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791-2021 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DB51/T 2791-2021 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6020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51/T 2791-2021 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某年的冻结指数为该年内日平均温度中的负温度累计值。日平均温度为每日的2时、8时、14 时4个时刻的气温平均值。

达一定的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压低、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各种不适的生理反应

制氧供氧oxygengeneratedandsupply

隧道处于一定的海拔高度后,为克服高原反应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由制氧系统、管道系统、瓶 供氧系统等组成。

GB/T 4182-2017 钼丝DB51/T2791—2020

弥散式供氧oxygensupplyofdiffusetype

氧源通过管路输送到密封性较好的空间,蔓延至空间的各个角落,将空气中氧浓度提升至合理的范 围内。 4.0.16 月平均气温monthlyaveragetemperature 全月各日的日平均气温的算术平均值。 4.0.17 防冻保温系统antifreezeinsulationsystem 防冻保温系统是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定材料(胶黏剂、锚固件等)构成,且安装在隧道衬砌表面或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非承重保温构造总称,

氧源通过管路输送到密封性较好的空间,蔓延至空间的各个角落,将空气中氧浓度提升至 围内

防冻保温系统是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定材料(胶黏剂、锚固件等)构成,且安装在隧道衬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非承重保温构造总称

5.1.1应分阶段开展地质

应分阶段开展地质勘察工 查明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水文 气象条件,勘察深度应满足川西高原隧道抗防冻设计和隧道施工要求

根据工程实践,川西高原隧道气象和水文地质勘察十分重要和关键,特别是隧址区气温、风速、风 向、最大冻结浓度、气压(含氧量)、融化指数(冻结指数)等气象参数,以及隧道涌水量、涌水位置、 水量变化特征等因素,对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存在较大影响。 5.1.2应充分体现“气象选线”原则,确定隧道位置时,除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外,还应充分考虑隧址 区气象条件,选取适当的隧道标高、洞口位置和轴线。 条文说明 根据现场工程调查,通过“气象选线”确定合理标高、洞口位置以及风向等气象因素,对防止隧道 病害及保障运营安全意义重大。 5.1.3应根据海拔高度分级指标进行结构抗防冻、防排水设计。 5.1.4应根据海拔高度分级标准配置相应的施工通风、制氧供氧和医疗保障等设备,同时应采取相应冬 季施工技术措施。

5.2.1应以隧道洞口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主要指标,以最大冻结深度为辅助指标,按表5.2.1确定隧道的 寒冷程度。

DB51/T2791—202

表5.2.1隧道寒冷程度分类指标

参考《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海拨高度与气象条件对应关系是根据川西多地区多座隆 道隧址区实测统计得出。

表5.2.2川西高原公路隧道缺氧程度分级指标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等。海拔高度与气象条件对应关系是根据川西多地区多座 区实测统计得出。 西高原公路隧道按海拔高度可分为一般海拔隧道、高海拔隧道和超高海拔隧道三级,无实测数 道寒冷程度与缺氧程度可参照表5.2.3的规定确定。

参考《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等。海拔高度与气象条件对应关系是根据川西多地区多座 道隧址区实测统计得出。

表5.2.3川西高原公路隧道海拔高度分级标准

DB51/T2791—2020

5.3.1隧道轴线宜与隧址区风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洞口宜布设在阳坡面,并根据地形、风向合理确定 同口防雪措施, 5.3.2应根据隧道海拔高度分级标准制定隧道抗防冻及制氧供氧技术措施。隧道抗防冻措施内容包括隧 道支护结构、防排水和防冻保温层等,制氧供氧措施内容包括制氧方式、供氧方式以及医疗保障等。 5.3.3隧道抗防冻应根据实测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隧道施工制氧供氧设防应根据实测隧址区含氧量 分别制定针对性设防措施:若无实测资料,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防措施可参照表5.3.3。

表5.3.3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防措施选取原则

不采用是指采用一般隧道措施,不采取抗防冻或制氧供氧措施。选用是需要根据气象资料论证是否 采取抗防冻或制氧供氧措施。采用是需要考虑抗防冻或制氧供氧措施。本表选用和采用确定期原则性, 其具体措施需要根据冻害及缺氧程度确定。

5.1.1应分阶段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除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中隧道勘察技 术要求外,还需按本规程要求开展隧道地质勘察工作,并重点进行专项的气象和水文地质勘察,其勘 察范围和深度应满足各阶段隧道设计的需要。

根据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隧址区的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高原隧道的合理选线、建设安全影响大, 故川西高原隧道需要强化气象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 6.1.2隧道勘察应编制勘察大纲。编制大纲前应收集隧址区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质等相关资料,对收 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现场踏勘后,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综合选择勘察方法和布置勘察 工作量。 条文说明 遂道附近既有的气象、区域地质、水文地质、上阶段地质勘察等资料是初步分析隧址区自然地理条

条文说明 隧道附近既有的气象、区域地质、水文地质、上阶段地质勘察等资料是初步分析隧址区自然地理条 件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勘察大纲编制的针对性。充分收集和分析这些既有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后, 再进行各阶段勘察大纲的编制工作,投入与勘察阶段要求相匹配的勘察工作量,既能减少高原隧道的勘

察成本,又可提高勘察方案的针对性和勘察

DB51/T2791—2021

成本,又可提高勘察方案的针对性和勘察质量。 1.3地质构造复杂、含变质岩地层的隧道应重点勘察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表水分布、地 及变化范围、地下水出露等。宜在不同季节分别进行调查、量测,评价隧道总涌水量,预测集中 落以及隧道内地下水变化趋势等。

根据川西高原隧道工程实践,隧道通过含变质岩地层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复杂,水对围岩 用大,既影响隧道围岩及支护的稳定,也影响隧道施工进度和安全。 .4海拔高度超过4800m的地区可能存在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勘察应符合《冻土工程地质勘察 GB50324)相关规定:海拔高度超过2800m路段应对最大冻结深度进行调查评价

通过研究与调查,川西高原海拔高度低于4800m的地区出现多年冻土可能性小,海拔高度超过 4800m的隧道不多,本规程勘察主要针对季节性冻土。 5.1.5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采用资料收集、工程地质调绘、水文地质调绘、物探、钻探、现场测试 室内试验等手段,综合评价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四川西部山区高原隧道具有气象条件复杂,且小区域气候条件多变,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和褶皱发 育规模大,地震烈度高,岩体风化程度高的特点,岩石以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等)居多,岩组、岩性变 化频繁且无明显重复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普遍具有地下水丰富的特点(且变质岩区域内地下水普 遍具有滞后出露现象),所以在充分总结既有高原道勘察设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经分析认为,在高 原隧道勘察中尤其要重视气象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的勘察,并应重点使用物探、钻探验证、地应力测试 等有效勘察方法,注重各种勘察方法获取的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判。

6.2勘察手段与资料要求

6.2.1不同勘察设计阶段采用的勘察手段可按表6.2.1选用

3.2.1不同勘察设计阶段采用的勘察手段可按表6.2.1选用。

表6.2.1勘察手段选用表

DB51/T2791—2020

勘察手段的选取和组合不是固定的,表中列出的是常用的勘察手段,并鼓励使用勘察新技术、新方 法。随勘察阶段的不同,勘察方案可根据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岩性组合情况、资料收集详细程度、工 程类型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分析确定,

6.2.2文字说明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预可及工可勘察:应对隧址区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 件、冻土深度、地震动参数等基本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应阐明其类型、性质、 分布范围、发育规律及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和处治建议;概略划分隧道的围岩级别,估算隧道涌水量, 单述方案比选意见及下阶段地质勘察工作建议。 2.初步勘察:除包含一般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总体说明外,应说明隧址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 质条件,评价隧址区气候条件、冻土深度及对隧道的影响,分段评价隧道的围岩级别;分析隧道进出口 也段边坡的稳定性及处治建议;分析高地应力岩石发生岩爆和大变形的可能性及级别:对隧道的傍山段 线埋偏压情况进行评估;分析隧道在通过储水构造、断裂带、覆盖层等不良地质段发生集中涌水、塌方 的可能性;隧道通过碳质岩层、煤系地层、气田地层时,应分析有害气体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隧道涌 水量进行分析计算;评估隧道建设对当地地质坏境的影响及隧道建设的适宜性。 3.详细勘察:在初步勘察基础上,补充实施勘察工作后,校对初勘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 条件和最大冻结深度等文字说明。资料要求同初步勘察。

1.工可勘察: 1)全线工程地质平、纵面图(1:10000~1:200000); 2)隧道工程地质平、纵面图(含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2000~1:10000); 3)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2.初步勘察: W 1)隧道1:2000~1:10000工程地质平面图; 2)隧道1:2000~1:10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信息服务平 3)隧道洞口1:500工程地质平面图; 4)隧道洞口1:200工程地质断面图; 5)钻孔柱状图1:50~1:200 6)气象勘察分析资料; 7)物探、测井解释成果资料; 8)原位测试、地应力测量、水文地质测试、岩石、土体、水样测试资料、地温测试、有害气体等测 式资料; 9)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3.详细勘察: 在初步勘察基础上,补充实施勘察工作后,补充、校对初勘图表资料。资料要求同初步勘察

6.3.2地质调绘及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DB51/T2791—202

1.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性质、类型和规模; 2.断裂、断层、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与隧道的组合关系; 3.断裂、断层及褶皱构造与地下水补径排的关系; 4.冲沟、凹沟等地表汇水地形与隧道的关系,评价其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 5.临近地区既有隧道或地下结构物冻融病害调查,主要包括衬砌开裂、渗漏水及挂冰、路面积水 与结冰、洞口挂冰及热融滑塌、地表截排水沟出水口积水与结冰等; 6.调查隧址区崩塌、错落、岩堆、滑坡、岩溶、自然或人工坑洞、采空区、泥石流、流沙、湿陷 性黄土、盐渍土、盐岩、地热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类型、规模和发展 趋势,分析其对隧道洞口和洞身稳定的影响程度; 7.隧道通过煤系地层或碳质岩层时,应注意对有害气体的调查访问和类比资料收集,为钻孔布置 调整及取样测试提供指导意见; 8.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规定或经地震部门专项评价,确定隧道所处地区的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参数。

规定了施工前各阶段隧道工程的地形、地质调查内容。道地形、地质调查是综合性的工作,查明 测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各种不良地质条件做出评价,并提出有效措施或建议,为工程设计 是供基础资料。 由于各类地质问题的复杂程度、规模、性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很难划分初、详勘工作的基本 内容,实际工作中常互有穿插。条文中只提出了调查内容,勘察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安排调查内容的深 度。一般在初勘阶段,以地质测绘为主要手段,辅以少量的勘探试验,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做出定性为主 的评价,初步划分围岩级别;在详勘阶段,合理采用各种勘探手段,对各类地质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互 相印证,尽量对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做出定量或半定量评估,详细划分围岩级别。 隧址区存在有害气体或矿体时,按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条例,查明含量,预测释放程度,以对人 本、环境不发生危害为限,超出规定的危害允许值时,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对气、矿体勘察可与专 业技术单位协力合作进行。

3.3.3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隧址区地表水系、第四系堆积体、地表水汇水区与隧道线位关系; 2.调查断裂、断层、褶皱、节理裂隙密集发育带等地质构造与隧道的关系,评价其对隧道水文地 质条件的影响; 3.调查地下水发育情况以及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情况,评估隧道可能出现的地下水类型以及集中 涌水段,分析预测隧道内地下水的变化规律; 4.评价可能造成隧道发生冻害的各种水源发育情况。

DB51/T2791—2020

6.4.1应在收集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对隧址区进行气象条件初步分析,主要包括工程地点的年平均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最低日平均气温、冻结指数、冬季风向及风速、年平均降水(雪)量、雪线、气压(氧 含量)及气压差、冻结深度等。

以上气象因素涉及隧道设计与施工,影响隧道方案,是川西高原隧道气象勘察的基本要素 平均气温、冻结深度、冻结指数、冬季风速风向是隧道抗防冻结构、防排水以及洞口防雪棚所 气压(氧含量)影响隧道施工。

平均气温、冻结深度、冻结指数、冬季风速风向是隧道抗防冻结构、防排水以及洞口防雪棚所需参数, 气压(氧含量)影响隧道施工。 5.4.2气象资料应采用与隧址区海拔高度相当或条件相似的邻近气象台资料,经论证有必要新建气象站 点)进行观测时,观测周期不得少于一个气象年,且应与本地区既有气象资料进行校核,气象资料统计 年限宜不少于近10年。

气象条件是寒区公路隧道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隧道冻害、通风供氧的决定性因素。气象资料统计 年限越长对设计越有利,美国相关规范采用20年气象资料,俄罗斯相关规范采用10年气象资料,本规 程提出了最低年限要求。 5.4.3海拨高度大于3500m的特长隧道和海拨高度大于4200m的长、特长隧道,宜在隧址区设立气 象观测站(点),并持续收集隧址区气象资料。 条文说明 海拔高度大于3500m可能需要考虑抗防冻与供氧措施,气象条件更为复杂,而气象资料往往缺少 所以提出建立气象观测站的要求。 5.4.4标准冻深Zo应采用隧址区附近或气温条件相近的气象台(站)的多年最大冻结深度平均值,统计

标准冻深可以通过气象资料或气象观测实测获得,年限要求与其他气象要素一致, 6.4.5隧道设计冻深Z.可按式6.4.5计算:

怡息服务平 Za=Zoa 式中: Zd隧道设计冻深,m; Zo——标准冻深,m; 9s——土质或岩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Ww——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20——地形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各影响系数按表6.4.5查取。

Za = ZoyYny ro

DB51/T2791—2021

表6.4.5冻深影响系数

胀五级,并应符合表6.4.6的规定。

表6.4.6围岩冻胀性分级

6.5物探、钻探及测试

6.5.1物探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原隧道,在收集资料和地质调绘后宜优先开展物探勘察,角 隧道分布的物探异常区,以指导钻探、测试等后续勘察工作的调整,当一种物探方法解译困难时,可 加1~2种物探方法进行平行验证。 2.宜选用地震法、电法等地球物探手段查明断裂、褶皱、可能富水区等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并进 现场调查、钻探等验证。 3.隧道物探方法宜按表6.5.1选择。

表6.5.1物探方法选择表

物探王要目的是探测址区分布的断裂构造、稽皱核部、富水区等具备物性差异区域。在通过物探 发现具有低阻(或高阻)异常的区域后,应修正勘察大纲中初步确定的钻孔等的布置,通过钻探等手段进 一步查明其地质条件。 物探方法种类较多,高原隧道勘察时应选择适合隧道勘察、效果好、操作方便的方法。隧道所处地 形一般来说起伏较大,在选择物探方法时,隧道埋深30m以内推荐使用电测深法,3050m范围内推

DB51/T2791—2020

荐使用高密度电法,探测深度50~100m范围内推荐使用高密度电法,大于100m推荐采用音频大地电 磁法(强干扰情况下可选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或地震反射波法);瞬变电磁法目前对异常的埋深及定 量解释精度不够,且受地形起伏影响较大,但是由于瞬变电磁不受接地条件影响及对低阻体反应敏感等 持性,可作为备选方法或作为平行测试比较方法。在物探勘察发现异常区后,还应配合现场调查、钻探 等其他勘察方法进行验证。

6.5.2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应布置在隧道物探异常区、经调查初步确定的断裂、褶皱重点部位; 2.孔底应钻至隧道路面设计高程以下不小于10m或必须查清的构造部位; 3.隧道洞身段钻孔,应在设计高程以上3~5倍洞径范围内采取岩、土试样,同一地层中,岩、土 武样的数量不宜少于6组;隧道进出口段钻孔,应分层采取岩、土试样; 4.钻孔过程中应注意观测是否有气体冒出,并及时封闭取样测试,以评价有害气体对隧道建设的 影响; 5.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抽(注)水试验,分层获取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并评价其富水性和涌水 量。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进行地下水位动态观测; 6.当岩芯采集困难或采用钻探难以判明孔内的地质情况时,应进行孔内综合测并: 7.深理隧道及初步评价高地应力隧道应进行钻孔内地应力测试; 8.钻孔内应进行地温测试,提供隧道洞门和排水设计所需的地温资料;

6.5.3测试及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隧道穿越的第四系覆盖层,宜采用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方法,测试土体的地 基承载力、摩阻力、密实程度等; 2.隧道深埋段地应力评价,宜采用深孔内水压致裂法进行岩石地应力测试: 3.原位测试应结合地区经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岩土参数建议值; 4.室内试验应根据隧道设计要求和岩土类型选择岩石试验、土工试验、岩土矿物分析、水质分析 等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 庄 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5.地表出露及钻孔内的煤系地层或碳质岩层,应取样进行岩层生烃能力测试,以进一步评价隧道 有害气体情况; 6.应采取地表水、地下水样进行水质成分检测,评价水对混凝土和钢筋的腐蚀性: 7.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宜在工地设置试验室,无条件设置时,试样不得因长时间存放或长距离运输 影响试验数据的真实性; 8.土体、岩体试验项目可按表6.5.3选择,

DB51/T 2791—2021表6.5.3土体、岩体试验项目选择表测试项目土体岩体颗粒分析(+)天然含水率w(%)+密度p(g/cm²)++塑限W,(%)+液限W(%)+压缩系数a(MPa")(+)粘聚力c(kPa)(+)(+)剪切试验内摩擦角()(+)(+)自由膨胀率Fs(%)(+)(+) 孔内波速Vp(km/s)+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MPa)+矿物成分分析(+)(+)注:“+”必做项目;“(+)”选做项目;7隧道设计7.1一般规定7.1.1隧道选线除考虑地形与地质条件外,尚应充分考虑隧址区气象因素,特别是GI、GII型隧道应遵循“气象选线”原则。条文说明川西高原公路隧道需要考虑地形、地质与气象选线相结合。7.1.2隧道方案应综合考虑风向、气温、最大冻结深度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合理选择隧道海拔高度与隧道规模。7.1.3隧道设计应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节能降耗、防灾救援和运营养护要求,7.1.4隧道土建工程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7.2总体设计7.2.1隧址区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不宜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复杂、浅埋、偏压以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7.2.2应根据地质、地形、路线走向、通风等因素确定隧道平面线形。设曲线时,不宜采用设超高的平曲线。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3370.1所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平面设计指标要求。条文说明川西高原隧道洞口可能存在积雪积冰问题,影响行车安全,所以提出平面指标适当提高的要求。7.2.3隧道纵坡应考虑行车安全、运营通风规模、施工作业和排水要求,隧道纵坡宜采用人字坡,洞口抗防冻段纵坡不宜小于1.0%,最小坡长不宜小于抗冻设防段。条文说明13

DB51/T2791—2020

适当加大隧道纵坡以提高洞口段水流速度,可减少结冰的可能性,所以提出加大洞 的要求。

适当加大隧道纵坡以提高洞口段水流速度,可减少结冰的可能性,所以提出加大洞口抗防冻段纵坡 的要求。 7.2.4隧道建筑限界可按照一般公路隧道确定。同一座隧道冻土段和非冻土段可采用不同的内轮廓,在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非冻土段可按冻土段的内轮廓设计

考虑设计施工水平、工程材料、工程经验及冻土隧道后期运营养护维修,川西高原公路隧 宜比普通环境地段适当加大。

7.2.6应根据实测气温及冻结深度采取针对性设防措施,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7.2.6确定。

表7.2.6川西高原公路隧道抗防冻措施

参考川西隧道科研与工程实践总结。

表7.2.7隧道供氧措施选取表

参考《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式供氧(氧调)要求》(GB/T35414),结合雀儿山隧道 经验提出。

参考《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式供氧(氧调)要求》(GB/T35414),结合雀儿山隧道、巴朗山隧道 验提出

7.3.1洞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DB51/T2791—202

1.隧道洞口宜选择向阳、不易积雪、易于排水位置。 2.在降雪量较大地区,隧道洞口不宜设在边坡和仰坡较为陡峻的位置,以免受到雪崩威胁。 3.受积雪或风吹雪影响的槽谷或路堑中的洞口外两侧宜设置不小于5m宽的积雪、堆雪平台 4.洞口与风向小角度相交时,宜设置防雪棚或防雪棚洞,条件许可宜接长明洞。 5.隧道进出口路面宜增设防滑或防结冰措施,

洞口外两侧宜设置不小于5m宽的积雪、堆雪平台,既可以改变洞口的地形条件以减少风吹雪掩埋 洞口路面的危害,又可作为除冰雪临时堆放平台,迅速恢复道路交通。 在川西高原,海拔超过2800m的寒冷地区,尤其是海拔超过4200m的严寒地区,隧道滴水、风 力或汽车轮胎带入隧道的冰雪及其他滞水将使路面结冰,降低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恶化隧道的营运条 件,危及行车安全,有必要在隧道进出口路面增设防滑或防结冰措施。

1.不宜采用削竹式洞门,宜适当接长明洞采用端墙洞门型式。 2.墙式洞门的端、翼墙位于冻胀性主时,应验算其强度及稳定性,或采用挖除、换填等减少冻胀 力的措施。 3.洞门墙台背、明洞两侧回填应优先选用砂性土、砂砾、碎(砾)石、粉煤灰等渗水性强的隔热性 能材料回填密实,并加密泄水孔。 4.当冻结深度小于或等于1m时,洞门墙基底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并应符合基础最小理 置深度不小于1m的要求。 5.当冻结深度超过1m时,基底最小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25m,尚应将基底至冻结线以下不小于 0.25m深度范围的地基土换填为非冻胀材料。

7.3.3洞口边仰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顶回填边坡坡度一般根据回填高度、填料或当地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施工方法等因素,并 结合自然稳定边坡、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方法综合确定;回填料应采用非冻胀性或弱冻胀性砂性 土或砂砾土等粗颗粒土 2.挖方边仰坡坡度宜根据降水、土质及冰冻条件适当放缓,挖方边坡坡率宜采用1:1~1:1.5, 真方边坡坡率宜采用1:1.5~1:1.75。 3.应根据边坡稳定情况和周围环境确定边坡坡面防护形式,边坡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 租结合的措施。

GB 50257-201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DB51/T2791—2020

不利于融水的下渗,水分蓄积在融化层内,使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加之反复冻融的影响,土体抗勇强度 很低,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融化层的滑移破坏,并且设有坡面防护的工程,也常因边坡融化层的滑移而 遭破坏。因此,川西高原地区重要工程的高边坡,在土质和自然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宜进行边坡的抗融滑 险算,以掌握边坡的冰冻稳定性,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7.3.4冻胀严重的边仰坡防护应作针对性设计;当采用网格式或拱式骨架护坡时,宜采取锚固措施,并 设置截、排水工程。

7.3.5明洞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洞应采用带仰拱的封闭式断面。 2.明洞荷载除应满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3370.1要求外,尚应重点考虑冻胀力 3.地下水发育的冻胀性围岩地段,明洞衬砌宜采用掺纤维的钢筋混凝土。 4.明洞两侧回填土应采用非冻胀性粗颗粒土,厚度一般不小于2.0m。 5.明洞回填应做好防水隔水处理,防止地表水下渗;明洞顶应设挡水坝或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 参入明洞两侧。 6.明洞回填层厚度宜大于最大冻结深度或通过热工计算设置保温隔热材料。 3.6洞外截水沟、洞顶排水沟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水沟断面不宜 小于50cm×50cm,排水沟纵坡不宜小于3%

7.4抗防冻衬砌结构设计

7.4.2抗防冻设防段应采用复合式衬砌或整体式

DB51/T2791—202

2.二次衬砌内轮廓应按标准适当放大以预留隔热保温层空间; 3.二次衬砌应采用抗裂、防渗、抗冻的低温早强高性能防水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30, 抗渗等级不低于P10: 4.二次衬砌宜采用等厚、圆顺的断面形式; 5.衬砌纵向分段长度宜小于10mGB 8235-1987 亚麻籽油,其与仰拱的沉降缝、伸缩缝、施工缝宜在同一位置; 6.隧道抗防冻设防段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衬砌开裂及裂缝宽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