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pdf

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7028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pdf

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 a)钢钢尺,量程应不低于管屏总长度,精度应优于1mm; b)起吊工具,起吊能力应不低于单个最大起吊件重力的2倍。

7.2.1试验前吊耳应完成强度校核

SC/T 6050-2011 水产养殖电器设备安全要求7.2.1试验前吊耳应完成强度校核

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测量管屏的总长度; b)水平放置管屏,将其任意一端抬至200mm高度,并应至少保持5min; c)在管屏支撑钢架下端面长度方向最外两点拉线,在管屏支撑钢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测量其 弯曲变形矢高; d)测量管屏支撑钢架下端平面两对角线长度; e)将管屏重新放置到水平位置

7.4.1管屏的刚度试验后管屏应无变形。 7.4.2管屏的刚度试验的最大弯曲变形失高应符合GB/T41303一2022中7.9的规定。 7.4.3管屏的刚度试验过程中对角线长度偏差值应符合GB/T41303一2022中附录B的规定

7.4.1管屏的刚度试验后管屏应无变形。 7.4.2管屏的刚度试验的最大弯曲变形矢高应符合GB/T41303一2022中7.9的规定。 7.4.3管屏的刚度试验过程中对角线长度偏差值应符合GB/T41303一2022中附录B的规定

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 a)水泵,扬程应不低于试验要求的1.2倍; b)压力表,精度等级应优于1.6级,量程宜为试验压力的1.5倍~3倍,表盘直径应不小

100 mm; c)阀门,公称压力不应低于试验压力; d)测温装置,量程宜为一20℃~100℃.精度应优于±2℃

GB/T 413072022

3.2.1吸热器的耐压试验应在出厂前和安装现场分别进行。管屏的耐压试验应在管屏组装完成,出) 前进行。管道的耐压试验应在管道焊接完成后进行现场试验。 3.2.2试验前应将吸热器内的杂物和油污等清除干净。 8.2.3耐压试验应拆除运行用仪器仪表,并进行封堵。 3.2.4吸热器各连接部位的紧固件应装配齐全并紧固要当。耐压试验装配的临时受压元件应采取适 当的安全措施。 8.2.5临时管道应能承受试验压力,管道内部应无杂物、保持畅通 8.2.6耐压试验宜采用水压试验,水温、水质应符合GB/T150.4的相关规定。 8.2.7试验前应确定试验压力和升压速率,试验压力按式(1)、式(2)计算。 8.2.7.1管屏水压试验压力按式(1)计算:

PT 管屏水压试验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Pw 一管屏设计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管屏水压试验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管屏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8.2.7.2现场管道水压试验压力按式(2)计算:

pr'=1.5pw" La] 「or

PT 管道水压试验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力 管道设计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 管道水压试验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 管道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6.5时取6.5。 8.2.7.3当管道现场试验压力不大于吸热器管屏出厂检测试验压力时,应按管道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 当管道试验压力大于吸热器管屏出厂检测试验压力,同时吸热器管屏的试验压力不小于按式(2)计算所 得的管道试验压力的77%时,可按吸热器管屏出厂检测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

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打开放气阀,向吸热器注水,逐渐排尽吸热器内的气体; b)当吸热器的金属壁温和试验介质温度接近时,按照0.15MPa/min~0.25MPa/min升压返 缓慢升压至试验压力的50%,保压时间应不低于10min,进行泄漏检查并观察压力变化; 确认无泄漏后,按照0.1MPa/min的速率缓慢继续升压至试验压力,保压时间宜不低 20min;

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打开放气阀,向吸热器注水,逐渐排尽吸热器内的气体; b)当吸热器的金属壁温和试验介质温度接近时,按照0.15MPa/min~0.25MPa/min升压速率 缓慢升压至试验压力的50%,保压时间应不低于10min,进行泄漏检查并观察压力变化; 确认无泄漏后,按照0.1MPa/min的速率缓慢继续升压至试验压力,保压时间宜不低于 20min:

d)按照0.1MPa/min降压速率缓慢险 观察压力变化; e 保压期间不应采取连续加压来维持试验压力值; f)耐压试验完成后,应立即排净内部积水,并应采用压缩空气将内部吹干

d)按照.IMPa/min降压1 检省开 观察压力变化; 保压期间不应采取连续加压来维持试验压力值; 耐压试验完成后,应立即排净内部积水,并应采用压缩空气将内部吹干

8.4.1耐压试验过程中吸热器外表面应无可见变形。 8.4.2耐压试验过程中应无异常声响。 8.4.3泄漏检查时应无渗漏。 8.4.4保压和泄漏检查期间,压力表允许压降应不大于0.15MPa

8.4.1耐压试验过程中吸热器外表面应无可见变形。 8.4.2耐压试验过程中应无异常声响。 8.4.3泄漏检查时应无渗漏。 8.4.4保压和泄漏检查期间,压力表允许压降应不大于0.15MPa

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 a)六刃刀具,刀刃间隔为1mm,规格应符合GB/T9286的规定; b)透明的压敏胶粘带,宽度宜大于10mm,粘着力(10士1)N/25mm; c)放大镜,放大倍数为2倍或3倍

9.2.1试样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样基底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相同的平板; b)试样涂层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涂层相同的材料和工艺; C 试样尺寸应满足在三个不同部位分别进行检测的要求,各部位之间的间距及其与试样边缘的 间距应不小于5mm; d)制备的试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 9.2.2试样表面应无灰尘、油渍及其他污染物

2.1试样制作应符合下

9.2.1试样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样基底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相同的平板; b)试样涂层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涂层相同的材料和工艺; C 试样尺寸应满足在三个不同部位分别进行检测的要求,各部位之间的间距及其与试样边缘的 间距应不小于5mm; d)制备的试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 9.2.2试样表面应无灰尘、油渍及其他污染物

检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将样品放置在稳固、水平的物面上; b)采用六刃刀具均匀地切割试样涂层,形成6道划痕,划痕应透至基材表面; 将试样转动90°,重复步骤b),形成正交网格图形; d 用软毛刷沿网格图形对角线轻扫; e 在网格图形上施加压敏胶粘带,方向与一组切割线平行并压平,施加的压敏胶粘带长度应超过 网格20mm; 在施加压敏胶粘带5min内,宜采用60°的角度,在0.5s~1.0s内撕离压敏胶粘带; g)在光照度大于3001x的照明下,采用放大镜检查试样切割网格区域涂层的脱离情况

10反射率和吸收率检测

10.1检测设备和仪器

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 a)分光光度仪 ·光源的光谱波长范围应在300nm~2500nm; ·分光光度仪的光谱波长间隔应不大于5nm; ·仪器的准确度应符合GB/T26810一2011中I级仪器的规定。 b) 积分球 ·积分球直径应不小于150mm; ·积分球上所有开口的面积之和应小于积分球内表面积的4%; ·内壁与理想球面的偏差应不大于内径的0.2%; ·积分球内壁面涂层漫反射率应大于98%。 c)光电探测器 ·光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频率范围应覆盖300nm~2500nm范围 光度测量准确度应在土1%以内,测量重复性应在土0.5%以内

GB/T 413072022

10.2.1检测前应准备涂层试样或陶瓷试样。 10.2.2 涂层试样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试样基底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相同的平板; b 试样涂层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涂层相同的材料和工艺; 试样平板的大小应能覆盖积分球壁面上的样品孔: d) 制备的试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 10.2.3 陶瓷试样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试样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相同的平板; b 试样平板的大小应能覆盖积分球壁面上的样品孔; 试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 10.2.4 配备已知反射率的标准样品 10.2.5 试样应保持表面清洁,无灰尘、油渍及其他污染物。 10.2.6 设备、标准样品和试样应提前置于检测环境中4h以上,环境温度(23土2)℃,相对湿度(40 15%。

检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将标准样品放在样品孔位置,紧贴积分球且无间隙,见图1位置4; b)调整光源位置,使光束的光轴与标准样品法线的夹角不大于15 c)在300nm~2500nm波长范围内,以波长间隔不大于5nm连续输出特定波长的光,读取对 应波长下的标准样品光电探测器的读数I。,记录数据(格式见附录A); d)取出标准样品,将试样放在样品孔位置,紧贴积分球且无间隙,见图1位置4; e)在300nm~2500nm波长范围内,以波长间隔不大于5nm连续输出特定波长的光,读取对

重复步骤a)~e),对每组标准样品和试样的检测应不少于3次

10.4.1在特定波长下的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按式(3)计算:

10.4.1在特定波长下的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按式(3)计算:

图1反射率和吸收率检测示意图

β—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 βo—标准样品涂层材料反射率,%; Is一试样在特定波长下的光电探测器读数; I。标准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光电探测器读数。 10.4.2根据太阳光直射光谱辐照度AM1.5D的分布,按照式(4)对每个试样在不同特定波长 率进行计算,得出每个试样在该次检测条件下的反射率

()E X100% Z E

E 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纳米(W/(m²·nm)); 检测条件下的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 入 波长,单位为纳米(nm); P(入)一 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对特定波长的反射率,%; 入 一一波长间隔,单位为纳米(nm)。 注:E,取值见GB/T33234中AM1.5D数据表。 10.4.3对每个试样多次检测条件下的反射率β取算术平均,对比平均值剔除偏差超过5%的无效数 据,每个试样的反射率有效数据不应少于两个

GB/T 413072022

.4.4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的反 所有反射率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率按式(5)计算

0.5.1吸热管的吸收涂层材料吸收率应符合GB/T41303一2022中8.2.3.2的规定。 0.5.2防护部件的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应符合GB/T41303一2022中8.2.3.3的规定,

0.5.1吸热管的吸收涂层材料吸收率应符合GB/T41303一2022中8.2.3.2的规定。

[11 功率和效率试验

1.1,!吸热器现场性 1.1.2吸热器热效率试验可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或直射法向辐射(DNI)差异比对测试法 1.1.3吸热器输出功率试验宜与热效率试验同时进行

11.2试验设备和仪器

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 a)环境参数测量仪表 ·辐射表,应选用QX/T20规定的一级直接辐射表; ·环境温度测量仪器(液体气温计或铂电阻),量程宜为一40℃~60℃,精度应优于士0.5℃; ?风速测量仪,量程宜为0~35m/s,精度应优于士0.5m/s: ·环境湿度测量仪,量程宜为0~十100%(相对湿度),精度应优于士2.5%(相对湿度)。 b)试验参数测量仪表 ·传热工质温度传感器,量程应根据传热工质温度范围选择,精度应优于士1℃; ,压力传感器,量程应根据吸热器的设计压力选择,精度等级应优于0.5级; 传热工质流量计,精度等级应优于1.0级

11.3.1试验基本条件如

e)测试时间宜在当地真太阳时11:20~12:40之间。 11.3.3 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试验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吸热器性能试验应选择薄云天气(卷云或卷层云)和晴朗天气两种天气条件下进行; b) 工况C为薄云天气; 工况D为晴朗天气,宜在工况C前后5天内: d) 测试时间宜在当地真太阳时10:30~13:30之间; e) 工况C和工况D的试验数据应分别取自试验当天的相同时间段; 工况C与工况D的直射法向辐射之比应在0.4~0.8之间; g)工况C和工况D中处于追日状态的定日镜数量宜相等,定日镜的指向点策略应一致

e 测试时间宜在当地真太阳时11:20~12:40之间, 1.3.3 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试验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吸热器性能试验应选择薄云天气(卷云或卷层云)和晴朗天气两种天气条件下进行; b) 工况C为薄云天气; ) 工况D为晴朗天气,宜在工况C前后5天内: 测试时间宜在当地真太阳时10:30~13:30之间; e 工况C和工况D的试验数据应分别取自试验当天的相同时间段; 工况C与工况D的直射法向辐射之比应在0.4~0.8之间; g)工况C和工况D中处于追日状态的定日镜数量宜相等,定日镜的指向点策略应一致

11.4.1辐射表应按下列要求进

11.4.1 辐射表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试验前准备: 辐射表应布置在地面空旷无遮挡位置,应远离浅色墙面或其他易于反射阳光的物体; b 辐射表应带有易于检验的干燥剂,且每次测量都应确保干燥剂有效; 辐射表座体及其外露导线应设置保护装置,避免太阳直射 11.4.2环境温度传感器应布置在百叶箱中,百叶箱宜安放在防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通风处,安装高 度应距地面1.5m 11.4.3 风速仪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试验前准备: 地面应设置风速仪测量地面空气流速; 吸热塔顶平台宜设置风速仪测量塔顶空气流速。 11.4.4 传热工质温度传感器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试验前准备: a) 温度传感器应布置在吸热器进口、出口连接管处; b 温度传感器所处管道中的传热工质流向宜为上升方向; 温度传感器的前端应设置弯头或混流器。 11.4.5 压力传感器应布置在吸热器进口、出口连接管处。 11.4.6 传热工质流量计宜布置在吸热器进口集箱上游管道中 11.4.7 流量计宜安装在长度不小于17倍管径的直管上,上游直管长度宜不小于10倍管径,下游直管 长度宜不小于7倍管径。压力传感器宜安装在上游长度不小于2倍管径的直管上,且位于温度传感器 的上游。温度传感器宜安装在压力传感器下游且靠近压力传感器的位置。流量计、压力传感器和温度 传感器的相对位置见图2

11.4.8数据采集前直射辐射表应在测试位置至少运行30min。 11.4.9 吸热器系统应进行隔离检查,确认无泄漏。 11.4.10 吸热器性能试验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定日镜场应提前进行分组, 11.4.11 泵及流量控制装置应满足在运行工况下调节流量并维持稳定的要求 11.4.12 试验前应检查电伴热装置,确保吸热器管道、阀门和集箱的伴热功能正常 11.4.13 试验前镜场和吸热器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1.4.14 试验前应确定不同温度下熔融盐的物性参数, 11.4.15试验前应确定吸收涂层的吸收率

11.4.8数据采集前直射辐射表应在测试位置至少运行30min。 11.4.9 吸热器系统应进行隔离检查,确认无泄漏。 11.4.10 吸热器性能试验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定日镜场应提前进行分组 11.4.11 泵及流量控制装置应满足在运行工况下调节流量并维持稳定的要求 11.4.12 试验前应检查电伴热装置,确保吸热器管道、阀门和集箱的伴热功能正常 11.4.13 试验前镜场和吸热器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1.4.14 试验前应确定不同温度下熔融盐的物性参数, 11.4.15试验前应确定吸收涂层的吸收率。

11.5.1镜场分组测试法

GB/T413072022

日2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相对位置

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根据标准工况,确定吸热器出口温度的设定值,并完成定日镜分组; b)按工况A将半镜场定日镜分批投入运行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接近设 定值; ) 在当地真太阳时11:20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 d)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inA、出口温度ToutA、进口压力PinA、出口压力PoutA和传热 工质质量流量mA; 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 录格式见附录C; f) 在当地真太阳时11:50时,按工况B将全镜场定日镜分批投入运行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 热器出口温度接近设定值; g)在当地直太阳时12.10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

GB/T 413072022

h)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inB、出口温度ToutB、进口压力PinB、出口压力poutB和传热 工质质量流量mB; 1 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 录格式见附录C; i)在当地真太阳时12:40时,结束试验

11.5.2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

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根据标准工况,确定吸热器出口温度的设定值以及需要投入的定日镜数量和坐标; b 在工况C条件下,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 C 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inc、出口温度Tauc、进口压力Pinc、出口压力poutc和传热 工质质量流量mc,记录测试的时段t; d 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 录格式见附录C; e 在工况D条件下,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 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inD、出口温度ToutD、进口压力PinD、出口压力Pautb和传热 工质质量流量mD; g) 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 录格式见附录C。

6.1某次测试的温度值与多次测量的温度算术平均值的差异大于土2℃时,该组数据记录无效, 文据应不少于3组。 .2计算时的参数应取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11.6.3吸热器输出功率计算

11.6.3.1熔融盐吸热器输出功率按式(6)计算:

11.6.3.1熔融盐吸热器输出功率按式(6)计算:

式中: 吸热器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m 吸热器传热工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干克每秒(kg/s); CPim 吸热器进口处传热工质的定压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 CPoul 吸热器出口处传热工质的定压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 Tm 吸热器进口处传热工质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out 吸热器出口处传热工质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11.6.3.2水/蒸汽吸热器输出功率按式(7)计算

Poutp 吸热器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m 吸热器传热工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in 吸热器进口处传热工质的恰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Poutp= m (hout 1000

GB/T413072022

haut一一吸热器出口处传热工质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注:根据Tin、P和Tout、Pout分别查表得到hin和hau 1.6.3.3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按照式(6)或式(7)计算得到工况A和工况B的输出功率PoupA和 PoutpB,试验工况下吸热器功率应取工况B的输出功率PoutpB。 11.6.3.4采用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时按照式(6)或式(7)计算得到工况C和工况D的输出功 率Poutc和PoutpD,试验工况下吸热器功率应取工况D的输出功率PoutpD。 11.6.3.5试验工况下吸热器功率应根据吸热器功率修正曲线修正到标准工况下的吸热器功率Putp。 11.6.4吸热器热效率计算

11.6.4吸热器热效率计算

工况B下吸热器的热效率; PoutpA 工况A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PautpB 工况B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α* 吸热器吸收比,%, 注:在无法获得吸热器吸收比α时,可取涂层材料吸收率α。 6.4.2采用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时,吸热器热效率按

α * PoutpB

D 工况D下吸热器的热效率; Poutpc 工况C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PautpD 工况D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α 吸热器吸收比,%; N 工况C下吸热器人射功率与工况D下吸热器入射功率的比值。 注1:在无法获得吸热器吸收比α*时,可取涂层材料吸收率α。 注2:N=DNIc/DNI,N的取值范围在0.4~0.8。 1.6.4.3 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试验工况下吸热器热效率应取工况B的吸热器热效率B。 11.6.4.4 采用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时,试验工况下吸热器热效率应取工况D的吸热器热效 率7D。 11.6.4.5 吸热器热效率应根据吸热器热效率修正曲线修正到标准工况下的热效率7*。 11.6.5不确定度分析 11.6.5.1热效率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m可按照JJF1059.1计算。 1 6 5 2热新率表示形式加式(10)

11.6.5不确定度分析

式中: 标准工况吸热器热效率; 热效率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

.7.1修止到标准工况下的吸热器输出功率不应低于额定功率, 1.7.2修正到标准工况下的吸热器热效率应符合GB/T41303—2022中8.2.1或8.2.2的要求。

GB/T 413072022

12.1试验设备和仪器

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 a)红外热成像仪,分辨率精度宜不低于25mm,温度精度宜不低于15℃ b)计时器,精度应不低于1

12.2.1试验前应检查电伴热装置,确保吸热器管道、阀门和集箱的电伴热功能正常。 12.2.2调节冷盐泵转速,降低吸热器入口熔融盐流量,进口缓冲罐液位达到最低液位时停运冷盐泵 12.2.3用于预热吸热器的定日镜应处于跟踪工作状态,其余定日镜应处于散焦状态。 12.2.4压缩空气系统和熔融盐进口缓冲罐内的压力应处于正常范围。 12.2.5试验前应开启红外热成像仪并对准吸热器

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打开所有排气阀门、疏盐阀门; b)打开上升管和下降管上所有阀门; c)开始疏盐,用计时器记录试验开始时间: d)打开吸热器旁路阀门,观察红外热成像仪,确定管屏中熔融盐疏净; e) 打开旁通阀门,将旁通管中熔融盐疏净,记录试验结束时间; f 关闭压缩空气系统; g) 关闭疏盐阀门、排气阀门; 将预热吸热器的定日镜进行散焦; 1 计算熔融盐吸热器排空熔融盐所需时间

盐排空时间应符合GB/T41303—2022中8.1.9

检测报告样例见附录D

A.1检测设备记录见表

GB/T 413072022

附录A (资料性) 吸收率和反射率检测记录格式

表A.1检测设备记录表

A.2不同波段下的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检测数据记录见表A.2。

不同波段下的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

A.3检测波段内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吸收率)检测数据记录见表A.3.

表A.3检测波段内涂层反射率(吸收率)检测数据表

GB/T 413072022

附录B (资料性) 镜场分组示例

镜场分组测试法的定日镜场分组示例见图B.1,在同一圈定日镜中每间隔一面定日镜标记为黑色 定日镜标记为白色

图B.1定日镜场分组示例示意图

GB/T413072022

附录C (资料性) 吸热器性能试验记录格式

GB/T 30100-2013 建筑墙板试验方法表C.1吸热器性能试验仪器记录表

C.2吸热器性能试验数据记录表见表C.2

表C.2吸热器性能试验数据记录表

DB33T 2226-2019 空气负(氧)离子观测与评价技术规范图D.1检测报告样例

图D.1检测报告样例(续)

D.1检测报告样例(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