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490-2010 水利水电工程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替代SDJQ 1-8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490-2010 水利水电工程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替代SDJQ 1-8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490-201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9325
VIP资源

SL 490-201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490-2010 水利水电工程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替代SDJQ 1-8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使房间或封闭空间内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 等参数达到给定要求的技术。

stratificated air conditioning

特指仅使高大空间下部工作区域的空气参数满足设计要求的 空气调节方式。

空气调节房间的热湿负荷全部由空气处理设备处理过的空气 负担的空气调节系统。

DL/T 5565-2019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保护设计规程2.1.14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

erant volume 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

一台或一组室外空气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机,通 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房间负荷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气调节 系统。

Q 一冷、热量; Ro 围护结构传热阻: min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 R 围护结构本体的热阻; R 一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 Rw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 S 肋间净距; to 工程所在地区邻近气象站的空气干球温度; td 一屋顶下的温度; tg 一工作地点的温度: ti 一工程所在地区的空气干球温度; t一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状况下的露点温度; tip 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tIs 邻室计算平均温度; tmax 累年极端最高温度; tn 室内计算温度; tnp 室内平均温度; P,min 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 tp 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tsh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 S,max 与累年极端最高温度和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 湿球温度; tsrp 与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 温度; tw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 tud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tuf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twg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tuk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 t 外窗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

tun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tu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twt 夏季最热月室外日平均温度: typ 室外空气温度的年平均值; t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 4t 温度梯度; 4t/s 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 度的差值; 4t 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 Aty 冬季室内计算平均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 温差; Yh 温度递减率(沿海拔) 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 n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 C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 B 一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 P 围护结构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Cud 夏季室外空气温度的日波幅; 室外空气温度的年波幅; ① 相对湿度。

twn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tw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tur 夏季最热月室外日平均温度: typ 室外空气温度的年平均值; t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 4 温度梯度; Atis 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 度的差值; 4t 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 4ty 冬季室内计算平均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 温差; Yh 温度递减率(沿海拔) 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 an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 C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 P 一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 P 围护结构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Owd 夏季室外空气温度的日波幅; Cuy 室外空气温度的年波幅; ① 一 相对湿度。

3.1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表3.1.1工程各部位冬季室内空气温度 单位:℃

3.1.2工艺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各部位,夏季室内空气温度应根

8.1.2工艺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各部位,夏李室内空气温度应根 据工程所在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与工作地点的充许温差确

据工程所在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与工作地点的允许

定,不应超过表3.1.2的规定。

3.1.3采用舒适性空气调节的部位及房间,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可按表3.1.3采用。

舒适性空气调节的部位及房间室内空气计

3.1.4工艺设备对室内空气参数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工艺设备 的要求确定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1.4工艺设备对室内空气参数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工艺设备 要求确定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1.5建筑物室内空气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室内空气质量、 染物浓度控制等卫生标准的要求。

3.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地面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时,至外空气计算 按如下统计方法确定: 1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 平均温度。 2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3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 的日平均温度。 4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 相对湿度。 5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

温度的平均值。 6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 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7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50小时的干球温度。 8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50小时的湿球温度。 9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 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10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式(3.2.1一1) 式(3.2.1一2) 确定:

式中tsh 夏李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 tu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按本条第 9款采用; β一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按表3.2.1采用; 4t一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按式(3.2.1一2) 计算; twg 夏李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十球温度,℃,按本条第7 款采用。

表3.2.1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

表3.2.1 (续)

3.2.2地下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时,室外空气计算温度应 按以下统计方法确定: 1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按3.2.1条第2款采用。 2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按3.2.1条第5款采用。 3夏季最热月室外日平均温度,应采用累年最热月的月平 均温度。 4室外空气温度的年平均值,可采用夏季最热月室外日平 均温度与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两者之和的1/2值,按式 (3.2.2一1) 计算:

3.2.2地下式建筑围护结构热

twr + tud 2

式中一一室外空气温度的年平均值,℃; twr一夏季最热月室外日平均温度,℃; tud一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5室外空气温度的年波幅,可采用夏季最热月室外日平均 温度与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二者之差的1/2值,按式(3.2.2 一2) 计算:

式中wy一室外空气温度的年波幅,℃; 其他符号意义同式(3.2.2一1)。 6夏季室外空气温度的日波幅,应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 温度与夏季最热月室外日平均温度的差值,按式(3.2.2一3) 计算: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2.3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风 速的平均值。冬李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多风 向(静风除外)的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 平均值。

3.2.4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的最

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的最多风向 及其平均频率。 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气压力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 力的平均值。

3.2.6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取工程所在地区近30

年的气象资料。不足30年者,应按实有年份采用,但不应少于 10年。少于10年时,应对气象资料进行修正。 3.2.7工程所在地无气象台站时,可采用邻近地区气象台站资 料,并按照附录A进行修正。

3.2.8当地气象站气象资料不够完整,按本节规定进行统计有 困难时,冬、夏季室外计算温度可按附录B的简化统计方法 确定。

4.1.1冬季室内温度达不到表3.1.1要求时,应设置采暖设施。 4.1.2采暖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气象条件、生产要 求、环保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1.3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4.1.4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应按式(4.1.4)确定:

to,min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².℃)/W; tn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表3.1.1或人员、设 备要求采用;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按4.1.5条 确定; 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表4.1.4一1确定: At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 许温差,℃,按表4.1.4一2采用; n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m²·℃),按 表 4.1.4—3 采用。

表4.1.4一1温差修正系数α

表4.1.4一2允许温差4t值

表4.1.4一3内表面换热系数α和换热阻值R

4.1.5确定围护结最小传热阻时,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

4.1.5确定围护结最小传热阻时,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 t应根据围护结构热隋性指标D值按表4.1.5采用。

表4.1.5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

4.1.6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按式(4.1.6一1)或式(4.1.6一2) 计算:

Cw Ro= Rn+ Ri+ Rw

Ro 围护结构传热阻,(m.℃)/W; 4.1.4一3采用; Rn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².℃)/W,按表4.1.4 一3采用; aW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W/(m²·℃),按表 4.1.6采用;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m².℃)/W,按表4.1.6 采用; R 围护结构本体(包括单层或多层材料层及封闭的 空气间层)的热阻,(m²·℃)/W。

4.1.6外表面换热系数和换热阻值F

4.2.1冬季采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和 获得热量确定: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一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一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 热量;

水蒸发的耗热量; 一通风耗热量; 一机电设备最小负荷时的放热量。 4.2.2计算室内机电设备的散热量时,应考虑设备的实耗系数 时间利用系数及效率。 4.2.3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4.2.4围护结构的其本耗执量、应按式(4.2.4)计。

时间利用系数及效率。 4.2.3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4.2.4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式(4.2.4)计算:

4.2.3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

式中 Q一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 F一围护结构的面积,m²; K一一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².℃); α一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表4.1.4一1确定; tn一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表3.1.1或人员、设备 要求采用; tun一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按3.2.1条第1款采用。 4.2.5计算围护结构耗热量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按本标准 3.1.1条采用,但层高大于4m的部位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应采用工作地点的温度。 2墙、窗和门,应采用室内平均温度。 3屋顶和高位的窗,应采用屋顶下的温度。 屋顶下的温度,可按式(4.2.5一1)计算:

式中ta 一屋顶下的温度,℃; tg ——工作地点的温度,按表3.1.1或人员、设备的要求 采用,℃C; 4t 温度梯度,℃/m; H一房间高度,m。 5室内平均温度,应按式(4.2.5一2)计算:

式中 tnp 室内平均温度,℃。

4.2.6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

td十tg 'np=

定,各项附加(或修正)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数值选用: 1朝向修正率,北、东北、西北为0~10%,东、西为 5%,东南、西南为一10%~一15%,南为一15%~一30%。 2建筑在河边、旷野上或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 的外围护结构风力附加率为5%~10%。 3外门附加率,当其楼层数为n时,一道门为65%×n, 两道门(有门斗)为80%×n,三道门(两个门斗)为60%×n, 主厂房(主电机间等)进厂大门为500%。 4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高度应附加2%,但总 的高度附加率一般不大于15%。 4.2.7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筑物 门窗构造、门窗朝向、热压和室外风速等因素确定,按GB 50019一2003附录D进行计算。 4.2.8地下式或坝内式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厚度超过2m的地

力 炉加末端装置组成的热水系统采暖、电辐射采暖等方式。 4.3.2密闭式风冷发电机可直接从冷却器前开设热风口引出热 风,并在发电机外罩上开设补风口。热风口应装置可调节风量的 阀门,补风口应设置过滤器。 放热风的风量按发电机组冷却循环通风量的3%~10%计 算,强制放热风时可不受此限制。

4.3.4空间高大的房间采暖宜选用高、中温电辐射板,电辐射 板的安装高度不应低于3m。 4.3.5集中送风热风采暖系统的送风口设置在地面3.5m以上 时,送风温度不宜超过50℃,送风口宜装置向下倾斜导流板。 送风口设在下部时,送风温度不宜超过35℃。

5.1.1地面式建筑物的通风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 达不到室内温度、卫生、工艺的要求时,可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 与机械联合通风。

达不到室内温度、卫生、工艺的要求时,可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 与机械联合通风。 5.1.2地面式建筑物在布置时宜考虑减少西晒。以自然通风为 主的地面式建筑物,其进风面宜按夏季最有利的风向布置, 5.1.3炎热地区的地面式建筑物应考虑遮阳措施,应加强屋顶 的隔热层或采用通风屋顶。

5.1.4地下式建筑物在有条件利用对外联系的洞廊及竖

热压差,使空气对流并能满足室内的换气要求时,可采用自然通 风或局部自然通风的方式。

5.1.5采用机械通风的地下式建筑物,宜兼顾实现局部性

道,当仍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再设置专用通风道。兼作通风道 的交通道,其气流速度不宜大于3m/s。 5.1.7通风系统设计应考虑防尘、防虫、防雨水、防泄洪水雾 的措施。

5.1.8通风系统设计应考虑水轮发电机组检修时的临时通风

体和水蒸气的辅助生活间应设置自然通风或单独的机械排风,通 风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10次/h确定。当受建筑结构或工艺布 置的限制,须设置与其他场所合用的机械排风时,应有防止有害 气体和水蒸气蜜入其他场所的措施

5.1.10地下式或封闭式建筑物通风系统的主通风设备

两台(套),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宜考虑备用。 5.1.11产生余热、余湿场所的通风量应按各场所的余热量、余 湿量的需要计算确定。

5.1.12通风系统的室内送风口应靠近工作区或热、蒸汽、有害物

5.1.12通风系统的室内送风口应靠近工作区或热、蒸汽、有害物 质产生量较少的区域,室内吸风口应靠近热、蒸汽或有害物质较多 的区域。室内风口的布置还应避免形成送、排风短路和气流死角。

的需要和建筑及工艺的不同布置分别选用: 迎风面窗户进风,背风面窗户排风,即“穿堂风”; 低窗进风,高窗排风; 一厂房大门进风,高窗排风,即“高窗自然通风”; 一专用或兼用进风洞进风,专用或兼用排风洞排风。 5.2.2自然通风设计应根据GB50019—2003附录F的规定计 算确定通风量和进、排风窗的面积。

的需要和建筑及工艺的不同布置分别选用: 迎风面窗户进风,背风面窗户排风,即“穿堂风”; 低窗进风,高窗排风; 一厂房大门进风,高窗排风,即“高窗自然通风”; 一专用或兼用进风洞进风,专用或兼用排风洞排风。 5.2.2自然通风设计应根据GB50019一2003附录F的规定计 算确定通风量和进、排风窗的面积。 5.2.3地面式建筑物夏季自然通风的进风窗,其下缘距室内地 面的高度不宜大于2m。寒冷地区的地面式建筑物,冬季自然通 风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小于4m时,应采取 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措施。 5.2.4自然通风的排风窗(或排风口)应避开夏季主导风向的 正压区。 5.2.5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的进、排风口或窗扇,且应 设置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开关装置。 5.2.6地下式建筑物利用母线竖井、出线洞等竖并进行自然通 风时,应在竖并的进风口处或其他合适部位设置带风量调节装置

5.2.2自然通风设计应根据GB50019—2003附录F的规定 算确定通风量和进、排风窗的面积。

面的高度不宜大于2m。寒冷地区的地面式建筑物,冬李自然 风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小于4m时,应采 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措施。

5.2.4自然通风的排风窗(或排风口)应避开夏季主导风向 正压区。

5.2.5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的进、排风口或窗扇,且 设置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开关装置。

5.2.6地下式建筑物利用母线竖并、出线洞等竖并进行自然通 风时,应在竖并的进风口处或其他合适部位设置带风量调节装置 的自动复位防火调节阀。

5.3.1设置集中采暖且有机械排风的建筑物,当采用直

3.1设置集中采暖且有机械排风的建筑物,当采用自然补风

不能满足室内卫生条件或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宜设置机械送 风系统。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时,应进行风量平衡及热平衡计算。

风系统。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时,应进行风量平衡及热平衡计算。 5.3.2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时,室外计算温度应采 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当其用于补偿消除余热、余湿用全面排风 耗热量时,应采用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5.3.37 机械通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设在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点,且宜避开泄洪水雾区。 2 应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 3 夏季用的进风口宜设在建筑物的背阴处。 4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2m,当布置于绿化地 带时,不宜低于1m。 5.3.4主通风机房的设置应满足通风系统对布置的要求,且不 宜靠近中央控制室、通信室、计算机室等场所。 5.3.5选择通风机时,考虑到漏风等因素,其风量和压力应比 系统计算风量、压力增加适当的安全附加值。通风机的选用设计 工况应处于高效率区。 5.3.6当通风系统的风量或阻力较大,采用单台通风机不能满 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同型号、同性能的通风机 并联或串联安装,其联合工况下的风量和压力应按通风机和管道 的特性曲线确定。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通风机不宜并联或串联 安装。 5.3.7油罐室、油处理室、蓄电池室、储酸室的通风宜符合下 列规定: 1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使室内保持负压。 2油罐室、油处理室的吸风口宜分别布置于房间上部和下 部,上部排出总排风量的1/3,下部排出总排风量的2/3。蓄电 池室的吸风口应布置于房间上部。 3位于房间上部的吸风口,风口的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 的距离不大于0.4m;位于房间下部的吸风口,风口的下缘至地

1 应设在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点,且宜避开泄洪水雾区。 2 应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 3 夏季用的进风口宜设在建筑物的背阴处。 4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2m,当布置于绿化地 带时,不宜低于1m。 5.3.4主通风机房的设置应满足通风系统对布置的要求,且不 宜靠近中央控制室、通信室、计算机室等场所。 5.3.5选择通风机时,考虑到漏风等因素,其风量和压力应比 系统计算风量、压力增加适当的安全附加值。通风机的选用设计 工况应处于高效率区。

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同型号、同性能的通风 并联或串联安装,其联合工况下的风量和压力应按通风机和管 的特性曲线确定。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通风机不宜并联或串 安装。

5.3.7油罐室、油处理室、蓄电池室、储酸室的通风宜符合下 列规定:

5.3.7油罐室、油处理室、蓄电池室、储酸室的通风宜符合下

1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使室内保持负压。 2油罐室、油处理室的吸风口宜分别布置于房间上部和下 部,上部排出总排风量的1/3,下部排出总排风量的2/3。蓄电 也室的吸风口应布置于房间上部。 3位于房间上部的吸风口,风口的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 的距离不大于0.4m;位于房间下部的吸风口,风口的下缘至地 板间距不大于0.3m。

4最小通风量可按表5.3.7所列的换气次数计算确定。

5.3.8油罐室、油处理室、蓄电池室、储酸室的排风系统应单 独设置,排风机应选择防腐、防爆型风机。 5.3.9产生有害物场所的通风量可按表5.3.9规定的经验换气 次数计算确定。

表5.3.9产生有害物场所的最小通风换气次数

风系统风管(道)内的风速宜按表

5.4.1下列场所应设置事故排风:

1正常运行时只有少量渗漏,一且发生事故时可能突然大 量散发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气体的场所。

2有较大火灾危险、但平时无人或可(需)与其他场所隔 离封闭后进行灭火的场所。 5.4.2事故排风的设置要求如下: 1事故排风系统宜由平时使用的排风系统兼顾,但在事故 发生时,应保证能提供足够的通风换气量。 2事故排风系统的通风量不应小于表5.4.2所规定的换气 次数。

2设置事故排风场所的换气次数 单位

3六氟化硫全封闭组合电器室、七氟内烷气体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的钢瓶室及防护区的事故排风,其吸风口 应布置在房间底部或下部;混合气体(IG541)灭火系统、细水 雾灭火系统的钢瓶室及防护区的事故排风,其吸风口应布置在房 上部。排风口上、下缘至房间的屋顶或地板间距同5.3.7条第 3款规定。 4事故排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 置电器开关。 5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与机械通风系统的进风口保持水平 距离20m以上或高出进风口6m以上,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 或经常通行的地点及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

一夏季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达不到表3.1.2规定的室 内空气温度要求或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虽能达到表3.1.2规 定的室内空气温度要求但不经济时: 一有人员长期值班的房间或部位,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人 体舒适标准或室内热、湿环境要求时; 一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机电设备对室内温度、湿度、洁净 度等要求时。 6.1.2当采用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 性空气调节。 6.1.3水电站利用水库深层水为空气调节冷源时,取水口宜设 置在水轮机进水口底槛高程以下,淤积高程以上,且应设有备用 取水口及过滤装置。 6.1.4地下式建筑物应计算地下进风道对进风温、湿度的调节 作用。 6.1.5采用空气调节的区域,室内宜保持5~10Pa的正压。 6.1.6空气调节的房间宜集中布置,室内温度、湿度基数和使 用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6.1.7采用空气调节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最大传热系数K 值,应符合表6.1.7的要求。

夏季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达不到表3.1.2规定的室 内空气温度要求或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虽能达到表3.1.2规 定的室内空气温度要求但不经济时: 一有人员长期值班的房间或部位,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人 体舒适标准或室内热、湿环境要求时; 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机电设备对室内温度、湿度、洁净 度等要求时。

6.1.2当采用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 性空气调节。

表6.1.7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K值

单位:W/(m.℃)

6.1.8采用全面空气调节的建筑物,对开启频繁的外门宜设置 空气幕或门斗。

6.2.1除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必要的估算外,应对空 气调节区进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6.2.2采用空气调节的部位,夏季计算得热量应根据下列各项 确定:

地面式建筑物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热量; 地面式建筑物透过外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 人体散热量; 照明散热量; 机电设备的散热量: 渗透空气带入的热量; 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

6.2.3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和性

质及空气调节区的蓄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 通过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的传热量、透过外窗进入室内的太阳 福射热量、人体散热量以及非全天使用的设备、照明灯具散热量 等形成的冷负荷,应按不稳定传热方法计算确定,不应把上述热 量的逐时值直接作为各相应时刻冷负荷的即时值。

等形成的冷负荷,应按不稳定传热方法计算确定,不应把上述热 量的逐时值直接作为各相应时刻冷负荷的即时值。 6.2.4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时,室外或邻室计算温度,宜按下 列情况分别确定: 1对于外窗,采用室外计算逐时温度,按式(3.2.1一1) 计算。 2对于非轻型结构的外墙和屋顶,室外计算温度可采用室 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按式(6.2.4一1)计算:

J一围护结构所在朝向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日平均值, W/m,按GB50019一2003附录A采用; tw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按3.2.1 条第9款采用; p一围护结构外表面对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αw一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W/(m².℃)。 3对于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当邻室为非空气调节房 间时,采用邻室计算平均温度,按式(6.2.4一2)计算:

tis = tun + Ats

tw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WS/T 89-2015 尿中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按3.2.1 条第9款采用; Atis一 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 温度的差值,℃,可按表6.2.4采用

表 6.2.4 温差 4tg

2.5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宜按式(6.2.5) 算:

式中CL一一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 K一外窗的传热系数,W/(m².℃); F外窗的面积,㎡²; t州 外窗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根据建筑物的地 理位置和空气调节房间的蓄热特性,按3.2.1条 第10款确定的tsh值,通过计算确定; 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度,℃。

6.2.6外墙或屋顶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宜按式(6.2.6)计算:

或屋顶传热形成的冷负荷GB 23200.7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酰胺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宜按式

式中CL 外墙或屋顶传热形成的冷负荷,W; K一外墙或屋顶的传热系数,W/(m².℃); F一外墙或屋顶的面积,㎡²; tzp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根据 建筑物位置、朝向和构造、外表面颜色和粗糙程 度、空气调节房间的蓄热特性,按式(6.2.4一1) 计算确定; t一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