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5744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4.3.1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等,力学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4.3.2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28d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当混凝土中矿 物掺合料掺量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30%时或为大体积混凝土时,宜按60d龄期的试验结果进行配合比 设计和强度评定。

4.3.1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等,力学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4.3.3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按《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3420)的规定执 4.3.4混凝土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等评定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O F80/1)的规定执行

4.4.3对于近海或海洋氯化物环境、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抗 子渗透性能应满足表4的规定。

WS/T 655-2019 呼吸机安全管理表4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JZ/ZN2021—034.5体积稳定性4.5.1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包括早期开裂敏感性和收缩等,体积稳定性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宜符合表6和表7的规定。4.5.2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开裂敏感性宜符合表6的规定。表6混凝土早期开裂敏感性(mm²/m²)设计年限100年50年强度等级氯化物环境其他环境氯化物环境其他环境

JZ/ZN 202103

5.2.3.1机制砂的级配类别应符合表8的规定。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9的规定,除4.75mm和 0.6mm筛孔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不应大于5%。泵送混凝土用机制砂通过0.3mr 筛孔的颗粒含量宜不小于15%。

表9机制砂的颗粒级配

5.2.4泥块含量和石粉含量

机制砂的泥块含量和石粉含量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的规定,宜符 的规定。

表10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

5.2.5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

机制砂的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表11的规定。

JZ/ZN2021—03表11机制砂的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类别1 II表观密度*(kg/m)≥2550≥2500松散堆积密度(kg/m)≥1450≥1400空隙率(%)≤44≤44“卵石加工的I类机制砂表观密度可降低50kg/m。5.2.6片状颗粒含量机制砂的片状颗粒含量宜符合表12的规定,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表122机制砂的片状颗粒含量类别I II片状颗粒含量(%)≤10.0≤15.05.2.7其他指标机制砂的坚固性、吸水率、碱集料反应、有害物质等指标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千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和《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的规定。5.2.8质量控制与检验5.2.8.1干法加工机制砂时宜通过加湿搅拌机或其他方法进行加湿再出料,防止机制砂离析,含水率通过试验合理确定。5.2.8.2机制砂料仓应设置防雨棚及排水沟,并宜设置A仓、B仓,轮换使用,确保机制砂含水率稳定、均匀。5.2.8.3机制砂的堆料高度不宜超过3.5m。5.2.8.4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宜控制在土0.2。5.2.8.5机制砂的检验项目、检测频率和试验方法等检验要求宜符合表13的规定。6

JZ/ZN 202103

表13机制砂检验要求

5.3.1粗集料宜采用质地坚硬、洁净、级配合理、粒径良好、吸水率小的碎石。 5.3.2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的混凝土宜采用I类粗集料,强度等级小于C60的混凝土宜采用II类或 I类粗集料,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的规定。 5.3.3粗集料的检验内容包括外观、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压碎值、坚固 性、有害物质含量、碱活性等,检验方法应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执行。

5.4.1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5.4.2水泥特性不应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拌合物性能和耐久性能等产生不利影响。水泥的品种及强 度等级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确定,宜采用强度等级52.5普通硅酸盐或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强度等 级为C50时可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或硅酸盐水泥。 5.4.3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宜小于28%。 5.4.4水泥凝结时间应满足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要求及施工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要求。 5.4.5当混凝土中采用碱活性集料时,宜选用碱含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 5.4.6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

5.5.1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宜掺加品质稳定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以提升混凝土性能和节约成 本。 5.5.2粉煤灰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矿渣粉应符合《用于水 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其他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 求。

JZ/ZN 202103

5.5.3采用II级及以上等级粉煤灰,且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宜不大于100%、烧失量宜不大于5%、强度活 性指数不小于70%、密度宜不大于2400kg/m。 5.5.4矿渣粉不宜低于S95级。矿渣粉不宜单独使用,宜与粉煤灰复合使用。 5.5.5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5.6.1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5.6.2外加剂与胶凝材料、机制砂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品种和掺量应根据使用要求、施工条件、 混凝土原材料性能等通过试验确定。 5.6.3在原材料性能指标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外加剂应保证混凝土性能的稳定。 5.6.4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宜采用聚美 性能减水剂,其指标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性能指标

半和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

6.1.1配合比设计应基于满足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经济性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科 学合理、技术先进、保证质量,获得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现状条件的混凝土。 6.1.2配合比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特点、机制砂特性及其他原材料性能、混凝土拌和、运输、施工工 艺和施工人员水平以及应用环境条件等因素。 6.1.3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等相关规范及设计文件对混凝土 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的技术要求。

JZ/ZN 202103

6.1.5配合比设计应包括试验室配合比设计、配合比现场验证和工艺性试验验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 除应满足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公路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B33/T999)、《浙江省交通建 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和《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 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的规定。 6.1.6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拟采用的原材料,原材料取样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原材料应具有代 表性。 6.1.7配合比设计可参考附录 B进行。

6.2.1设计方法与流程

配合比设计基本方法和流程应符合《公路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B33/T999)的规

6.2.2力学性能设计

.2.2.3确定水胶比时,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能的前提下水胶比宜取高值,最大水胶比应考虑耐久性 能的要求。 5.2.2.4水胶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初选水胶比时,可凭经验或参考表15进行选择,

6.2.2.4水胶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初选水胶比时,可凭经验或参考表15进行选择,

.2.2.4水胶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初选水胶比时,可凭经验或参考表15进行选择。

表15配合比设计参数参考表

“此表仅供配合比设计参数选取参考,不作为参数范围要求

6.2.2.5掺加粉煤灰和矿粉等掺合料时宜适当降低水胶比,以确保混凝土力学性能。

6.2.3.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根据原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综合确定。 6.2.3.2拌合物性能设计时,以优选原材料、提升拌合物性能为原则进行材料选择和参数选取。 6.2.3.3混凝土拌合物落度、扩展度设计值应考虑经时损失的影响,以满足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 落度、扩展度要求。 6.2.3.4混凝土的泌水率应满足结构外观质量要求。 6.2.3.5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工艺需要。 6.2.3.6一般情况下,机制砂的需水量较天然砂高,混凝土用水量应根据机制砂吸水率、石粉含量等 原材料特性和混凝土性能需要选取,初选用水量时,可参考表15进行选择。 6.2.3.7胶凝材料用量根据水胶比和用水量进行计算。

6.2.3.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根据原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综合确定。 6.2.3.2拌合物性能设计时,以优选原材料、提升拌合物性能为原则进行材料选择和参数 6.2.3.3混凝土拌合物落度、扩展度设计值应考虑经时损失的影响,以满足混凝土拌合 落度、扩展度要求,

2.3.5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工艺需要。 2.3.6一般情况下,机制砂的需水量较天然砂高,混凝土用水量应根据机制砂吸水率、石粉含 材料特性和混凝土性能需要选取,初选用水量时,可参考表15进行选择。 2.3.7胶凝材料用量根据水胶比和用水量进行计算,

JZ/ZN 202103

6.2.3.8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通过试验确定。一般环境下,掺合料的掺量宜符合表 16的规定,其他环境下,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6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6.2.3.10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的砂率应根据水胶比和粗集料最大粒径并结合机制砂的细度模数、颗粒 级配、石粉含量等通过试验确定。初选砂率时,可参考表15进行选择。 6.2.3.11外加剂掺量应根据外加剂的品种,结合混凝土性能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 6.2.3.12因受机制砂中石粉影响,机制砂混凝土减水剂的掺量较天然砂略高,应根据机制砂石粉含量 的多少酌情增加,但减水剂掺量不应超过饱和点掺量。

表17普通混凝土最大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

6. 2. 5配合比计算

2.5.1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应按《公路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B33/T 规定进行计算。 2.5.2采用质量法进行粗集料、细集料用量计算时,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比同强度 天然河砂混凝土高约20kg/m~40kg/m,其值可取2380kg/m²~2480kg/m²,强度等级越高或集料 度越大,宜取值越大。

的规定进行计算。 6.2.5.2采用质量法进行粗集料、细集料用量计算时,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比同强度等级 的天然河砂混凝土高约20kg/m²~40kg/m,其值可取2380kg/m~2480kg/m,强度等级越高或集料表观 密度越大,宜取值越大。 6.2.5.3集料以干燥状态质量为基准,集料含水量和液体外加剂中的水要计入总用水量。 6.2.5.4应根据含石率计算机制砂中大于4.75mm颗粒质量,将此质量计为粗集料含量,并相应减少公 称粒径最小一档粗集料的质量。砂率应为机制砂含石率为0%时的砂率,以便施工过程中根据含石率进 行调整配合比。

2.5.4应根据含石率计算机制砂中大于4.75mm颗粒质量,将此质量计为粗集料含量,并相应减 粒径最小一档粗集料的质量。砂率应为机制砂含石率为0%时的砂率,以便施工过程中根据含石 调整配合比。

6. 2. 6配合比试配

6.2.6.1试配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原材料取样要具有代表性,每盘混凝土试配方量不应小 于20L。 6.2.6.2原材料温度宜接近实际使用时的材料温度,集料不应进行烘干或风干,应使用饱和面干以上 含水率的集料。

JZ/ZN 202103

6.2.6.3正式拌和前,应采用与计算配合比同比例的砂浆对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涮膛,以减少砂浆粘附 在搅拌锅内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2.6.4在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试拌,检测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并对性能进行分析,然后在保 持水胶比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用水量、砂率、外加剂掺量等参数进行拌合物性能调整和检验,以获 得符合要求的最佳性能。 6.2.6.5试配过程中应对粗集料的各档组成比例进行调整,宜不少于3个合成级配,以确定最佳合成 级配,至少选择3个砂率进行试配,以确定最佳砂率。 6.2.6.6在试配的过程中,减水剂除进行掺量调整外,尚应根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进行减水剂成份调 整。 6.2.6.7在拌合物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试配水胶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2~ 0.05,用水量宜保持不变,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小1%,共3个配合比,进行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检测。 6.2.6.8进行力学试验时,除设计龄期力学性能,宜对3天和7天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以了解早期 强度和强度发展趋势为配合比现场验证和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6.2.6.9混凝土性能指标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参考《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 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进行调整,

6.2. 7配合比现场验证

6.2.7.1原材料进场后,应进行配合比现场验证,以验证现场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性能是否与设计目标 性能一致。 6.2.7.2应采用施工时使用的拌和设备,并应提前进行标定或校准。 6.2.7.3验证时应对最佳搅拌时间进行确定,正式施工时应按此执行。 6.2.7.4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早期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应与设计和施工要求基本一致。否则,应进 行原因分析,进行配合比调整。 5.2.7.5配合比现场验证尚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 南》和《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的要求。

6. 2. 8 工艺性试验验证

5.2.8.1配合比现场验证符合要求后,应进行配合比工艺性验证。工艺性验证应采取具有代表性的结 构形式进行。 6.2.8.2工艺性验证宜采用多种施工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从中优选最佳方案。 6.2.8.3应检测到达现场的混凝土落度、扩展度和经时损失等指标,并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6.2.8.4 应进行保护层厚度、回弹强度等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检验。 6.2.8.5应对拌和、运输、浇筑、拆模、养护等各工艺进行详细记录。 6.2.8.6工艺性试验验证完成后,对检测结果、施工工艺等进行分析,优化调整后确定施工配合比。 6.2.8.7工艺性试验验证尚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 南》和《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的要求。

.2.9配合比设计报告

6.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JZ/ZN 202103

6.3.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参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规定进行。 6.3.2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设计要求或实际需要进行耐久性能设计。 6.3.3耐久性能设计时,应考虑各因素对耐久性能的影响,以优选原材料、提升混凝土耐久性能为原 则进行材料选择和参数选取。 6.3.4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指标、原材料和配合比参数应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 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进行确定,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6.3.5水胶比应根据混凝土的配置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渗性、和抗冻性能等的要求确定,且 应符合表18的规定。 6.3.6在满足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宜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并控制在130kg/m3~160kg/m3。 6.3.7应限制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最低和最高用量,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宜减少胶凝材 料中的水泥用量,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宜符合表18的规定,且胶凝材料浆体体积宜不大于混凝土体 积的35%

表18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

昆凝土中应适量掺加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合料,最小总 小于20%,最大掺量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9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的正 6.3.11冻融环境下的混凝土宜采用引气混凝土,冻融作用等级D级以上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对其 他环境作用等级的混凝土,亦可通过掺加引气剂(含气量不小于4%)提高其耐久性能。

JZ/ZN 202103

6.3.1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进行混凝土和胶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从中优选抗裂性 能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6.3.14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配合比试配、配合比现场验证、工艺性试验验证、配合比设计报告 按第6.2.5条6.2.8条的规定进行

7.1.1混凝土施工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十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浙

7.1.1混凝土施工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十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浙 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 等标准和规范的相关规定。

7.1.3实施分项工程首件制,对首件质量认可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7.1.4建立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配置专职试验人员,宜实行项目总工带队的周检制。 7.1.5混凝土施工应进行原材料验收、混凝土拌和、拌合物运输、混凝土浇筑和混凝土养护等全过程 质量控制和信息化管理。

7.2.1施工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以确保混凝土的落度、落度经时损失和凝结 时间满足要求 7.2.2机制砂的石粉含量、机制砂的含水率、水泥的温度、减水剂的减水率、各种原材料的需水量等 指标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以确保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满足要求。 7.2.3拌和楼应定期进行标定,并根据生产混凝土总数量、材料总用量和配合比定期复核计量设备的 准确性。 7.2.4搅拌时间较天然砂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搅拌时间。 7.2.5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拌和稳定性。 7.2.6混凝土运输时间和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凝结时间、落度经时损失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 混凝土的入模性能符合要求和浇筑过程连续进行。 7.2.7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混凝土离析、漏浆等。 7.2.8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振捣时易于液化,最佳振捣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并严格执行。 7.2.9热期施工时,宜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同时 应采取措施控制模板表面温度,不宜超过50℃,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入模温度宜不高于28℃;冬

7. 3 力学性能控制

JZ/ZN 202103

7.3.4混凝土试件宜在施工现场成型,且成型时间与浇筑时间一致。 .3.5试件成型时,试件不应有粗集料离析、表层浮浆、外观缺陷等。 .3.6混凝土试件应及时入库,现场存放不应超过2天,并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以确保试件强度具 有代表性。 7.3.7同条件养护试件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与现场温度、湿度条件一致。 .3.8宜建立各强度混凝土3d,7d,15d,28d,60d等立方体抗压强度曲线,需要回弹检测的结构物 宜建立回弹强度曲线,用以预判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趋势

7. 4 耐久性能控制

E中的总碱含量和游离氯离子含量应符合表20的

7.4.2控制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级配和空隙率等指标,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 生能。 7.4.3控制机制砂石粉含量、粉煤灰需水量比、水泥温度等对用水量影响较大的因素,确保水胶比和 用水量不超过设计值。 7.4.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温升控制,水化温升应符合表21的规定,混凝土试件宜采用温 度匹配养护。

21混凝土水化温升限值

施工过程中应对结构物外观的质量进行控制,并针对易发问题做好预防措施和及时对出现的问 析和解决。 昆凝土表面蜂窝、麻面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b 加强混凝土振捣,避免漏振、欠振; c 避免模板漏浆; d 避免混凝土离析。 7.5.3 混凝土表面气泡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减少分层浇筑厚度; b) 加强振捣或改变振捣工艺; c)采用专用脱模剂:

JZ/ZN 202103

d)增加混凝土流动性; e)降低混凝土的黏性: f) 加入消泡剂,消除混凝土中的不稳定气泡,并对混凝土含气量进行控制。 7.5.4 混凝土表面色差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确保原材料稳定; b) 保障混凝土流动性和级配体系的施工稳定性: c) 脱模油或脱模剂涂抹要均匀; d) 混凝土不能有离析、泌水现象; e) 模板需抛光、除锈等; f) 避免混凝土砂浆飞溅模板: g 振捣时间应保持一致,并避免过振: h) 洒水养护要均匀,不应采用循环水: i) 选择适宜的集料粒径,避免集料卡在钢筋和模板处; j 避免混凝土滞后泌水。 7.5.5 混凝土表面水纹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混凝土入模落度不宜过大; b) 避免过振: C) 增加混凝土的黏聚性、保水性。 7.5.6 混凝土表面砂线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提高混凝土保水性; b) 调整粗集料级配和砂率; ) 掺加粉煤灰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d) 避免过振。 7.5.7 混凝土表面裂缝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加强养护,避免水分蒸发产生的收缩裂缝; b) 避免过早拆模和拆模时对混凝土产生扰动; C 避免混凝土离析,特别是混凝土浇筑表面; d) 混凝土顶面采取二次抹面: e) 减少混凝土水化温升; f) 必要时适量掺入膨胀剂。

8.1.1混凝土质量检验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等的规定。 8.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的规定。

2.1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进行检验 2.2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测项目及频率应符合表22的规定。

JZ/ZN 202103

表22混凝士拌合物性能检验要求

凝土拌合物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文件和经批准的

8.3.1应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等设计文件规定的力学性能进行检验,检测方法应符合第 1.3.3条规定。 8.3.2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无损检测应按《桥梁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无损检测》(JT/T1166)规定的方 法进行。 8.3.3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8.4耐久性能和体积稳定性检验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

JZ/ZN 202103

附录A (规范性) 机制砂片状颗粒试验方法

a)鼓风干燥箱:能够使温度控制在(105土5)℃; 条形筛:筛框内径均为300mm,筛孔尺寸分别为0.8mm×15mm、间距1.5mm,1.6mm×15mm、 间距1.6mm,3.2mm×20mm,间距2mm; C 方孔筛:孔径为1.18mm,2.36mm,4.75mm,9.5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筛框内径 为300mm); d 电动摇筛机: e)天平:量程不小于2000g,感量不大于1g; f)塘瓷盆,毛刷等。

A.3.1按《建设用砂》(GB/T14684)规定进行取样,并将机制砂烘干。 A.3.2取烘干后冷却至室温的机制砂500g,将机制砂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方孔套筛(附筛 底)上,方孔套筛置于摇筛机上,然后进行筛分,机制砂分为3个粒径区:1.18mm~2.36mm,2.36mm~4. 75mm,4.75mm~9.50mm。 A.3.3将粒径区1.18mm~2.36mm,2.36mm~4.75mm,4.75mm~9.50mm的机制砂分别放入宽为0.8mm,1. 5mm,3.2mm的条形筛上分别进行筛分,各档筛分时间不宜小于10min,称取各条形筛筛下颗粒质量,并 累加得到机制砂片状颗粒总质量G。

A.4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计算

A.4.1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按式(A.1)计算,精确至0.1%

A.4.1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按式(A.1)计算,精确至0.1%;

G S = ×100% 500

Fs一片状颗粒含量,%; G一粒径1.18mm~9.5mm试样所含片状颗粒总质量,g。 4.2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取2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平均值的20%,应追加测定一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值。

B.1结构物及施工概述

JZ/ZN 202103

砂高标号混凝土配合比

B.1.1结构物名称:现浇箱梁。 B.1.2环境:一般环境。 B.1.3施工工艺: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集中拌和,自卸式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泵送入模;保护层厚 度20mm,最小钢筋间距10cm。 3.1.4运输距离:2000m。

DL/T 715-2015 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选用导则B.2 混凝土目标性能确定

B.2.1拌合物性能:根据结构类型特点、运输和浇筑方式等综合确定。设计落度定为200mm220mm、 扩展度≥350mm、落度经时损失小于等于20mm/h,以确保入模落度。 B.2.2力学性能:根据设计文件进行确定。抗压强度为C55,抗压弹性模量为3.55×10"MPa。 3.2.3耐久性能: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最大胶凝材料用量符合表17的规定,耐久性符合 设计文件要求。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掺加20%粉煤灰和10%矿渣粉。 B.2.4体积稳定性:无(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进行确定)。

0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检测结果见表B.1,符

表B.1水泥的检测结果

B.2粉煤灰的检测结果

QCYESF 0002-2015 北京二商富月食品有限公司 熟制面米制品JZ/ZN 202103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