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T 425-2022 黄土边坡工程技术标准.pdf

DBJ04/T 425-2022 黄土边坡工程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04/T 425-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7488
VIP资源

DBJ04/T 425-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04/T 425-2022 黄土边坡工程技术标准.pdf

4.1.1 ,下列黄土边坡工程应进行专门性边坡工程地质勘察: 1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黄土边坡; 2 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复杂、有明显变形迹象的边坡工程; 3边坡邻近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 4.1.2除本标准4.1.1条规定以外的其他黄边坡工程可与建(构 筑物工程地质勘察一并进行,但应满足边坡勘察的深度和要求 4.1.3黄土边坡工程可分阶段勘察。勘察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宜分阶 段勘察。当地质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发现地质环境与原勘察资料 不符且可能影响边坡设计效果或困设计、施工原因变更边坡支护方 案时尚应进行施工勘察。X、

4.1.4黄土边坡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黄土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地质

表4.1.4黄土边坡工程勘察等级

4.1.5黄土边坡工程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可按下列标准判别: 1地质环境复杂:组成边坡的岩土体种类多,强度变化大,均 匀性差,潜在滑面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2地质环境中等复杂:介于地质环境复杂与地质环境简单之间 3地质环境简单:组成边坡的岩土体种类少,强度变化小,均 匀性好GB/T 6346.2501-2018 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 第25-1部分:空白详细规范 表面安装导电高分子固体电解质铝固定电容器 评定水平EZ,潜在滑面少,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1.6 黄土边坡工程勘察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1 工程用地红线图; 2 边坡及邻近边坡的工程地质资料; 3 附有坐标和地形的拟建边坡支挡结构的总平面布置图: 4 边坡高度、坡底高程和边坡平面尺寸: 拟建场地的整平高程和挖方、填方情况; 6 拟建支挡结构的性质、结构特点及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尺 寸和埋置深度: 7边坡滑塌区及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相关资料; 8 边坡工程区域的气象水文资料; 9场地区域最大降雨强度和二十年十遇及五十年一遇最大降 水量;河、湖历史最高水位和二十年遇及五十年一遇的水位资料; 可能影响边坡水文地质条件的工业和市政管线、江河等水源因素, 以及相关水库水位调度方案资料: 10对边坡工程产生影响的汇水面积、排水坡度、长度和植被等 情况; 11周围山洪,冲沟和河流冲淤等情况。 4.1.7 黄土边坡程勘察应查明以不内容: 1黄土边坡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雨水排泄条件; 2黄丛时代、成因、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不同土质分界面及 下伏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下伏基岩的性状等; 3土体、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硬交界面、土岩交界面、透水性能变化 面的类型、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结合程度、充填状况、含 水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5地下水的水位、类型、主要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渗透及 动态变化情况; 6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和性质; 7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锚固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8边坡近的既有的建(构)筑物、地下设施等情况: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人类工程活动。

4.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2.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有影响及受边 坡影响的所有地段。 4.2.3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查明以下内容: 2 边坡的范围、规模、形态、重要外观特征) 3边坡岩土体的年代、成因、性质、分布厚度、层间接触情 况; 4地质构造的类型、产状、规模分布范围等,特别是全新活 动性断裂; 5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的大气降水的径流人汇集情况,对边坡 的冲蚀情况; XL 6地下水的类型人埋深、补给排泄情况、与地表水的联系,对 边坡的溶蚀情况,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7黄土湿陷洼地、黄土陷穴、落水洞、地表裂缝等不良地质现 象的分布、规模、成因、发展趋势及其对边坡的影响; 8附近与边坡地质条件相似的自然边坡的坡率、坡高等情况。 4.2.4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满足下列要求: 意义的软弱夹层和地质现象应扩大比例尺或用符号表示; 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所使用的地形图应是符合精度要求的 同等或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 3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地质资料,必要时采用勘探、物探方 法辅助调查: 4现场调查应以边坡稳定性初步判定为重点,统筹分析各调查 要素之间的联系; 5测绘断面应选择特征明显的代表性断面;

6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成果应经校核、审核,指导边坡工程勘 察,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初步判定,分析可能的破坏模式、破坏后 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4.3.1黄土边坡工程地质勘探应采用钻探、井探和槽探等方法。 4.3.2黄土边坡工程地质勘探范围应包括坡面区域和坡面外围一定 的区域。对于可能按土体内部圆弧型破坏的土质边坡勘探范围后 部到坡顶的距离不应小于1.5倍坡高。对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 土质边坡,后部应大于可能的后缘边界,前部应大于可能的剪出口 位置。 4.3.3勘探线、勘探点的布置应以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条件为原则, 其间距、深度应根据勘察阶段、成图比例、工程地质条件、支挡工 程类型等确定。 4.3.4勘探线应以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在拟设 置支挡结构的位置应布置平行或垂直的勘探线。成图比例尺应大于 或等于1:500,剖面的纵横比例应相同

置支挡结构的位置应布置平行或垂直的勘探线。成图比例尺应大于 或等于1:500,剖面的纵横比例应相同

表4.3.5勘探断面布置数量

4.3.6勘探深度应进入潜在滑动面以下2.0m~5.0m,并应进入支挡 结构基底以下不小于2.0m,并满足稳定性计算和支挡结构设计要求 4.3.7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边坡,勘察时可选择部分钻孔埋设地下 水和变形监测设备。

用于埋设监测设备的之外在野外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封填密实。 4.3.9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的其它要求应按照现行标准《建筑工程 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有关规定执行。

4.4.1黄土边坡的试验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取试样,且每层土样的试样个数不 应少于6组。 2三轴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的最大法向应力的选择,应与试样 在坡体中的实际受力情况接近。 3室内试验与原位试验的试验方法应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5012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 标准》GB50025的规定执行。 4.4.2黄土边坡的试验与测试项雷全要包括物理性质、强度、变形、 蚀性、湿陷性以及渗透性能指标。 4.4.3原位试验宜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扁铲侧胀试验、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等仿法

5.1.1 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应取得下列资料: 1 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及相邻建(构)筑物的荷载: 2 黄土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4 人类活动对边坡已造成的及可能造成的影响。 5.1.2 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边坡的可能破坏模式; 2 边坡的可能破坏范围; 3确定合理的荷载组合M采用合理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运 用合适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计算,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计 算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4判定边坡的稳定状态。 5.1.3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应根据边坡安全等级分段进行。 5.1.4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可分为现状稳定性评价、运行状态的稳 定性评价 5.1.5黄土边坡应充分考虑雨水对坡面的冲蚀作用、对坡体的侵蚀 作用以及对潜在破裂面的作用等,用以进行破坏模式分析和稳定性 评价。 5.1.6黄土边坡在进行稳定性定量计算之前应先进行定性分析。

5.2.1边坡稳定性计算所使用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宜根据室内试 验结果、原位试验结果、工程经验、边坡反分析等综合确定。 5.2.2对塑性指数大于10的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方法,宜选 择直接剪切试验固结快剪、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对塑性指数小于

等于10的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方法,宜选择直接剪切试验慢 剪、三轴固结排水试验。对饱和黄土,宜选择直接剪切试验快剪、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 5.2.3根据边坡反分析抗剪强度参数时,变形边坡的稳定系数可取 1.05~1.00,已发生滑动边坡的安全系数可取0.95~0.99。 5.2.4边坡稳定性计算应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相应的物理力学指标 5.2.5岩土参数统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规定

5.3.3黄土边坡稳定性计算宜采用裂隙圆弧法(图5.3.32。刀

(h90)max q 2c tan 450 Y Y 2

式中:g一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kPa); y一土体重度(kN/m3 ); c,β一一土体的黏聚力(kPa)和内摩擦角(°)。 2根据边坡高度H选取裂隙深度ho:当(hgo)max≤0.5H时, 取ho=(h9o)max;当(h9o)max≥0.5H时,取ho=0.5H。 3将ho高度内的土体当作静载荷均匀施加于其下部土体上,不 计坡顶裂隙段的抗剪强度,其下部土体稳定性仍按简化Bishop方法

5.3.4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应包括边坡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 局部稳定性计算方法可视情况采用简化Bishop方法或不平衡推力 传递法。 5.3.5边坡稳定性计算时,对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地区的永 久性边坡应进行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校核。 5.3.6塌滑区内无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 静力数值计算法计算稳定性时,滑体、条块或单元的地震作用可简 化为一个作用于滑体\条块或单元重心处、指向坡外(滑动方向) 的水平静力一其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e、Qei 滑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地震力 ( kN / m ); G、Gi 滑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自重[含 坡顶建(构)筑物作用1(kN/m); αW 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由所在地区地震基 本烈度按表5.3.6确定。

表5.3.6水平地震系数地震基本烈度7度8度9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0.15g0.20g0.30g0.40g综合水平地震系数αw0.0250.0380.0500.0750.1005.3.7当边坡可能存在多个滑动面时,对各个可能的滑动面均应进行稳定性计算,并取最小稳定性系数作为边坡工程的稳定性系数。5.4稳定性评价标准5.4.1边坡稳定性状态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四种状态,可根据边坡稳定性系数按表5.4.确定。表5.4.1边坡稳定性状态划分边坡稳定性系数FsF,<1.001.00≤F<1.051.05≤Fs

6.1.1黄土边坡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可能的变形和破坏形式等对边坡进行 分区。明确各区段设计目标以及总体设计目标,统十设计。 2边坡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施工难易程度、工期要求、费用 及设计目标确定设计方案。 6.1.2黄土边坡工程设计时应取得下列资料: 1工程用地红线图、建筑平面布置总图、相邻建筑物的平、立、 剖面和基础图; 2 场地和边坡勘察资料; 3边坡环境资料人 4施工条件、施工技术、设备性能和施工经验资料; 5有条件时宜取得类似边坡工程的经验。 6.1.3黄土边坡设计应充分考虑崩塌、陷穴群、冲沟发育、梁 和斜坡地段等因素。 6.1.4黄土边坡设计应充分考虑边坡开挖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以 及后期工程建设对边坡的影响。 6.1.5黄土边坡设计宜优先考虑坡率法结合排水措施的方法,当该 方法不能满足设计自标时,再考虑其它支护方法。 6.1.6黄土边坡设计应贯穿动态设计的思想,结合施工中的动态观 测资料,收集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及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或调整设 计。

6.1.7黄土边坡工程设计应考虑下列荷载:

6.2.1黄土边坡的坡率允许值应根据工程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 并结合已有稳定边坡的坡率值分析确定。 6.2.2当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边坡坡率应根据黄土的地貌单元 年代、成因、构造节理、降雨量、边坡高度、施工方法。并结合自 然或人工稳定边坡坡率参考表6.2.2确定。

表6.2.2土质挖方边坡坡率允许值V

注:1表内坡率允许值为设平台后的综合坡率 2表内未指明成因的新黄土Q3均为风积, 6.2.3边坡高度大于30m时应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确定坡形设 计方案。 6.2.4黄土边坡每级坡高宜为5m~10m,小平台宽度宜为2m~3m 6m

6.3.1根据墙背倾斜情况,重力式挡墙可分为俯斜式挡墙、仰斜式 挡墙、直立式挡墙和衡重式挡墙等类型。 6.3.2对变形有严格要求或开挖土方可能危及边坡稳定的边坡不宜

考虑确定,对挖方边坡宜优先采用仰斜式挡墙。 6.3.4采用重力式挡墙,挡墙高度不宜大于10m。 6.3.5重力式挡墙设计应按本标准附录C进行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 性验算。抗滑移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3,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应小于 1.6。 6.3.6地震工况时,重力式挡墙的抗滑移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1,抗 倾覆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3。 6.3.7地基有软弱层,挡墙地基可能整体失稳破坏时,应进行地基 稳定性验算。 6.3.8块石、条石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不应小于400mm,毛石混凝土 挡墙、素混凝土挡墙的墙顶宽度不应于200mm。 6.3.9重力式挡墙的基础理埋置深度应根据地基稳定性、地基承载力 冻结深度、地形和水文地质等因素综合确定。基础最小埋置深度不 宜小于0.5m。 6.3.10重力式挡墙基底可做成逆坡,黄土质地基基底逆坡坡度不应 大于1:10。 6.3.11挡墙地基表面纵坡大于5%时,应将基底沿纵坡设计为台阶 式,其最一级台阶底宽不宜小于1m。 6.3.12重力式挡墙的伸缩缝间距,对条石、块石挡墙宜为20m~25m 对混凝十挡墙宜为10m~15m。在挡墙高度突变处应设置伸缩缝。在 地基纵坡黄土性状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在挡墙的拐角处应加强构 造措施。沉降缝、伸缩缝的缝宽宜为20mm,缝中填塞沥青麻筋或 其它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深度不应小于150mm。 6.3.13挡墙背后的填土应优先选择抗剪强度高和透水性较强的材 料。不应采用淤泥质土、耕植土、膨胀性黏土等软弱有害的岩土体 作为填料。 6.3.14挡墙后填土表面应设置排水良好的地表排水系统。挡墙应根

6.3.14挡墙后填土表面应设置排水良好的地表排水系统。挡

6.4.1桩板式挡墙按其结构形式分为悬臂式桩板挡墙、镭拉式桩板 挡墙。挡土板可以采用现浇板或预制板。 6.4.2桩板式挡墙适用于开挖土方可能危及相邻建筑物或环境安全 的边坡、工程滑坡治理。 6.4.3悬臂式桩板挡墙高度不宜超过12m,锚拉式桩板挡墙高度不 宜大于25m。桩间距宜为5m~8m,不宜小于2倍桩径或桩截面短 边尺寸。

6.4.4坡顶无重要建(构)筑物的黄土边坡,作用于悬臂式桩板挡 墙上的侧向土压*可*库伦主动土压*计算。 作田

6.4.4坡顶无重要建(构)筑物的黄土边坡,作用于悬臂式布

2a一一坡脚线到坡顶重要建(构)筑物基础外边缘的水平距离; 3H一最上一级边坡高度。 6.4.6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且有外倾结构面的黄土边坡,作用 于悬臂式桩板挡墙上的侧向土压*应取1.3倍主动土压***本 标准6.4.5计算的土压*二者中的大值。 6.4.7坡顶无重要建(构)筑物的黄土边坡,作用于锚拉式桩板挡 墙上的侧向土压*,可*下式计算:

Eah = Eah βi

式中: Eah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每延米侧向土压* 水平分*修正值(kN): Eah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每延来侧向主动士 压*水平分*(KkN); β1—一土压*修正系数,非预应*锚杆取1.1~1.2, 预应*锚杆取1.2~1.3。 6.4.8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黄土边坡,作用于锚拉式桩板挡 墙上的侧向土压*应*本标准第6.4.5~6.4.6条和第6.4.7条分别计 算,并取两个计算结果中的大值。 6.4.9对有潜在滑动面的边坡及工程滑坡,应取剩余下滑***本 标准第6.4.4~6.4.8条侧向土压*两者中的较大值进行桩板式挡墙 设计。 6.4.10作用在桩上的荷载宽度可*左右两相邻桩桩中心之间距离 的各一半之和计算。作用在挡板上的荷载宽度可取板的计算板跨度 6.4.11悬臂式桩板式挡墙桩身内*针算时,临空段或边坡滑动面以 上部分桩身内*,应根据侧向土压*或剩余下滑*计算。嵌固段桩 身内*,宜根据埋人段地面处弯矩和剪*,采用地基系数法“k法” 或“m法"计算。地基系数k和m值宜根据试验资料、地方经验和工 程类别综合确定,初步设计阶段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 技术规范》GB50330附录G确定。 4一板垃持

6.4.12桩板式挡墙的桩嵌固段内*计算,桩的计算宽度

圆形桩:d<1m时,B。= 0.9(1.5d + 0.5); d>lm时, B, = 0.9(d + 1); 矩形桩:b≤lm时,B。= 1.5b + 0.5 ; b>lm时,B。= b + l;

圆形桩:dlm时,B,= 0.9(1.5d + 0.5); d>lm时,B, = 0.9(d + 1); 矩形桩:b≤lm时,B。= 1.5b + 0.5 ; b>lm时,B, = b + l;

圆形桩:d≤lm时,B,= 0.9(1.5d + 0.5); d>lm时,B, = 0.9(d + 1); 矩形桩:b≤lm时,B。= 1.5b + 0.5 ; b>lm时,B。 = b + l;

式中:Bp 桩身计算宽度(m); 桩宽(m); d—桩径(m)。

tan Φ0 sin Φ0 fH = 42y Y1 h1 cos Φo 1 + sin Φo

式中: ( 嵌固段土体的内摩擦角(°)

1—桩顶;2锚固段顶面;3—抗滑桩;4—滑动方向; 5桩前土压*分布;6桩后土压*分布

6.4.14锚拉式桩板挡墙计算时,可考虑将桩、锚固段岩土体及锚索 (杆)视为一整体,锚索(杆视为弹性支座,桩简化为受横向变 形约束的弹性地基梁,根据位移变形协调原理,*“k法"或“m法 计算锚索(杆)拉*及桩各段内*和位移。 6.4.15桩嵌固段顶端地面处的水平位移不宜大于10mm。当地基强 度或位移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调整桩的理深、截面尺寸或间距 等措施进行处理。 6.4.16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用于滑坡支挡时桩身混 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挡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灌注锚杆(索)孔的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30。 6.4.17桩受*主筋混凝士保护层厚度不应小王50mm.挡板受*主

6.4.17桩受*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6.4.18桩的受压侧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净距不宜小于 120mm,困难情况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80mm,最大间距不宜 大于200mm。桩的受拉侧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最大间距 不宜大于400mm。当配置单排钢筋有困难时,可设置2排或3排。 当采用束筋时,每束不宜多余3根。 6.4.19桩内不宜采用斜筋抗剪。 6.4.20 桩的箍筋宜采用封闭式,肢数不宜多于4肢,箍筋直径不应 小于8mm。 6.4.214 锚拉式桩板墙锚孔距桩顶距离不宜小1.5m。锚索(杆) 构造要求应*本标准6.5节有关规定设计。 6.4.22悬臂式桩板墙嵌固段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1/3。 6.4.23桩板式挡墙配筋率、钢筋搭接和锚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6.5锚固结构, 6.5.1锚杆(索)适用于一般黄土地段。在腐蚀性地层、地下水较 发育或土质结构松散时,不宜采用 6.5.2锚杆(索)的形式应根据锚固段岩土层的工程特性、锚杆(索) 承载*大小锚杆(索)材料和长度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考虑, 可*本标准附录D采用。 6.5.3锚杆设计使用年限应*所服务的边坡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相同 其防腐等级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6.5.4自重湿陷性黄土边坡、无锚固工程经验的黄土边坡以及一级 黄土边坡,采用锚固方案时,应进行基本试验。并符合本标准附录 E的要求。 6.5.5锚杆(索)的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 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 6.5.6锚固边坡的坡面结构形式一般有框架梁、地梁、锚墩三种。

黄土边坡,采用锚固方案时,应进行基本试验。并符合本标 E的要求。

6.5.5锚杆(索)的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 技术规范》GB 50330 的规定。

6.5.6锚固边坡的坡面结构形式一般有框架梁、地梁、锚墩

框架单元形状可采用矩形、菱形,矩形的单元尺寸不宜小于3m×3m, 菱形的单元尺寸不宜小于5m×3m。 6.5.7锚杆(索)间距不宜小于2m。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4m,且 不宜大于10m。自由段深入潜在滑裂面以内不得小于1m。锚杆倾 角宜为10°~35°。 6.5.8框架梁、地梁、锚墩嵌入坡体的深度不应小于0.2m。锚固坡 面结构的顶边和底边应做镶边处理。 6.5.9框架梁设计宜分单元进行,梁的内**框架梁或连续梁计算 地梁内*应根据梁上锚杆(索)的根数,*简支梁或连续梁计算。 6.5.10框架梁、地梁、锚墩应采用钢筋混凝士结构。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应低于C30。框架梁、地梁主筋应分单元配置通长钢筋,锚墩 应根据承载*要求配置适量的构造钢筋。 6.5.11锚杆杆体材料、灌浆材料锚具、套管和波纹管材料、防腐 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 定

7.1.1边坡工程排水系统应包括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和 水等措施

7.1.1边坡工程排水系统应包括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和坡面防 水等措施。 7.1.2坡面排水系统应根据集水面积、降雨强度、历时和径流方向 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布置。边坡影响区内外的坡面(地表)排水系统 宜分开布置,自成体系。 7.1.3临时性排水设施,应满足坡面排水、季节性暴雨、地下水和 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有条件时应结合边坡工程的永久性排水设 施进行。 7.1.4 位于水环境敏感地段的排水设计,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水 环境。 7.1.5各类排水设施的设计均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结构安全可靠 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 7.1.6排水设施的材料选择,片石强度不应低于MU30,水泥砂浆 强度不应低乎M7.5,水泥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考虑冻胀因素 时可根据抗冻胀要求提高。

7.2.1地表排水设施包括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急流槽等,应结 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的位置选择和处理,防 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 7.2.2截水沟、排水沟的横断面,应有足够的过水能*,横断面形 式可采用矩形或梯形。截、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应根据地形条件、降 雨强度、历时、分区汇水面积、坡面径流量和坡体内渗出的水量等 因素计算分析确定,沟顶应高出沟内设计水面0.2m以上。 7.2.3坡顶截水沟应设置在潜在滑裂面以外2m,且距离坡顶边缘

的距离不宜小于5m,条件困难时可根据地形适当调整。 7.2.4水流通过坡度大于10%、水头高差大于1.0m的地段宜设置 跌水或急流槽,在出水口采取消能措施,防止冲刷。 7.2.5截水沟*其它排水沟的连接应顺畅,冲刷强的区段应采取防 冲刷措施,容易破坏的区段采取加固措施。 7.2.6截水沟、排水沟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沟底和侧壁应防止 渗漏。

7.2.6截水沟、排水沟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沟底和侧壁应防止 渗漏。 7.2.7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边坡的排水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 并应考虑200mm~300mm灰土垫层做防渗处理> 7.2.8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边坡排水沟可采用素混凝土浇筑或浆 彻石排水沟,其下应设置150mm厚的灰生垫层或300mm厚的土垫 层。 7.2.9坡面防水结构可采用抹面双捶面、浆砌片石、喷浆等,坡面 防水应*本标准第8章“坡面防护*绿化"结合考虑。 7.3地下排水, X 7.3.1地下排水设施包括隔离层、排水垫层、暗沟、渗沟、仰斜排 水孔、渗井、排水隧洞等,应根据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类型、 地层渗透性并结合地表排水设施确定 7.3.2在地下永埋深较浅的地段填筑边坡时,应采用隔离层、排水 垫层隔离层可选用土工膜、复合土工膜、复合防排水板等土工合 成材料。排水垫层厚度不应小干0.3m,垫层材料宜选用天然砾砂或 中粗砂。 7.3.3暗沟可用于排除集中的地下水流,应根据地形和水流向设置, 纵坡不宜小于1.0%。暗沟可采用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砌筑

..1 非尔蜜层、咱、修、仰科排 水孔、渗井、排水隧洞等,应根据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类型、 地层渗透性并结合地表排水设施确定 7.3.2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段填筑边坡时,应采用隔离层、排水 垫层隔离层可选用土工膜、复合土工膜、复合防排水板等土工合 成材料。排水垫层厚度不应小于0.3m,垫层材料宜选用天然砾砂或 中粗砂。

纵坡不宜小于1.0%。暗沟可采用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砌筑 沟顶设置盖板,盖板上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5m。

下坚实土层上,可设置成条带形、分岔形。渗沟材料选用砂砾、碎 石、片石,沟壁应设置透水土工织物或中粗砂反滤层

应深入至富水部位,进水口及渗水管段应包裹透水土工布,防止堵 塞。

7.3.6用于拦截和弓排地下水的渗并,宜成群布设,并*排 等排水设施配合使用。渗井排列方向宜垂直于渗流方向,深 含水层。

3.8深而长的暗沟、渗水隧洞,宜设置检查井、疏通井。

7.3.8深而长的暗沟、渗水隧洞,宜设置检查井、疏通

8.1.1当边坡处于整体稳定但其坡面土体易剥落、冲刷或有浅层崩 塌、滑落等,应进行坡面防护。 8.1.2坡面防护应根据工程区域气候条件、土质、降水量、边坡高 度、坡率、防护材料来源,*照表8.1.2选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并考 虑下列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雨水冲刷; 2 植物生长效果、环境效应; 设厅信 3 冻胀、干裂作用; 建 4 坡面防渗、防淘刷等需要 5 其它需要考虑的因素。

表8.1.2Y坡面防护类型及适用条件

8.1.4位于地下水和地表水较为丰富地段的边坡,应进行边坡防护 *排水措施的综合设计。

8.2.1植物防护设计应根据边坡岩土条件、种植目的、水源及周边 环境条件等,结合边坡坡面情况、防护类型,合理确定植物种类及 配置、种植方法、施工和养护要求。 8.2.2植物防护应对坡面冲刷、坡面土体剥落达到防护作用,同时满足 景观效果的要求,且不能影响边坡的使用功能。 8.2.3植物的种植量应结合边坡土体性质、边坡坡率、种子发芽率 覆盖率和成活率等确定。植物的种类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 根系发达程度、抗寒、抗旱、抗贫抗病虫害等综合确定。 8.2.4植草防护可采用撒草籽、客士植草、植生袋植草、喷混植生 三维植被网等方法。 8.2.5植草的最小土厚度不应小于0.15m,喷混植生的最小厚度不 宜小于0.10m 8.2.6当坡面雨水冲刷流速较大时,,可采取草灌结合的方法。 8.2.7当坡面植被覆盖率、成活率偏低时,可采用草、灌结合藤本 8.3 工程防护

度不宜小于0.4m。基础理深不应小于0.5m。 8.3.3孔窗式护面、护面墙,开孔尺寸宜为2m~4m,窗孔内宜进 行绿化。

机械喷射砂浆和喷射混凝土宜采用纯净的中粗砂,粒径应为 0.25mm~0.5mm,含土量不应超过5%。喷射砂浆厚度不宜小于5cm 喷混凝土厚度宜为7cm~10cm。 8.3.5骨架护坡可采用片石砌筑、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混凝土构件拼 装。骨架宜采用带截水缘的拱形、人字形、方格形等,骨架间距2m~ 4m,嵌入坡面的深度应根据土体性质、坡率、坡面情况及气候条件 确定,不应小于0.4m。 8.3.6骨架防护宜*植物防护相结合。 8.3.7工防护石料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预制块的混凝土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喷护用砂浆强 度不应低于M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8.3.8护面、护面墙、骨架防护应设置伸缩缝。 批水孔和伸缩缝

9.1.1黄土边坡施工应根据边坡设计施工图、安全等级人边坡环境 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同类型工程经验等编制施工组织设 计。 9.1.2边坡施工前应建立测量控制网,并对边坡周边环境、地形地 貌进行复核。 9.1.3应建立施工期安全监测体系。 9.1.4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情况结合地质勘察报告、施工 图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9.1.5应充分考虑临时排水措施*永久排水措施、临时支护措施* 9.1.6应积极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新技术、新工 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9.2,边坡开挖 9.2.1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和 可能发生的破坏方式等情况,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 的逆作法或部分逆作法施工。未经设计许可严禁大开挖作业。 9.2.2 严禁在黄土边坡坡顶潜在塌滑区超量堆载, 9.2.3 边坡开挖应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1 测量放样。 2 清理开口线处的植物,其范围不应少于开口线外3m。 3 开挖坡顶截水沟、逐层开挖。 4 修坡。 5 断面测量。 6 地质编录。

9.2.4根据设计图测放开口线和示坡线,并对地形起伏较大和特殊 本形部位进行加密。削坡过程中应对开挖面及时检查,每下降4m~ 5m检测一次,对异形坡面应加密检测,根据测量成果及时调整。 9.2.5对土夹石边坡,应避免松动较大块石对永久坡面造成扰动。

9.3.1重*式挡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石挡墙的石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表面应清洗干净。 2石 砂浆宜来用机械拌合,搅拌应均匀、充分。砌体缝隙应填满 压实,胶结牢固。 3挡墙应分层错缝座浆砌筑,外露面应用不小于M7.5砂浆勾缝。 4 混凝土所用碎石、砂子、水泥外加剂等均应满足相关标准 要求。 5 混凝土施工前进行配合比试验,满足设计要求。 6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拌合,搅拌应均匀、充分 7现浇混凝土重*式挡土墙应分层浇筑,插捣密实,不应出现 蜂窝、麻面、漏筋、空洞。 8重*式挡墙施工时,同步进行泄水孔施工;泄水孔进水侧反 9重力式挡墙应分段、跳槽施工。 10伸缩缝与沉降缝侧壁应竖直、平齐,无搭叠。 9.3.2桩板式挡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结构所用材料、配合比试验、拌合要求以及挡墙泄水孔、反 滤层施工等应符合本标准9.3.1的要求。 2悬臂式桩板挡墙应先施工桩,再施工挡板;锚拉式桩板挡墙 应先施工桩,再施工锚杆(索)及挡板。 3安装挡土板应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 4挡土板安装时,应边安装边分层回填,并做好板后排水设施 5挡土板应按设计要求与桩体正确连接,配套完成。 6桩身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不得形成水平施工缝

7桩纵向钢筋的接头不得设在王岩分界处和滑动面处。 9.3.3抗滑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滑桩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危大工程应通过专家论证 2抗滑桩施工开挖前,应先施工钢筋混凝土锁口。施工应采用 间隔开挖、间隔浇筑,从两端向滑坡主轴方向逐步推进。 3抗滑桩应分节开挖,每节开挖深度宜为0.5m~2.0m,应及时 做好护壁,护壁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护壁、喷射混凝士护壁、沉井护 壁等。 4当地质条件较差时,可根据地质条件减小每节开挖高度。 5钢筋骨架应分段制作,分段安装;桩身主筋接头不应设在十 石分界和滑动面处,主筋在同一截面内接头率应满足《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相关要求。 6桩身混凝土浇筑时应边灌注边振捣,连续进行。当滑坡有滑 动迹象或需加快施工进度时,宜添加速凝剂、星强剂等。 9.4锚固结构施工 9.4.1钢筋混凝士格构梁应自上而下进行施工。 9.4.2施工中按设计要求,先进行格构梁的施工,再进行锚杆(索) 施工,待混凝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再进行张拉、封锚。 9.4.3锚杆(索)成孔施工时,钻孔机械应考虑锚固类型、锚杆长 度、地形条件、经济性和施工速度等因素进行选择,一般采用干钻 成孔。 9.4.4锚杆(索)宜灌注水泥砂浆,水灰比宜为0.4~0.45,灰砂比 宜为1:1,砂浆体强度不应低于30MPa。应采用孔底到孔口返浆式 注浆,注浆压力不宜低于0.3MPa,采用二次注浆宜采用纯水泥浆。 9.4.5锚杆张拉顺序宜避免相近锚杆相互影响。同时应考虑土体的 受力状态

水施工规划,包括永久防排水设施和临时防排水设施, 9.5.2施工区排水应统筹考虑施工区域内外可能影响施工的地表水 地下水,及时弓排。 9.5.3 排水沟施工前,应先对基底进行夯实、掺灰夯实等处理。 9.5.4 各类排水设施应保证不渗水、不漏水。 9.5.5 分段砌筑的排水设施,接头用防水材料填塞,应密实无空隙, 9.5.6 边坡渗沟的基底应铺砌防渗层。 9.5.7 渗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渗井开挖应根据土质选用合理的支撑形式并应随挖随支撑 及时回填。 2渗井填充应按单一粒径分层填筑,不得将粗细材料混杂填塞 3渗井顶部四周应采用黏土填筑围护,井顶应加盖封闭。 X 9.6坡面防护与绿化施工 9.6.17 植物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植物防护应选择合理的季节进行施工。 2 植草、植灌可采用穴种、沟种、撒种等方式时,宜首选穴种 3 植树苗木出圃时,单株植物应带原土栽植,土球用草袋包装 牢固。 K 4植草植灌、植树、植藤本后,应适时洒水、浇水、施肥并 防治病虫害,加强前期养护。养护期限应根据坡面植物生长状况而 定,不宜少于45天。 9.6.2 喷播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液压喷播前应对坡面进行整理、适当平整、清除杂物。 2喷播施工应按比例配制水、草种、肥料、木纤维、保水剂、 黏合剂等的混合物。 3喷播施工草种发芽后应定期检查植被覆盖率,及时对稀蔬无 草区进行补喷。 9.6.3护面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满密实,勾缝应牢固、美观。 2墙体应根据伸缩缝和沉降缝的长度分段砌筑,泄水孔、耳墙 砂砾反滤层应与墙体同步施工。 3应自下而上逐层砌筑,直至墙顶。 4边坡护面、护面墙的施工在保证厚度的同时,应严格保证嵌 人深度。护面、实体护墙除泄水孔外应封闭完好,坡顶坡脚镶边处 立封闭牢靠。 5护面墙施工要严格保证基础埋深,保证墙与坡体的紧密结合 6孔窗式护面、护面墙应保证开孔处工结构的完整性DB21T 2758-2017 电热玉石床,特别 是拱形顶部应妥善处理。 9.6.4喷浆、喷砼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喷护作业前应进行试喷,确定合适的水灰比。 2应自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当喷混厚度超过60mm时,宜分 两层喷射。喷层厚度应均匀,养护时间不应少天7天。 3 喷层周边与未防坡面的衔接处应做好封闭处理。 4施工过程中及时做好泄水孔、伸缩缝。 9.6.5骨架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骨架施工放样应准确,应根据设计图纸定出关键点的坐标和 位置,用钢钉×钢钎等在坡面上标定,之后挂线开挖骨架沟槽。 2砌筑骨架时应自下而上逐条砌筑,并与边坡及开挖骨架沟槽 紧贴先砌筑骨架衔接处,再砌筑其它部分。 骨架砌筑灌浆应饱满,不得出现空洞;勾缝应平整、光滑。 在骨架底部和顶部应采用水泥砂浆砌片石镶边加固。 5骨架内绿化施工应在骨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进行。

9.7.1黄土边坡工程施工前,应提前进行整体策划,包括工程概况 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准备、施工部署、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 资源配置、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方面。具体应包括下列内容: 1边坡环境及邻近建(构)筑物基础概况、场区地形、黄土类

别、湿陷类型与湿陷等级、水文地质特点、施工条件、边坡支护结 构特点、勘察报告及技术难点。 2建立组织机构,进行职责分工,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合同工 期。 3熟悉设计图纸,进行技术准备、现场准备、物资准备及劳动 力准备。 4进行总平面布置规划;总体施工方案确定;包括,边坡施工 的分段分阶、施工程序,临边要求、封闭措施、排水规划等。 5土方及支护结构施工方案、附属构筑物施方案、防排水措 施、试验与监测。 6采用流水作业原理编制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及保证措施。 7 除边坡正常施工需要的资源配置外,尚应包含应急物资配置 施工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10安全管理及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应包括:组织保障措施、技 11 文明施工措施及冬雨季施工措施 9.7.2采用信息法施工的边坡工程组织设计应反映信息法施工的特 殊要求。 9.8信息法施工 9.8.1信息法施工的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熟悉黄土地质条件及环境资料,重点了解影响边坡稳定性的 地质特征和边坡破坏模式: 2了解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的特点和技术难点,掌握设计意图及 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3了解边坡邻近需保护的重要建(构)筑物基础、结构和管线 情况及其要求,必要时采取预加固措施; 4收集同类边坡工程的施工经验; 5参与制定和实施边坡支护结构、邻近建(构)筑物和管线的

9.8.1信息法施工的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熟悉黄土地质条件及环境资料,重点了解影响边坡稳定性的 地质特征和边坡破坏模式; 2了解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的特点和技术难点,掌握设计意图及 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3了解边坡邻近需保护的重要建(构)筑物基础、结构和管线 情况及其要求,必要时采取预加固措施; 4收集同类边坡工程的施工经验; 5参与制定和实施边坡支护结构、近建(构)筑物和管线的

10.1.1边坡滑区有重要建(构)筑物的一级边坡工程施工时必须 对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地表裂缝和坡顶建(构)筑物变形进 行监测。 10.1.2边坡进行加固施工,对被保护对象可能引发较大变形或危害 时,应对加固的边坡及被保护对象进行监测。 10.1.3地质条件复杂、高度大、治理难度较犬的边坡工程宜进行施 工期间的监测。 10.1.4边坡工程可根据业主和使用者要求建立长期监测系统,反馈 在运营过程中的边坡动态信息。 10.1.5黄土边坡监测应根据立程地质条件、边坡破坏模式、施工图 设计等制定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 的应急监测方案;监测方法宜采用宏观迹象观察结合仪器监测的综 合手段进行。 10.1.6监测断面和监测点应根据监测对象、工程规模、特点和具体 情况,既要有针对性的布设在最不利位置,同时形成监测网,能反 快监测对象的整体状态为宜。 10.1.8所使用的监测仪器设备、传感器件等计量器具的量程和精度 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并应经相应的计量部门或检测机构检定合格。 监测过程中应始终使用同一仪器、器具,并符合有关标准对稳定性 和耐久性的要求。 10.1.9监测周期与频率应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支挡结构与工程 防护形式和旅工进 上

10.1.9监测周期与频率应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支挡结构与工程

2监测过程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完整 性: 3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记录、整理和汇总,并及时 分析并绘制变化过程曲线: 4监测过程中应定期现场巡查,发现有影响工程安全的情况应 及时上报相关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部位应连续、加强监测。 10.1.10监测点位移值及其变化速率的预警值、稳定标准等需根据 边坡具体情况确定,并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10.1.11宜建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为施工期间施工安全、治理工 程效果及预警等提供必要数据依据。 10.2变形监测 10.2.1边坡工程应由设计提出监测项目和要求,由业主委托有资质 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 监测依据、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人员及设备测点布置与保护、 监测频次、预警标准及监测成果报送等内容,经设计、监理和业主 等共同认可后实施。不 包括地表水平位移、地表垂直变形和地表裂缝。地表垂直变形宜设 置沉降板采用水准仪监测,地表裂缝宜采用直尺或裂缝计监测。 10.2.3监测断面应选择能代表本段边坡变形特征的断面进行监测, 断面数量可根据工程规模确定,但每段不应少于3个。 10.2.4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变形监测点应布设在坡顶、坡脚和边 坡平台处,且单侧监测点不少于3个: 2地表裂缝监测点布设应根据人工巡检结果确定; 3地下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坡脚和边坡平台处,监测深度 应大于平台至地表标高,且不应小于20m,监测点竖向间距宜为 20 m ~ 30 m; 4沉降监测点间距宜取10m~15m,且不少于3个GB/T 31916.3-2018 信息技术 云数据存储和管理 第3部分:分布式文件存储应用接口,土质均

2监测过程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完整 性: 3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记录、整理和汇总,并及时 分析并绘制变化过程曲线: 4监测过程中应定期现场巡查,发现有影响工程安全的情况应 及时上报相关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部位应连续、加强监测。 10.1.10监测点位移值及其变化速率的预警值、稳定标准等需根据 边坡具体情况确定,并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10.1.11宜建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为施工期间施工安全、治理工 程效果及预警等提供必要数据依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