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25.3-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25.3-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HJ 25.3-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2314
VIP资源

HJ 25.3-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HJ 25.3-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按照HJ25.1和HJ25.2对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识别,获得以下信息: 1)较为详尽的地块相关资料及历史信息; 2)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等样品中污染物的浓度数据: 3)地块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数据; 4)地块(所在地)气候、水文、地质特征信息和数据; 5)地块及周边地块土地利用方式、敏感人群及建筑物等相关信息

5.1.1暴露情景是指特定主地利用方式下,地块污染物经由不同途径迁移和到达受体人群 的情况。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群的活动模式,本标准规定了2类典型用地方式下的 暴露情景,即以住宅用地为代表的第一类用地(简称“第一类用地”)和以工业用地为代 表的第二类用地(简称“第二类用地”)的暴露情景。 6.1.2第一类用地方式下,儿童和成人均可能会长时间暴露于地块污染而产生健康危害。 对于致癌效应,考虑人群的终生暴露危害,一般根据儿童期和成人期的暴露来评估污染物 的终生致癌风险;对于非致癌效应,儿童体重较轻、暴露量较高,一般根据儿童期暴露来 评估污染物的非致癌危害效应。 第一类用地方式包括GB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 公共服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 以及公园绿地(G1)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等。 6.1.3第二类用地方式下,成人的暴露期长、暴露频率高,一般根据成人期的暴露来评估 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效应。 第二类用地包括GB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 (W)、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A33、A5、A6除外),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G)(G1 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除外)等。

5.1.4除本标准6.1.2和6.1.3以外的建设用地,应分析特定地块人群暴露的可能性、暴露 率和暴露周期等情况DB21T 2645-2016 大蒜露地生产技术规程,参照第一类用地或第二类用地情景进行评估或构建适合于特定地 块的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

6.2.1对于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本标准规定了9种主要暴露途径和暴露评估模型, 包括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 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 气态污染物共6种土壤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 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共3种地下水污染物暴露途径。 6.2.2特定用地方式下的主要暴露途径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暴露评估模型参数应尽 可能根据现场调查获得。地块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时,应在风险评估时考虑地下水 相关暴露途径。依照GB36600要求进行土壤中污染物筛选值的计算时,应考虑全部6种土 壤污染物暴露途径

6.3计算第一类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

6.3.1经口摄入士壤途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经口摄入土壤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 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1)和公式 (A.2)

6.3.2皮肤接触土壤途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皮肤接触土壤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 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3)、公式 (A.4)、公式(A.5)和公式(A.6)

6.3.3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空气中来自土壤的颗粒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 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 (A.7)和公式(A.8)。

6.3.4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望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 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 附录A公式(A.9)和公式(A.10)

6.3.5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 染土壤。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 附录A公式(A.11)和公式(A.12)

6.3.6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受污 染地下水。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 型见附录A公式(A.13)和公式(A.14)。

6.3.7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 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 A公式(A.15)和公式(A.16)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受污染地 下水。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 A公式(A.17)和公式(A.18)。

6.3.9饮用地下水途径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饮用地下水而暴露于地块地下水污染物。对于单一污染 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计算模型见附录A公式 (A.19)和公式(A.20)。

6.4计算第二类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

6.4.1经口摄入土壤途径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经口摄入土壤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 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1)和公式 (A.22)

6.4.2皮肤接触土壤途行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皮肤直接接触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 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3)和公式 (A.24)。

6.4.3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空气中来自土壤的颗粒物而暴露于污染土壤。对于 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25) 和公式(A.26)

.4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 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 A公式(A.27)和公式(A.28)

6.4.5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 A公式(A.29)和公式(A.30)

6.4.6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人室外空气申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 地下水。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 录A公式(A.31)和公式(A.32)。 6.4.7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6.4.7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 染土壤。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土壤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 A公式(A.33)和公式(A.34)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而暴露于污染 地下水。对于污染物的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 录A公式(A35)和公式(A.36)

6.4.9饮用地下水途径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人群可因饮用地下水而暴露于地下水污染物。对于单一污染物的 致癌和非致癌效应,计算该途径对应地下水暴露量的推荐模型见附录A公式(A.37)和公 式(A.38)。

7.1分析污染物毒性效应

7.2确定污染物相关参数

7.2.1致癌效应毒性参数

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包括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IUR)、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 (SF)、经口摄入致癌斜率因子(SF。)和皮肤接触致癌斜率因子(SFa)。部分污染物的 致癌效应毒性参数的推荐值见附录B表B.1。 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SFi)根据附录B表B.1中的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IUR)外 推获得;皮肤接触致癌斜率系数(SFa)根据附录B表B.1中的经口摄入致癌斜率系数(SF。 外推获得。用于外推SF和SF.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B公式(B.1)和公式(B.3)

7.2.2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

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包括呼吸吸入参考浓度(RfC)、呼吸吸入参考剂量(RfD)、经 口摄入参考剂量(RfD。)和皮肤接触参考剂量(RfD)。部分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毒性参 数推荐值见附录B表B.1。 呼吸吸入参考剂量(RfD)根据表B.1中的呼吸吸入参考浓度(RfC)外推得到。皮肤 妾触参考剂量(RfDa)根据表B.1中的经口摄入参考剂量(RfD。)外推获得。用于外推 RfD和RfD.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B公式(B2)和公式(B4)。

7.2.3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参数

7.2.4污染物其他相关参数

其他相关参数包括消化道吸收因子(ABSgi)、皮肤吸收因子(ABSa)和经口摄入吸 攻因子(ABS。)。部分污染物消化道吸收因子(ABSgi)、皮肤吸收因子(ABSa)的推荐 参数值见附录B表B.1,经口摄入吸收因子(ABS。)推荐参数值见附录G表G.1。

8.2计算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8.2.1土壤中单一污炎物致癌风险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 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 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 (C.1)、(C.2)、(C.3)、(C.4)、(C.5)和(C.6)。计算土壤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 6种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7)。

8.2.2土壤中单一污染物危害商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 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 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危害商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C.8) (C.9)、(C.10)、(C.11)、(C.12)和(C.13)。计算土壤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6种 途径危害指数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14)计算。

8.2.3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致癌风险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 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 (C.15)、(C.16)、(C.17)。计算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3种暴露途径致癌风险 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18)

8.2.4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危害商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吸入室外空气申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申来 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危害商的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C公式 (C.19)、(C.20)和(C.21)。计算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3种暴露途径危害指数 的推荐模型见附录C公式(C.22)

8.3.1应分析造成地块风险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包括暴露情景假设、评估模型 的适用性、模型参数取值等多个方面。

8.3.2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

单一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贡献率分析推荐模型,分别见附录D 公式(D.1)和公式(D.2)。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获得的百分比越大,表示特定暴露途径对 于总风险的贡献率越高。

8.3.3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8.3.3.1敏感参数确定原则

选定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参数(P)一般应是对风险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的参数,如人 群相关参数(体重、暴露期、暴露频率等)、与暴露途径相关的参数(每日摄入土壤量、 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每日吸入空气体积、室内空间体积与蒸气入渗面积比等)。 单一暴露途径风险贡献率超过20%时,应进行人群和与该途径相关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8.3.3.2敏感性分析方法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可用敏感性比值来表示,即模型参数值的变化(从P1变化到P2)与 致癌风险或危害商(从X1变化到X2)发生变化的比值。计算敏感性比值的推荐模型见附 录D公式(D.3)。 敏感性比值越大,表示该参数对风险的影响也越大。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应综 合考虑参数的实际取值范围确定参数值的变化范围

9计算风险控制值的技术要求

9.1可接受致癌风险和危害商

本标准计算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接受致 癌风险为10°;计算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 接受危害商为1。

9.2计算地块士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9.2.1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 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 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 分别见附录E公式(E.1)、(E.2)、(E.3)、(E.4)、(E.5)和(E.6)。计算单一污染 物基于上述6种土壤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式 (E.7)。

9.2.2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经口摄入土、皮肤接触土壤、吸人壤颗粒物、吸入室 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主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 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 分别见附录E公式(E.8)、(E.9)、(E.10)、(E.11)、(E.12)和(E.13)。计算单 一污染物基于上述6种土壤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 式(E.14)。

9.2.3保护地下水的土填壤风险控制值

地块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单一污染物土壤 风险控制值,依据GB/T14848中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计算,见附录E 公式(E.15)。

9.2.4基于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 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

型,分别见附录E公式(E.16) (E.18) 计算单一污染物基于上述3种地下 水暴露途径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式(E.19)

9.2.5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基于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 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 漠型,分别见附录E公式(E.20)、(E.21)和(E.22)。计算单一污染物基于上述3种地 下水暴露途径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见附录E公式(E.23)。

9.3分析确定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9.3.1比较上述计算得到的基于致癌效应和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以及基于 致癌效应和基于非致癌风险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选择较小值作为地块的风险控制值。如 地块及周边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则应充分考虑到对地下水的保护,提出保护地下水的土 壤风险控制值

9.3.2按照HJ25.4和HJ25.6确定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值时,应将基于风险评估模

日标值的,应将基于风险评估模 型计算出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作为主要参考值

A.1第一类用地暴露评估模型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经口摄人土壤 途径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计算:

OSIR,×ED.XEF,OSIR×ED.×EF BW. )XABS OISER..= BW. X10.......(A.1) AT.

公式(A.1)中: OISERca :一经口摄入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土壤·kg体重.d"; OSIRc 一儿童每日摄入土壤量,mg·d;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OSIRa 一成人每日摄入土壤量,mg.d";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EDc 一儿童暴露期,a;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EDa 一成人暴露期,a;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EFc 一儿童暴露频率,d·a";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EFa 一成人暴露频率,d·a";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BWc 一儿童体重,kg,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BWa 一成人体重,kg,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ABSo 一经口摄入吸收效率因子,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ATca 一致癌效应平均时间,d;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 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2)计算:

ISER.. = BW.AT.

.....(A.2)

A1.2皮肤接触土壤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皮肤接触土 途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3)计算:

DCSER.. BW,×AT. BW,×AT.

DCSERca一皮肤接触途径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kg土壤·kg体重·d SAEc 一儿童暴露皮肤表面积,cm; SAEa 一成人暴露皮肤表面积,cm; SSARc 一儿童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mg·cm²;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SSARa 一成人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mgcm";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ABSd 一皮肤接触吸收效率因子,无量纲;取值见附录B表B.1:

公式(A.3)中EFc、EDc、BWc、ATca、EFa、EDa和BW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SAEc和SAEa的参数值分别采用公式(A.4)和公式(A.5)计算:

SAE.=239×H。 XBW XSER

公式(A.4)和公式(A.5)中: Hc 一儿童平均身高,cm,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Ha 一成人平均身高,cm;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SERc 一儿童暴露皮肤所占面积比,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SERa 一成人暴露皮肤所占面积比,无量纲;推荐值见附录G表G.1, 公式(A.4)和公式(A.5)中BWc和BW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皮肤接触土壤途径对 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6)计算

DCSERnc BW.xATnc

.... (A.6)

DCSERnc一皮肤接触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应),kg土壤kg"体重·d" 公式(A.6)中SAEc、SSARc、E和ABSd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3),EFc、EDc和BWc 参数含义见公式(A.1),ATn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2)。 A1.3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土壤颗 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7)计算:

A1.3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

PISERca PM1o×DAIR.×ED.×PIAF×(fspo×EFO.+fspi×EFIc) C×106 BW,×AT.a

PM10×DAIR×EDc×PIAFx(fspoxEFOc+fspixEFIc) BW.xATno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外空气 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9)计算:

DAIR×EFO.×ED BW,× ATca BW× ATca

IOVERcal一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 kg土壤·kg体重·d; VFsuroa一表层土壤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外空气的挥发因子,kg·m;根据附录F公式 (F.17)计算, 公式(A.9)中,DAIRc、DAIRa、EFOc和EF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 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 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0)计算:

公式(A.10)中: IOVERnc1一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 应),kg土壤·kg体重·d'。 公式(A.10)中,VFsur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9),DAIRc和EFO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 (A.7),ATmc的含义见公式(A.2),ED。和BW。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外空 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1)计算:

DAIR.×EFO.×ED DAIR,×EFO.×ED BW,× AT.a BW.×AT.

公 IOVERca2一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 kg土壤·kg体重·d' VFsubod 一下层土壤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外空气的挥发因子,kg·m;根据附录F公式 (F.20)计算。 公式(A.11)中,DAIRc、DAIRa、EFOc和EF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 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 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2)计算:

DAIR.×EFO.×ED BW×ATnc

...... (A.12)

公式(A.12)中: IOVERnc2一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非致癌效 应),kg土壤·kg体重·d。 公式(A.12)中VFsub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1),DAIRc和EFO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 (A.7),ATnc的含义见公式(A.2),EDc和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A1.6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外空气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外空 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采用公式(A.13)计算:

DAIR×EFO.× ED BW,×AT.a

公式(A.13)中: IOVERca3一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致癌效应), L地下水·kg体重·d; VFgwoa 一地下水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外空气的挥发因子,Lm;根据附录F公式 (F.21)计算。 公式(A.11)中,DAIRc、DAIRa、EFOc和EFO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EDc、BWc 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 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采用公式(A.14)计算:

DAIR.×EFO.×ED BW,×AT.

公式(A.14)中: IOVERnc3一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地下水暴露量(非致癌效 应),L地下水·kg体重·d。 公式(A.14)中,VFgwoa的参数含义分别见公式(A.13),DAIRc和EFOc的参数含义见 公式(A.7),ATnc的含义见公式(A.2),EDc和BWc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A1.7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DB41T 1427-2017 虎睛石,吸入室内空气 中来自下层士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士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5)计算: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和成人期暴露的终生危害,吸入室内空 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5)计算:

DAIR.×EFO.×ED DAIR,× EFO.×ED BW,×AT.a BW,×AT.a

......(A.15)

IVERcal一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对应的土壤暴露量(致癌效应), kg土壤·kg体重·d'; VFsubia 一下层土壤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内空气的挥发因子,kg·m;根据附录F公式 (F.26)计算。 公式(A.15)中,EFOc、EFOa、EFIc、EFIa、DAIRc和DAIR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7) EDc、BWc、EDa、BWa、ATca的参数含义见公式(A.1)。 对于单一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考虑人群在儿童期暴露受到的危害,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 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采用公式(A.16)计算:

GB/T 35031.302-2022 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 第3-2部分:子系统接口网关数据配置IIVERnel = VFsabia × DAIR ×EFI,×ED BW.×AT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