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pdf

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5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6652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pdf

开发利用深度;查明热储的岩性、空间分布、空隙率、渗透率、产能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密切程度;查明 热储盖层岩性、厚度变化、对热储的封闭情况及其地热增温率:查明地热流体的温度、赋存状态、物理 性质与化学组份,并对其利用方向做出评价;查明地热流体动力场特征、补径排条件,计算评价地热资 源/储量。 4.1.5工程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并对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勘察报告编 写提纲及附图、附表具体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4.2.1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应遵循保护地热资源、满足建筑物功能的要求、节能及运行管理方便 等原则。 4.2.2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应依据地热资源勘查部门所提供的资源可采储量及地热井参数进行设

地货 2.4应根据地热能取热系统进出口流体参数和末端系统温度、水质需求,合理选择供热系统形 2.5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应确定地热供热负荷、调峰负荷、供热工艺流程和热泵选型。当 出口温度较低时或考虑梯级利用时BB/T 0015-2021 纸浆模塑蛋托,宜采用热泵系统。

a 采用地热梯级综合利用形式; b) 宜设置调峰系统: C) 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d 采用低温高效的末端装置。 4.2.7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地源侧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系统。 4.2.8 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应以地热承担基本热负荷,辅助能源承担调峰热负荷。热负荷应按下列规定 计算: a)地热基本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热基本热负荷应按下式计

Gda X .p +.. + td. td....

DB 14/T 23862021

Ga—地热井开采量(m/h); 一地热流体的密度(kg/m); tdo——无调峰装置时地热流体回水温度(℃)。 b)调峰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Qt—调峰热负荷(kW): Q设计热负荷(kw)。

4.2.9地热利用率不应小于60%。地热利用率应按下式计算:

4.2.9地热利用率不应小于60%。地热利用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一地热利用率: Qs 一地热实际利用热量(kW); Qmax地热最大可供热量(kW): 一地热稳定流温(℃): t2 一地热流体排放温度(℃); 当地年平均气温(℃)。 4.2.10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应设置调峰系统,地热供热调峰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见附录B。调峰热源 宜采用热泵、燃气锅炉、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等。 4.2.11设计调峰热负荷应依据地域气象条件、地热利用率、技术经济等因素确定。调峰热负荷宜占总 热负荷的20%~40%。

4.2.12启动调峰系统的室外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twk——启动调峰系统的外界空气温度(℃); tn一 一供暖室内计算温度(℃); Qd基本热负荷(kW); Qn—设计热负荷(kW);

4.3施工、调试与验收基本规定

4.3.1.1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施工应具备 工程区域的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文件和图纸会审记录等。 4.3.1.2地热能取热系统施工应充分考虑现场条件和远期扩容需求

4.3.1.1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施

DB14/T23862021

3.1.3地热能取热系统应按照“探采结合”原则进行布置和施工。地热勘探孔有条件成井的, 热生产钻井技术要求成井,在取得各项钻井地质及地热参数资料后转为生产井使用。勘探井口径 取样、测井及成井后安装抽水换热设备要求。

4.3.1.4钻并施工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场地要求:施工场地宽度应大于15m,长度应大于35m,场地平整; b 钻井施工:钻井施工可参考DZ/T0260; C 钻井资料: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要求,及时整理钻井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完井后分类组卷 装订,验收通过按时归档。 4.3.1.5地热能取热系统施工完成后,应对地热井并位及直埋管道进行定位。 4.3.1.6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施工安装完成后,必须对管道系统依次进行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和清 洗,并应符合CJJ28和GB55010的相关。

3.2.1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交付使用前应进行完整的系统调试、试运行与验收。 3.2.2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调试之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全面检 合设计与施工相关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运转和调试。

a 应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调试,包括供热循环水侧的注水、试压,按操作规程调试、启动机 房设备; b 应制定试运行方案; 系统的压力和温度应逐步提升至设计要求。 4.3.2.4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试运行期间的测试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取热系统的换热介质压力、温度、流量等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地面供热系统未端的介质压力、温度、流量等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C 取热系统和地面供热系统实现连续平稳运行,水管阻力、阀门阻力和水泵效率、电机功率应符 合设计要求,消除不合理的管道阻力; d 控制与监测系统的计量、检测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正常、通讯正常,满足对地热供热系统进 行监测和控制的设计要求,能正确显示监测结果,实现设备联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等功能; e 控制和监测系统检测的数据、设备状态,应按一定时间间隔(不长于15分钟一次)进行记录 并将记录结果自动存储于控制和监测系统的服务器存储器或云端存储器中,以备随时查验; 地热供热系统验收调试后应形成调试报告,包括调试前的准备记录、水力平衡、机组及系统试 运转的全部测试数据和现场图像记录

3.3.1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验收应包括地热能取热系统验收、地热供热站工程验收、末端供热 程验收。

a)竣工验收应在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监控前提下进行; b 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关部门共同进行,合格后方可办理竣工验 收手续。

DB 14/T 23862021

a)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和竣工图等: b) 主要材料、设备的出厂合格证明及检验报告: C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和施工记录; d 工程设备、管道系统安装及检验记录; 管道冲洗、试压记录; 设备试运行记录。 4.3.3.4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验收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外,还应符合GB55015、GB50411和CJJ13 的相关规定

5.1地热水供热工程勘察

5.1.1地热水取热系统设计前,应根据中深层地热水供热系统对水量、水温和水质的要求, 区进行必要的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地热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地热流体的动 度场和循环途径。 512地热水取热系统地质期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5.1.2地热水取热系统地质勘查

a地质条件; b)地温场特征; 热储特征; d) 地热流体特征。 5.1.3当地热水取热系统勘查结果符合地热水供热系统要求时,应采用成井技术将地热水地质勘探孔 完善成地热井加以利用

3当地热水取热系统勘查结果符合地热水供热系统要求时,应采用成井技术将地热水地质勘探 成地热井加以利用。

5.2地埋管供热工程勘察

5.2.1地埋管取热系统工程设计前,应采用适宜的物探方法对工程场区内中深层地热地质条件进行详 细的勘查。

5.2.2物探测井要求如

a)岩土测试与原位实验在勘探井及探采结合井中进行。 b 地热地质资料不充分区域应开展地热地质勘探,并最少选1个钻井作为探采结合井。岩土测试 与原位试验宜包括以下内容: 1) 样品采集与测试:对勘探井及探采结合井取热段每个热储层应采用1组~3组岩心,并进 行岩心样密度、孔隙度、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等测试,取岩心的位置、数量、质量应满 足后期实验室测定参数及热储层评价的要求。 2 物探测量:探采结合井地球物理测井宜进行全孔测量,测井参数应包括视电阻率、自然电 位、并温、自然伽马、声波速度、密度、孔径、磁化率、能谱等测量数据,并解译出孔隙 度。

5.2.3地埋管取热系统地质勘查应包括下列内

a) 地层结构、断裂分布; b) 地温梯度; c) 岩性、厚度、温度平面及剖面分布情况; d)地下流体温度、压力及化学组分:

DB14/T23862021

e)地下热储的岩性、埋深、厚度及分布; f)热储盖层的岩性、厚度及分布; 岩土体热物性分析及地热储层热物性分析; h)开凿地热井所需的全部地质参数; i)钻探方法与成本。 5.2.4地埋管地热井建成后,应监测循环介质进出口温度、流量等参数,测算地下换热井换热量。宜 进行三次不同循环流量试验, 每次试验的延续时间不宜少 评价换热井的合理取热能力

6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

6.1中深层地热水供热系统

6.1.1中深层地热水供热系统由地热水取热系统、输配管网、末端用户组成,中深层地热水间接供热 系统和直接供热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见附录C 6.1.2中深层地热水供热系统宜采用间接供热系统。 6.1.3温度较高的地热流体应采用高温段和低温段适合的末端设备实现地热能梯级利用,地热能梯级 利用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见附录D。 6.1.4中深层地热水供热系统应设计抽水量、回灌量和地下水水位在线监测系统

6.2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

.2.1中深层地理管供热系统包括地埋管取热系统、换热器或热泵机组、输配管网和末端用户组成。 口深层地埋管间接供热系统示意图见附录E和中深层地埋管直接供热系统示意图见附录F。 2.2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中深层地理管供热系统设计前期应开展必要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中深层地理管换热器 取热量可参考附录G进行估算确定; b 施工图设计或实施阶段,宜按实际测试对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取热量进行修正; c)中深层地理管供热系统应按末端形式合理选择供回水温度和温差: d 当条件充许时,中深层地理管供热系统应优先选用中深层地理管直接供热的形式与运行模式, 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与供热末端用户直接连接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3 中深层地埋管直接供热不能满足要求时,开启热泵机组进行间接供热。 2.4 中深层地埋管间接供热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供热系统形式、供热(或空调)系统热负荷,确定相适应机组的相关参 数; b 机组应具备容量或热量调节功能,应满足热负荷变化及部分负荷运行的调节要求; C 机组用户侧循环流量应按机组的供热量及用户侧供回水温差计算确定: d)地源侧循环介质应充足稳定,满足所选机组供热时对地源侧进水温度和流量的要求。 2.5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宜选用变流量系统或使用可调节流量的循环泵。 2.6中深层地理管换热器循环系统以及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供热循环系统的补水应进行软化水处理 其水质按GB55010的相关要求执行。 2.7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应设置热泵机组用电、循环系统循环水泵用电、机房照明用电计量装置 盾环水系统补水量计量装置,热泵机组的供热量计量装置

DB 14/T 23862021

[7. 1. 1 一般规定

7.1.1.1地热水取热系统应根据地质勘查报告进行设计与施工

a)地热井设计; b)回灌系统的设计; c)地热井室的设计。

7.1.2.1地热井设计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地热井抽水量和回灌量、水温: 地热井数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层位; C 并管配置及管材选用: d 井身结构、固井及止水材料 e) 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要求及措施: 井口装置及附属设施; g 泥浆处理和环保要求; 场地要求。 7.1.2.2地热井设计时应采取减少空气侵入的措施。 7.1.2.3地热水开采总水量应按照所选系统形式经过计算确定,地热井群设计的总出水量应小于开采 地区地热水允许开采量。 7.1.2.4地热井数目应满足持续设计出水量和完全回灌的需求。 7.1.2.5开采井和回灌井宜能相互转换,其间应设排水装置。抽水管和回灌管上均应设置水样采集口 及监测口。 7.1.2.6开采井和回灌井的平面布局应根据下列规定确定: 根据地热资源勘察报告,结合项目建设情况,确定开采井和回灌井井位; 根据地下水位变化、径流方向、渗透系数、水力坡度、影响半径等因素,确定开采井之间的距 离; C 根据项目场地地质结构和抽水、回灌试验数据,结合水位变化和热干扰等因素,综合确定开采 井和回灌井、回灌井与回灌井之间的距离;井位布置应避免开采井和回灌井的井距过近,防止 出现热突破: d 地热井的设置应避开有污染的地面和地层。地热井井口应严格密封,井内装置应使用对地下水 无污染的材料。地热井与化粪池、污水池或中水处理站的间距不应小于30m。

7.1.3地热水回灌系统设计

DB14/T23862021

J评价报告。回灌试验的具体要求按照GB/T11615的相关规定执行。 1.3.3回灌井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在基础资料和回灌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热储模型,设计开发方案; b)回灌井钻井工程设计按照DZ/T0260的相关规定执行。 1.3.4回灌系统工艺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地热水回灌系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系统。地热水从开采并抽取出来,经过换热利用后输送 至回灌井,过程中采用除砂、过滤、排气等工艺,回灌至回灌井,实现回灌, 6 地热水回灌宜采取同层回灌模式,以维持开采热储的压力。特殊情况下可以实行异层回灌。当 采用异层回灌时,必须进行回灌水对热储及水质的影响评价。 C 地热回灌可采用自然回灌或加压回灌方式。自然回灌不能满足全部回灌情况下进行加压回灌, d 灰岩热储尾水全部回灌,岩溶热储瞬时回灌率不低于90%,砂岩热储瞬时回灌率不低于80%, 孔隙型地热流体回灌率不低于60%。 e 常见的地热水回灌工艺流程示意图见附录H。 f 回灌管网设计应保证气体的排出和清洗方便。 1.3.5地热水回灌系统主要装置及设备包括并室、并口装置、地热回灌监测装置、水质净化过滤装 、排气装置、加压装置、进排水管路等。 a 回灌水宜进行过滤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回灌过滤装置安装在换热器一次侧出口之后; 2 对基岩型热储,回灌过滤精度应达到50um; 3) 对于孔隙热储,应分级过滤,最终过滤精度应依据地热尾水固体物、悬浮物的颗粒直径和 数量确定,应达到3um~5um。当回灌流体中泥质含量较高时,宜在粗过滤装置前加装排 污器; 4 过滤器宜采用多个相同的过滤器并联的安装方式,粗过滤器宜采用自清洗; 5 过滤器应采用不锈钢材质。 b 回灌系统中排气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排气罐应安装在精过滤器之后,加压泵、回灌井口之前; 2 排气罐的容量应根据地热水中所含气体组分和含量确定; 3)当地热水中气体含量较高时,应采用排气管道方式将已释放出的气体排出设备间,以防止 中毒、引发火灾和爆炸: 4)排气罐应采用不锈钢材质,顶部设置自动排气装置及压力表。 C 回灌系统加压泵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加压泵宜选用变频控制的管道离心泵,材质应考虑地热流体水质特点,条件具备时优先选 用卧式直连离心泵: 2) 加压泵应根据回灌压力和回灌量的要求确定,并符合压力容器和设备的设计安装要求。 d 相关管路设计 1)为避免净化后水质产生二次污染,回灌管路宜选用不锈钢、PERT或钢塑复合管,同时进 行防腐防垢处理,并应满足管道允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要求; 2) 回灌系统应严格进行密封处理,所有接口的连接方式除应采用法兰连接的设备和阀门外, 其他管道应采用焊接

7.1.3.3回灌并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DB 14/T 23862021

7.1.4 地热并室设

1.4.1地热井室位置选择和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地热井室位置应满足城镇规划和小区总体规划要求: 地热并室总平面布置应同时满足布置和安装各类管道、仪表和其他部件所需的尺寸要求,各设 施之间应有运行操作及维修所必须的场地和检修通道: c 设备检修时系统排水应有排放去处。 1.4.2地热井室建筑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热井室宜采用地上独立建筑: b 地热并室建筑的高度应满足设备安装、起吊、检修、搬运所需的空间: 地热并室的大门应保证能将搬运的机件进入,应比最大件宽0.5m; d) 地热井室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并应符合GB50016的相关规定; 地热井室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不小于二级,并根据等级配置符合消防安全通道要求的门窗,室门 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后启的内级以上防火门: 地热并室建筑内应设置防爆照明灯具及开关,其他电器设备应符合相应的国家防爆技术要求: 地热井室与周边建筑间距应符合GB3096的相关规定。 1.4.3地上式地热井室的建筑与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平面布置应满足工艺要求 b) 功能分区应明确且管理方便: 地热井室设备间地面应设200mm×200mm排水明沟,并连接市政排水沟; 地热井室地面标高应高于室外地面200mm; e) 地热井中心线至内墙面的间距不应小于1.5m f 应设置起重设备,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移动式起重设备时,室内净高不应小于4.0m,且应在与井口垂直的屋顶设置不小 于1.0m×1.0m的吊装孔; 2)当采用固定式起重设备时,室内净高不应小于6.0m; 3)吊装孔可设计为活动盖板; g)井室内宜采用自然通风,其换气次数不小于1.0次/h。 1.4.4地下或半地下式地热井室的建筑与结构除应符合本文件第7.1.4.3条中第a)~c)款和第e)~ 款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地热井室屋顶应设置井泵提升孔、进出人孔、进气孔及排气孔,并做防水。进气孔、排气孔管 道室外部分均应设防雨、防尘帽,并在附近设置警示标志; b) 宜设置机械排风及相应排风管道和防雨通气帽; C 地热水气水分离设备的排气管道应直通室外,排气管道上低点应设自动排水阀; d 开采含有可燃气的地热水取热系统中回灌井井室应设计可燃气检测报警仪及相对应的防爆排 风装置,地面及井口装置涂装宜考虑防火花设计: e 设备间排水明沟未端应设置集水坑和自动潜水排污泵,并应有不间断动力电源供应,排污泵应 设置自动启闭装置; f) 进出井室的各种管道、电缆应预埋穿墙防水套管: g 地下式井室不应建在其他建筑物之下;

DB14/T23862021

式中: H一井泵的扬程(m); 动水位液面到泵座出口测压点的垂直距离(m); H2一系统所需的扬程(m) V 流体流速(m/s): 9 重力加速度(m/s2): 井内泵管的沿程阻力损失(m)。 e) 地热井泵宜配置变频控制装置。 f 回灌井井泵与泵管连接应安装采灌逆止阀。 g 井泵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井泵的吸入口必须位于动水位下8m~10m处; 2) 地热流体腐蚀性轻的地热并,并泵管的连接可采用法兰连接;腐蚀性严重的地热并,应选 用特种石油套管并采用管螺纹连接; 3 井泵管应安装水位测量管: 4 井泵管表面应涂敷聚氨酯漆或环氧树脂漆等防腐涂料。 .4.6 地热井井口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当地热流体含有大然气或其他有害气体时,并口应安装气水分离器。 b 地热井井口装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井口装置应满足动态监测设备、回灌设备等设施的安装要求; 2) 井口装置能够承受所需的温度、压力; 并口材料应根据地热流体水质检测要求,选择具有抗地热流体腐蚀的材料: 井口装置应采用闭式装置: 井口装置结构设计应考虑井管的热胀冷缩特点,与井管的连接应采用填料函密封套接方 式,并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不宜采用直接连接方式: 井口装置应预留水温、水位测量口,回灌并管道应具备溢流回流管道:

DB 14/T 23862021

7)并口装置应预留水泵线缆与自动监测设施线缆入口,且两种线缆入口应分布于井口装置 两侧; 8) 井口装置应做防腐处理,对于高温、腐蚀性强的地热井,并管外应设置保护套管。保护套 管直径依井管直径确定,与井管之间的间距以10mm~20mm为宜,材质宜采用无缝套管, 选料总长度应不小于1200mm,留置在地面以上的高度应不小于400mm,安装时应保证水 平、牢固、密闭; 9)井口宜设置微正压氮气保护系统,且充氮装置应设置自动压力控制设备; 10)回灌井口装置应具备回扬功能。 地热井井口监测仪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安装流量计、水位监测仪、压力计、温度计; 仪器、仪表材质应考虑防腐蚀、防结垢; 3)水位监测仪精度不应低于土0.01m,流量计精度不应低于2.5%,压力计精度不应低于土 0.01MPa,温度计精度不应低于土0.3℃

7.2 地埋管取热系统

7. 2. 1一般规定

7.2.1.1地埋管取热系统设计前,应根据地热资源勘查报告评估地埋管取热系统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经济性和风险性。 7.2.1.2地埋管取热系统设计前,应明确施工场地内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及深度,并预留远期地下 管线所需的理管空间及埋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严禁损坏地下既有管线和构筑物。 7.2.1.3地埋管换热器的地埋管形式(地埋管形式见附录I)应根据可使用面积、岩土结构、岩土竖向 温度分布、钻井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宜优先采用同轴套管形式,

7.2.2地埋管取热系统取热能力评价

7.2.2.1单个同轴套管形

深度进行估算,取热量估取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i一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单孔取热量(kW); Ks岩土导热系数[W/(m·K)]; H一一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安装深度(m); T一地温梯度(℃/100m)。 2.2.2项目前期,单个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取热量可根据地热增温率、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安装深 度以及岩土导热系数按照附录中图表进行估算。 2.2.3施工图设计阶段,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宜根据埋管深度、岩体导热率、地热增温率, 采用专业设计软件或按照附录I开发程序计算分析,并应根据实测值对地埋管取热量进行修正,

7.2.3地埋管取热系统管材与循环介质要求

DB14/T23862021

.2.3.1地埋管取热系统的管材及管件应采用相同材料,且应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流动阻力 、导热系数大等特性。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管材一般采用可耐压制的特制钢管。同轴套管换热器的 为管应采用高热阻管材,且其强度、耐温性及耐久性应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2.3.2地埋管取热系统循环介质的材料要求:循环介质应选用环保、性能稳定、导热率高且合GB/ 8430.1附录D要求的换热介质,也可选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其他介质: a)安全、腐蚀性弱且与换热管材无化学反应: b) 较低的冰点; 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d)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7.2.4 地埋管取热系统设讯

地源侧相应管道及设备和地热并并室。 7.2.4.2地埋管取热系统根据建筑 热量进行动态计算,最小计算周期不宜小于2年。 7.2.4.3地埋管间接供热系统机组 换热器取热量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7.2.4.1地理管取热系统设

Qs一一中深层地埋管间接供热系统机组供热量(kW); Qq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取热量(kW),Q=ZQi,Q;为单个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取热量(kW); Qh1一地源侧水泵发热量(kW),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COP一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 7.2.4.4地埋管取热系统宜采用大温差小流量水系统,宜提高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能力,同时 降低中深层地理管取热系统的输送能耗。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温差,宜结合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 的取热效率、热损失情况,以及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一次侧水温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7.2.4.5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应安装至中深层热储层,埋深宜为2000m~3000m。 7.2.4.6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进行内管、外管规格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设计参数对取热能 力与水泵功耗的影响。外管流速宜小于1.0m/s。 7.2.4.7采用深度为2000m左右的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理管换热器时,地源侧循环介质流量宜18m /h~27m²/h。

7.2.4.8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井设计应符合以下

a)地热井位置宜靠近地热供热站,远离水并及室外排水设施,若有多个钻并,宜以地热供热站为 中心进行布置; b)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井口径不宜小于220mm,井间距宜为10m~25m; c)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井设计还应符合本文件第7.1.2条的相关规定。 7.2.4.9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井宜选用水泥作为固井止水材料。当中深层地埋管取热系统需穿透含水层 时,应选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固井止水材料, 7.2.4.10地埋管取热系统的管道水力计算应根据实际要求的流量和实际选用的循环介质的水力特性 进行管道水力计算。中深层地埋管取热系统循环阻力,应结合地热换热器构造、流通截面、地热换热器 内、外管道材质及粗糙度、以及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地源侧水阻等因素计算确定,并作为中深层地埋管 取热系统循环水泵的选型依据。 7.2.4.11地埋管取热系统的补水应进行除氧及软化处理

DB 14/T 23862021

8.1.1地热供热站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

a 地热供热站的位置须满足城镇规划和小区总体规划要求,靠近热负荷中心,并考虑噪声、振动 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其位置、总平面布置和建筑应符合本文件第7.1.4.1、7.1.4.2条的规定: 地热供热站选址应利于热源、电源、水源接入,并且应有能满足施工安装或后期改造、更换、 转运的设备进出通道或吊装孔; 应预留回灌临时排水、冲洗管道所需的外排管道接口: d 地热站房设备布置必须考虑检修空间,电气间和值班室宜靠近设备机房送风口,地下站房电气 间地坪宜高于地热供热站地坪0.3m以上,不具备条件时应使用防水挡鼠板; e 热泵机组必须有充足的蒸发器、冷凝器换热管束拆装空间; 地热供热站应依据区域总体规划和供热规划进行设计,供热范围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做 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 2地热供热站通风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地热供热站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宜采用有组织的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 机通风。设备有特殊要求时,其通风应满足设备工艺要求。 b) 含热泵机组的地热供热站应安装氟泄露检测仪。 当地热水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时,地热供热站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地热供热站内送风、排风风机必须设计为连续运行的防爆风机; 2 站内设置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报警并联动风机: 3 地热站内排气阀严禁排气直接排入站内,排气宜采用集气罐,将收集的气体排放至室外, 排放高度距地不小于4m,排放口宜在人员密集场所下风处; 4 可燃气含量过高影响换热设备工作时,应在换热设备进水高点管道设计集气罐及排气管 道,排气管道可接入换热设备出水管道。 d 机械排风系统的通风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备机房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水处理机房换气次数不小于4次/h,设备机房排风系 统宜独立设置且应直接排向室外: 2) 变配电室的通风量应按热平衡计算确定,排风温度不宜高于40℃, e 事故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h; 2)采用氟类工质的供热站排风口上沿距室内地坪的距离不应大于1.2m。 3地热供热站内管道设计应根据热力系统和工艺布置进行,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管网沿墙和柱敷设: 应满足装设仪表的要求; 不同标高管网宜上下层正对布置

8.2.1热水除砂设备

DB14/T23862021

8.2.1.1当地热水中含砂量超过0.05%o(体积比)时,应采取除砂措施。 8.2.1.2除砂设备应满足排砂方便、温度降低少、地热水不与空气接触等要求,宜选用旋流式除砂器 8.2.1.3除砂设备应考虑处理水量、外部接管管径、管道工作压力、水质要求等因素。

8.2.2地热水换热器

a 传热性能好、流通阻力小、耐腐蚀,在使用压力和温度下安全可靠; b) 换热器应根据地热水温和水质选型及选材: C 地热供热系统宜选用板式换热器,对于高温、高压的地热供热系统应采用管壳式换热器; d 换热器进口处应设置过滤器: e 一次侧设置梯级换热时,换热器宜按串并结合设计: f 单个循环系统换热器台数不应少于两台,一台停止工作时,剩余换热器的设计换热量不应低于 供热量的70%。 2.2.2板式换热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端温差宜取2℃,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端温差不宜小于5℃; 对于高温地热水,系统运行工况中当地热水存在汽化可能时,应使用汽水换热器; c 对于热泵机组为主要负荷承担项目,配置热泵机组蒸发器侧换热器不宜少于2台:

8.2.2.2板式换热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端温差宜取2℃,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端温差不宜小于5℃; b 对于高温地热水,系统运行工况中当地热水存在汽化可能时,应使用汽水换热器; C 对于热泵机组为主要负荷承担项目,配置热泵机组蒸发器侧换热器不宜少于2台: 所有换热器进出水管道应设计冲洗用旁通管,底部管道设计不小于DN32的排污泄水口; e 板式换热器应具有在线清洗功能,换热器一次侧上部管道应预留接口,用于药液循环清洗或反 冲洗: f)板式换热器接口最小间距在设计中说明要求

8.2.3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

8.2.3.1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GB50189、GB55015和GB30721的相关要求,并应满足中 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运行参数要求 8.2.3.2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地源侧进水温度宜按20℃~50℃设置,进出水温差可按10℃~20℃选 取,设备容量与参数应根据项目设计工况选用。 8.2.3.3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热泵的总制热量应按照实际计算负荷,不另作附加; b 热泵应具有优良的调节性能,适应供热负荷变化规律,并满足低负荷运行要求,压缩机类型应 根据制热量范围确定,优先选择多机头型机组; ) 热泵供热进水口处应装设过滤器,过滤器的滤网不宜低于30目; d 热泵蒸发器循环系统应设置补水定压,补水定压点宜设置在循环泵的进口,可利用供热系统的 低区补水定压设施: e 热泵机组蒸发器循环系统的补水水质硬度应满足要求,若不满足要求应与热水系统统一考虑 补水软化处理设施; 热泵与其上方管网、电缆桥架的净空高度不宜小于1000mm。 8.2.3.4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的性能与台数,应适应热负荷变化规律,满足部分负荷要求,一般不应 少于2台。多台机组系统应设置必要的措施防止所有热泵机组同时启动,

DB 14/T 23862021

8.2.3.5中深层地源热泵蒸发器侧循环系统宜采用旁通管道及调节阀控制蒸发器进水温度。应设置进 水口温度高于其最高允许温度的停机保护措施,当进水温度超过允许值时,应停机保护。 8.2.3.6中深层地源热机组泵应具备自动调节功能。 8.2.3.7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应优先采用冷(热)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采用自动运行的方式 时,用户侧供热系统和地热能取热系统中各相关设备及附件与热泵机组应进行电气联锁,顺序启停。台 数控制的基本要求是: a)让设备尽可能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b 让相同型号设备的运行时间尽量接近,以保持同样的运行寿命(通常优先启动累积运行时间最 少的设备); C满足用户侧低负荷的需求。

8.2.4.1水泵应配合地热换热系统的要求分别选用,系统宜优先选用具有变频调节功

.1水泵应配合地热换热系统的要求分别选用,系统宜优先选用具有变频调节功能的水泵。 4.2当地热水含有大量水溶气时,应采用减压扩容类水气分离设备,设备出口需设计地热水增 水泵扬程应考虑后端所有设备、部件的阻力损失。 4.3地埋管侧循环水泵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Gs = 0.86(QR + N) / Ats,d (8) 式中: 一地源热泵机组总制热量(kW): N 一地源热泵机组总耗电量(kW): Ats.d 一冬季地源水进出热泵机组温差(℃) b 地埋管侧循环水泵的扬程应按地埋管最不利环路的压力损失,加上热泵机组、平衡阀和其他设 备管件的压力损失,并考虑一定的安全裕量来确定。

8. 2.5用户侧循环水泵

8.2.5.1地热供热站供热水系统应进行阻力计算及平衡优化。 8.2.5.2循环水泵并联运行台数应不小于2台。 8.2.5.3用户侧循环水泵应满足冬季工况要求,宜采用变频水泵,变频水泵控制系统应适应冬季设计 下况水力特性要求及热泵机组特性要求。 8.2.5.4用户侧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GB50189的相关规定。 8.2.5.5用户侧循环水系统较大,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按建筑各区域使用功能(运行时段)的不 同、距离远近或末端机组水侧阻力的不同因素,分设若干个环路。各环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宜采用二级 泵系统。

8.2.6.1根据工艺要求和场地情况,可采用蓄热措施, 8.2.6.2选材应考虑地热流体的温度和腐蚀性;当采用钢制蓄热装置时,装置内部应进行防腐处理, 且防腐处理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8.2.6.3蓄热装置应采取保温措施。

DB14/T23862021

2.6.4蓄热装置应设置溢流、泄水、放气口,并应设置温度及液位传感器。 2.6.5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供热站,蓄热装置必须设置直通室外的排气通道,不得将气体排至 内。 2.6.6蓄热装置应设置自动补水和水位高低限报警装置,

8.2.7地热供热站其他设备

8.3地热供热站电源与供配电系统

8.3.1电源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地热供热站变配电继电保护按照GB/T50062和GB/T14285的相关规定配置; 6) 地热供热站的供电负荷级别和供电方式,应根据工艺要求按照GB/T50052的相关规定确定; 宜设计专用配电室,条件受限时也可设在其它建筑设施内。变配电室设计按照GB/T50053的 相关规定执行; 电源引接点应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地热供热站进线电源采用10kV电压等级时,站内低压配电系统应单独设一回0.38kV市电电 源,带单独计量装置,在地热供热站检修或停运时满足站内照明、仪控和通讯等设备用电需求: f 对于仅用间接换热工艺就能满足热负荷需求的项目,宜预留热泵机组梯级利用工艺安装位置 及配电容量。 3.3.2供配电系统等级宜根据负荷容量确定,进线线路宜采用电力电缆进线方式。户外电力电缆根据 实际情况宜选用交联铠装电力电缆,电缆导体截面应满足负荷要求和动热稳定要求。 3.3.3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地热供热站10kV、0.38kV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或单母分段接线形式。 .3.4配电柜设计时,含有热泵机组、站内并变频柜地热供热站,循环系统、热泵机组、井泵变频单 设计配电柜,配电柜安装远传电表,单独计量用电量。 8.3.510kV系统应采用微机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保护装置安装在开关柜上。 .3.60.38kV系统宜采用断路器、热继电器等保护型电气元件,安装在低压开关柜上。 β.3.7输电线路应尽量利用城市建设的城市综合管廊系统和电缆沟、电缆隧道等公共设施,以敷设方 便和减少输电线路距离为原则

3.1电源设计应符合以

9地热供热管网与末端装置设计

9.1.1.1地热水管网宜采用团式单/双管制。 9.1.1.2当地热井为丛式井场或群采群灌等相对集中的布置,开采井地热水管道宜采用丛式井场汇集、 枝状管网汇集等多井集中输送形式,回灌井热水管道宜采用多井集中输送道丛式井场分散、枝状管网分 散等形式。 9.1.1.3设计开采井和回灌井互换的热储开发技术,地热水管网应同时满足输送和回灌两种工况。 9.1.1.4地热水管网宜采用直埋敷设。 9.1.1.5地热水管网采用顶管敷设,设计应考虑后期抽管空间。

9.1.1.1地热水管网宜采用团式单/双管制。 9.1.1.2当地热井为丛式井场或群采群灌等相对集中的布置,开采井地热水管道宜采用丛 支状管网汇集等多并集中输送形式,回灌井热水管道宜采用多井集中输送道丛式井场分散 散等形式。

1.1.3设计开采井和回灌井互换的热储开发技术,地热水管网应同时满足输送和回灌两种工况 1.1.4地热水管网宜采用直埋敷设。 1.1.5地热水管网采用顶管敷设,设计应考虑后期抽管空间

DB 14/T 23862021

9.1.1.6回灌管网设计宜缩短管网长度以避免净化后地热水二次污染。 9.1.1.7回灌管网宜设计排污口,方便冲洗管网,还应预留回灌临时排水、冲洗管路所需的外排管路 接口。 9.1.1.8地热水输配管道和管路附件应采取保温措施,设计工况下沿程温降不应大于0.6℃/km。 9.1.1.9地热水管网应根据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按其腐蚀性、结垢等特点,选用安全可靠的管材, 地热水管路宜采用耐腐蚀性较强的不锈钢、PERT或钢塑复合管,管路中的法兰、阀门、弯头、蝶阀等 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当采用复合管材时,其性能应符合本文件附录K的要求。 9.1.1.10地热水管网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按照GB50289的相关规定确定。 9.1.1.11 地热水管网应避免穿过污染及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9.1.1.12 2与污水管道或输送有毒液体管道交叉时,地热水管网应敷设在上面,且不应有接口重叠, 9.1.1.13地热水管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 b)不得采用化学水处理方式; c)应采用闭式系统。

a)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

a)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

地表处的水平埋管顶部应在冻土层以下0.6m,且距地面不宜小于1.5m。地埋管水平管路坡度不 2%0。

.1.3.1用户管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系统运行中,应保证在各种设计工况下,管道不出现负压。 b) 压力输水管应考虑水流速度急剧变化时产生的水锤,并采取消除或削弱水锤的措施。 C 供热热水管网管道管材、管道附件、管道系统的布置、最小覆土深度等设计应符合CJJ34、 GB50289和GB55010的相关规定。 d) 管道的温度变形应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自然补偿;当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 置补偿器。 e 管道支、吊架的设计,应计入管道、阀门与附件、管内流体、保温结构等重量以及管道热膨胀 而作用在支、吊架上的力。支架(支座)的类型、间距和结构应根据管道结构、安装和运行条 件、敷设环境、受力特征等因素确定。 f 架空管网应避免使用铸铁材质阀门。 g 排气阀管道加厚,支管坡向干管,坡向不宜小于2%。 .1.3.2用户侧管网布置和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城镇供热管网的布置应在城镇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其他管线及构筑物, 园林绿地、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b) 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的供热管道,可穿越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开槽施工法自建筑物下专门敷 设的通行管沟内穿过。 城镇街道上和居住区内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设。当地下敷设困难时,可采用地上敷设。 d) 供热管道地下敷设时,宜采用直埋敷设, e 工厂区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可与其他管道敷设在同一管架上: 但应便于检修,且不得架设在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方。

DB14/T23862021

9.1.3.3用户侧管网应按照GB50736和GB50019进行水泵输配比计算和审核。 9.1.3.4用户侧管网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当设计工况下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大于15% 时,应安装水力平衡装置,水力平衡装置及调控阀门的选用应根据下列条件确定: a)供热管网形式; b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模式: 热计量及温控形式; d 设计流量、压差。 9.1.3.5可通过增加楼前混水装置进行调节的情况: a 建筑供热系统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及资用压差参数与供热管网不符: b) 实现供热管网大温差小流量、楼内供热系统小温差大流量用热时: C 供热系统水力失调。

9.2供热系统末端装置

9.2.1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的设计应符合GB50736、GB50019和GB55015的相关规定。 9.2.2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的设计应与地热供热站设计统筹考虑,设计参数和系统形式应经过技术 经济比较后确定。 9.2.3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的形式宜采用热水地面辐射供热系统和风机盘管水系统NY/T 2261-2012 木薯淀粉初加工机械 碎解机 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未端形式与供 水温度可按表1选取。

表1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形式与供水温度

9.2.4地热供热系统的末端设备应设置室内温度自动调节装置。

10.1.1地热供热工程防腐设计必须依据国家认定部门检测的水质全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和格式应符 合本文件附录L的要求。 10.1.2地热流体的腐蚀性及水型种类应基于水质分析报告,按拉申指数判定,腐蚀性判定应符合本文 件附录M的相关规定。 10.1.3 :当地热流体具有腐蚀性时,应采取下列防腐措施之一或同时采用两种以上措施: a 采用有换热器的间接供热系统: b) 采用防腐材料; 系统隔绝空气: d 地热流体接触的金属表面涂敷防腐涂料; e 电化学防腐。 10.1.4 与有腐蚀性地热流体直接接触的管道或容器,宜采用非金属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QABSYY 0003S-2015 山东奥博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大麦叶荷叶复合粉(固体饮料)DB 14/T 23862021

a)室外输送地热流体的管道,宜采用适合该流体温度和压力的玻璃钢材料; b)地热流体储存容器,宜采用内衬防腐材料的钢罐或采用玻璃钢及钢塑复合管; c)室内地热流体输送管道,可按照JGJ142的要求选用。 0.1.5当采用间接供热系统时,换热器前与地热流体直接接触的管道或设备,应采取隔绝空气或采取 井口充氮气的防腐措施 10.1.6受流体高速冲击、易磨蚀的部件和转动的部件,其金属表面不应采用涂敷防腐涂料的防腐方法, 0.1.7 严禁采用在地热流体中添加防腐剂的防腐处理方法。 0.1.8 金属表面涂敷防腐涂料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涂料的涂刷层数、涂层厚度及表面标记等应按设计规定执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涂刷层数、厚度应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2)涂料的耐温性能、抗腐蚀性能应按供热介质温度及环境条件进行选择。 b)涂料涂刷前应对钢材表面进行处理,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GB/T8923的相关规定。 c)对管道、管路附件、设备和支架安装后无法涂刷或不宜涂刷涂料的部位安装前应预先涂刷。 10.1.9设备和管道的外防腐还应按照HG/T20679的相关规定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