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113-2005《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pdf

GB50113-2005《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776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50113-2005《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pdf

以300mm为模数,标准模板宽度为900~2400mm,高度为 900~1200mm;模板和围圈合一,其水平槽钢肋起围圈的作用,模 板水平肋与提升架直接相连的一种滑动模板组合形式。

正常情况下,模板内充许有个混凝土浇灌层处于无 的状态,但施工中有时需要将模板提升高度加大,使模板内只 少量混凝土或无混凝土,这种情况称为部分空滑或空滑。

2. 1. 11 回降量

滑模千斤顶在工作时,上、下卡头交替锁固于支承杆上,由于 荷载作用CNAS CNAS-CL44:201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建设工程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处于锁紧状态的卡头在支承杆上存在下滑过程,从而引 起干斤顶的爬升行程损失,该行程损失量通常称为回降量。

指结构的楼板、挑檐、阳台、洞口四周的混凝土边框 横向凸出混凝土表面的结构构件或装饰线,

指结构的楼板、挑檐、阳台、洞口四周的混凝土边框及腰

由内、外两种不同性能的现浇混凝土组成的竖壁结构。 .1.14混凝土出模强度concrete strength of the construd

initial setting

大面积或大重量横向结构(网架、整体桁架、井学梁等)的 吉构采用滑模施工时,可在地面组装好,利用滑模施工的提升 其随滑模施工托带到设计标高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

利用滑模施工装置对脱模后的模板整体提升就位的一种施工 方法。应用于双曲线冷却塔、圆锥形或变截面筒壁结构施工时,在 提升架之间增加铰链式剪刀撑,调整剪刀撑的夹角,变动提升架之 间的距离来收缩或放大筒体模板结构半径,实现竖向有较大曲率 变化的筒壁结构的成型,

R一一模板的牵引力; T一一在作业班的平均气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嵌固强 度所需的时间; V一 刹车时的制动减速度; 模板滑升速度; W一 刹车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a 混凝土浇灌后其表面到模板上口的距离; g 重力加速度; ho 每个混凝土浇灌层厚度; n 所需千斤顶和支承杆的最小数量: 混凝土从浇灌到位至达到出模强度所需的时间。

3.1.1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可按设计需要确定。但在竖向布置 方面,应使一次滑升的上下构件沿模板滑动方向的投影重合,有碍 模板滑动的局部凸出结构应做设计处理。 3.1.2平面面积较大的结构物,宜设计成分区段或部分分区段进 行滑模施工。当区段分界与变形缝不一致时,应对分界处做设计 处理。

.1.3平面面积较小而高度较高的结构物,宜按滑模施工工 求进行设计。

3.1.4竖向结构型式存在较大变异的结构物,可择其适合滑模施 工的区段按滑模施工要求进行设计。其他区段宜配合其他施工方 法设计。

3.1.5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共同确定横向结构构件的施工程

? 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厚度不应小于140mm; 2 圆形变截面筒体结构的筒简壁厚度不应小于160mm; 3 轻骨料混凝土墙体厚度不应小于180mm: 4 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00mm; 5 钢筋混凝土矩形柱短边不应小于300mm,长边不应小于 400mm 注:当采用滑框倒模等工艺时,可不受本条各款限制。

1普通混凝土不应低于C20; 2轻骨料混凝土不应低于C15; 3同一个滑升区段内的承重构件,在同一标高范围宜采用同 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3.1.8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从主筋的外缘算起)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墙体不应小于20mm; 2连续变截面筒壁不应小于30mm; 3梁、柱不应小于30mm。 3.1.9 沿模板滑动方向,结构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宜采取变 换混凝土强度等级或配筋量来满足结构承载力的要求。 3.1.10结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种长度、形状的钢筋,应能在提升架横梁以下的净空内 绑扎; 2施工设计时,对交汇于节点处的各种钢筋应做详细排 列; 3对兼作结构钢筋的支承杆,其设计强度宜降低10%~ 25%,并根据支承杆的位置进行钢筋代换,其接头的连接质量应与 钢筋等强。 4预留与横向结构连接的连接筋,应采用圆钢,直径不宜大 于8mm,连接筋的外露部分不应先设弯钩,理入部分宜为U形。 当连接筋直径大于10mm时,应采取专门措施。 3.1.11滑模施工工程宜采用后锚固装置代替预埋件。当需要用 预埋件时,其形状和尺寸应易于安装、固定,且与构件表面持平,不 得凸出混凝士表面。 3.1.12各层预理件或预留洞的位置宜沿垂直或水平方向规律排 列。 3.1.13对二次施工的构件,其预留孔洞的尺寸应比构件的截面

3.1.13对二次施工的构件,其预留孔洞的尺寸应比构件的 每边适当增大。

3.2.3贮仓底板以下的支承结构,当采用与贮仓筒壁同一套滑模

.2.3贮仓底板以下的支承结构,当采用与贮仓筒壁向一套 装置施工时,宜保持与上部筒壁的厚度一致。当厚度不一致的 在简壁的内侧扩大尺寸。

,2.5结构复杂的贮仓,底板以下的结构宜支模浇筑。在生 许可时,可将底板、漏斗设计成与筒壁分离式,分离部分采 支模浇筑。

3.2.7并塔类结构的筒壁,宜设计成带肋壁板,沿竖向

3.2.7并塔类结构的筒壁,宜设计成带肋壁板,沿竖向保持壁板 厚度不变,必要时可变更壁柱截面的长边尺寸。壁柱与壁板或璧 板与壁板连接处的阴角宜设置斜角。

3.2.8井塔内楼层结构的二次施工设计宜采用以下儿种方式:

1仅塔身筒壁结构一次滑模施工,楼层结构(包括主梁、次梁 及楼板)均为二次浇筑。应沿竖向全高度内保持壁柱的完整,由设 计做出主梁与壁柱连接大样。 2楼层的主梁与简壁结构同为一次滑模施工,仅次梁和楼板 为二次浇筑。主梁上预留次梁二次施工的槽口宜为锯齿状,槽口 深度的选择,应满足主梁在次梁未浇筑前受弯压状态的强度;主梁 瑞部上方负弯矩区,应配置双层负弯矩钢筋,其下层负弯矩钢筋应 设置在楼板厚度线以下。

3塔体壁板与楼板二次浇筑的连接。在壁板内侧应预看 楼板连接的槽口,当采取预留“胡子筋”时,其理入部分不得为 鱼根钢筋,

3.2.11筒体结构的配筋宜采用热扎带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两层钢筋网片之间应配置拉结筋,拉结筋的间距与形状 应作设计规定。

3.2.11筒体结构的配筋宜采用热扎带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J 各层梁的竖向投影应重合,宽度宜相等; 2 同一滑升区段内宜避免错层横梁; 3 柱宽宜比梁宽每边大50mm以上; 47 柱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当需要改变时,边柱宜在同 侧变动,中柱宜按轴线对称变动。 3.3.2大型构筑物的框架结构选型,可设计成异形截面柱,以增 大层间高度,减少横梁数量。 3.3.3当框架的楼层结构(包括次梁及楼板)采用在主梁上预留 板厚及次梁梁窝做二次浇筑施工时,设计可按整体计算。 3.3.4柱上无梁侧的牛腿宽度宜与柱同宽,有梁侧的牛腿与梁同 当如宽生阻支承而时加宽部分可平取一次法

2梁内不宜设弯起筋,宜根据计算加强箍筋。当有弯起筋 时,弯起筋的高度应小于提升架横梁下缘距模板上口的净空尺寸。 3箍筋的间距应根据计算确定,可采用不等距排列。 4纵向筋端部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不宜折,当需要时可朝 上折。 5当主梁上预留次梁梁窝时,应根据验算需要对梁窝截面采 取加强措施。 3.3.6当框架梁采用自承重的劲性骨架或柔性配筋的焊接骨架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骨架的承载能力应大于梁体混凝土自重的1.2倍以上; 2骨架的挠度值不应大于跨度的1/500; 3骨架的端腹杆宜采用下斜式; 4当骨架的高度大于提升架横梁下的净空高度时,骨架上弦 杆的端部节间可米取二次拼接, 3.3.7柱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筋宜选配粗直径钢筋以减少根数,干斤顶底座及 提升架横梁宽度所占据的竖向投影位置应避开纵向受力筋; 2纵向受力筋宣采用热轧带肋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6mm; 3当各层柱的配筋量有变化时,宜保持钢筋根数不变而调整 钢筋直径; 4箍筋形式应便于从侧面套人柱内。当采用组合式箍筋时: 相邻两个箍筋的拼接点位置应交替错开。 3.3.8二次浇筑的次梁与主梁的连接构造,应满足施工期及使用 期的受力要求。 3.3.9双肢柱及工字形柱采用滑模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双肢柱宜设计成平腹杆,腹杆宽度宜与肢杆等宽,腹杆的 间距宜相等; 2工字形柱的腹板加劲肋宜与翼缘等宽。

3.3.7柱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

3.4.2各层门窗洞口位置宜一致,同一楼层的梁底标高

3.4.5当墙板结构含暗框架时,暗框架柱的配筋率宜取下限值,

暗柱的配筋还应符合本规范第3.3.7条的要求。 3.4.6当墙体开设大洞口时,其梁的配筋应符合本规范第3.3.5 条的要求。

3.4.7各种洞口周边的加强钢筋配置,不宜在洞口角部设45°斜 钢筋,宜加强其竖向和水平钢筋。当各楼层门窗洞口位置一致时, 其侧边的竖向加强钢筋宜连续配置。

3.4.8墙体竖向钢筋伸人楼板内的锚固段,其弯折长度不得超出 墙体厚度。当不能满足钢筋的锚固长度时,可用爆接的方法接长。 3.4.9支承在墙体上的梁,其钢筋伸入墙体内的锚固段宜向上 弯。当梁为二次施工时,梁端钢筋的形式及尺寸应适应二次施工 的要求。

3. 4. 10墙板结构的配筋,应符合 3. 2. 11 条的要求。

.0.1滑模施工的准备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技术保障措施周全; 现场用料充足:施工设备可靠;人员职责明确;施工组织严密高效。 .0.2滑模施工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滑模工艺的要求对设计 进行全面细化,提出对工程设计的局部修改意见,确定不宜滑模施 工部位的处理方法以及划分滑模作业的区段等。 4.0.3滑模施工必须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及现场的施工条件编 滑模施工组织设计,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施工总平面布置(包含操作平台平面布置): 2 滑模施工技术设计; 3 施工程序和施工进度计划(包含针对季节性气象条件的安排); 4 施工安全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5 现场施工管理机构、劳动组织及人员培训; 6 材料、半成品、预理件、机具和设备等供应保障计划; 特殊部位滑模施工方案。 4.0.4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减少施工用地和缩短地面水平运输 距离。 2在施工建筑物的周围应设立危险警戒区。警戒线至建筑 物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高度的1/10,且不应小于10m。对于烟反 类变截面结构,警戒线距离应增大至其高度的1/5,且不小于 25m。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3临时建筑物及材料堆放场地等均应设在警戒区以外,当需 要在警戒区内堆放材料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通过警戒区 的人行道或运输通道,均应搭设安全防护棚。 4材料堆放场地应靠近垂直运输机械,堆放数量应满足施工

速度的需要。 5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确定混凝土供应方式,当设置自备搅拌 站时,宜靠近施工地点,其供应量必须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灌的需要。 6现场运输、布料设备的数量必须满足滑升速度的需要。 7供水、供电必须满足滑模连续施工的要求。施工工期较 长,且有断电可能时,应有双路供电或自备电源。操作平台的供水 系统,当水压不够时,应设加压水泵。 8确保测量施工工程垂直度和标高的观测站、点不遭损坏, 不受振动干扰。 4.0.5滑模施工技术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滑模装置的设计; 2确定垂直与水平运输方式及能力,选配相适应的运输设备; 3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定浇灌顺序、浇灌速度、入模时 限,混凝土的供应能力应满足单位时间所需混凝土量的1.3~1.5倍; 4确定施工精度的控制方案,选配观测仪器及设置可靠的观 测点; 5制定初滑程序、滑升制度、滑升速度和停滑措施; 6制定滑模施工过程中结构物和施工操作平台稳定及纠偏 纠扭等技术措施: 7制定滑模装置的组装与拆除方案及有关安全技术措施; 8制定施工工程某些特殊部位的处理方法和安全措施,以及 特殊气候(低温、雷雨、大风、高温等)条件下施工的技术措施; 9绘制所有预留孔洞及预理件在结构物上的位置和标高的 展开图; 10确定滑模平台与地面管理点、混凝土等材料供应点及垂直 运输设备操纵室之间的通讯联络方式和设备,并应有多重系统保障; 11制定滑模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更换、保养与检验制度: 12烟卤、水塔、竖井等滑模施工,采用柔性滑道、罐笼及其他设 备器材、人员上下时,应按现行相关标准做详细的安全及防坠落设计。

5滑模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5.1.1滑模装置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模板系统:包括模板、围圈、提升架、滑轨及倾斜度调节装 置等; 2操作平台系统:包括操作平台、料台、吊脚手架、随升垂直 运输设施的支承结构等; 3提升系统:包括液压控制台、油路、调平控制器、干斤顶、支 承杆及电动提升机、手动提升器等: 4施工精度控制系统:包括建筑物轴线、标高、结构垂直度等 的观测与控制设施等; 5水、电配套系统:包括动力、照明、信号、广播、通讯、电视监 控以及水泵、管路设施、地下通风等。 5.1.2滑模装置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并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绘制滑模初滑结构平面图及中间结构变化平面图; 2确定模板、围圈、提升架及操作平台的布置,进行各类部件 和节点设计,提出规格和数量;当采用滑框倒模时,应专门进行模 板与滑轨的构造设计; 3确定液压干斤顶、油路及液压控制台的布置或电动、手动 等提升设备的布置,提出规格和数量; 4制定施工精度控制措施,提出设备仪器的规格和数量; 5进行特殊部位处理及特殊设施(包括与滑模装置相关的垂 直和水平运输装置等)布置与设计; 6绘制滑模装置的组装图,提出材料、设备、构件一览表,

5.1.3滑模装置设计计算必须包括下列荷载:

1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的目重(按实际重量计算); 2操作平台上的施工荷载,包括操作平台上的机械设备及特 殊设施等的自重(按实际重量计算),操作平台上施工人员、工具和 堆放材料等; 3操作平台上设置的垂直运输设备运转时的额定附加荷载, 包括垂直运输设备的起重量及柔性滑道的张紧力等(按实际荷载 计算);垂直运输设备刹车时的制动力; 4卸料对操作平台的冲击力,以及向模板内倾倒混凝土时混 凝士对模板的冲击力; 5混凝士对模板的侧压力; 6模板滑动时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摩阻力,当采用滑框倒模 施工时,为滑轨与模板之间的摩阻力; 7风荷载。 5.1.4设计滑模装置时,荷载标准值应按本规范附录A取值。

1.5液压提升系统所需千斤顶和支承杆的最小数量可按 . 1. 5)确定

(5. 1. 5)确定:

(5. 1. 5)确定:

N nmin = P.

式中N一总垂直荷载(kN),应取本规范第5.1.3条中所有竖 向荷载之和; P。—一单个千斤顶或支承杆的允许承载力(kN),支承杆的 允许承载力应按本规范附录B确定,干斤项的允许 承载力为千斤顶额定提升能力的1/2,两者中取其 较小者。 5.1.6千斤顶的布置应使干厅顶受力均衡,布置方式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筒体结构宜沿筒壁均匀布置或成组等间距布置。

5.1.6 千斤顶的布置应使千斤顶受力均衡,布置方式应符合下列 规定: 11 筒体结构宜沿筒壁均匀布置或成组等间距布置。 2框架结构宜集中布置在柱子上。当成串布置千斤顶或在

1筒体结构宜沿筒壁均匀布置或成组等间距布置。 2框架结构宜集中布置在柱子上。当成串布置千斤

梁上布置千斤顶时,必须对其支承杆进行加固。当选用大吨位千 斤顶时,支承杆也可布置在柱、梁的体外,但应对支承杆进行加固。 3墙板结构宜沿墙体布置,并应避开门、窗洞口;洞口部位必 须布置干厅顶时,支承杆应进行加固。 4平台上设有固定的较大荷载时,应按实际荷载增加千斤顶 数量。 5.1.7采用电动、手动的提升设备应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布置。 5.1.8提升架的布置应与干斤顶的位置相适应,其间距应根据结 构部位的实际情况,千厅顶和支承杆充许承载能力以及模板和围 圈的刚度确定。 5.1.9操作平台结构必须保证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结构 布置宜采用下列形式: 1连续变截面筒体结构可采用辐射梁、内外环梁以及下拉环 和拉杆(或随升井架和斜撑)等组成的操作平台; 2等截面筒体结构可采用桁架(平行或井字形布置),梁和支 撑等组成操作平台,或采用挑三角架、中心环、拉杆及支撑等组成 的环形操作平台,也可只用挑三角架组成的内外悬挑环形平台; 3框架、墙板结构可采用架、梁和支撑组成的固定式操作

梁上布置千斤顶时,必须对其支承杆进行加固。当选用大吨位干 斤顶时,支承杆也可布置在柱、梁的体外,但应对支承杆进行加固。 3墙板结构宜沿墙体布置,并应避开门、窗洞口;洞口部位必 须布置干厅顶时,支承杆应进行加固。 4平台上设有固定的较大荷载时,应按实际荷载增加千斤顶 数量。 5.1.7采用电动、手动的提升设备应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布置。 5.1.8 提升架的布置应与千斤顶的位置相适应,其间距应根据结 构部位的实际情况、千斤顶和支承杆允许承载能力以及模板和围

5.1.8提升架的布置应与千斤顶的位置相适应,其间距应根据结 构部位的实际情况、干斤顶和支承杆充许承载能力以及模板和围 圈的刚度确定。

5.1.9操作平台结构必须保证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1连续变截面筒体结构可采用辐射梁、内外环梁以及下拉环 和拉杆(或随升井架和斜撑)等组成的操作平台; 2等截面筒体结构可采用桁架(平行或井字形布置),梁和支 撑等组成操作平台,或采用挑三角架、中心环、拉杆及支撑等组成 的环形操作平台,也可只用挑三角架组成的内外悬挑环形平台; 3框架、墙板结构可采用架、梁和支撑组成的固定式操作 平台,或采用桁架和带边框的活动平台板组成可拆装的围梁式活 动操作平台; 4柱子或排架结构,可将若干个柱子的围圈、柱间桁架组成 整体式操作平台。

5. 2部件的设计与制作

5.2.1滑动模板应具有通用性、耐磨性、拼缝紧密、装拆方便和足 够的刚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板高度宜采用900~~1200mm,对筒体结构宜采用1200 ~1500mm;滑框倒模的滑轨高度宜为1200~1500mm,单块模板 宽度宜为300mm。

2框架、墙板结构宜采用围模合一大钢模,标准模板宽度为 900~2400mm;对筒体结构宜采用小型组合钢模板,模板宽度宜 为100~500mm,也可以采用弧形带肋定形模板。 3异形模板,如转角模板、收分模板、抽拨模板等,应根据结 构截面的形状和施工要求设计。 4围模合一大钢模的板面采用4~5mm厚的钢板,边框为 5~7mm厚扁钢,竖肋为4~6mm厚、60mm宽扁钢,水平加强肋宜 为L8槽钢,直接与提升架相连,模板连接孔为18mm、间距 300mm;模板焊接除节点外,均为间断焊;小型组合钢模板的面板 厚度宜采用2.5~3mm;角钢肋条不宜小于40×4,也可采用定 型小钢模板。 5模板制作必须板面平整,无卷边、翘曲、孔洞及毛刺等;阴 阳角模的单面倾斜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滑框倒模施工所使用的模板宜选用组合钢模板。当混凝 土外表面为直面时,组合钢模板应横向组装;若为弧面时,宜选用 长300~600mm的模板竖向组装。

厚度宜采用2.5~3mm;角钢肋条不宜小于40×4,也可采用定 型小钢模板。 5模板制作必须板面平整,无卷边、翘曲、孔洞及毛刺等;阴 阳角模的单面倾斜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滑框倒模施工所使用的模板宜选用组合钢模板。当混凝 土外表面为直面时,组合钢模板应横向组装;若为弧面时,宜选用 长300~600mm的模板竖向组装。 5.2.2围圈承受的荷载包括下列内容: 1垂直荷载应包括模板的重量和模板滑动时的摩阻力;当操 作平台直接支承在围圈上时,并应包括操作平台的自重和操作平 台上的施工荷载。 2水平荷载应包括混凝土的侧压力;当操作平台直接支承在 围圈上时,还应包括操作平台的重量和操作平台上的施工荷载所 产生的水平分力。

1垂直荷载应包括模板的重量和模板滑动时的摩阻力;当操 作平台直接支承在围圈上时,并应包括操作平台的自重和操作平 台上的施工荷载。 2水平荷载应包括混凝土的侧压力;当操作平台直接支承在 围圈上时,还应包括操作平台的重量和操作平台上的施工荷载所 产生的水平分力。

5.2.3围圈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围圈截面尺寸应根据计算确定,上、下围圈的间距一般为 450~750mm,上围圈距模板上口的距离不宜大于250mm; 2当提升架间距大于2.5m或操作平台的承重骨架直接支 承在围圈上时,围圈宜设计成桁架式; 3围圈在转角处应设计成刚性节点;

4固定式围圈接头应用等刚度型钢连接,连接螺栓每边不得 少于2个; 5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两个提升架之间围圈的垂直与水平方 可的变形不应大于跨度的1/500; 6连续变截面筒体结构的围圈宜采用分段伸缩式: 7设计滑框倒模的围圈时,应在围圈内挂竖向滑轨,滑轨的 断面尺寸及安放间距应与模板的刚度相适应; 8高烟筒壁结构上、下直径变化较大时,应按优化原则 配置多套不同曲率的围圈。 5.2.4提升架宜设计成适用于多种结构施工的型式。对于结构 的特殊部位,可设计专用的提升架;对多次重复使用或通用的提升 架,宜设计成装配式。提升架的横梁、立柱和连接支腿应具有可调 性。 5.2.5提升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设计时应按实际的受力荷载验 算,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提升架宜用钢材制作,可采用单横梁“II”形架、双横梁的 “开”形架或单立柱的“T”形架。横梁与立柱必须刚性连接,两者 的轴线应在同一平面内。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立柱下端的侧向变 形应不大于2mm。 2模板上口至提升架横梁底部的净高度:采用25圆钢支承 杆时宜为400~500mm,采用g48×3.5钢管支承杆时宜为500~ 900mm。 3提升架立柱上应设有调整内外模板间距和倾斜度的调节 装置。 4当采用工具式支承杆设在结构体内时,应在提升架横梁下 设置内径比支承杆直径大2~5mm的套管,其长度应达到模板下 缘。 5当采用工具式支承样设在结构体外时,提升架横梁相应加 长,支承杆中心线距模板距离应大于50mm。

4固定式围圈接头应用等刚度型钢连接,连接螺栓每边不得 少于2个; 5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两个提升架之间围圈的垂直与水平方 向的变形不应大于跨度的1/500; 6连续变截面筒体结构的围圈宜采用分段伸缩式; 7设计滑框倒模的围圈时,应在围圈内挂竖向滑轨,滑轨的 断面尺寸及安放间距应与模板的刚度相适应; 8高烟筒壁结构上、下直径变化较大时,应按优化原则 配置多套不同曲率的围圈。 5.2.4提升架宜设计成适用于多种结构施工的型式。对于结构 的特殊部位,可设计专用的提升架;对多次重复使用或通用的提升 架,宜设计成装配式。提升架的横梁、立柱和连接支腿应具有可调 性。

1提升架宜用钢材制作,可采用单横梁“IⅡ”形架、双横梁的 “开”形架或单立柱的“T”形架。横梁与立柱必须刚性连接,两者 的轴线应在同一平面内。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立柱下端的侧向变 形应不大于2mm。 2模板上口至提升架横梁底部的净高度:采用25圆钢支承 杆时宜为400~500mm,采用g48×3.5钢管支承杆时宜为500~ 900mm。 3提升架立柱上应设有调整内外模板间距和倾斜度的调节 装置。 4当采用工具式支承杆设在结构体内时,应在提升架横梁下 设置内径比支承杆直径大2~5mm的套管,其长度应达到模板下 缘。 5当采用工具式支承样设在结构体外时,提升架横梁相应加 长,支承杆中心线距模板距离应大于50mm。

5.2.6操作平台、料台和吊脚手架的结构形式应按所施工工程的

结构类型和受力确定,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操作平台由桁架或梁、三角架及铺板等主要构件组成,与 提升架或围圈应连成整体。当桁架的跨度较大时,架间应设置 水平和垂直支撑;当利用操作平台作为现浇混凝土顶盖、楼板的模 板或模板支承结构时,应根据实际荷载对操作平台进行验算和加 固,并应考虑与提升架脱离的措施。 2当操作平台的桁架或梁支承于围圈上时,必须在支承处设 置支托或支架。 3外挑脚手架或操作平台的外挑宽度不宜大于800mm,并 应在其外侧设安全防护栏杆及安全网。 4吊脚手架铺板的宽度宜为500~800mm,钢吊杆的直径不 应小于16mm,吊杆螺栓必须采用双螺帽。吊脚手架的双侧必须 设安全防护栏杆及挡脚板,并应满挂安全网。 5.2.7滑模装置各种构件的制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 50214的规定,其充许偏差应符合表5.2.7的规定。其构件表面, 除支承杆及接触混凝土的模板表面外,均应刷防锈涂料

结构类型和受力确定,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5.2.7滑模装置各种构件的制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214的规定,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2.7的规定。其构件表面 支承枉及接触混凝土的模板表面外,均应刷防锈涂料

表5.2.7构件制作的允许偏差

注:L为支承杆加工长度。

注:L为支承杆加工长度

5.2.8液压控制台的选用与检验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液压控制台内,油泵的额定压力不应小于12MPa,其流量 可根据所带动的千斤顶数量、每只千斤顶油缸内容积及一次给油 时间确定。大面积滑模施工时可多个控制台并联使用。 2液压控制台内,换向阀和溢流阀的流量及额定压力均应等 于或大于油泵的流量和液压系统最大工作压力,阀的公称内径不 应小于10mm,宜采用通流能力大、动作速度快、密封性能好、工作 可靠的三通逻辑换向阀。 3液压控制台的油箱应易散热、排污,并应有油液过滤的装 置,油箱的有效容量应为油泵排油量的2倍以上。 4液压控制台供电方式应采用三相五线制,电气控制系统应 保证电动机、换向阀等按滑模干斤顶爬升的要求正常工作,并应加 设多个备用插座。 5液压控制台应设有油压表、漏电保护装置、电压及电流表 工作信号灯和控制加压、回油、停滑报警、滑升次数时间继电器等,

5.2.9油路的设计与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25MPa。主油管内径不得小于16mm,二级分油管内径宜为10~ 16mm,连接千斤顶的油管内径宜为6~10mm。 2油管接头、针形阀的耐压力和通径应与输油管相适应。 3 液压油应定期进行过滤,并应有良好的润滑性和稳定性, 其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Z5MPa。主油管内径不得小于16mm,二级分油管内径宜为, 16mm,连接千斤顶的油管内径宜为6~10mm。 2油管接头、针形阀的耐压力和通径应与输油管相适应。 3液压油应定期进行过滤,并应有良好的润滑性和稳定性, 其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2.10滑模干斤顶应逐个编号经过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于斤顶在液压系统额定压力为8MPa时的额定提升能力: 分别为30kN、60kN、90kN等; 2千斤顶空载启动压力不得高于0.3MPa; 3干斤顶最大工作油压为额定压力的1.25倍时,卡头应锁 固年靠、放松灵活,升降过程应连续平稳; 4于厅顶的试验压力为额定油压的1.5倍时,保压5min,各 密封处必须无渗漏; ·5出厂前千斤顶在额定压力提升荷载时,下卡头锁固时的回 降量对滚珠式干斤顶应不大于5mm,对块式或滚楔混合式干斤 顶应不大于3mm; 6同一批组装的千斤顶应调整其行程,使其行程差不大于 1mm。 5.2.11支承杆的选用与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承杆的制作材料为HPB235级圆钢、HRB335级钢筋或 外径及壁厚精度较高的低硬度焊接钢管,对热轧退火的钢管,其表 面不得有冷硬加工层。 2支承杆直径应与干斤顶的要求相适应,长度宜为3~6m。 3采用工具式支承杆时应用螺纹连接。圆钢25支承杆连 接螺纹宜为M18,螺纹长度不宜小于20mm:钢管48支承杆连接 螺纹宜为M30,螺纹长度不宜小于40mm。任何连接螺纹接头中 心位置处公差均为土0.15mm;支承杆借助连接螺纹对接后,支承 杆轴线偏斜度充许偏差为(2/1000)L(L为单根支承杆长度)。

1支承杆的制作材料为HPB235级圆钢、HRB335级钢筋或 外径及壁厚精度较高的低硬度焊接钢管,对热轧退火的钢管,其表 面不得有冷硬加工层。 2支承杆直径应与干斤项的要求相适应,长度宜为3~6m。 3采用工具式支承杆时应用螺纹连接。圆钢25支承杆连 接螺纹宜为M18,螺纹长度不宜小于20mm;钢管$48支承杆连接 螺纹宜为M30,螺纹长度不宜小于40mm。任何连接螺纹接头中 心位置处公差均为士0.15mm;支承杆借助连接螺纹对接后,支承 杆轴线偏斜度允许偏差为(2/1000)L(L为单根支承杆长度)。 4HPB235级圆钢和HRB335级钢筋支承杆采用冷拉调直

时,其延伸率不得大于3%;支承杆表面不得有油漆和铁锈。 5工具式支承杆的套管与提升架之间的连接构造,宜做成可 使套管转动并能有50mm以上的上下移动量的方式。 6对兼作结构钢筋的支承杆,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进行抽样检验

1干顶同步控制装置,可采用限位卡档、激光水平扫描仪、 水杯自动控制装置、计算机同步整体提升控制装置等; 2垂直度观测设备可采用激光铅直仪、自动安平激光铅直 仪、全站仪、经纬仪和线锤等,其精度不应低于1/10000; 3测量靶标及观测站的设置必须稳定可靠,便于测量操作 关应相据结构特定和关键控制部位确定位置

5.2.13水、电系统的选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动力及照明用电、通讯与信号的设置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推的规定: 2电源线的选用规格应根据平台上全部电器设备总功率计 算确定,其长度应大于从地面起滑开始至滑模终止所需的高度再 增加10m; 3平台上的总配电箱、分区配电箱均应设置漏电保护器,配 电箱中的插座规格、数量应能满足施工设备的需要; 4平台上的照明应满足夜间施工所需的照度要求,吊脚手架 上及便携式的照明灯具,其电压不应高于36V; 5通讯联络设施应保证声光信号准确、统一、清楚,不扰民; 6电视监控应能监视全面、局部和关键部位; 7向操作平台上供水的水和管路,其扬程和供水量应能满 足滑模施工高度、施工用水及施工消防的需要

铁件等工作。 6.1.2滑模装置的组装宜按下列程序进行,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及时完善滑模装置系统。 1安装提升架,应使所有提升架的标高满足操作平台水平度 的要求,对带有辐射梁或辐射桁架的操作平台,应同时安装辐射梁 或辐射桁架及其环梁; 2安装内外围圈,调整其位置,使其满足模板倾斜度的要 求; 3绑扎竖向钢筋和提升架横梁以下钢筋,安设预埋件及预留 孔洞的胎模,对体内工具式支承杆套管下端进行包扎; 4当采用滑框倒模工艺时,安装框架式滑轨,并调整倾斜度; 5 安装模板,宜先安装角模后再安装其他模板; 6 安装操作平台的架、支撑和平台铺板; 7 安装外操作平台的支架、铺板和安全栏杆等; 8安装液压提升系统,垂直运输系统及水、电、通讯、信号精 度控制和观测装置,并分别进行编号、检查和试验; 9在液压系统试验合格后,插人支承杆; 10安装内外吊脚手架及挂安全网,当在地面或横向结构面 上组装滑模装置时,应待模板滑至适当高度后,再安装内外吊脚手 架,挂安全网。 一

6.1.3模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好的模板应上口小、下口大,单面倾斜度宜为模板高 度的0.1%~0.3%;对带坡度的筒体结构如烟等,其模板倾斜 度应根据结构坡度情况适当调整: 2模板上口以下2/3模板高度处的净间距应与结构设计截 面等宽; 3圆形连续变截面结构的收分模板必须沿圆周对称布置,每 对模板的收分方向应相反,收分模板的搭接处不得漏浆。 6.1.4滑模装置组装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表6.1.4的规定。

表6.1.4滑模装置组装的允许偏差

6.1.5液压系统组装完毕,应在插入支承杆前进行试验和检查, 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千斤顶逐一进行排气,并做到排气彻底 2 液压系统在试验油压下持压5min,不得渗油和漏油; 3 空载、持压、往复次数、排气等整体试验指标应调整适宜 记录准确。 6.1.6 液压系统试验合格后方可插人支承杆,支承杆轴线应与干

斤顶轴线保持一致,其偏斜度允许偏差为2%。

6.2.1钢筋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横向钢筋的长度不宜大于7m; 2竖向钢筋的直径小于或等于12mm时,其长度不宜大于 5m;若滑模施工操作平台设计为双层并有钢筋固定架时,则竖向 钢筋的长度不受上述限制。 6.2.2钢筋绑扎时,应保证钢筋位置准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一浇灌层混凝土浇灌完毕后,在混凝土表面以上至少应 有一道绑扎好的横向钢筋; 2竖向钢筋绑扎后,其上端应用限位支架等临时固定; 3双层配筋的墙或筒壁,其立筋应成对排列,钢筋网片间应 用V学型拉结筋或用焊接钢筋骨架定位; 4门窗等洞口上下两侧横向钢筋端头应绑扎平直、整齐,有 足够钢筋保护层,下口横筋宜与竖钢筋焊接: 5钢筋弯钩均应背向模板面; 6必须有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措施; 7当滑模施工的结构有预应力钢筋时,对预应力筋的留孔位 置应有相应的成型固定措施: 8顶部的钢筋如挂有砂浆等污染物,在滑升前应及时清除。 6.2.3梁的配筋采用自承重骨架时,其起拱值应满足下列规定: 1当梁跨度小于或等于6m时,应为跨度的2%~3% 2当梁跨度大于6m时,应由计算确定。

6.3.1支承杆的直径、规格应与所使用的干斤顶相适应,第一批 插入千斤顶的支承杆其长度不得少于4种,两相邻接头高差不应 小于1m,同一高度上支承杆接头数不应大于总量的1/4。 当采用钢管支承杆且设置在混凝土体外时,对支承杆的调直、

6.3.1支承杆的直径、规格应与所使用的干斤顶相适应,第一批

接长、加固应作专项设计,确保支承体系的稳定。

立即进行加固处理。对兼作受力钢筋使用的支承杆,加固的 足受力钢筋的要求。当支承杆穿过较高洞口或模板滑空时 支承杆进行加固

欧时拨出。分批拨出时应按实际荷载确定每批拨出的数量: 得超过总数的1/4。对于25圆钢支承杆,其套管的外径不 于Φ36;对于壁厚小于200mm的结构,其支承杆不宜抽拔。 拔出的工具式支承杆应经检查合格后再使用。

5.4.1用于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应事先做好混凝王配比的试配工 作,其性能除应满足设计所规定的强度、抗渗性、耐久性以及季节 性施工等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规定: 1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增长速度,必须满足模板滑升速度的要求; 2混凝土宜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 3混凝土入模时的落度,应符合表6.4.1的规定;

表 6.4.1混凝士入模时的落度

4在混凝土中掺入的外加剂或掺合料,其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6.4.2正常滑升时,混凝土的浇灌应满足下列规定:1必须均匀对称交圈浇灌;每一浇灌层的混凝土表面应在一个水平面上,并应有计划、均匀地变换浇灌方向;2每次浇灌的厚度不宜大于200mm;3上层混凝土覆盖下层混凝土的时间间隔不得大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相当于混凝土贯入阻力值为0.35kN/cm²时的时间),当间隔时间超过规定时,接在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4在气温高的季节,宜先浇灌内墙,后浇灌阳光直射的外墙;先浇灌墙角、墙垛及门窗洞口等的两侧,后浇灌直墙;先浇灌较厚的墙,后浇灌较薄的墙;5预留孔洞、门窗口、烟道口、变形缝及通风管道等两侧的混凝土应对称均衡浇灌。注:当采用滑框倒模施工时,可不受本条第2款的限制。6.4.3当采用布料机布送混凝土时应进行专项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1布料机的活动半径宜能覆盖全部待浇混凝土的部位;2布料机的活动高度应能满足模板系统和钢筋的高度;3布料机不宜直接支承在滑模平台上,当必须支承在平台上时,支承系统必须专门设计,并有大于2.0的安全储备;4布料机和泵送系统之间应有可靠的通讯联系,混凝土宜先布料在操作平台上,再送入模板,并应严格控制每一区域的布料数量;5平台上的混凝土残渣应及时清出,严禁铲入模板内或掺入新混凝土中使用:6夜间作业时应有足够的照明。6.4.4混凝土的振捣应满足下列要求:1振捣混凝土时,振捣器不得直接触及支承杆、钢筋或模板;:28:

1混凝土出模后应及时进行检查修整,且应及时进行养护; 2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除冬施外,养护时间不 少于7d; 3养护方法宜选用连续均匀喷雾养护或喷涂养护液

6.5.1预理件安装应位置准确,固定牢靠,不得突出模板表面。 预理件出模板后应及时清理使其外露,其位置偏差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要求。

6.5.1预理件安装应位置准确,固定年靠,不得突出模板表面。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要求。 6.5.2预留孔洞的胎模应有足够的刚度,其厚度应比模板上口尺 寸小5~10mm,并与结构钢筋固定牢靠。胎模出模后,应及时校 对位置,适时拆除胎模,预留孔洞中心线的偏差不应大于15mm。 当门、窗框采用预先安装时,门、窗和衬框(或衬模)的总宽度, 应比模板上口尺寸小5~10mm。安装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偏差 应满足表 6. 5. 2 的规定,

表 6.5.2门、窗框安装的允许偏差

排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不宜以停滑或减缓滑升速度来迁就其他 作业。 注:当采用滑框倒模施工时,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6.6.2在确定滑升程序或平均滑升速度时,除应考虑混凝士出模

强度要求外,还应考虑下列相关因素: 1气温条件; 2 混凝土原材料及强度等级; 3 结构特点,包括结构形状、构件截面尺寸及配筋情况; 4 模板条件,包括模板表面状况及清理维护情况等。 6.6.3初滑时,宜将混凝土分层交圈浇筑至500~~700mm(或模 板高度的1/2~2/3)高度,待第层混凝土强度达到0.2~0.4 MPa或混凝土贯入阻力值达到0.30~1.05kN/cm²时,应进行1 一2个千斤顶行程的提升,并对滑模装置和混凝土凝结状态进行 全面检查,确定正常后,方可转为正常滑升。 混凝土贯人阻力值测定方法见本规范附录C。 6.6.4正常滑升过程中,相邻两次提升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 0.5h。 注:当采用滑框倒模施工时,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6.6.5滑升过程中,应使所有的干斤顶充分进油、排油。当出现 油压增至正常滑升工作压力值的1.2倍,尚不能使全部千厅顶升 起时,应停止提升操作,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6.6.6在正常滑升过程中,每滑升200~400mm,应对各干片顶 进行一次调平,特殊结构或特殊部位应采取专门措施保持操作平 台基本水平。各千斤顶的相对标高差不得大于40mm,相邻两个 提升架上千斤顶升差不得大于20mm。 6.6.7连续变截面结构,每滑升200mm高度,至少应进行一次 模板收分。模板一次收分量不宜大于6mm。当结构的坡度大于 3%时,应减小每次提升高度;当设计支承杆数量时,应适当降低其 设计承载能力。

6.6.8在滑升过程中,应检查和记录结构垂直度,水平度,扭转及

0.0.0在升 结构垂直度、水平皮、扭转及 结构截面尺寸等偏差数值。检查及纠偏、纠扭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滑升一个浇灌层高度应自检一次,每次交接班时应全面 检查、记录一次; 2在纠正结构垂直度偏差时,应徐缓进行,避免出现硬弯; 3当采用倾斜操作平台的方法纠正垂直偏差时,操作乎台的 倾斜度应控制在1%之内; 4对筒体结构,任意3m高度上的相对扭转值不应大于 30mm,且任意一点的全高最大扭转值不应大于200mm。 6.6.9在滑升过程中,应检查操作平台结构、支承杆的工作状态 及混凝土的凝结状态,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 处理措施。 6.6.10框架结构柱子模板的停歇位置,宜设在梁底以下100~ 200mm处。 6.6.11在滑升过程中,应及时清理粘结在模板上的砂浆和转角 模板、收分模板与活动模板之间的灰浆,不得将已硬结的灰浆混进 新浇的混凝土中。 6.6.12滑升过程中不得出现油污,凡被油污染的钢筋和混凝土, 应及时处理干净。 6.6.13因施工需要或其他原因不能连续滑升时,应有准备地采 取下列停滑措施: 1混凝土应浇灌至同一标高。 2模板应每隔一定时间提升1~2个于厅顶行程,直至模板 与混凝土不再粘结为止。对滑空部位的支承杆,应采取适当的加 固措施。 3采用工具式支承杆时,在模板滑升前应先转动并适当托起 套管,使之与混凝土脱离,以免将混凝土拉裂。 4继续施工时,应对模板与液压系统进行检查。 注当彩田海板倒精 2款的

6.6.14模板滑空时,应事先验算支承杆在操作平台自重、施工荷 载、风荷载等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LY/T 3009-2018 经济林嫁接方法,应对支 承杆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阻力值在0.30~1.05kN/cm²;采用滑框倒模施工的混凝土 强度不得小于0.2MPa。

10.5 0. 6 = T:KP Ti

26.5 0. 6 V= T,:VKP T2

式中T一一在作业班的平均气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2.5 MPa所需的时间(h),由试验确定。 3当以滑升过程中工程结构的整体稳定控制模板的滑升速 度时,应根据工程结构的具体情况,计算确定。 6.6.17当Φ48×3.5钢管支承杆设置在结构体外且处于受压状 态时,该支承杆的自由长度(千斤顶下卡头到模板下口第一个横向 支撑扣件节点的距离)L。(m)不应大于式(6.6.17)的规定:

GB/T 15254-2014 硫化橡胶 与金属粘接 180°剥离试验21.2 0 = VKP

(6. 6. 1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