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61-2021 建筑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pdf

DBJ41T 261-2021 建筑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676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41T 261-2021 建筑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pdf

4.2.1建筑地基受力岩土体的完整性应按浅基础、摩擦桩基础、端承 桩基础分别确定。

4.2.1建筑地基受力岩土体的完整性应按浅基础、摩擦桩基础、端承 桩基础分别确定。

1计算起始面应为基础底面标高:

2受力岩土体的范围应为从基础外缘线850mm向外应力扩散角为 日内的岩土体; 3扩散角9应根据地基受力土层确定;当按土层确定缺乏经验时, 宜按下式计算确定:

SN/T 5128-2019 重要绿植扶桑绵粉蚧甲酸乙酯检疫熏蒸处理方法≤30° ( >30°

图4.2.2浅基础地基岩土体几何示意

4.2.3完整的摩擦桩基础受力岩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3)

图4.2.3摩擦桩基础地基岩土体几何示意

1计算起始面应为承台底面标高: 2受力岩土体的范围为从边桩或角桩外缘线外3倍桩径处向外应 力扩散角θ内的岩土体。θ应根据地基受力土层确定。当按土层确定 缺乏经验时,宜取15°。 4.2.4摩擦桩桩周受力岩土体中存在空洞等缺陷时,应将其认定为受 力岩土体缺失。 4.2.5完整的端承桩基础受力岩土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5): 1计算起始面应为桩底标高; 2完整的受力岩土体的范围应为边桩或角桩外缘线处向外应力

力岩土体缺失。 4.2.5完整的端承桩基础受力岩土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5): 1计算起始面应为桩底标高; 2完整的受力岩土体的范围应为边桩或角桩外缘线处向外应力

扩散角9内的岩土体。θ应根据地基受力土层确定。当按土层确定缺 乏经验时, 0宜取 30°。

图4.2.5端承桩基础地基岩土体几何示意

4.2.6当地基受力岩土体缺失形成俯倾角为8的斜坡,受力岩土体折 散角缺失比m应按下式计算确定(图6.2.6):

式中:n一一受力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 9一一受力岩土体应力扩散角(°):

图4.2.6地基受力岩土体缺失示意

4.2.7当受力岩土体的缺失不规则时,应取最大缺失处作为缺失计算 点。 4.2.8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的分项级别应根据实际形状及空洞情况评 定为a、b、c、d级。 4.2.9浅基础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按下列规定评定: 1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2条的规定,且受力岩土体中不 存在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a 级; 2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2条的规定,但受力岩土体中存 在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而洞顶的埋深在基底以下大于10倍的洞 跨(高)且不会形成土流失时,受力岩主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受力岩土体缺失,受力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n小于15%,或受

4.2.7当受力岩土体的缺失不规则时,应取最大缺失处作为缺失计算 点。 4.2.8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的分项级别应根据实际形状及空洞情况评 定为a、b、c、d级。 4.2.9浅基础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按下列规定评定: 1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2条的规定,且受力岩土体中不 存在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a 级; 2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2条的规定,但受力岩土体中存 在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而洞顶的埋深在基底以下大于10倍的洞 跨(高)且不会形成土流失时,受力岩主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受力岩土体缺失,受力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n小于15%,或受

力岩主体申存在影响地基稳定的大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受力岩 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受力岩土体的缺失程度大于本条第3款的情况时,受力岩土体 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4.2.10摩擦桩基础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且受力岩土体中不 存在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a 级; 2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但受力岩土体中存 在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经分析认为洞室的存在不影响建筑地基 的稳定时,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受力岩土体缺失,受力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n小于30%,或受 力岩土体中存在影响地基稳定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受力岩 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受力岩士体缺失程度大于本条第3款的情况时,受力岩土体完 整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4.2.11端承桩基础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5条的规定,且受力岩土体中不 存在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a 级;

2受力岩土体符合本标准第4.2.5条的规定,但受力岩土体申存 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而洞顶的理深在桩底以下大于10倍的洞 跨(高)处且不会形成土流失时,受力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b 级: 3受力岩土体缺失,受力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n小于30%,或受 力岩土体中存在影响地基稳定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受力岩 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受力岩土体缺失程度大于本条第3款的情况时,受力岩土体完 整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4.3围护岩土体完整性评定

4.3.1建筑地基围护岩土体可分为浅基础围护岩土体、摩擦桩基础围 护岩土体、端承桩基础围护岩土体。 4.3.2完整的浅基础围护岩土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2), 1计算起始面应为室外地坪,当室外地坪标高距基础底标高不足 0.5m时,应按0.5m计算; 2围护岩土体的范围应为从基础外缘线2.7m处向外应力扩散角 0为45°内的岩土体。 4.3.3完整的摩擦桩基础围护岩土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3)。 1计算起始面应为以承台底面:

4.3.1建筑地基围护岩土体可分为浅基础围护岩土体、摩擦桩基础围 护岩土体、端承桩基础围护岩土体 4.3.2完整的浅基础围护岩土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2), 1计算起始面应为室外地坪,当室外地坪标高距基础底标高不足 0.5m时,应按0.5m计算; 2围护岩土体的范围应为从基础外缘线2.7m处向外应力扩散角 0为45°内的岩土体。 4.3.3完整的摩擦桩基础围护岩土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3)。 1计算起始面应为以承台底面:

2围护岩土体的范围应为从边桩或角桩外缘线外3倍桩径处向外 应力扩散角为45°内的岩土体。 4.3.4完整的端承桩基础围护岩土体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图4.2.5)。 1计算起始面应为桩底; 2围护岩土体的范围应为以边桩(或角桩)外缘线外2.5m处向外 应力扩散角为40°内的岩土体。 4.3.5当围护岩土体缺失,形成俯倾角为8的斜坡,围护岩土体扩散 角缺失比n按下式计算(图4.3.5)。

式中:n'一一围护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 9"一一围护岩土体应力扩散角(°); 8'一一围护岩土体缺失形成斜坡的俯倾角(°)。

地基围护岩土体缺失示

土体的缺失不规则时,应取最大缺失处作为缺失

点。 4.3.7围护岩土体存在天然和人为缺陷时,应将其计入围护岩土体的 缺失;当其完全填实时可不计入缺失。 4.3.8围护岩土体完整性的分项级别应根据实际形状及空洞情况评 定为a、b、c、d级。 4.3.9围护岩土体缺失量测时,应先确定建筑基础底面标高、基础(边 桩或角桩)外缘边线,以基础(边桩或角桩)外缘边线确定围护岩土体 面外缘边线,以此基线为基准线,应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量测 器具,以相应围护岩土体应力扩散角,确定围护岩土体外轮廊线 网格化量测并确定围护岩土体缺失部位及缺失体积。 4.3.10当围护岩土体满足8"不小于',且围护岩土体中不存在天然或 人为形成的空洞时,围护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应评定为a级。 4.3.11当围护岩土体满足8"不小于',且围护岩土体中存在天然或人 为形成的空洞,但不影响临近受力岩主体稳定时,围护岩土体完整 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4.3.12当围护岩土体缺失,形成俯倾角为8"的斜坡,围护岩土体完 整性级别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浅基础 1)围护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nl)小于15%且未采取有效加固措

施,完整性级别评定为c级; 2)围护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n)不小于15%且未采取有效加固 措施,完整性级别评定为d级。 2桩基础 1)围护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m)小于30%且未采取有加固措施 完整性级别评定为c级; 2)围护岩土体扩散角缺失比(n)不小于30%且未采取有效加固 措施,完整性级别评定为d级。

4.4.1建筑地基完整性可按下列方式列出评定结果: 1分项列出受力岩土体完整性和围护岩土体完整性的评定级别; 2综合考虑受力岩土体完整性和围护岩土体完整性的分项评定 级别,确定地基完整性子项级别。 4.4.2建筑地基完整性评定级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受力岩主体完整性级别和围护岩土体完整性级别均为a级时 建筑地基完整性子项级别应评定为A级; 2对于其他情况,建筑地基完整性子项级别应按受力岩土体完整 性级别评定为B级、C级或D级。 4.4.3建筑地基岩土体缺失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

则量规范》JGJ8的规定。建筑地基岩体完整性评定表格式可按本 标准附录B,宜附全景与缺失部位局部彩照图片。

1.1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对建筑物地基承载力

1因加层需要增加建筑荷载; 2已出现承载力不足的迹象,为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3地基承载力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程度的评定; 4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后对地基承载力的评定。 5.1.2地基承载力评定应包括的内容: 1对于条形、独立及筱板等基础应评定基础底面以下持力层和下 卧层地基土承载力; 2对于桩基础应评定基桩侧阻力、端阻力及桩端持力层和下卧层 地基土承载力,必要时应评定桩身负摩阻力; 3对于复合地基应评定加固体与加固体周围土体侧阻力及加固 体下持力层和下卧层地基土承载力。 5.1.3地基承载力不足造成基础或上部建筑物出现开裂或损伤时,可 将地基承载力级别评定为C级或D级,

5.2.1建筑基础下地基承载力检测宜选择在建筑基础的地基顶面标 高处进行,地基承载力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技术规范》JGJ123的规定检测确定。 5.2.2当原位测试有困难或可能影响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时,可选择在 与原位同等地基条件的邻近区域按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 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附录B进行检测。 5.2.3对于建筑的桩基础,单桩承载力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 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检测确定。当检测有困难或影响建筑结构安 全时,单桩承载力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 规范》JGJ123附录C进行检测

5.2.4勘探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形基础时不小于基础底面以下6倍基础宽度,独立基础不小 于基础底面以下3倍基础宽度; 2筱基或箱基时不小于基础底面以下1倍基础宽度; 3对桩基础则不小于桩端以下3倍桩径或5m; 4基底以下附加应力为地基土自重应力10%对应深度。 5.2.5对于一般砂土、粉土或粘性土为主的天然地基不具备现场静载 荷检测条件,又缺少可供参考的区域地基承载力值时,建筑地基承

载力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方法 综合确定。 5.2.6当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 位测试方法综合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而无地区性经验时,可根据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确定地基承载力, 5.2.7现场不具备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荷检测条件时,可采用静 力触探试验方法推定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特征值,或按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5.3.1建筑地基承载力分项级别应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比值确定。 5.3.2地基承载力特征比值的标准组合作用效应参数,应按现行国家 示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计算,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建筑物构配件自重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实测资料时,计算自重荷载标准值应考虑构配件尺寸的止 偏差,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取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上限值; 2)可实测时,构配件的尺寸取实测平均值,单位体积的质量应 取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上限值

3)当已对建筑构配件的尺寸和单位体积质量进行了测试,其标 准值可取实测体积与质量的乘积。 2建筑承受的可变荷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50009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变荷载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规定的标准值时,应取实际数值; 2)可变荷载的作用效应应按最不利组合取值。 3对于整体刚度较大的结构,应根据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的实际 情况,对作用效应参数进行相应调整。 4对于增层、加层需要增加建筑荷载时,标准组合作用效应参数 应按改造前后分别取值评定。 5.3.3地基承载力特征比值(cr)应按本标准附录C计算确定。 5.3.4地基承载力特征比值(c)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下列方 法确定: 1依据勘察文件、设计文件和施工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2通过现场的补充勘察和检验测试确定。 5.3.5地基承载力级别应根据承载力特征比值(c)按下列规定评定 1当c≥1.0时,承载力级别应评定为A级; 2当0.9≤C<1.0时,承载力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当0.8≤c.<0.9时,承载力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当c<0.8时,承载力级别应评定为D级 5.3.6标准组合作用效应参数应按改造后的荷载值评定,本标准第 5.3.5条的评定结果可作为地基补强或加固处理措施的设计依据

6.1.1建筑物地基存在滑动可能、变形不稳定、振动影响、溶洞与洞 室衬砌不稳定、塌陷与土体流失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评定。 6.1.2当建筑地基的受力岩土体中存在溶洞等自然缺陷或存在带有 衬砌的人防通道、市政管沟、墓穴或地铁等人为构筑物时,应进行 地基缺陷的稳定性评定。 6.1.3存在岩溶的地基,应以钻探、地球物理勘探与试验等有效手段 判定溶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充(堆)填物性状、溶洞顶板岩 层厚度及岩石力学性质。 6.1.4当建筑物已出现因地基稳定性不足时,应将地基的稳定性子项 级别评定为D级。 6.1.5建筑物地基的损坏、损伤部位及事故影响异常点应取得并保留 图片或影像资料

6.2.1建筑地基存在下列情形,应进行地基抗滑稳定性的评定:

1位于斜坡、岸边、沟谷附近的建筑,当建筑物荷载增加或岩主 环境发生改变时; 2建筑周边土方开挖,基础位于其潜在地基滑动面内时; 3建筑物位于因施工或其他因素影响可能形成滑坡地段时; 4其他可能导致地基滑动的情形。 6.2.2建筑地基的抗滑稳定性可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评定,地基抗滑 稳隐定系数应根据滑动面的情况由计算或分析确定。地基圆弧滑动、 折线滑动或直线滑动模型的地基抗滑稳定系数可按本标准附录D计 算确定。 6.2.3滑动面力学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 规范》GB50330的规定。 6.2.4当地基为土、破碎或极破碎岩体时,抗滑稳定系数计算应采用 圆弧滑动模型,其他情况宜根据结构面形态采用直线或折线滑动模 型计算确定。 6.2.5地基抗滑稳定系数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对于结构复杂 的岩质滑移地基,可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计 算;当滑动地基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6.2.6对存在多个滑动面的地基,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滑动面进行稳 定性分析,并取抗滑稳定系数的最小值作为抗滑稳定系数计算值;对 多级滑动面的地基,应分别对各级滑动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

6.2.7滑动面为弧形和折线形时,计算条块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滑动面倾角明显变化处、滑动面与地下水位线相交处、滑动面 强度指标变化处、地下水位明显变化处、地形坡角明显变化处、地 形线与河(库)水位线相交处、地面荷载明显变化处可作为条块分界 点; 2条块数量不宜少于8个。 6.2.8对位于抗震设防区域内的永久边坡及岸边的建筑地基进行稳 定性验算时应考虑地震力作用,地震力增大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6.2.9当锚杆、抗滑桩、桩基础、复合地基中增强体穿过滑动面时, 其抗滑作用可视滑动后危害程度予以适度折减。 6.2.10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稳定性的分项级别应评定 为a级: 1不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不小于1.35; 2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不小于1.15; 3临时主方开挖影响地基稳定,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不小于 1.25。 6.2.11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定为 b级: 1不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于1.20:

2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不小于1.05; 3临时土方开挖影响地基稳定,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不小于1.10。 6.2.12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动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定 为级: 1不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不小于1.05; 2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不小于0.90; 3临时土方开挖影响地基稳定,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于0.95 6.2.13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s小于本标准第6.2.12条的规定条件时: 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定为d级

内的容许振动值(mm/s)

注:1容许振动值按线性插值确定

2对于未达到国家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城市旧房和镇(乡)村未经正规设计自行建造的房

6.4溶洞与衬砌稳定性评定

5.4.1建筑地基受力岩主体中的溶洞对稳定性影响的评定,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确定,符合该标准规 定的溶洞稳定性级别可评定为a级。 5.4.2建筑地基受力岩土体中存有溶洞时,稳定性级别定可采取定量 计算方法或经验方法确定。 5.4.3定量计算判定溶洞对稳定性的影响时,可用溶洞顶板的安全度 (n)作为评定稳定性级别的指标。 6.4.4溶洞顶板的安全度(n)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 5.4.5受力岩土体的溶洞或岩洞不存在引发主体流失的裂隙,以溶洞 页板的安全度(n)为指标,溶洞的稳定性级别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n≥1.1时,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a级; 2当1.0≤n<1.1时,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当0.9≤n<1.0时,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当<0.9时,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5.4.6溶洞稳定性级别经验确定方法,应根据溶洞位置、跨度、岩层 享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裂隙及覆盖土层厚度确定。 3.4.7溶洞不位于受力岩土体范围内,且溶洞对地基稳定和地面变形

不产生影响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a级, 6.4.8当溶洞全部或部分位于受力岩土体范围内,且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1洞体较小且经过填充、加固处理,对地基稳定和地面变形基本 不产生影响; 2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不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 宽度的6倍,且不具备形成土洞或其他地面变形的条件; 3洞隙或岩溶漏斗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 4洞体较小,基础底面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 5洞体位于基本质量等级为I级或ⅡI级的岩体,顶板岩石厚度大 于或等于洞跨。 6.4.9当溶洞全部或部分位于受力岩土体范围内,且符合下列条件之 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1溶洞顶板与基础底面之间的土层厚度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 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溶洞经过一定的处理,对地基稳定和地面 变形影响不天; 2洞体较大,基础底面小于洞的平面尺寸,但洞体进行了一定的 填充、加固处理; 3洞体位于基本质量等级为I级或IⅡI级的岩体,顶板岩石厚度小 王洞跨,或洞体位王其本质量等级为Ⅲ级的尝体

不产生影响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a级, 6.4.8当溶洞全部或部分位于受力岩土体范围内,且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1洞体较小且经过填充、加固处理,对地基稳定和地面变形基本 不产生影响; 2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不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 宽度的6倍,且不具备形成土洞或其他地面变形的条件; 3洞隙或岩溶漏斗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 4洞体较小,基础底面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 5洞体位于基本质量等级为I级或ⅡI级的岩体,顶板岩石厚度大 于或等于洞跨。 6.4.9当溶洞全部或部分位于受力岩土体范围内,且符合下列条件之 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1溶洞顶板与基础底面之间的土层厚度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 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溶洞经过一定的处理,对地基稳定和地面 变形影响不天; 2洞体较大,基础底面小于洞的平面尺寸,但洞体进行了一定的 填充、加固处理; 3洞体位于基本质量等级为1级或Ⅱ级的岩体,顶板岩石厚度小 于洞跨,或洞体位于基本质量等级为ⅢI级的岩体。

6.4.10当溶洞全部或部分位于受力岩土体范围内,且符合下列条件 之一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1溶洞顶板与基础底面之间的土层厚度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 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溶洞未经处理; 2洞体较大且未被充填,基础底面小于洞的平面尺寸,没有足够 的支承长度; 3洞体位于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V级的岩体。 6.4.11溶洞围岩基本质量分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 准》GB50218确定。 6.4.12受力岩土体中存在有衬砌的构筑物,当符合下列全部要求时 将地基岩土体的稳定性级别评定a级: 1基础有完整的跨越受力岩土体中构筑物的结构体系,且其承载 力符合国家现行结构设计相关标准的规定; 2受力岩土体的构筑物内,衬砌结构完整或已完全填实,无漏砂、 漏水状况; 3对于已经废弃但未完全填实的构筑物有定期检查和安全维护 的制度。 6.4.13地基受力岩土体存在有衬砌的构筑物,且跨越结构或构筑物 本身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受力岩主体的稳定性级别应按下列规定确 定:

1考虑构筑物承受建筑部分荷载,衬砌结构完整、支护完好,无 漏砂、漏水状况,对地基稳定和地面变形基本不产生影响时,稳定 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2有一定的漏水状况,基本没有或有少量的漏砂状况,对地基稳 定和地面变形可能产生影响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3有明显漏砂、漏水状况,对地基稳定和地面变形造成影响时, 稳隐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6.4.14当跨越结构或构筑物的承载力低于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时 受力岩土体的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当跨越结构或构筑物的承 载力低于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且跨越结构或构筑物支护体出现 开裂的,受力岩土体的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6.5.1建筑地基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地基塌陷与土体流失的利 性评定: 1可能受到采空塌陷的影响; 2可能受到土洞或带有可造成土体流失的裂隙溶洞的影响; 3位于无防护措施的斜坡、河道、沟谷之上; 4可能受到无衬砌构筑物的影响; 5可能受到市政给水排水管线的影响

6其他可造成地基土流失的影响。 6.5.2采空塌陷对建筑的影响,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煤矿采空区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51044规定的方法分析确定;对已经受到影响的建 筑,应将其地基稳定性的级别评定为d级。 6.5.3地基中存在着土洞或带有可造成土体流失的裂隙、溶洞,稳定 性级别评定应根据土体流失时受力岩土体受影响情况,按下列规定 确定: 1当不存在土体流失时,应将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评定为a 级; 2当土体流失不会明显影响地基的围护岩土体时,应将地基土体 流失稳定性级别评定为b级; 3当土体流失仅影响地基的围护岩土体时,应将地基土体流失稳 定性级别评定为C级; 4当土体流失影响受力岩土体时,应将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 评定为d级。 6.5.4建筑地基围护岩土体的范围应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确定 6.5.5建筑附近存在土洞或带有可造成土体流失的裂隙、溶洞,稳定 性级别评定应根据土洞、溶洞完全填满时地基受影响的情况,按下 列规定确定: 1当士洞、溶洞缺陷完全填满,且建筑地基的围护岩土体和受力

6其他可造成地基土流失的影响。 6.5.2采空塌陷对建筑的影响,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煤矿采空区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51044规定的方法分析确定;对已经受到影响的建 筑,应将其地基稳定性的级别评定为d级。 6.5.3地基中存在着土洞或带有可造成土体流失的裂隙、溶洞,稳定 生级别评定应根据土体流失时受力岩土体受影响情况,按下列规定 确定: 1当不存在土体流失时,应将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评定为a 级; 2当土体流失不会明显影响地基的围护岩土体时,应将地基土体 流失稳定性级别评定为b级; 3当土体流失仅影响地基的围护岩土体时,应将地基土体流失稳 定性级别评定为C级; 4当土体流失影响受力岩土体时,应将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 评定为d级。 6.5.4建筑地基围护岩土体的范围应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确定 6.5.5建筑附近存在土洞或带有可造成土体流失的裂隙、溶洞,稳定 性级别评定应根据土洞、溶洞完全填满时地基受影响的情况,按下 列规定确定: 1当土洞、溶洞缺陷完全填满,且建筑地基的围护岩土体和受力

君土体均不可能受到任何影响时,地基主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 为a级; 2当土洞、溶洞缺陷完全填满,建筑地基的围护岩土体可能受到 影响,但不会影响受力岩土体时,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 为b级; 3当土洞、溶洞缺陷完全填满,建筑地基的围护岩土体受到影响 可能会影响受力岩土体时,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级; 4当土洞、溶洞缺陷完全填满,但已影响建筑地基的受力岩土体 时,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5.5.6位于无防护措施的斜坡、河道、沟谷附近的建筑应按下列规定 进行稳定性级别的评定: 1当罕遇地震或洪水等偶然作用发生时和发生后,地基的受力岩 土体和围护岩土体均不会受到影响时,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 平定为a级; 2当罕遇地震或洪水等偶然作用发生时和发生后,仅地基的围护 岩土体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不会影响受力岩土体时,地基土体流失 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当罕遇地震或洪水等偶然作用发生时和发生后,可能影响受力 岩土体时,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当罕遇地震或洪水等偶然作用发生时和发生后,会影响地基的

受力岩土体时,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5.5.7建筑地基中存在无衬砌构筑物、直理式市政给水管线或不能承 受外部荷载的市政排水管线时,应将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评定为c 级;已造成地基土体塌陷或流失时,应将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评定为 d级。 6.5.8建筑附近存在无衬砌构筑物,应根据构筑物和对地基土体的影 响程度按下列规定进行评定: 1当无衬砌构筑物完全塌陷且围护岩土体和受力岩土体均不受 影响时,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a级; 2当无衬砌构筑物完全塌陷且围护岩土体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受 力岩土体不受影响时,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当无衬砌构筑物完全塌陷且受力岩土体可能受影响时,土体流 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当无衬砌构筑物完全塌陷且已影响到受力岩土体时,土体流失 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5.5.9建筑附近有直理式市政给水管线或不能承受外部荷载的市政 排水管线时,地基土体流失稳定性鉴定级别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给水管线或排水管线漏水造成的土体流失对建筑地基的围护 岩土体和受力岩土体均不造成影响时,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 为a级;

2给水管线或排水管线漏水造成的主体流失可能会对建筑地基 的围护岩土体造成影响,但不影响受力岩土体时,土体流失稳定性 级别应评定为b级; 3给水管线或排水管线漏水造成的土体流失可能对建筑地基的 受力岩土体造成影响时,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给水管线或排水管线漏水造成的土体流失已经对建筑地基的 受力岩土体造成影响时,土体流失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5.5.10建筑地基与基础的损坏、损伤部位,事故影响异常点宜留有 图片或影像资料

6.6.1地基稳定性级别可按下列方式列出误

6.1地基稳定性级别可按下列方式列出评定结果: 1仅有其中某一个评定分项; 2已进行了其中两项及以上的评定分项。 6.6.2当仪有一个地基稳定性的评定分项,地基稳定性子项级别应按 该分项的评定级别确定,即: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a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A级;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b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B级;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c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C级: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d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D级

6.6.3当已进行两项及以上的稳定性分项评定时,建筑地基稳定性 项级别应按评定分项最低级别确定,即: 各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a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A级; 各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b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B级; 各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c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C级 各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d级时,稳定性子项评定级别为D级

7.1.1地基变形评定前,应确定影响地基安全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 是否停止。 7.1.2地基变形评定包括变形量评定和变形速率评定,变形量包括沉 降量、沉降差和倾斜值。 7.1.3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应反映地基变形特征,根据地基与基础形状 影响安全的坏境条件及部位,以变形显著位置开始布点,并有利于 地基沉降差异性的判定。观测点宜设在基础顶面。基础埋置较深或 设置困难时,可设置于与基础有可靠连结的上部结构的稳定构件上。 7.1.4监测基准点的理设及监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的要求。

7.1.1地基变形评定前,应确定影响地基安全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 是否停止。 7.1.2地基变形评定包括变形量评定和变形速率评定,变形量包括沉 降量、沉降差和倾斜值。 7.1.3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应反映地基变形特征,根据地基与基础形状 影响安全的坏境条件及部位,以变形显著位置开始布点,并有利于 地基沉降差异性的判定。观测点宜设在基础顶面。基础埋置较深或 设置困难时,可设置于与基础有可靠连结的上部结构的稳定构件上, 7.1.4监测基准点的理设及监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 8的要求。

7.2.1地基变形量分项的评定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地基变形允许值为基准对地基沉降量、沉 降差和倾斜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的方式。

7.2.1地基变形量分项的评定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地基变形允许值为基准对地基沉降量、沉 降差和倾斜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的方式

7.2.2建筑地基与基础接触紧密时,变形量测点可设置在基础上;建 筑的地基与基础脱开时,变形量测点应设置在地基顶面上。量测点 宜设在下列位置: 1地基单元的基础外沿及拐角; 2地基与基础的裂缝或沉降缝两侧; 3地基变形较大及变形速率较快的轴线方向 4通过建筑重心的纵横轴线上。 7.2.3建筑地基沉降量、沉降差和倾斜的量测值,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确定。验收资料中载明存有施工偏差测 定记录时,应从位移和变形的测试值中将施工偏差分离。 7.2.4增加建筑结构荷载的改造项目除应对改造前的地基变形量进 行评定外,尚应依据地层岩土力学参数对改造后的地基变形增量做 出预估或计算, 7.2.5建筑地基变形符合下列条件时,地基变形的分项指标级别应评 定为a级: 1建筑物的倾斜、基础沉降量和沉降差的实测值均不天于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限值; 2建筑物的基础、上部结构、围护结构无因地基变形造成的损伤 或裂缝。 7.2.6建筑地基变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地基变形的分项指标级别

应评定为b级: 1建筑物的倾斜、地基沉降量和沉降差的实测值均不大于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限值,但存在建 筑物基础、上部结构、围护结构的轻微损伤或裂缝,且已证明地基 变形是造成损伤或裂缝的主要原因 2建筑物的倾斜、地基沉降量或沉降差的实测值不超过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限值的140%,且建 筑物不存在因地基变形造成的损伤或裂缝。 7.2.7建筑地基变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地基变形的分项指标级别 应评定为C级: 1建筑物的倾斜、地基沉降量或沉降差的实测值不超过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限值的140%,建筑 物结构构件存在轻微的损伤或裂缝,且损伤或裂缝位置与地基变形 值异常位置相关; 2建筑物的倾斜、地基沉降量或沉降差的实测值大于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限值,建筑物结构构 件存在较严重的损伤或裂缝,且损伤或裂缝位置与地基变形值异常 部位相关。 7.2.8建筑地基变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地基变形的分项指标级别 应评定为d级

1建筑物的倾斜、地基沉降量或沉降差的实测值不超过现行国家 示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限值的140%,建筑 物结构构件存在较严重的损伤或裂缝,且损伤或裂缝位置与地基变 形值异常部位相关; 2建筑物的倾斜、地基沉降量或沉降差的实测值大于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限值,建筑物结构构 件存在严重的损伤或裂缝,且损伤或裂缝位置与地基变形值异常部 位相关。

7.3.1地基变形稳定性的评定可采取观测或监测地基观测点的变形 速率,并应按变形速率评定指标级别的方法。 7.3.2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相同的量测方法和量测路线: 2应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3应固定量测人员。 7.3.3地基变形监测点应按顺序依次编号,并形成闭合回路,监测网 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 7.3.4裂缝监测时,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设 在距离起端100m处,另一组设在裂缝的最宽处,每组应使用两个对

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7.3.5地基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地基变形特征,并兼顾地 层地质情况。 7.3.6变形监测鉴定周期宜为30d,建筑物使用不足2年或为软土地 基时可为60d;监测宜符合表7.3.6的规定。对于观测稳定性的长期 监测周期不宜少于100d

表7.3.6变形速率监测

注:括号中数值为建筑物使用不足2年或为软土地基时的天数

7.3.7变形监测参数可包括竖向位移速率、两个正交方向的水平位移 速率及地基(基础)裂缝宽度扩展速率。速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7.3.7变形监测参数可包括竖向位移速率、两个正交方向的水平位移 速率及地基(基础)裂缝宽度扩展速率。速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h、Vv一一水平位移速率和竖向位移速率((mm/d); Vs一一裂缝宽度扩展速率(mm/d); Sx1、Sy1和Sx2、Sy2一一时段开始和时段结束时水平正交 方向位移分量量测值(mm); Sv1Sv2 一时段开始和时段结束时的竖向位移量测值 (mm) ; 81、82一一计算开始和计算结束时的裂缝宽度量测值 (mm); t一一计算起止天数(d)。 7.3.8当被鉴定的建筑地基具有下列特征之一,且不能确定地基变形 是否稳定时,应在采取安全措施后进行24h变形与裂缝监测,并对 变形稳定性级别进行快速判定。 1建筑主体结构倾斜明显: 2建筑墙体开裂严重并有相互贯通的裂缝; 3监测变形速率大于1mm/d或裂缝扩展速率大于0.5mm/d,或出 现变形发展显著的特征。 7.3.9变形的个体指标级别,应结合长期观测的变形速率及本标准表 7.3.6,按下列规定评定: 1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应评定为a级,

方向位移分量量测值(mm)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明显依次连续递减 2)长期观测的变形速率处于稳定阶段。 2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应评定为b级: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基本依次连续递减; 2)长期观测的变形速率处于稳定阶段边沿,但没有突增变异 段。 3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评定为c级: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无明显递减; 2)变形速率()大于0.04mm/d,且不大于1.0m/d。 4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评定为d级: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呈增大,或交替增大的趋势; 2)变形速率(v)大于1.Om/d。 7.3.10依据水平位移速率评定级别时,尚应结合地基土质条件、地 形条件、建筑结构特性进行综合评定。对于有滑动趋势的地基,其 评定级别应降低一级。 7.3.11对于符合本标准第7.3.8条快速判定的建筑地基,其级别应 评定为D级,并应做出采取安全应急处置的建议,

7.4.1地基变形级别可按下列方式列出评定结果 1仅有其中某一个评定分项; 2已进行了其中两项的评定分项。 7.4.2当仅有一个地基变形的评定分项,地基变形子项级别应按该分 顶的评定级别确定,即: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a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A级;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b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B级;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c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C级; 分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d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D级。 7.4.3当已进行两项变形分项评定时,建筑地基变形子项级别应按评 定分项最低级别确定,即: 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a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A级; 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b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B级; 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c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C级; 分项项目最低级别为d级时,变形子项评定级别为D级

8.0.1建筑地基安全性鉴定应根据地基现状、发展趋势及环境影响, 结合上部结构全面分析,综合判定。 3.0.2建筑地基安全性应根据其所含各分项级别,以及取得完整性、 承载力、稳定性及变形子项的级别,综合鉴定安全性等级。仅做子 项(分项)评定时,应列出所做子项(分项)的评定级别。 3.0.3评定方法: 1所鉴定建筑地基只一个子项时,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对应子项 项目的评定级别,即: 子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A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1级; 子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B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II级; 子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C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II级; 子项项目的评定级别为D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IV级, 2所鉴定建筑地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项项目时,在安全性评定 中,可只评定其涉及安全或已造成不安全特征的主要子项,其级别应 先取各子项项目最不利级别作为地基安全性评定级别,即: 各子项项目最不利级别为A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I级

各子项项目最不利级别为B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II级 各子项项目最不利级别为C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IⅢI级: 各子项项目最不利级别为D级时,安全性评定级别为IV级

附录A建筑地基安全性鉴定报告

Q/TYH 0005 S-2014 云南太阳魂酒业有限公司 葡萄汁及其饮料表A建筑地基安全性鉴定报告

附录B建筑地基岩土体完整性评定表表B建筑地基岩土体完整性评定表报告编号(委托/业主单位概况单位名称委托日期建筑物名称所在地址二地基基础概况房屋用途建造年份结构形式结构层数基础形式室内标高室外标高室外基础埋深三地基岩土体缺失平、立面图(可另附页)平面图立面图四受力岩土体与围护岩土体缺失受力岩土体围护岩土体正立面土体缺失比正立面土体缺失比后立面土体缺失比后立面土体缺失比左立面土体缺失比左立面土体缺失比右立面土体缺失比右立面土体缺失比加固状况溶洞、土洞状况五结论六鉴定人员日期 54

附录C地基承载力特征比值计算

C.0.1地基承载力特征比值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C.0.1地基承载力特征比值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JB 1673-1975 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