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pdf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7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38338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pdf

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 h一一第i层土的厚度(cm); β—考虑基底下地基土的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和侧向挤 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础底面下0~5m深度内 可取B=1.5;基底下5~10m深度内可取β=1; 基底下10m以下深度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在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可按工程所在地区的β 取值。 2湿陷量计算值的计算深度,应自基础底面(如基底高程 不确定时,自地面下1.5m)算起,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计 算至基底下10m(或地基压缩层);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计算 至非湿陷性黄土层的顶面。 3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路堤工程进行沉降检算 时,湿陷量计算值的计算深度应自天然地面算起。 4.5.5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5.5的规定。

表4.5.5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

注: *湿陷量计算值4≥60c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30cm时,可判为 级:其他情况可判为Ⅱ级。

4.5.6黄土地基的力学指标、地基承载力,应采用静力触探的 方法测定,并结合标准贯人试验的成果、室内试验指标综合分析

4.5.6黄土地基的力学指标、地基承载力,应采用静力触探的 方法测定JJG(冀) 142-2018 数显大气采样器检定规程.pdf,并结合标准贯人试验的成果、室内试验指标综合分析 17

后确定。必要时应在初测阶段建立或验证静力触探承载力的计算 公式。 4.5.7黄土地区各类工程场地的评价,应在综合分析黄土的物 理力学性质、湿陷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确 上,针对工程特点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的地质条件评价包括地基土层的均匀程度、分层承 载力以及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分布在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大于和等于0.1g地区的饱和砂质黄土,应作地震液化判定 2路堑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应包括自然山坡形态、地层结 构特征、黄土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以及新老黄土界面、土石界 面的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含水层或饱和黄土软弱带对工程的影响 提供设计所需的挖方边坡形式和坡率建议;有不利于边坡稳定的 因素时,应提出针对性的工程措施意见;高边坡防、排水系统应 作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桥梁、涵洞地基地质条件的评价包括自然山谷、岸坡形 态,黄土地层的结构特征和地质条件,以及滑坡、错落、落水洞 等其他不良地质条件对桥涵地基的稳定性影响;提出桥涵地基基 础类型的建议和地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高墩、大跨桥梁的地 基,必要时还应针对Q老黄土进行湿陷性评价。 4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包括自然山坡形态、黄土地层 的结构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黄土陷穴和落水井、滑坡 错落等不良地质对洞口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评价新老黄土界面 土石界面的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含水层或饱和黄土软弱带对工程的 影响,预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提出对应的工程措施建 议;提出洞口仰坡坡率及防护措施的建议、划分隧道围岩级别。 5桥、涵、路基、隧道和房屋建筑等工点资料,应结合工 程的类型和规模,按地貌单元、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和结构特 征,分别进行湿陷性、物理力学指标的汇总和统计分析。 4.5.8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应根据不良地质的类型与 ·18·

特点,结合与线路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冲沟、陷穴、碟型洼地,应说明黄土的物理性质、湿陷 性、分布范围、发育特点、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发展趋势等,并 评价对工程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2滑坡、错落、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应调查其变形类型 和变形原因,查明不良地质体的边界和厚度、水文地质条件和稳 定性;评价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3混石流沟谷,应评价该沟容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物质 来源、泥流规模及颊率、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并结合线路通过 的位置分析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4.6.1踏勘阶段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搜集沿线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气象、地 遥感图像等资料。 2通过遥感图像解译,了解测绘区黄土的分布,划分地貌 类型,判释不良地质的类别、范围及稳定性。 3分析研究既有资料,初步确定黄土的地貌分区、地层结 构、影响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类型及分布范围,了解已建及拟建 大型工程(如水坝、干渠、公路、矿坑等)对线路的影响。 4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遥感图像解译,对重点地段进行踏 勘,参照既有资料按地貌单元进行湿陷性的初步评价。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黄土的分布、地形地貌特征、地层 划分、工程地质特性和湿陷性特征、不良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 对线路的影响,并对线路方案作出评价。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控制线路方案的黄土滑坡、错落 陷穴群、大型泥石流等不良地质边界,比例为1:10000 1:200000

4.7.1初测阶段黄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点调查沿线黄土的分布、地貌形态、地层划分、成因类 型、土质分类、土层结构、下伏地层接触面的形态和水文地质特 征,初步查明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及其分布规律,影响线路方案 的不良地质范围、性质、稳定情况及重大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 2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地质调绘应根据工程类型的要求进行, 应注意工程场地比选和场地适宜性的调绘。 4.7.2初测阶段黄土地区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地段应根据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土质 特征等,结合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分布布置勘探、取样和原位测试 工作。勘探点平均间距不宜大于1000m,地段较长和湿陷性差 异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取样孔。 2代表性设计工点应根据工程类型、工程场地条件布置勘 探、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取样孔不应少于2个。场地条件复 杂、湿陷性差异较大时应增加勘探取样孔。 4.7.3初测阶段应按一般地段和代表性设计工点分别评价黄土 的湿陷性。一般地段应按沿线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 土质特征分段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代表性设计 工点应按建筑场地评价黄土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4.7.4初测阶段黄土地区路基、桥涵、隧道、站场等代表性设 计工点的地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工点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查明 湿陷土层厚度,评价工程场地的适宜性,重点评价湿陷性黄土场 地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2工程地质图:填绘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类型、分层界 线,湿陷性分区界线,不良地质界线等,比例为1:500~ 1:2000 :20?

1重点调查沿线黄土的分布、地貌形态、地层划分、成因类 型、土质分类、土层结构、下伏地层接触面的形态和水文地质特 征,初步查明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及其分布规律,影响线路方案 的不良地质范围、性质、稳定情况及重大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 2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地质调绘应根据工程类型的要求进行 应注意工程场地比选和场地适宜性的调绘

1一般地段应根据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土质 特征等,结合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分布布置勘探、取样和原位测试 工作。勘探点平均间距不宜大于1000m,地段较长和湿陷性差 异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取样孔。 2代表性设计工点应根据工程类型、工程场地条件布置勘 探、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取样孔不应少于2个。场地条件复 杂、湿陷性差异较大时应增加勘探取样孔。 4.7.3初测阶段应按一般地段和代表性设计工点分别评价黄土 的湿陷性。一般地段应按沿线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 土质特征分段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代表性设计 工点应按建筑场地评价黄土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填绘黄土的类型、成因、地下水位 线等,比例为横1:500~1:5000,竖1:100~1:1000。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填绘黄土的类型、成因、地下水位 线,比例为1:200。 5勘探、测试、试验等资料。

合肥某高层办公楼微晶石幕墙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7.5初测阶段黄土地区的综合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闸明沿线黄土的分布、地形地貌、 地层层序、成因类型、土质分类、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条件 (包括地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的湿陷性评价、斜坡稳定性分析 等)、各类不良地质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对铁路工程的影响,提 出各线路方案评价及比选意见,以及黄土地区的共性问题、重要 建筑物及地质条件复杂工点的工程措施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黄土滑坡、错落、陷穴群等不良 地质界线或类型符号,不同时代黄土地层的分界线,比例为 1:10000~1:200000。 3工程地质图:填绘地层界线,地层年代、成因类型符号, 代表性地层柱状图,各种不良地质界线和类型符号等,比例为 1: 2000 ~1: 5 000。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根据地质调绘及初测成果,填绘黄 土的地层岩性与层序构造花纹图例,也可用文字与花纹结合的方 式绘制断面图;地质特征栏应按地貌单元结合地层结构分段说明 黄土的地层年代、成因类型、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和湿陷土层厚 度、岩土施工分级、围岩级别、基本承载力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工 程处理措施建议;比例为横1:10000、竖1:100~1:1000,可与 线路详细纵断面图合并绘制。 5沿线工程地质分段说明:按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 类型、湿陷类型、湿陷等级、湿陷土层厚度、地下水等工程地质 条件及工程处理措施分段编写。

4.8.1定测阶段黄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沿线按工点开展工作,调绘内容根据工程类型应有所 侧重。 2调绘宽度满足工程设计和不良地质的评价、整治要求 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点应扩大调绘范围,满足环境工程地质评价的 要求。 3进行工程方案比选的工点,地质调绘的范围应同时满足 不同方案工程设计的要求

1一般路基和小桥涵工程,黄土地基强度及湿陷性评价的 勘探取样孔,可根据黄土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土质 特征等分段布置。相同地质条件地段的取样孔数不应少于3个, 地段较长或短距离内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取样孔数。 2黄土路堑地段的勘探孔深,应根据挖方深度及湿陷土层 的厚度确定,并应满足路基基底湿陷性评价的要求;路堑边坡范 围及路肩以下应分层采取原状土样,分别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 验分析。 3大、中桥及特大桥工程,地层单一或层序有规律、黄土 厚度较薄、基岩面平缓时,可结合桥跨、基础类型隔墩布置1个 勘探点;桥址地形地貌、地层复杂或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 梁,每个墩、台应布置1个勘探点,双线以上桥墩台下伏基岩横 坡较陡时应在墩台范围内增加1个勘探点;勘探孔的深度应至基 底或桩端以下不少于10~15m。 4黄土隧道的勘探孔位,宜布置在中心线两侧8~10m处; 隧道洞口和通过岩、土界面的洞身位置应布置勘探点;隧道洞身 及路肩以下应分别取原状土样做物理、力学性质实验。顶部的土 层与洞身和洞门工程无关时,可不做与湿陷性有关的试验。特殊

设计可根据地层情况做湿陷、渗透、固结系数的试验。 5房屋建筑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 范》(GB50025)的规定。 4.8.3定测阶段的黄土湿陷性应根据工程类型分工点进行评价。 路基、大中桥、隧道、站场及房屋建筑工程应按场地评价黄土的 湿陷性;地质条件复杂的大型工程场地应分区评价黄土的湿陷类 型和等级;一般路基及小桥涵工程宜根据地貌单元、地层年代、 成因类型、土质及湿陷性差异等分段评价。 4.8.4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的勘探,除应满足各类工 程地基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的要求外,还应 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工程的勘探间距,一般场地宜不大于100m,简单 场地可适当加大;复杂场地宜不大于50m。路基工程的钻孔深 度不宜小于25m或应穿透湿陷性土层。 2桥梁工程位于地层单一或层序有规律、厚度较薄、基岩 面平缓时,可结合桥跨、基础类型等隔墩布置1个勘探点;桥址 地形地貌、地层复杂或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梁,每个墩、台 应布置1个勘探点;桥基勘探点的深度应穿透湿陷土层或达到桩 端以下10~20m;涵洞工程可结合路基工程按工点布置勘探点。 3隧道洞门、填挖过渡段应布置1个勘探点;埋深小于 100m的隧道,勘探间距应不大于500m;埋深大于100m的隧 道,勘探间距应不大于2000m;洞身通过岩土分界面、地下水 通道、地质构造带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勘探间距应加密;勘探深 度根据地层岩性确定,宜钻至路肩以下不小于5m或穿透湿陷性 地层。 4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必要时应在现场布置静荷载试验、 浸水试验,实测试坑浸水自重湿陷下沉量,并与室内试验自重湿 陷量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黄土的力学性能。 4.8.5定测阶段黄土地区路基、桥涵、隧道等各类工点工程地 .23。

质勘察资料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第4.7.5条的去

4.8.6定测阶段黄土地区综合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阐明沿线黄土的分布、地形地 貌、地层划分、水文地质条件、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各类 工程设计有关的地质参数,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和等级、湿陷土 层厚度及分段情况,以及各类不良地质的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 措施建议,施工注意事项等。 2全线工程地质图:在初测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 地质资料补充、修正,比例为1:10000~1:200000。 3详细工程地质图:在初测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 地质资料补充、修正,比例为1:2000~1:5000。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可与线路纵断面图合并绘制。根据 地质调绘及代表性勘探点填绘黄土的地层岩性与层序构造花纹图 例;地质特征栏分段说明黄土的地层年代、成因类型、湿陷类 型、湿陷等级和湿陷土层厚度、岩土施工分级、围岩级别、基本 承载力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比例为横 1:10 000,竖1:100~1:1000。 5勘探、测试、试验等资料。

4.9.1施工阶段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熟悉设计文件,提出施工注意事项。 2核对各类工点地质资料,有较大变化时应分析变化的原 因,提出工程措施建议;必要时进行补充勘探、测试工作。 3注意施工用水的管理,防止临时蓄水池跑、冒、渗、漏, 恶化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说明:说明黄土工点工程地质条件、变更设计 的范围、性质、原因分析移动式电动机具安全技术交底书,处理措施和效果,以及施工中的经验 ·24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