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pdf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8586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pdf

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确定,应依据流域内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地形条件分析确定。 6.3.2.1依据环境问题分析法

6.3.2.1.1当面污染源为主要污染源时,二级保护区陆域沿岸纵深范围,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 征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通过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森林开发、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 水域范围等确定。二级保护区陆域边界不超过相应的流域分水岭范围。 6.3.2.1.2当水源地水质受保护区附近点污染源影响严重时,应将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入二级保 护区管理范围,以利于对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6.3.2.2依据地形条件分析法

6.3.2.2.1小型水库可将上游整个流域(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区域)设定为二级保护区。 6.3.2.2.2小型湖泊和平原型中型水库的二级保护区范围是正常水位线以上(一级保护区以外),水 平距离2000米区域,山区型中型水库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水库周边山脊线以内(一级保护区以外) 及入库河流上溯3000米的汇水区域。 6.3.2.2.3大型水库可以划定一级保护区外不小于3000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范围。 6.3.2.2.4大中型湖泊可以划定一级保护区外不小于3000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范围

按照湖库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影响程度钻孔灌注桩桩基础施工方案,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汇水区域 可以设定为准保护区

7.1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分类

?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不同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按地下水理藏条件分 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按开采规模分为中小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小于5万立方米 和大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大于等于5万立方米)

7.2孔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孔隙水的保护区是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 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保护区,补 给区和径流区为准保护区。 7.2.1孔隙水潜水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7.2.1.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2.1.1.1保护区半径计算经验公式:

R=αxKxIxT/n

式中,R一保护区半径,米; α一安全系数,一般取150%,(为了安全起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加上一定量,以防未来 用水量的增加以及干旱期影响造成半径的扩大); K一含水层渗透系数,米/天; I一水力坡度(为漏斗范围内的水力平均坡度); T一污染物水平迁移时间,天; n一有效孔隙度。 一、二级保护区半径可以按公式(1)计算,但实际应用值不得小于表2中对应范围的上限值。

2 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

7.2.1.1.2一级保护区

方法一:以开采井为中心,表2所列经验值是指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方法二: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1)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公式中,一级保护区T 0天

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并群内井间距大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可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 级保护区划分;并群内并间距小于等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则以外围并的外接多边形为边 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一级保护区半径的多边形区域(示意图参见附录C)

方法一:以开采井为中心,表2所列经验值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方法二: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1)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公式中,二级保护区T 取1000天。 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并群内并间距大于二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可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 二级保护区划分;井群内井间距小于等于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为边界 向外径向距离为二级保护区半径的多边形区域(示意图参见附录C)。

7.2.1.1.4准保护区

隙水潜水型水源准保护区为补给区和径流区。

7.2.1.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2.1.2.1一级保护区

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作为水源地一级保护 区范围

7.2.1.2.3准保护区

7.2.2.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型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同孔隙水潜水中小 源地。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2.2.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2.2.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2.2.2.1一级保护区 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同孔隙水潜水大型水源地 7.2.2.2.2 2 二级保护区 不一年日厂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3裂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按成因类型不同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裂隙水需要考虑裂隙介质的各向 异性。

7.3.1.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3.1.1.1一级保护区

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1)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一级保护区T取100天。 7.3.1.1.2二级保护区 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1)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二级保护区T取1000天, 7.3.1.1.3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

7.3.1.1.3准保护区

7.3.1.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3.1.2.1一级保护区

以地下水开采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作为水源地 区范围

7.3.1.2.2二级保护区

7.3.1.2.3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 3.2 风化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2.1一级保护区

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风化裂隙承压型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需要根据上部 潜水的含水介质类型并参考对应介质类型的中小型水源地的划分方法。 7.3.2.2二级保护区 不设二级保护区

7.3.2.3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3.3 成岩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3.1一级保护区

7.3.3.3准保护区

7.3.4 成岩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4.1一级保护区

同风化裂隙承压水型。 7.3.4.2 二级保护区 不设二级保护区,

7.3.4.3准保护区

7.3.5.1.2二级保护区

7.3.5.1.3准保护区

.5.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

7.3.5.2.3准保护区

7.3.6.1一级保护区

7.3.6.2二级保护区

7.3.6.3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4岩溶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根据岩溶水的成因特点,岩溶水分为岩溶裂隙网络型、峰林平原强径流带型、溶丘山地网络型 丛洼地管道型和断陷盆地构造型五种类型。岩溶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须考虑溶蚀裂隙中的管 与落水洞的集水作用。 4.1岩溶裂隙网络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4.1.1一级保护区

7.4.1.2二级保护区

7.4.2.1一级保护区

7.4.2.3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 7.4.3溶丘山地网络型、峰丛洼地管道型、断陷盆地构造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4.3.1一级保护区

参照地表河流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即以岩溶管道为轴线,水源地上游不小于1000 米,下游不小于100米,两侧宽度按公式(1)计算(若有支流,则支流也要参加计算)。同时,在 此类型岩溶水的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落水洞处也宜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是以落水洞为圆心 按公式(1)计算的距离为半径(T值为100天)的圆形区域,通过落水洞的地表河流按河流型水源 地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划定。

7.4.3.3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8.1如果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或二级保护区内有支流汇入,应从支流汇入口向上游延伸一定距离, 作为相应的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可参照上述河流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划定。 根 据支流汇入口所在的保护区级别高低和距取水口距离的远近,其范围可适当减小。

8.2完全或非完全封闭式饮用水输水河(渠)道均应划为一级保护区,其宽度范围可参照河流型保 护区划分方法划定,在非完全封闭式输水河(渠)道、及其支流可设二级保护区,其范围参照河流 型二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划定。 8.3湖泊、水库为水源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应包括湖泊、水库一定范 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保护级别按具体情况参照湖库型水源地的划分办法确定。 8.4入湖、库河流的保护区水域和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为目 标,参照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一、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最终定界

9.1为便于开展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依据保护区划分的分析、计算结果,结合水源保护区的地形、 地标、地物特点,最终确定各级保护区的界线。 9.2充分利用具有永久性的明显标志如水分线、行政区界线、公路、铁路、桥梁、大型建筑物、水 库大坝、水工建筑物、河流汉口、输电线、通讯线等标示保护区界线。 9.3最终确定的各级保护区坐标红线图、表,作为政府部门审批的依据,也作为规划国土、环保部 门土地开发审批的依据。 9.4应按照国家规定设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标志,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要求

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编写正式的“XXXX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技术文件。 技术文件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1.1相关法律法规; A.1.2相关已经批准实施的规划

A.2.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区域或流域的自然状况; A.2.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区域或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 A.2.3饮用水水源地的资源、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水量、水质状况及发展趋势,可 能对水源地产生污染影响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影响途径,作为饮用水源开采的前景;与相 邻水域的关系,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下游或相邻水域(或相邻区域)的功能、保护区的水量 和水质是否受本行政区外的影响;若受到其影响,列出影响途径、影响程度(水量、水质、生态、 经济、人体健康等)等实测数据、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结果、

A.3技术方法与计算结果

A.3.1根据各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说明选用的技术指标、数值计算方法; A.3.2计算结果及分析,各级保护区定界的技术说明; A.3.3用图表示各级保护区的范围,并用表格确定红线坐标,保护区内污染源、集水区、排水区分 布特性等。

A.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质监测网站的布置,水质项目的监测,陆源污染的监督等;若水质 达标,应确定水质达标期限和相应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说明,表明保护区详细情况(包括监测点的位置等)的图集、 水水源保护区登记表、保护区详细情况的文字说明,准保护区划分的必要性及意义等

二维水质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于水质模拟的二维模型,会涉及到有无边界影响

B.2无边界水域边界点源的稳态排放

二维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解析解

在均匀流场中,当强度为M的点源排放到无限宽的水域中,见图B.1: 在边界条件为:

0C =0时,式(B.2)的解析解为: 2

式中:u一y方向的流速分量; Dyy方向的扩散系数; H一平均水深; 污染物的降解速率(m/s)

B.1宽度无限水域中的

如果是顺直河道,在水 似为零;纵向扩散项远小于 则式(B2)可简化为:

如果是顺直河道,在水

如果是顺直河道,在水 似为零;纵向扩散项远小于 则式(B2)可简化为:

C(x,y)= M uxy exp 4Dx K uh↓4πDx/ux u

B.3有边界水域连续点源的稳态排放

宽度有限 沐文化不大的情况下横向流速很小,近 图B.2污染物的边界排放 推流的影响,即可以忽略u和D项,

宽度有限 沐文化不大的情况下横向流速很小,近 图B.2污染物的边界排放 推流的影响,即可以忽略u和D项,

在有边界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扩散会因受到边界的阻碍而产生反射,这种反射可以通过设立应 源来模拟西过境公路路基强夯试夯段施工方案,即设想边界为一面镜子,镜子后面有一个与实际源强度相同,距离相同的虚拟反射源, 当有两个边界时,反射会成为连锁式的。 当污染源在边界上,对于宽度无限大的环境,有:

可以看出,对于全反射的边界(不考虑扩散物质被边界吸附),污染物的浓度是没有反射时的两 兴。 对于宽度为B的环境,

原在两个边界的中间时,

边界的反射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n的增大)而衰减很 快,当n>4以后,计算结果基本趋于稳定,计算时取n=4~5 就足够了。 如果污染源的位置既不位于边界,也不位于河流正中央, 而是位于距岸yo(0≤y。≤B)的位置,即可以表达为:

瞬时点源排放时,无边界阻碍的情况下,边界条件为:

有边界阻碍时,可将上式修正为:

当为岸边排放时,即b=0时,上式可变为:

图B.3双边界的中心排放

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计划--整理汇总(57个)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概念模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