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EA14-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T/CMEA14-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63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MEA14-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图4.1.6中继间设置示意图

一机头:2一管节:3一中继间:L、L一第1、i段矩形顶管七

4.2.1工作井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便于设备、构件进出场和渣土外运。 2应避开建(构)筑物、架空杆线等不利于施工的场地。 3 宜结合管廊工艺、消防等专业需求统筹考虑。 4 始发井宜设在管廊标高低处,应利于矩形顶管机姿态控 制和管廊内排水。 5当多个顶管并排顶推或多向顶推时,宜利用一个工作井。 4.2.2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宜采用直线敷设形式,纵向坡度不应 小于0.3%且不宜大于3%,应避开建(构)筑物基础,穿越河 道时应选择在稳定河床段。 4.2.3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可在淤泥质黏土、黏土、粉土及砂 土等土层中施工,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则不宜采用矩形顶管 施工: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30kPa; 2单轴抗压强度大于5MPa的岩石地层; 3土层中粒径大于50mm、砾石含量大于30%或粒径大于 200mm的砾石含量大于5%。 4.2.4综合管廊矩形顶管覆土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顶管覆土厚度宜大于矩形顶管机高度的1倍,且不 宜小于3.5m。 2当矩形顶管穿越河道时,管廊应布设在河床的最大冲刷 线以下,冲刷深度至管顶的覆土厚度应满足管廊的抗浮要求。 3当矩形顶管穿越通航河段时,矩形顶管上方覆土层顶高 程应满足通航安全要求。 4当矩形顶管穿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堤防或其 他重要设施时,矩形顶管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相关的安 全规定。

GB/T 34913-2017 民用建筑能耗分类及表示方法4.2.5当综合管廊矩形顶管穿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

1应对穿越建(构)筑物等地段进行调查,并应针对性地 采取保护措施,控制地层变形。 2宣根据建(构)筑物基础与结构的类型、现状,采取专 项设计。 3应对施工引起的地表和建(构)筑物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4穿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堤防或其他重要设施 时,宜垂直穿越;当受条件限制时,可斜向穿越,最小交叉角不 宜小于60°。 4.2.6当两条或多条平行管廊采用矩形顶管法施工时,宜先大 后小,并应对先行顶推管廊加强监测。 4.2.7与现状相邻管道及地下构筑物平行、交叉时的间距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施工前,应分析顶管施工对现状管道及地下构筑物的影 响,采取相应的施工保护措施,应满足现状管道及地下构筑物的 有关技术安全规定,并应对管道及地下构筑物进行监测。 2与相邻管道及地下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相邻管道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管道外径的1倍 且不宜小于1.0m。 2)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相 地下构筑物的结构类型与性质等综合确定,且不宜小 于1.0m。 4.2.8管节的基本构成应包括钢筋混凝土管体、承插口、止水 钢环、注浆孔、吊装孔。 4.2.9管节的断面尺寸应与邻近相接断面尺寸相适应,应满足 综合管廊标准断面内部净高和净宽的相关要求, 4.2.10管廊内部净高、净宽宜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规格、数 量、运输、安装、运行、维护要求等综合确定。 4.2.11多舱管廊顶管管节应预留连接构造,以便内隔墙二次

施工。 4.2.12管节的长度应根据管节吊装、运输等施工过程的限制条 件综合确定,管节长度宜为1.5m~2.0m。 4.2.13管节宜采用标准长度进行设计,在进行矩形顶管最后一 节长度计算时,应计入缓冲垫板的压缩累积量,并应根据实测的 相对位置调整最后一节管节的长度

4.3.4钢筋混凝土管节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

S=s(ZGG+o1'LQ+2%/k

式中:S(*) 作用组合的效应函数; Gk一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Q1kQik 第1个、第j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YGi 第i个永久作用分项系数; YQl.Yoj 第1个、第j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L1.YL/ 第1个、第j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g第j个可变作用的组合系数。 4各种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久作用分项系数(Gr):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 取1.3,有利时不应大于1.0; 2)可变作用分项系数(Q):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 取1.5,有利时应取0; 3)可变作用组合系数(;):取0.7,当可变荷载持续时 间比较长时应适当加大,但不应大于1.0; 4)荷载使用年限调整系数(21):使用年限为5年时,取

0.9;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使用年限为100年 时,取1.1。 5当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用作用效 应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其中S.应按下式计算:

S.=S(Z S.=S(ZG+n2+a2m) S=s(ZG&+Zak)

3.5管节传力面允许最大顶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Fde 管节允许顶力设计值(N); 混凝土材料受压强度折减系数,取0.90; 2 强度提高系数,取1.05; 材料脆性系数,取0.85; YQd 顶力分项系数,取1.3; 混凝土强度标准调整系数,取0.79; 混凝土受压强度设计值(N/mm); Ap 管节的最小有效传力面积(mm²)。 4.3.6顶管管节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50,抗渗等级不应小 于P8。 2钢筋宜采用HPB300级钢或HRB400E级钢,其技术标 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 筋》GB/T1499.1或《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1499.2的有关规定。 3预埋钢板、型钢宜采用Q235钢或Q355钢,其技术指标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

度结构钢》GB/T1591的有关规定。 4钢筋混凝土矩形管节厚度不应小于250mm。 5矩形顶管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 设计规范》GB50069的规定。 6矩形顶管管壁外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管 壁内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当构件处于具有腐蚀性 环境条件时,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 准》GB/T50476的要求采用相应的保护层厚度。

4.3.7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E1地震(多适地震)作用下,不受损坏或不需进行修 理应能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结构应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在E2 地震(基本地震)作用下,受轻微损伤但短期内经修复应能恢复 其正常功能,结构整体应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在E3地震(罕遇 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不出现严重破损经整修应恢复使用,结 构应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 2对周围地层分布均匀、规则且具有对称轴的纵向较长的 顶推管节,结构分析选择平面应变分析模型并采用反应位移法 计算。 3当处于软弱土、液化土或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地段时,应 分析其对结构抗震稳定性的影响,并应采取措施, 4.3.8对处于水位以下的顶推管节,应根据设计条件进行结构 的抗浮稳定计算;结构内管线和设备的自重不应计入,其他各项 作用应取标准值: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1

4.4.1综合管廊矩形顶管顶推力应根据管节结构、顶推工作井 反力墙结构的允许最大荷载、顶推设备能力、施工技术措施等因 素进行计算。最大顶推力应大于顶推阻力,但不得超过管材或工 作井反力墙的允许顶推力。

4.4.2顶推阻力宜考虑迎面阻力与管道摩阻力(图4.4.2),最

4.4.2顶推阻力宜考虑迎面阻力与管道摩阻力(图4.4.2),最 大顶推力应小于反力墙提供反力的0.7倍。

4.4.3矩形顶管的顶推阻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2(B+H)Lf+BHP.

当顶推轴线位于水位以上或王体为黏性土时,

P。=Ko (h+号H)

当顶推轴线位于水位以下且土体为砂性土时

hw—地下水位线到顶管机机头底部亏H的高度(m)。

采用触变泥浆技术时管壁单位面积平均摩阻力(kN/

注:当触变泥浆技术成熟可靠,管外壁能形成和保持稳定、连续的泥浆套时,

可直接取3.0kN/m²~5.0kN/m²

取3.0kN/m²~5.0kN/m²

可直接取3.0kN/m²~5.0kN/m。

4.5.1矩形管廊的结构不应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 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1/1000;任意100m²防水面积 上的湿渍不应超过2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得大于0.1m。 4.5.2矩形管廊的结构防水设计应以工作井及钢筋混凝土管节 的结构自防水和管节接头防水为重点,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或添加外加剂、掺合料等 昔施配制而成,管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50,抗渗等级不 得小于P8。 2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4.5.2的规定。

表4.5.2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3当地下水介质对混凝土具有腐蚀性时,

.5.3管廊外防水及外防腐理应付合下别规定: 1管节外防水涂料宜选用环氧或改性环氧类等反应型涂料, 也可选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或硅氧烷类渗透自闭型涂料。 2当管节外弧面混凝士裂缝宽度达到0.2mm时,在最大埋 深处水压下不应渗漏。 3管节外防腐蚀涂料应具有耐化学腐蚀性、抗微生物侵蚀 性、耐水性、耐磨性良好,且应无毒或低毒。 4管节外防腐蚀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 计标准》GB/T50476中规定的海洋氯化物环境、化学腐蚀性等 环境条件分类,确定相应的管节防腐蚀涂层的技术性能指标,

4.5.4管节接头防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F形钢承口形式,接口内应设楔形橡胶圈和聚氨 酯密封胶防水装置。钢承口的套环应使用钢套环或不锈钢套环, 钢套环接口应无疵点。接头钢套环的钢材宜选用经防腐蚀处理的 O355B级钢。 2接头钢套环的一段应埋入管节中,钢套环与混凝土的结 合面处应设遇水膨胀橡胶条或密封胶条。钢套环的另一段应与管 节外表面的槽口组成防水构造,槽口内应设L形、齿形或鹰嘴形 弹性橡胶密封圈(图4.5.4)

3在楔形橡胶圈表面宜涂有止水功能的润滑剂。润滑剂宜 采用硅脂类材料,不应使用可能损害橡胶圈的润滑材料。 4矩形顶管接头的弹性橡胶密封圈在施工中应有良好的密 封性能,在长期的设计水压作用下接头不应渗漏。 5预制安装管节拼缝防水应采用预制成型弹性密封垫,弹 性密封垫的界面压力不应低于1.5MPa;拼缝弹性密封垫应沿环 司、纵向兜绕成圈:拼缝处应至少设置一道密封垫沟槽,密封垫 沟槽截面积宜为密封垫截面积的1.0倍~1.5倍。 6密封垫宜选择构造形式合理、弹性良好或具有遇水膨胀 性、耐久性、耐水性的橡胶类材料,其外形应与沟槽相匹配。弹 性橡胶密封垫材料、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胶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的规定。 7预制管节接头处应设置衬垫板,宜采用木衬垫板;在满 足传力要求的同时,尚应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木垫圈厚度宜为 10mm~30mm。 8顶管接头内面槽口宜采用石棉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 砂浆、聚合水泥砂浆密封。 9钢承口接头外表面应根据所处环境喷涂防腐蚀涂料。 10中继间接口处,宜预留缺口,应设置橡胶止水带。 4.5.5矩形顶管结束后,应采用水泥砂浆或粉煤灰水泥砂浆等

浆;待压浆体凝结后方可拆除注浆管路,管廊 防渗水泥封闭严密,并应以闷盖封堵。

4.6.1工作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井的结构应满足井壁支护以及矩形顶管始发推进反 力作用。 2工作井围护结构形式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 件、邻近建(构)筑物情况,管节尺寸、结构受力及施工安全等 要求合理选型。 3当工作井作为永久结构时,应满足结构的耐久性及抗震 设防的要求:当作为临时支护时,应另行设计永久结构。 4工作并净空尺寸、结构形式应满足设备和管节吊装的要求 4.6.2工作井尺寸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井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分段制作时,施工缝的 防水措施应根据防水等级按明挖法地下工程设防要求选用。 2净尺寸应计入腰梁内支撑对设备安装的影响。 3始发井的最小长度宜按下式计算:

L,=L,+L,+L,+m

式中:L, 工作井的最小长度(m); 矩形顶管机或管段长度,取两者中大值(m); L2—油缸长度(m); L3 一反力墙厚度(m); 考虑矩形顶管管节后退、后靠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 可取1.5m。 4始发并的最小宽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b一工作井的最小宽度(m); S一一施工操作空间,取1.0m~1.5m,浅工作井取小值 深工作井取大值

R=B·h·(yh·+2e·k,+·hK) K,= tan(45°+ Φ/2)

·h·+2c·k,+ 2 K,=tan(45°+Φ/2)

式中:R。 反力墙的承载能力(kN); n一 安全系数,始发井为永久结构时可取1.25,临时结 构时可取1.0; Bh 反力墙的宽度(m); h2 反力墙的高度(m); K 一 被动土压力系数; 土的内摩擦角; 土的粘聚力(kN/m²); 一地面到反力墙顶部土体的高度(m)。 4.6.5井壁预留洞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始发井壁预留顶出洞口的尺寸,不宜小于顶管机外尺寸 加0.20m。

2接收并壁预留接收洞口的尺寸,不宣小于项管机外尺寸 加0.30m。 3预留洞口的底面与井底板面的距离,不宜小于400mm。 4工作井的洞口临时封门可采用钢封门、砖砌封门、钢筋 混凝土封门等形式。

4.6.6始发和接收洞口外土体加固应符合下列

1矩形顶管始发和接收洞口的土体加固应根据地质资料、 矩形顶管机选型、管道尺寸、理深和周围环境等情况确定,土体 加固宜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等形式。 2矩形顶管洞口的加固效果可采用钻芯取样的方式进行检 验,加固体的强度宜在0.5MPa~1.0MPa,并应检查加固体的均 匀性和防渗漏性能,始发、接收前应在洞口上打设探测孔。 3洞口应设置止水装置,止水装置连接环板应与下作并壁 内的预理件焊接牢固,且应采用胶凝材料封堵。当覆土深度超过 0m、地层为透水层时,应设置井壁预理钢环,宜采用双层止水 橡胶板,橡胶压板可加工成钳接形式;当覆土深度超过15m时, 宜采用钢刷止水装置。 4.6.7矩形顶管完成后,管道与洞口之间的间隙应及时进行封 堵,封堵结构应牢固可靠,不得渗漏,

4.7.1综合管廊的附属结构连接设计应符合

4.7.1综合管廊的附属结构连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内的管道支架宜采用钢结构等耐腐蚀、承载能力高 的材料,支架锚固形式宜采用两端嵌固式,支架的强度和变形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2结构内的管道支架、支墩与结构间的预埋件应在管节预 制过程预留预埋,不宜采用植筋、后锚固的方式施工;预埋件设 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 关规定。

4.7.2综合管廊的内隔墙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顶管应根据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的结构体系变化, 按最不利工况进行包络设计。 2钢筋混凝土承重内隔墙厚度不宜小于250mm。 4.7.3结构防雷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管道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接地电阻不 应小于12。 2接地网宜采用热镀锌扁钢,且截面积不应小于 40mm×5mm。接地网应采用焊接连接,不得采用螺栓连接。 3内部金属构件、电缆金属套、金属管道以及电气设备金 属外壳均应与接地网连通。 4包含燃气管道舱室的接地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

5.1.1工程在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危险性较大的分 部分项工程应分别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 程,应经专家论证通过,并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 应办理变更审批。 5.1.2矩形顶管设备、主要配套设备和辅助系统安装组装完成 后,应经试运行及安全性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5.1.3特种作业人员应经过培训,掌握设备操作要领,熟悉施 工方法、各项技术参数,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5.1.4工程所用的管节、构配件和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应 进行进场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5.1.5管节宜与多舱管廊内隔墙同步预制施工。 5.1.6中继间设置应根据顶力计算确定,应由专业厂家按照设 计要求制作,安装前应有相关的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

5.2.1工程前期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调查施工范围内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必要时应 补充地质勘察。 2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进行现场踏勘和调 查,对需加固或基础托换的建(构)筑物应进行详细调查,必要 时应进行鉴定,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3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及地下障碍物等应进行调 查,必要时应进行探查。 4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要求,应进行工程环境调查。

5.2.2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主要资料:

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工程周边环境、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等的 调查报告; 3施工所需的设计图纸资料和工程技术要求文件; 4工程施工有关合同文件; 5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 6拟使用矩形顶管机、中继间的相关资料; 7工程所用材料验收合格证; 8特种作业人员考试合格证。 5.2.3顶推施工前应完成下列主要工作: 1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已查明,并采取迁改或加固措施。 2合理选用矩形顶管机型,并已完成报验。 3矩形顶管机已完成调试,材料已试验合格。 4现场已完成临水、临电及场地布置。 5.2.4工作井洞口止水装置应在始发或接收前按设计要求完成 施工。 5.2.5工作井后背土体加固的方法、范围和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5.2.6工作井洞口段土体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或接收前应按设计要求完成工作井洞口段土体加固。 2始发或接收前应在洞口范围内应打设探测孔,应检查加 固体的均匀性和防渗漏性能。 3当洞口段土体不能满足始发和接收对防水、防塌等安 全要求时,应采取补充加固措施。

5.3矩形顶管机选型与配置

5.3.1矩形顶管机选型与配置应适用、可靠、先进、经济,配 置应包括刀盘、刀盘驱动系统、顶推系统、螺旋出土机、纠偏装 置、土体改良系统、注浆系统和操作系统等。 5.3.2矩形顶管机的选型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置、土体改良系统、注浆系统和操作系统等 5.3.2矩形顶管机的选型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 线路及结构设计要求; 3 施工安全要求; 施工环境及保护要求; 工期条件; 6 辅助施工方法; 7工程施工经验

5.3.3刀盘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盘的形式、尺寸、开孔率、切削率、搅拌率应满足开 挖断面及工程条件要求。 2刀盘的强度、刚度、疲劳可靠性和刀具的配置应根据地 质条件、切削速度、顶推长度等确定。 3刀盘土体改良剂注入口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刀 盘结构、刀盘开挖断面等确定。

5.3.4刀盘驱动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刀盘主驱动最大设计扭矩应满足地质条件、切削和土体 改良搅拌要求。 2刀盘转速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确定,转速应可调。 3刀盘驱动主轴承密封应根据覆土厚度、地下水位、改良 剂注入压力、顶推长度等确定。 5.3.5顶推系统应根据推进阻力的总和及所需的安全系数确定, 油缸的行程应满足管节安装的需要。 5.3.6螺旋出土机选型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顶管 机尺寸和掘进速度等条件确定,富水地层施工宣配置双闸门。 5.3.7纠偏装置的最大推力应大于前后壳体姿态变化引起的阻 力,每组铰接液压油缸应具备行程监测功能, 5.3.8土体改良系统和注浆系统应与地质条件相适应,应具备 浆液注入速度和注入压力可调节功能。 5.3.9矩形项管设备验收应在设备进场及安装完成后进行,验 收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1矩形顶管机壳体; 2 刀盘; 3 刀盘驱动系统: 4 顶推液压装置: 5 螺旋出土机; 渣土改良系统; 7注浆系统; 8操作系统。 5.3.10矩形顶管机现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矩形顶管机应有使用说明书、出厂检验合格证书等。 2矩形顶管机进行现场验收时,应记录运转状况和顶推情 况,并应进行评估,满足技术要求后方可验收。 3当矩形顶管机各系统验收合格并确认正常运转后,方可 开始顶推施工。

5.4.1管节制作可选择工厂预制或现场制作,工厂预制应提供 质量证明文件,现场制作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5.4.2管节制作前应复核管节设计图纸,管节模具和矩形顶管 机的外壳倒角。

5.4.3管节制作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

1应有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应经复检合格。 2混凝土骨料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 混凝土中碱含量的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1模具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和良好的密 封性能,并应满足管节尺寸和形状等质量要求。 2模具应便于安装、拆卸和使用。

5.4管节制作、运输和安装

3模具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具材料应满足质量要求,焊条材质应与被焊物的材质 相适应。 (2)模具安装后应进行初验,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生 产,并应对生产的首节管节外观质量、预留孔位置和数量以及各 部位进行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生产后续管节。 (3)每套模具应有原始出厂数据。 (4)每批模具宜配备检测工具。 5.4.6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连续浇筑,浇筑时不得扰动预理件。 2应根据生产条件选择适当的振捣方式,振捣应密实,不 得漏振或过振。 3浇筑成型后,初凝前应再次进行压面。 4浇筑混凝土时留置的试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 5浇筑混凝土完成后,管节上端面应光洁、平整。 5.4.7管节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宜采用蒸汽养护。养护制度应经试验确定,并应监 控和记录温度变化。 2管节脱模时,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设计强度的75%,脱 模时的管节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 5.4.8管节出厂(场)前应在管节易见位置对合格的管节进行 标识,标识内容应包含编号、生产日期、规格型号等,喷刷字迹 应工整、清晰。 5.4.9管节的贮存、吊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贮存场地应坚实平整。 2管节宜采用立式堆放,承口向上,底部与地面间、管节 与管节间应支设柔性衬垫,堆放层数不应超过2层。 3吊装管节时,应采取防止管节碰伤的措施,严禁采用钢 丝绳穿心的方式吊装。

5.4.10管节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照管节生产日期及管节编号进行搬运、吊装和运输。 2管节在搬运、吊装和运输过程中应轻吊、轻装。 3管节在搬运、吊装及运输过程中,应采用专用工具和起 吊设备进行翻转、搬运,不得损坏管节的承口、插口部位。 5.4.11管节运往施工现场,应先对运输道路的路况进行踏勘, 制定运输方案和安全措施。 5.4.12管节的现场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场地大小应满足施工 要求,

5.4.13管节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安装前,应检查木衬垫、橡胶密封圈、注浆口单向 阀,不得脱落、移位和翻转。 2管节安装时,应在钢套环与橡胶圈表面涂抹润滑剂。 3管节安装时,应采用止退装置对已顶推的管节进行临时 固定。

5.5.1矩形顶管机安装、调试及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顶管机应进行厂内部件验收、厂内总装验收以及调 试,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 2矩形顶管机井下安装完成后应进行验收,应按厂内总装 验收项目进行空载调试。

5.5.1矩形顶管机安装、调试及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5.5.2矩形顶管机现场安装调试应符合下列

1安装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根据矩形顶管机部件情况和场地条件,制定安装方案。 (2)根据部件尺寸和重量选择吊装设备。 (3)核实起吊位置的地基承载力。 2矩形顶管机安装应按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和安装方案进行。 3现场应配备消防设备,进行明火、电焊作业时,应有专 人负责。

4安装后,应进行各系统和整机空载调试。 5.5.3工作井洞口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洞口的位置、尺寸、封堵方式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的 要求。 2矩形顶管始发时,在顶管机未进入主体、止水装置发挥 作用前,应立即注入情性浆液。 3矩形顶管结束后,管节与洞口的间隙应及时进行封堵。 4预埋洞口应安装单层或双层止水帘布橡胶板密封,并应 采用可调节的钢压板进行固定

5.5.4导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轨基础可选用钢混基础或钢台架基础形式,导轨基础 别度和强度应满足施工要求,并应保证轨道的安装精度。 2导轨安装位置应避开刀盘旋转范围,导轨前端应距始发 洞门0.5m~0.7m。 3导轨安装应顺直、平行、等高,安装的纵向坡度应与管 廊设计坡度一致。 4导轨应安装牢固,使用过程中不应产生位移,施工过程 中应经常检查。 5.5.5后靠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靠的材料宜采用焊接钢结构。 2后靠的立面面积、厚度及结构应根据顶力、井壁厚度及 强度综合确定。 3后靠安装时,作用面应与顶进方向垂直,倾斜误差不应 大于0.5% 4后壹上共辟

1后靠的材料宜采用焊接钢结构。 2后靠的立面面积、厚度及结构应根据顶力、井壁厚度及 强度综合确定。 3后靠安装时,作用面应与顶进方向垂直,倾斜误差不应 大于0.5% 4后靠与井壁之间的空隙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混 凝土浇筑

5.5.6顶推液压缸支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架应牢固安装在始发并底板上,支架两侧应平行、等 高、对称,安装轴线应与管廊设计轴线一致 2支架安装应使顶推液压缸的合力中心在管廊中心的垂直

线上,且合力中心点宜低于管廊中心。

线上,且合力中心点宜低于管廊中心。 5.5.7顶推液压缸的安装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推液压缸宜固定在支架上,可做整体吊装。 2每支液压缸中心轴线宜与管节厚度中心重合。 3液压缸的油路应并联,每支液压缸应有进油、出油的控 制系统。 4每支液压缸应设置油路断路开关。 5应分别对每台液压站进行调试,油压均应达到额定压力。 6顶推液压油缸的数量宜取偶数,且规格宜相同。当规格 不同时,应保证行程一致,并应将同规格的液压油缸对称布置。 5.5.8顶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铁的强度、刚度应满足最大允许顶力要求;安装轴线 应与顶管通道轴线重合,顶铁在导轨上应滑动平稳,且无阻滞现 象,传力应均匀,受力应稳定。 2顶铁与管节端面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并宜采用与管 节端面吻合的U形或环形顶铁。 3安装前应检查顶铁规格和完好性,不同规格的顶铁不宜 混用。 5.5.9 始发并洞口围护结构拆除后,矩形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 层并连续顶推,直至洞口止水装置发挥作用为止。 5.5.10矩形顶管始发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穿越始发洞口加固区时,始发洞口内应注满泥浆,并应 匀速顶推, 2始发时应将顶管机与后面3节~5节管节进行有效的刚 性连接。 3始发时应均匀增加油缸推力。 4应设置矩形顶管机止退装置。 5.5.11矩形顶管机接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hn

5.5.7顶推液压缸的安装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推液压缸宜固定在支架上,可做整体吊装。 2每支液压缸中心轴线宜与管节厚度中心重合。 3液压缸的油路应并联,每支液压缸应有进油、出油的控 制系统。 4每支液压缸应设置油路断路开关。 5应分别对每台液压站进行调试,油压均应达到额定压力 6顶推液压油缸的数量宜取偶数,且规格宜相同。当规格 不同时,应保证行程一致,并应将同规格的液压油缸对称布置。

5.5.8顶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铁的强度、刚度应满足最大允许顶力要求;安装轴线 应与顶管通道轴线重合,顶铁在导轨上应滑动平稳,且无阻滞现 象,传力应均匀,受力应稳定。 2顶铁与管节端面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并宜采用与管 节端面吻合的U形或环形顶铁。 3安装前应检查顶铁规格和完好性,不同规格的顶铁不宜 混用。 5.5.9 始发井洞口围护结构拆除后,矩形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

5.5.10矩形顶管始发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穿越始发洞口加固区时,始发洞口内应注满泥浆,并应 匀速顶推。 2始发时应将顶管机与后面3节~5节管节进行有效的刚 性连接。 3始发时应均匀增加油缸推力。 4应设置矩形顶管机止退装置。

1当顶管机接近接收井洞口加固区前10m时,应增加监测 轴线偏差及设备姿态的频次。

5.11矩形顶管机接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2顶管机进入接收井后,应对管节与洞口间的空隙进行止 水处理。

5.6.1矩形顶管顶推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覆土厚度、土体性质、地下水情况等因素预设施 工参数。 2应根据土舱压力变化,调节排土速度与顶推速度,土舱 玉力应始终保持在预设范围内。 3应根据不同的地层采取不同的土体改良方法, 4顶推中应同步向管外壁注入触变泥浆,并应根据泥浆的 损失及时补浆。 5顶推过程中应对顶管机的姿态和顶推轴线进行测量,发 现偏差应随时纠偏。 6顶推过程应有施工记录。 7贯通后,应向管外壁注入水泥浆,置换触变泥浆。 8当周边环境对土体变形要求严格时,应进行土体变形监 测,应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顶推参数。 5.6.2矩形顶管顶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顶推长度宜取15m~30m,应通过试顶推调整施工参 数,确定顶推速度、顶推力、水土压力、出土量。 2矩形顶管机土舱内的控制土压力P应在顶管所处土层的 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之间,并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1试顶推长度宜取15m~30m,应通过试顶推调整施工参 数,确定顶推速度、顶推力、水土压力、出土量。 2矩形顶管机土舱内的控制土压力P应在顶管所处土层的 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之间,并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P,

5.6.4顶推过程中应向管外壁与土1

1注浆应采用同步注浆与补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应先压 后顶、随顶随压、及时补浆。 2注浆宜采用低压力、大流量的注浆方式,补浆宜采用高 压力、小流量的注浆方式。 5.6.5触变泥浆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6.6触变泥浆技术指标

5.6.7触变泥浆实际注浆量、注浆压力、注浆管出口设置等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黏性土和粉土,实际注浆量应为理论注浆量的1.5 倍~3倍。对于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等渗透系数较大的地 ,实际注浆量应大于理论注浆量的3倍。 2在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减阻效果和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注 浆量和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注浆压力可按管顶水土压力理论计 算值的2倍~3倍确定。

3注浆管出口应设单向阀,宜加装在注浆孔的管节外侧。 5.6.8顶推施工应进行土体改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改良后的土体应具有良好的塑性、流动性和止水性。土 体改良成流塑状或牙膏状,并应能平稳控制土仓压力。 2土体改良应通过注浆孔向掌子面或土仓内注入膨润 土或高分子聚合物浆液等改良剂,改良剂的注入量宜控制在 15%~30%,并应根据螺旋出土机排出的土的状况进行调整。 3改良后螺旋出土机排出的渣土可采用轨道斗车或泵送形 式运输至地面渣土池内。 4渣土和废弃泥浆应按要求进行外运和处理。 5.6.9中继间设置和启用的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估算顶力超过主顶工作站的顶推力、管节允许承载力 或后背反力装置所允许的最大荷载的80%时,应根据计算确定 中继间设置的位置和数量。 2当主顶油缸的总顶进力达到主顶油缸额定推力的90% 时,应启动中继间接力顶进, 3当中继间油缸推力达到中继间油缸额定总推力的80% 时,应启动下一道中继间。 5.6.10中继间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结构尺寸、橡胶圈、密封件、油 缸数量和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出厂验收资料应合格并完 整。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调试。 2中继间液压油缸的数量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并 应沿周长均匀布置;当规格不同时,其行程应同步,并应将同规 格的中继间液压油缸对称布置。 3中继间液压油缸的油路应并联,每台中继间液压油缸应 有进油、回油的控制系统。 5.6.11矩形顶管施工完成后,应拆除中继间内部零部件,保 留壳体并做好壳体防腐和防水处理,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内部钢 筋混凝土结构施工。

5.6.9中继间设置和启用的原则应符合下列

5.6.12矩形顶管贯通后,应置换触变泥浆,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通过注浆孔向管外壁注入土体固结浆液置换管节外壁 触变泥浆。 2浆液压注应先从管节底部开始,然后是管节中部,最后 是管节顶部,整节管压注完成后再压注下一节管节。从始发井 往接收井方向,按管节顺序依次往前压注,循环操作直到完成 压注。 3宜根据地层情况确定采用间隔压注顺序。 4注浆材料宜根据地层情况选用水泥浆或水玻璃双液浆。 5注浆量根据地层情况确定,宜不低于理论值的2倍。 6注浆压力应根据覆土深度、地层情况、地下水等条件确 定,宜为0.2MPa~0.3MPa砂层宜控制在0.2MPa左右。

5.7.1当多舱管廊内隔墙采用现浇时,墙体混凝土质量应满足 设计要求,不得出现漏缝、空鼓等现象。 5.7.2当多舱管廊内隔墙采用装配式拼装时,应在预制管节时 预留卡槽,卡槽强度及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留有校核记 录。 5.7.3内隔墙接缝、预留孔洞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5.8.1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顶推管节的轴线、高程、偏转、顶管机姿态与顶推 长度等参数进行测量。 2矩形顶管定向测量应采用激光指向法。 5.8.2顶推测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和接收前应测定顶管机切口的轴线和标高,应与洞 口数值校核。

2顶推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原则, 控制矩形顶管机的顶推方向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 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措施。 3顶程结束后应全线复测、绘制管廊顶管顶推轨迹图。 5.8.3贯通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顶管贯通后应进行贯通误差测量,应包括平面贯通 误差测量和高程贯通误差测量。 2矩形顶管贯通后应进行顶管轴线的复核路线测量,并应 重新平差作为以后测量的依据。 5.8.4顶管施工监测方案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施工环境、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掘进速度等制定。同时还应根据监测 对象变形量和变形速率等进行调整,对突发的变形异常情况应及 时启动应急预案,

5.8.5矩形顶管施工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进行管节结构监测,包括管节应力和外观监测,应观 察并记录裂缝的生成时间、裂缝的长度及宽度发展状况。 2工作并支护结构宜采用目测巡视和监测相结合,目测巡 现时,应主要检查并壁结构,不得出现裂缝,施工过程中洞口应 无涌土、涌砂等。应对围护墙与工作并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 支撑内力等进行监测,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 测技术标准》GB50497的有关规定。 3在穿越城市主干道路地段时,应进行变形监测,并应观 测地表变形和士体位移情况,指导顶推施工

5.8.6施工周边环境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面进行水平位移、地面 沉降或隆起监测,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 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和《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46的有关规定。 2应对邻近建(构)筑物根据结构状况、重要程度和影响 范围有选择地进行变形监测。监测点的布设应反映邻近建(构)

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及倾斜等情况, 3应对重要地下管线进行监测,监测点应直接设置在管线 上。对无法直接监测的管线应采取周边土体分层沉降代替管线沉 降监测。 4应对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堤防等进行监测,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911和《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的有关规 定及相关专业的要求。

5.8.7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沉降监测点布设,横向应沿矩形顶管机刀盘掘进面 的45°角切线延伸至地面的范围内进行布设,矩形顶管机正上方 应布设1点,45°角切线与地平线相交点应布设1点,在其2点 中间应布设1点,每一排不应少于5个监测点(图5.8.7)。 2地面水平位移监测点和地面沉降监测点应根据矩形顶管 长度和断面面积布设,纵向间距不宜大于20m,横向间距不宜大 于5m。 3距离矩形顶管45°角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设置沉降 现测点,建(构)筑物四角、外墙每10m~20m处应设置变形 监测点。

图5.8.7监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5.8.8监测点的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形顶管机刀盘前后10m~20m应为重点监测段,

次数不应少于每天2次。 2除重点监测段以外的监测点,监测次数不应少于每天 次。 3 当地面、井壁结构或周边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沉降 或隆起,遇到降雨、降雪、气温骤变,工作井、管节内出现异常 渗水或漏水等各种环境条件变化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连续 监测,直至连续3d的监测数值稳定。 4当地面变形速率大于或等于前次监测的变形速率时,应 提高监测频率并连续监测至数值稳定。 5在监测数值稳定期间,应根据变形稳定值的大小及工程 实际情况定期进行监测。 6当综合管廊矩形顶管穿越重要建(构)筑物、城市轨道 交通、铁路、桥梁、重要地下管线等周边环境风险等级较高的工 程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并宜对关键监测项目进行实时监测。 7施工期间应由专人进行现场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 并应进行记录,特殊情况应增加巡查次数。 5.8.9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管廊设计参数、 工程监测等级及工程经验等条件确定,当无经验时可按表5.8.9 确定

5.8.10当现场巡查过程中发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警情 报送: 1周边地表出现突然明显沉降(隆起)或较严重的突发裂 缝、塌。 2建(构)筑物等周边环境出现危害正常使用功能或结构

表5.8.9监测项目控制值

出现过大变形、沉降、倾斜或裂缝等。 3周边地下管线变形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露等。 4顶管结构出现明显变形、较大裂缝、较严重漏水。 5根据工程经验判断可能出现的其他警情。

5.8.11监测数据整理和反馈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结合施工和现场环境状况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绘 制出管节变形、地面变形等时态曲线图。 2应同步采集地面和顶管隧道内监测数据,同期收集顶管 页推掘进参数进行分析,用以指导施工。 3现场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分析和校对监测数据,监测 数据应真实、准确和完整,并应建立监测数据库。 4在当次施测后2h~4h内应提供监测结果,当变形超过 预警值时应向现场项管作业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5对重要的观测项目应建立预警值,当实测变形值大于监 测项目控制值的80%时,应及时通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 等单位,并应采取措施。 6工程竣工后应提供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6.1.1综合管廊矩形顶管的验收除了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 的有关规定。 6.1.2现场预制管节验收的内容及程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6.1.3工程所用的管节、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 现场时,应进行进场检验和验收。 6.1.4矩形顶管工程的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的划 分应按表6.1.4执行。

表6.1.4矩形顶管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划分

6.1.5地基与基础及工作井结构应按一个工作井范围作为一个 检验批NB/T 10478-2020 干式空心电抗器 湿热环境条件与技术要求,成型管廊应按每100节管节作为1个检验批进行验收。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填写。

6.1.5地基与基础及工作并结构应按一个工作井范围作为一个 检验批,成型管廊应按每100节管节作为1个检验批进行验收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填写。

6.2管节现场质量验收

6.2管节现场质量验收

6.2.1管节进场时的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等结构性能参数应 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4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和抗渗等级等性能实验报 告、管节结构性能、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 6.2.2管节外观质量应无严重缺陷,质量缺陷应符合本标准附 录B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仪器检测。

6.2.1管节进场时的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等结构性能参数应 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4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和抗渗等级等性能实验报 告、管节结构性能、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 6.2.2管节外观质量应无严重缺陷HG/T 3226.2-2011 轮胎成型机头 第2部分:涨缩式机头,质量缺陷应符合本标准附 录B的规定。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仪器检测。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