工程护坡的混凝土、条石、浆砌块石等的框格内,可种草、植草、栽植灌木进行绿 化。框格护坡绿化设计图参见附录J图J.4。 f 在土层较深厚的缓坡上,可直接将草类或灌木种植成一定规格的网格,形成坡面生物防护 工程。生物网格工程设计图参见附录J图J.5。 8 在自然不稳定边坡、人工填方或弃土边坡,可选择萌性强的树木枝条、灌木或适生草本植 物,实行边填方、边压条,进行护坡。草类植物可在斜坡稳定后种植或移植。压条法设计图 参见附录J图J.6。

T/CAGHP0502018

T/CAGHP0502018

8.1.3.3沟床生物治理工程措施及设计要点如下:

选取萌藥性强的活立木,如柳、杨、槐等,直接打人沟床,然后编篱或待枝条萌发后再进行扦 插造林,加固加密而成生物谷坊。生物谷坊应布设在泥石流流域的支、毛沟和山坡冲沟内 选择适宜筑坝的“口小肚大”、沟岸较为稳定的位置修筑。谷坊分布密度一般根据拦淤和防 冲刷计算确定。各类生物谷坊设计要点如下: 1)在拟修谷坊位置,打两排孔位交错、排距1m~2m的柳木桩,桩间距0.5m左右,桩 径5cm~10cm,桩长1.5m~2.0m。桩间用柳条编篱至所需高度,再于两篱之间填 土并逐层压实。在夯土过程中可采用压条的方法,将柳条分层方向朝背水面压植于谷 坊中。在谷坊迎水面培土高、厚各0.5m。编柳土谷坊设计图参见附录K图K.1。 2) 在泥石流支、毛沟内,可采用较简单的插柳土谷坊。按0.5m左右的株(桩)距,打入高 1.5m~2.0m的柳桩,再填土并分层夯实;在背水面插人长0.6m~1.0m、粗2cm~ 3cm的2a~3a生柳枝。也可在谷坊修成后,于谷坊前后进行高杆或矮杆插柳,株距 0.5m。插柳土谷坊设计图参见附录K图K.2。 3) 用铺有植生带的土袋从沟底逐层叠起形成谷坊。每层平铺但互相压边靠实,每层在背 水面成台阶状。叠至要求高度后,做一个“凹”形或中间低的弧形溢流口;为防止流水 淘刷谷坊基底,可再平铺一层植土袋做成槽形护坦或消力坎。植生土袋谷坊设计图参 见附录K图K.3。 4 用圆木组合构成木谷坊。有效谷坊高度1.0m~2.0m,基础埋深1.0m,溢流口深 0.5m~0.8m,溢流口形状采用梯形或矩形。坝长由沟床断面而定,坝体或坝肩的圆 木应嵌入沟岸(底)0.5m以上。木谷坊的结构由横木、纵木和活立木桩组合构成。底 部先放一层纵木,纵木长1.0m~1.5m,间距0.5m~1.0m,纵木稍向上游倾斜,逐层 上叠,腹内填砂砾石土,并尽可能压实,然后放上横木1根~2根,再接纵木,依次向上 安装。近溢流口两侧各安2根活立木,直埋到谷坊基础中。木谷坊设计图参见附录K 图K.4。 5)在南方温暖湿润地区土层较厚的支沟部位,可选用合轴丛生型根系的竹丛建植竹谷 坊。挖取高1.5m以上的4束竹丛,分别在迎水面、背水面各栽植2束竹丛,前后丛距 0.5m~0.6m;左右丛距依沟床宽度而定,一般不大于1.0m,若沟道较宽则应增加竹 丛数量。基础挖深0.3m~0.5m。竹丛定植后,在竹谷坊迎水面、背水面内侧编排树 枝、柳条,用土石逐层回填,洒水夯实。在竹丛定植后,应浇灌1次透水。在修建完成 的竹谷坊坝体上,可种植或移栽草、灌。竹谷坊设计图参见附录K图K.5。 在泥石流支、毛沟中游沟床可进行栅状造林。沿垂直于水流方向,每隔10m~20m,栽植3 排~10排树木为一栅,行距1.0m~1.5m。每排采用长1.0m~2.0m、直径5cm~10cm 的树桩打桩密植,株距0.5m左右,插人土深0.6m~1.2m。应保护树桩外皮,并使芽眼 向上,如沟底土壤坚硬,应挖沟或挖穴栽植,同时在树桩基部编20cm~30cm高的篱芭 栅状造林设计图参见附录K图K.6。 在径流不大的泥石流滩地或支、毛沟中游可进行片状造林。每隔30m50m,营造20m~ 30m宽的乔灌带状混交林或灌木林,乔灌带状混交的灌木应配置在迎水面,一般5行~19 行,乔木带间亦可栽植灌木。乔木株行距1mX1.5m或1m×2.0m,灌木0.5m×1.5m 或1m×1m。片状造林设计图参见附录K图K.7。 在泥石流支、毛沟上游,冲刷强烈、沟床变动幅度大时,可在沟底进行全面造林。一般以插

CAGHP0502018

条为主,先用铁制插杆器按1m×1m或1m×2m的株行距在造林地上穿孔,然后将长 50cm~80cm、直径2cm~3cm的2a~3a生的杨树或柳树枝条插人,要求深埋少露,一 般露出地面3cm~6cm即可,并将其封严踩实。如土壤紧实,难以插孔时,可以埋条。每 隔1m~1.5m,挖1个长方形或圆形坑穴,深40cm~50cm,取1根~2根枝条斜埋人土 内,然后填土踩实,上覆土2cm~5cm

8.1.4泥石流流通区

8.1.4.1泥石流流通区应分别对沟道、岸坡及滩地采取相应的生物治理

4.2沟道拦挡措施及设计要点如下: a)可因地制宜在泥石流沟道选择编柳土谷坊、插柳土谷坊、植生袋谷坊、木谷坊、竹谷坊等生 物谷坊,拦挡泥石流及其固体物质。 b)对于沟道岸坡的小型崩塌和泻溜可采用树枝围栏,稳定边坡,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补给, 在跨塌体下方打入活木桩,在活木桩上再钉上横向的木条、树枝或缠绕上树枝。桩间距 0.5m左右,桩径5cm~10cm,长1.5m~2.0m,根据跨塌的严重程度布置1排或2排。 树枝围栏设计图参见附录L图L.1。 C 木栅栏由活木桩和圆木组合而成,用于拦挡小型沟道稀性泥石流中的石块,或拦挡沟岸陡 坡上的滚石或落石,木栅栏结构设计图参见附录L图L.2。两类木栅栏的设计要点如下: 1)拦挡陡坡上的滚石或落石的木栅栏由活立木、纵木、横木和支架构成。活立木桩直径 5cm~10cm,埋深0.5m,长度依实际需要而定,要求其高度应高于木栅栏高度。活木 桩可与纵木交替相间,也可完全替代纵木。横木稍向斜坡内倾斜,横木间距一般为 2m4m,纵木等放在横木上,纵木间距根据需拦截的石块最小短径而定。支架用于 支撑横木用,支架木可用1根或2根,基础埋深在0.5m以上。对陡斜坡采用斜置型 当斜坡比较平缓时,横木可改成立木型,横木用镀锌铁丝绑扎在立木上。 2)拦挡洪水和稀性泥石流中石块的木栅栏呈水平状,纵木顺流向安放在横木上,横木下 部用圆木支架固定。在纵木与横木交叉点位置打人活立木。横木两端一般伸人沟岸 0.5m左右,横木间距为2m~3m;纵木间距视需要拦截的石块大小而定。 4.3在宽而长的泥石流滩地中,可营造护岸防冲林。将林带布置成与水流方向成30°~45°并

3.1.4.4沟道护岸工程措施及设计要点如下

a 将易于生根发芽的活的粗树枝或树干做成木桩,打人泥石流沟槽岸坡下的土中,用以加固 岸坡和堤坝,桩间距1m~1.5m。活木桩护岸设计图参见附录L图L.4。 在岸坡下沿沟道可栽植护岸林,林木株间距1m~1.5m,树种须耐水湿,如旱柳、水杉等。 在泥石流沟岸和岸坡可采用圆木组合叠置的木护岸(坡)。护岸下部放一层横木铺底,横木 的长度视不稳定体的宽度而定,一般略长于不稳定体的宽度,间距一般为1.5m~4.0m。 纵木微向斜坡内倾斜,纵横木架成栅栏结构,内填土石并压实,两层间的横木一般不错开, 两层纵木间的缝隙用扁长状石块塞紧。为加固斜坡,在两层纵木间可栽植灌木。木护岸的 高度、长度根据不稳定体的长度而定。为不破坏原有坡岸稳定性,横木用木桩形式打人岸 坡内,对平缓岸坡,可改横木为活立木,垂直打入岸坡内。木护岸(坡)结构设计图参见附录 L图L.5

T/CAGHP0502018

8.1.5泥石流堆积区

8.1.5泥石流堆积区

a) 在泥石流堆积区的沟槽可采取圆木排导槽排泄泥石流。圆木排导槽由横木(垂直沟岸,向 岸坡内延伸),纵木(平行流向)和活立木(垂直沟床)3部分构成。沟床底按一定间距加“木 肋板”,“木肋板”前缘上下端分别为1根活立木,横放圆木2层~3层,高出床底面部分一般 不超过0.4m,圆木间用小墩垫紧。当沟道岸坡比较陡时,护岸部分以横木形式,垂直岸坡, 打人岸坡内;当岸坡比较平缓时,横木可改成活立木,直立地打入沟岸内,为保护岸坡,在2 根纵木之间的空隙部分应栽植灌木。圆木排导槽结构设计图参见附录M图M.1。 b)在堆积区较宽浅的泥石流沟槽两侧可种植“雁翅”形防护林,形成排导槽。“雁翅”形造林设 计参见8.1.4.3。 1.5.3堆积区沟槽岸坡以下可栽植活木桩及护岸林,进行护岸。活木桩及护岸林设计 8.1.4.4。 1.5.4扇形地生物治理工程措施及设计要点如下: a 泥石流堆积区的扇形地可按6.4.5中的整地方式进行整地。整地后,可种植林木和草种成 为林草地,也可改造成农田和果园。 b 在城市及风景区的泥石流扇形地,可适当种植观赏苗木、花木、风景树及果木,具体设计参 照园林设计类相关规范执行。 高形造林种蓝会风721722

a 泥石流堆积区的扇形地可按6.4.5中的整地方式进行整地。整地后,可种植林木和草种成 为林草地,也可改造成农田和果园。 b 在城市及风景区的泥石流扇形地,可适当种植观赏苗木、花木、风景树及果木,具体设计参 照园林设计类相关规范执行 c)扇形地造林、种草参见7.2.1、7.2.2

B.2滑坡生物治理工程

8.2.1.1滑坡防治应坚持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实施综合治理。 8.2.1.2滑坡生物治理工程应以构建稳定植被群落,改善坡体表面径流条件,利用植物根系等进行 线表层防护为设计原则。 8.2.1.3滑坡生物治理工程应根据滑坡类型和区段综合布设。 8.2.1.4对大型及特大型规模、坡面面积大、坡面条件复杂的滑坡,生物治理工程应进行分区、分段 设计。 8.2.1.5对已经或即将采取工程防治的滑坡,应根据滑坡的破坏机理、部位、破坏特征和工程治理 措施的类型及治理后的效果,选择适宜的生物护坡及排水工程措施。 8.2.1.6当滑坡表层植被覆盖层因坡体滑动或削坡减载等工程遭受破坏时,应对表层实施生物治 理工程,尽快恢复表层植被 8.2.1.7对受不利结构面控制的滑坡和松散堆积层滑坡,采取生物治理工程时,应对植物根系和水 对滑坡稳定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8.2.1.8生物治理工程对滑坡坡体的保护作用不作为滑坡稳定性计算因素参与设计和计算,仅在 浅表层保护及美化环境中加以考虑。 8.2.1.9在选用生物治理工程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时,应专题评估其结构安全性、植物可持续 性、保护作用持久性等,经评估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8.2.1.10在已实施工程治理的滑坡体表面实施生物治理工程时,应充分考虑生物措施对护坡,稳

T/CAGHP0502018

坡和截、排水等工程结构的影响,在确保治理工程安全前提下方可使用。 8.2.1.11当滑坡位于对景观观赏性要求较高的市区、交通要道和景区等时,可在植物群落中加入 约15%的花草种子和景观树种,以提高观赏效果。 8.2.1.12滑坡生物治理工程措施应符合7.2、7.3和8.1.3中的生物护坡工程措施及生物排水工 程措施的相关规定

8.2.2不同滑坡区段的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8.2.2不同滑坡区段的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8.2.2.1滑坡体上段宜选用灌草型或草本型植被群落进行全坡面生物治理。 8.2.2.2滑坡体中段宜选择阔叶型中低乔木和灌木植被群落。 8.2.2.3滑坡中、上段不宜选择高大深根的乔木型物种群落。 8.2.2.4滑坡体下段、坡脚反压区及牵引式滑坡的坡脚,可选择深根乔木型物种群落 8.2.2.5滑坡体剪出口外缘,可选择高大乔木进行排状布置,或高大灌木密植

8.2.3不同类型滑坡的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8.2.3.1堆积层滑坡和削坡治理后的全强风化基岩滑坡坡面生物治理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坡度小于30°时,可根据坡面条件选择撒播草籽、贴铺草皮、液力喷播、植生毯、植生带、蜂 巢格室平铺等工艺进行植被建植。 b) 当坡度大于30°,或岩质边坡坡度小于60°时,可采用客土喷播、喷混植生、蜂巢格室叠砌、浆 砌片石及钢筋混凝土骨架等方法进行表层植被建植。 C 浅层堆积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小于10m),若乔木根系能充分穿过滑动面时,可在滑坡体上 种植高大乔木,乔木宜成行种植,行与滑坡滑动方向基本垂直。 8.2.3.2岩质滑坡应根据坡面、地层岩性、构造、风化程度、坡度等因素综合选定生物治理措施。坡 面岩石呈整体结构并且坡度大于60°的滑坡或不稳定斜坡,可采取藤蔓植物、喷混植生、厚层基质喷 播、高分子团粒喷播等方法进行表层植被建植。 8.2.3.3受软弱夹层、地质构造控制或具有顺坡向软弱夹层的深层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在潜在不稳 定体及影响范围内可种草或铺设草皮,不宜选择直根系、深根系的乔灌木。 8.2.3.4土质和岩质混合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应根据土质和岩质坡面具体位置和分布,结合工程 措施、整体景观要求等分区进行生物治理

3.2.4不同治理工程类型滑坡的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8.2.4.1采用格构加固或锚杆格构加固后的土质滑坡和不稳定斜坡,格构框格内宜选择撤播草籽 铺贴草皮、浅沟槽种植、客土喷播、喷混植生、植生袋等方法进行表层植被建植,同时应保证坡面整体 排水通畅,不应形成渗水微地形、 8.2.4.2采用锚杆格构梁或主动防护网的岩质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坡面上可选择客土喷播、喷混植 生、厚层基质等植被建植工艺;当坡度较陡时,可采用挡土翼等支撑结构措施,保证客土的附着。 8.2.4.3采用嵌入式格构梁的土质边坡、全风化岩边坡,应符合8.2.3.1的规定。 8.2.4.4采用抗滑桩治理的滑坡,抗滑桩两侧尤其是桩间土部分宜种植低矮、浅根型的乔木及灌木 树种,不得种植高大深根乔木型物种群落 8.2.4.5采用砌石挡墙、混凝土挡墙等刚性支挡结构时,其顶缘宜密植排型灌木或低矮乔木,形成 落石缓冲隔离带;墙体内不宜选择乔木及高大灌木植物物种:墙下可种植藤本攀爬植物

T/CAGHP 0502018

8.2.4.6坡面生物排水措施应妥善连接至滑坡体截、排水系统中,避免对其他治理工程产生不利 影响。 8.2.4.7采用深部抗剪、集水、排水等工程治理措施时,应根据治理措施的边界情况,以及措施对坡 面保护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生物治理措施工艺和植被群落。 8.2.4.8治理后坡面局部凹陷以及不平整处,宜进行迹地整理或采取堆砌植生袋的形式填补修复 坡面,再进行植被建植。 8.2.4.9对滑坡生物治理工程进行喷灌设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体对坡体稳定的影响,并在设计 要求中明确具体的喷灌频次、喷灌水量等指标,必要时增设相应的截、排水工程。 8.2.4.10黄土、冻土、膨胀土、盐渍土、软土等不良岩土地区滑坡生物治理措施的喷灌频次和喷灌 水量,应进行专门论证和设计,以保证防治工程结构和基础的安全,

3.3崩塌生物治理工程

8.3.1.1对已采取土木防治工程治理或已基本稳定的崩塌边坡及堆积体可采用生物治理工程进行 防护。 8.3.1.2 崩塌生物治理工程应与工程治理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不宜单独开展。 8.3.1.3崩塌生物治理措施以构建稳定植被群落,改善坡体表面径流条件,利用植物根系等进行浅 表层防护为设计原则。 8.3.1.4崩塌生物治理工程应根据崩塌类型和区段进行综合布设。 8.3.1.5对已经或即将采取土木防治工程的崩塌,应根据崩塌的破坏机理、部位、破坏特征和类型, 并结合工程治理的效果,选择适宜的生物护坡及排水工程措施。 8.3.1.6当崩塌位于景观性要求较高的市区、交通要道和景区等,宜在植物群落中加人15%左右 的花草种子和景观树种,以提高观赏效果。 8.3.1.7崩塌生物治理工程措施应符合7.2、7.3和8.1.3中的生物护坡工程措施及生物排水工程 措施的相关规定

8.3.2不同崩塌区段的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

8.3.2.1崩塌区宜选用灌草型或草本型植被群落进行全坡面生物治理。 8.3.2.2 坠落区应选择高大深根乔木物种群落,密植和成排布置,形成落石缓冲隔离带。 8.3.2.3堆积区可选乔灌草混交的物种群落及灌草物种群落。 8.3.2.4对于崩裂面较高、坡度较陡的崩塌和危岩边坡,在崩塌区边缘、上部及外侧不宜选择乔灌 木或直根系、深根系植物 8.3.2.5对有零星落石、碎落或规模较小的土质崩塌坡脚,可采取木格栅实施拦挡。 8.3.2.6对沟岸、河岸及水库消落带的崩塌边坡,可在临水一侧的坡脚选择活木桩及护岸林,也可 种植深根型喜水的乔灌木

8.3.3不同类型崩塌的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

YD/T 2999-2016 移动终端设备管理网关管理对象功能技术要求8.3.3.1岩质崩边坡应根据坡面岩性、 措施。 8.3.3.2岩石致密(岩石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大于30MPa)且坡度大于75°的岩质崩堤

T/CAGHP0502018

藤蔓植物、喷混植生、厚层基质、高分子团粒喷薄等方法进行表层植被建植。 8.3.3.3岩土混合型崩塌和削坡治理后的全、强风化岩崩塌坡面,生物治理设计应符合8.2.3.1的 规定。 8.3.3.4土质崩塌斜坡,应根据土质和坡面具体位置及分布,结合工程措施、整体景观要求等分区 进行生物治理设计。

8.3.4不同防治工程类型崩塌的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8.3.4.1采用格构加固或锚杆格构加固后的土质崩塌边坡,可参照8.2.4.1进行生物治理设计。 8.3.4.2采用锚杆格构梁或主动防护网的岩质崩塌边坡,可参照8.2.4.2进行生物治理设计。 8.3.4.3土质、土石质混合型或全、强风化岩崩塌边坡采用嵌人式格构梁时,可参照8.2.3.1进行 生物治理设计。 8.3.4.4采用砌石挡墙、混凝土挡墙等刚性支挡结构治理崩塌时,可参照8.2.4.5进行生物治理 设计。 8.3.4.5坡面生物排水措施应妥善连接至坡体截、排水系统中,避免对坡面生物治理措施及防治工 程产生不利影响。 8.3.4.6进行崩塌生物治理工程喷灌设施设计,应充分考虑水体对坡体稳定的影响,并在设计中明 确具体的喷灌频次、喷灌水量等指标。

SY/T 6936-2013 液化天然气词汇8.4地面塌陷生物治理工程

8. 4. 1一般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