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替代GB/T 16453.3-1996,清晰无水印)

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替代GB/T 16453.3-1996,清晰无水印)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514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替代GB/T 16453.3-1996,清晰无水印)

4.2.4对于比降特大(15%以上)或因其他原因,不能修建谷坊的局部沟段,应在沟底修水平阶、水平沟 造林,并在两岸开挖排水沟,保护沟底造林地

表2土谷坊坝体断面尺寸

注1:坝顶作为交通道路时,应按交通要求确定坝顶宽度。 注2:在谷坊能迅速淤满的地方,迎水坡比可与背水坡比一致,

a) 土谷坊的溢洪口应设在土坝一侧的坚实土层或岩基上,上下两座谷坊的溢洪口宜左右交错 布设。 对沟道两岸是平地、沟深小的沟道,如坝端无适宜开挖溢洪口的位置,可将土坝高度修到超出 沟床0.5m~1.0m,坝体在沟道两岸平地上各延伸2m~3m,并用草皮或块石护砌,使洪水 从坝的两端漫至坝下农、林、牧地,或安全转人沟谷,不允许水流直接回流到坝脚处。 C)1 设计洪峰流量可按3.3.2.1中式(3)计算。 d)土质溢洪口断面尺寸按式(5)计算,土质溢洪口其下紧接排洪渠,按明渠流计算,见式(6)。

溢洪口断面面积GB/T 28594-2021 临近天气预报.pdf,单位为平方米(m²); ? 设计洪峰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²/s); 相应的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溢洪口底宽,单位为米(m); 溢洪口水深,单位为米(m); 溢洪口边坡系数。 e) 明渠式溢洪口断面示意图见图3。

流速可按式(7)计算:

式中: 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 1— 渠底比降,%; C—谢才系数。 g) 水力半径可按式(8)进行计算 式中:

=Q/V A=(b+ph)h

图3 明渠式溢洪口断面示意图

R 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 溢洪口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溢洪口断面湿周,单位为米(m)。 h) 溢洪口断面湿周可按式(9)进行计算: x=b+2h√1+ p² b、h、p各值意义同式(6)。 i) 谢才系数可按式(10)进行计算:

C一一谢才系数; n一一粗糙系数(土质渠一般取0.025左右)。 上述计算过程中,A与R需通过试算求解,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先求得Q 定不同的溢洪口断面尺寸,分别算得相应的A、R、C等值,结合已定的i值,最后求得适合的A

4.3.2.1坝体断面有两种形式,见图4。

)于砌阶梯式石谷坊断面示意图

b)浆砌石谷坊断面示意图

图4石谷坊断面示意图

a)干砌石谷坊。坝高2m~4m,顶宽1.0m~1.3m,迎水坡1:0.2,背水坡1:0.8,坝顶过水 深0.5m~1.0m,不蓄水,坝后2a~3a淤满。 b)浆砌石谷坊,坝高3m~5m,顶宽为坝高0.5倍~0.6倍,迎水坡1:0.1,背水坡(1:0.5) (1:1)。质量要求较高的谷坊,应作坝体稳定分析。 4.3.2.2石谷坊的溢洪口一般设在坝顶,设计洪峰流量按式(11)计算:

4.3.3植物(柳、杨)谷坊设计

4.3.3植物(柳、杨)合功设计 4.3.3.1多排密植型 4.3.3.1.1在沟中已定谷坊位置,垂直于水流方向,挖沟密植柳杆(或杨杆)。沟深0.5m~1.0m,杆 长1.5m~2.0m,埋深0.5m~1.0m,露出地面1.0m~1.5m。 4.3.3.1.2每处(谷坊)栽植柳杆(或杨杆)5排以上,行距1.0m,株距0.3m~0.5m,埋杆直径 5cm~7cm。

4.3.3.2柳桩编篱型

3.3.2.1在沟中已定谷坊位置,打2排~3排柳桩,桩长1.5m~2.0m,打人地中0.5m~1.0m

4.3.3.2.2用柳梢将柳桩编织成篱。在每两排篱中填入卵石(或块石),再用捆扎柳梢盖顶。 4.3.3.2.3用铅丝将前后2排~3排柳桩联系绑牢,使之成为整体,加强抗冲能力。

4.4.1.1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位置,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基轮廊线。 4.4.1.2清基:将轮廊线以内的浮土、草皮、乱石、树根等全部清除。 4.4.1.3挖结合槽:沿坝轴线中心,从沟底至两岸沟坡开挖结合槽,宽深各0.5m~1.0m。 4.4.1.4填土夯实:填土前先将坚实土层探松3cm~5cm。每层填土厚0.25m~0.3m,夯实一次;将 夯实土表面刨松3cm~5cm,再上新土夯实,要求干密度1.4t/m²~1.5t/m²。如此分层填筑,直到设 计坝高。 4.4.1.5应在谷坊上种植灌草,加强固土。 4.4.1.6开挖溢洪口.并用草皮或砖、石砌护

4.4.2.1定线和土沟床清基要求与土谷坊相同。 4.4.2.2岩基沟床清基:应清除表面的强风化层,基岩面应凿成向上游倾斜的锯齿状,两岸沟 向结合槽。

4.4.2.3砌石施工要求

a) 根据设计尺寸,从下向上分层垒砌,逐层向内收坡,块石应首尾相接,错缝砌筑,大石压顶。 要求料石厚度不小于30cm,接缝宽度不大于2.5cm。 C) 同时应做到“平、稳、紧、满”(砌石顶部要平,每层铺砌要稳,相邻石料要靠紧,缝间沙浆要灌 满)

4.3.1桩料选择:按设计要求的长度和桩径,选生长能力强的活立木。 4.3.2埋桩:按设计深度打入土内;桩身应与地面垂直,打桩时勿伤柳桩外皮,芽眼向上,各排桩位 ”字形错开

a)以柳桩为经,从地表以下0.2m开始,安排横向编禽。 b)与地面齐平时,在背水面最后一排桩间铺柳枝厚0.1m~0.2m,桩外露枝梢约1.5m,作为 海漫。 c)各排编篱中填入卵石(或块石),靠篱处填大块,中间填小块。编篱(及其中填石)顶部作成下凹 弧形溢水口。 d)编篱与填石完成后,在迎水面填土,高与厚各约0.5m。 .4.3.4柳谷坊断面示意图见图5。

4.5.1暴雨中应有专人到谷坊现场巡视,如有险情,及时组织抢修。 4.5.2每年汛后和每次较大暴雨后,应到谷坊现场检查,发现损毁等情况,及时补修。 4.5.3坝后淤满成地,应及时种植喜湿、耐淹、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林、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 4.5.4柳谷坊的柳桩成活后,可利用其柳枝,在谷坊上游淤泥面上成片种植柳树,形成沟底防冲林,巩 固谷坊治理成果

5.1.1淤地坝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a) 小型淤地坝。一般坝高5m~15m,库容1万m~10万m²,淤地面积0.2hm²~2hm²,修在 小支沟或较大支沟的中上游,单坝集水面积1km²以下,建筑物一般为土坝与溢洪道或土坝与 泄水洞“两大件”,可采用定型设计。 b)中型淤地坝。一般坝高15m~25m,库容10万m²~50万m²,淤地面积2hm²~7hm²,修在 较大支沟下游或主沟上中游,单坝集水面积1hm²~3hm²,建筑物少数为土坝、溢洪道、泄水 洞“三大件”,多数为土坝与溢洪道或土坝与泄水洞“两大件”。 ) 大型淤地坝。一般坝高25m以上,库容50万m²~500万m²,淤地面积7hm²以上,修在主沟 的中、下游或较大支沟下游,单坝集水面积3hm²~5hm²或更多。建筑物一般是“三大件 齐全。

5.1.2淤地坝与治沟骨干工程的关系:

5.1.2.1由国家投资支持修建的"水土保持治沟骨十工程”,其坝高、库容、淤地面积等指标,与大型淤 地坝相似,当其库容淤满时,也与坝地同样种植生产,此时其管理、利用等技术应按本部分规定执行。 5.1.2.2有的大中型淤地坝,根据坝系规划中的防洪调控要求,经过坝体加高,库容增大,改作以防洪 为主的“治沟骨干工程”.其有关技术应按SL289中的规定执行。

5.2.1.1淤地坝建设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进行坝系规划与坝址勘测,然后分期分批实施。 5.2.1.2坝系规划与坝址勘测应建立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调查,全面了解 流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现状;同时着重了解沟道情况,包括各级沟 道的长度、比降,有代表性的断面、土料、石料分布状况等,参见并按GB/T15772一2008第3章的有关 规定执行。 5.2.1.3坝系规划与坝址勘测应反复研究,逐步落实。首先通过综合调查,对全流域提出坝系的初步 规划,再对其中的骨干工程和大中型淤地坝逐个查勘坝址;根据坝址落实情况,对坝系规划进行必要的

2.2.1坝系规划应以完整的小流域为单元,从支沟到主沟,从上游到下游,根据不同沟段的地形和比 ,全面系统地布设大中小型淤地坝,同时在适当位置,布设小水库和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应符合 下要求: a)根据沟道地形,分别布署大中小型淤地坝,拦泥淤地,种植生产;除地形不利的沟段外,宜将坝 布满。 b)在泉水露头或有其他蓄水条件的沟段,应布置少量小水库,存蓄清水,发展灌溉和水产养殖。 C) 在具有控制作用的沟段,可布置少量治沟骨干工程,拦蓄暴雨洪水,保护沟中其他坝库安全 生产。

5.2.2.2在作出上述坝系平面布置的基础上,应进行实施的具体安排,并符合如下要求: a)根据流域内洪水、泥沙情况,选定第一期工程。 b)实施过程中,全流域的淤地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三者应合理分布,协调发展,保证三者的 作用都能充分发挥。 c)新修的淤地坝应尽快淤平种地(一般小型3a~5a,中型与大型5a~10a,少数可达20a);小 水库应避免或减轻泥沙淤积,延长使用年限;治沟骨干工程应有较大库容,能真正起到保护其 他坝库安全生产的作用。 5.2.2.3应根据沟道不同的集水面积,分别布置不同的淤地坝及其实施顺序。集水面积的计算方法参 见附录A。 5.2.2.3.1集水面积1km²以下的小支沟,淤地坝的修建顺序是: a)先从沟口或下游开始,修建第一座坝,淤平种地时,再修其上第二座,在拦泥淤地过程中,可保 护第一座安全生产。 b)第二座淤平种地时,再修其上游的第三座,如此依次向上推移,直到把全沟修完。 5.2.2.3.2集水面积3km²~5km²或更大的支沟,淤地坝的修建顺序是: a)一般应从上游向中下游依次修坝,其坝高、库容等技术指标,应依次逐渐加大。 b)也可在中游和下游同时各修一座中型以上淤地坝,淤平以后逐步向上推移修坝。并在上中游 适当位置,选一坝址,作为治沟骨干工程,保证坝地安全生产。 5.2.2.3.3集水面积10km²~20km²的主沟,淤地坝的修建顺序是: a)一般应在其上游和两岸支沟各坝建成之后,再建中下游的淤地坝(一般为大型),减轻洪水、泥 沙负担,降低工程造价。 b)单坝控制区间净面积在5km²以下时,工程规模应按大型淤地坝确定,并于即将淤平前1a~2a, 在坝库上游的主沟或主要产洪支沟选适当位置,修治沟骨干工程,保证坝地安全生产。 5.2.2.4在沟中有常流水或泉水集中露头处,选适当位置,修建小水库,蓄水利用。同时,应在其上游 修淤地坝或治沟骨干工程,拦蓄暴雨洪水。待泥沙澄清后放清水进水库存蓄,延长水库寿命,提高水库 利用率。 5.2.2.5当沟中原有零星分布的坝库平面布局不合理时,应通过坝系规划进行调整,根据洪水、泥沙、

b)第二座淤平种地时,再修其上游的第三座,如此依次向上推移,直到把全沟修完。 5.2.2.3.2集水面积3km²~5km²或更大的支沟,淤地坝的修建顺序是: a)一般应从上游向中下游依次修坝,其坝高、库容等技术指标,应依次逐渐加大。 b)也可在中游和下游同时各修一座中型以上淤地坝,淤平以后逐步向上推移修坝。并在上中游 适当位置,选一坝址,作为治沟骨干工程,保证坝地安全生产。 5.2.2.3.3集水面积10km²~20km²的主沟,淤地坝的修建顺序是: a)一般应在其上游和两岸支沟各坝建成之后,再建中下游的淤地坝(一般为大型),减轻洪水、泥 沙负担,降低工程造价。 b)单坝控制区间净面积在5km²以下时,工程规模应按大型淤地坝确定,并于即将淤平前1a~2a, 在坝库上游的主沟或主要产洪支沟选适当位置,修治沟骨干工程某工作区道路及雨水外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保证坝地安全生产。 5.2.2.4在沟中有常流水或泉水集中露头处,选适当位置,修建小水库,蓄水利用。同时,应在其上游 修淤地坝或治沟骨干工程,拦蓄暴雨洪水。待泥沙澄清后放清水进水库存蓄,延长水库寿命,提高水库 利用率。 5.2.2.5当沟中原有零星分布的坝库平面布局不合理时,应通过坝系规划进行调整,根据洪水、泥沙 泉眼和常流水分布情况,将淤地坝改建为小水库,或将大淤地坝加高为治沟骨干工程,充分合理利用水 土资源,达到保证工程安全的目的 5.2.2.6当流域内有几个不同的行政单元(乡、村)时,进行坝系规划和实施,应全流域统一规划,统 部署,统筹协调,统一指挥,不应各自为政,影响全局。

5.2.3.1选定坝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选在“口小肚大”,沟道比降较缓,支沟分岔的下方和沟底陡坡、跌水的上方,以求修坝工程量 小,库容大,淤地多。 b)坝端岸坡应有开挖溢洪道的良好地形和土质(或基岩);两岸岸坡不应大于45°,不应有集流洼 地或冲沟,不应有陷穴、泉眼等隐患;土质应坚硬,地质构造应稳定;最好是黄土下面为红胶土 或基岩,可节省溢洪道衬砌的工程量和投资。 c)坝址附近应有良好的筑坝材料(土料、石料)和料场,而且采运容易,交通、施工方便。采用水坠 法筑坝时,土场应紧靠坝址,并有一定高度,坝址附近还应有充足的水源(施工期间能提供比坝 体冲填土方量大一倍的水量)。 d)宜减小库区淹没损失,避免淹没村庄、公路、矿井、大片耕地和其他重要建筑物。

2.3.2.1 小型淤地现,可在现轴线位置用手

度和两岸坡度(量到高出设计坝高10m以上)。如坝轴上下游(坝体范围内)两岸岸坡有较大变化时, 应在有变化处增测1个~2个断面。 5.2.3.2.2大中型淤地坝MT/T 441-2020 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范.pdf,应测绘(1:500)~(1:1000)的坝址地形图;测图范围应高出坝顶30m以 上,同时应标出土、石料场的位置

5.2.3.3库区测量应符号下列规

5.3.1.1小型淤地坝,集水面积小、洪水量小而历时短、大部无常流水,坝地淤平较快,坝库常不蓄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