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419-2021 陕西省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pdf

DB61T 1419-2021 陕西省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6412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1419-2021 陕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pdf

a)记录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1)测站点名、观测日期、天气情况、时段号、记录员姓名; 2) 观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3 接收机类型及其出厂编号、天线型号; 4 天线高量测值。 b) 记录项目应在现场记录,字迹清楚、整齐; C 外业各时段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录入计算机。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录入 计算机时,不得进行编辑、修改。 2.7 GNSS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度中误差按公式(5)计算:

=±Jα²+(b×d)

式中: α一固定误差(mm); 一 比例误差系数(mm/km); 相邻点间距离(km) 8首级和加密的洞外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应采用*基线解算软件和精密星历进行首级 解算,采用商用软件或其他经过评审的商用软件进行加密网的基线解算,当地面控制点两点间距大 Okm时应采用精密星历进行基线解算。 9基线解算完毕后,应该按以下标准判断基线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NY/T 2415-2013 红火蚁化学防控技术规程固定误差(mm); 比例误差系数(mm/km) 相邻点间距离(km)

重复观测的基线*度较差应满足:ds≤2V2α; 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线全*闭合差符合公式(6)规定:

b)重复观测的基线*度较差应满足:d、≤2

DB61/T1419202

VAx ≤30 VAy ≤30 .....7) VAz ≤30

5.2.11三维无约束平差后,应对控制网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首级网进行三维约束平差 和固定一点一方位的二维约束平差,加密网进行二维约束平差。约束点平差后边*相对精度应满足本文 件表3的规定,二维约束平差后相邻支洞口的点位中误差转换为贯通纵、横向中误差应小于本文件表2 中地面贯通中误差的规定。

5.3.5高程控制测量路线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b)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路线宜避开大面积水域、荒漠、公路、铁路等,尽量沿隧洞中线甚 3.6洞外高程控制网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DB61/T 1419202

表4二等水准测量整网的精度控制指标

表4中,M、和M,应分别按公式(8)和式(9)计算

式中: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段*或环线*(km); n—测段数; W一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N一一为水准路线环数, 5.3.7二等水准测量限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AA . (8) Mw (9)

M= 11 M 4n 1 [wW Mw = N

表5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

表6二等水准测量测站观测技术要求

表6二等水准测量测站观测技术要求

5.3.9水准测量应采用相应等 动求能来集数循 5.3.10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应在每个项目作业前进行检验

DB61/T 1419202

a)宜采用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构成天地四边形网进行跨河水准测量,精密光电测距三 角高程跨河测量外业观测除应满足表9的技术要求外,观测的测回数和组数还应符合表10的 规定: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跨河水准测量观测的测回数

b)各双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值按公式(10)计

M—每千米水准测量相应等级的全中误差限值(mm):

S——跨河视线*度(km)

5.3.22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观测数据质量检核。检核的内容包括:测 测段高差数据,附合路线和环线的高差闭合差。数据质量合格后进行平差计算。 5.3.23洞外高程测量结束后,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当高程控制网的附合 线超过20个时,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

5.3.24测量成果的重测与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 应先款可靠程度教小的在测取返测进行整段量测: 由测段往返测(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超限 测不符值较大的测段, .3.25高程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进行整体平差,并计算各点的高程中误差。

原始观测记录和计算成果应记录真实、 注记明确、计算清楚和格式统一。纸质成果应装成升 成果应拷贝或刻录光盘并做好记录。两种成果均应*期保管。

DB61/T14192021

5.4.2原始观测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记录清楚,注明观测者、记录者、观测日期、起止时间、气象条 件、使用的仪器等。纸质记录不得涂改或补记,各记录须编列页次。 5.4.3洞外GNSS平面控制测量数据的取位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GNSS平面控制测量数据取位要求

.4洞外高程控制测量数据取位应符合表12的

表12二等高程控制测量数据取位要求

a 技术设计书; b) 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c) 平差计算书; d 控制点点之记: e 控制点成果表: f) 控制网示意图; g) 外业观测数据电子文件; h 外业测量点号、仪器编号、日期、时间、天线高等外业记录表: i 技术总结; i)成果质量最终检查报告。

6. 2 平面联系测量

6.2.1平面进洞联系测量应选择在夜间或阴天和洞内施工间隙进行。有条件时,选择洞内外温差较小 的季节进行测量。测量时,宜停止通风,视线尽量远离地面、风机、风管及洞口附属建筑物。联系测量 次数应进行2次,取2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

6.2.2*距离水工隧洞平面联系测量,应采用

DB61/T 14192021

6.2.3平面联系测量涉及到的洞外GNSS控制点、进洞联系点和洞内控制点,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 6.2.4平面进洞联系测量的洞外控制点,宜选择洞口附近的首级控制网点或图形强度较好的加密洞口 控制点。 6.2.5洞外平面控制点至少应有两个与洞口传递控制点通视良好,且定向边平均高程宜与洞口高程大 致相同,定向边的*度宜大于600m。 6.2.6进洞平面控制联系测量前,应采用全站仪同精度检测平面联系测量涉及到的洞外控制点间的水 平角和水平距离的精度。利用洞外控制点坐标反算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与全站仪检测的对应水平角和 水平距离的较差,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洞外控制点坐标反算与全站仪检测的角度和边*较差限差

6.2.7进洞平面控制联系测量应采用固定测站分别后视两个定向边直接进洞、固定测站与自由测站相 结合构网等方法进行。 6.2.8在洞口无法设置进洞联系测量控制点或其点位受到施工影响的情况下,可采用双自由测站测量 方法进行构网进洞平面联系测量。 6.2.9当支洞与正洞直线交接的情况下,可采用交叉导线测量构网方法进行平面联系测量,其网形示 意图见图1。

图1支洞与正洞直交时平面联系测量网形示意图

2.10支洞与止洞曲线交接且交接处存在短边的情况下,宜采用短边强制对申的交义导线测量方法进 构网平面联系测量, 2.11采用竖井进行施工时,竖井定向测量可采用垂准仪和陀螺仪联合定向、联系三角形定向等方法。 2.12垂准仪与陀螺经纬仪联合定向测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井上、井下定向测量应与井上、井下趋近导线测量连续进行。从井上近井点通过竖井定向,传 递到井下近井点的坐标相对井上近井点的限差应不大于±5mm; b 井下陀螺经纬仪定向边不应少于2条,并应对井下定向边之间的角度进行检核; C 垂准仪投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垂准仪的支承台架与观测台应严格分离:

DB61/T1419202

2)垂准仪的旋转纵轴应与棱镜旋转轴同轴,其偏心误差应小于0.2mm; 3) 投点时,至少应分别在180°方向上两镜位对点。每一镜位至少应分别在180°方向上两镜 位投点,取中确定投点位置,以减弱对点和投点误差; 4)全站仪独立三测回测定垂准仪纵轴的坐标互差应小于3mm。 陀螺仪定向测量应符合本文件7.4节的相关规定。 联系三角形定向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6.2.14联系三角形定向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常规联系三角形法可采用态挂两根垂球线并在垂球线上合适位置粘贴塑料反射片的方法,进行 竖井进洞平面联系测量,其场地布设及其测量网形见图2。图中测点T1、T2、T1'、T2'为粘贴 在垂球线上的塑料反射片,为确保T1、T1'和T2、T2在同一铅垂线上,垂线下方应施加适当 重量的垂球;

图2竖井进洞平面联系测量场地布设及其网形示意图

6 按6.2.14要求布设时,两悬吊钢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井上、井下测站点至两钢丝方向的 夹角宜小于1°,井上、井下测站点至两钢丝间的距离之比宜小于1.5: 竖井平面进洞联系测量施测时,近井洞外控制点A上的全站仪后视另一个洞外控制点B后盘 左盘右实测T1、T2点的坐标,洞内自由设站点C上的全站仪通过T1'、T2'点的坐标进行自由 设站测量后,实测洞内控制点D、E的坐标。竖井进洞平面联系测量每处至少应独立测量三测 回,每测回读数三次,三个测回实测的洞内控制点D、E的坐标较差应小于1mm,合格后取 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 .15平面联系测量时各类测站(包括固定测站、自由测站、短边强制对申测站,以及竖并平面联系 量中的井上测站)上的全站仪,应采用多测回全圆方向距离观测法进行水平方向和水平距离测量。 .16平面联系测量时采用多测回全圆方向距离观测法,各个时段施测时应符合表14和表15的技术 发,

表14平面联系测量全圆方向距离观测法水平方向观测技术要求

DB61/T 1419202

表15平面联系测量全圆方向距离观测法距离观测技术要求

6.2.17平面联系测量的水平方向和水平距离观测值,应与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申的观测值一起进行构 网严密平差和精度评定

6. 3 高程联系测量

6. 3 高程联系测量

有支洞的*距离水工隧洞,在支洞与正洞交会处,应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进行高程联系 以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洞内高程贯通控制网的高程闭合差检核 设有竖井的*距离水工隧洞,应在竖井处进行竖井高程联系测量。宜采用悬挂钢尺(钢丝) 量的方法或全站仪导高法进行竖井高程联系测量

量,以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洞内高程贯通控制网的高程闭合差检核。 6.3.2设有竖井的*距离水工隧洞,应在竖井处进行竖井高程联系测量。宜采用悬挂钢尺(钢丝)水 准测量的方法或全站仪导高法进行竖井高程联系测量。 6.3.3高程联系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高程传递测量应与并上、并下趋近水准测量同时进行: 用于高程传递的近井高程点不应少于2个,以检核井下高程传递结果。 6.3.4 采用悬挂钢尺(钢丝)法传递高程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井上和井下安置的两台水准仪应同时读数,悬吊钢尺用的重锤重量应与钢尺检定时的重量相 同; 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井上、井下水准点的高差较差应 小于3mm; 各测回测定的高差应进行温度和尺*改正。当井深超过50m时,应进行钢尺自重张力改正 6.3.5 采用全站仪导高法传递高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将全站仪安置在并下投点处,在并上投点处安置棱镜,测量并下投点至并上棱镜间的高差; 在井上水准点处架设棱镜,在距离水准点和井上投点距离大致相同处安置全站仪,采用全站仪 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水准点至井上投点间的高差; 全站仪导高应独立测量不少于两次,其互差不应大于H/10000,H为传递高差,

6.3.3高程联系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距离水工隧洞各处平面和高程联系测量施测后,应及时整理和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a)联系测量场地及其测量网形示意图; 联系测量原始观测资料(包括测量仪器自动记录的原始观测值和人工记录的原始观测值,竖并 联系测量时允许进行人工表格记录); C 联系测量计算资料; d)联系测量技术总结。

7.1.1*距离水工隧洞洞内控制 高程控制测量。应根据洞口间相向开挖 *度对应做横向、竖向贯通中误差的估算, 7.1.2洞内控制测量包括贯通控制测量和施 控制测量,平面施工控制网应每200m~500m附合在 平面贯通控制网上,高程施工控制网应每1000m左右附合在高程贯通控制网上

DB61/T14192021

7.1.3洞内平面贯通控制测量每200m~500m沿隧洞纵向布设一对控制点,点对的横向间距为1m~ Lm(L最大值为隧洞横向设计宽度)。洞内高程贯通控制测量每1000m左右沿隧洞纵向布设一个控制 点。洞内高程贯通控制点与平面贯通控制点点位相近时可以共桩。 7.1.4洞内平面贯通控制测量可以采用交义导线网法、导线环网法或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法施测,要 求测量用的全站仪为智能型全站仪。 7.1.5洞内高程贯通控制测量应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式,水准测量应采用电子水准仪和配套的因瓦条 码尺进行,电子水准仪的标称精度不低于DS1。 7.1.6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用的全站仪在观测前须按要求进行检校,作业期间全站仪须在有效检定期内。 如果经过检定认为全站仪的加乘常数显著,则应对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中的斜距进行加乘常数改正。 7.1.7*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平面贯通控制测量在方案设计时,应进行洞内控制网测量误差引起的横向 贯通误差仿真计算,预计的洞内横向贯通误差应小于表1的规定。洞内横向贯通误差仿真计算时,应考 虑进洞联系点的起算数据误差、平面联系测量误差、全站仪和棱镜对中误差(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除外)、 水平方向和水平距离观测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7.1.8*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平面、高程贯通控制点在隧洞施工期间应妥善保护,确保其稳定性。 7.1.9*距离水工隧洞洞内控制测量应随施工掘进距离分期、分段布设。洞内控制网在下一段延伸测 量前,应对搭接的原控制点点位稳定性及其精度进行检测。在隧洞贯通前,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洞内 控制网复测,采用历次成果加权平均值作为最新采用成果

7. 2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表16*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平面贯通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注:相向开挖*度包括支洞或支洞的*度。

7.2.2*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平面贯通控制测量宜采用智能型全站仪交义导线网法或导线环网法,控制 点布设应满足7.1.3条的规定,具备条件时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点宜布设成强制对中观测墩。 7.2.3交叉导线网或导线环网中点对的横向距离L可以为1m~2m,布设条件困难时点对宜布设在隧 同中线附近。 7.2.4洞内交义导线网法观测网形如图3所示。洞内交义导线网中各个闭合环的角度闭合差应满足表 6的要求;网中边*进行往返观测,往返测平距较差应小于2(α+bxD)(a为全站仪的固定误差,单 位为mm:b为全站仪的比例误差,单位为mm/km)

图3洞内交叉导线网观测网形示意图

司内导线环网法观测网形如图4所示。每个环由4条~6条边构成,各个环的角度闭合差应符 的要求:网中边*进行往返观测,往返测的平距较差应小于2(a+bxD)的要求

DB61/T 1419202

图4洞内导线环网观测网形示意图

7.2.6*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平面贯通控制测量可采用智能型全站仪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法,沿隧洞纵 向每250m~300m左右布设一对控制点,点对的横向间距与隧洞的设计横向宽度基本一致,控制点布 设在隧洞两边侧壁,采用强制对中测量标志。 7.2.7洞内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法观测网形如图5所示。外业观测时,全站仪自由测站架设在隧洞中 线附近,对全站仪前后的两对控制点进行水平方向和水平距离的单程观测,侧壁上的控制点不架设仪器。 相邻自由测站间的纵向间距为洞内相邻控制点间的纵向间距,除洞口附近的自由测站外,一般情况下每 个自由测站均对测站前后的两对共8个控制点进行观测。

图5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观测网形示意图

3洞内交叉导线网法、导线环网法或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法中每个测站上的水平方向和水平距 应采用全站仪全圆方向距离交会法进行外业测量,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同一测回不同方向 差、不同测回同一方向归零后的方向值互差应符合表14的相关要求;同一测点盘左盘右的距离 不同测回同一测点的距离互差应符合17的相关要求,

表17全圆方向距离观测法距离观测技术要求

7.2.9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的严密平差及其精度评定,宜采用常规定权方法。并用方差分量估计定权 方法对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进行平差计算复核,对贯通控制点的坐标较差及其精度差异应进行复核。 7.2.10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平差的起算数据为洞口处(包括支洞口)平面联系测量时用到的洞外平面 控制点的坐标及其方位角,使用前应检核洞外平面控制点的稳定性及其精度情况。 7.2.11洞内平面控制网全站仪观测的边长应进行仪器加、乘常数、气象元素和倾斜等改正,干湿温度 计读数精确至0.5℃,气压计读数精确至1.0hPa。 7.2.12洞内平面施工控制网延伸测量宜采用单导线等方法,但不宜过长,如图6所示

DB61/T14192021

图6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与洞内平面施工控制网关系示意图

二延伸测量后的观测数据,进行延伸测量后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的整体平差。 .2.14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中全站仪观测并经过气象、加乘常数改正后的斜距,应该按公式(12)计 算其水平距离D,:

D,=S×cos(α+f) .(12 .(13) 2R

2R. 式中: 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α 测距边垂直角观测值; 丁——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观测值的改正数; K 当地的大气折光系数; p=206265";

式中: 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α 测距边垂直角观测值; F——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观测值的改正数; 当地的大气折光系数; p=206265";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2.15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申测距边的验前精度评定,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a)控制网中测距边的验前单位权中误差μ(mm),应按公式(14)计算:

Pdd (14 2n

式中: d一各边往返测水平距离的较差(mm); n一控制网中测距的边数; P一—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其值为1/α.;p为测距边的先验中误差,可按公式(15)全站 仪测距部分的标称精度计算:

式中: d一—各边往返测水平距离的较差(mm); n——控制网中测距的边数; P一—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其值为1/ 测距部分的标称精度计算,

DB61/T 1419202

式中: a、b一一全站仪测距部分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比例误差系数,单位分别为mm和mm/km; 测距边长度(km)。 b) 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m),应按公式(16)计算:

P一一第i条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按全站仪测距部分的标称精度计算。 7.2.16当交叉导线网或导线环网中的闭合环总数≥20个时,应按公式(17)计算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 中水平角的测角中误差m。("):

一 交义导线网或导线环网申闭合环的角度闭合差("); N一闭合环的个数:

n——计算时闭合环中的角度个数

fpJp VN ..(17

.2.17对于交义导线网或导线环网中的测 直后的水平距离,以及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中测距边的水平距离,在平差前还应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两 化改正,并用两化改正后的水平距离参与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的严密平差: 的测距边长度D(m),应按公式(18)计算

D, = D. I H R

式中: H。一工程独立坐标系投影面高程(m); Hm——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 R——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的法截弧曲率半径(m)。 测距边在工程独立坐标系高斯平面上的长度D,(m),应按公式(19)计算:

式中: Y——测距边中点至中央子午线的横向距离(m); Ay——测距边两端点的横坐标增量(m); R. 测距边中点处在工程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当

DB61/T1419202

D, = D/1+ Y2 Ay2 2R2 24R

D, = D/1+ Y2 Ay2 2R2 24R

Y一测距边中点至中央子午线的横向距离(m); Ay一一测距边两端点的横坐标增量(m); Rm一一测距边中点处在工程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m)。 7.2.18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在进行间接平差后,应提供贯通控制点平差后的坐标及验后单位权中误 差、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控制边方位角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和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 等精度信息。 7.2.19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内每个贯通面贯通后,应及时在贯通面处设立实际横向贯通误差测量点,并 利用贯通面两侧的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点实测该贯通段的实际横向贯通误差。 7.2.20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各个贯通面贯通及其横向贯通误差满足要求后,应把进、出洞方向的平面 贯通控制网连接成一个整网,并按表14、17技术要求进行连接段网中观测值的观测,在相关精度符合 表18要求之后.进行洞内平 洞内后续工程的施工。

表18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网整网验前精度要求

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各个贯通面贯通 平面贯通控制网整网后QB 1371-91 烤鹅罐头,应进行附合路线方位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等验前精度指标的检核,精度指标应符合表18的要求。 平面贯通控制 仪器高和棱镜高,

7. 3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7.3.1洞内高程控制测量包括洞内高程贯通控制测量和洞内高程施工控制测量,洞内高程贯通控制测 量的等级为二等,洞内高程施工控制测量的等级为四等。 7.3.2洞内高程贯通控制点与洞内平面贯通控制点位置相近时,两者可以共桩。 7.3.3洞内高程贯通控制网平差的起算数据为洞口处(包括支洞口)高程联系测量时用到的洞外高程 控制点的高程,使用前应检核洞外高程控制点的稳定性及其精度情况。 7.3.4当掌子面距最近的高程贯通控制点距离大于1km时,应及时按照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及其技术要 求进行洞内高程贯通控制网的延伸测量 7.3.5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内高程贯通控制网应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进行定期复测。复 测的方法、数据处理及其精度要求与原测相同。建立新一期的高程贯通控制点前,应按本文件第5.3.7 条检测起算高程点。 7.3.6在洞内高程控制测量中每个测段的往返测高差较差和每千米高差测量偶然中误差满足二等的限 差要求后,可以根据起算点高程推算(近似平差)洞内各个高程控制点的高程。 7.3.7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内每个贯通面贯通后,应实测该贯通段的实际竖向贯通误差

DB61/T 1419202

7.3.8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内各个贯通面贯通及其竖向贯通误差满足要求后,应把进、出洞方向的高程 贯通控制网连接成一个整网(附合水准路线),在附合路线高差闭合差满足要求后,进行洞内高程贯通 空制网的整网平差,并用整网平差的成果指导洞内后续工程施工。 7.3.9支洞洞内高差或坡度较大可采用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施测洞内二等高程控制测量 等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相关技术和精度要求,参照本文件5.3节“高程控制测量”中的相关规定

4.2陀螺全站仪定向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a)地面已知边陀螺观测站应无明显震动、风流和交通、人流影响,并避开高压电磁场:地下定向 边陀螺观测站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定向边边长应大于200m,视线距隧洞边墙的距离应 大于0.5m; 使用陀螺全站仪时,定向测量应采用地面已知边一地下定向边一地面已知边”的测量程序。地 面已知边、地下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测量每次应测三测回,测回间陀螺方位角较差应小于15": C 测定仪器常数时地面已知边应与地下定向边的位置尽量接近,且应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改正;测 前、测后测定的陀螺仪常数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10"; d 测量前应检查陀螺仪器常数的稳定状态;每次陀螺定向测量应在三天内完成; e 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进行陀螺方位角测量时,绝对零位偏移大于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 正;观测中的测前、测后零位平均值大于0.05格时,应进行零位改正; f) 采用磁悬浮陀螺测量时,纬度测量精度应不低于0.1°。 4.3 陀螺全站仪作业注意事项: a) 陀螺定向测量时应尽量减少周围环境振动的影响,必要时可选用陀螺偏心观测 b 测站应避开通风口和干扰大的位置,远离高压线及电磁场干扰; C 启动陀螺马达达到额定转速之前和制动陀螺马达的过程中,陀螺灵敏部必须锁定状态,防止悬 挂带导流丝受损伤; 在陀螺灵敏部处于锁定状态,马达又在高速旋转时,严禁搬动和水平旋转仪器; 陀螺仪在搬动时要防止颠筋和振动

4.2陀螺全站仪定向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a)地面已知边陀螺观测站应无明显震动、风流和交通、人流影响,并避开高压电磁场;地下定向 边陀螺观测站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定向边边长应大于200m,视线距隧洞边墙的距离应 大于0.5m; 使用陀螺全站仪时,定向测量应采用“地面已知边一地下定向边一地面已知边”的测量程序。地 面已知边、地下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测量每次应测三测回,测回间陀螺方位角较差应小于15"; 测定仪器常数时地面已知边应与地下定向边的位置尽量接近,且应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改正;测 前、测后测定的陀螺仪常数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10"; d 测量前应检查陀螺仪器常数的稳定状态;每次陀螺定向测量应在三天内完成; e 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进行陀螺方位角测量时,绝对零位偏移大于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 正;观测中的测前、测后零位平均值大于0.05格时,应进行零位改正; f 采用磁悬浮陀螺测量时,纬度测量精度应不低于0.1°。 4.3 陀螺全站仪作业注意事项: a 陀螺定向测量时应尽量减少周围环境振动的影响,必要时可选用陀螺偏心观测 测站应避开通风口和干扰大的位置,远离高压线及电磁场干扰; C 启动陀螺马达达到额定转速之前和制动陀螺马达的过程中,陀螺灵敏部必须锁定状态,防止态 挂带导流丝受损伤; d 在陀螺灵敏部处于锁定状态,马达又在高速旋转时,严禁搬动和水平旋转仪器; e 陀螺仪在搬动时要防止颠簸和振动

7.4.4当陀螺边方位角与洞内导线边坐标方位角之差大于±2V2m"时NB/T 42163-2018 小水电机组自并励励磁系统技术条件,应进行分析检查,其 陀螺方位角中误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