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333-2021 架空输电线路岩石基础技术规范.pdf

Q/GDW 11333-2021 架空输电线路岩石基础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2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6962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GDW 11333-2021 架空输电线路岩石基础技术规范.pdf

7.2.1岩石锚杆基础设计应验算以下内容:

a 锚筋抗拉承载力、锚筋与胶结体界面粘结承载力、锚杆体与岩体界面粘结承载力、岩体整体折 剪承载力计算均应满足相应要求: b)承台结构的抗剪、抗弯、抗冲切承载力,以及构造、锚筋与承台的锚固连接应满足相应要求 7.2.2单根锚筋承载力计算,应符合式(1)的要求:

式中:T 基本组合荷载效应下第i根锚筋上作用力设计值,kN; 用力按7.2.6计算; 一 锚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An 锚筋的净面积,为普通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或地脚螺栓的净截面积,m²。 7.2.3单根锚筋与锚固剂间的粘结承载力计算,应符合式(2)的要求:

la 锚筋在锚固剂内的有效锚固长度,取锚杆深度ho和锚筋在锚固剂内的最大传力范围la 两者的小值,m; ho 锚杆深度JC/T 2113-2012 普通装饰用铝蜂窝复合板,直锚式岩石锚杆基础取钻孔深度,承台式取承台底至孔底的长度,m; la 锚筋在锚固剂内的最大传力范围,按公式(3)计算,m; Ta 锚筋与锚固剂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可按表1采用,kPa; 采用2根或2根以上钢筋点焊成束做锚筋,界面的粘结强度降低系数,取0.70~0.85。

表1锚筋与锚固剂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t.(kPa)

用砂浆等锚固剂时,根据锚固剂强度标准值参照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应的粘结强度设计取值;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25或高于C40时,强度设计值应通过试验验证并统计分析确定。

Q/GDW 113332021

7.2.4单根锚杆与岩石间的粘结承载力计算,应符合式(4)的要求!

Tik<元Dlh/K

式中:TiK 标准组合荷载效应下第i根锚筋上拨作用力,kN;群锚基础各锚杆上拨作用力按7.2.6 计算; D 锚杆直径,即钻孔孔径,m; 1b 锚杆在岩体内的有效锚固长度,取锚杆深度ho和锚杆在岩体内的最大传力范围两者 的小值,m; b 锚杆在岩体内的最大传力范围,未风化或微风化岩石取25D,中等风化岩石取35D, 强风化岩石取45D,m; 2 锚杆与岩石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可按表2采用,kPa; K 锚杆基础上拨承载力安全系数,按表3取值

表2锚杆与岩石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th(kPa)

注1:适用于锚固剂为C30级细右混凝土和M30级水泥砂浆。 注2:本表中t取值应综合考虑岩体的完整程度和风化程度,岩体越破碎、风化越严重时,取表中同类岩的较

表3锚杆基础上拔承载力安全系数K

7.2.5岩石锚杆基础宜进行岩体抗剪承载力验

单锚岩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并符合式(5)的

体极限等代剪切强度标准值,可按表 锚杆基础在岩层内的埋深,m。

Tk<元h (D+h)t /K

表4岩体极限等代剪切强度标准值t.(kPa)

注:岩体越破碎、风化越严重时,取低值。

在微风化岩石中b'≤4D、中等风化至强风化岩石中b'≤6D时,进行群锚基础基岩整体剪切承 载力计算,并符合式(6)的要求:

Tk≤元h(a+h)ts/K+O

式中:a 群锚外切直径,m;当群锚为正方形布置时取a=V2b+D,当群锚为圆形布置时取 a=b+D;其中b含义如图所示; 相邻锚杆的中心距,m; Qf 基础自重与承台上覆土体的重量,kN; 飞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锚杆基础上拔荷载,kN。

Q/GDW11333202

Q/GDW 113332021

7.2.6岩石锚杆基础中各锚杆上拔力按式(7)确定 错误!

7.2.6岩石锚杆基础中各锚杆上拔力按式(7)确定

图4岩石锚杆基础剪切计算简图

式中:Tis 群锚基础中第i根单锚上拔荷载效应,kN; Ts 上拔杆塔对基础的荷载作用组合值,kN; n 锚杆数量; Mx,My 作用于承台顶面上水平力对群锚基础重心的X轴和Y轴的力矩,kN·m; Xi,Y 锚杆i至群锚基础重心Y轴和X轴的距离,m。 7.2.7岩石锚杆基础承台的受弯、受剪、冲切承载力可按GB50007、GB50010、JGJ94相关规定校核 岩石锚杆基础承台结构及配筋可按DL/T5219相关规定计算。

7.3.1岩石嵌固基础的计算,应符合式(8)的要求:

7.3.1岩石嵌固基础的计算,应符合式(8)的要求: Tk≤元h(D+h)ts/K+Qf 式中:Ts 岩体极限等代剪切强度标准值,可按表4采用,kPa; h 岩石嵌固基础在岩层内的埋深,m; 岩石嵌固基础底端直径,m:

图5岩石嵌固基础剪切计算简图

Q/GDW11333202

7.3.2岩石嵌固基础可不进行配筋,当设计需要时可参照DL/T5219中掏挖基础进行构造配筋

7.4.1复合式锚杆基础的抗拨承载力,应符合公式(9)要求

式中:k1 上部基础承载力发挥系数,宜由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取0.8~0.9; R1 上部基础抗拔承载力特征值,kN,可按DL/T5219确定; k2 锚杆部分承载力发挥系数,宜由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取0.9~1.0; R2 锚杆部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kN,可按第7.2节进行计算; Tk 杆塔对基础顶部的标准组合下作用力,kN。

7.4.2上部基础立柱或地脚螺栓可采用偏心或斜柱方式。 7.4.3复合式锚杆基础整体的水平承载和倾覆稳定可不进行验算,但按式(7)进行基锚验算时在Mx My计算中应考虑基础的水平抗力和底板不均匀压力的有利作用,计算参考上部基础对应的型式基础的 相应计算方法;下压荷载仅由上部基础承担。 7.4.4上部基础结构可按DL/T5219相应基础型式的要求进行设计

7.4.2上部基础立柱或地脚螺栓可采用偏心或

7.5.1锚筋直径d不应小于16mm,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7.5.2锚孔直径D=(2.5~3)d,直径不小于90mm,并满足锚筋保护层厚度要求。 7.5.3锚杆在岩体中的埋置长度宜取3m至8m。 7.5.4直锚式群锚基础的桩间距b可根据塔座底板间距进行调整;承台式群锚基础的桩间距b在硬岩 中不应小于3D,软岩中不应小于4D。 7.5.5承台式群锚基础中锚筋锚入承台中的锚固长度按GB50010要求计算,必要时应采取机械锚固 措施。 7.5.6承台式群锚基础承台宜嵌入岩层中,深度不宜小于0.5m。 7.5.7机械化钻孔的岩石嵌固基础宜采用掏挖形.钻孔孔径与旋挖钻机钻具相配套,目不宜大于14m

7.5.1锚筋直径d不应小于16mm,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7.5.2锚孔直径D=(2.53)d,直径不小于90mm,并满足锚筋保护层厚度要求。 7.5.3锚杆在岩体中的埋置长度宜取3m至8m。 7.5.4直锚式群锚基础的桩间距b可根据塔座底板间距进行调整;承台式群锚基础的桩间距b在硬岩 中不应小于3D,软岩中不应小于4D。 7.5.5承台式群锚基础中锚筋锚入承台中的锚固长度按GB50010要求计算,必要时应采取机械锚固 措施。 7.5.6承台式群锚基础承台宜嵌入岩层中,深度不宜小于0.5m。 7.5.7机械化钻孔的岩石嵌固基础宜采用掏挖形.钻孔孔径与旋挖钻机钻具相配套,目不宜大于1.4m

8.1.1岩石基础施工前应熟悉设计图纸和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工程特点、设计要求、地质条件,若发 现与勘测资料不符时应及时反馈。 8.1.2根据周围地形地貌环境条件与设计要求,应合理选择施工机具和工艺,制定施工方案,并进行 安全和技术交底。 3.1.3岩石基础机械化施工时,基础成孔机械应就位准确,混凝土浇筑操作规范,弃土处理方式应满 足环保要求,

8.2岩石锚杆基础与复合式锚杆基础

B.2.1锚杆基础施工应执行Q/GDW11331、GB50233;细石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JGJ55要求,采用其 他锚固剂时应满足有关标准要求。 8.2.2对于钻孔、清孔过程中出现的局部塌孔或漏水(气)情况严重时,应停止钻进并报设计单位及 时处理;锚孔钻成后,应测量孔深、孔径、倾斜度、孔间距等,并详细做好记录,并组织验槽。

Q/GDW 11333202

8.2.3锚杆的理置深度不应小于设计值,安装后应有临时保护和固定措施。 8.2.4浇筑前,应检查孔内有无残渣或杂物,孔洞内壁应处于湿润状态;细石混凝土应每300~500mm 分层灌注、振揭密实,并确保从孔内顺利排水、排气;浇筑后,应核实锚固剂灌注量,灌注体积要与锚 孔实际体积相符,否则查明原因并处理。 8.2.5施工机具宜选择轻型、易拆卸组装、便于搬运的高效钻机:锚杆钻孔宜采用干钻法成孔

8.3.1基坑开挖宜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方式。 8.3.2旋挖钻机的机械化成孔应结合岩石强度等岩体情况选配机械型号,并满足孔径、钻孔深度等要 求。

9.1.1锚杆用于未应用过的岩层,或缺乏地区应用经验时,宜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原位基本试验及工艺 验证。基本试验要点宜符合本标准附录C.1的要求。 9.1.2重要杆塔锚杆基础施工完成后宜进行质量验收试验,数量不得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每基塔 不得少于3根。验收试验要点宜符合本标准附录C.2的要求 9.1.3锚杆抗拔验收试验的最大试验荷载宜取基本组合上拔力设计值的75%,且锚筋应力不应大于强 度设计值的0.9倍;锚杆锚固剂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90%时方可进行验收试验,强度可按预留同条件 养护试块确定。

Q/GDW 11333202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岩石基础常用型式 A.1岩石锚杆基础常用型式如图A.1所示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岩石基础常用型式

A.2岩石嵌固基础常见外形如图A.2

A.2岩石嵌固基础常见外形如图A.2所示。

图A.1岩石锚杆基础

A.3复合式锚杆基础常用型式如图A.3所示。

图A.2岩石嵌固基础

图A.3复合式锚杆基础

B.1岩石风化程度化分见表B.1

B.1岩石风化程度化分见表B.1

Q/GDW 113332021

表B.1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

B.2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见表E

B.2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见表B.2

B.2岩石坚硬程度的定

B.3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划分见表B.3。

Q/GDW 113332021

表B.3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划分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与定量指标的对应关

表B.4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与定量指标的对应关系

B.5岩体基本质量分级见表B.5

B.5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注: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公式见GB/T50218

Q/GDW 11333202

1.1基本试验采用的地质条件、锚筋材料和施工工艺应与工程锚杆相同,且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 1.2基本试验主要采用静载荷法,预估最大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筋极限承载力。 1.3 基本试验加载方式宜采用维持荷载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a 加荷等级不小于8级,初始荷载宜取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0.2倍,以后按照0.1倍预估最大试 验荷载逐级加荷直至破坏: 每级荷载均应维持不少于15min,并在2min、5min及以后每增加5min记录位移量;在每级加 荷等级观测时间内,当锚头达到相对变形稳定,即连续2次锚头5min内位移增量均小于0.1mm 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1.4基本试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视为破坏,应终止加载: a 锚杆杆体破坏或锚筋断裂: b 锚头位移不收敛,出现锚筋抽出、锚固剂拔出或岩体剪切破坏; C 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达到或超过前一级荷载的位移增量的2倍。 1.5锚杆极限承载力应取破坏荷载的前一级荷载。在预估最大试验荷载下未达到C.1.4条规定的破坏 示准时,锚杆极限承载取最大试验荷载。 1.6当每组试验锚杆极限承载力极差大于30%时,应分析离散原因,且应增加试验锚杆数量:当极 不大于30%时,该组锚杆的极限承载力代表值取平均值 1.7载荷试验中可进行内力测试,并结合载荷试验结果分析提出设计参数取值

C.2.1验收试验采用维持荷载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初始荷载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1倍,并逐级按最大试验荷载的10%递增,直至最大试验荷载; 每级荷载均应维持不少于15min,并在2min、5min及以后每增加5min记录位移量;在每级加 荷等级观测时间内,当锚头达到相对变形稳定,即连续2次锚头5min内位移增量均小于0.1mm 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C.2.2 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检测的锚杆应评定为合格: a 最大试验荷载下,锚头变形相对稳定; b 最大试验荷载下锚杆弹性位移量,超过荷载杆体自由段长度理论伸长值的90%,且小于杆体自 由段长度与1/3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 C.2.3若验收锚杆不合格时应按锚杆总数的30%重新抽检,若再有锚杆不合格时应全数进行检测;不 合格锚杆处理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

合格锚杆处理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

Q/GDW11333202

架空输电线路岩石基础技术规范

Q/GDW 11333202

编制主要原则 .16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16 主要工作过程.. .16 标准结构和内容. 16 条文说明. 17

主要原则. 16 也标准文件的关系.. 16 工作过程. 16 结构和内容. 16 说明..

Q/GDW11333202

本标准的编制立足于工程设计,以试验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为依据;以现行规范、标准为参考; 体现先进性、创新性。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参考了建筑行业、边坡工程、基坑工程等方面的设计规范,提出了适合输电线路岩体地质条 件下的岩石基础技术规定。本标准未特别指出的内容,遵照其他相关标准执行

2020年1月,项目启动。 2020年3月,成立编写组。 2020年3月,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 2020年6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采用编写组内部讨论、发函等方式广泛、多次在电力行 业范围内征求意见。 2020年10月,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2020年11月,公司标准化专业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结论为:修改后报批。 2020年11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本标准代替Q/GDW11333一2014,与Q/GDW11333一2014相比,本次修订做了如下重大调整: 增加了复合锚杆基础术语(见本标准第3.2条)及承载力计算公式(见本标准第7.4条),与DL/T 5544保持一致: 修改了地脚螺栓强度参照标准(见本标准第5.3.2条),与DL/T1236保持一致; 修改了锚筋与锚固剂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见本标准第7.2.2条和表1),基于锚筋拉拔试验结 果并参照了其它行业标准的相应参数取值; 修改了锚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标准值(见本标准第7.2.3条和表2),结合输电线路工程设计 经验,依据岩石坚硬程度和风化程度确定了本技术标准规中的参数取值:

Q/GDW 113332021

保持一致; 修改了地基稳定性验算方法(见本标准第7.2.3条、7.2.4条和7.2.5条),采用安全系数法,与 DL/T5544保持一致; 修改了岩石等代剪切强度特征值(见本标准第7.2.4条和表4),结合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经验 依据岩石坚硬程度和风化程度确定了本技术标准规中的参数取值; 删除了“岩石基础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表述(见Q/GDW11333, 2014版的第5.1.2条); 一 删除了“表3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见Q/GDW11333,2014版的表3); 一删除了“表5混凝土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见Q/GDW11333,2014版的表5); 一删除了“岩石基础应考虑外侧边坡的稳定”(见Q/GDW11333,2014版第7.1.2条); 一删除了“岩石锚杆基础的承台主柱或地脚螺栓可进行偏心设置,必要时可考虑斜柱。”(见 Q/GDW11333,2014版第7.1.3条),符合基本不采用地脚螺栓和斜柱的工程实践;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8)222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第5章提出了岩石基础的设计原则、类型与材料要求。第6章规定了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 段在岩石地基应开展的勘察工作,并详细规定了岩石锚杆基础、岩石嵌固式基础的勘察深度与勘察方法 及新型勘察仪器设备的应用。第7章规定了岩石基础的上拨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方法,结合现场试验与理 论分析结果,对岩石锚杆基础的设计参数进行了部分修订,更符合岩石锚杆基础的主要破坏性状。第8 章原则上规定了岩石锚杆基础、岩石嵌固式基础的施工钻机、施工工艺、施工质量要求等。第9章规 定了岩石锚杆基础的基本试验与验收试验的数量、加荷等级、破环荷载判定、数据处理原则等。 附录B规定了输电线路塔基岩体坚硬程度的定性与定量分类标准、岩石风化程度的分类原则等。 附录C规定了岩石锚杆基础的基本试验与验收试验的具体要求等。 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 司、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北京送变电公司;原标准起 草人主要有:程永锋、鲁先龙、郑卫锋、杨文智、毛彤宇、周旸、郭勇、但汉波、冯衡、曾二贤、梅丰、 侯先智。

本标准第1章中,界定了本技术规定的对象为岩体地基,包括岩石锚杆基础、复合锚杆基础和岩石 嵌固式基础,且主要为岩体锚杆,土层锚杆不在此技术规定范围内。 本标准第3章中,锚杆指整个锚固体系,包括锚筋与胶结体等形成的整个体系;锚筋专指钻孔内的 钢筋或地脚螺栓;胶结体专指钻孔内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增加了复合锚杆基础术语,指由锚杆和 其他类型基础相组合而成的基础型式。 本标准第5.1.2条中,规定了岩石基础勘察时,不仅要进行相关岩土体勘测与勘察,而且周围地形 地貌环境也应重点体现,以便于设计人员初步判定周围边坡是否稳定,施工单位初步确定恰当的施工机 具。周围环境调查主要针对与机械化施工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的调查,主要包括机械进场和施工作业等 对环境的要求, 本标准第5.1.3条中,规定了岩石基础设计应采用理论计算、工程类比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设计方 法。由于山区输电线路地质条件千变万化,不同地区的施工技术水平与施工经验又不尽相同,且岩土工 程本身又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设计人员应注重积累工程设计经验,结合理论计算,必要时通 过现场试验验证进行综合设计,方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现出岩石锚杆基础的经济优势。提出了新技 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在输电线路岩石基础中应试点应用,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绿色设计理念。

Q/GDW11333202

Q/GDW 113332021

表1岩石锚杆基础的荷载取值相关规定

注:K为基础安全系数,S为上部结构传递给基础的荷载标准值;Yr为基础附加分项系数,S为上部结构 荷载设计值,S=1.4S;R为基础抗力值,由基础几何尺寸、地基特性共同决定,

准第7.2.2条中,规定了锚筋首先应未被拉断,锚筋强度设计值按相关标准执行。 准第7.2.3条中,规定了不应出现锚筋从锚固剂中抽出破坏。表2为相关规范中关于ta的定义与 参考其他行业t,取值范围为2000~3000kPa。

表2相关规范中t定义与取值范围

表3和表4汇总了部分已发布的混凝主中钢筋抗拔试验数据, 涉及钢筋直径12~35mm。从试验 主要有钢筋屈服破坏、锚筋抽出破坏、锚固剂劈裂破坏三种破坏模式。

总了部分已发布的混凝土中钢筋抗拨试验数据, 涉及钢筋直径12~35mm。从试验结果 服破坏、锚筋抽出破坏、错锚固剂劈裂破坏三种破坏模式。

Q/GDW11333202

GA/T 946.1-2011 道路交通管理信息采集规范 第1部分:机动车驾驶证业务信息采集和签注表3.试验统计表(构件试验)

Q/GDW 11333202

Q/GDW 11333202

了关于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分布散点图,可见具

图1极限侧阻力与混凝土抗拉强度散点图

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ta试验值与主新玲法 E新玲,2019)和李艳艳法计算值(李艳艳,2017) 的散点分布图,对比表明王新玲法预测公式的居中性由于李艳艳法

QYZX 0002S-2015 云南振雄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速冻水产制品Q/GDW 11333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