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03/T 326-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4840
VIP资源

DB1303/T 326-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303/T 326-2022 海绵城市 施工图设计导则.pdf

当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海绵技术监测系统施工图设计时,应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优化监测点平面位 置、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设备选型等。进行取样点的构造大样设计。采用在线监测设备的应完成 电气配套设计

5. 2. 1 通用要求

5.2.1.1在不降低道路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的前提下,结合项目红线范围内的绿地、人行道、车行 道、活动场所等空间与地形地貌条件,综合设置道路型海绵设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5.2.1.2合理设计道路竖向,使道路径流雨水汇流至生物滞留设施、环保雨水口、生态树池等雨水净化 设施中,经入渗、滞留处理后溢流排入下游雨水管道系统。 5.2.1.3当道路建设先于地块开发时,预留相应规模的绿地,作为周边场地与市政设施衔接时雨水末端 控制设施用地 5.2.1.4进行道路路面结构、路基、海绵设施的构造设计,同步确定海绵设施的主要材料与设备的选型 和技术参数。

5.2.2.1细化城市道路与厂场路面设计,确定透水路面和不透水路面区域,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 机动车行道和机动车行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5.2.2.2道路横断面设计时GB/T 19348.1-2014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优化道路的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 流雨水汇入海绵设施。

DB1303/T3262022

5.2.2.3未设置绿化带或者绿化带宽度不足,不宜采用下沉式绿地的道路或广场,可设置环保雨水口、 生态树池等滞蓄净化设施,对道路与广场路面径流进行净化。 5.2.2.4根据道路或广场汇水面积计算雨水口间距、开口路缘石的开口尺寸与设置间距等。 5.2.2.5进行道路、广场路面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设计,

5. 2. 3 道路附属绿地

5.2.3.1确定道路附属绿地的下沉范围和下沉深度。新建道路的附属绿地,下沉式绿地宽度一般不小于 2.5m,受限情况下不得小于2.0m,内部设置溢流口。当机动车道坡向外侧,路面径流无法到达中央分 隔带时,中央分隔带只消纳自身雨水即可,可不作下沉,当申央分隔带大于2.0m,可根据实际情况结 合景观做适当微地形处理。 5.2.3.2在有坡度的路段,结合道路绿地规模与场地条件,设计微地形以利于道路径流雨水的滞停。 5.2.3.3道路绿化带内的海绵设施应设置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 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5.2.3.4进行道路附属绿地内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设计

,之,3,之任有波受给: ,设计微地形利通路任流限尔的饰停。 .2.3.3道路绿化带内的海绵设施应设置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 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6.2.3.4进行道路附属绿地内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设计

5. 2. 4 路缘石

5.2.4.1当道路路面及广场与设有海绵设施的绿化带之间设置路缘石时,采用开孔路缘石(立道牙) 或其他过水形式,确保道路雨水顺利流入周边的海绵设施。 5.2.4.2开口路缘石的开口尺寸、设置间距等应根据道路与场地汇水面积计算确定。 5.2.4.3当道路纵坡大于1.5%时,路缘石开口等排水方式不能有效引导路面雨水侧排入绿化带,宜设置 截水沟或其他档水引流设施

5. 2. 5 管渠系统

5.2.5.1按照雨水设计标准设计,重要地区加大重现期取值,优化竖向和排水路径,增加管网过流能力, 减少内涝风险。 5.2.5.2根据实际路面汇水面积及绿地可受纳水量设计雨水口。下沉式绿地内的雨水应通过雨水口溢 流排放,路面雨水口应采用环保雨水口或生态树池净化后溢流排放。 5.2.5.3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3倍。 5.2.5.4雨水口间距宜为25m50m。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50m,其形式、数量和 布置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与汇水面积根据计 算确定。 5.2.5.5高架桥桥面雨水宜通过落水管汇入道路中分带或侧分带海绵设施,并在海绵设施内设置溢流 口与排水检查井顺流连接。在落水管接入海绵设施处,应设置消能及导流设施,以免流速过大。 5.2.5.6选择优质管材,减少管网漏损概率。

5.3.1.1对于蓝线范围内有足够空间的水系,在施工图设计时,应将河岸按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中的生态岸线进行设计,满足方案中的生态岸线率的指标要求。生态岸线包括陆域缓冲带、生态护岸、 水域生物群落构建及已建硬质护岸绿色改造等。 5.3.1.2水域周边径流污染较重的地区,通过设置陆域缓冲带进行缓冲、拦截、吸附和水土保持,减少 入河污染物。以下情况采 施处理后排入水体,

DB1303/T3262022

对于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的管渠系统,因错接、混接形成的混流管道,应优先在陆域进行调整, 确实没有条件改造的采取末端控制措施; 一雨、污合流排水体制的管渠系统,近期没有改造计划的,在管渠溢流入河口位置设置末端控 制措施。 5.3.1.3雨水排放口设置消能、过滤、净化设施,减轻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冲击。 5.3.1.4结合河道生态型驳岸空间条件及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在合适地段设计亲水公共平台,提升 河道的水文化服务功能 5.3.1.5根据河道的防洪排涝、航运、引排水、连通、生态等功能要求,结合水体的水文特征、周边地 块的开发类型、可利用空间、断面形式和景观需求等,选用石笼、生态袋、生态混凝土块、开孔式混凝 土砌块、叠石、干砌块石、抛石、网垫类及植生土坡等适宜的生态护岸材料,以满足河道的结构安全、 稳定性、耐久性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3.2 湿地滞洪区建设

5.3.2.1综合水系工程来水、历史河流洪涝状况、区域雨水径流汇水路径及水系周边空间条件,优化方 案阶段所确定的滞洪区布局,提升河流储滞洪能力,加大河流的行洪能力。河道储滞洪设施优先采用湿 塘、调节塘等生态储滞洪设施,不具备用地条件的可采用人工调蓄设施。 5.3.2.2湿地滞洪区选用本地植物,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高、便于管理维 护的挺水植物。

5.3.3河道清障清淤

5.3.3.1对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及违法侵占河道的构筑物进行清除,落实河道蓝线、河道管理线的规定。 5.3.3.2河道的清淤方式有水力冲挖、水下清淤、排水干挖、绞吸式环保清淤等,对需要清淤的河道, 根据污染底泥的分布和厚度,结合河湖水体功能需求合理确定河湖清淤范围、深度和规模。 5.3.3.3细化淤泥处置方案,当淤泥中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时,应分开单独处置,其堆场按规范 采取防护措施,淤泥用途通过专项论证后方可使用。 5.3.3.4按受纳水体排放标准选用适宜的工艺对淤泥处置产生的尾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

5.3.4.1对不满足防洪标准要求的河道进行防洪能力提升设计,如利用生态的方式拓宽河道行洪断面、 加高加固堤岸等。 5.3.4.2需建设海堤与挡潮坝时,应按防潮标准对其进行防潮能力设计,在确保防潮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在背潮面采用生态建设的方式处理硬质海堤

5.4.1.1城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应充分利用公园与绿地形式多样、空间功能丰富的 特点,合理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海绵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有条件时利用城市 公园与绿地的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大型雨水调蓄设施统筹兼顾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的控 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定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5.4.1.2城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应根据场地类型、地形、空间大小、土壤渗透性、 地下水位等特点,选择、配置合适的海绵设施,优化海绵设施的平面布局,进行城市公园与绿地中海绵 设施的构造设计、材料选型以及海绵设施主要技术参数的设定。

DB1303/T3262022

.4.1.3城市绿地的海绵城币建 程范围内海绵设施之间、海绵设施与雨水管 渠系统之间的衔接方案,及超标雨水的排放方案 5.4.1.4历史名园和风景名胜区,不宜在核心区域设置具有 透功能的海绵设施

5.4.2.1维护城市公园与绿地整体景观效果,根据方案审查意见,场地类型、地形、空间大小、土壤渗 透性、地下水位等特点,在绿地内合理配置海绵设施,如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确定海绵设施的平 面轮廓及尺寸定位,复核调蓄容积,必要时通过在低洼地区设置,或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调整海绵设施 内部构造设计参数,满足方案确定的指标要求。 5.4.2.2绿地设计时,为顺利将硬化地面的雨水导入周边下沉式绿地滞留下渗,道路周边的绿地低于硬 化地面,在面积较大的绿地内宜设计微地形以形成丰富的纳雨与入渗空间。 5.4.2.3利用停车场内绿化隔离带与边界绿地设置生物滞留设施。 5.4.2.4根据城市绿地对绿化浇洒、道路广场冲洗等用水需求量大的特点,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综合 设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回用雨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使用。 5.4.2.5通过下渗消纳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卵石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所滞留的雨水时,其所滞留 的雨水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时间内完全下渗。当绿地入渗面积不足时,可采用其他渗透设施,如浅沟 渗渠组合系统、渗透管、渗透管一排放一体设施等 5.4.2.6进行海绵设施的构造大样及设施内的植被设计

4.3.1城市绿地内非机动车行道、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宜采用透水铺装地 4.3.2广场不透水路面雨水径流和透水路面渗水宜引入两边绿地或其他净化设施入渗或净化。

5.4. 4 景观水体

5.4.4.1公园与绿地内的景观水体,应设计为具有调蓄功能的海绵设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与汇水面积 泪匹配并进行水量平衡的复核计算。 5.4.4.2结合汇水区末端下沉活动广场、绿地设置的多功能调蓄设施,同步设计限时排空措施与雨洪滞 留水位等安全标识设计。 5.4.4.3根据水体景观需求,设置水质保障措施,完善水处理设施的设计,优先采用生态水质维护措施 维持景观水体水质。 5.4.4.4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必须设置超标雨水溢流通道,应与市政排水设施顺利衔接

城市公园与绿地内建筑宜设置绿色屋顶,并结合建筑特点,设计富于美感的落水管断接的形式,将 屋面及周边区域雨水导流至建筑周边的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对于汇水面积较大或建筑高度较高引 起较大雨水冲击力的屋面雨水,应设置配水导流设施。

5.4.6.1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完成山体排洪系统、截洪系统、城市防洪系统、城市公园绿地内排水系统设 计,优化场地竖向和排水路径,减少内涝风险。 5.4.6.2完善山体截洪沟系统,截流山洪就近设计排洪路径,实现高水高排,在保证排水安全的前提下 提倡高水高益

DB1303/T3262022

5.4.6.3设于绿地内的雨水口,雨水口高程应高于绿地而低于周围硬化地面;设于硬化地面的雨水口应 采用截污挂篮等源头污染物去除设施。 5.4.6.4截洪沟应该根据其水流和冲蚀特征进行断面和铺砌方式选择,优先采用生态断面形式。 5.4.6.5落实下游市政排水接口、受纳水体位置及标高,确保城市公园绿地内排水系统与市政排水系统 顺利衔接。

附属构筑物的建设应按秦皇岛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所在区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详细规戈 筑与小区类的指标要求进行设计

当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海绵技术监测系统施工图设计时,应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优化监测点平面位 置、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设备选型等。进行取样点的构造大样设计。采用在线监测设备的应完成 电气配套设计

DB1303/T3262022

6.1.11以下区域慎用透水铺装,若采用,宜采用半透式铺装结构或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 可能造成陡坡塌、滑坡灾害的区域,膨胀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 一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

3.2.1下沉式绿地宜包括下列构造:蓄水层、种植土、溢流口。 6.2.2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应由有效调蓄深度加上超高确定,宜为100 m~200mm。 6.2.3绿地内应设置溢流式雨水口,雨水口间距根据汇水面积计算确定;溢流口顶标高应根据海绵设施 的调蓄容积需求经计算确定,一般高于绿地100mm200mm,但不应高于周边路面。 6.2.4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 6.2.5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 6.2.6下沉式绿地雨水下渗时间,一般要求不大于24h。 6.2.7应尽量采用本土及耐、耐旱、耐盐、耐污的植物品种

6.3.1生 一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由蓄水层、覆盖层、原土层、溢流口和检查井等构成;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由蓄水层、覆盖层、换土层、透水层、穿孔排水管、砾石层、防渗膜、 溢流口和检查井等构成 6.3.2生物滞留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确需设在污染严重的汇水区的生物滞留设施,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 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一 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水管(或经断接后)接入生物滞留设施,场地、人行道及机动车、非机 动车道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接入生物滞留设施; 一生物滞留设施设于道路边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则宜设置挡水堰/台坎;设施靠近路 基部分应作防渗处理; 一一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 一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6.3.3生物滞留设施宜设溢流装置,可采用溢流管、排水算子等装置,溢流口应高于设计液位100mm 但不应高于周边路面。 6.3.4生物滞留设施自上而下设置蓄水层、植被及种植土层、砂层、砾石排水层及调蓄层等,各层设置 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蓄水层深度根据径流控制目标确定,一般为200mm~300mm,最高不超过400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 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当种植草本植物时一般为250mm,种植木本植物厚度一般为 1000mm; 一砂层一般由100mm的细沙和粗砂组成; 一砾石排水层一般为200mm~300mm,可根据具体要求适当加深,可在其底部埋置直径为150 nm的PVC穿孔管; 二在穿孔管底部可设置≥300mm的砾石调蓄层

DB1303/T3262022

6.3.5当单个进水管进水量大于总设计处理水量的10%时,宜设置预沉淀池。预沉淀池总容积宜为径流 污染控制量的10%20% 6.3.6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的,或生物滞留设施确需设于径流污染严重的、或设施底部 参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或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5m(水平距离)的区域, 应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进行防渗处理

6.4.1绿色屋顶的设计,应根据种植基质厚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确定,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一简单式:种植土厚度应不小于200mm; 一花园式:种植土厚度应不小于900mm。 6.4.2当屋面坡度大于20%时,保温隔热层、防水层、蓄排水层、种植土层应采取防滑措施。屋面坡度 大于50%时,不宜做绿色屋顶。 3.4.3改建项目,根据改建建筑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绿色屋顶形式,做好屋面结构荷载复核和加固 以及屋面的防水层及阻根层的构造措施。 6.4.4绿色屋顶安全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对于屋面所种植高于2m的乔灌木,宜采取固定等措施; 一屋面树木定植点与边墙的安全距离应大于树高。 一防止造成高空坠物。 6.4.5绿色屋顶植物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选用耐干旱、耐薄、四季青、落叶少、根系穿刺性弱和易于维护的乡土植物; 一地被植物宜选用多年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宜选用绿荫覆盖能力强的低矮及慢生长乔木; 一坡度较大的屋面或高层建筑的屋面以种植草坪、地被植物为主。 6.4.6绿色屋顶蓄排水层、防水层和基质深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蓄排水层应选用抗压强度大、耐久性好的轻质材料: 一 防水层应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设防要求并至少采用两道防水层设防,第一道应设置具有耐霉菌 腐蚀性能的耐根穿刺防水材料; 一基质深度应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 6.4.7绿色屋顶应根据种植形式和汇水面积,确定雨水口数量和雨水管直径。屋顶雨水收集宜采用集水 沟。 6.4.8地下室顶板上部种植绿化,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地下室顶板等建设项目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渗透、滞蓄设施的,覆土层厚度应不小 于1.2m; 一一地下建筑顶板采用反梁结构或坡度不足时,应在每道反梁底部预留不少于2个贯通盲沟的孔 洞,截面积应不小于100cm,并采取防堵塞措施;底部排蓄水的盲沟截面积应不小于300cm²。局部排 水不畅时,宜采用耐水淹植物; 一室外面积较大的地下室顶板顶部,宜进行结构找坡; 一室外地下室顶板面积较大时,宜分区放坡(找坡)及设置雨水口、排水盲沟(管)等,将雨 水就近排放。

DB1303/T3262022

5.4雨水湿地的设计规模根据汇水区域及上游雨水设施的情况确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进口应设置缓冲消能设施,防止扰动沉积物; 设置前置预处理池; 进水口流速不宜大于0.5m/s; 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0min

雨水桶(罐)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结合现场建设条件,确定雨水罐安装部位及形式; 结合场地条件、海绵设施建设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并经工程计算确定容积; 宜选用成型产品,分散设置

6.7.1调蓄设施包括调蓄池、调节池、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收集池、洼地等。 6.7.2鼓励采用多功能雨水调蓄设施。多功能调蓄设施宜以下沉的广场或绿地空间为载体,平时具备其 他功能,暴雨时兼做调蓄空间,暴雨后在规定时间内排空,恢复原有功能。 6.7.3应综合水体调储功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利用景观水体提供水生生物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 生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 6.7.4设计应综合考虑本地降雨条件、排水管网布局现状、汇水面积、雨水受纳量、调蓄水量、场地下 垫面的渗透性、雨水汇入及排出方式、调蓄时间、人员安全等因素。 6.7.5雨水调蓄池容积可通过数学模型,根据流量过程线计算。为简化计算,用于雨水收集储存的调蓄 也,也可根据当地气候资料,按一定设计重现期降雨量计算。 6.7.6雨水调蓄设施内应设小型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宜采用潜水泵,两台为宜,潜水泵宜采用双电源或 柴油泵,以保证潜水泵正常运转。 6.7.7雨水调蓄设施排空时间不应超过12h,且出水管出水量不应超过市政管道排水能力。 6.7.8地下空间建设的雨水调蓄设施,应有防倒灌的措施。城市重要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域不宜建设雨水 调蓄设施。

6.8.1渗透管沟应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 6.8.2渗透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塑料管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 孔隙率应大于20%。 6.8.3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0.01~0.02。 6.8.4渗透管四周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少于150mm。 6.8.5渗透检查井的出水管的管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底。 6.8.6渗透管沟设在行车路面下时

3.9.1植草沟从功能上分为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和转输型植草沟3种类型。 6.9.2植草沟断面宜采用梯形,特殊的地区可以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和矩形。 6.9.3植草沟断面为梯形或三角形时,其边坡比(水平:竖直)宜大于3:1,不应小于2:1。

3.9.1植草沟从功能上分为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和转输型植草沟3种类型。 6.9.2植草沟断面宜采用梯形,特殊的地区可以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和矩形。 6.9.3植草沟断面为梯形或三角形时,其边坡比(水平:竖直)宜大于3:1,不应小于2:1。

DB1303/T3262022

6.9.6当转输型植草沟坡度大于3%,入渗型植草沟坡度大于1%时,宜设置阶梯型植草沟或消能台坎。消 能台坎的设置宜满足下列要求: 一采用150mm200mm块石,块石级配良好,干净; 一消能台坎顶面高度低于植被草沟顶部100mm 一 消能台坎设置宽度满足其不会被雨水冲开; 6.9.7植草沟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采用配水设施: 一雨水径流通过管道进入植被草沟; 一雨水进入植被草沟时跌水超过150mm; 一植被草沟穿过道路,采用管道连接时。 6.9.8植草沟可设置地下穿孔管排水。 6.9.9植草沟宜种植密集的草皮草 不宜种植不

6.11.1植被缓冲带可采用道路林带与湿地沟渠相结合的形式,坡度宜为2%~6%,宽度一般不小于10m。 6.11.2植被缓冲带应包含以下儿种类型: 一一岸坡带:以中生落叶乔木及常绿乔木为主,郁闭度50%~70%,中生灌木70%~80%,耐阴草本 100%; 一 防护林带:等比例混植多种乔木,耐阴草本100%; 河岸带:以耐水湿落叶乔木及常绿乔木为主,郁闭度50%~70%,中生灌木70%~80%,耐阴草 本100%; 一一湿地:以湿生、水生植物为主。 5.11.3植被缓冲带配置乔木和草本植物,乔木可稳固河岸,防止冲刷和侵蚀;草本可增加地表径流的 渗透能力,提高对沉淀物的沉积能力。

13.1生态树池应能够处理汇水面内10mm的初期雨水,初期雨水的污染物去除率应大于70%( 算)

DB1303/T3262022

6.13.2生态树池应设置沉砂设施,且沉沙设施应易于清理。 6.13.3生态树池应具备雨水入渗功能, 6.13.4老旧小区地块雨水口接入市政管道接驳处,宜安装雨水净化设施。

.14.1景观水体补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并供水。 6.14.2回用水供水管道应与生活饮用水管道分开设置,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5.14.3当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时,应采取防止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的措施。 6.14.4回用水供水管道上不应装设取水龙头,并应采取下列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一管道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 当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启工具; 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应有明显的“雨水”标识

7.1.1本地植物为主,选用适生植物种类及数量与采用植物总量之比不宜小于70%。 7.1.2植物设计利于海绵设施发挥雨洪管理功效,选适应海绵设施环境条件生长的植物种类。 7.1.3斜坡、向阳面等小气候较干燥地区,选择抗风、耐旱的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配置为主的海绵设 施,应注重不同颜色、质感、植株高矮的培配。一般而言,草本的种植密度越大,其净化效果越显著 7.1.4用卵石、细碎石、石块或木屑作为土壤覆盖层,降低蒸发量,与植物搭配营造细部景观。 7.1.5植物布置与景观设计相协调。

7.2渗滞设施植物选择

7.2.1简单式绿色屋顶或坡度大于10%的屋面宜选用耐干旱、耐薄的喜阳地被植物或低矮灌木。 7.2.2花园式绿色屋顶不宜选用高大乔木、速生乔木、根系穿透能力强和抗风能力弱的植物。 7.2.3混合式绿色屋顶可采用多年生花卉草本及其他植物进行组合,形成花境式的配置方式。 7.2.4下沉式绿地及生物滞留设施选用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其耐淹时间应大于36小时。 7.2.5乔木应种植在滞留渗透设施周边,不能种植在进水口处。

7.3.1转输设施一般宜种植草皮、地被等低矮植物,增强型转输设施可增加草本花卉、观赏草等植物种 类。 7.3.2不应在转输设施中种植乔木及较大灌木。 7.3.3植物的耐淹时间应大于24h。

7.4调蓄水体植物选择

7.4.1调蓄水塘宜在满足塘岸结构和景观设计要求下种植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 7.4.2表面流雨水湿地宜在深水区、浅水区、护坡、出水池周边种植水生植物。 7.4.3调蓄水塘和雨水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应符合下列要求:

DB1303/T3262022

7.4.4调蓄水塘和雨水湿地护坡上部铺设草皮宜优先采用移植草皮。采用喷草种时,应先松土2cm,然 后喷草种,并设置防护网

3.1.1透水砖从材质和生产工艺上可分为三类: 水泥基透水砖:以无机胶凝材料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以非连续级配的砂石颗粒为骨料,通过 孔隙设计实现路面砖的透水效果; 陶瓷透水砖:利用陶瓷原料经筛分选料,组织合理颗粒级配,添加结合剂后,经成型、烘干、 高温烧结而形成的透水材料。经过1200℃~1300℃高温烧成,由颗粒间物理成分熔融后冷却形成的组合 砂基透水砖:以硅砂为主要骨料或面层骨料,以有机粘结剂为主要粘结材料,经免烧结成型工 艺后制成,具有透水功能的路面砖。该类型透水砖表面为微米级孔隙,不易堵塞,透水时效性强;同时具 有表面强度高不易磨损的特点

8.1.2技术要点如下:

秀永砖路面适用于人行值、 场步行街 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当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

8.2.1透水沥青路面由透水沥青混合料修筑,路表水可进入路面横向排出,或渗入至路基内部。透水沥 青路面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道路工程、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等。 8.2.2技术要点如下: 一遵循耐久、经济的原则,满足透水、抗弯拉、抗滑及降噪等使用要求;

水沥青路面由透水沥青混合料修筑,路表水可进入路面横向排出,或渗入至路基内部。透水沥 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道路工程、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等。

8.2.2技术要点如下:

8.3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8.3.1透水水泥混凝土是将水泥、特殊添加剂、骨料以及水用特殊配比混合而成,由粗骨料表面包覆薄 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等特点。 8.3.2透水水泥混凝土具有很好的透水性、保水性和通气性,水能够很快地渗透混凝土。 8.3.3结构形式自下到上依次为素土夯实、级配碎石、混凝土垫层(透水或不透水)、透水水泥混凝土 面层密封剂。 8.3.4技术要点如下:

8.3.4技术要点如下: 路面应满足使用性能和透水性能的要求;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撑,对于全透水路面结构形式,其基 层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0mm 一采用的各种材料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的要求,

8.3.4技术要点如下:

8.4不同海绵系统中透水材料的选择

8.4.1车行道透水路面主要采用透水沥青和透水水泥混凝土两种路面材料。 3.4.2机动车道可采用面层透水结构的透水沥青路面,机非混行车道可采用面层或上基层透水结构的 透水沥青路面。 43软满器造版的动车机非温急车 生透水水温温凝土改面

DB1303/T3262022

8.4.4非机动车道可采用上基层透水、全透水结构的透水沥青路面或者全透水结构透水水泥混凝土路 面等。 8.4.5人行道路面结构可采用透水砖或全透水水泥混凝土两种路面结构,人行道路面结构主要由面层、 基层和垫层等组成,为全透水路面结构,每层材料均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8.4.6透水砖铺装设计中,根据不同透水砖材料的特点,在不同建设档次要求、设计要求的路段择优选 择。透水砖材料性能对比及适用范围见表1。 8.4.7适用条件如下: 一透水砖路面适用于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及步行街: 全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适用于人行道、园林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8.4.7适用条件如下

表 1 不同类型透水砖对比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应包含的内容有: 一设计依据:包括主要标准、规范、技术导则、政策文件、相关基础资料、方案阶段确定的海 绵城市建设目标等; 项目概况:包含项目区位、工程范围及主要工程内容等。 一地质条件情况:包括地质灾害条件、土壤性质、地下水位

9.2建设项目海绵设施建设目标表、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表和自评表可单独成表(样式参见附录A、附录B),也可以列在海绵城市专篇说 明中。重点表达以下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表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一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排水防涝设计重现期等指标。

9.3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计算书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 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具有渗 海绵设施的下渗时间、调蓄体积的 尺寸及设置间距等。

9.4.1 汇水分区图

DB1303/T3262022

汇水分区图包括:汇水分区线、雨水收集范围线、场地标高、雨水排出口位置和标高等。

9.4.2雨水径流组织图

NB/T 20007.51-2018 压水堆核电厂用不锈钢 第51部分:安全级设备用奥氏体不锈钢板9.4.3海绵设施布局图

海绵设施布局图包括以下内容: 建筑或园林景观总平面图的内容; 海绵设施种类、位置、边界轮廓、定位尺寸、与建筑物的距离; 绿色屋顶、地下室板上设置有海绵设施的区域,应能体现覆土厚度 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应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 非放系统; 一景观水体、雨水湿地设施应标明水位及水深

DB1303/T3262022

表A.1建设项目海绵设施建设目标表

DB1303/T3262022

SC/T 7017-2012 水生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通则附录 B (资料性)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附录B (资料性)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表B.1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