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35-2018地质灾害排水治理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T/CAGHP-035-2018地质灾害排水治理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35-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1.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6996
VIP资源

T/CAGHP-035-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GHP-035-2018地质灾害排水治理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B一一流动系数,取决于渗流体的流动状态。若渗流属于层流,则系数B=0,i=Au,这与线 性流的表达形式一致;反之,若渗流体属紊流,系数A=0,i=B²

T/CAGHP 0352018

GB/T 36099-2018 基于行为声明的应用软件可信性验证3.1沟(管)的水力计算

5.3.1.1沟(管)的水力计算,应包括依据设计流量确定沟(管)所需的断面尺寸,以及检查水流速度 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等内容。 5.3.1.2沟(管)的泄水能力Q可按公式(11)计算

式中 n。一沟(管)壁的粗糙系数,可按表7查取; R一一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各种沟(管)的水力半径计算式可参考附录C; 一水力坡度,无旁侧入流的明沟,水力坡度可采用沟的底坡,有旁侧人流的明沟,水力坡度可 采用沟段的平均水面坡降; 过水断面湿周,单位为米(m)

表7沟(管)壁的粗糙系

T/CAGHP0352018

5.3.2.2在纵坡坡段上的开口式泄水口,设计泄水量应根据开口长度Li、低凹区的宽度Bw、下凹深 度ha以及过水断面的纵向坡度iz和横向坡度i确定,如图4所示。可利用附录D中图D.1~图 D.6查取截流率(Q。/Q。)后,按过水断面泄水能力Q。确定其设计泄水量Q。,泄水口开口长度、下凹 区宽度和下凹深度取值应根据喇叭口的形状和尺寸确定

图4开口式泄水口周围的水流状况 1.拦水带或缘石:2.低凹区

5.3.2.3在凹形竖曲线底部的开口式泄水口的设计泄水量,应按泄水口处的水深和泄水口的尺寸 确定。 5.3.2.3.1开口处设有低凹区,当开口处的净高h。大于或等于由图5确定的满足堰流要求的最小 高度hm时可利用图6确定开口的泄水量Q。或最大水深hi。

图5开口式泄水口满足堰流要求的最小开口高度hm计算图

T/CAGHP 0352018

3.2.4在纵坡坡段上的格栅式泄水口,其设计泄水量为过水断面中格栅宽度B。所截流的部分, 图7所示,可利用公式(14)确定。格栅孔口所需的最小净长度L。可按公式(18)确定: Lg=0.91Ug(h;+d)0.5 (18) 式中: L 格栅孔口的最小净长度,单位为米(m); 格栅宽度范围内水流的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格栅栅条的厚度,单位为米(m)。

4在纵坡坡段上的格栅式泄水口,其设计泄水量为过水断面中格栅宽度B。所截流的部分 所示,可利用公式(14)确定。格栅孔口所需的最小净长度L可按公式(18)确定: L,=0. 91u,(h:+d)0.5 (18

Lg格栅孔口的最小净长度,单位为米(m); Ug—格栅宽度范围内水流的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格栅栅条的厚度,单位为米(m)。

5.3.2.5在凹形竖曲线底部的格栅式泄水口,其泄水量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a)当格栅上面的水深h;<0.12m时,泄水量Q。可按公式(19)计算: Q = 1. 66P,hl:5

5.3.2.5在凹形竖曲线底部的格栅式泄水口,其泄水量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图7格栅式泄水口过水断面 .格栅:2.水面

Pg一格栅的有效周边长,为格栅进水周边边长之和的一半,单位为米(m) 5.3.2.5.2当格栅上面的水深h>0.43m时,泄水量Q。可按公式(20)计算:

T/CAGHP0352018

S:一一格栅孔口净泄水面积的一半,单位为平方米(m)。 5.3.2.5.3当格栅上的水深处于0.12m~0.43m之间时,其泄水量介于公式(19)和公式(20)的计 算结果之间,可按水深通过直线内插得到。 5.3.2.6在纵坡坡段上,上方第一个泄水口的位置按保证过水断面或沟内的水面宽度不超出《公路 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一2012)第4.2.1条第4款规定的允许范围的原则确定,随后各泄水口 的间距按该段长度内所产生的径流量与该泄水口的泄水量相等的原则计算确定。坡段上最后一个 泄水口的溢流量计入进入凹形竖曲线底部的泄水口的流量,

5.3.3地下排水设施水力计算

5.3.3.1渗沟沟底设在不透水层上或不透水层内,且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小时,可采用 然流动速度近于零的假设,按公式(21)~公式(24)计算单位长度内渗沟由沟壁一侧流人 量,计算图见图8。当水由两侧流入渗沟内时,上述渗流量应乘以2。

目8不透水层坡度平缓时的排水沟流量计算图 1.地下排水沟:2.地下水位:3.地下水位降落曲线

式中: Q单位长度渗沟由一侧坑壁渗入的流量,单位为平方米每秒·米[m"/(s·m)]; 含水层材料的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 h 为含水层内地下水的高度,单位为米(m); h 渗沟内的水深,单位为米(m),在渗沟底位于不透水层内,且渗沟内水面低于不透水层项 面时,按公式(22)取用; L一 地下水受排水沟影响而降落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I。一一地下水降落曲线的平均坡度,可按含水层材料渗透系数由公式(24)估算。 5.3.3.2当渗沟沟底距不透水层顶面较远时,位于含水层内的单位长度渗沟的流量可按公式(25 确定,计算图见图9

T/CAGHP0352018

图9不透水层较深时排水沟流量计算图 1.原地下水位;2.降低后地下水位;3.地下排水沟

Q=元knh, 2In(

h一一渗沟位置处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单位为米(m); L一相邻渗沟间距的一半,单位为米(m)。 5.3.3.3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陡时,可按公式(26)计算单位长度渗沟由一侧流人沟内的渗 流量,计算图见图10

5.3.3.4渗沟水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3.3.4渗沟水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盲沟(填石渗沟)泄水能力应按公式(27)计算:

渗透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紊流状态时的渗流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当已知填料粒径d(cm)和孔隙率n(%) 时,按公式(28)计算,也可以按表10确定:

设每颗填料均为球体(体积=云元d3),则N颗填料的平均粒径d(cm)可按公式(29)计算:

T/CAGHP 0352018

式中: G一N颗填料的重力,单位为千牛(kN); 填料固体粒径的重度,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

表10排水层填料渗透系数

b)洞(管)式渗沟的泄水能力应按公式(

5.3.3.5渗沟埋置深度h²应按公式(30)计算

5.3.3.6渗并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Q。=1. 36k(hha) (31)

T/CAGHP 0352018

图11渗沟埋置深度计算图 H.地下水位高度;Ho.隔水层高度;m1.渗沟边缘至路基中线的距离

图12含水层内渗井的流量计算图

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²/s)。 当需要排除的水量较多,单个并点的孔径又不宜过大时,可采取群并分担排水,并点的数量 可按公式(33)估算,且平面间距不宜大于两陪影响半径(2R)

式中: N一一井点的数量,单位为个; W—降低地下水所需的总排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T/CAGHP0352018

tp一达到预定下降水位所需的排水时间,单位为(小)时(h); Q。一单井的排水能力,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β—群井的相互干扰系数,一般取0.24~0.33。 5.3.3.7隧洞排水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计算图见图13。 5.3.3.7.1潜水完整式隧洞,隧洞底位于不透水层中,地下水无限补给,隧洞排水量为:

tp一达到预定下降水位所需的排水时间,单位为(小)时(h)); Q。一单井的排水能力,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β—群井的相互干扰系数,一般取0.24~0.33。 5.3.3.7隧洞排水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计算图见图13。 5.3.3.7.1潜水完整式隧洞.隧洞底位于不透水层中,地下水无限补给.隧洞排水量为

Q隧洞排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含水层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天(m/d); 水位降深,单位为米(m); R一隧洞排水影响半径,单位为米(m); h一水位下降曲线在隧洞边墙上的高度,单位为米(m); B一隧洞通过含水层中的长度,单位为米(m)

5.3.3.7.2潜水非完整式隧洞,隧洞位于无限含水层中,隧洞排水量为:

一隧洞宽度的一半,单位为米(m); H,—静止水位至隧洞底的深度,单位为米(m)

5.3.4矩形断面单级跌水水力学计算

5.3.4.1矩形断面的进口部分宽度可按公

矩形断面的进口部分宽度可按公式(36)计算:

图13隧洞涌水量计算稳定流计算图

Qs e0r2gh3/2

T/CAGHP 0352018

式中: Q一一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水流井口侧收缩系数,取0.85~0.95; 流量系数,取0.30~0.395; g—重力加速度,取9.80m/s; h。一一行近流速作用下的水头,单位为米(m); 对于梯形断面,公式(36)计算的是平均宽度,此时应将梯形面积和高度换算成等面积的矩形面 和高度。 3.4.2急流槽临界纵坡计算

式中: Q一一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水流井口侧收缩系数,取0.85~0.95; 流量系数,取0.30~0.395; g—重力加速度,取9.80m/s; h。一一行近流速作用下的水头,单位为米(m); 对于梯形断面,公式(36)计算的是平均宽度,此时应将梯形面积和高度换算成等面积的矩形面 和高度。 3.4.2急流槽临界纵坡计算。

5.3.4.2急流槽临界纵坡计算

式中: C—临界水深时的流速系数[谢才系数,参照公式(38)、公式(39)及公式(40)计算」; k 临界水深时的湿周,单位为米(m); bk 急流槽底宽,单位为米(m)。 3. 4. 3流速系数计算

5.3.4.3.1巴甫洛夫斯基公式

5.3.4.3.2满宁公式

5.3.4.3.2满宁公式

公式(38)、公式(39)和公式(40)中: R——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 s——地表粗糙系数,参照附录B。

公式(38)、公式(39)和公式(40)中: R一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 地表粗糙系数,参照附录B。

6.1.1地表排水工程应包括地质灾害体及其影响范围内的截水、排水等设施,其常见类型可分为排 水沟、截水沟、跌水、沉砂池、急流槽、排水管道等。 6.1.2地表排水工程应与地灾治理对象影响范围、遭受影响范围的截排水系统相协调。地质灾害 排水治理工程接人排放系统时,应避免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6.1.3地质灾害体影响区内、外的地表排水系统宜分开布置,自成体系。 6.1.4地表排水工程的位置、数量和断面尺寸应根据地形条件、降雨强度与历时、汇水面积、坡面径 流、排水路径和排水能力等确定。 6.1.5地表排水工程应采取措施防止截排水沟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 6.1.6地质灾害体上若有水田,应改为旱地耕作。地质灾害体上若有积水的池、塘、库,应采取疏干 排水措施,否则应对其实施防渗工程

T/CAGHP 0352018

6.1.7地表排水工程通过地质灾害体变形明显区域时,要绕避或采取结构加强措施

表排水工程通过地质灾害体变形明显区域时,要绕避或采取结构加强措施。

6.2.1截、排水系统设计应首先进行各主、支沟汇流面积分割,然后依据设计暴雨强度、设计标准计 算汇流量和输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确定排水沟断面尺寸。 6.2.2截、排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设置位置、泄水量、地形及边坡情况确定。断面形状可采用矩形、 梯形、U型及复合型等(图14),矩形与梯形断面沟,底宽不宜小于250mm。易受水流冲刷的排水沟 应视实际情况采取防护、加固措施

图14排水沟断面形状示意图

6.2.3截、排水沟泄流量宜按照5.3进行计算。 6.2.4截、排水沟进出口平面布置,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 深的3倍~4倍。 6.2.5截、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宜保持深度不变,并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宜取水面宽度之差的5 倍~20倍。 6.2.6截、排水沟的安全超高可按表11选取。弯曲段凹岸应考虑水位雍高的影响

表11截、排水沟的安全超高

5.2.7截、排水沟弯曲段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最小容许半径及沟底宽度的5倍。最小容许半径可 按公式(41)计算:

7截、排水沟弯曲段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最小容许半径及沟底宽度的5倍。最小容许半径 式(41)计算:

式中: Rmin—最小容许半径,单位为米(m); 沟道中水流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沟道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Rmin = 1. 1 A3 ±12

Rmin 一最小容许半径,单位为米(m); 沟道中水流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沟道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常用沟道的水力半径,可按附录C取值

T/CAGHP0352018

6.2.8截、排水沟的最大允许流速应遵守5.3.1.5的规定。排水沟的最小允许流速为0.4m/s;设 计流速小于最小允许流速时,应增加防淤措施。 6.2.9设计截、排水沟的纵坡,应根据沟线、地形、地质以及相互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并进行抗冲 刷计算,一般不宜小于0.3%。 6.2.10在排水沟纵坡变化处,应避免上游产生垂水。 6.2.11截、排水沟宜用浆砌片石(块石)、毛石混凝土、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砌筑,片石(块石)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砌筑砂浆标号不应低于 M5,勾缝砂浆标号应不低于砌筑砂浆标号,且以勾阴缝为主。 6.2.12砌筑或浇筑型截、排水沟,当砌筑材料为浆砌片石(块石)时,沟壁及沟底厚度不应小于 200mm;当为现浇混凝土时,沟壁厚度不应小于100mm。当沟深超过500mm时,应验算沟壁的边 坡稳定性, 6.2.13砌筑与浇筑型截、排水沟应根据沟壁与沟底结构厚度合理设置伸缩缝,伸缩缝间距不宜大 于30m。伸缩缝应采取有效止水措施。 6.2.14当地质灾害体表部存在渗水断层、节理、裂隙(缝)时,宜采用黏土、砂浆、混凝土、沥青等填 缝夯实。截、排水沟跨过时,应专门设计跨缝的结构措施,确保排水沟不产生变形或渗漏。 6.2.15对纵坡较陡的截、排水沟,为满足纵向抗滑稳定要求,基础应呈台阶状开挖。 6.2.16 截水沟来水一侧沟顶标高应低于坡体自然标高200mm~300mm,当地表水对沟顶有冲刷 作用时,宜由沟顶向外铺砌0.3m~1.0m防冲刷面层。 6.2.17根据外围坡体结构,截水沟迎水面需设置泄水孔并做好反滤措施,泄水孔间距为3m 4m,推荐尺寸为100mm×100mm~300mm×300mm。 6.2.18截、排水沟出口应与目然冲沟或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必要时可设置跌水或急流槽;出口 水流应不影响灾害体稳定。 6.2.19在冻害地段的排水沟,沟壁、沟底外侧应加设防冻层。防冻层材料可选用煤渣、矿渣、砾石 碎石或黏土含量小于5%的砂砾,最小防冻层厚度不小于0.3m。 6.2.20高含冰量冻土地段如设计排水沟时,应充分考虑冻土及冰层的埋藏深度,采用宽浅的断面 形式,断面尺寸宜经计算确定。 6.2.21高含冰量冻土地段应尽量避免修建截水沟,宜修建挡水(图15)。挡水断面应参照碾压 式土石坝设计,设计泄流量按照5.3(浅沟)计算。挡水板理设深度应进入多年冻土上限不小于 0.5m,且高出原始地面不小于0.2m

T/CAGHP0352018

6.3.1当截、排水沟所处自然纵坡大于1:20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宜设置跌水。跌水应采取加固措 施,必要时增设消能措施。当坡体表面松软,跌水可增设防滑嵌人稳定地层,或沿纵向坡设置土钉 或短锚防滑。因场地地形限制,单级落差较大时,则宜在跌水下方增设消能防冲刷措施,如设置跌坎 式(直跌式)消力池或底流式消力池。 6.3.2跌水和陡坡进出口段,应设导流翼墙,与上、下游沟渠护壁连接。梯形断面沟道,可设为渐变 收缩扭曲面;矩形断面沟道,可设为“八”字墙形式。导流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3倍~4倍 6.3.3陡坡和缓坡连接剖面曲线应根据5.3.4计算确定;跌水和陡坡段下游,应采用消能和防冲措 施。当跌水高差在5m以内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水高差大于5m时,宜采用多级跌水。 6.3.4跌水宜用浆砌片石(块石)、毛石混凝土、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砌筑。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应为M10,片石(块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6.3.5跌水沟底与边墙厚度不宜小于200mm。 6.3.6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为10m~15m。伸缩缝处的沟底应设齿前 墙,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 6.3.7在坚硬岩石地基上修建跌水,槽身部分可不采用浆砌工加固

6.4.1对截、排水沟所处自然纵坡大于1:20或局部高差大于1.0m的陡坡地段,宜设置急流槽 急流槽临界纵坡计算参照5.3.4。 6.4.2急流槽宜用浆砌片石(块石)、毛石混凝土、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砌筑。砌筑砂浆的标号不 应低于M10,片石(块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20。 6.4.3急流槽沟底与边墙厚度不宜小于300mm。 6.4.4 急流槽底的纵坡应与地形相结合,进水口应予防护加固。 6.4.5 急流槽出水口应采取消能措施,防止冲刷。消能方式宜采用底流水跃消力池,其水跃消能计

于C20。 6.4.3急流槽沟底与边墙厚度不宜小于300mm。 6.4.4 急流槽底的纵坡应与地形相结合,进水口应予防护加固。 6.4.5 急流槽出水口应采取消能措施,防止冲刷。消能方式宜采用底流水跃消力池,其水跃消能计 算参照《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一2000)。等宽矩形断面消力池水平护坦上的水跃形态见图16。 所示其水跃消能计算按下列公式计算

自由水跃共轭水深可按公式(42)、公式(43)计

图16水平光滑护坦水跃

式中: Fri 一收缩断面弗劳德数; h 收缩断面水深,单位为米(m); 收缩断面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式(43)适用范围:Fr=5.5~9.0。

6.4.5.2水跃长度可按公式(44)计算:

6.4.6为防止基底滑动,急流槽底可设置防滑平台,或设置凸样嵌人基底中。 6.4.7在坚硬岩石地基上修建急流槽,槽身部分可不采用浆砌亏工加固。

T/CAGHP0352018

Fr? = / ghi

L=6.9(h²—h,)

6.5.1当截、排水沟沟底纵坡等于或小于0.3%时,宜设置沉砂池,沉砂池可根据来沙量,按纵向 50m~100m间距设置,并考虑便于机械或人工除砂的贮存与外运。 6.5.2当排水沟与地下排水管或暗涵连接,宜在接口处设置沉砂池。 6.5.3地表排水宜采用平流沉砂池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最大流速应为0.3m/s,最小流速应为0.15m/s; b) 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 C 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每格宽度不宜小于0.6m。 6.5.4 沉砂池可以根据维护除砂条件决定分格数,但不得少于两个,宜按并联系列设计。 6.5.5 沉砂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6.5.6沉砂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并可根据除砂设备要求,设计池底的形状与尺寸。 6.5.7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砂水分离后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直径不 应小于200mm。排砂管应考虑防堵塞措施

6.6.1在城乡区域因受城市排水规划、用地因素等影响,地质灾害体以外排水可与市政排水系统相 连,可采用暗埋排水管道 6.6.2排水管道最大设计流速按公式(12)计算。 6.6.3管道水力半径应按公式(13)计算,常见管道截面可按附录C计算。 6.6.4排水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6.6.5排水管的允许流速应满足5.3.1.5的规定。 6.6.6各种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连接时,应采用水面或管顶平接。 6.6.7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跌水水头大于 0.3m时,可不受限制。 6.6.8管道的地基基础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验算,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管道接口应采用 柔性接口。

500142006)(2016版)执行

500142006)(2016版)执行

T/CAGHP0352018

7.1.1地下排水工程常见类型包括排水竖井、排水隧洞、排水孔、渗沟(盲沟)、支撑盲沟、暗管(涵) 等,可采用一种或几种措施结合设计。 7.1.2地下排水工程适用于规模较大、成因机理复杂、地下水丰富的地质灾害体治理,常与其他治 理工程配合使用, 7.1.3地下排水设施应采取反滤措施,防止堵塞、失效。 7.1.4地下排水设施出水口的排水通道应避免出现漫流或冲刷坡面,出水口处水流应处于无压状 态。有冻胀影响地区的出水口,应考虑用耐冻胀材料砌筑,出水口的基础必须设在冰冻线以下。 7.1.5线状展布的地下排水工程,如排水隧洞、盲沟、暗(管)涵、渗沟等,应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平面 建向、与其他工程的交叉协调情况及实际需要等沿线设置数量、规模适宜且安全方便的检查并。检 查井的间距一般宜为30m~50m。 7.1.6地下排水工程排出的水质应进行含砂量检测,检测结果不宜大于1/100000

7.2.1排水竖井适宜于地下水量丰富、含水层厚、渗透性强和水位较高的滑坡灾害体治理。排水竖 井一般宜与排水隧洞、排水孔联合使用。 7.2.2布置在滑坡体上的排水竖井,宜在滑坡体的中上部、地下水集中汇流的低洼地带布置,井底 应穿越滑面以下至少2m。排水竖井平面布置间距依据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 牛,并结合当地防治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7.2.3排水竖井单井设计流量可按公式(45)计算确定:

q一单井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Q一竖井控制断面以上滑坡体内的地下水总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按公式(E.1) 计算; 设计竖井数量。 .2.4排水竖井单井出水能力应大于按公式(44)计算的设计单井流量。当单井出水能力小于单井 没计流量时,应增加井的数量、直径或深度。单井出水能力可按公式(46)计算:

g。=120元l/K

单井出水能力,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rs一过滤器半径,单位为米(m); 过滤器进水部分的长度,单位为米(m); K一一含水层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天(m/d),根据试验和地区工程经验确定。 .2.5排水竖井井孔直径应能满足井管、滤水管安装和井外填砾要求。井孔直径一般不宜超过

时,终孔直径不宜小于100mm

T/CAGHP0352018

7.2.6并孔最小直径可根据设计单井流量、允许渗透流速、过滤器长度按公式(E.2)计算。 7.2.7井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GB/T 40509-2021 汽车转向中心区操纵性过渡特性试验方法.pdf7.2.6并孔最小直径可根据设计

7.2.8排水竖井宜采用填砾过滤器,其结构类型和适用管材参见表12

表12各种过滤器的适用条件及适用管材表

7.2.9填砾过滤器设计应根据结构类型分别进行

填砾过滤器设计应根据结构类型分别进行: 穿孔过滤器,其穿孔管为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成的圆 孔或条孔滤水管。各种管材开孔率应按表13的规定取值。穿孔管外应垫筋、包网、填砾。 网眼尺寸应等于或略小于滤料粒径的下限

表13不同管材的开孔率表

b)编丝过滤器,其穿孔管为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成的圆孔或条孔滤水管, 也可用钢筋骨架管。各种管材开孔率应按表13的规定取值。穿孔管外垫筋、包网、填砾, 编丝间距应等于或略小于滤料粒径的下限,最大间距应小于5mm。 无砂混凝土过滤器为无砂混凝土井管,粘接后外部用4~8根竹片、镀锌铁丝捆扎以增加其 整体性,然后填砾。骨料粒径按表14选取

T/CAGHP 0352018

:6(重量比);水灰比为0.28~0.32。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轴向抗压强度不小于7.5MPa~10MPa,渗透系数不小于400m/d,孔隙率 不小于15%。 d 竹笼过滤器的穿孔管管材、开孔率和外径与缩丝过滤器相同TY/T 2003.4-2021 运动面层性能测试方法 第4部分:冲击吸收,只是以管外编竹笼代替垫筋 编丝,并在竹笼外包尼龙网、填砾,网眼尺寸应按滤料粒径的下限确定。竹笼规格:纵条 15mm×2mm(宽×厚),横条6mm×2mm(宽×厚),垫条宽度依据穿孔管的大小与排列 确定,厚度根据竹杆的厚度决定。 e 对于桥式过滤器,其滤水管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壁外呈“桥状”,立缝为进水孔,一般不包 滤网。立缝宽度应等于或略小于滤料粒径的下限。 7.2.10滤料(填砾)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滤料粒径D可按公式(47)确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