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 440013-2017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技术规范

BD 440013-2017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BD 440013-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21700
VIP资源

BD 440013-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BD 440013-2017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技术规范

基准站按功能分为框架基准站和区域站。框架基准站根据工作模式不同可分为观测站和监测站 站一般由观测、数据传输、供电、防雷、视频状态监控等设备组成。基准站组成设备见表1(如 需要,可以加配其他设备)

基准站线路由通信线路、电力线路、电连接器等组成

4.4基准站设备组成关系

基准站数据流程见图2。

DB21T 2275-2014 华北落叶松二元立木材积表图1基准站设备组成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基准站应具备的功能见表3。

表 3 基准站功能

基准站应具备导航卫星观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运行状态远程被监控、维护保障及安 全防护等基本功能。

5.3导航卫星观测数据采集功能

基准站应能够全大候24h连续实时采集BDS(B1/B2/B3)、GPS(L1/L2/L5)、GLONASS(L1/L2) 三系统八个频点信号的码伪距、信噪比、载波相位值、多普勒频移、导航电文等数据。根据需要,可以 进行扩展

5.6运行状态远程被监控功能

应能够自动监测基准站接收机、不间断电源、网络等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基准站运行的环境 接收机重启、不间断电源切换、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及传输等。应具备支持国家数据综合处理系 程方式对基准站进行设定、控制的功能。

5.7差分数据产品质量监测功能

监测站应具备接收移动通信、广播、卫星等方式播发的差分数据产品的功能,并将原始观测 分数据产品、解算出的单点位置信息以及异常报告等传回国家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用于评估差分 品质量。

基准站应能自主运行,可实现长期无人值守;配备交流不间断后备电源,在市电中断的情况下,应 可依靠后备电源连续工作8h以上。基准站应具备基本防尘、防水和防雷能力的观测保障条件。全年运行 间断时间应不大于120h。

基准站应具备防盗、防火、防尘、防水、防鼠和防雷等防护功能

基准站应采用有线或光纤尔余线路双备份传输,并设置防火墙阻止外

5.10气象数据采集功能

框架基准站应能够采集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

基准站应能接收处理BDS(B1/B2/B3)、GPS(L1/L2/L5)、GLONASS(L1/L2)三系统八个频点 信号。

卫星观测数据采样时间间隔:1s:气象数据采样时间间隔:≤10s

数据传输时延:≤20ms(数据从接收机发出时间至从基准站路由器发出时间

应符合以下规定: a)BDSB1、GPSL1、GLONASSL1的平均伪距多路径影响≤0.5m; b BDSB2、GPSL2、GLONASSL2的平均伪距多路径影响≤0.65m; C BDSB3、GPSL5的平均伪距多路径影响<0.65m。

基准站日观测数据可用率:≥95%(在高度截止角为10°时) 注:观测数据可用率为“完整观测值数目”与“可能观测值数目"的比值。完整观测值是指在某个历元时刻对某颗卫星 进行观测并获取的观测值,且观测值中伪距观测值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均没有缺失;完整观测值数目是指在某个 观测时段内,完整观测值的数量。可能观测值是指在某个历元时刻,理论上能够对某颗卫星进行观测并获取的 观测值;可能观测值数目是指在某个观测时段内,可能观测值的数量,

5.6观测数据传输间隔

应符合以下规定: a)气象数据发送时间间隔:10s; b)卫星观测数据发送时间间隔:1s; c)星历数据传输时间间隔:15s

3.7观测数据存储能力

应符合以下规定: a)观测数据存储能力:≥30天(1.0s采样间隔); b)告警及故障状态数据存储能力:≥30天

几时钟与北斗时(BDT)的同步精度:≤50ns。

数据传输模式分为数据流模式和文件传输模式两种,分别应满足以下要求: a)数据流模式:观测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气象数据、告警及故障信息按要求实时传输,运行状态 数据根据需要进行传输;差分监测接收机的数据按要求实时传输; b)文件传输模式:数据文件本地实时存储,按约定时间间隔或指令要求进行传输,

6.10UPS供电时间

UPS供电时间:>8h

a)框架基准站应建立在稳定的地质构造条件的板块上,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如断裂带、易 发生滑坡与沉陷等局部变形地区)和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 b 区域站按框架基准站要求或依据需求建立在稳定地质构造条件的板块上或结构稳定的屋顶上: C) 基准站应建立在便于接入通信网络、具有稳定的供电条件及交通便利地区,同时具有良好的安 全保障环境,便于站点长期连续运行

站址实地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选点地址上架设大地型扼流圈天线,天线架设的高度应与拟建观测墩的高度一致; b)测量点位周围障碍物高度角,绘制站址环视图并详细注明障碍物位置,填入点之记中,点之记 格式见附录A; c)接收机信号状况稳定后,确定站址概略坐标,将概略坐标填入点之记中:

d)实地进行观测,设置 间应不小于24h; e 下载观测数据并转换为标准文件,采用数据质量分析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测试结果 中观测数据可用率应不小于95%,平均多路径影响MP1应小于0.5m,MP2和MP3应小于0.65m 测试结果填入“站址实地测试结果表”,格式参见附录B。

站址勘选标记应符合以下要求: a)站址命名原则:原则上以当地县级地名+框架(区域)+序号(一位),少数民族地区应使用 标准的汉译地名,如琼中框架1号站; b 基准站站点代码:选用八字符表示,其中第一位表示属性,“K”为框架基准站,“Q"为区域站, 第二、三位为基准站所在省份(直辖市)区域码,第四、五、六、七位为基准站所在县区域码, 最后一位数字为同一区域建站顺序号,如海南琼中框架1号站代码为K4690301; c)基准站站址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站名、标石类型(基岩、土层或屋顶)的点位标识牌,置 于所选基准站位置。勘选中需拍摄6张照片,其中面对东、南、西、北方向拍摄4张远景照片 (照相机应尽可能与测试天线高度一致,水平拍摄),反映所选基准站的环视条件;拍摄站址 近景照片1张,反映所选站信息(点位标识牌)以及场地条件;拍摄站址远景照片1张,综合 反映站址建设环境条件; d)按要求的格式,填绘基准站点之记,撰写“基准站勘选技术报告”,格式参见附录C

7. 4. 4 提交资料

依据基准站建站地理、地质环境,观测墩可分为基岩观测墩、土层观测墩、屋顶水泥观测墩(水派 标)和屋顶钢标观测墩(钢标)

8. 1. 2 基岩观测墩

基岩观测墩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基岩观测墩应参照图C.4建造; b)清理基岩表面的风化层并从完整的基岩面向下开凿0.5m,基岩观测墩钢筋笼下部嵌入坑底不 小于0.2m,并紧密浇筑; c) 基岩观测墩地下墩体应整体满灌浇筑,机械捣固; d)基岩观测墩地上墩体应置模板浇筑,其中直径380mm墩体采用统一模板浇筑,机械固; 观测墩地下墩体顶面(地坪面)应分别于四角埋设水准标志,便于水准观测; f) 观测墩与地面接合四周应做宽度不小于50mm,与基岩观测墩地基同深的隔振槽,内填粗沙 避免振动影响; 水泥柱体外部进行保温和防风处理,并用不锈钢钢管装饰,并加装气象仪安装支架; h) 基岩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不锈钢管套装防护; i)基岩观测墩顶面应浇筑安装强制对中标志,其水平偏差应小于30”; 基岩观测墩面应采用C25及以上规格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必须搅拌均匀,现场浇灌,并用 电动振动棒充分捣固,保证固结质量及外部光洁,观测墩外表面不可做二次整饰,同时保证墩 体垂直,垂直度不超过5%; k) 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应有权威检测单位出具的配合比设计报告及试块检测报告,商用混凝土应出 具开盘鉴定报告;水泥规格P42.5以上并出具正式证明;钢筋应提供正式的规格证明; 1) 基岩上建设的观测墩至少要经过一个月,方可进行测量; m)基岩观测墩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防盐雾的要求,接收机天线防护罩的安装应平整、 稳固,不增加信号的延迟和多路径效应。

a) 基岩观测墩应参照图C.4建造; 清理基岩表面的风化层并从完整的基岩面向下开凿0.5m,基岩观测墩钢筋笼下部嵌入坑底不 小于0.2m,并紧密浇筑; c)基岩观测墩地下墩体应整体满灌浇筑,机械捣固; )基岩观测墩地上墩体应置模板浇筑,其中直径380mm墩体采用统一模板浇筑,机械揭固: e)观测墩地下墩体顶面(地坪面)应分别于四角埋设水准标志,便于水准观测; 观测墩与地面接合四周应做宽度不小于50mm,与基岩观测墩地基同深的隔振槽,内填粗沙, 避免振动影响; g)水泥柱体外部进行保温和防风处理,并用不锈钢钢管装饰,并加装气象仪安装支架; h)基岩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不锈钢管套装防护; i)基岩观测墩顶面应浇筑安装强制对中标志,其水平偏差应小于30”; i)基岩观测墩顶面应采用C25及以上规格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必须搅拌均匀,现场浇灌,并用 电动振动棒充分捣固,保证固结质量及外部光洁,观测墩外表面不可做二次整饰,同时保证墩 体垂直,垂直度不超过5%; ) 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应有权威检测单位出具的配合比设计报告及试块检测报告,商用混凝土应出 具开盘鉴定报告;水泥规格P42.5以上并出具正式证明;钢筋应提供正式的规格证明; 基岩上建设的观测墩至少要经过一个月,方可进行测量; 基岩观测墩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防盐雾的要求,接收机天线防护罩的安装应平整、 稳固,不增加信号的延迟和多路径效应

8. 1. 3 土层观测墩

土层观测墩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土层观测墩应参照图C.5建造; b) 建造时应保证墩体质心位于当地冻土线以下0.5m,观测墩基坑开挖时如遇软土、流沙、涌水 等不良地层时,应继续向下穿过该地层,进入良好受力土层的深度不小于0.5m; c)土层观测墩地下墩体顶面(地坪面)应分别于四角埋设水准标志,便于水准观测; d)土层观测墩地下墩体应整体满灌浇筑,机械捣固; e)土层观测墩地上墩体应置模板浇筑,其中直径380mm墩体采用统一模板浇筑,机械捣固: f)土层观测墩与地面接合四周应做宽度不小于50mm、与土层观测墩地基同深的隔振槽,内填粗 沙,避免振动带来的影响; g) 水泥柱体外部进行保温和防风处理,并用不锈钢钢管装饰,并加装气象仪安装支架; h)土层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不锈钢管套装防护; i)土层观测墩顶面应浇筑安装强制对中标志,其水平偏差应小于30”; j)土层观测墩顶面应采用C25及以上规格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应搅拌均匀,现场浇灌,并用电 动振动棒充分捣固,保证固件质量及外部光洁,土层观测墩外表面不可做二次整饰。同时保证 墩体垂直,垂直度不超过5%; k) 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必须有权威检测单位出具的配合比设计报告及试块检测报告,商用混凝土需 要出具开盘鉴定报告:水泥规格至少是P42.5以上并出具规格证明:钢筋需要提供规格证明:

1)土层内建设的观测墩,一般地区至少需要经过一个雨季,冻土地区至少还需经过一个冻解期, 方可进行观测; 1 土层观测墩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防盐雾的要求,接收机天线防护罩的安装应平整、 稳固,不增加信号的延迟和多路径效应。

8.1.4屋顶钢标观测墩

屋顶钢标观测墩(钢标)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钢标应参照图C.6建造; b) 钢标所在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基准站建筑物高度不宜超过5m,区域站建筑物 高度不宜超过30m; 钢标外观应平整、美观,有10°以上高度角的开阔天空; d)开点位所在的水泥板尺寸应约为600mmx600mm,深约100mm,直至露出楼面钢筋; 基座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小于0.1m; f)需根据BDS信号线设计的走线路线在基座的侧面或后面预理不锈钢线管(管内直径为50mm, 拐弯处用两弯角为135°的接合头拼接成直角弯或用钝角接合头,并在线管内预留装信号线用 的牵拉线); g 预理的避雷针地线与建筑物的地线连接完好,基准站防雷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2。电源避雷器 和信号避雷器接地电阻应小于42,接地电阻测试采用地阻测试仪; h)主支柱安装完成后,需利用水平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使其水平偏差小于30; i)对钢标基座需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并根据设计对基座进行外装饰; j)钢标到观测室的BDS信号线需外套内径不小于50mm的不锈钢保护管; k) 钢标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雾)的要求,接收机天线防护 罩的安装应平整、稳固,不增加信号的延迟和多路径效应

屋顶钢标观测墩(钢标)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钢标应参照图C.6建造; b)4 钢标所在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基准站建筑物高度不宜超过5m,区域站建筑物 高度不宜超过30m C)4 钢标外观应平整、美观,有10°以上高度角的开阔天空; d)开点位所在的水泥板尺寸应约为600mmx600mm,深约100mm,直至露出楼面钢筋; e)基座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小于0.1m f)需根据BDS信号线设计的走线路线在基座的侧面或后面预理不锈钢线管(管内直径为50mm, 拐弯处用两弯角为135°的接合头拼接成直角弯或用钝角接合头,并在线管内预留装信号线用 的牵拉线); g) 预理的避雷针地线与建筑物的地线连接完好,基准站防雷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2。电源避雷器 和信号避雷器接地电阻应小于42,接地电阻测试采用地阻测试仪; h)主支柱安装完成后,需利用水平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使其水平偏差小于30”; i)对钢标基座需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并根据设计对基座进行外装饰; j)钢标到观测室的BDS信号线需外套内径不小于50mm的不锈钢保护管; k)4 钢标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雾)的要求,接收机天线防护 遇的宝活质平数盗固不播加售品的布退知多版经新质

8.1.5屋顶水泥观测墩

屋顶水泥观测墩(水泥标)建造要求如下: a)水泥标应参照图C.7建造; b)水泥标所在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基准站建筑物高度不宜超过5m,区域站建筑 物高度不宜超过30m; c) 水泥标外观应平整、美观,有10°以上高度角的开阔天空; d)水泥标垂直倾斜小于8’。顶部预埋的强制对中器的水平偏差小于30"; 基座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小于0.1m; 对水泥标基座需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并根据设计对基座进行外装饰; 水泥标到观测室的BDS信号线需外套内径不小于50mm的不锈钢保护管; h) 预埋的避雷针地线与建筑物的地线连接完好,基准站防雷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2。电源避雷器 和信号避雷器接地电阻应小于42,接地电阻测试采用地阻测试仪; i) 水泥标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防盐雾的要求,接收机天线防护罩的安装应平整、稳 固,不增加信号的延迟和多路径效应

屋顶水泥观测墩(水泥标)建造要求如下: a)水泥标应参照图C.7建造; b)水泥标所在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基准站建筑物高度不宜超过5m,区域站建筑 物高度不宜超过30m; c)水泥标外观应平整、美观,有10°以上高度角的开阔天空; d)水泥标垂直倾斜小于8’。顶部预埋的强制对中器的水平偏差小于30”; e)基座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小于0.1m; f)对水泥标基座需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并根据设计对基座进行外装饰 g)水泥标到观测室的BDS信号线需外套内径不小于50mm的不锈钢保护管; h)预埋的避雷针地线与建筑物的地线连接完好,基准站防雷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2。电源避雷器 和信号避雷器接地电阻应小于42,接地电阻测试采用地阻测试仪; 1i) 水泥标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防盐雾的要求,接收机天线防护罩的安装应平整、稳 固,不增加信号的延迟和多路径效应

观测室建设应按GB/T28588的规定,要求如下: a)) 观测室应具有保温、防雨等功能,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 观测室应按照抗当地地震烈度提高1度设计建设,使用年限原则上应大于50年; c) 观测室用于安置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应集成安装在机柜中; 观测室面积不宜少于20m²; E 观测室地基应牢固,周围考虑排水设计。顶部采取混凝土结构,结构中应预埋进出两种管线通 道(电力和信号通道),并进行动物保护防护处理; f) 观测室屋顶应敷设防水层,并满足排水、防风、防雷等要求,屋顶面还应敷设粗沙或煤渣等材 料以达到吸波效果; g) 观测墩位于观测室内时,观测室的女儿墙应不高于观测墩顶面,并在女儿墙上架设避雷针和避 雷网,避雷针高度保证45°范围覆盖观测墩; 观测室外或女儿墙外侧应便于架设气象仪器: 1) 观测室应安装防盗门,窗户应加装稳固防盗网,以保证设备安全,有条件可加装监控报警设施: j)观测室应接入稳定市电,并加装B级电源防雷器和专用配电箱; k) 观测室内应设置等电位联结 位置便机柜接地线连接

防雷工程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防雷工程包括建筑物防雷、供电防雷和等电位连接等工程。应由具备专业资格的工程人员依据 GB50057和GB50343标准设计和施工。基准站观测室雷电防护按GB50057中第二类防雷建 筑物设计,建筑物内的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按GB50343中B级设计; 观测室与观测墩分离建设时,应分别进行防雷工程建设,观测墩与观测室分离建设时,应对观 测墩建立独立的避雷系统。包括观测墩附近应建设避雷针且观测墩本身应良好接地,接地电阻 不高于42; c) 观测室地基应铺设防雷地网与避雷针连接; d 防雷工程完成以后,应有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出具证明; e) 不间断电源前端加装B+C级电源防雷器,即电力线通过防雷器后进入不间断电源; 防雷工程关键环节需要拍摄3张照片,分别为防雷地网完成后、B+C级电源防雷器安装完成 后和等电位连接端子安装完成后的照片

辅助工程包括道路、绿化、景观、围墙、台阶灯室外工程,以及电力线、通信线等管线敷设工程。 辅助工程应按照施工图设计建设,建造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环境、风俗习惯、市政规划,以及民 族特色等情况

王建工程其他要求如下

a)基准站站址选定后,建站如需征地,所占用的土地,应征得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同意,并依 据相关规定办理征地或用地手续; b)土建工程应按照当地基建要求进行招标或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土建和监理单位进行施工和现 场监理; 观测墩和观测室地基建设,应选择少雨的李节完成: d)基准站建成后应委托当地有关人员对基准站加以保管; e)理设的水准标志应依据GBT12897进行二等以上水准联测,水准标志与观测墩强制对中标志 间高差测定精度不低于3mm。联测时水准标志应按照顺时针方向顺序编号,首个连测的水准 标志编号为“1”; f)全部土建工程完成后,应进行土建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及试运行

土建工程完成后应提交以下资料: a)施工合同(即招投标文件): b) 施工单位资质证书; c) 工程预算书; d) 用地证明及相关建设许可; e) 建站材料证明(钢筋、水泥等); f) 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或混凝土开盘鉴定报告; g) 土建过程照片; h) 防雷检测报告; i) 竣工图; j) 施工报告; k) 建成后点之记; 1) 建站工作技术总结; m)验收报告。

土建工程完成后应提交以下资料: a)施工合同(即招投标文件); b)施工单位资质证书: c)工程预算书; d) 用地证明及相关建设许可; 建站材料证明(钢筋、水泥等); f)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或混凝土开盘鉴定报告; g)土建过程照片; h) 防雷检测报告; i)竣工图; j)施工报告; 建成后点之记; 1)建站工作技术总结; m)验收报告。

基准站设备组成见表1。框架基准站同时具有观测模式和监测模式时,可以在观测站组成基础上再 配备一个观测墩(用于安装差分监测接收机天线) 、差分监测接收机及天线、馈线防雷器。

接收机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观测信号:应能接收多卫星系统BDS(B1/B2/B3)、GPS(L1/L2/L5)、GLONASS(L1/L2)信

接收机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安装之前应取得专业检测机构的检定合格证书; b)安装、更新之后填写“基准站接收机登记表”,并拍摄照片,“基准站接收机登记表”格式参见附 录D; c)安装应根据其使用手册或说明书进行; d)接收机应合理放置于机柜内

2.3基准站接收机天线

9. 3. 1技术指标

接收机天线(观测天线)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观测信号:应能接收多卫星系统BDS(B1/B2/B3)、GPS(L1/L2/L5)、GLONASS(L1/L2)信号; b)抗多路径效应:天线应配备扼流圈及其他抑制多路径信号设备; 相位中心改正模型:应具有第三方机构认证(有资质的独立测试机构)的天线并提供各卫星系 统信号的相位中心改正模型: d)扼流圈天线相位中心偏差:<1.5mm; e)工作环境:符合6.10要求。

天线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天线应紧固于观测墩的强制对中标志上,天线定向指北标志与磁北方向差异应小于5

)连接大线和电缆,外部缠绕防水防油胶布或安装防套管。敷设大线电缆时应尽可能直伸敷设, 若需拐弯,则拐弯半径应大于0.3m,如剩余长度过长,则应盘起; 天线电缆进入观测室内后,应加装防雷设备,并按照GB/T3482进行接地电阻测试; )天线电缆应采用专用的低损耗射频电缆,若电缆需要延长时,根据性能指标加装相应的在线放 大器; 安装后填写“基准站接收机天线登记表”,并拍摄照片,“基准站接收机天线登记表”格式参见附 录D。

9. 4. 2 设备安装

电源设备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电源线路应做接地保护并加装电涌防护设备: b)安装通流容量为20kA~40kA的三相防雷插座。单独供电区域,应加装电力线防涌设施; c) 安装不间断电源设备并与市电相通,基准站内全部设备由不间断电源供电; d) 电压不稳定区域应加装交流稳压器: e) 安装后应进行不间断电源实时监控功能测试: f 安装或更新后填写“基准站电源设备登记表”,并拍摄照片,“基准站电源设备登记表"格式 附录D。

9. 5. 1 技术指标

通信设备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通信协议:TCP/IP; b)通信链路:有线专线; c)通信方式:数据专线; d)通信速率:≥1Mbit/s; e)误码率:<10; f)链路可用性:>95%

9. 5. 2设备安装

通信设备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通信线路安装及测试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b)从预留的管线通道将有线线路引入观测室。若通信线路外露过长,则应在线路上加装信号线防 雷设备; c)安装通信设备的信号线,将通信设备信号线与站内设备相连并进行联通测试: d)安装、更新后填写“基准站通信设备登记表”,并拍摄照片,“基准站通信设备登记表"格式参见 附录D。

9. 6. 1 技术指标

原子钟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根据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b) 置于机柜中与基准站接收机进行连接; ? 检查与各设备的连接是否正常可靠; d) 合理配置基准站接收机,对原子钟进行开机运行,测试基准站接收机是否以原子钟频标正常工 作; 安装或更新后填写“基准站原子钟登记表”,并拍摄照片,“基准站原子钟登记表"格式参见附录 D.

9.7. 1 技术指标

气象设备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采样频率≥0.1Hz(可配置采用频率); 气压测量: 1) 范围:500hPa~1100hPa; 2) 分辨率:±0.1hPa; 3)准确度:±0.3hPa。 c)相对湿度测量:

气象设备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安装应按照设备使用手册进行; 传感器架设高度应与接收机天线上平面高度相同,高度误差≤1m,平面位置距离<5m c) 根据需要可加装数据传输线防雷设备; d)与基准站接收机进行连接DB34T 1458-2011 甜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合理配置基准站接收机,测试基准站接收机是否正常转发和存储气 象数据: e) 安装或更新后填写“基准站气象设备登记表”,“基准站气象设备登记表”格式参见附录D

9. 8. 1技术指标

差分监测接收机(含天线)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观测信号:应能接收多卫星系统BDS(B1/B2/B3)、GPS(L1/L2/L5)、GLONASS(L1/L2)信号; b)差分监测:支持广域单频伪距差分、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监测: c)远程控制:可远程升级、远程复位、远程参数设置; d)差分数据产品接收方式:卫星播发、移动通信、数字广播; e 定位模式:广域单频伪距差分、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区域双频 波相位差分,BDS、GPS、BDS/GPS联合单点定位; 接收通道数:120; g)单点定位精度:水平:≤10m(2),垂直:≤10m(2c); h)单频伪距差分:水平≤2m(2c),垂直≤3m(2); i)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1.2m(2a),垂直≤2m(2g); j)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0.5m(2),垂直≤1m(2c); k)区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20mm(2a),垂直≤40mm(2g); 1)定位更新率:1Hz:

差分监测接收机(含天线)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观测信号:应能接收多卫星系统BDS(B1/B2/B3)、GPS(L1/L2/L5)、GLONASS(L1/L2)信号; b) 差分监测:支持广域单频伪距差分、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监测: c)远程控制:可远程升级、远程复位、远程参数设置; d)差分数据产品接收方式:卫星播发、移动通信、数字广播; 定位模式:广域单频伪距差分、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区域双频载 波相位差分,BDS、GPS、BDS/GPS联合单点定位; f) 接收通道数:120; g) 单点定位精度:水平:≤10m(2g),垂直:≤10m(2g); h)单频伪距差分:水平≤2m(2),垂直≤3m(2c); i)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1.2m(2a)YS/T 820.8-2012 红土镍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氟硅酸钾滴定法,垂直≤2m(2g); j)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0.5m(2α),垂直≤1m(2α); k)区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20mm(2a),垂直≤40mm(2g); 1)定位更新率:1Hz:

m) 数据输出:至少应包括伪距观测值、载波观测值、导航电文、载噪比值、轨道/钟改正数、电 离层改正数、接收机钟差、单频伪距定位结果、双频载波相位定位结果、单频载波相位定位结 果; n) 接口:至少应具备RS232串口2个、LAN一个、USB口一个、GNSS/WCDMA/CMMB天线 接口各一个; o MTBF:≥10000h; p)工作环境:符合6.10要求。

9. 8. 2 设备安装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