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291-2019 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DB50/T 291-2019 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50/T 291-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06 MB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20379
VIP资源

DB50/T 291-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50/T 291-2019 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4.3.3.1土壤侵蚀模型计算:采用中国主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主壤侵蚀模数,该模型包括7个因 子,分别是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坡长因子(L)、坡度因子(S)、植被覆盖 度与生物措施因子(B)、工程措施因子(E)和耕作措施因子(T),按附录A规定。 4.3.3.2土壤侵蚀强度评价:依据SL190,评价模型计算的每个栅格土壤侵蚀强度。 4.3.3.3水土流失强度判别:根据土地利用和侵蚀地块划分的图斑,图斑内轻度侵蚀及以上侵蚀强度 的栅格数量超过总栅格数的50%,则判断该图斑发生水主流失,进而根据图斑内各栅格数量和侵蚀强度 加权平均,计算该图斑水土流失强度等级。 4.3.3.4水土流失消长评价:分析水土流失面积以及土壤侵蚀等级的年度变化情况,

4.4.1原始数据文件(包括原始记录资料,实地照片资料,收集数据资料,模型计算资料),按表I.1~ I.4。 4.4.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专题图(包括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区域土壤类 型图、区域植被盖度图、区域地势(坡度)图、区域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图、区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图, 按表I.5~I.21及图I.1)。 4.4.3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统计资料(具体说明及标准见表I.22~I.23)。 4.4.4提交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结果分析报告等监测报告。 4.4.5其他标准及成果(空间数据元数据按GB/T19710规定,属性数据元数据按照表I.24执行)。

DB14T 2009-2020 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技术规范5.1.1研究、了解和掌握土壤侵蚀强度、 5.1.2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水

5.2.1气象因子监测

5.2.2土壤理化性质

监测内容: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土壤结构、全氮、全磷、全钾 钾、速效磷、酸碱度、有机质等,

5.2.3水力侵蚀监测

监测内容:径流量、泥沙量

监测内容:包括泥石流爆发时的流态、历时、泥面宽、泥深、测速距离、测速时间、流速、 重、径流量、沟床纵降、流动压力、冲击力等,

5. 2. 5重力侵蚀监测

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地表与建(构)筑物裂缝、地表附作物倾斜度、地表与深部位移、地下水 浊度等。

监测内容:监测林地郁闭度和灌草覆盖度

5.2.7植物多样性监测

监测内容:物种的丰富程度。

5. 2. 8 士地利用监测

5.3.1气象因子监测

监测方法:宜采用气象站进行监测。

5. 3. 2土壤理化性质

监测方法:参照SL419。

5.3.3水力侵蚀监测

测方法:采用径流小区或控制站进行监测,按附

5. 3. 4 泥石流监测

监测方法:采用监测仪器、调查及巡查

5.3.5重力侵蚀监测

监测方法:标准地调查法,按附录B.7

5.3.7植物多样性监测

监测方法:样方调查法,按附录B.8

5.3.8土地利用监测

测方法:遥感调查、地面调查等,按附录B.9.

5.4.1原始气象、土壤理化性质、重力侵蚀、混合侵蚀记录表、主壤肥力记录表、小气候变化记录表、 植被情况记录表、植物多样性记录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记录表。 5.4.2经计算获得径流量与泥沙量数据: 5.4.3经计算获得平均水位(日平均水位或次洪水平均水位)、流量、移质泥沙量、平均含沙量及 断面平均含沙量、推移质泥沙量及推移质输沙率等数据。 5.4.4监测成果按照《径流小区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手册》规定进行整理。 5.4.5监测成果需填写对应的元数据,数据元数据按GB/T19710规定,属性数据元数据按表I.24规 定;监测成果整理所需表格按表J。

6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6.1.1评价耕作管理措施在土壤入渗、地面覆盖和增强土壤抗蚀能力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效应,筛选特 定条件下适宜的耕作管理措施。 6.1.2评价林草措施在调蓄地表径流、涵养水源,固持、改良土壤,调节小气候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效 应,筛选特定条件下适宜的林草措施。 6.1.3评价工程措施在改变微地形、拦蓄地表径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水土保持效应,筛选特 定条件下适宜的工程措施。 6.1.4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和治理效益的监测,提供各种治理措施实施及保存的数量、面积及治 理后的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关数据,为生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提供依据, 为开展其他类似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6. 2. 1背景监测

6.2.1.1气象水文因子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降雨、温度、蒸发、径流系数等,重点监测降雨量、降雨强度、降水历时、径

6. 2. 1. 2 地貌因子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地貌类型、坡度、海拔高度等

6.2.1.3土壤因子监测

监测内容: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渗透率、土壤饱和导水率、 有机质、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等。

6.2.1.4植被因子监测

监测内容:植被郁闭度、植被覆盖度、高度、地表枯落物厚度等。监测记录见

6.2.1.5土地利用现状监测

6.2.1.6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监测

监测内容:农村各业(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生产总值、人口、粮食生产总量及单位 产量、基本农田总数及农田面积、人均年收入等

6. 2. 1. 7 水土流失监测

监测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所占比例。

6.2.1.8水土保持开展情况监测

6.2.2措施实施情况及防治效果监测

6.2.3水土保持效益监测

6.2.3.1蓄水保土效益监测

测内容:土壤入渗,地表径流量,土壤侵饨量。

.2. 3. 2 经济效益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增产粮食、果品、饲草、枝条、木材及相应增加经济收入、产 收年限等)和间接经济效益(各类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等)。监测记录见表K.12。

6. 2. 3. 3社会效益监测

监测内容:促进社会进步包括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 高环境容量、促进群众脱贫解困及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抵御、减轻洪涝及地质灾害方面

.2.3.4生态效益监测

监测内容: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土壤结构、 透率、土壤饱和导水率、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测定;对气象因子(降雨、温度等)的监测;对 活率、保存率、盖度的监测等。/

6.3监测方法及监测频次

6. 3. 1背景监测

6.3.1.1气象水文因子监测

监测方法:调查法、雨量计法或全自动气象站法。监测频次:项目实施前1次。

6.3.1.2地貌因子监测

监测方法:调查法或遥感监测法。监测频次:项目实施前1次

6.3.1.3土壤因子监测

监测方法:按SL419规定。监测频次:项目实

6. 3. 1. 4植被因子监测

法:调查法或遥感监测法。监测频次:项目实

6. 3. 1. 5 土地利用现状监测

监测方法:调查法。监测频次:项目实施前1

6.3.1.6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监测

监测方法:调查法。监测频次:项目实施前1次,

6.3.1.7水土流失监测

6.3.1.8水土保持开展情况监测

6.3.3水士保持效益监测

3.1蓄水保土效益监测

监测方法:径流小区法、模型法或类比法。监测频次:项目实施完工后每年开展一次,连续监测3 年。

.3.3.2经济效益监测

监测方法:调查法。监测频次:项目实施完工后每年开展一次,连续监测3年。

6.3.3.3社会效益监测

6. 3. 3. 4 生态效益监测

监测方法:抽样调查或地面观测或遥感监测。监测频次:项目实施完工后每年开展一次,连续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效益计算和评价参照GB/T15774相关规定。 基础资料、原始记录、实地照片等技术文档包括以下内容: 基础资料,包括收集的项目区基本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以及综合治理过程中各个工作 环节形成的各类技术资料等; 原始记录,包括气象水文情况调查表、土壤理化性质现状调查表、植被现状调查表、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表、社会经济状况背景调查表、水主流失状况调查表、水保措施开展情况调查表、水 保治理措施实施情况监测表、水土保持总体经济效益调查表、社会经济调查表、典型农户粮食 生产调查表等(见表K):

实地照片反映内容应包括水主流失及其危害、治理前后对比、水土保持措施种类,水主保持监 测设施、治理效益(发挥效益的场景、特写),以及项目施工、宣传、监测等水土保持活动主 题,应固定拍摄点位; 遥感影像、数字图和成果图件,包括通过遥感信息和其他信息监测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及空间 分布,以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与效果影像,以及根据5.3.2基础资料、原始记录等内容绘制的 各类附表、附图等成果图件; 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结果分析等监测报告,筛选特定条件下适宜的耕作管理方法、林草措施 和工程措施以及为生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提供依据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益数据。工作报 告包括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参见附录C)和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 报告(参见附录D)。 3成果整编,按SL277规定。监测成果需填写对应的元数据,空间数据元数据按GB/T19710规 属性数据元数据按照表I.24执行

7生产建设项目水士保持监测

7.1.1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效果,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提 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与建议。 7.1.2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优化水主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 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 7.1.3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提供技术支撑。 7.1.4提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技术依据、公众监督基础信息和水土保持公报基础数据。

7.2.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

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以及项目建设与生产过程中扰动与危害的其他区 域。

7.2.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分区

应以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为基础,结合项目工程布局进行划分

7.2.3水土保持监测时段

施工期和试运行期。 3.2建设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至运行期结束,监测时段可分为建设期和 运行期两个阶段,其中建设期可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试运行期。 3.3不同监测时段监测重点内容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应重点监测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扰动地表面积、土壤流失量、水土流失危 害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试运行期应重点监测植被措施恢复、工程措施运行及其防治效果; 建设生产类项目的生产运行期应重点监测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水土保持措施运行情况及其防治 效果。

7.2.4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区域及重点对象

采持监测重点区域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一点型项目监测重点区域应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大型开挖(填筑)面、取土 (石、料)场、弃土(石、渣)场、临时堆土(石、渣)场、施工道路和集中排水区周边; 一线型项目监测重点区域应包括大型开挖(填筑)面、穿(跨)越工程、取土(石、料)场、弃 土(石、渣)场、临时堆土(石、渣)场、施工道路和集中排水区周边

.4.2不同监测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对象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取土(石、料)量≥50000m或开挖面积≥1hm的取土(石、料)场; 弃土(石、渣)量≥100000m或堆渣高度≥20m的弃土(石、渣)场; 临时堆土(石、渣)量≥20000m或临时占地面积≥0.5hm²且堆土(石、渣)时间超过3个 月的临时堆土(石、渣)场; 一占地面积≥0.5hm的植被恢复工程; 开挖(填筑)面积大于1000m、开挖高度超过10m、填筑高度超过10m的开挖(填筑)区; 长度超过1km的施工道路,

7.2.5.1降雨量、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植被等自然影响因素。 7.2.5.2项目建设对原地表、水土保持设施及植被的占压和损毁情况。 7.2.5.3项目征占地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情况。 7.2.5.4项目弃土(石、渣)场的占地面积、弃土(石、渣)量及堆放方式。 7.2.5.5项目取土(石、料)场的扰动面积及取料方式

7.2.6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内容

7.2.7水土流失危害监测内容

7.2.7.1水土流失对主体工程造成的危害的方式、数量和程度。 7.2.7.2水土流失掩理冲毁农田、道路、居民点等的数量、程度。 7.2.7.3对高等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造成的危害。 7.2.7.4对水源地、生态保护区、江河湖泊、水库、塘坝、航道的危害,有可能直接进入江河湖泊或 产生行洪安全影响的弃土(石、渣)情况。 7.2.7.5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2.8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内容

7.2.8.1植物措施的种类、面积、分布、生长状况、成活率、保存率和林草覆盖率。 7. 2.8. 2 工程措施的类型、数量、分布和完好程度。 7.2.8. 3 临时措施的类型、数量和分布。 台 7.2.8.4主体工程和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进展情况。 7.2.8.5水土保持措施对主体工程安全建设和运行发挥的作用。 7.2.8.6水土保持措施对周边生态环境发挥的作用

7.3.1水士流失影响因素监测

7.3.1.1降雨量可通过监测范围内或附近的气象站收集,也可设置气象观测设施获取。 7.3.1.2地形地貌状况可采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整个监测期应监测1次。 7.3.1.3地表组成物质应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施工准备期前和试运行期应各监测1次。地表组 成物质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表L.1执行, 7.3.1.4植被状况应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主要确定植被类型和优势树种。应按植被类型选择3~ 5个有代表性的样地,测定林地郁闭度和灌草地盖度,计算平均值作为植被郁闭度(或盖度)。施工准 备期前应测定1次。植被(扰动前)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表L.2执行。郁闭度可采用样线法和照相法测 定。盖度可采用针刺法、网格法和照相法测定, 7.3.1.5扰动地表情况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情况应采用实地调查并结合查阅资料的方法进行 监测。调查中,可采用实测法、填图法和遥感监测法。实测法宜采用测绳、测尺、全站仪、GPS或其他 设备量测;填图法宜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现场勾绘,并应进行室内量算;遥感监测法宜采用高分辨率遥 感影像或无人机。扰动地表情况监测表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表L.3执行。点型项目每月应监测1次。线 型项目全线每季度监测应不少于1次,重点监测对象每月应监测1次。 7.3.1.6弃土(石、渣)场应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实地量测为主,监测弃土(石、渣)量及占地 面积。弃土(石、渣)场占地面积可采用实测法、填图法和遥感监测法。弃主(石、渣)量应根据渣场 面积,结合占地地形、堆渣体形状测算。正在使用的弃土(石、渣)场每10天应监测1次,其他弃土 (石、渣)场每季度应监测不少于1次。 7.3.1.7取土(石、料)场应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量测,监测地表扰动面积。正在 使用的取土(石、料)场每10天应监测1次,其他取土(石、料)场每季度应监测不少于1次。

7. 3. 2 水士流失状况监测

3.2.1水土流失类型及形式应在综合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实地调查确定。每年应不少于1 3.2.2点型项目水土流失面积监测应采用普查法,每月应不少于1次;线型项目水土流失面积 采用抽样调查法,每月应不少于1次。 3.2.3土壤侵蚀强度应按SL190规定,监测分区分别确定,施工准备期前和监测期末各1次,

采用抽样调查法,每月应不少于1次。 3.2.3土壤侵蚀强度应按SL190规定,监测分区分别确定,施工准备期前和监测期末各1次,施工 每年应不少于1次。 3.2.4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不同时段的土壤流失量应通过监测点观测获得: 水力侵蚀可采取径流小区法、测钰法、侵蚀沟量测法、集沙池法、控制站法、微地形测量法等 进行观测,每月应统计1次土壤流失量。生产建设项目水力侵蚀土壤流失量监测方法按附录E, 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计算方法按附录F,水力侵蚀测钎监测、侵蚀沟监测及控制站监测记 录表分别按表L.4、L.5、L.6执行; 重力侵蚀可采用调查、实测等方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土石方量进行量测。

7.3.3水士流失危害监测

7.3.4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7.3.4.1植物措施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状况宜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确定。应在栽植6个月后调查成活率,且每 年应调查1次保存率及生长状况。乔木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应采用样地或样线调查法。灌木的成 活率与保存率应采用样地调查法; 郁闭度可采用样线法和照相法测定,盖度可采用针刺法、网格法和照相法测定。每年在植被生 长最茂盛的季节应监测1次; 林草覆盖率应在统计林草地面积的基础上分析计算获得。植物措施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表L.7 执行。

7.3.4.2工程措施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与全面巡查确定; 一重点区域应每月监测1次,整体状况应每季度1次; 对于措施运行状况,可设立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工程措施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表L.8执行 7.3.4.3临时措施可在查阅工程施工、监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实地调查,并拍摄照片或录像等影像资 料。每季度应不少于1次。 7.3.4.4措施实施情况可在查阅工程施工、监理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询问与实地调查确定。每 季度应统计1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统计表格式应按表L.9执行。 7.3.4.5水土保持措施对主体工程安全建设和运行发挥的作用,应以巡查为主。每年汛期前后、暴雨 后进行调查。 7.3.4.6水土保持措施对周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发挥的作用,应以巡查为主。每年汛期前后、暴雨后 应进行调查

我果应采用纸质和电子版形式保存,做好数据备

A.1.1区域水力侵蚀模型

土壤水蚀模型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ChineseSoilLossEquation),公式如

M=RK.L.S.B.E.T

M一一土壤水蚀模数,t/(hm²·a),单位面积坡面多年平均年土壤流失量; R一一降雨侵蚀力,MJ·mm/(hm·h·a),雨滴及降雨形成的径流对土壤颗粒分离与输移能力; K一一土壤可蚀性,t·hm²·h/(hm·MJ·mm),土壤抵抗雨滴和径流分离土壤颗粒的能力,与土壤 理化性质有关 L一一坡长因子,无量纲。其他条件(降雨、土壤、坡度、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一致情况 下,某一坡长的坡面土壤流失量与坡长为22.13m的坡面土壤流失量之比; S一一坡度因子,无量纲。其它条件(降雨、土壤、坡长、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一致情况 下,某一坡度的坡面土壤流失量与坡度为9%的坡面土壤流失量之比; B一一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无量纲。有植被覆盖的坡面土壤流失量与同等条件下(降雨、土 镶、坡度、坡长、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一致)清耕休闲地土壤流失量之比。由于植被覆盖既有季节变化, 又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差异,还有植被群落垂直结构导致的高层和地表覆盖对土壤侵蚀影响不同,因此该 因子计算需要同时考虑上述三个方面; E一一工程措施因子,无量纲。采取某种工程措施坡面土壤流失量与同等条件下无工程措施坡面土 襄流失量之比: T一一耕作措施因子,无量纲。采取某种耕作措施的坡面土壤流失量与同等条件下传统耕作的坡面 土壤流失量之比。传统耕作指顺坡平作或垄作

1.2区域水力侵蚀模型

A.2区域降雨侵蚀力计算

A.2.1区域降雨侵蚀力模型

A.2.2区域降雨侵蚀力制图

主成24个半月降雨侵蚀力数据。将24个半月降雨侵蚀力栅格数据进行栅格相加运算,得到年降雨侵 力栅格数据。将24个半月降雨侵蚀力栅格数据与年降雨侵蚀力栅格数据进行栅格除法运算,得到24 个半月降雨侵蚀力占年降雨侵蚀力比例栅格数据

A.3区域土壤可蚀性计算

A.3.1区域土壤可蚀性模型

A.3.2区域土壤可蚀性模型参数标准

GB 31658.24-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食品中赛杜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按表A. 1、A. 2、A. 3规定

表A.1美国制士壤质地分类标准

表A.2土壤结构对应的结构系数等级S

表A.3土壤质地对应的土壤渗透等级P及其饱和导水率

A.4区域坡长坡度因子计算

DL/T 817-2014 立式水轮发电机检修技术规程A.4.1区域坡长坡度因子模型

A.4.1.1调查单元坡长因子和坡度因子利用数字化的1:1万地形图生成的DEM数据。 A.4.1.2坡长因子计算公式为:

A.4.2区域坡长坡度因子参数提取标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