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974-2016 临海环境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标准

DB32/T 2974-2016 临海环境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2/T 2974-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4108
VIP资源

DB32/T 2974-2016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2974-2016 临海环境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标准

表5一般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

3.4.1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控制混凝土遭受长期冻融循环作用引起的损 6.4.2冻融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见表6。

融环境(无盐、酸、碱等作用)对混凝土结构的

5.4.3位于冰冻线以上土申的混凝土结构构件 其环境作用等级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经验适当降低。 6.4.4可能偶然遭受冻害的饱水混凝土结构构件QGDW 11993-2019 增量配电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 其环境作用等级可按表6的规定降低一级。

6.5.1海洋氯化物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将钢筋处的氯离子浓度控制在临界值以下,以防锈蚀。 6.5.2海洋和近海地区接触海水氯化物的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按海洋氯化物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 6.5.3海洋氯化物环境的作用等级见表7。

表7海洋氯化物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等级

6.6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

6.6.1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控制除冰盐和地下水、及含氯盐消毒剂 中的氯盐对配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 6.6.2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对于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环境作用等级宜根据调查确定;当无相应的 调查资料时,可按表8确定。 6.6.3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的作用等级划分见表8

表8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等级

应在模板外采取保温措施并延迟拆模时间和湿养护时间。 6.8.3对于水胶比低于0.4的混凝土和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在施工浇筑基础底板、路面等大面积 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在工作面上喷雾保湿,并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 发。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塑料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并立即以蓄水、覆盖湿麻袋或 湿棉毡进行加湿养护。 6.8.4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混凝土耐久性所需的施工养护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施工养护制度要求

6.8.5对大体积混凝土,应定时测定混凝主申心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 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不 高于70℃,构件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大于25℃,新浇混凝土 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之间的温差不大于20℃。此外,当周围大气温度低于养护中混凝土 表面温度超过20℃时,混凝土表面必须保温覆盖以延缓降温速率。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 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大于15℃。 6.8.6对大体积混凝土,可采取分层分块的浇筑方式,降低浇筑速度和浇筑层的厚度。根据施工季节, 采取不同的温控措施,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湿保温,采取蓄水法和覆盖法减小内外温差。 6.8.7对于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在潮湿养护期正式结束后,如大气环境干燥或多风,仍宜继续保 湿养护一段时间,如喷涂养护剂、包裹塑料膜或外罩覆盖层等措施,避免风吹、暴晒,防止混凝土表面 的水分蒸发

6.9保护层质量验收基本要求

6.9.1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 进行校验。 6.9.2对处于一般环境A级(轻微)、B级(轻度)下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保护层厚度的施工质量验 收要求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 6.9.3处于环境作用等级为C级或以上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保护层厚度的施工质量 验收: 1)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每根钢筋,应选取3个 代表性部位测量; 2)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在90%及以上,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为合格; 3)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在85%~90%内,可增加同样数量的测点进行检测;按 两次测点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如仍不能满足第2)条款的要求,则判定为不合格; 4)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施工允许偏差值见表11。

表11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充许偏差

7.1.1根据公路桥梁工程性质与特点、结构物所处环境及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水泥强度等 级应当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 7.1.2对于严重环境作用(D级或D级以上)下的混凝土结构,宜采用硅酸盐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或 采用特殊水泥配制混凝土; 7.1.3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粒径合格、有害杂质含量少的粗、细集料; 7.1.4使用优质粉煤灰、矿渣、硅灰等矿物掺合料或复合矿物掺合料: 7.1.5拌合用水要清洁,pH不应低于5,不得用海水拌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物质含量限值 满足(JGJ63)《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的相关要求; 7.1.6根据使用目的和混凝土性能要求、原材料性能、施工条件、配合比等因素,选择适宜外加剂并符

合(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7.2.1水泥应符合如下规定

2.2粗、细集料应符合女

7)粗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最小边尺寸的1/4和钢筋最小净距的3/4;在两层或多层密 布钢筋结构中,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1/2。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与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关系, 在氯盐和其他化学腐蚀环境下不应大于1/2,在冻融环境下不应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的2/3, .2.3水的具体要求参考(JGJ63)《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

7.2.4矿物掺合料应符合如下规定:

桥梁混凝土结构宜采用F类粉煤灰。对普通钢筋混凝土,粉煤灰烧失量不宜天于8%;需 比不宜大于105%;I级粉煤灰的45um方孔筛筛余≤12%,II级灰的筛余量≤20%。三氧化硫 <3%

磨细高炉矿渣的比表面积宜处于350~450m/kg范围内,烧失量不大于3%,此外氯离子 不大于0.02%

硅灰中的二氧化硅含量不宜小于85%,比表面积大于18000m/kg。一般情况下,硅灰应与其 他矿物掺合料复合使用,掺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质量的10%,应与减水剂配合使用, .2.5外加剂应符合如下规定:

减水剂减水率应不小于20%,收缩率比应不大于110%。减水剂碱含量(按折固含量计)应不 大于10%,氯离子含量(按折固含量计)应不大于0.6%

对于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掺入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引入的气泡应能稳定地存在于混凝土 中,在新拌混凝土中的1h含气量变化量应不大于1.5%

膨胀剂的品种和性能应符合(GB23439)《混凝土膨胀剂》的规定。对于用于海水或有侵蚀性 水的工程,不得使用含氧化钙类膨胀剂配制混凝土。 4)各种外加剂应有厂商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包括:主要成分的化学名称、推荐掺量、氯离子含量、 水溶性钠盐含量、含碱量、施工中必要的注意事项以及掺用外加剂的混凝土长期性能报告等; 5)当混合使用不同外加剂时,应事先通过试验,测定它们之间的相容性。 6钢筋、钢绞线应符合如下规定:

1)普通钢筋应优先选用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受力钢筋最小直径应不小于12mm,当构 件处于可能遭受严重锈蚀的环境时,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应不小于16mm; 2)当构件有防水要求需严格控制裂缝宽度时,构件每侧暴露面上的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宜低于0.6% (HPB235级钢筋)或0.4%(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此外,分布钢筋间距不宜大于 150mm; 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钢丝或钢绞线,在采用体内索结构进行灌浆等防腐蚀措施时,灌浆应密 实。采用体外索时,应进行钢绞线外部的防腐蚀措施控制; 4)钢筋在运输、储存等环节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生锈,严重锈蚀的钢筋禁止使用,轻微锈 蚀的钢筋除锈后才能使用

别下的结构构件,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指标的选

表12不同环境类别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指标

环境类别下的混凝土耐么

7.3.2混凝土耐久性最低强度等级参见表13

表13结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

注1: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水胶比应不大于0.42; 注2:表中数据适用于集料最大粒径为20mm的情况,集料粒径较大时可适当降低胶凝材料用量,集料粒径较小时可适 当增加 注3:对强度等级达到C60的泵送混凝土,胶凝材料最大用量可增大到530kg/m3; 注4:预应力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应大于350kg/m; 注5:对自密实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最大用量可适当超过相应级别的规定值。

7.3.4不同环境类别中的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可参见表15。

表15不同环境类别作用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参考范围

的抗冻融循环性能用抗冻耐久性指数表征,见表

6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

注1:抗冻耐久性指数为混凝土试件经300次快速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E1与其初始值E0的比值,DF=E1/E0: 如在达到300次循环之前E1已降至初始值的60%或试件重量损失已达到5%,以此时的循环次数N计算DF值,并取 DF= (N/300)X0.6; 注2:对于厚度小于150mm的薄壁混凝土构件,其DF值宜增加5%。

7.3.6对处于海洋氯化物环境下的重要配筋混凝土工程,应在设计中提出混凝土抗氯离子侵入性的指 标,作为混凝土耐久性质量的一种控制标准,见表17。

表17混凝士抗氯离子侵入性指标

预应力混凝土内水溶氯离子的总含量应符合表1:

表18氯离子含量限值

表18氯离子含量限值

7.4 水泥基灌浆材料

7.4 水泥基灌浆材料

4.1对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材料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水泥浆;采用高效 ,减水率应不小于20%:水胶比宜控制在0.26~0.28之间。灌浆材料的初凝时间不小于3h,经

表19水泥基灌浆料抗压强度指标

7.4.3水泥基灌浆料的膨胀率见表20。

表20水泥基灌浆料的膨胀性指标

7.4.4水泥浆的泌水率最天不得超过3%,拌和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泌水应在24h内重新全部被 浆吸回。泌水率试验方法按(GB/T500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7.4.5水泥基灌浆料中氯离子总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质量的0.06%。 7.4.6水泥基灌浆料的抗渗透性能可参照表17混凝土抗氯离子侵入性能的评估方法,可采用电通量和 氯离子扩散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3.1.1临海环境下公路工程混凝土桥梁和涵洞结构应根据其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进行而 久性设计。 8.1.2桥梁结构的选型应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宜采用带铰或带挂孔的悬臂梁及T形刚构 梁。 8.1.3桥梁结构传力体系宜简明合理,在几何形体变化处宜连续平顺,减少棱角和突变,尽量避免应力 集中。

8.1.4结合桥位特点和经济技术条件,宜通过工业化制造和架设技术,提高混凝土桥涵的品质和耐久性。 8.1.5应结合桥位环境及桥涵构造,形成完整、通畅、便于维修的防排水系统。 8.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8.2.1混凝土桥涵结构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最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低于 表21中规定的最小保护层厚度

8.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表21桥涵结构钢筋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

注1:表中保护层厚度值对应于10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若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可相应减小5mm,但不得小于20mm; 注2:若表中保护层厚度小于被保护钢筋的直径,则取钢筋直径值; 注3:对于工厂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其最小保护层厚度可将表中相应数值减小5mm,但不得小于20mm; 注4:表中承台和基础的最小保护层厚度,针对的是基坑底无垫层或侧面无模板的情况;对于有垫层或有模板的情况, 最小保护层厚度可将表中相应数值减少20mm,但不得小于40m

1:表中保护层厚度值对应于10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若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可相应减小5mm,但不得小于201 2:若表中保护层厚度小于被保护钢筋的直径,则取钢筋直径值; 3:对于工厂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其最小保护层厚度可将表中相应数值减小5mm,但不得小于20mm; 4:表中承台和基础的最小保护层厚度,针对的是基坑底无垫层或侧面无模板的情况;对于有垫层或有模板的 小保护层厚度可将表中相应数值减少20mm,但不得小于40m。

8.2.2在混疑保护层内设直分布钢 且未用非金属布助,者则应与支力钢助保持一定距离,升 采取适宜的防腐措施。 3.2.3对于人行道、栏杆等易于更换的非主要受力构件,其最小保护层厚度值可按以下要求取值:一般 环境、磨蚀环境下,取20mm;冻融和除冰盐环境等其他氯化物环境下,取25mm;海洋氯化物和盐结 晶环境下,取30mm。 3.2.4当采用环氧涂层钢筋时,保护层厚度可酌减,但不宜低于表中同一环境类别下的最低环境作用等 级所对应的保护层厚度。当采取其他防腐蚀附加措施并对耐久性进行专门论证后,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可适当低于表21的规定。

同环境下混凝土桥涵结构的裂缝宽度限值如表22

表22桥涵结构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限值

8.3.2应区分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成因,有针对性地采用预防控制措

为预防结构性裂缝,可采取如下抗裂控制措施:

8.3.4为预防非结构性裂缝,可采取如下抗裂控

1)应配置分布式构造钢筋,其配筋率和布置方式宜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在施工期间,除了满足本标准中有关材料和养护的规定外,还应通过控制施工支架的不均匀沉 降或差动位移,控制非结构性裂缝的产生;

8.4.1桥梁支座设计应考虑其可检修、可更换性。 3.4.2高墩和位于水中的桥墩在不同高程处所受的环境作用变化较大时,可以分部位进行耐久性设计。 8.4.3桥梁的形状、布置和部位应简捷,尽量减少暴露的表面积和棱角,从整体上减轻环境因素的作用, 施工时混凝土便于振捣和养护,并减轻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集中与约束应力。 8.4.4桥面系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

8.5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桥梁

5.1应根据结构所处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对后张预应力体系采取相应的多重防护措施。在严重

下,当难以保证预应力体系的耐久性达到桥梁整体的设计使用年限时,宜采用可更换的预应力体系。 8.5.2预应力筋(钢绞线、钢丝)的防护工艺包括:预应力筋表面防腐处理、预应力套管内部填充、预 应力护套、混凝土保护层和混凝土表面涂层。预应力筋的耐久性防护措施应按表23的规定选用。

表23预应力筋的耐久性防护工艺

表24体内预应力筋的多重防护措施

表25体外预应力筋的多重防护措施

3.5.4当环境作用等级为D、E、F时DB21T 2786-2017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条件,后张预应力筋的管道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套管或聚内烯塑料套 管;分节段施工桥梁的节段间体内预应力套管不宜使用金属套管。 3.5.5用水泥基浆体填充后张预应力管道时,水泥基灌浆材料需符合本标准表20的要求。 3.5.6预应力锚固端的防护工艺包括:锚具表面处理、锚头封罩内部填充、锚头封罩、锚固端封裹和锚 固端表面涂层。预应力错固端的多重防护措施应按表26的规定选用

表26预应力锚固端耐久性防护工艺

5.7根据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预应力埋入式锚头和暴露式锚头的锚固端多重防护措施,应分别 27和表28的规定选用。

表27和表28的规定选用

表27埋入式锚头的锚固端多重防护措施

SY/T 6086-2012 热力采油蒸汽发生器运行技术规程表28暴露式锚头的锚固端多重防护措施

注1:表中符号意义: 一般不米用: 注2:暴露式锚头(指突出于结构轮廊之外且不用混凝土封裹的锚头)一般用作可更换的体外预应力锚头,有时也用作箱室 内齿板上的体内预应力锚头,

8.5.8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镭固端应采用无收缩高性能细石混凝土封锚,其水胶比不得大于梁体混凝土的 水胶比,且不应大于0.4;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且在氯化物环境中不应小于80mm, 3.5.9位于桥梁梁端的后张预应力锚固端,宜设置排水槽和滴水檐;现浇节段间的锚固端,应在梁体顶 板表面涂刷防水层;预制节段间的锚固端,除应在梁体上表面涂刷防水涂层外,尚应在预制节段间涂刷 或填充环氧树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