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 314-202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CJJ/T 314-202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530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CJJ/T 314-202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3.0.6车厢站立区站立密度宜为4人/m²~5人/m²。

3.0.7地下行车区域结构净空应满足车厢内空气压力变

3.0.8牵引供电系统制式宜采用直流制式或交流制式,

列车最高速度、车站间距、接触网悬挂条件以及合理的弓网关 综合比选后确定。特殊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双流制 牵引供电系统。

道交通系统衔接协调、车辆解编、混编以及维保资源共享的要 求。根据线路条件、敷设方式和车站间距YY/T 1185-2010 脑心浸液培养基,一条运营线路不同区 段可采用不同的最高设计速度

3.0.10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基础设施设计应满足分期实 的需要。

3. 0. 10T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基础设施设计应满足分期实施 的需要。 3.0.11线路、限界、信号等最高运行速度的检算应采用最高设

3.0.11线路、限界、信号等最高运行速度的检算应采用最高设 计速度加10km/h进行核算。

4.0.1列车车厢布置应满足列车运行速度、乘客平均出行距离、 舒适度、乘降效率及行李存放要求,座席宜根据需要布置为全纵 列式、全横列式或纵横混合式。 4.0.2车辆选型及编组应满足线路功能定位及运能需求;站站 停行车组织模式下平均旅行速度不宜低于45km/h。 4.0.3越行列车停靠站的设置应以车站功能定位、周边片区规 划和客流预测为基础确定, 4.0.4站站停和越行列车的运力分配宜根据区段客流交通量 (OD)分布确定。

4.0.5初期高峰时段市区或主线最小运行间隔不宜小于10对/

市区外围组团或支线不宜小于5对/h,同时应与网络化运营后 线运行间隔相适应。平峰时段市区或主线最小运行间隔不宜小于 对/h,市区外围组团或支线不宜小于4对/h。

4.0.7越行列车不停站越行相比站站停列车每站节约的

式中:N 系统最大开行对数(对/h); t系统 系统最小行车间隔(min);

60一n快·t节约 N= t系统

t节约一一越行列车不停站节约的运行时间(min/站); 4.0.10当采用站站停模式时,运用车数量应根据列车平均旅行 速度、运营交路长度、高峰开行对数及折返时间计算;当采用快 慢车模式时,运用车数量应结合高峰时段运行图的铺画结果,对 快、慢车的平均旅行速度进一步核算,宜分别计算运用车。 4.0.11配线设计应结合运营组织需求、线路敷设方式、车站功 能、工程实施代价等因素综合确定。 4.0.12停车线的分布和设置间距不宜大于15km,且每间隔 5km~8km宜设置渡线。故障列车的推送速度宜为30km/h~~ 45km/h。 4.0.13越行线应兼顾列车故障情况下停车线功能。 4.0.14越行线宜配置12号及以上号数道岔。 4.0.15综合维修工区的车站宜设置维保人员夜间驻站用房;远 郊车站宜设置站务人员夜间驻站用房 4.0.16乘务员换乘室宜设置在大小交路折返站及车辆基地接轨 站;当折返站之间的列车单程运行时间超过1h,应在中间联锁 站增设乘务员换乘室。

5.1.1车辆宜采用市域A型车、市域B型车、市域D型车 式。

5.1.1车辆宜采用市域A型车、市域B型车、市域D型车等型 式。 5.1.2车辆型式宜分为下列两种: 1动车:带司机室的动车(Mc)、无司机室的动车(M)、带 受电弓的动车(Mp); 2拖车:带司机室的拖车(Tc)、无司机室的拖车(T)、带 受电弓的拖车(Tp)。 5.1.3车辆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表5.1.3的规定

表5.1.3车辆主要技术参数

续表 5. 1. 3

注:△为司机室加长量。

5.1.4在定员载荷(AW2)下,在平直线路干燥轨道上,车轮 为半磨耗状态,额定供电电压时,动力性能要求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列车从0加速到40km/h的平均加速度不宜低于0.8m/s²; 列车从0加速到最高运行速度的平均加速度不宜低于0.4m/s。 2列车从最高运行速度到停车,列车的常用制动平均减速 度不宜低于1.0m/s2;列车的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不宜低于1.2 m/s2。 5.1.5车辆的密封性应采用永久动态密封性指数,数值应经经 济技术比较确定。司机室的永久动态密封性指数不应小于6S, 列车客室永久动态密封性指数不应小于3s。

5.1.5车辆的密封性应采用永久动态密封性指数,数

齐技术比较确定。司机室的永久动态密封性指数不应小于6s 创车客室永久动态密封性指数不应小于3s。

5.2.1 车辆安全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车辆通用技术

条件》GB/T7928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快线120km/h~ 160km/h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37532的规定。 5.2.2车辆客室门应兼做侧向疏散门;车厢宜配置烟雾报警系 统和消防器材。 5.2.3车辆客室应设视频监控系统

2.3车辆客室应设视频监控系

6.1.1限界应按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分类。 6.1.2限界设计应按市域A、市域B和市域D型车数据和车辆 厂提供的车辆数据作为基本输入条件确定设计原则。 6.1.3当进行车辆限界设计时,计算车辆基本参数应符合表 6. 1.3的规定

表6.1.3计算车辆基本参数(mm)

注:本表供车辆限界设计使用。

6.1.4当相邻区间线路两线间无墙、柱或设备时,设备限界之 间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当两线间有墙或柱时,应按建筑 限界加上墙或柱的宽度及其施工误差确定。 6.1.5轨行区内安装的设备、管线与设备限界安全间隙不宜小 于50mm,

1.4当相邻区间线路两线间无墙、柱或设备时,设备限界入 间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当两线间有墙或柱时,应按建

.1.5轨行区内安装的设备、管线与设备限界安全间隙不宜 F50mm。

6.2.1高架线或地面线风荷载应按400N/m²设计。

6.2.1高架线或地面线风荷载应按400N/m²设计。

6.2.2站站停列车过站限界列车计算速度应按60km/h设计;

6.2.2站站停列车过站限界列车计算速度应按60km/h设计;

越行列车过站限界列车计算速度应按110km/h设计。 6.2.3区间限界列车计算速度应根据项目采用的最高设计速度 加 10km/h确定。

要求。 6.3.2单线矩形隧道两侧距离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市域A型车不 应小于28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2700mm,市域D型车不 应小于2950mm。

6.3.2单线矩形隧道两侧距离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市域A型车不

6.3.3双线间设置中隔墙的矩形隧道线间距市域A型车不应小

于61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6000mm,市域D型车不应 F6250mm。

6.3.4当采用AC25kV牵引供

页部的距离不应小于6500mm;圆形隧道建筑限界直径不应小一 200mm。当采用DC1500V/DC3000V牵引供电制式时,设计 面到矩形隧道顶部的距离不应小于4500mm;圆形隧道建筑限 直径不应小于5800mm。

6.3.7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曲线半径、轨道超高和行车速

5.4.2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按不 侵入车站车辆限界确定。站站停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

侵入车站车辆限界确定。站站停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

隙不应大于100mm,越行站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 不应大于110mm。 6.4.3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距离宜按设备 限界另加不小于50mm安全间隙计算。 6.4.4当采用AC25kV牵引供电制式时,顶部构筑物至轨面高 度建筑限界不应小于6500mm;当采用DC1500V/DC3000V牵引 供电制式时,顶部构筑物至轨面高度建筑限界不应小于 4500mm。

隙不应大于100mm,走 越行站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 不应大于110mm。

度建筑限界不应小于6500mm;当采用DC1500V/DC3000V牵 供电制式时,顶部构筑物至轨面高度建筑限界不应小 4500mm

6.4.5地下车站站台范围有越行列车过站条件下,应按

力学需求确定线路中心线到侧墙内侧的距离;没有越行列车过 条件下,线路中心线到侧墙内侧的距离市域A型车不应小 2200mm,市域B型车不应小于2100mm,市域D型车不应小 2400mm。

6.5.1车辆基地库外限界应按本标准第6.3.6条和第6. 的规定执行。

应留有80mm安全间隙,低平台应按本标准第6.4.1条 6.4.2条的规定执行。

6.5.3当受电弓车辆升弓进库时,车库门框净高度应满足接触 网安装要求。

6.5.3当受电弓车辆升弓进库时,车库门框净高度应满足接触

6.6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的宽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Xki·cosα+十Yki·sinα十b(或bR)十C

代中: 曲线外侧建筑限界宽度(mm); B; 曲线内侧建筑限界宽度(mm); bL、bR 左、右侧设备、支架或疏散平台 等最大安装宽度(mm); C 安全间隙(mm); 轨道超高(mm); 5 滚动圆间距(mm),取1506mm; α 超高角度; (Xki、Yki),(Xka、Yka) 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控制点坐标 (mm)。 2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的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H=hi+h2+h3十h

中:H 自结构底板至隧道顶板建筑限界高度(mm); h1一 受电弓工作高度(mm); 接触网系统高度(mm); h3 轨道结构高度(mm); 当列车运行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时,根据阻 塞比要求需要加高的隧道断面的高度(mm)。 6.2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方法应按现行国家 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规定计算。 6.3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在曲线超高地段,应采用隧道中心向 路基准线内侧偏移的方法解决轨道超高造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 量。位移量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6.6.2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方法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规定计算。 6.6.3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在曲线超高地段,应采用隧道中心向 线路基准线内侧偏移的方法解决轨道超高造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 移量。位移量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按半超高设置时,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ho·h/s ' =—ho(1 cosα)

式中:'——隧道中心线对线路基准线内侧的水平位移量 (mm);

y—一隧道中心线竖向位移量(mm); ho—一隧道中心至轨面的垂向距离(mm)。 2当按全超高设置时,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正线应采用双线,轨距应为143

1区间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及允许行车速度应符合表7.1.2 的规定,困难条件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的规定。 2市域A、市域B型车辅助线不应小于250m,困难地段 不应小于150m;市域D型车不应小于300m,困难地段不应小 于250m。 3市域A、市域B型车车场线不应小于150m,市域D型 车不应小于200m

表7.1.2区间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及允许行车速度

.1.3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7.1.3的规定,困 请况下,不应小于一节车辆的全轴距;车场线不应小于3m

表7.1.3不同最高设计速度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

7.1.4缓和曲线长度应符合表7.1.4的规定,最高设计速度在

7.1.4缓和曲线长度应符合表7.1.4的规定,最高设计速度在 100km/h以下区段的缓和曲线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 设计规范》GB 50157的规定。

表7.1.4不同最高设计速度缓和曲

7.2.1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0,困难地段不应大于 35%;地下线最小坡度不宜小于3%0,当高架、地面线具有排水 措施时,可采用平坡。 7.2.2联络线、出人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5%,困难情况下不 宜大于40%0。 7.2.3车站坡度不宜大于2%0,具有排水措施或与相邻建筑物 合建时的地下车站可采用平坡;高架、地面站宜采用平坡。 7.2.4设置道岔的坡道不宜大于5%0,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0% 7.2.5线路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列车长度,相邻竖曲线间的 夹直线长度不应小于50m。 7.2.6竖曲线半径应符合表7.2.6的规定,最高设计速度在 120km/h以下的区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的规定

表7.2.6不同最高设计速度竖曲线半径

8.0.2正线轨道宜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8.0.3曲线地段最大超高值应为150mm,允许欠超高值不宜大 于70mm,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90mm。超高顺坡率最大值应符

合表8.0.3的规定。

8.0.4正线轨道宜采用无道床,车辆基地库外线宜采用有雄 道床,库内线宜采用无诈道床。 8.0.5扣件铺设数量应符合表8.0.5的规定

表8.0.5扣件铺设数量(对/km)

注:减振道床结构可增加扣件铺设数量

8.0.6正线有确道床宜采用弹条Ⅱ型扣件,弹性垫层静刚度宜 为55kN/mm~80kN/mm;无确道床扣件节点静刚度宜为 20kN/mm~40kN/mm。 8.0.7道床结构应根据轨道结构高度及刚度差异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长度(长度单位为米,m)不宜小于0.14倍列车最高运 行速度(速度单位为干米每小时,km/h)。 8.0.8桥梁和道床结构设计应进行桥梁与无缝线路相互作用检 算;小阻力扣件、钢轨伸缩调节器设置应根据桥上无缝线路检算 确定。

8.0.9轨道减振工程措施应根据项目环评报告和减我

确定,减振等级宜划分为中等、高等和特殊减振。

8.0.10# 换乘车站、高架车站宜采取轨道减振工程措施。 8.0.11道岔配置应满足运营功能要求,正线及配线宜采用9号 或12号曲线尖轨道岔,车场线宜采用7号或9号道岔。

0 换乘车站、高架车站宜采取轨道减振工程措施。 1道岔配置应满足运营功能要求,正线及配线宜采用9号 号曲线尖轨道岔,车场线宜采用7号或9号道岔。

1.1车站设计应在候乘环境、服务标准、功能布局、设备配 装饰装修、标志引导等方面满足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功能性要 和长距离出行乘客舒适性需求,

9.1.1车站设计应在候乘环境、服务标准、功能布局、设备配

9.1.2城市待建区或规划改造区的车站设计应预留与周边地块

1.3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与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宜采用 费区换乘方式。

9.1.4站厅至每个侧式站台之间应设置不少于一台垂直目

具有机场和铁路客运枢纽站接驳功能线路的车站,其付费区 厅至岛式站台之间宜设置不少于两台垂直电梯

9.1.5车站土建规模应按远期车站有效站台长度一次实施。

1站厅层公共区装修后净高不宜小于3300mm; 2线路中心线到侧墙净距停靠线不应小于2250mm,越行 线不宜小于3000mm。 9.1.7车站出人口、站厅至站台宜设上、下行自动扶梯;当提 升高度不大于10m时,可仅设上行自动扶梯;站厅与每个站台 间应设不少于两组上、下行自动扶梯;每座车站应在两个不同方 向的出入口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

9.2.1无诈道床路堤基床表层填料宜选用A组填料,缺乏A组 填料时,宜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基床底层土宜选用A、

B组填料,无A、B组填料时,宜采取土质改良或加固措施

3组填料,无A、B组填料时,宜采取土质改良或加固措施。 .2.2填料分类及粒径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路基设计无 范》TB10001的规定。

9.3.1列车荷载竖向动力作用应按列车竖向静荷载乘以动力系 数(1十μ)确定,动力系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 规范》TB10002的规定取值。实体墩台、基础、土压力计算可 不考虑动力作用。支座动力系数可采用桥梁结构的动力系数 9.3.2在列车竖向静荷载作用下,梁体的竖向挠度不应大于表 9. 3.2 规定的限值。

表9.3.2梁体的竖向挠度限值

9.3.3在列车竖向静荷载作用下,桥梁梁端竖向转角(图 9.3.3)限值应符合表9.3.3的规定。对于无雄道床桥梁,当梁 端转角限值不满足表中限值要求时,应对梁端轨道结构和扣件系 统受力进行检算。

表9.3.3梁端竖向转角限值

的作用下,墩顶横向水平位移引起的桥面处梁端水平折角或水平 位移(图9.3.5)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跨度小于40m的梁端水平折角不应大于1.5%o; 2跨度大于或等于40m的梁端水平折角不应大于1.0%。

GB 1886.20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正丁醇图9.3.5梁端水平折角示意图 水平折角计算点;2一桥墩零位移;3一桥墩计算位移; 4一桥面中心线;5一水平折角

9.4.1车站结构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 态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取各自最不利的荷载组合进行设计; 计入地震力或其他偶然荷载时可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当围护 结构兼做上部建筑物基础时,应进行垂直承载能力、地基变形和 稳定性验算。 9.4.2车站基坑工程应按周围不同环境条件分段划分基坑保护 等级,相邻段的保护等级差不宜大于1级。 9.4.3膨胀土区域基坑挡土结构土压力,应根据实验数据或当 地验老虎士 影响确宗、并应计算水平

也经验考虑土体膨胀后抗剪强度衰减的影响确定,并应计算水 彭胀力的作用

9.4.4区间隧道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并行隧道

9.4.4区间隧道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并行隧道

1衬砌环的分块应根据管片制作、运输、盾构设备、施工 方法和受力要求确定DB65T 2687-2009 辣椒酱,管片外径7m~9m的隧道宜采用7块~8 块管片衬砌。 2衬砌厚度应根据围岩类别、受力需求以及远期预测的水 玉综合确定,宜取隧道外轮廓直径的0.04倍~0.06倍。管片外 经为6m~8m的盾构隧道管片厚度不宜小于350mm,管片外径 为8m~9m的盾构隧道管片厚度不宜小于400mm。 3盾构隧道管片宜采用错缝拼装。 4联络通道防火门框应根据列车运行产生的空气压力荷载 进行核算,防火门着力点宜采用预埋件加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