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002-2020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pdf

SY/T 7002-2020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Y/T 7002-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56808
VIP资源

SY/T 7002-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Y/T 7002-2020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pdf

a)基础参数确定:确定地层温度、压力、水矿化度、API度、原状气油比、原油密度、天然气 密度等参数。 b)地震岩石物理模型选择:根据储层岩石的沉积与成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孔隙流体性质等 优选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包括基质、十岩石骨架和饱和地震岩石物理模型。 c)模型关键参数优化:通过调整软硬孔比例、软硬孔孔隙纵横比、裂缝密度、黏土矿物弹性参 数等,使预测的弹性参数逼近实测参数。 d)质量控制:利用实测的与模型预测的纵横波速度等弹性参数对地震岩石物理模型的可靠性进 行评估。

5.2.4横波速度估算

估算横波宜选用以 厅法 a)经验公式法:根据岩心测量或者偶极声波测井曲线建立的纵横波经验公式进行横波速度估算, b)地震岩石物理模型法: 横波速度

5.2.5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宜选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a)直方图法:通过直方图分析GB/T 18798.1-2017 固态速溶茶 第1部分:取样,优选对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烃源岩敏感的弹性参数。 b)交会图法:通过交会图分析,优选对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烃源岩敏感的弹性参数 组合。

5.2.6地震岩石物理模板建立

宜按以下步骤建立模板: a)根据工区实际情况确定储层参数,如黏土矿物含量、总孔隙度、饱和度等的最大取值范围和 等分间隔。 b)利用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确定的模型,计算等分后所有储层参数组合对应的敏感弹性参数值。 c)将计算的储层敏感弹性参数值绘制在直角坐标系中,并按一定的规律连线,形成敏感弹性参 数随储层参数变化的规则曲线簇。

地震岩石物理分析的质量控制、检查内容见表A

5.3正演模拟与敏感属性优选

宜依据地震剖面、钻井、测井和沉积相等资料建立地质模型,根据储层性质并结合岩石物理模型 确定介质模型和正演方法,根据地震资料频谱特征选取子波,通过正演模拟,明确岩性、物性、含油 气性等的地震响应特征。

5.3.2叠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宜对以下特征进行分析 a)频率特征:分析储层的岩性、厚度、物性、含油气性、脆性等对频率特征的影响。 b)能量特征:分析储层的岩性、厚度、物性、含油气性、脆性等对振幅特征的影响。

SY/T 70022020

c)剖面反射特征:分析断层、裂缝发育程度、储层厚度、岩性组合、含油气性等的横向变化 反射波(组)连续性或波形的影响,

5.3.3叠前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应根据研究自的不同,选择如下内容进行分析: a)根据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的变化分析AVO响应特征 )根据研究区的裂缝发育情况,分析方位属性响应特征。

a)根据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的变化分析AVO响应特征。 b)根据研究区的裂缝发育情况,分析方位属性响应特征。 3.4敏感地震属性优选 利用直方图法、交会图法,相关分析法,优选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等敏感的地震属性。 4 储层特征要素预测 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储层的岩性,选择以下要素进行预测: a)岩性预测:在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和正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 预测储层的岩石矿物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其技术要求按6.2和6.3执行。 b)物性预测:在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和正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 测储层的孔隙度、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等,其技术要求按6.2和6.3执行。 c)含油气性预测:在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和正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和 流体检测等技术预测储层含油气性及含油气范围,其技术要求按6.2和6.3执行。 d)压力预测:根据测井、地震岩石物理建模、速度建模和区域研究成果,利用层速度资料进行 地层压力估算,识别异常高压区 e)烃源岩特性预测:在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和正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 等技术预测烃源岩厚度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其技术要求按6.2和6.3执行。 f)脆性预测:根据测井分析和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结果,应用叠前地震反演等技术对储层脆性进 行预测,具体技术要求执行6.2.2的规定。 g)地应力预测:根据测井、区域地应力研究成果, 应用地震反演、 地震属性分析和方位各向 异性分析等技术,预测主地应力的方位、强度和空间变化,具体技术要求按6.2、6.3和6.4 执行。 h)裂缝预测:在裂缝成因分析和特征分析的基础 ,利用叠前和叠后属性,定性预测裂缝发育 特征,其技术要求按6.3执行 在有宽(全) 方位地震资料的地区,宜利用方位各向异性分 析定量预测裂缝分布范围、主要方向和发育强度,其技术要求按6.4执行。

5.3.4敏感地震属性优选

5.4储层特征要素预测

在构造、层序地层、沉积相研究和源储配置关系等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储层要素预测成果 结合地表条件、目的层埋藏深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优选出钻探有利区,提出井位部署建议

6.1偏移后螺旋道集预处理

螺旋道集应满足: a)校正至统一基准面

b)相对振幅保持。 c)道头应具有炮检距(或人射角)和方位角等信息。

规则化后的道集应满足 a)保留原道集振幅、反射时间等特征的相对关系。 b)方位角一炮检距(或入射角)域内地震道分布均匀。 c)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变化规律明显

可分选出以下数据: a)共方位角道集。 b)共人射角(或炮检距)道集。 c)共方位部分人射角(或部分炮检距)道集。 d)优势方位道集。

宜对规则化后道集数据做以下叠加: a)分方位角叠加。 b)分人射角(或炮检距)叠加。 c)共方位部分人射角(或部分炮检距)叠加。 d)优势方位叠加。 e)全道集叠加。

道集预处理的质量控制按照表A.4执行,并提供以下数据的处理前后对比图件: a)炮检距一方位角分布散点对比图。 b)螺旋道集对比图。 c)井点处共方位角道集对比图。 d)井点处共入射角(或共炮检距)道集对比图。 e)部分叠加数据对比图。

可提供以下成果数据: a)分方位角叠加数据。 b)分人射角(或炮检距)叠加数据。 c)共方位部分人射角(或部分炮检距)叠加数据。 d)优势方位叠加数据。 e)全道集叠加数据。

6.2地震反演技术要求

6.2.1.1数据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6.1.6中的数据进行叠后反演。

SY/T 70022020

6.2.1.2反演方法选择

根据研究工区所处 等,可选择以下方法或 a)道积分。 b)递归反演。 c)稀疏脉冲反演。 d)基于模型反演。 e)随机反演。 f)其他。

6.2.1.3反演结果解释

6.2.2.1数据选择

6.2.2.2反演方法选择

6.2.2.3反演结果解释

根据解释模板,对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进行解释。

,对反演得到的弹性参

反演的质控要求见表A.5。

6.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要求

储层预测中常用属性及用途包括: a)振幅类属性:包括叠后振幅属性和叠前振幅属性(AVO属性)。纵波阻抗能够有效识别储层 时,宜选用叠后振幅属性描述储层的横向变化;AVO属性应在叠前正演模拟的基础上使用, 用于储层预测和流体检测。 b)频率类属性:包括频谱峰值属性(如峰值频率、峰值能量、峰值相位、高亮体等)、频谱形状 属性(如谱斜率、谱粗糙度、谱带宽和谱平均能量等)和流体活动性、频谱衰减属性等,用 于预测储层和流体的分布。 c)几何属性:包括相干、曲率、纹理等。相干属性宜描述有反射轴错断的断层;曲率属性宜描 述反射轴无明显错断但已弯曲的小断层和裂缝;纹理属性宜描述反射轴能量或形状有变化的 地质目标,主要用于地震相分析。 d)方位属性:包括特定方位的振幅类属性、频率类属性和几何属性等。宜描述具有各向异性特 征或受各向异性影响的储层

6.3.3敏感属性提取

6.3.4地震属性应用

对优选出的地震属性,应用统计分析、分类、聚类、融合等技术方法,对储层的分布、物性及 作出预测或评价。

主分析质量控制见表A.6。

6.4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技术要求

6.4.1方位各向异性表征

方位各向异性表征方法如下: a)使用分方位叠加数据,分析不同方位角叠加数据的属性差异。 b)使用偏移后螺旋道集数据,可选用方位统计法、椭圆拟合法或其他方法

6.4.2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应对预测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检查,检查内容见表A.7。

SY/T 70022020

可实行三级检查: a)一级检查:由专题组长负责组织该专题组成员进行自检和互检。 b)二级检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主管组织人员进行经常性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c)三级检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和检查率 检查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a)一级检查:由专题组长组织全体人员进行自检和互检,做好记录, 并及时整改,将检查结果 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备案保存。 b)二级检查:针对储层预测工作内容、关键技术进行检查,其检查率不低于全部资料的30%。 将检查结果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备案保存 c)三级检查:在被检查单位提供质量检查结果的基础上,主管部门对重点目标的储层预测工作 内容、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检查,检查率不少于被检查目标全部资料的20%,并记录检查结果 建立检查档案,落实整改措施。

可实行三级检查: a)一级检查:由专题组长负责组织该专题组成员进行自检和互检。 b)二级检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主管组织人员进行经常性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c)三级检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

7.1.2检查方法和检查率

应对储层标定、速度场分析、地震岩石物理分析、螺旋道集预处理、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和 方位各向异性分析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查,具体内容按附录A执行。

a)井震储层标定图。 b)大比例尺的储层(组)顶面构造图(或深度图), 必要时需做出底面构造图(或深度图)。 c)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图件,如交会图、直方图、 解释模板等。 d)储层(组)厚度图、有效储层厚度图。 e)能反映储层岩性、 物性、含油气性、脆性和烃源岩特性的典型剖面 f)储层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烃源岩及地应力预测乎面图或等价属性图。 g)表征储层断层、裂缝分布及方位特征的预测平面图和典型剖面图。 h)储层综合评价图及其他图件

按SY/T5331的规定执行。

YY/T 0694-2020 球囊扩张支架弹性回缩的标准测试方法按照SY/T5928的规定执行。

量控制及检查的各项内容及要求见表A.1至表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检查内容及要求

表A.1地震反射地质层位标定质控表

表A.2速度场分析质控表

SY/T7002—2020表A.3地震岩石物理建模质控表检查项目存在检查人整改复检复检人序号检查要求合格问题及日期结果结果及日期纵、横波速度和密度平面分布合理地震测井岩石声波测井速度频带宜与地震频带一致物理一致性测井解释的体积模型应与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所需的体积模型一致基础参数确定合理地震岩石物理地震岩石物理模型选择应符合储层岩石的沉积2建模与成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孔隙流体性质预测的弹性参数应与实测参数一致横波预测方法选择合理横波速度估算预测横波应与实测横波基本吻合表A.4偏移后螺旋道集预处理质控表存在检查人整改复检复检人序号检查项目检查要求合格问题及日期结果结果及日期应校正至统一基准面1螺旋道集不应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规则化前后道集振幅、反射时间等特征应一致规则化后方位角一炮检距(或人射角)域地震道分布应均匀2数据规则化方位各向异性明显的层段,规则化后道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变化规律较规则化前应更明显行表A.5地震反演质控表存在检查人整改复检复检人序号检查项目检直要求合格问题及日期结果结果及日期反演方法与参数选择合理用于储层解释的纵波阻抗门槛值选取1叠后反演反演用子波合理初始纵波阻抗模型插值方法选择应符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部分角道集叠加方案合理分反射角子波提取合理2叠前反演初始弹性属性模型插值方法选择符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解释模板合理并旁道反演结果应与井数据的测量结果的变化3反演结果趋势一致盲井抽查吻合度达到90%11

GB/T 4604.1-2012 滚动轴承 游隙 第1部分:向心轴承的径向游隙表A.6属性分析质控表

表A.7各向异性分析质量检查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 SY/T7002—2020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刷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880×1230毫米16开本1.25印张30千字印1—400 2021年1月北京第1版2021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书号:155021·8228定价:25.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