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石路堤施工技术指南.pdf

填石路堤施工技术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7543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填石路堤施工技术指南.pdf

表3填石路堤填料最大粒径表

5.5.1填石路堤的填料宜使用开采料的自然配比,填料中大粒径含量宜小于表4范围;当 超过时,宜用中粒、中粗粒、粗粒对填料进行适当调整

SN/T 5141-2019 出口食品中汞形态的测定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表4路堤的大粒径填料含量控制表

5.5.2填石路堤的填料配比应经试验路段压实后的孔隙、沉降差检测合格后确认。

在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填方填料每5000m"及岩质发生变化时,应重新对填料进行试验 确保填料满足技术要求。

按照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对周边环境、原始地貌、填筑范围、 植被、水系等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涉及补充石料粒径调整时,增加对补充石料的临时 堆放场地调查。

6.3.1对路堑开挖或隧道开挖产生的填料,应进行岩性分布及开挖产量调查。 6.3.2通过试开挖,按照本指南第5章相关的试验及检测要求,对填料的岩石类别、填料 性能特征、配比的组成进行分析,确定适用填料

应按照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放出中桩、边桩,确定好填筑边 界,在界外布设控制桩。

应按照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完成排水开挖、伐树清表、迁改 临时管线和清理地下建筑等工作。

6.6.1应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满足施工需求的班组人员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进场。 6.6.2施工人员应具有填石路堤施工作业的经验,机械操作工应持证上岗,特种工种应持 有相应作业有效证书。 6.6.3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进行质量、技术、安全及环保交底,并按照相关规定完成 报验工作。 6.6.4为保证施工安全,现场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设一名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的安全工 作,坚持班前进行安全教育制度

6.7.1填石路堤开挖应使用大功率挖掘机,运料宜采用重型卡车,推平宜采用功率大于 60kW的推土机与大功率的挖掘机相配合,配置设备的数量应满足施工的要求, 6.7.2一个工点进行单工点的碾压和强(重)夯补强设备应满足表5中对单工点填石路堤 碾压设备基础配置要求,并应配置小型夯实机械完成补压工作,主要碾压设备见图3。

表5单工点填石路堤碾压设备基本配置表

d)强(重)夯补强机

图3填石路堤主要碾压设备示意图

6.7.3施工前应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或调试,施工中应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养护、 维修。

7.1.1填石路堤段落施工前应进行层厚设置,根据该段落所处的地形、填石路堤料源的粒 径大小以及相关填料的要求完成填筑层的布设,按照填筑层所在区域明确碾压方式,按照附 录A完成填石路堤施工层厚的预划分,结合地形斜坡情况,按照设计要求,明确斜坡处理形 式。 7.1.2填石路堤填筑主要包括基底处理、施工放样、填料挖装、运输、卸料、摊铺整平 边坡码砌(摊铺整平同步)、碾压、检测等施工流程组织施工。 7.1.3在路堤主体填筑施工中,制订合理的作业程序和机械车辆走行路线,现场设专人指 挥、调度,并设立明显标志,防止相互干扰碰撞,机械作业要留有安全距离,确保协调、安 全施工。 7.1.4施工方法宜采用全机械化施工,按“渐进式水平分层填筑摊铺法”施工,按照步骤 形成机械化流水作业,分段施工,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段成型。

挥、调度,并设立明显标志,防止相互干扰碰撞,机械作业要留有安全距离,确保协调、安 全施工。 7.1.4施工方法宜采用全机械化施工,按“渐进式水平分层填筑摊铺法”施工,按照步骤 形成机械化流水作业,分段施工,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段成型。

7.1.4施工方法宜采用全机械化施工,按“渐进式水平分层填筑摊铺法”施工,按照步骤 形成机械化流水作业,分段施工,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段成型。

距≥100m时采用挖掘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粗平:人工配合装载机对局部 不平地段利用细料找平,配比符合第5.5节规定的自然填料其施工流程见图4。

图4填石路堤填方施工示意图

7.1.8软质岩石填料用于路堤填筑时,应采取包边封闭,设置垫层等措施,防止软质岩石 产生湿化变形。 7.1.9同层填筑填筑填料应使用同种类别的岩石,相邻上下层填料不宜使用表1《岩石分 类表》中隔一类的岩石,如确需使用,应按照相邻岩石类别设置过渡段。 7.1.10边坡宜采用码砌,并与填石路堤填筑同步进行。 7.1.11斜坡路段逐层填筑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坡面处理。 7.1.12设有结构物的路段应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填筑,如设计没有要求,支挡工程宜与填石路堤填 筑同步进行,应注意沉降缝的垂直与贯通。 7.1.13采用强(重)夯、冲击压路机碾压时,应考虑对附近构造物造成影响

.1填石路堤试验路段应选择在地质条件、断面型式、石质填料具有代表性,工作面平 交通及试验条件较好,且具备碾压和强(重)夯补强要求的路段,试验路段的长度不宜 于100m,试夯区平面尺寸不宜小于20m×20m。 2.2依据图1施工流程和作业步骤完成全部施工作业及相关质量检验工作,形成完整的 检路段报告,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2.3试验路段的铺筑应达到以下目的: a)确认填石料性能及配比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及分层厚度的合理性; b)确认采用的挖装、运输、卸料、摊铺整平、边坡码砌(摊铺整平同步)、碾压所采 用的设备选型及组合、施工人员配置与作业的合理性和协调性; C) 确认措施能控制超粒径石料的装运,可避免大粒径材料的过度集中; 确定挖装、运输、卸料、摊铺整平、边坡码砌(摊铺整平同步)、工作步骤及各环 节协调性、作业要求与相关参数; e) 验证振动、冲击和间隔一定高度强(重)夯的碾压组合合理性; f)确定合适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检测流程; 确定合理的质量管理、控制标准和检测要求: h)对于采用冲击碾压或强(重)夯补强工艺的路段还应验证以下工作: 1)确定冲击碾压方法和效果,总结施工工艺与检测标准; 2) 确定强(重)夯补强方法和效果,总结施工工艺与检测标准, i)绘制碾压遍数与沉降量、沉降差关系曲线,据此确定相应的碾压层厚、碾压遍数、 压实沉降差等参数的控制标准,确定施工工艺及最佳机械组合; j)验证以下5个质量控制重点的施工工艺要求。 每一标高层的满夯; 各种能级的夯击数; 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 4 强(重)夯补强有效加固深度; 5 夯坑填料含泥量、配比、最大粒径

作一 坦,交通及试验条件较好,且具备碾压和强(重)夯补强要求的路段,试验路段的长度不宜 小于100m,试夯区平面尺寸不宜小于20m×20m。 7.2.2依据图1施工流程和作业步骤完成全部施工作业及相关质量检验工作,形成完整的 试验路段报告,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7.2.3试验路段的铺筑应达到以下目的:

.2.4试验路段的检测按照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及本指南规定的方法进 斤检查

7.2.5试验路段应按照不同粒径、不同层厚、不同位置取得相应的试验结果,试验路段方 案应对本项目所采用的每一种填筑类型,试验总结可以根据不同种类分别总结。 7.2.6根据批准试验路段确定的工艺流程、铺筑层厚、机械组合、碾压遍数、压实标准等 施工作业要求和相关技术指标及要求进行填石路堤施工,

7.3.1在填石路堤填筑填筑前,应根据填料特点,结合填筑层层厚设计要求,按照附录A 完成该路段填石路堤填筑层的预划分。 7.3.2填石路堤应分段、水平分层、分区域填筑 7.3.3应根据现场地形情况以及设计填筑高度,对填石路堤分区域进行层厚设置,明确底 层、顶层厚度,确定中间各层的厚度设置,单层厚度不应超过表6中的最大层厚规定,并在 施工方案中进行明确。

表6填石路堤最大层厚对应表

7.3.4下路堤填筑层应根据本层所处的下路堤填筑区域以及该层在路基填筑高度中的位 置,明确最大粒径、层厚(对应高程)、含量、碾压方式、斜坡处理方式等内容。 7.3.5应按照设计确定边坡平台所在层的位置,边坡平台基础面应为层的顶面。

7.4.1基底的承载能力

7.4.1.1基底强度应均匀,岩石和细粒土混合基底,应提高细粒土部位基底强度,降低承 载力的差异。 7.4.1.2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7.4.2土质地基处理

7.4.2.1当基底覆盖层为适用性材料,且厚度在1m以内时,可不做基底处理,超过1m以 上时进行相应基底处理。 7.4.2.2当填石路堤高度小于5m时,地表压实度不应小于90%,大于5m时,地表压实度 不应小于95%。当路堤基底原状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或不良地基(膨胀土、盐渍土、黄土等) 时,应视具体工程条件采取换填、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处治等技术措施处理。 7.4.2.3在满足基底承载力,在土质地基上填筑填石路堤时,可直接进行底层填筑

7.4.3石质地基处理

质地基呈现为石牙状时,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a)当凹处覆盖层厚度大于80cm,且覆盖层土质为适用性材料时,宜按填挖平衡的原则, 设置基准线,将凸出部分炸除用于凹处填筑,以形成均匀、平整的岩石混合基底; b)当凹处覆盖层厚度小于80cm,清除覆盖层,进行填筑

7.4.4地基坡度的处理

应按照设计的规定进行处理,当设计没有规定时,在清表后,当原地基横坡缓于1:5时, 可不作处理直接填筑,当原地基横坡陡于1:5时,应将原地面挖成宽不小于2.0m、高30cm的 搭接台阶(内倾)后整平压实,使基底强度和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按照填筑层位置进行实地测量和 边线,开测量好各断面日 标高(左、左中、中、右中、右)

图5施工放样、画方格网示意图

7.6.1按试验路段确认的开挖和爆破方法进行爆破开挖,当填料大粒径含量不满足表4控 制要求时,宜通过爆破施工人员适当优化爆破参数,加强爆破工序技术控制,使得开挖石料 自然配比符合第5.5节的要求,或在填筑区通过人工辅助机械进行破碎。 7.6.2当确需对石方开挖或隧道开挖料进行含量调整时,应在填筑前准备调整填料的临时 堆放场所和储备量,调整含量应通过试验路段进行验证,在填筑施工时,按照试验路段取得 的数据进行控制。

7.6.3填料挖装前应确认填筑填料符合设定的

7.6.4应按照填筑层位置的填料要求挖装石料,用挖掘机和装载机等设备配合装车,应按 照最大粒径的要求,同时考虑填料均匀性,避免大粒径填料集中

7.7.1应事先安排作业面和石料运输路线,按该层所处区域进行厚度和粒径控制,有专人 指挥按水平分层,由低到高,先两侧后中间,分堆卸料。 7.7.2根据松铺厚度和自卸车容量,估算出卸料的方量,然后沿路基纵横轴线方向用石灰 线格来控制卸料车数及位置,按方格网每格二车料(40m²)进行卸料,见图6。

按方格网进行卸料,每格二车料(40m3)示意图

7.8.1采用卸上推下的施工工艺,利用大功率的推土机向前摊铺,促使最大的石块居于每 层的底部而较细的颗粒则居于顶部。 7.8.2用推土机进行初步整平,其摊铺层厚略小于试验路段确定的摊铺厚度。用人工配合 装载机对局部不平地段利用细料找平,应用人工配合装载机挑出大于最大粒径的石块。先铺 大块石料,且大面向下,摆放平稳,紧密靠拢,缝隙均以小石块和石屑填满,细料填充找平 后的路堤平整度达到眼观大致平整,无明显坑洼,确保碾压前的路堤平整度, 7.8.3对超过最大粒径的石块用于码砌,或用镐头机解小,或使之满足粒径要求后再用挖 配合推土机进行摊铺。 7.8.4填筑过程中安排人员跟踪整平,将石块大面向下,碾压前应对摊铺厚度进行检查, 间隔40m设1断面,每断面设3点~5点,用水准仪测量填筑层顶面标高,根据填筑层顶标 高与下层顶标高的标高差检测摊铺厚度,是否满足按照本指南第7.3节预设的层厚,当厚度 大于要求范围,应采用推土机或装载机将预料推到需填补的段落或运出场外。 7.8.5当该填筑层为顶层时,应采用拉线进行整平控制,使得压实后的平整度满足验收要 求。

7.9.1边坡码砌宜与路堤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见图7,在填石路堤运装摊铺的同时开展

7.9.1边坡码砌宜与路堤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见图7,在填石路堤运装摊铺的同时开展 边坡的码砌工作,与摊铺工作同时完成进入本层的碾压阶段

边坡的码砌工作,与摊铺工作同时完成进入本层的碾压阶段

7.9.2填石路堤碾压前先用大块石码好边坡,码砌顶面宽度2m左右,外侧按路堤边坡坡率, 内侧按90°控制。 7.9.3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不易风化的规则石料,码砌块石最小尺寸不应小 于30cm:边坡码砌尺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9.4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码砌施工

a)基槽检查,按照设计要求对基槽的平面尺寸和深度进行检查; b)基础整平,采用人工配合挖机进行基础面整平; C 测量放线、按设计规定上下挂线放祥; d)按照以下方法在基石或接砌面上进行石料逐个码砌: 1 自下而上砌筑,确保坡面顺直、坡度准确; 用手锤敲去棱角或很薄的边口,除去断裂松脱的石块; 大面朝下,放置石块,对不稳的石块,应用大小合适的小石块或碎石稳固,位置 不当时,要拨正靠紧,并用手锤敲击使片石坐稳; 4) 用大小合适的石块,填槽塞缝,并用手锤敲击塞紧,确保码砌块石的稳定性 施工中码砌应严格执行丁、顺相印,使码砌边坡与填料形成整体,紧贴路堤填 石,相互之间紧密接触,互相咬扣、错缝、密实,无明显落空、松动现象; 6 码砌石块间的承力接触面应稍向内倾斜形成较为稳定的内倾结构,不应通缝、 叠砌、贴砌和浮塞; 7 坡面应平整,不应追求坡面平整而将石料竖起摆放,而形成贴面式的不稳定结 构; 8) 边坡码砌每隔10m~15m应设一道伸缩缝,同时路堤基底的土质发生变化处应设 沉降缝; 9) 填石路堤高度小于5m时,码砌厚度不宜小于1m;填石路堤高度5m10m时, 码砌厚度不宜小于1.5m;填石路堤高度大于10m时,码砌厚度不小于2m .5边坡平台位置应在层的顶面,按设计要求,完成边坡平台的施工;填方边坡较高时 在边坡中部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为1m~3m。 .6当出现先填后进行边坡码砌时,填筑方案中应明确提出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成为

应在边坡中部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为1m~3m。 7.9.6当出现先填后进行边坡码砌时,填筑方案中应明确提出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成为 体的方案,并经过试验路段的验证明确采取措施有效。

7.10.1.1碾压前,应向压路机司机按照试验路段批准的碾压工艺进行交底,交底内容包括: 碾压里程范围、压实遍数、机械行走速度、压实组合顺序、压实时纵横向重叠长度及有关安 全注意事项。 7.10.1.2碾压方式宜采用每层振动碾压+冲击碾压相组合、间隔一定高度后再用强(重) 夯进行补强。 7.10.1.3使用25t以上自行式(或牵引行走式)冲击碾或者羊足碾压路机与25t以上自行 式光轮压路机组合,碾压填石料,自行式冲击碾碾压宜按表7的工艺及控制参数控制,拖式 冲击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和遍数按照试验路段进行确定

表7自行式碾压遍数建议值

7.10.2振动碾压

7.10.2.1如图8、图9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要遵循先两边后中间,先静后振、先慢后快, 在直线段压路机的运行路线应从路缘向路中心,再从路中心向两旁顺次碾压,以便形成路拱; 弯道设有超高坡度时,由低一侧向高一侧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坡度。 7.10.2.2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 机重叠压实不应小于30c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压实不小于1m;上下两层填筑搭接缝应错开 不小于3.0m

7.10.3.1每层进行冲击碾压,冲击碾压施工段长度宜为300m~500m,行驶速度不小于 3km/h,冲击碾压的转弯路段应并入下一冲压施工段。 7.10.3.2冲压可采用表7碾压遍数,冲压后平均沉降量若小于或等于30mm时,则不需进 行冲击增强补压。 7.10.3.3若最后冲压3遍的压沉量超过20mm,则需分析原因并应继续冲压3遍, 7.10.3.4冲击碾压应考虑对附近构造物的影响,涵洞顶保护层厚度应大于3m。 7.10.3.5冲击碾压层质量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 a)填石路堤的施工质量宜采用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数、压实质量等检测联合控制,施工 中采用压实沉降差检测压实质量; b 施工过程控制包括如下内容:填料最大粒径、填料均匀性、层铺厚度、碾压速度、 碾压遍数、压实机具等应符合前述相关规定,并有相应的现场记录。施工过程中每 一压实层,应采用试验路段确定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控制: 压路机静压后,按试验路段施工方案布设控制点进行标高差检测。每振压1遍检测 各测点的标高,直至测点高程与上次测试结果的标高差不天于2mm,证明填石路堤 的填筑质量符合要求。

7.10.4强(重)夯补引

.10.4.1填石路堤顶层采用强(重)夯补强,强(重)夯层宜按照层的设置相对均分进行

10.4.1填石路堤顶层采用强(重)夯补强,强(重)夯层宜按照层的设置相对均分进行 币设,强(重)夯层之间间隔不应超过5m。 10.4.2强(重)夯补强的位置布设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纵向设置在离开填挖交界线2m,横向设置距离边坡码砌边缘6m的路堤内,当边坡 码砌需要填石路堤压实成型后进行,强(重)夯补强的边缘应覆盖路基行车道按1: 1.5的范围; b 距离挡土墙顶水平方向10m及上方5m范围内不应强(重)夯补强; C 涵洞两侧10m及涵洞顶5m范围内,不应强(重)补强; d 台后按照设计进行控制,如桥台位置如需强(重)夯补强应先施工强(重)夯补强 路基,再做桥梁。 10.4.3强(重)夯补强采用点夯和满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试验路段确定的点夯、

图10强(重)夯补强点位布置示意图

a)按照图10所示及以下要求进行强(重)夯点点位布设: 1)强(重)夯补强间距宜为2.5m; 2)采用正三角形布置。 b 点夯夯击能量宜为不小于1200kN·m,夯锤直径2.0m;满夯的夯击能量力量宜为不 小于1000kN·m,夯锤直径2.0m; 应按照试验路段确定的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 数和总下沉量进行控制;周边有房屋时,按照试验路段确定的夯击参数进行施夯; 采取隔点连续夯击法,常规控制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且夯击数不小于10 击,实际控制应根据施夯进行动态调整确定。 10.4.4强(重)夯补强应分段进行,顺序从边缘夯向中央,起重机直线行驶,从一边向 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击。应按 代验和设计确定的强(重)夯补强参数进行夯击。 10.4.5强(重)夯补强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夯击工作: a)平整场地,检查整平施工场地; D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同时测量场地高程; C 按照以下方法完成夯击工作: 1 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同时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2) 夯锤夯锤脱钩下落,放下吊钩后,测量锤顶高程;若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 底整平; 3)重复1)、2),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d 重复a)、b)、c),完成点夯夯击遍数; e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测量场地高程; 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测量场地高程; 强(重)夯补强施工效果见图11

图11强(重)夯补强施工效果图

10.4.6为保证落锤平稳,夯位准确,起重机应配备辅助门架。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击一遍完成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并做好现场记录。 10.4.7强(重)夯补强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a)强(重)补强的起夯面标高、起夯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填筑体的填筑材料均符 合设计要求; b 夯击前,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 1)检测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夯击能符合设计要求; 2) 施放轴线控制点和主夯点位置,轴线位置误差不大于20mm;夯点位置误差不大 于150mm,放线完毕及时上报,经复核后再进行强(重)夯补强施工: 3)对夯点放线重新进行复核,按夯锤直径大小,在夯点位置用白灰划圈,以便夯锤 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C 强(重)夯补强施工的锤重、锤底面积、落距、夯点布置、夯击遍数、击数、最 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均符合试验路段确定的技术要求; d 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 斜时,及时将坑底填平后再夯;夯坑内夯锤倾斜差不应大于D/5,(D为锤的直径); 强(重)夯补强施工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强(重)补强允许偏差项目满足下列 要求: 1) 定位放线控制点位移≤20mm; 2) 夯点放线与设计图纸要求误差≤50mm; 3)夯点中心位移≤150mm,同时控制夯锤就位误差不应超过50mm。 按试验路段明确的强(重)夯补强5个重点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强(重)。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及JTGF80/1《公路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执行, 采用压实沉降差指标检验压实质量

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执行,采用压实沉降差指标检验压实质量。 11.2压实沉降差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压实检测: a)首先在压实后的路堤上沿着纵向布点,在布好的点位上,用油漆做醒目的标记。用 水准仪测量高程,为减少误差,准备一个Φ10cm钢球,放置在测点上; 用振动压路机作碾压检测(碾压参数:2.0km/h~4.0km/h,频率30Hz,碾压2遍), 碾压后应无明显轮迹。然后再用水准仪测定各点高程,各测点在碾压前后的高差, 就是测点的压实沉降差; C 达到试验路段取得的结果即为合格; d压实沉降差观测示意图见图12

图12压实沉降差观测示意图

8.1.1应根据设计的填石路堤沉降、位移监测要求,结合填石路堤的现场情况,分析高填 方变形的特点,掌握路堤填石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如降雨,开挖等的影响程度,编制监测 方案,监测方案应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8.1.2常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水平位移量、填石路堤边坡位移、填石路堤自然密实引 起的沉降量。 8.1.3地表水平位移量和填石路堤边坡位移监测应从填筑开始进行监测,到沉降稳定后方 可结束,加强坡脚的位移监测,防止路堤出现滑移失稳。 8.1.4填石路堤自然密实引起的沉降量从顶层填筑完成开始监测,到填筑体自然沉降稳定 后可结束。 8.1.5施工过程中,每填高3m宜检测路堤中线和宽度。

8.2.1沉降位移边桩一般设置在填石路堤左右两侧的地面、坡脚、以及强(重)夯补强层 边坡处以及填石路堤顶进行埋设,路堤沉降位移中边桩的布置见图13。

图13路堤沉降位移中边桩的布置示意图

8.2.2沉降位移边桩根据设计图纸中对应的监测桩号,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混凝土 标号不小于C20,钢筋直径不低于Φ10mm,打入岩土体内部的长度宜不小于0.5m;断面可以 采用正方形或圆形,其边长或直径在10cm~20cm,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以20cm~30cm为宜, 并且在桩顶预埋棱镜专用测杆,测杆高出10cm~15cm,以方便混凝土强度达到龄期后安装 测量棱镜

8.2.3全站仪观测基墩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DB51T 548-2006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技术规程 苦瓜,基墩平面与剖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8.2.4施工过程中应对埋设的监测设施点加以保护,确保施工过程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8.2.3全站仪观测基墩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基墩平面与剖面应符合设计

8.3.1对沉降位移监测采用高精度全站仪配合棱镜通过极坐标法对设置的沉降位移桩进行 监测,沉降通过水准仪对高程进行检测

8.3.2位移监测数据计算分析按照以下要求进

a 在填石路堤的填筑过程中做好变形的观测记录,施工期间每天应不少于1次,施工 间歇期每7~15天观测一次。定期进行人工巡视,每周不应少于2次; D 填石路堤施工完成后,每周应有1次以上的监测记录; C 若遇到持续暴雨天气,则需加强监测,在雨季和雨后的一周内,应作好每天一次的 监测记录并存档,监测成果资料应定期及时反馈设计部门; 路堤施工完成后,每月应有1次以上的监测记录; e 路堤变形稳定后,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但每季度应不少于1次,直至通过交工验 收; f 实际监测过程中应根据现场情况(如施工、天气以及监测数据变化等)进行调整, 当监测位移数据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密监测频率,确保及时掌握填石路堤稳 定情况并制定相应应急处置方案。

8.3.3沉降数据分析计算分析按照以下要求进

在施工期间,每填一层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如两次填筑时间间隔较长,每3天需观 测一次。路堤填筑完毕进入沉降预压期后,每隔14关观测一次,发现有沉降应及时 进行补填,保持填筑顶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b 沉降测量观测除满足上表8、表9中的主要技术指标外,还应满足下列观测作业的 要求: 1)采用同一观测设备和观测方法,减小系统误差,特别注意每次设站位置相同; 2) 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测站数、固定观测人员: 3 不应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 以及因瓦水准尺由于天气能见度原因而难以读数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 4 观测前半小时DB3702T 118-2002 蓝莓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应将数字水准仪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观测前,应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的预热。晴天观测时,应使用测伞遮蔽阳 光; 5 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应避免观测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 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当遇临时振动影响时,应暂停作业。当长时间受振动 影响时,应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6)原始记录观测时的气象条件、施工进度和荷载变化,以供分析观测数据时参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