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77-2021 煤层气测井规范.pdf

DZ/T 0377-2021 煤层气测井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919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377-2021 煤层气测井规范.pdf

测并通知书内容见附录B中B.1.3.

测井通知书内容见附录B中B.1.3.

7. 1. 2 现场布置

7.1.2.1测并车辆应停放平稳,绞车对准井口,测并军到并口距离应大于10m 7.1.2.2发电机应摆放平稳、安全;天轮、地轮安装牢固MT/T 1164-2011 液压支架立柱、千斤顶密封件 分类,固定位置合理。 7.1.2.3电源线、测量线应分开整齐布放,互不干扰。 7.1.2.4测井作业区域应布置警戒线,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7. 1.3 并场与钻并

7.1.3.2测井作业期间,钻机升降设备、照明灯具等应完好可用;协作人员应到位配合相关工作;井场不 应进行其他交叉作业。 7.1.3.3测井前应使用钻具通井、循环钻井液,确保测井通畅。 7.1.3.4钻井深度应保证所有下井仪器能测到最深目的层以下2m,下井仪器外径与钻井直径应匹配。 7.1.3.5钻井液应注满至井口或套管鞋以上,漏失严重时应及时加注钻井液;钻井液密度、黏度等性能 应满足相关要求。 7.1.3.6钻井内条件复杂时,应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应急预案,保证下井仪器和放射源安全

7.2. 1.1野外测并工作记录

7.2.1.2数字记录

要求如下: a)数字记录文件名应包括井名、探管名称等简要信息; b)文件头信息应齐全,一般包括井名、测井日期、起始深度、终止深度、采样间隔等,每个采样点应 包含深度、各测并项目测量值等要素; 数字记录丢、错采样点率不大于2%,目的层无丢、错数据,其他层段连续丢、错数据不大于3个; d)现场采集的数字记录文件应及时备份,并转存到能够长期保存的存储介质

7.2.1.3现场原始监视或回放曲线

现场应实时打印监视曲线图或回放打印原始曲线图,要求如下: a)纵、横向比例尺均应满足对目的层、岩层分层判定的要求; b)各种曲线应使用不同的线型或颜色加以区分,线条清晰,图面整洁,图头信息齐全、准确; C) 目的层曲线无断记、无干扰,其他层段断记每100m不大于两处,断距不大于1mm; d)原始曲线图宜长期保存

自上而下连续测量外,其他测井项目均应自下而

7.2.3测量深度范围

7.2.3.1标准测井为全井段;综合测井为含煤地层或认为有意义的层段;其他测井按设计或测井通知书 要求进行。 7.2.3.2由于仪器连接长度或井底沉砂等原因造成的漏测井段应小于10m。 7.2.3.3分段测量时,两次测量的重复井段不少于20m

7.2.4.1含煤层段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0.05m,其他层段一般不大于0.10m。 7.2.4.2特殊测井项目的采样间隔应依据所要求的测量精度和仪器性能确定,并在测并设计书中说明。

7.2.5.1测井速度应满足表2要求。 7.2.5.2多种仪器组合测量时,应采用其中最低测并速度。 7.2.5.3当采样间隔为0.10m时,测井速度可增加1.2倍 7.2.5.4特殊测并的测并速度应符合仪器说明书要求。

7.2.5.1测并速度应满足表2要求 7.2.5.2多种仪器组合测量时,应采用其中最低测并速度。 7.2.5.3当采样间隔为0.10m时,测井速度可增加1.2倍。 7.2.5.4特殊测并的测并速度应符合仪器说明书要求。

7.2.5.1测并速度应满足表2要求

表2测井速度与测井项目采样间隔对应表

6.1实际丈量电缆长度与测井 间的相对误差不天于0.05%。 6.2测井确定表层套管深度与钻探丈量深度之间的误差不大于0.50m;测井确定技术短节套

则井确定表层套管深度与钻探丈量深度之间的误差不大于0.50m;测井确定技术短节套管深

度与钻探丈量深度之间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1%。否则应查明原因,合理解决。 7.2.6.3回程差不应出现正值。当井深小于或等于500m时,回程差不大于0.50m;当井深大于500m 时,回程差不大于0.1%。

7.3.1.1下井测量前应使用刻度器进行检查,相对误差不大于5%。 7.3.1.2选择厚层泥岩段,记录计算曲线统计起伏,相对误差不大于5%。 7.3.1.3曲线应符合地区规律,与地层岩性有较好的对应性。 7.3.1.4应做不小于50m井段的重复测量检查重复曲线与主曲线形状基本相同,重复测量相对误差 应小于10%

7.3.1.5属于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重复测量:

a)异常值达500APL.厚度又在0.70m以上的岩层; b)厚度小于0.70m,异常值与厚度的积大于350APIm的岩层; c)异常值大于300API的可采煤层

7.3.2.1以泥岩段曲线为“基线”,每100m并段基线偏移应小于10m

7.3.2.1以泥岩段曲线为“基线”,每100m井段基线偏移应小于10mV。 7.3.2.2曲线幅值应适中,且无干扰和其他异常现象

7.3.3.1下并测量前宜给定不少于两个已知直径值进行检查:实测值与给定值相差不

3.1下井测量前宜给定不少于两个已知直径值进行检查:实测值与给定值相差不大于5mm, B.2在套管内两条并径曲线应平直稳定,测量值基本相同,与套管内径误差不大于10mm。 3.3井径测量值不应大于井径腿最大伸开值,不应小于井径腿全部合拢值

7.3.4.1下井测量前应使用专用的检测器进行检查,在102m~10002·m之间,相对误差不大于 5%;当大于1000Q2?m时,相对误差不大于10%。 7.3.4.2在无裂隙和孔隙的致密层或均质非渗透性地层,深、浅侧向曲线应基本重合。 7.3.4.3双侧向测井值应符合地区规律,在目的层,测井曲线不应出现饱和现象。 7.3.4.4在钢质套管内,深、浅侧向的测量值不大于2Qm。 7.3.4.5 应做不小于50m并段的重复测量检查,重复曲线与主曲线形状相同,重复测量相对误差应小 于5%。

7.3.5.1下井测量前应使用刻度器进行检查,分别测量记录长源距伽马伽马、短源距伽马伽马计数率, 与基地测量值相比,相对误差不大于3%。 7.3.5.2在厚煤层处记录计算曲线统计起伏,相对误差不大于2%。 7.3.5.3.在井径较规则或变化平缓、岩性均匀的厚层井段,所测密度值应符合地区规律。 7.3.5.4应做不小于50m井段的重复测量检查,重复曲线与主曲线形状基本相同,重复测量误差应小 于0. 05g/cm

7. 3. 6 补偿中子

7.3.6.1下井测量前应使用刻度器进行检查,分别测量记录长源距中子、短源距中子计数率,与基地测 量值相比,相对误差不大于5%。 7.3.6.2在井径较规则或变化平缓、岩性均匀的厚层井段,所测中子孔隙度值应符合地区规律。 7.3.6.3应做不小于50m并段的重复测量检查,重复曲线与主曲线形状基本相同,重复测量相对误差 应小于10%

7.3.7.1下井测量前和测井时在钢质管中进行检查,其测量值应为187μs/m土7us/m。 7.3.7.2在井径规则的井段,非地层因素引起的跳动,每100m不得多于4次。 7.3.7.3如遇周波跳跃,应重复测量,并查明原因。在目的层及其上下界面处不应出现周波跳跃(井壁 不规则除外)。 7.3.7.4声波时差测量值应符合地区规律,不应低于岩石骨架的时差值,且不应大于流体的时差值。 7.3.7.5应做不小于50m井段的重复测量检查,重复曲线与主曲线形状相同,重复测量误差应小 于10us/m

温差应大于5℃,实测值与给定值相差不大于0.5℃。 7.3.8.3测温期间不能循环钻井液。 7.3.8.4简易测温应在其他测井项目后进行一次测量,曲线不应出现阶梯、抖动等异常。 7.3.8.5近似稳态测温应在简易测温后,按12h、12h、24h、24h的时间间隔顺序施测,累计72h或 24h内温度变化小于0.5℃可终止测量。两次测温曲线不应出现平行现象。 7.3.8.6在进行压裂效果检查测温时,压裂施工前24h内不得扰动钻井液,此时测一次井温作为对比 标准。压裂施工后选择适当的间隔时间,至少测量3次井温,直到曲线有明显反映特征为止。

7.3.9.1应使用连续测量井斜仪,填写并斜数据表的深度间距为25m。 7.3.9.2下井测量前宜使用罗盘进行检查,给定检查点不少于两个,井斜角实测值与给定值相差不大于 1°,方位角实测值与给定值相差不大于10°(在井斜角大于2°时)。

7.3.10.1声幅应在固井48h后施测,测量范围从 的自由套管处止。 7.3.10.2以测量钻井自由套管(钢质)井段的曲线幅值标定为100%。 7.3.10.3如固井水泥返至井口,井内无自由套管,应找类似条件的测量曲线幅值标定为100%。如井 内有玻璃钢套管,应设法建立其相对评价标准,解释时不宜与钢质套管混用同一相对评价标准。 7.3.10.4在自由套管(钢质)井段,曲线幅值稳定,套管接箍反映明显。

7.3. 11声波变密度

7.3.11.1在自由套管(钢质)井段,套管波形清晰平直、明暗条带明显 7.3.11.2声波变密度图对比度适中,图像清晰。 7.3.11.3声波全波列幅度适中,无饱和现象

7.3. 12 磁定位

DZ/T0377202

7.3.12.1曲线基线无偏移、无干扰;套管接箍反映清晰,其幅度应大于20mm。 7.3.12.2技术短节套管和目的层附近井段不应缺失接箍信号,非目的层井段不应连续缺少两个以上接 箍信号。 7.3.12.3技术短节套管的测井深度与钻探丈量深度之间的误差应符合7.2.6.2的要求

.13.1在已知产状刻度装置上测试,产状测量误差不大于出厂指标。 13.2井径测量值与套管内径误差不大于5mm。 13.3图像应清晰、对比度适中;地层产状、节理及空洞等构造分明、清楚;时间成像图与振幅厅 也质特征具有一致性。

7.4.1.1地质条件相同的同一勘查区 7.4.1.2应根据不同测井参数的物性特征和解释规律,同时结合地质、钻探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 解释全部煤层深度、厚度和结构,测井解释成果应与可靠的钻探取芯成果基本吻合。 7.4.1.3定性和定厚应依据3种或3种以上测并参数。 7.4.1.4各测井参数应按各自的解释原则解释,采用的解释成果由各测井参数解释结果的平均值确定。 7.4.1.5采用的解释成果与各测并参数解释结果的误差应符合DZ/T0080的要求(见表3)。否则应查 明原因,必要时重新测量。

表3煤层解释结果误差要求

7.4.2固并质量解释

7.4.2.1对固并段,解释两个界面水泥胶结情况,评价固并质量。 7.4.2.2现场应解释和提交技术短节套管位置、水泥返深、遇阻深度等测井成果

DZ/T0377202

7.4.3现场成果资料提交

应按照测并设计和附录B中B.2要求,参见附录C中图C.5、图C.6、图C.9的格式,提交现场成果 资料如下: a) 煤层解释成果表,包括煤层深度、厚度和结构 b) 井斜数据表; ) 井径数据表; d) 固井质量解释成果表; e) 固井质量检查测图(1:200); f) 井身投影图; g 综合原始测井曲线图(1:200); h) 电子版原始测井数据

B质量检查、评价与资料验收

8.1.1野外测井小队技术负责人按测规范和设计的技术要求现场自查测井资料质量。 3.1.2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测井工作记录、图头填写、原始测井数据和曲线、现场解释成果等 8.1.3当发现测井资料质量存在问题时,应查明原因,或重新测量。

8.2.1野外测井小队技术负责人应现场进行单井原始资料质量评价,采用单测井项目评价 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8.2.2单测井项目评价是依据7.2.7.3相关条款的要求,对9个评级项目进行优、合格、不合 级,各级别质量评级标准见表4。 A心人

表5全井原始资料综合质量评级标准

8.3.1项目验收组人员应及时对原始测井资料、质量评级、现场成果资料及测井施工过程等进行现场资 料验收,形成资料验收意见书。 8.3.2如资料验收不合格或达不到施工设计要求,应查明原因,重新解释或重新测量。 8.3.3由项目验收组确认资料验收合格并交接有关测井资料后.测井队方可撤离井场

9.1.1接收、清点野外测井小队提交的全部测井资料,包括野外测并工作记录簿、原始曲线图、电子数据 文件等。 9.1.2检查和核实原始测井资料质量;分析和研究煤岩层物性特征,解释规律。 9.1.3选择适合勘查区地质特点的解释模型和测井资料处理解释软件 9.1.4所用到的技术符号按照GB/T14499的规定执行,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按照DZ/T0069的规定 执行。

9.2.1测并与钻探应使用统一的深度起算点:使用实测的回程差校准测井曲线深度。 9.2.2以自然伽马曲线为基准,将所有测并曲线深度对齐。 9.2.3分段测量的曲线应合理拼接:应编辑曲线上的错误点,但不得修改原始磁介质记录 9.2.4对某些测井曲线应进行适当滤波 9.2.5制作相关的交会图、频数图和其他统计性图表

.3.1物理量单位换算

9.3.1.1使用最新的刻度数据将记录的测井项目计数率换算为物理量的值,计量单位见表1。 9.3.1.2使用试验关系曲线或理论图版进行井眼、围岩和侵入等环境校正

算岩层砂、泥、水体积分数宜选择岩石体积模型

9.3.2.2岩石骨架参数由交会图选取,全区

2岩石骨架参数由交会图选取,全区力求一致

9.3.3.1煤层工业分析参数包括固定碳、挥发分、灰分、水分,计算方法宜使用相关分析法或岩石体积模 型法,应换算为质量分数。 9.3.3.2在有充足实验室样品数据的情况下推荐采用相关分析法,在缺乏实验室样品数据的前提下宜 选择岩石体积模型法,

9.3.4估算煤层含气量

9.3.4.1估算煤层含气量宜选用兰氏方程法或相关分析法。 9.3.4.2测并估算煤层含气量与实验室测量结果应具有可比性和规律性。 9.3.4.3在全区应分别建立各煤层的解释方法、模型和相关分析公式

9.3.5计算岩石力学参数

9.3.5.1岩石力学参数主要包括杨氏模量、体积模量、切变模量、泊松比,应利用测井获得的 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依据岩石力学解释模型或理论公式进行计算。 9.3.5.2在缺少横波速度测井时,横波速度可从全波列测井获得或利用纵波速度的经验公式

9. 4. 1 岩性解释

9.4.1.2应根据勘查区地层地质特点和物性反映特征,结合钻探取芯、录井等资料综合解释 9.4.1.3岩性解释成果与可靠钻探取芯、录井成果应基本相符

9.4.2煤层气储层解释

9.4.2.1应在目的煤层及其上下各20m井段回放深度比例尺为1:50的放大曲线,精细划分和研究煤 层结构。 9.4.2.2按7.4.1煤层解释要求,对现场解释的全部煤层成果进行核检,确定全部煤层的深度、厚度和 结构。 9.4.2.3依据煤层气储层在测井曲线上的物性反映特征,分析和解释含气层

9.4.3.1依据地层岩性和双侧向电阻率、补偿中子、自然电位等参数的物性反映特征,结合钻探、地质等 资料解释主要含水层。

主要分析目的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的渗透性,宜应用地层岩性和双侧向、自然电位等曲线进行定性 评价,渗透性定性评价可分为好、中、差3级。

应充分研究勘查区的地质资料,与邻井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推断解释地层分界线,解释破碎

带和断层点;进行煤岩层物性特征和变化规律、含气性、沉积环境、地质构造的研究;研究含水层的富水性 和分布规律等

井径数据,计算井径扩大率,分析目的煤层和其

9. 4. 7 并斜分析

根据实测井斜数据,计算钻井全角变化率、垂直深度、最大水平位移、闭合方位角,分 规律。

9. 4. 8并温分析

9.4.9固并质量评价

9.4.9.1进行固井质量评价时,应充分了解和考虑固井套管材质、水泥浆密度、凝固时间等因素,依据声 幅、声波变密度曲线分别解释评价第一和第二界面水泥胶结质量。 9.4.9.2固井质量主要是水泥胶结质量评价,评级标准按照GB/T29119—2012中附录E.6要求,详见 表6。

表6水泥胶结质量评级标准

9.4.10其他矿产解释

9.4.10.1根据自然伽马测井等曲线的异常特征解释伽马异常层,

9.4.10.1根据自然伽马测井等曲线的异常特征解释伽马异常层。 9.4.10.2对其他矿产提供信息或进行初步评价

10报告编制与资料提交

10. 1. 1 基本要求

10.1.1.1单并野外测并作业结束后,应按测并设计要求编制测并解释报告和成果图件。 10.1.1.2应充分考虑勘查区的地质特点,并利用本井钻探、录井、化验、试井等地质成果 10.1.1.3报告内容齐全、文字通畅、重点突出、数据准确:图件齐全、规范、清晰、整洁。

0.1.2测井解释报告

10.1.2.1测并解释报告格式及内容见附录

1测并解释报告格式及内容见附录D

10.1.2.2主要说明测井任务、测井项目、工作完成情况和资料质量。 10.1.2.3侧重叙述测井曲线物性特征、解释规律等。 10.1.2.4详细说明取得的测井成果(地质分层数据;全部煤层深度、厚度、结构和主要含水层;目的煤层 则井响应值、工业分析参数、含气量及其顶底板岩层含水性、渗透性)、解释依据(解释模型、计算公式及选 释的解释参数)。 0.1.2.5详细阐述井斜、井径、井温和固井质量、套管校深等情况。 10.1.2.6说明测井存在的疑难问题并提出建议,

成果图件主要包括: a 标准测井曲线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C.1。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双井径、补偿 密度、双侧向、井温、井斜角、方位角,附岩性解释;深度比例尺为1:500;深度范围为全井段。 6 综合测井曲线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C.2。测并曲线包括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双井径、补偿 密度、补偿中子、补偿声波、双侧向:深度比例尺为1200;深度范围为含煤井段。 煤层综合测井曲线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C.3。测开曲线包括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双井径、 补偿密度、补偿中子、补偿声波、双侧向:深度比例尺为1:50:深度范围为自的煤层及其上下各 20m井段。 d 综合测井解释成果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C.4图中内容包括岩性分析(砂、泥、水)、自的煤 层工业分析(固定碳、挥发分、灰分、水分)含气性分析、地层分界、标志层及岩层岩性、深度和厚 度;深度比例尺为1:200;深度范围为含煤井段。 e 固井质量检查测井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C5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磁定位、声幅、声波 变密度;附第一界面第多界面解释,深度比例尺为1:200:深度范围为测量并段。 井身投影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C6。包括水平面投影图、最大位移投影图、南北方向投影 图、东西方向投影图。 g 岩石力学参数成果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C.7。成果曲线包括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体积模 量、杨氏模量、切变模量强度指数、泊松比:深度比例尺为1:200:深度范围为含煤井段。 压裂效果检查测并图:格式参见附录C中图.8。测并曲线包括各次测量的井温;深度比例尺 为1:200;深度范围为测量并段。

2.1项目成果经项目管理部门评审 及时提交 2.2提交的项目资料主要包括: 项目任务书(合同书)、设计书等: b) 原始资料(测井原始数据、原始曲线、测井工作表等); c)测井解释报告、成果图件等

0.2.2 提交的项目资料主要包括: a) 项目任务书(合同书)、设计书等; b) 原始资料(测井原始数据、原始曲线、测井工作表等); c 测井解释报告、成果图件等

施工安全、健康防护与环

SY/T 6099-2012 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11.1.1仪器车与行驶

11.1.1.2出车前做好车况、车载放射源和仪器设备安全检查。途中留宿时,应将测井车辆停放在安全 场所。 11.1.1.3在山区施工时,应配备刹车冷却系统,保证刹车可靠。路况不好和雨、雪,雾天气应减速幅行

11. 1. 2 仪器安全

11.1.2.1施工并场与钻并应满足7.1.3的要求,否则不得进行测井作业。 11.1.2.2仪器工作电源电压、频率与极性应符合有关规定;仪器连线正确、接地良好;绞车固定稳固可 靠,刹车系统和变速装置运转良好。 11.1.2.3应将井口附近的无关物品移开,及时盖好井口。 11.1.2.4仪器在通电后,不应搬运、拆卸,拔、插接线;机械设备不应在运转中检修。 11.1.2.5铠装电缆进、出绞车时应防止打结。 11.1.2.6电缆运行速度不应过快,不能空挡下滑,不能紧急刹车和骤然加速。当仪器接近井底、套管 鞋、井口或井况复杂时,应减速慢行。 11.1.2.7不能超井深下放电缆,上提仪器距井口20m时,井口处应有专人负责。 11.1.2.8仪器在井内不应长时间停留,尽量减少井底停留时间。 11.1.2.9仪器遇阻或遇卡时,应及时研究处理办法,并指定专人负责处理 11.1.2.10施工中如遇雷雨天气,应做好雷电、洪水、崩、滑坡和泥石流等防范工作。发现险情,应立 即切断电源,停止测井作业,测井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11.1.2.11施工结束后,应关闭电源,将各操纵部件恢复到安全位置

11.1.3放射源安全

11.1.3.1放射源保管应有专人负责,应建立放射源使用档案和健全的领用、保管制度。 11.1.3.2放射源不使用时应存放在专用源库中,源库具有防盗、防火监控等安全措施,在明显位置设 有电离辐射警示标识。 11.1.3.3应定期检查放射源密封情况,确保密封性能可靠。不能打开放射源的密封外壳和使用密封损 坏的放射源测井。 11.1.3.4在井口装卸放射源时,应盖严井口,防止放射源掉落井内。 11.1.3.5如放射性仪器被卡(载源)或发生其他放射性事故,应及时上报管理部门,按照GB18871的要 求妥善处理。

SN/T 2921-2011 农产品中甲萘威、毒死蜱、霜霉威、甲霜灵、甲草胺、异丙草胺残留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11.2健康防护与环境保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