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1996-2017 水闸地基处理设计导则.pdf

DB44/T 1996-2017 水闸地基处理设计导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4/T 1996-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2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56737
VIP资源

DB44/T 1996-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4/T 1996-2017 水闸地基处理设计导则.pdf

式中: b基础底面的宽度(m); 1一基础底面的长度(m); 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水闸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m); 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宜通过实验确定,当无实验资料时,可按表2采用

表2垫层材料压力扩散角9(9)

注1:当z/b<0.25,除灰土取0=28°外,其余材料均取0=0°,必要时,宜由实验确定, 注2当0.25

5.2.2垫层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GB/T 33230-2016 铝及铝合金多孔微通道扁管型材,可按(3)式

b'≥b+2zig6

式中: b一垫层底面宽度(m) 0—压力扩散角,可按表5.2.1采用:当z/b<0.25时,仍按表中z/b=0.25取值。 b 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通常选用垫层的实际宽度要比扩散至垫层底 面的宽度大2~3m。 c 垫层顶面宽度可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基坑开挖期间保持边坡稳定的经验放坡确定。垫层顶

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不宜小于300mm

5.2.3垫层可选用下列材料:

DB44/T 19962017

各种垫层的压实标准及

注1:压实系数入c为土的控制干密度Pa与最大干密度Pdmax的比值;土的最大于密度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碎石或 卵石的最大干密度可取2.0~2.2t/m; 注2:当采用轻型击实试验时,压实系数2c宜取高值,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压实系数入c可取低值

式中: 土质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数:

式中: b基础宽度(m):

DB44/T 19962017

DB44/T19962017

5.2.11闸室基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摩擦角%值及粘结力~o值可根据土质地基类别按表6

表6中。、G值(土质地基)

和固结快剪试验测得的粘结力(kPa)。

tanZG+CA XG

式中: fo一一闸室基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 对于粘性土地基,如折算的综合摩擦系数大于0.45,或对于砂性土地基,如折算的综合摩擦系数大 于0.50,采用的值和℃值均应有论证。 验验证。

5.3.1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基坑的排水工作,不得在浸水条件下 施工,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应保持开挖基坑边坡的稳定。 5.3.2碾压机械可采用压路机、羊足碾或其他压实机械,垫层填料应分层铺填,逐层压实。分层回填 碾压的每层铺填厚度及压实遍数宜通过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分层铺填厚度宜取200300mm。 5.3.3施工垫层的土料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施工压实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

DB44/T19962017

粉质粘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要结合上部水闸结构要求,不得在闸墩下接缝,接缝处应夯压密实。 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 5.3.5采用重锤夯实时,夯锤重最宜1.53.0t,落距2.5~4.5m,链底直径1.0~1.5m,锤底静压力 宜控制在15~20kPa。重锤实施工前应进行试夯,以确定夯锤落距、最小夯击遍数、总下沉量及最后 两遍平均下沉量以及有效夯实深度等。最后两遍平均夯沉量,黏性土宜取10~20mm,砂土宜取10mm。 5.3.6灰土的土料不得含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粒径不得大于15mm,用作灰土的消石灰,其粒径 不得大于5mm。 5.3.7灰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拌好后应及时铺好夯实,灰土铺设厚度,宜取200~300mm。夯实 后的灰土,在3d内不得受水浸泡。雨天施工时,应采取防雨及排水措施。刚施工完毕或尚未实的灰 土,如遭雨淋浸泡,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补填夯实。

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

5.4.1对粉质粘土、灰土、粉煤灰和砂石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可用环刀法、贯入仪、静力触探、轻型 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检验:对砂石、矿渣垫层可用重型动力触探检验。并均应通过现场试验以设计 压实系数所对应的贯入度为标准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压实系数也可采用环刀法、灌砂法、灌水法或其 他方法检验

5.4.2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土。

5.4.3不得在浸水条件下进行垫层施工质量检测

5.4.4采用环力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位于每层厚度的23深度处。检验点数量,对 大基坑每50~100m不应少于1个检验点;对基槽每10~20m不应少于1个点;每个独立柱基不应少于 个点。采用贯入仪或动力触探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每分层检验点的间距应小于4m。 5.4.5闸门启闭对地基不均匀沉降有严格控制要求的,施工验收须采用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及竖 向沉降。 5.4.6采用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时,每个单位工程不宜少于3点;对于大型工程则应按单位工程 的数量或工程的面积确定检验点数。

6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6.1.1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工艺分为浆液搅拌法(以下简称湿法)和粉体搅拌法(以下简称干法)。可采 用单轴、双轴、多轴搅拌或连续成槽形成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水泥土加固体 6.1.2对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处理地基,除按现行国家和水利行业规范要求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外, 尚应查明拟处理地基土层的PH值、塑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地下障碍物及软土分布情况、地下水位及 其运动规律等。 6.1.3无经验地区,设计前应进行处理地基土的室内配比试验。针对现场拟处理地基土层的性质,选 择合适的固化剂、外掺剂及其掺量,为设计提供不同龄期、不同配比的强度参数。对水泥土搅拌桩受荷 时时间满90d的,水泥土强度取90d龄期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不满90d的,水泥土强度取 28d龄期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6.1.4固化剂宜选用等级为42.5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宜为15%~22%。湿法的水泥 浆水灰比可取0.5~0.6。外掺剂可根据工程需要和土质条件选用早强、缓凝、减水以及节省水泥等作 用

DB44/T 19962017

6.1.5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宜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褥垫层,厚度可取200mm~300mm。褥垫层材料可 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褥垫层夯实后的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应 大于0.9。 6.1.6水泥土搅拌桩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pH值小于4的酸性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黏土、 或在腐蚀性环境中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使用时,必须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6.1.7水泥土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宜穿透软弱土层至 达地基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当设置的搅拌桩同时为提高地基稳定性时,其桩长应超过危险滑弧以下 不少于2m;干法的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m,湿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 6.1.8水泥土搅拌桩平面布置,宜采用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布桩型式;当水平荷载较大不能满足折 骨稳定要求时,可采用格栅状布置;作为防渗幕时,应采用密排咬合布置,咬合厚度不小于20cm。 6.1.9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时,施工场地内不宜同时进行基坑降水作业,以保证成桩质量。

6.2.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并考虑压 板尺寸和时间效应等因素综合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式(11)计算。水泥土搅拌桩的允许承载力可取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式中: 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面积置换率,桩的截面积和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之比: R。 单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桩的截面积(m); 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大于桩周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的 平均值时,可取0.10.4,差值大时取低值: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小于或等于桩周土的承 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时时,可取0.5~0.9,差值大时或设垫层时取高值;具体取值也可参考图1方法计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图1β值的确定方法简图

DB44/T19962017

6.2.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宜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可取式(12)、(13)计算值 的小值。

R =u,Eqsl,+aqpA (12) R. = nfeuA, (13

DB44/T 19962017

图2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抗滑稳定计算位置简图

6.2.6沿闸室底板底面的抗滑稳定计算,应根据垫层性质按现行水闸设计规范进行。 6.2.7沿软弱土层顶面的抗滑稳定计算,可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效为均质体,其等效强度参数 、Φ可按附录B计算,计算得到的强度参数还应按水闸设计规范进行折减。 6.2.8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包括搅拌桩复合土层的平均压缩变形s:与桩端下未加固土层的压 缩变形S2。 6.2.9水泥士搅拌桩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可按式(15)、(16)计算。

s= (P. + pD) 2Ep

式中: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土层顶面的附加压力值(kPa): P:l——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土层底面的附加压力值(kPa); 1水泥土搅拌桩有效桩长(m)。 Esp 一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kPa)。 值,反之可取高值: E 桩间土的压缩模量(kPa)。 6.2.10桩端以下未加固土层的压缩变形S2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或 按5.2.5条方法进行计算

DB44/T19962017

于3组。应对工艺试桩的质量进行检验,确定施工参数。 6.3.2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时,停浆(灰)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500mm。在开挖基坑时,应将桩顶以 上土层及桩顶施工质量较差的桩段,采用人工挖除。 6.3.3施工中,应保持搅拌桩机底盘的水平和导向架的竖直,搅拌桩的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桩 位的施工允许偏差应为桩径的±40%。 6.3.4水泥土搅拌桩湿法施工过程中,如因故停浆,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处,待恢复供 浆时,再喷浆搅拌提升:若停机超过3h,宜先拆卸输浆管路,并妥加清洗。壁状加固时,相邻桩的施 工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2h。 6.3.5水泥土搅拌桩干法施工过程中,因故停止喷粉,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灰面以下1m处,待恢复喷 粉时,再喷粉搅拌提升。 6.3.6水泥土搅拌桩干法施工机械必须配置经国家计量部门确定的具有能瞬时检测并记录出粉体计量 装置及搅拌深度自动记录仪

5.4.1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下列方法: a)成桩3d内,采用轻型动力触探(Nio)检查上部桩身的均匀性,检验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1%,且 不应少于3根。 b 成桩7d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进行检查,开挖深度宜超过停浆(灰)面下0.5m,检查搅拌的均 匀性,量测成桩直径,检查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 5.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 5.4.3静载荷试验宜在成桩28d后进行。检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每项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 6.4.4桩身强度应在成桩28d后采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取芯样作单轴抗压强度检验。检验数量为施工 总桩数的0.5%,且每项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根。 6.4.5对相邻桩搭接要求严格的工程,应在成桩15d后,选取数根桩进行开挖,检查搭接情况。 5.4.6有防渗要求的密排水泥土搅拌桩,应钻孔作注(压)水试验。检验数量为密排搅拌桩桩数的1% 且不应少于3孔。对重要的水闻工程还应做围并检测,检测点数不应少于3点。 6.4.7基槽开挖后,应检验桩位、桩数与桩顶质量,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采取有效补强措施。

7.1.1刚性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完成自重压密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 淤泥质土地基应按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7.1.2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桩体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素混凝土桩、预应力管桩、大直径薄壁筒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二灰混凝土桩和钢管桩等刚性桩。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桩应包括现浇 预制,实体、空心,以及异形桩等。 7.1.3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刚性桩宜采用摩擦型桩,如果采用端承桩,要控制好垫层厚度,确保在使 用过程中桩与土变形协调达到桩与土共同承担荷载,要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基础与桩间土脱开,极 间土将不再承担荷载。 7.1.4刚性桩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置。桩的中心与基础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1倍桩径;桩的边缘与基 础边缘的距离:条形基础不宜小于75mm;其他基础型式不宜小于150mm。水闸基础两侧范围内应考虑变 形协调,布桩范围应满足工后沉降差要求,另外用于堤岸、挡墙和堆场中时,布桩范围尚应考虑稳定性

DB44/T19962017

安求。 7.1.5选择桩长时应尽可能使桩端穿过压缩层范围内压缩性较高的土层,进入压缩性相对较低的土层。 7.1.6桩距应根据基础形式、复合地基承载力、土性、施工工艺、周边环境条件等确定。 7.1.7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基础之间应设置垫层,厚度宜取100mm~400mm,桩间土压缩性相对较大、桩 竖向抗压承载力高、桩径或桩距大时应取高值。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良好的砂石或碎石、灰 等,最大砂石粒径不宜大于30mm,不宜采用素混凝土垫层。 .1.8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刚性桩的施工,可根据现场条件及工程特点选用振动沉管灌注成、长螺旋 钻与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成桩、锤击与静压预制成桩、钢管桩。当软王较厚或 布桩较密,或周边环境有严格要求时,不宜选用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法,

式中: 4p 单桩截面积(m); R.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m 复合地基置换率; β 桩间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一般可

m一复合地基置换率; .2.2刚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 寸,由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可能提供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公式(18)计算:由桩体材料 虽度可能提供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公式(19)计算:

.2.2刚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 寸,由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可能提供的单 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公式(18)计算:由桩体材料 虽度可能提供的单桩坚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公式(19)计算,

R=uZqsl,+aq,A R =nf A

R=uqs/,+aqpA (18) R =nfeuA (19)

DB44/T19962017

Apa——桩底持力层端阻力(MPa); D——桩径或桩边长(mm); 桩长(mm);

co—垫层变形模量(MPa),中粗砂、砂石垫层可取c0=20~40MPa; Apa桩底持力层端阻力(MPa); D一桩径或桩边长(mm); 桩长(mm):

E。 桩端持力土层的变形模量(MPa); kp单桩刚度。 c)加固区下卧层沉降s2 按7.2.5节的方法计算下卧层应力,按5.2.5节的方法计算下卧层的沉降2 d)总沉降

N SsIE nk,+Ak 加固区沉降量 N Pp= n+AK kp 单桩承担荷载 f,= n 地基发挥承载力 ks

式中: 基础总荷载(kN): A基础面积(m); n一基础内桩数; e)单桩或地基土的沉降也可通过单桩静载和桩间土压板静载试验结果来计算。 7.2.5作用在复合地基加固区 基类型分别采用下述计算方法计

式中: 基础总荷载(kN): 基础面积(m); n基础内桩数:

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宜采用压力扩散法计算:

LBpo Pz= (a,+2htan)(b, +2htan0)

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宜采用等效实体法计算:

DB44/T19962017

图4等效实体法计算简图

7.2.6刚性桩复合地基抗滑稳定计算按本规范6.2.5条参照执行。

:3.1种成桩工之除位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室内进行配合比试验,施工时应按配合比配置混合料。 桩顶超灌高度不应小于0.5m。 成桩过程中,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进行标准养护,并应 测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 7.3.2 挖土和截桩时应注意对桩体及桩间土的保护,不得造成桩体开裂、桩间土扰动等。

桩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室内进行配合比试验,施工时应按配合比配置混合料。 b 桩顶超灌高度不应小于0.5m。 成桩过程中,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进行标准养护,并应 测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 7.3.2 挖土和截桩时应注意对桩体及桩间土的保护,不得造成桩体开裂、桩间土扰动等。 7.3.3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夯 实后的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得大于0.9。 7.3.4施工桩体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对满堂布桩基础,桩位允许偏差为桩径的0.4倍;对条形基础, 桩位允许偏差为桩径的0.25倍;对单排布桩桩位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 7.3.5当周边环境对变形有严格要求时,成桩过程应采取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措施,

7.4.1应根据工程特点确定复合地基检测内容,通常包括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增强体质量等, 必要时检测桩间土和下卧土层。复合地基检测内容宜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7.4.2应根据检测目的、工程特点和调查结果,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宜采用不少于两种检 测方法进行综合质量检验,并应符合先简后繁、先粗后细、先面后点的原则。 7.4.3抽检比例、质量评定等均以检验批为基准,同一检验批的复合地基地质条件应相近、设计参数 和施工工艺应相同。 7.4.4刚性桩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并应对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检 查内容应为桩数、桩位偏差、垫层厚度、夯填度和桩体试块抗压强度。 7.4.5桩体完整性应采用低应变动力测试检测,检验数量应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7.4.6刚性桩复合地基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必要时进行 桩间土载荷试验。

DB44/T19962017

DB44/T19962017

4)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桩施工在基坑开挖前完成时,其钢筋长 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 g 桩顶嵌入底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主筋伸入底板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 h 灌注桩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桩基、 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 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时箍筋应加密: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 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 1 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预制桩不应小于45mm,预应力管桩不应小于 35mm。 桩身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最小水泥用量、最大水灰比、最大氯离子含量和最大碱含量、钢筋 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应满足《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的有关规定。 8.1.3 软土地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软土中的桩基宜选择中、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b) 桩周围软土因自重固结、场地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降低地下水位、大面积挤土沉桩等原因 而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沉降时,应视具体工程情况分析计算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 C 采用挤土桩时,应采取消减孔隙水压力和挤土效应的技术措施,减小挤土效应对成桩质量、邻 近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和基坑边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d 先成桩后开挖基坑时,必须合理安排基坑挖土顺序和控制分层开挖的深度,防止土体侧移对桩 的影响。 8.1.4 岩溶地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岩溶地区的桩基,宜采用钻、冲孔桩; b) 当单桩荷载较大,岩层埋深较浅时,宜采用嵌岩桩; c 当基岩面起伏很大且埋深较大时,宜采用摩擦型灌注桩; d) 当对桩底持力层厚度无把握时,可对每条桩均布置钻孔,以控制桩底持力层厚度。 8.1.5 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于填土建设场地,宜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性,软土场地填土前应采取预设塑料排水板等 措施,待填土地基沉降基本稳定后方可成桩: b) 对于有地面大面积堆载的建筑物,应采取减小地面沉降对水闸桩基影响的措施; C 对于欠固结土宜采取先期排水顶压等措施; d) 对于挤土沉桩,应采取消减超孔隙水压力、控制沉桩速率等措施: 对于中性点以上的桩身可对表面进行处理,以减少负摩阻力

3.2.1群桩中单桩桩顶竖向力和水平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a)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b)偏心坚向力作用下

DB44/T19962017

a)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式中: c)水平荷载作用下

8.2.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应按下式确定:

8.2.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应按下式确定:

中: 单桩坚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K安全系数,取K22

8.2.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

Ok.mx ≤1.2R

整日承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 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工程级别为3级及以下的水闸,可采用原位试验或经验参数确定R值。

DB44/T19962017

JB/T 11684-2013 锤片式饲料微粉碎机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R.=qpaA, +u,qsial

式中: up桩身周边长度(m); 一第i层岩土的厚度(m)。 当桩端嵌入完整及较完整的硬质岩中时,当桩长较短且入岩较浅时,可按下式估算单桩 载力特征值:

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kPa)。

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3倍桩径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YB/T 4350-2013 铬刚玉砖,且在桩底应 散范围内无岩体临空面。当桩端无沉渣时,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 可按岩石地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3倍桩径范围P

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 8.2.5当水平外力作用面的桩距较大时,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可视为各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总和。当闸 底板侧面的土未经扰动或回填密实时,可计算土抗力的作用。 8.2.6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于受水平荷载较大的大型水闸桩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 试验方法可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 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身正截面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可根据静载试验结果取地 面处水平位移为10mm所对应的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对于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 载力特征值。 d 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的单桩水 平承载力特征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