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553-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pdf

DB13/T 5553-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136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3/T 5553-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pdf

DB 13/T 55532022

DB 13/T 55532022

3.2.2在生态修复区自然植被较好的区域宜采取封禁措施,保护林草植被;在自然植被较差的区域 宜采取补植、抚育等措施,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同时还应采取防止人为扰动破坏等预防保护措施。 6.2.3主要采用封禁治理,包括警示标志、围栏、补植补种、管护等。详细措施设计见7.2。 6.2.4植被稀疏的地方,可参照GB/T15163规定采取人工抚育、补植等措施,同时应设置封禁标 牌、护栏等,加强封育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6.3.2.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a 应根据坡面坡度、坡位、土地利用现状、土层厚度、植被等因子,配置各类坡面水土保持 措施。主要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草)、经济林、梯田,并配套建设截排水工程、雨水集 蓄利用工程等; b 有灌溉条件的地方GB 50690-2011 石油化工非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宜按GB/T50363规定配套建设节水灌溉措施; C 根据小流域支毛沟现状,建设谷坊工程、护地堤工程、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防止沟头前 进、沟岸扩张、沟底下切; d 应控制新建生产(作业)路,以利用现有道路为主,适当提高标准,合理布设排水工程: 减少降雨径流对道路的冲刷。

措施。主要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草)、经济林、梯田,并配套建设截排水工程、雨水集

6.3.2.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源防治应控制化肥、农药种类及用量,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鼓励使用农家肥 机肥,发展有机农业。

6.3. 2. 3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4.1生态保护区位于小流域下游的沟(河)道两侧以及湖库周边地带,治理措施包括河道清理 岸、沟道防护、湿地恢复、缓冲过滤带等建设

DB13/T55532022

6.4.2在生态保护区,受人为干扰较少、生态功能较好的沟(河)道应以预防保护为主,宜采取近 自然植物或生物措施。受人为干扰较大、自然形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沟(河)道,应采取传统砌石护 岸与生态护岸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水库、湖塘等周边地带措施布局应符合水源保护的规定。

5.2附表。附表包括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特性表、土地利用现状及调整表、地面坡度组成表、 地坡度组成表、社会经济情况表、水土流失现状表、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表、水土保持措施汇 、工程区小班现状表、工程区小班林草措施设计表、工程区小班工程措施设计表、主要工程量 工汇总表、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效益估算表。具体表格形式见附录B。

1.1遵循经济合理原则,优先选用满足治理要求、成本低廉的当地天然材料;林草配置应以适 树(草)和优先选择乡土树(草)种为原则。 1.2水土保持措施应在遵循DB13/T2895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1.3单项措施设计图满足SL73.6要求。

7. 3. 1通用要求

梯田工程防御标准宜采用10a一遇6h最大降雨量。 梯田布置应根据地形条件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选择坡度在25°以下、 土层较厚的坡耕地或荒坡地上;沿等高线、以道路为骨架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 于耕作和灌溉。 梯田应配套田间道路、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等措施。 按梯田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等;坡耕地改造应优先采用水平梯 田;土层较薄或坡度较陡的坡耕地、荒坡地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坡式梯田;坡度不大于20°的 荒坡地或坡耕地可采用隔坡梯田。 按梯田田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混凝土预制件坎梯田等,应优先选用当 地材料梯田型式。 田面宽度应结合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分析确定。坡度在5°~15°的坡地,梯田田面宽 度宜为10m~30m;坡度在15°~25°的坡地,梯田田面宽度宜为5m~10m;同时田块长 度和田面宽度要考虑灌溉和小型机械耕作、利用方式的要求。 梯田田坎上应修筑田,以容蓄田面降水;暴雨多发区,应沿梯田田面内侧布设排水沟, 与坡面排水工程相连,排除由面不能容蓄的降水。块坎可种植植物进行护块坎,宜选用而 旱、多年生、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胁地较小的植物进行种植

7.3.2土坎水平梯田断面设计

a 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王坎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0m。 b) 蓄水田高度宜取0.3m~0.5m,田顶宽度宜取0.3m~0.5m。 C) 由坎侧坡坡比宜取1:0.1~1:0.4,蓄水边坡宜采用1:1。 d 田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梯田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厚度,修平后内侧活 土层厚应大于 0.3 m。

7. 3. 3石坎水平梯田断面设讯

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石坎高度一般不宜超过3.0m。 b) 田坎顶宽为0.3m~0.5m 田坎外侧坡比宜取1:0.1~1:0.25,内侧接近垂直;当田坎高度大于2.0m时,内侧坡比 宜取1:0.1。 d 田坎基础应置于硬基之上,软基基础深不应小于0.5m,基面应外高内低,宽度应根据田坎 宽度及田坎侧坡坡比确定。 e 田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田面内侧设排水沟。梯田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 厚度,修平后内侧活土层厚应大于0.3m。

7.3.4坡式梯田断面设计

a)确定等高沟间距。 为等高沟理距,根据地面坡度、 降雨量、土渗透性等因素确定,并应满足耕作需要。地面坡度越陡,沟间距越小;降 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沟间距越小;土壤渗透性越差,沟间距越小。 等高沟埋断面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田上方的容量应满足拦 的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和泥沙

7.3.5隔坡梯田断面设计

a)隔坡梯田断面设计是确定梯田的斜坡垂直投影宽度与水平田面宽度。 b) 水平田面宽度应兼顾耕作及拦蓄暴雨径流要求,宜取5m~10m。 c) 斜坡垂直投影宽度以隔坡部分在设计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泥沙量和林草需水量作为设 计依据。 d 应根据水平田面部分的宽度、土壤渗透性,分析暴雨中田面接受降雨后再接受隔坡部分径 流的能力,具体确定斜坡垂直投影宽度与水平由面宽度,要求在设计暴雨条件下水平田面

DB13/T55532022

能全部拦蓄隔坡的径流不发生满溢。斜坡垂直投影宽度与水平田面宽度应相互适应,根据 不同 e) 情况通过试算确定

7. 4. 1通用要求

a)坡面截排水工程防御标准为5a~10a一遇6h最大降雨量设计。 坡面截排水工程应与梯田、田间作业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 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集雨水池、水窖、沉砂池等设施,形成完整的防御及利用体系 C 应根据治理区的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自流原则选择截排水线路

7.4.2截排水工程布置

7.4. 2. 1截水沟工程布置

& 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植被,上部有较大面积的汇水坡面,地表径流可能威胁梯田区或 林草植被区安全时,应在其交界处沿等高线布设截水沟,排除坡面径流。 截水沟沿治理坡面等高线或沿梯田傍山一侧边界水平布置。当治理区坡面的坡长较长时, 应增设多级截水沟,间距应根据其控制面积、坡面产流量、蓄水能力通过计算并结合地形 确定。 截水沟一般采用蓄水型截水沟,与等高线呈1%~2%的比降。 当截水沟比降较大时,应在截水沟中每隔5m~10m留高20cm~30cm的小土挡,防止冲 刷。 截水沟一端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防冲措施

7. 4. 2. 2 排水沟工程布置

b 田面内侧排水为田面超标准溢流,溢流槽布置在内侧,与路边沟或自然沟相连,以土质排 水沟为主, 纵向排水沟布设在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用以排除截水沟或田面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 排水沟与坡面等高线应正交布设,梯田两站 水沟应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相同:在坡 度较大或落差 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排 水沟的终端应连接蓄 水池或天然排水道, 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沟道。纵向 排水沟宜米用混凝土 杉渠、梯形渠等。 排水沟比降取决于沿线地形和土质条件,排水沟比降不宜小于0.5%。 排水沟流速应达到不冲不淤设计标准。明沟最小充许流速宜为0.4m/s. 坡面径流截排工程应与集雨水池、水窖等小型蓄水工程联合布置,构成坡面径流蓄排体系, 集蓄利用坡面径流。蓄水设施蓄满后多余径流由排水沟排出,并与周边天然沟道顺接。

7.4.3截排水工程设计

a)林草工程应与河北省水土保持区划所确定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相适应。 应适地适树适草,注重生物多样性,采用以乡土树草种为主、合理配置景观树种的多林种、 多草种配置, 水土保持造林整地工程设计标准为5a一遇6h最大降雨量。 整地时宜保留原有植被,生态脆弱区不宜采取全面整地。 林草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最少为期2a~3a的抚育。

a)林草工程应与河北省水土保持区划所确定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相适应。 应适地适树适草,注重生物多样性,采用以乡土树草种为主、合理配置景观树种的多林种 多草种配置, 水土保持造林整地工程设计标准为5a一遇6h最大降雨量。 整地时宜保留原有植被,生态脆弱区不宜采取全面整地。 林草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最少为期2a~3a的抚育。

DB 13/T 55532022

.5.2水士保持造林设计

7.5.2.1树草种选择

7. 5. 2. 2 整地工程

a)鱼鳞坑整地。平面呈半圆形,长径0.8m~1.5m,短径0.5m~0.8m,坑深0.3m~0.5 m,坑内取土在下沿做成弧状土,高0.2m~0.3m,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上 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树苗栽植在坑内距下沿0.2m~0.3m的位置。 b 大坑整地。一般采用圆形和方形,圆形直径0.8m~1.0m,方形边长0.8m~1.0m:坑深 0.8m~1.0m,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在坑下沿垒成护,将表土回填坑内。坑的排列形式 和行距、坑距,可参照鱼鳞坑整地规定执行。 C 水平阶整地。阶面宽1.0m~1.5m,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确定。设 计标准以各水平阶间的斜坡径流应在阶面上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边高度。树 苗植于距阶边0.3m~0.5m处。 d 水平沟整地。沟口宽0.6m~1.0m,沟底宽0.3m~0.5m,沟深0.4m~0.6m,沟由半 挖半填做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外侧作。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和 坡面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沟的水平距离和沟的具体尺寸。 e 反坡梯田整地。田面宽2.0m~3.0m,具有3°~5°的反坡。根据设计的造林株行距,确定 上下两台梯田的水平距离。根据设计暴雨径流量,确定梯田地规格。反坡梯田整地横向 比降宜保持在1%以内,隔一定距离可修筑土,预防水流汇集。树苗植于田面中部

7. 5. 2. 3造林方式

a)造林方式宜选用植苗造林,宜选用2a~3a龄的容器苗木。 成片造林的,宜采用混交造林,包括行状、带状、块状混交和植生组混交。成片纯林造 的, 面积不宜大于10hm。 水土保持造林密度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1)乔木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2000株。 2) 经济林与果园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5001000株。 3) 灌木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3000株。 结合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式、整地规格、造林密度及栽植时间,确保造林成活率,

a)造林方式宜选用植苗造林,宜选用2a3a龄的容器苗木。 b 成片造林的,宜采用混交造林,包括行状、带状、块状混交和植生组混交。成片纯林造林 的, C 面积不宜大于10hm。 水土保持造林密度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1)乔木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2000株。 2) 经济林与果园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5001000株。 3) 灌木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3000株。 e) 结合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式、整地规格、造林密度及栽植时间,确保造林成活率。

7.5. 2. 4 植草方式

立根据土地利用方可,确定卓种类型。 种草方式、播种量及整地方式可按! 照(B/ 2008的有关规定执行。

7.5.3水土保持林栽植及管理

a)水蚀林地治理工程应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树种、树龄等因子,选择树盘、水平阶、水平 、植物绿篱等蓄水保土措施,并宜与径流截排工程相结合。 b)水饨林地治理工程防御标准为5a一遇6h最大降雨量。

7.6.1水蚀林地治理措施设计

树盘。依据株行距和树龄的大小,沿树的根部半环状筑埋,向坡上方开口,树盘半径宜为 0.5m~1 m,外高0. 5 m,底宽 0. 4m~0. 6 m,顶宽 0.2 m~0. 3m。在石料丰富的地区,

DB13/T55532022

宜采用干砌石树盘。在石料缺乏地区,可采用水泥砌块、砖砌、装土编织袋、木竹篱爸筑 。 b 水平阶。按造林株行距,沿等高线水平方向开挖水平阶,阶宽1m~2.5m。 水平。按造林株行距,在两行植株之间,沿等高线筑水平土埋。高0.3m~0.5m,埋 可采用土、石、预制件块等。 植物绿篱。两行林或多行之间,密植一排耐阴、耐平茬、无异味低灌(草)植物带,带宽 0. 8 m~1. 0 m

7.6.2水蚀林地治理工程施工

7. 7. 1 通用要求

谷坊工程可与沟头防护、拦砂坝、淤地坝等沟整治理措施互相配合 谷坊宜布置在沟底比降较大(5%~15%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 谷坊选址应符合“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沟底与岸坡地形、地质条件较好,无 孔洞,取用建筑材料比较方便等要求, 根据建筑材料,谷坊分为浆砌石谷坊、干砌石谷坊、混凝土预制块谷坊、石笼谷坊、编织 袋谷坊、柳桩编篱谷坊、土谷坊等类型。在坝顶处宜设置溢洪口。 根据沟道地形、发育程度及上游来沙量等情况,确定谷坊位置和数量 根据沟调查情况,选择谷坊类型,谷坊高度不宜超过5m,必要时可系统的布设谷坊群 根据沟道比降确定谷坊间距,一般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 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a一遇6h最大降雨量

7.7. 2 谷坊的断面形式

a)干砌石谷坊:坝高不宜大于3m,顶宽0.8m~1.5m,上游边坡宜取1:0.2~1:0.5,下 游边坡宜取10.8~1:1。 b) 浆砌石、混凝土预制块谷坊:坝高不超过5m,顶宽宜取0.6m1.0m,上游边坡宜取1: 0.1,下游边宜取1:0.2~1:0.5。谷坊墙体应设置排水孔,孔径宜取0.05m~0.20m,孔 距宜取0.5m~1.0m。质量要求较高的谷坊,应做坝体稳定分析。 C 石笼谷坊:高度不宜大于3m,顶宽宜取1.0m~1.5m,上游边坡宜取1:0.8~1:1.0, 下游边坡宜取1:1.0~1:1.2。 d 编织袋谷坊:高不宜大于3m,顶宽宜取1.5m~2.0m,上游边坡宜取1:1.1~1:1.2, 下游边坡宜取1:3。 e 多排密植型植物谷坊:柳(或扬)杆长宜取1.5m~2.0m,理深宜取0.5m~1.0m,露出 地面高度宜取1.0m1.5m。每处谷坊柳(或扬)杆应大于5排,行距宜取1.0m,株距 宜取0.3m~0.5m,埋杆直径宜取50mm~70mm f 柳桩编篱型植物谷坊:柳桩应布设4~5排,排距宜取1.0m,桩距宜取0.3m,相邻两排柳 桩呈“品”字形布置,桩长宜取1.5m~2.0m,埋深宜取0.5m1.0m;排篱间应填入卵 (块)石,并应用捆扎柳梢盖顶,相邻排树桩宜用铁丝固定绑牢。 土谷坊高宜取25m,顶宽宜取1.5m~4.5m,上游边坡宜取1:1.5~1:2,下游边坡 宜取1:1.25~1:1.75。

7. 7. 3 谷坊工程设

7.7.4谷坊工程施工及管理

DB13/T5553—2022

7. 8. 1通用要求

a 小流域沟道两侧分布有耕地且常受山洪冲淘的地段,应修建护地堤工程。 b 护地堤以防冲防淘不防漫为设计原则,其顶部应与地面相平或略高于地面。在有防洪要求 的沟段修建护地堤应按照GB50286的有关规定执行。 C 护地堤堤线走向应与河势相适应,与洪水主流方向平行。护地堤高度为河道过水水深、河 道冲刷深度与堤顶超高三者之和。堤顶超高不宜小于0.5m。 护地堤可分为护坡式护地堤和墙式护地堤,可根据沟道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选择堤型, e 护地堤工程防御标准为5a~10a一遇洪水,设计洪水计算可按照SL44的有关规定执行。

7.8. 2 护地堤结构型式

7.8.2.1护坡式护地堤

护坡式护地堤包括干砌石或浆砌石两种类型。护坡厚度宜为0.25m0.40m,护坡与土体 之间应设置垫层。 b 垫层可采用碎石,厚度不应小于0.1m,有条件地区也可采用主工织物作为垫层。 C 护坡与堤顶相交处应牢固封顶,封顶宽度宜为0.5m1.0m,坡比宜为1:1~1:1.5。 d 护坡式护地堤在枯水位以下应采取坡脚防护工程,护脚设计按照GB50286的有关规定执 行。

7. 8. 2. 2 墙式护地堤

a 墙式护地堤包括浆砌石或混凝土两种形式,其断面尺寸应根据墙体稳定性计算分析确定。 在水流冲刷严重的地段,应加强护基措施。 b 墙后与岸坡之间应及时回填,与墙顶相平。墙体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处设反滤层。 墙式护地堤长度方向应设置伸缩缝,分段长度一般为10m,岩基上的墙体分段长度可适当 C 加长。

7.8.4护地堤工程施工及管理

7. 9. 1通用要求

沟头防护工程的主要任务为制止坡面暴雨径流由沟头进入沟道或使之有控制地进入沟道 制止沟头上延 为防止坡面来水分散进入沟道,应在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同时,围绕沟边修建多道沟边, 沟头防护工程分为蓄水型沟头防护和排水型沟头防护两类,应根据沟头以上来水量和沟头 附近的地形、地质情况选用。 沟头防护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a~遇6h最大降雨量。 当沟头以上集水区面积较大(10hm以上)时,应布设相应的治坡措施与小型蓄水工程, 少地表径流汇集沟头

7.9.2沟头防护布置

a)沟头防护工程一般为土质梯形断面,高0.8m~1.0m,顶宽0.4m~0.5m,内外坡比为 1:1。 b) 沟头防护位置应根据沟头深度确定,沟头深在10m以内,沟头防护位置距沟头3m~5m。 c)沟头防护上游设置蓄水沟,矩形断面,沟深0.8m,沟宽0.6m~0.8m。

a)沟头防护工程一般为土质梯形断面,高0.8m~1.0m,顶宽0.4m~0.5m,内外坡比头 1:1。 沟头防护位置应根据沟头深度确定,沟头深在10m以内,沟头防护位置距沟头3m5m。 c) 沟头防护上游设置蓄水沟,矩形断面,沟深0.8m,沟宽0.6m~0.8m。

7.9.3沟头防护工程设计

7.9.4沟头防护工程施工及管理

7. 10. 1通用要求

DB13/T55532022

集雨水池位置选择在靠近道路或上游有一定集水区的低凹处,岩性良好、来水量大、工程 量小、施工方便、便于使用的位置,有节水灌溉条件的区域应优先考虑。 集雨水池的容量应根据坡面径流量确定,单池容量宜为50m~100m。 集雨水池宜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两种型式,且满足防冻防渗要求。 集雨水池不能离沟头、沟道太近,以防止渗水引起塌。 必要时集雨水池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以确保人畜安全。 在集雨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宜布设沉砂池,沉砂池设拦污栅。排水沟排出的水先进入沉 砂池,泥沙沉淀后,再将清水排入集雨水池中。沉砂池的具体位置,应根据当地地形条件 和工程条件确定,可以紧靠集雨水池,也可以与集雨水池保持一定的距离,

7.10.2集雨水池主要建筑物

a)应根据当地地形和集雨水池容量,确定集雨水池的形状、面积、深度。建筑材料可选用浆 砌石、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砖等砌筑。池体形式可采用矩形或圆形, 集雨水池宜专设进水口和溢洪口,当集雨水池进口不是直接与坡面排水渠终端相连时,可 布设引水渠,其断面与比降设计,可按照坡面排水沟的要求执行。 集雨水池安全超高宜取0.2m。 沉砂池一般为矩形,宽宜取1.0m~2.0m,长宜取2.0m~4.0m,深宜取1.0m~2.0m。 沉砂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可参照集雨水池进水口尺寸设计,并应做好石料衬砌

7.10. 3集雨水池工程设计

7.10.4集雨水池工程施工及管理

7. 11. 1通用要求

a)水窖宜布置在村旁、田间道路旁或沟边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可以采用天然集流面 或修建人工集流面汇集雨水。 b 窖址应避开填方和易滑坡地段,应有深厚坚实的土层或建在不透水基岩上,距沟头、沟边 20m以上,距树木10m以上,两窖外壁间隔距离大于4m。 C 布设在果园和耕地附近,有滴灌配套设施的的水窖,应与所控田块有一定高差,比设计灌 溉地块高2m~3m。 d 常用的水窖有井式水窖和瓶式水窖。水窖窖身结构型式一般采用圆柱形或矩形,窖口采用 圆台形。 e)水窖的容量应根据汇流面积和地表径流量确定,宜为10m~30m

7.11.2水窖结构形式

7. 11. 2. 1并式水窖

1/1 2 旱窖(不蓄水部分):上部与窖筒连接,深2m~3m。直径向下逐步放大,到散盘处 直径3m~4m。 3) 水窖(蓄水部分):深3m~5m,从散盘处向下,直径逐步缩小,到底部直径2m~ 3m b) 地面建筑物由窖口、沉砂池和进水管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尺寸如下: 1)窖口:直径0.6m~0.7m,用砖或石砌成,高出地面0.3m~0.5m。 2) 沉砂池:位于来水方向路旁,距窖口4m~6m。池体呈矩形,长2m~3m,宽1m~ 2m,深1.0m~1.5m。矩形或方形结构,采用砖砌、石砌或混凝土结构。 3) 进水管:圆形,直径0.2m0.3m,安装在沉砂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以1:1坡 4) 度向下与旱窖相连

7. 11. 2. 2 瓶式水离

a)瓶式水窖由窖口、窖身组成,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 1)窖口,直径0.5m~0.7m,混凝土结构,供取水用。 2)窖身,窖身一般为圆形结构,直径2.0m,窖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窖身的深度可根 据水窖的容量而定。 b 配套建筑物包括沉砂池、进水管。 1)沉砂池:位于来水方向、距窖口4m~6m处。池体呈矩形,长2m~3m,宽1m~2 m,深1.0m~1.5m,混凝土结构。 2) 进水管:圆形,直径0.2m~0.3m,安装在沉砂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以1:1坡 度向下与窖身相连。

7. 11. 3 水窖工程设计

7.11.4水窖工程施工及管理

7. 12. 1通用要求

作业路应能满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交通要求,并与村级道路、农业生产道路及生态林防火 隔离带结合修筑。 坡面田间作业路可采用土质、砂石等路面,村庄内主干道可采用混凝土路面,铺筑混凝土 厚12cm~20 cm。

7.12.2坡面作业路工程设讯

a)路面宽一般为2.5m~4.0m,应在转弯段及通视段相隔适宜长度设错车台。最大纵坡应视 工程区的地形、路面材料而定,一般不超过9%~11%,最大不宜超过15%,暴雨多发区最大 纵坡不宜超过9%;纵坡不超过15%的地段,道路采用斜线形;纵坡超过15%的路段,采取 “S形盘旋而上。道路转弯半径应大于8Ⅱ 6 作业路应设置排水沟,条件许可的可进行衬砌防护,排水沟与坡面径流截排工程相结合。 平缓路段道路中间比道路两侧略高,应在两侧设排水沟;在坡面有来水的路段道路外侧比 内侧略高,应在内侧设排水沟,断面尺寸应能够安全排走道路本身及周边汇水面积的10a 遇6h最大降雨的产流量

7.12.3作业路工程管理

7. 13. 1通用要求

DB13/T55532022

。水源的水量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要求。 b) 根据灌溉水源条件,确定节水灌溉地块范围和灌溉面积。 c)根据水源供水量、植物需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明确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

FZ/T 33015-2014 竹麻棉混纺本色布7. 13. 2 水泵选型

根据灌溉地块形状、灌溉制度及灌溉流量,确定管道布置形式及干、支、毛管道直径,明确 材料类型。

7.14. 1通用要求

根据坡面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护坡类型。 结合工程位置,在保证工程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协调统 的条件下,选择护坡的形式。 护坡一般分为植物护坡、工程护坡、综合护坡等类型。

a 植物护坡适宜布置在坡度缓(坡度小于1:2)的土质坡面。 b 坡比小于1:1的土质边坡,可采用种草护坡。宜选用生长快、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大的草 种,应尽可能采用多草种混播。 坡比小于1:2.5,土层厚度大于30cm的土质坡面,可采用造林护坡。应选用乡土树种,采 用深根性和浅根性相结合、乔灌草混交方式。 d)植物裁植1~2年内,应进行必要的抚育管理

7. 14.3工程护坡

工程护坡宜布置在坡度陡(大于1:1)、易遭受水流冲刷的地段, 工程护坡可采用浆砌石护坡、干砌石护坡、混凝土护坡、铅丝笼护坡等形式。

DL/T 849.6-2016 电力设备专用测试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第6部分:高压谐振试验装置7. 15. 1通用要求

根据村庄规划及村庄环境现状,确定村庄美化措施,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丰富村民文化泪 动,强化乡村文化风貌。 村庄美化应体现乡村与地域特色,工程措施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海绵 城市建设技术,植物措施宜与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措施等相结合,促进雨水利 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