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002-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pdf

NBT 10002-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10002-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1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271482
VIP资源

NBT 10002-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10002-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pdf

4.2.4地震测网密度

地震测网密度设计依据为: a)不同勘探阶段的地质任务; b)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 c)开发并组方案的具体需求。

地震测网密度设计依据为: a)不同勘探阶段的地质任务; b)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 c)开发并组方案的具体需求。

QCQDG 0002S-2015 济南市长清区东关食品加工厂 鲜面食4.2.4.2各地震助探阶段测网密度要求

各地震勘探阶段测网密度要求如下: a)地震普查:二维地震,主测线距4km~8km,联络测线距4km~8km。 b)地震详查:二维地震,主测线距1km~2km,联络测线距1km~2km。 c) 地震精查:三维地震,面元不大于20m×40m;或高精度二维,主测线线距不大于0.5km,联 络测线线距不大于1km。

地震勘探设计审批由投资方负责。 地震勘探设计审批前需经投资方组织相关专家评审论证,评审合格后,设计方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 位公章。 凡对地质任务、工区和地震测网等作较大变动时,须经投资方、监理方、设计方、作业方协商一致, 并由投资方下达任务变更通知书方可实施;局部测线调整,需作业方提出变更申请,经监理方、设计方、 投资方代表签字同意后方可变更。任务变更通知书、变更申请与设计一起作为项目验收依据。

投资方、设计方、监理方、作业方应对相应质量控制级别的内容进行过程控制。各方应明确 炭人,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应设质量控制点,根据各环节质量控制点对质 向程度设置不同的控制级别。

质量控制级别设为三级,由高至低依次为A级、B级和C级。高级控制应在下一级别控制基础上进 行,并对下一级质量控制进行监督和管理。

5.1.2三级质量控制划分

由投资方负责,设计方、监理方辅助。主要控制点有: a)地震勘探任务书编制,地震勘探设计编制、审核、变更,队伍选择,资质审查,开工验收。 b)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含试验方案)审查、变更、审批,采集参数确认(含二次方法论证后的变 更),采集成果验收(含原始地震数据、现场处理剖面、测量成果、表层结构调查成果和地震辅 助数据),地震资料采集竣工验收。 c)地震资料处理设计(含试处理方案)审查、变更、审批,处理流程及参数确定,处理成果验收。 d)地震资料解释设计审查、变更、审批,地震资料解释(构造、层序、岩性、储层预测)合理性 确认,勘探部署建议审核,成果报告验收,

5.1.2.2 B 级控制

由监理方负贵,落实A级控制内容,并对以下控制点进行监督核验: a)地震资料采集:工区踏勘报告,人员组织、仪器和装备准备与合格性检查,HSE(健康、安全、 环保)管理,试验内容和参数认定,现场试验检查,试验资料分析,试验记录评价,测量控制 网、测量成果检查,表层结构调查检查,施工现场质量检查,采集设计,观测系统检查,原始 资料质量评价,地震资料现场处理面质量评价。 b)地震资料处理:处理设计,原始资料分析,试处理效果分析,处理流程及参数确定,观测系统 定义,静校正应用,剩余静校正应用,去噪前后效果对比分析(包括道集、叠加剖面),反褶积 前后效果对比分析(包括炮集、CMP道集、叠加剖面),纯波叠加剖面和滤波增益后剖面的对 比分析,提高分辨率前后的剖面对比分析,偏移后的纯波剖面和滤波增益剖面对比分析,偏移 成果剖面质量评价。 c)地震资料解释:资料分析评价,地震反射层位标定,地震构造解释(基干剖面标准层确定与解 释,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成果图件检查),地震层序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及有利相带综合 解释,成果图件检查),地震地层岩性解释(地层岩性综合识别分析,成果图件检查),地震储 层预测(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综合描述评价,成果图件检查),综合分析评价,成果报告预 验收。

5.1.2.3 C级控制

c)解释:解释所需资料收集整理,速度场建立,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合成记录制作、VSP(垂直 地震面)解释,层位标定,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解释,断层解释和组合,三维时间切片分析与 应用,速度场建立和时深转换,成果图件编制),地震层序解释(资料准备,层序界面的地震标 定、识别及追踪,地震相解释,成果图件编制),地震地层岩性解释(资料准备,特殊地质现象 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成果图件编制),地震储层预测(资料准备、测井及地震岩石 物理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成果图件编制),构造发展史、沉积发育史研究。综合研 究成果报告编写,成果资料归档。

地震勘探项目确立后,投资方宜通过招标方式优选确定设计方、监理方、作业方。 投资方与设计方、监理方、作业方在地震勘探项目中的责任和义务,应采用合同形式确定

组织编写任务书。 组织地震勘探设计评审与审批

开工前投资方应要求作业方按照合同及地震勘探设计做好人员、设备、技术、质量、HSE等方面的 准备工作,并提供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或解释设计。 投资方组织或委托监理方按照合同及地震勘探设计规定,对作业方进行队伍资质、人员资质(技术、 质量、HSE及特殊工种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仪器设备(含软件、硬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HSE管 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逐项审核验收。 投资方应对作业方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或解释设计进行审批。 验收合格后,投资方出具开工通知书,作业方方可进行正式生产

要求作业方适时提供主要控制点的中间成果和质量监控图件,充分发挥作业方自检和监理方全过程 监督作用。 投资方在作业方工作过程中,应按照三级质量控制责任划分,适时组织设计方、监理方对作业方进 行中间检查。

峻工验收由投资方组织,设计方、监理方、作业方项目代表人参加。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成果报告 的验收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评审。 验收依据:合同,地震勘探设计,作业方编写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设计,设计变更等过程 管理文件,监理报告。 验收内容:合同与设计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实物工作量、地质任务、质量指标、HSE指标、工程期 限、成果报告及资料整理与归档完成情况等。

设计人员应具有地球物理 按照4.2.2的要求编写地震勘探设计

根据投资方组织的专家评审意见或二次方法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设计。 设计合理的技术方法、仪器设备、人员队伍、工程期限,保证实物工作量和地质任务的完成。 为投资方控制质量、HSE、进度、成本提供支持,参与项目中间检查与峻工验收

提供单位及监理人员的资质证书,报投资方查验、备案。 依据合同、地震勘探设计、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设计、相关标准等,对地震资料采集、处理、 解释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监督作业方对设计与合同的执行情况。 为投资方控制质量、HSE、进度、成本提供支持,参与项目中间检查与峻工验收。 完成项目监理全部工作后,向投资方提交监理报告。

开工前提供单位及主要管理、技术、质量、HSE及特殊工种人员的资质,报投资方查验、备案。 投入地震勘探项目的队伍、人员、仪器、设备、软硬件应能够满足项目实施需要。 根据合同、地震勘探设计要求,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工区踏勘,编写工区踏勘报告,编写地震资料 集设计或处理、解释设计。 负责组织实施地震勘探项目,落实合同、地震勘探设计要求。 对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各环节试验与生产的质量、HSE、进度、成本情况适时自检。 为监理方的全程监督提供相关资料。 编写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各环节的成果报告。 按期完成原始记录、成果报告、图件等相关资料整理,并移交投资方归档

作业方应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后,依据地形图或卫星图片等,组织生产、技术、HSE等方面人员进 行工区踏勘。 主要内容:工区地表条件,人文、地理、经济信息,城区、农牧渔林养殖及工矿企业等障碍区的位 置和干扰源的分布情况,交通情况。 编写踏勘报告,绘制踏勘草图。

6.1.2 开工前资料准备

开工前资料准备包括: a) 地震采集设计(含地震采集试验方案); b) 地震仪器、表层结构调查仪器检测报告; c) 测量仪器检测报告; d) 检波器测试仪校验合格证; e) 记录极性和道一致性检测记录: f) 检波器测试结果: g) 爆炸机测试结果或可控震源测试结果; h) 作业计划; i) HSE管理措施; j) 项目施工中执行的标准。

开工前资料准备包括: a)地震采集设计(含地震采集试验方案); b)地震仪器、表层结构调查仪器检测报告; c)测量仪器检测报告; d)检波器测试仪校验合格证; e)记录极性和道一致性检测记录: f) 检波器测试结果: g)爆炸机测试结果或可控震源测试结果; h) 作业计划; ) HSE管理措施; i)项目施工中执行的标准。

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特殊岗位人员(司机、爆炸工、HSE、特种车辆驾驶员、电焊工 有相应资质与经验。

管理岗培训内容为岗位职责、合同工期、工作量、地质任务、技术要求、施工难点与对策、进度安 排、HSE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等。 技术岗培训内容为岗位职责、地震资料采集设计、行业标准等。 其他岗培训内容为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工程计划安排、HSE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等。

6.1.5HSE管理体系

地震资料采集作业方应根据HSE管理体系,结合工区特点和任务,制定HSE作业计 容包: a 方针、目标与责任; b) 管理职责; 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 d) 工作制度、作业计划、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南(包括岗位操作和HSE作业指南); 资源管理(包括人员培训和设备配备): f 风险识别与应急预案; g) 环境识别及风险控制: h)检查监督与持续改进措施。

a 数字地震仪、采集站、电源站及其配套装置,或无线仪器系列。 表层结构调查仪器。 检波器。 d) 爆炸机或可控震源。 e 测量仪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手持GPS机等。 地震资料现场处理系统,包括主机、绘图仪、监控处理软件系统等。 g) 观测系统设计及原始资料现场质量控制系统。 h) 检波器及电缆测试仪器,仪器维护站。 i 网络通信设备。

a)钻井设备。根据作业区地表条件配备,如车载钻机、山地钻、风钻、洛阳铲等。 b)运载设备。包括指挥车、采集设备运输车、水车、油罐车、爆炸物品运输专用车、测量车、小 折射车、现场作业人员乘载专用车等。 营地装备。包括寝车、锅炉、发电机组、医疗设施、餐饮设施、办公设施等。 d)HSE要求配备的专用设备。

6.1.7仪器设备检测要求

开工前作业方应对地震仪器和辅助设备进行检修、测试,保证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出厂质检合格标准 要求。 对机动设备和后勤装备进行全面维修保养,保证施工正常进度。 所有测试、测定记录应有作业方仪器设备测试员、仪器设备主管或质检员、技术负责人签字,由工 程监理方审查验收。

6.2地震资料采集设计

6.2地震资料采集设讯

6.2.1设计编写马审批

由地震资料采集作业方编写,投资方组织专家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6.2.2设计依据 地震勘探设计、合同、相关标准、前期勘探成果、工区踏勘报告

项目概况(任务来源、勘探目标、地质概况、工区概况),地质任务,工作量,拟定作业方 系统、采集参数等),质量指标与保证措施,难点与对策,试验方案,生产进度安排,队伍装备 位资质,管理、技术、特殊工种人员资质,仪器、设备配备),HSE管理体系,提交成果。 过量工

测量工序执行SY/T5171的规定。实测所有物理点坐标、高程,不合格点进行补测,激发点和接收 点偏移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测量成果记录手簿字迹整洁,内容齐全,备注清楚真实,绘制标有沿线地物、地貌的测量草图。 检查每条测线的测量计算成果,对特殊地形和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检查导线测 量的真实可靠性。 物理点测量后未及时施工造成标示不清,不能正确判定物理点位时,应及时重新测量。 在水陆交互区进行地震资料采集时,测量应与激发同步实施,不应提前测量;静水区测量抛标后, 若未及时施工,遇大风后施工应重新测量:深水区施工应同步测量水深

6.3.2测量工作检查

监理方负责,采用抽检、巡回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结果形成

监理方负责,采用抽检、巡回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结果形成文字记录。 6.3.2.2检查内容

6.3.2.2检查内容

a) 测量仪器检测合格记录。 大地测量控制点、GPS控制网建立实测精度;坐标系统、投影系、成图比例尺精度。 c) 设计导线布设方法、精度。 d) 实测导线方法、成果、精度、合格通知书。 e) 设计物理点(炮点、检波点)野外放样方法、精度。 f) 设计测线物理点(炮点、检波点)实测、野外放样。 g 施测测线测量草图绘制。 h) 测线交点、拼接重复点及复测点精度。 i 测量资料整理。

表层结构调查自的是指导激发条件选择,为野外静校正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表层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合理选择小折射、微测井,结合地质露头、潜水面分布、 地表高程,调查表层低降速层速度、厚度、岩性、潜水面、地表高程变化。 表层结构调查应在地震资料采集测线(束)生产前完成。 表层结构调查点位布设密度应按照表层结构的复杂程度而定,尽量满足确定激发并深和静校正计算 约束的需要。 小折射、微测井仪器日检记录合格,仪器工作正常。

6.4.2表层结构调查质量控制

6.4.2.1小折射质量控制

NB/T100022014

小折射质量控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小折射排列应布设在地形平坦地段,排列内检波点相对高差小于2m,中心点应对准桩号,最 大偏离距离为设计点距的10%。 b) 排列长度、道距、偏移距设计应保证同一速度层不少于4个控制点,初至清晰,各激发点和接 收点在一条直线上。 检波器应对准各道标记,背景干扰较大时可挖坑埋置,但坑深不大于20cm。 激发药量合理。在保证初至清楚,起跳干脆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药量。 e 低降速层较厚,采用追逐放炮时,延长排列应有两个或以上重复道,移动炮点应保证炮点与排 列在同一直线上,移动距离不大于排列长度的2/3。 f 小折射资料应满足: 1)初至拾取准确,互换时间正确; 2)时距曲线解释合理,解释层位齐全; 3) 时距图上应标明测线号、桩号、各道初至时间、各层视速度、各层折射波时间、层速度、 厚度; 4)直达波、各层折射波及高速层控制距离或控制道数满足设计要求; 5)地表类型、地层结 度应变化平缓、连续

6.4.2.2微测并质量控制

微测井质量控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井口位置要对准设计桩号。 b)井深应保证低降速层速度、厚度、岩性及高速层速度记录齐全准确。 c)地面激发点或接收点与井口之间的高差不大于0.5m,与井口之间的距离及摆放应符合设计要求。 d)井中激发点或接收点的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e) 微测井采用地面不等偏移距接收时,每个偏移距道应满足设计要求。 f 微测井资料应满足: 1)标准道选取初至不受干扰、偏移距较小,记录面貌清楚的记录道; 2) 初至时间拾取准确,时深曲线解释合理,层位齐全; 3 时深曲线图上应标明线号、桩号、平均速度或层速度、厚度:

6.4.3表层结构调查成果

单线、工区表层结构调查结束后,应编制表层结构剖面图或平面图。 结合地质露头、潜水面、地表高程等建立的表层模型应符合地质规律。表层模型在测线交点处闭合 差符合设计要求。 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趋势变化合理。

6.5地震资料采集试验

式验方案符合地震勘探设计要求,由采集作业方提出,投资方批准。 布设的试验点、段位置合理,具有代表性。 生产过程中遇到采集资料品质变差时,应及时进行参数对比试验。

6.5.2现场试验检查

试验内容:有针对性,可对比参数单一,项目齐全,记录合格。 仪器:日检合格。

NB/T100022014

NB/T100022014

激发:并炮激发试验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可控震源一致性合格,参数设置合理。 接收:检波器埋置及组合、排列摆放符合设计要求。 表层结构调查:符合设计要求。

6.5.3试验资料处理分析

试验资料处理时应做到可对比参数单一,能进行有效对比。 6.5.3.2干扰波分析

6.5.3.2干扰波分析 干扰波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对所有试验炮进行环境噪声评价: b)按照炮检距顺序显示干扰波记录: 分析计算干扰波的各项参数(视速度、视频率、视波长、频率范围),分析干扰波的性质、类型 和对记录的影响范围: d)分析王扰波强度随炮检距、时间的衰减情况及其与激发参数的关系

6.5.3.3有效波分析

有效波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分析不同采集参数各目的层反射波有效频率范围; b)分析不同采集参数单炮记录上反射波空间分布范围: C)分析不同采集参数情况下反射波的能量变化情况。

6.5.3.4信噪比分析

信噪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对比不同采集参数情况下浅、中、深层相应部位反射波与干扰波能量变化规律; b)估算不同采集参数情况下原始记录的浅、中、深层的信噪比。

6.5.4采集方法确定

通过论证分析和系统试验确定采集方法,主要包括: a)表层结构调查方案; b)激发参数; c)接收参数; d)仪器参数; e)观测系统。 采集方法确定后,需报投资方批准。

6.5.5试生产及二次方法论证

作业方应及时对试生产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剖面质量能否完成地质任务,并及时提供 审核。 若需对采集参数进行部分调整,应进行针对性补充试验,进行二次方法论证。确定的各项 应由投资方组织审核确认。

6.6二维地震资料采集

单并并中激发时,激发深度宜根据表层结构确定,激发层位选择宜利于激发出宽频、高能、低十扰 的地震波。井深、药量、药型等根据野外试验效果对比确定,每种类型的表层结构至少要有一个试验点。 组合并井中激发时,组合并数、并距应根据野外试验效果对比确定,以最大限度地突出有效波,降 低干扰波影响。 可控震源激发时,应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幅 度等参数进行试验。

电火花震源激发时,应充电至额定电压,在有水的浅井或浅坑中激发,以消除声波干扰。

应在分析工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试验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检波器类型。 根据地质任务和干扰波调查资料,通过野外试验效果对比确定检波器组合形式、连接方式、组内距 及组合基距。

6.6.1.3观测系统

道距:保证有效波采样符合空间采样定理,尽量减少频率一波数域空间假频。 最大炮检距:一般与最深目的层埋深相当,需要做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AVO)分析时,最大炮检 距应为目的层埋深的1.5~2.0倍。 覆盖次数:应保证目的层有效反射波在满覆盖叠加剖面上的信噪比不小于3。

6.6.2野外施工技术要求

仪器参数:按设计和试验结果正确选择。 日检:每天开工生产前录制合格的日检记录,日检不合格,不得投入生产。 记录极性:按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规定要求监视记录初至下跳,初至样点值为负数。 监视记录回放:一般采用全波记录监视,若地震勘探设计或合同有其他要求,可以按规定方式回放。 监视记录分析:操作员应认真分析监视记录,及时发现和排除人为缺陷;记录变差时应采取有效措 施保证记录质量达到设计和标准要求。 仪器班报:内容要准确、齐全,特殊情况应注记,宜使用仪器产生的电子班报。 同一勘探区多台仪器施工:应做一致性、极性等对比试验,采用相同位置排列、相同激发点位、参 数,重复3~5炮。 资料上交:每天收工后,及时将当日的原始资料交解释员验收。 原始数据保护:每录完一盘磁带(软盘)后应立即做好写保护,双磁带数据备份。

电缆:放线严禁拖、拉、踩、压,保持电缆插头和检波器接头接触良好,过路时做好防压保护;收 线时盖好插头防护盖,保持干燥,防止漏电。 检波器:埋置应做到插直、插紧、插准,与地面耦合良好,表层松软时应挖坑至密实土质埋置;检 波器组合时应严格按组合图形埋置,且中心点对准桩号,同一道内的检波器组合高差应小于1m;遇特 殊情况需要移动检波器埋置位置时,沿测线方向移动不得大于1/5道距,垂直测线方向移动不得大于1/2 道距,接收点位置变动应进行坐标复测;特殊埋置条件或位置变动情况应在班报中注记。 注意事项:放线员坚守岗位,做好警戒,遇特殊情况及时向仪器操作员报告;收放线应轻拿轻放, 不准强拉引线,工作结束后将检波器擦拭干净并短路;采集站应有专人保管,轻拿轻放,严禁撞击、摔 碰:保持干燥,不沾水或泥污:检波器装车、运输、存放时应注意防震。

6.6.2.4 地震钻并

:应实测所有激发点位置坐标、高程及并深;并位一般应布置在垂直测线距离5m之内;遇特 并位沿测线方向偏移距离应不大于1/2道距,沿垂直测线方向偏移应不大于2个道距,井位偏

NB/T100022014

移后应复测其位置坐标、高程及井深。 并深:按设计或试验结果执行,药包应下到钻孔底部。 多井组合激发时:井距、位置和组合图形应符合设计要求。 操作规程:严格遵守钻机操作规程,电力线附近钻孔应符合HSE规定。 钻井班报:准确填写,特殊情况在班报中注记。

6.7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6.7.2 工程布置图

应绘制相应比例尺的工程布置图。工程布置图应以主要目的层等高线为背景,并标出主要地物、地 貌以及线束位置和全部接收、激发点、线,标明线束号,接收、激发线号以及激发点号、检波点号,整 个工区每一个激发点、接收点编号不得重复,且应建立相对坐标系。

6.7.3空间属性文件

建立正确的空间属性文件。激发点、检波点位置变动超过1/10道距或大于5m时,要重新测量并 甸属性文件。

现场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应满足质量监控和地质任务需求。 现场处理时效要求当晚完成当天采集资料的初叠处理,以指导次日野外施工。 现场处理系统工作环境要求室内整洁,温度、湿度适当。

观测系统定义正确。 根据地质任务和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的处理流程。 主要处理环节(静校正、去噪、振幅补偿、速度分析、偏移等)的处理参数要通过测试确定。 保证偏移正确归位,构造特征明显。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较大时,建议采用叠前偏移处理技术。 剖面显示清晰、美观,能量均匀。

6.9地震采集资料质量评价标准

d)同一工作不正常道连续5炮未排除故障,从第6炮起所放炮数的50%评为不合格; e)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激发能量不够,信噪比太低,或有严重的环境噪声、感应、严重声波干扰; 在现场地震资料处理时发现磁带丢码严重或损坏,带速不准,测线号、激发桩号、接收桩号 文件号错误无法查对者,重复文件号等无法补救的错误: g 仪器设备没按规定期限检查或检查指标不合格; h)没按设计施工造成资料不能使用者,测量资料精度不合格所生产的全部记录。

6.9.1.3合格记录

6.9.2现场地震资料处理部面质量评份

合格剖面需达到以下要求: a 主要目的层波组特征较清晰、能量较强、干扰波较弱,静校正效果较好,能够满足完成地质任 务的要求; b)试验段部面能够达到试验目自的

JR/T 0061-2011 银行卡名词术语达不到6.9.2.2规定要求之一者

6.9.3地震采集试验记录质量评价标准

地震采集试验记录质量评价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级

试验目的明确,达到生产记录合格评价要求,参数单一,达到试验要求。当试验点或试验段 生产时,每个物理点只充许一张记录按生产记录评价。

6.9.4地震采集补炮记录质量评价标准

JC/T 2062-2011 膨润土铅、砷吸附量试验方法6.9.5小折射地震资料质量评价标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